第一篇: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音乐学科教案(6.12)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音乐学科教案(6.12)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音乐学科教案]
[示例一]
小学音乐《剪羊毛》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知道音乐与生活、劳动密不可分,感受劳动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尝试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获得音乐的创造力、感受力和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热情、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用热情、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体验劳动的快乐。【难点】
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节奏型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
四、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常规发声练习,烘托课堂气氛。
(我们用最明亮的声音开始我们今天的课堂吧!)
2.教师以启发式提问的形式展开课堂,病体问同学们:“有谁会在家里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呢?”通过学生的回答,联系热爱劳动的主题,同时播放大草原上的风声,模拟草原场景创设情境,并顺势引入新课《剪羊毛》。
(二)欣赏歌曲
1.播放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感受歌曲表现了什么音乐情绪。(欢快活泼)2.再次欣赏,感受歌曲的内容。
(师:这是一首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歌曲中的小朋友剪下了许许多多的羊毛,你们看这些羊毛像什么?白云、雪堆、丝绵等)(三)学唱歌曲
1.老师弹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师:牧场里小朋友都唱起来了,他们的歌声都感染了老师,我也想用歌声表达愉快的心情。你最喜欢老师唱的哪一句?试着唱一唱。)2.老师弹琴,学生用“la”轻声模唱旋律,注意强弱拍和换气。3.把“la”改成唱名学唱乐谱,注意乐句的连贯。
4.教师结合课本,讲解前八后十六的附点音符和四分休止符的唱法。(解决节奏问题)5.出示节奏,练习附点音符和四分休止符。(教师示范节奏)
6.轻声填词,咬准字音,跟上节奏。
7.教师指导学生模唱带色块的旋律,说说这句与其他句的旋律有什么不同?(整篇歌曲的旋律是呈现欢快活泼地,节奏较紧凑,带色块的句子旋律节奏变宽,时值变长,唱出了羊毛的洁白。)
8.用热情、饱满的情绪,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就让我们用热情、饱满的情绪,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通过歌声以及你的表情,把我们对劳动的热爱还有自豪的心情表达出来,好吗?)9.演唱后,试着说一说你体会到剪羊毛时怎样的快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四)扩展延伸,表现歌曲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第二段旋律自由编配器乐伴奏。
(1)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展示。(2)师生评价。(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受到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到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2.课下把《剪羊毛》歌曲中的描写的画面画下来。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略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
初中音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歌曲,感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美,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弘扬民族音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
【知识与技能】
能够听辨不同的音乐主题,并感受歌曲的情绪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听辨不同音乐主题、分析演唱形式,感受情绪变化,完整欣赏歌曲。【难点】
理解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演唱方式,并尝试哼唱歌的主旋律,理解乐曲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为同学们展示彝族的服饰和生活的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介绍彝族的基本概况,顺势导入本课。(二)感知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音频,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速度。
(师:《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非常著名的一首创作歌曲,谁来说一说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它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呢?欢快、抒情的情绪;速度稍快。)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中你都听到了哪些演唱形式呢?(领唱与合唱相结
合)再次聆听歌曲,并请同学们感受彝族人民的心情。(热烈、欢庆的心情)(三)探究歌曲
1.老师弹唱歌曲,请同学们根据旋律特点划分乐段,并请同学们用字母将每个乐段标记出来。(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这首乐曲一共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两个部分。)2.请同学们将三段歌曲分别标记为A、B,引领学生分段对不同乐段展开赏析。
(1)播放乐段A,并分析其音乐主题、情绪、基本音乐要素以及主奏乐器。①这段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欢快的)②请结合谱例,尝试说一说这样欢快的感受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速度较快、附点节奏、前倚音的使用。)③这段音乐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上下对偶的两句歌词,展现了日常生活和丰收的场景)④这里所采用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独唱)(2)播放并引领同学们分析乐段B。
①请同学们以说一说乐段B在情绪上和乐段A有什么不同?(情绪更舒缓了一些)②从哪里可以听出来这样的情绪变化呢?(出现了长时值节奏、音区跨度变大、演唱也更加抒情。)③这段音乐讲述了什么内容呢?(热情的挽留客人)④这里所采用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领唱与合唱相结合,两个声部。)(3)请同学们利用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回顾少数民族音乐中衬词的作用。(带有地方方言色彩,祈祷烘托气氛、表现情感的作用。)3.教师提完整播放歌曲,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传达了彝族人民怎样的情感?(热情好客、友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四)扩展延伸,表现歌曲
请同学们一起听赏《彝族舞曲》,并谈一谈你对彝族音乐的印象。(1)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2)师生共同总结。(旋律上装饰音较多、音域跨度比较大;歌词中会频繁出现衬词;演唱形式多样。)(五)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彝族音乐作品《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认识了勤劳、热情的彝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他们用歌声传递着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更多有关彝族生活、习俗方面的人文知识,下节课带来与同学们一起制作一个“走进彝族”的音乐手抄报。
同学们,下课!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略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三]
高中音乐《金蛇狂舞》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热闹、活泼的音乐情绪,体会江南人民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知识与技能】
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听赏音乐作品,体会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认识了解聂耳及其音乐创作。【难点】
理解并掌握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教师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并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听过?”
学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2.教师总结并追问:“这样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现场营造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听此乐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欢腾的情绪;营造了节日氛围,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2.请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历史常识结合课前的预习,简单介绍聂耳生平,教师做适当总结。(聂耳,是我国3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创作之中,也被称为是“人民音乐家”。它的创作领域包括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若干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民间器乐合奏曲,代表作品《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晓》等等。)3.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民乐合奏曲)(三)探究学习
1.再次聆听《金蛇狂舞》,通过欣赏和观察乐谱,学生划分乐段,教师做总结。(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复交替
组成循环结构,乐谱上已经标注了分段记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2.分段听赏音乐作品。(1)分析第一段
①聆听第一段,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比赛开始时整装待发,人声鼎沸的场面。)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2)分析第二段
①聆听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情绪更加热烈,节奏更加紧凑、力度加强、速度变快。)②带领学生哼唱旋律。(3)分析第三段。
听赏第三段音乐,并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别指的是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赛的龙舟,狂舞——龙舟队争先恐后竞赛的场面。)3.探寻音乐的创作手法。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作品,并结合第三段的乐谱,教师弹琴,学生通过分组对唱、接龙的方式仔细展开思考:在这段旋律中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呢?这是一种什么创作手法?(乐句之间上下呼应、呈现出逐渐紧缩的形式,最终以简洁的单音结束全曲。这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作曲手法,叫做“螺蛳(si)结顶”。)4.思考为什么运用“螺蛳结顶”这种创作手法?怎样演奏才能更准确的表达音乐情感?(“螺蛳结顶”可以很形象呈现问答句式;演奏时,一问一答要体现出一强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整体速度稍快些,这样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体情感准确的表现出来。)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启发?(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了解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同样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两个人,为什么在音乐创作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呢?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两位作曲家生活于完全不同点历史时期——解放前和解放后,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四)小结作业
1.师生用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结合时代背景欣赏音乐作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音乐文化)2.下节课我们以“人民革命音乐家”为主题召开一次音乐赏听会,同学们在课下整理文本及音响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略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二篇: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音乐学科教案(9.17)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音乐学科教案(9.17)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音乐学科教案]
[示例一]小学音乐《我爱我的家》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听赏歌曲《我爱我的家》,感受歌曲柔和、优美的曲调,进而产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过程与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歌曲,运用模仿、探究、合作等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知识与技能】
能够体会歌曲中表现出的温馨的情感,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创编歌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创编歌词。【难点】
能够体会歌曲中表现出的温馨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们说说自己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人,以及最喜欢和家人一起做哪些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课堂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丰富,老师从你们的回答中,感受到了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来听赏一首关于家的歌曲。引入课题,听赏——《我爱我的家》。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如何?”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柔和的,速度为中速。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中,唱歌的人都有谁?”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总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歌中的爸爸和妈妈,演唱者分别有爸爸、妈妈和女儿。
(三)探究学习
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创编歌词并画图表示。
1.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爱自己的。我爱我的家,家里有谁呢?谁爱着你?爸爸、妈妈是怎么爱你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每个家都有一首歌,一首爱的歌。今天我们一起把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编成一首好听的歌《我爱我的家》。
2.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创编歌词并画图表示。要唱出爸爸、妈妈爱你的话,还要有一定的节奏。
①出示节奏型XXXXXX|(节奏谱用爱心表示,以爱心的大小区分音的长短),引导学生根据节奏说一句爸爸爱自己的话(如:天天陪我看书),并记录创编内容。
②出示节奏型XX XX X-|(节奏谱用爱心表示,以爱心的大小区分音的长短),引导学生根据节奏说一句妈妈爱自己的话(如:帮我梳头发),并记录创编内容。
3.有表情地演唱创编歌曲。
4.分组创编歌词,两人一组,一人创编爸爸是怎么爱“我”的,一人创编妈妈是怎么爱“我”的,画图记录后合作演唱。爸爸、妈妈爱“我”的话还有很多,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一人说爸爸爱“我”的话,一人说妈妈爱“我”的话,然后画一画,唱一唱。
(四)巩固提高
教给学生不同节奏所对应的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手势,学生跟着音乐进行奥尔夫声势律动练习。
(五)小结作业
以提问的方式,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请同学们回家后对自己的家人说一句“我爱你”。
四、板书设计 略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初中音乐《布谷鸟儿咕咕叫》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聆听、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小动物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知识与能力】
掌握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并能自击鼓板哼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听辨四川清音。【难点】
掌握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并能哼唱。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会询问学生有没有人听过布谷鸟的叫声?学生可能会回答“布谷布谷”,顺势引入新课《布谷鸟儿咕咕叫》。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情绪是欢快的,速度是稍快的)。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属于什么体裁?”学生自由发言我进行总结(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唱琵琶”。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定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它是由明清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的)。
(三)深入学习
1.再次完整聆听,体会歌曲描述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这样的情感?(师生总结
内容的是描写布谷鸟在山谷中咕咕叫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之情)2.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感受四川清音的旋律特点(延音线、波音、倚音、顿音,更能凸显四川清音的风格特点,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也是其重要写作手法之一)。
3.完整的聆听一遍歌曲。并学唱其中两句,与学生一起感受四川清音的魅力。(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进行讨论(还知道哪些四川清音)。2.学生讨论得出《昭君出塞》《尼姑下山》。并带领学生欣赏。(五)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布谷鸟的故事,还了解了四川清音的特点,希望同学们下课多搜集资料,再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欢快的歌曲,结束这节课!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三]高中音乐《生活是这样美好》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唱歌曲《生活是这样美好》,感受歌曲特点,体会海外同胞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真挚情感。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能掌握自主排练二部合唱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合唱曲的处理与声部间的平衡、和谐,并能够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难点】
了解合唱曲的处理与声部间的平衡、和谐。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演唱《我爱你,中国》;提问学生:表现的歌曲曲名是什么?是哪部影片的主题曲?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表现的歌曲,是电影《海外赤子》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曲。今天我们的音乐学习同样是《海外赤子》中的一首插曲改编的混声合唱曲。
引入课题——《生活是这样美好》(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是快板。
2.教师请学生根据相关资料简介歌曲背景。学生自由介绍。
教师总结:这首歌是根据电影《海外赤子》中的一首插曲改编的混声合唱曲。《海外赤子》反映了海外同胞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真挚情感,是十年**后一部受到群众喜爱的电影。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气息要富有弹性,舌头要灵活弹跳,声音要干净、清晰,声部要和谐、平衡;2.教师范唱歌曲,并请学生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演唱形式给人一种震撼、壮观的感觉,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表现出中华儿女对于祖国的炙热情感。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第一声部乐谱;教师提出问题:第一声部旋律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前半段音乐起伏较大,是情感的抒发。歌曲中段旋律平稳,给人抒情的感觉。后半段旋律音乐起伏变大,是情感的爆发与升华;这样的旋律创作更能够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4.教师请学生共同练习第一声部,并注意音准、节奏及连音线的表现。5.教师请学生跟钢琴演唱第二声部,并提出问题:第二声部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声部旋律以分解式的和弦出现,整体平稳具有稳定感,在歌曲后半段整体旋律呈上升趋势,配合第一声部,将整个歌曲情感烘托出来。
6.教师组织学生完整演唱第二声部,并注意旋律和情感的表达。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二声部演唱,并讲解二声部合唱注意事项。注意合唱曲的处理与声部之间的平衡、和谐
8.推荐或自荐两位同学担任指挥,其余学生完整进行二声部演唱,老师进行场外指导;9.教师请学生随伴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请学生思考:歌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传达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通过对生活中情景的描写,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百灵,传达出人们对于生活的赞美,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10.完整演唱歌曲。(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两小组竞赛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完成后互相评价。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生活是这样美好》,反映了海外同胞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真挚情感。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自主排练二声部合唱的排练方式,感受合唱曲的处理与声部间的平衡、和谐。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二声部合唱,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三篇: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语文教案(6.12)
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语文教案(6.12)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语文学科教案]
[示例一]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难点】
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这些图片上是什么花呀? 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菡萏。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莲有关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两个词句的翻译即可。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你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快速阅读,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小组讨论)明确: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体态、香气——正直、芳香,风度——清高
3.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1)菊花有怎样的衬托作用? 明确: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个“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牡丹有怎样的衬托作用? 明确: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展示牡丹的图片)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不愿意)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4.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一再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同桌交流)明确:菊花——隐逸者——惋惜(正衬)
牡丹——富贵者——讽刺(反衬)莲花——君子者——赞美
5.纵观全文,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以莲花自比,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四)拓展延伸
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玫瑰——象征火热的爱情,爱情的美好以及对爱情的向往。)(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衬托、托物言志)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略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以及掌握本文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要抒发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难点】
关键语句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一系列鲁迅的作品导入本课课题。(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1)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指政府提出抗议,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2)“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2.理清文章思路: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确定标题。)
明确:(1)写作缘起,纪念死者。(2)唤醒庸人,牢记血债。(3)作者认识的刘和珍。(4)刘和珍遇害。(5)刘和珍遇害经过。(6)“三一八”惨案教训。(7)惨案的意义。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可设置小组讨论)1.第一节前两段主要讲了什么事?(交代写作的原因)(1)开篇为何用如此详细的纪年?(同桌交流)明确:用“中华民国”纪年,包含了强烈的讽刺和愤慨。“民国”已经十五年了,而当局不但像历代统治者一样肆无忌惮地杀人,还杀到了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中华民国”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的“民国政府”,只是屠杀人民的机器。他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反映了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圈点勾画)明确:事迹①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②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怎样的人:思想进步,渴望真理。
2.“只能如此而已”出现了两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刘和珍是追求进步、渴求真理的好青年,无端遭惨杀,作者对此不能宣泄的悲与愤凝成“如此而已”四个字。运用间隔反复,表明了没有更好的形式来纪念逝者的无奈和伤痛。
(四)拓展延伸
猜想一下,接下来鲁迅会说些什么?(下堂课继续学习)(五)小结作业 预习剩余的文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略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四篇: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7.23)(模版)
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7.23)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音乐《阳光路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阳光路上》,感受歌曲中表达出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歌曲,运用模仿、合作的方式,提升音乐的表现力。【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技巧,并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难点】
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祖国妈妈即将迎来她的生日,大家想送什么样的礼物给我们的祖国妈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大家的礼物都非常好,老师想送给祖国妈妈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创作的一首歌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阳光路上》。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乐曲,并设问,这首歌曲的速度以及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价并总结,这首乐曲的速度为小快板,情绪抒情且激昂。
2.复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其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独唱,第二部分为合唱音乐旋律线
主要在高音部分,并将歌曲逐步推向高潮。
3.教师介绍歌曲创作背景,《阳光路上》是专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创作的歌曲,本曲也同样是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集体舞表演重点歌曲之一。并带着情绪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弹琴伴奏带领学生做发声练习,并提示学生注意气息的控制,在唱歌的时候,利用气息的技巧。
2.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并提示学生注意唱歌时的呼气,吐气。3.回顾反复记号的演唱顺序后,教师教唱歌曲第二部分的低音声部曲谱后分组练习。
4.教师弹琴伴奏,学生分声部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并讲解合唱歌曲的特点,合唱讲求共性,在做到唱歌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众人合一是最高标准,简单说:和谐。
5.学生拍节奏朗读歌词后,完整的填词演唱歌曲,在第二部分女生演唱高声部,男声演唱歌曲的低音声部。
(四)拓展延伸
1.学生分享和祖国相关的歌曲。
2.分小组为歌曲创编打击乐器伴奏,并展示,教师进行评价。(五)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歌曲《阳光路上》,学会了二声部合唱的演唱技巧,感受到歌曲中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回顾历史,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大声宣告新中国的成立,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今天,我在这里,欣赏着祖国的伟大成就,赞美着祖国的迷人风采!祖国的明天需要依靠各位同学努力建设,因此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音乐《多彩的华夏之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聆听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民歌的地域风格和基本情绪。【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小组合作,能够提高鉴赏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其中一首民歌,并能够了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其中一首民歌。【难点】
能够了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是谁演唱的?(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再次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民歌?(陕北民歌)3.顺势,引入新课《多彩的华夏之音》。(二)感知歌曲
1.提问学生对民歌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提问学生民歌的体裁分类及其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民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山歌、号子以及小调;山歌的特点是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号子的特点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不同的劳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主要的分类有搬运号子、挑担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小调一般是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曲小曲,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的特点。)(三)探究学习
1.聆听《槐花几时开》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来自什么地方,它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四川宜宾山歌,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歌,它的歌词只有四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想象。歌曲采用五声羽调式,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首句是远景,充满了开阔、俊逸的气势;第二句一下子拉近,虽只写“手”,但一个“望”字,勾活了“人”的神情和心态;第三句把主人公和为深化主题而设定的一个人物“娘”推到面前,是转折之句,也是铺垫之笔;末句以朦胧手法点题,又一个“望”和“几时开”,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表面平淡、含蓄,内心火热、急迫。表现出四川人机敏、幽默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衬词“啥”“啥子”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特点。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流畅,朗
朗上口。)2.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聆听《猜花》与《对花》,并思考这两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风格的差异。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猜花》是辽宁长海的一首民间小调,唱词是七言四句,前两句问,后两句答。第三句之后有一段衬词:“蹦啊,跳啊,花了一朵金线嘀流嘎啦梅花落呀依儿呀,”给优美流畅的旋律增添了诙谐俏皮的感觉。节奏和音调的特征,促使这首短歌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易记易唱。《对花》是广东中山的“咸水歌”。中山咸水歌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同韵。有些问句方式,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为和旋律进行,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啰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它的特殊的地方色彩。南方的小调表现出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这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的关系。北方小调是欢快、热烈的音乐风格。)3.带领学生学唱北方小调《猜花》,进一步感受小调的特点。(四)巩固提升
1.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学唱经过加工之后的民歌《龙船调》,并加入舞蹈动作。
2.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做出评价。(五)小结作业
1.通过这节对民歌的鉴赏,学生了解到了各民族的民歌有各自的特色。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在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风格的形成受语言、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等影响。我国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我们要热爱它、继承它。
2.请学生回家之后欣赏民乐《梅花三弄》。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五篇: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5.29)
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5.29)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沂蒙山小调》体会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够了山东地区的民族音乐。
【知识与技能】掌握旋律展开手法鱼咬尾,并能背唱《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背唱《沂蒙山小调》。【难点】掌握鱼咬尾这种旋律展开手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山东临沂沂蒙地区的风景图片,并讲解民歌知识。中国的汉族民歌体裁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中国的民歌丰富多彩,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沂蒙地区,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民歌。
(二)新课教授 1.初步聆听
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沂蒙山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组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采用一段体,为单乐段分解歌的形式。第一句唱词包括两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乐句,第三句和前两句是对比乐句,最后一乐句为结束性
乐句。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琴唱谱哼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乐句的结束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每个乐句都以上一个乐句的落音作为,下一乐句的开始音。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这种创作的手法叫做“鱼咬尾”,这种创作形式在我国民间音乐创作中时常用到。
4.教师伴奏,学生跟琴哼唱谱子,感受“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5.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特点。
这首歌曲是三拍子,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的民歌,属于民族小调式,节奏舒展、规整,歌曲的节拍数基本一致,每个乐句节拍较规整。
5.齐读歌词,体会衬词的作用和意境。
教师讲解衬词,衬词的运用体现了小调的特征,并且突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填词演唱歌曲。(三)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创作一首四句类的一段体。(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充分体现出了山东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板书设计
略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音乐《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挖掘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乐曲,运用比较方法,提高分析和评价音
乐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民族乐派以及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并能够哼唱《芬兰颂》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哼唱《芬兰颂》的主题旋律。
【难点】听辨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其表现的情绪内涵。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的音频,展示捷克祖国山河风景图片的音像资料,并设问这是哪个作曲家的什么作品?他们属于音乐史上的哪个流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这首作品都是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我们今天来捷克新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另一部音乐作品导入第四乐章《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二)新课教授
1.初步聆听《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教师播放《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并设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这首作品同样出自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其中的第四乐章,乐曲是由引子和三个主题组成。
2.分段聆听
教师分别播放《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引子与其他三个主题,并设问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表现了什么的场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分段播放音频并讲解。引子广阔而庄严,描绘出一片辽阔的原野。第一个主题是由小提琴演奏的赋格,旋律轻盈美妙;第二主题先由圆号奏出宽广的旋律,后面又由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在不同的调上演奏;第三主题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波尔卡舞曲。全曲蕴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3.带着个情绪完整聆听乐曲《捷克的原野和森林》。4.教师介绍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并引出《芬兰颂》。5.初步聆听《芬兰颂》。
教师播放《芬兰颂》并设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作品由引子和两个音乐主题构成。
6.分段聆听,并说出情绪。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主题,苦难的圣咏主题。乐曲开始时在低音区由铜管乐器奏出混浊与咆哮如雷的音响,状如一种受到禁锢的原始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随后木管乐器吹出有宗教气质的主题,代表一个热诚的祷告。在上述两种因素呈现之后,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把人们带入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第二主题,赞美诗主题。情绪明朗,首先是强大的铜管奏出了一个颇具民间舞蹈节奏的旋律,仿佛摹写了斗争胜利后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紧接着情绪突转,定音鼓渐次停息,木管乐器从寂静之中以其亲切温暖的音响唱出了一支如歌旋律,然后又由弦乐器淋漓尽致地加以复奏。最后,音乐从近乎幻觉中苏醒,再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紧张愤怒的呐喊、嘹亮的号角与光辉的颂歌交织一起,以放宽颂歌主题的节奏所塑成的壮大辉煌效果作为《芬兰颂》的结束。
7.教师弹琴范唱《芬兰颂》的两个主题,学生跟琴哼唱。(三)拓展延伸
分小组讨论总结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教师归纳总结。(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民族乐派的乐曲,感受了不同国家的民族气息。民族的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结晶。这两位民族乐派的作曲家用鲜明的民族风格把它发扬光大,并影响着后人的民族意识,民族乐派独有的风格还影响了以后其他国家的音乐创作,也包括我们中国,我们在交响诗创作方面尽管很年轻,但不乏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收集一些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交响诗。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