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8.28)
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8.28)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掌握文章大意并捋顺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会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以及她的智略和才能。
3.懂得和体会文章中花木兰带给我们的勇敢乐观和爱国忠心的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难点:体会花木兰带给我们的勇敢乐观、爱国忠心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进行导入,向同学展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图片,并进行阐释:同学们,请问大家知道大屏幕上展示的是谁吗?对,是巾帼英雄——花木兰,她男扮女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保卫家乡。请问同学们,想不想继续了解一下这位女英雄呢?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又与别的大英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花木兰》这篇文章。(书写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讲了什么故事?思考“本文讲了关于木兰的哪几件事?”
明确:①本文围绕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前、中、后不同的表现,刻画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其勇敢乐观、爱国忠心的精神。
学生前后四人组合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给文章进行分层概括。
②本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讲了:
从军缘由:“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军过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辞军归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有什么用意? 通过学生反复有感情的诵读,为其明确:
①通过写木兰在替父出征前的准备活动,体现出花木兰办事果断干脆,前面许诺替父从军就已经下定决心,不会犹犹豫豫。
②这句话对应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气势。通过读这句话,能够形象具体地感受到花木兰筹办物资时的气势,为其征战沙场,表现赫赫战功埋下了伏笔。
2.请同学思考:“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的景和物,为我们营造一种怎样的氛围和基调呢? 明确:这句话写了战士们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后终于到达战场营地,但是,迎接战士们的确实无比寒冷凄凉的环境,更是肃杀沉郁的氛围——冷气通过金柝的敲击声袭来,寒月照在铁衣上泛着银光。这几种简单的事物却全面概括出了战场环境之凄凉。文章语言背后也极具抒情性,一个“寒”字将战士心中的寒意展现出来。
3.文中有一处对话,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对应回答:“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通过这简单的问答,请同学们分析出其中的深意? 明确: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此时已无心纺织,迎来的是沉重的忧思。问女所思所忆,运用排比,扣人心弦,处处关切。再看回答:无所思也无所忆。回答的十分平静,仿佛已做好了十足准备。实际上,木兰一个女子之身,出征本是一种挑战。所以,她内心之忧思,也是情理之中。但其经过激烈冲突后,毅然下定决心,可见其勇于承担责任,果断勇敢的性格特点。
4.文章最后交待了花木兰恢复女儿身之乐,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在内容上: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叙述顺序自然丰满。此外,木兰英雄不仅是骁勇善战的战士,脱下军装,贴上花黄后便是光彩照人的女郎。这样,木兰的人物形象又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吸引和兴趣。也为我们解开了全文的谜题,这种写法增添了文章的喜剧性效果,使文章情节发展达到了最高潮。②在结构上,此处的妆容打扮为下面的“火伴皆惊忙”(通“伙”)做了铺垫。使文章结构完整,过渡自然。
5.作者单单是为了塑造花木兰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而对其进行赞美吗?有什么弦外之音呢? 明确:作者通过讲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坚贞无畏、勇于担当,不慕名利而有血有肉的女英雄形象。侧面写出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以及给家庭带来的离别之痛。体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感,对于和平的向往。木兰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体现中国文化的“家国精神”。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爱家,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给学生展示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体会其中母亲对我深深地爱以及我对母亲深深地怀念。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一下描写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和作品。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相关的写作背景以及陶渊明的语言风格,理解词
意,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习表达技巧,提高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及羡慕田园生活,同时保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陶渊明的“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态度。【教学难点】感受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那么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陶渊明诗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积极发言)那么关于陶渊明我们也已经不陌生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歌,感受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丽和他深刻的情感。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这首诗歌。(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解决阅读障碍。
(2)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3)然后提问“陶渊明从那几个方面写作本首诗歌的?”
明确: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三)深入研读
问1: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明确:作者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问2:第二个层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 明确: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
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然后用舒缓的语气朗读描写田园风光之一部分,体味淡然的平凡。问3:作者为何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这样一幅田园风景图?(同学自主发言描绘)明确: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小组讨论分享,教师指导)问4:最后作者发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呐喊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明确: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疑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试着朗读最后一句,读出感情。然后听朗读音频,加深对情感的品味。(四)拓展延伸
问1:“千古平淡之宗”是对陶渊明语言风格的整体评价,你认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怎么样的?(同桌之间相互谈谈,请同学起来回答)明确: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问2:多媒体呈现钟嵘的评价,然后结合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明确:每个人的评价代表一个时代,片面的,我们应该吸收学习。(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在配乐朗读中结束本课。
作业:查找“魏晋风流”的相应资料,下节课“品赏魏晋风流”探讨。然后熟读成诵本首诗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案的设计,把握住了诗歌的最主要的核心部分,一个朗读,一个是情感的赏析。在最开始的时候通过朗读,直接把握了诗歌的语气和大致的情感走向,其次是整个过程中有穿插着多次的朗读,这样能让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住陶渊明的诗歌情感,虽然在之前同学有接触过陶渊明的其他诗歌的情感,但是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上,我把情感具体细化。另外就是语言风格,高中的学生,应该注重语言风格等文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在整个拓展延伸,围绕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提出了两个探讨的问题,可以方便学生感受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所以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整个教案在整个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最开始设置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所以在以后会改进和提高。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二篇: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语文教学设计(8.21)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语文教学设计(8.21)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语文《谈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语言美,通过延伸拓展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命的法则,乐观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深沉、含蓄、意蕴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回忆作者冰心导入本课。(学生进行介绍补充)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冰心的作品《谈生命》,看一看在作者眼中,生命史什么样的。(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读准字音。2.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解说生命的。明确:一江春水东流入海,小树成长比喻人生。(三)深入研读
1.朗读描写最生动的几处并思考: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它曾有怎样的境遇?生命像一棵小树,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明确: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冰雪是前身,汇集到一起合成有力的大河,生命积攒的力量。生命像一棵小树,春天长出枝叶,夏天开出繁花,秋天结出硕
果,冬天投入大地的怀抱。
2.学生根据“生命像什么……”造句,自己写话。(点名分享)3.自主阅读全文,分享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为什么?(小组分享)明确:学生自主发言即可
4.朗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并思考:在你们十几年的生命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明确:学生开放式的答案。(学生思考后自主发言)5.朗读大屏幕上的诗句“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像一棵历经四时的小树,像一双灿烂着想象的翅膀,像一支蜡烛,留着痛苦的泪,燃着快乐的光”,然后升华文章情感。
明确:冰心告诉我们要感恩生命,要奋发向上,我们每一天都能够积极乐观的度过每一天,丰富生命的每一天,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
(四)拓展延伸
生命是永恒的话题,那么走过的生命我们只需要怀念和珍惜,那接下来的生命你又将如何度过。分享一下你的人生规划。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中心主旨
作业:搜集自然界痛苦和幸福相伴的生命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整体上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绝大部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比重比较大,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而且深刻贯穿了朗读这一核心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品味文本,把握情感。
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整个教学设计中老师缺乏明确的指导,问题的抛出较少围绕课文文本内容,使得整个教案教师的课堂把握不是很强,在这一方面后期可以加强,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文最好的学习。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 各抒己见
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3.看游山心得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 明确:现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天下的珍奇异景往往在一些偏僻、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而大多数人会因为其艰险、难找而选择放弃,所以越奇特的地方被人发现的越少。
5.既然奇景异观常人很难看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从文中归纳概括。
明确: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目标明确,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板书“志”)二是“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如果气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难到达理想境地。(板书“力”)三是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客观的条件也是我们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板书“物”)
总之,志、力、物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
6.虽然作者讲到“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对此,作者又有什么心得呢? 明确: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未能达到,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四)拓展延伸
王安石在游览了褒禅山后得出了“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抒发了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作用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做?(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一下王安石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王安石其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本文夹叙夹议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感。同时,对王安石其人的生平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文。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结合作家作品背景展开指导学习,知人论世。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三篇: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7.23)(模版)
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7.23)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音乐《阳光路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阳光路上》,感受歌曲中表达出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歌曲,运用模仿、合作的方式,提升音乐的表现力。【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技巧,并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难点】
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祖国妈妈即将迎来她的生日,大家想送什么样的礼物给我们的祖国妈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大家的礼物都非常好,老师想送给祖国妈妈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创作的一首歌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阳光路上》。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乐曲,并设问,这首歌曲的速度以及情绪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价并总结,这首乐曲的速度为小快板,情绪抒情且激昂。
2.复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其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独唱,第二部分为合唱音乐旋律线
主要在高音部分,并将歌曲逐步推向高潮。
3.教师介绍歌曲创作背景,《阳光路上》是专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创作的歌曲,本曲也同样是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集体舞表演重点歌曲之一。并带着情绪再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弹琴伴奏带领学生做发声练习,并提示学生注意气息的控制,在唱歌的时候,利用气息的技巧。
2.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并提示学生注意唱歌时的呼气,吐气。3.回顾反复记号的演唱顺序后,教师教唱歌曲第二部分的低音声部曲谱后分组练习。
4.教师弹琴伴奏,学生分声部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并讲解合唱歌曲的特点,合唱讲求共性,在做到唱歌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众人合一是最高标准,简单说:和谐。
5.学生拍节奏朗读歌词后,完整的填词演唱歌曲,在第二部分女生演唱高声部,男声演唱歌曲的低音声部。
(四)拓展延伸
1.学生分享和祖国相关的歌曲。
2.分小组为歌曲创编打击乐器伴奏,并展示,教师进行评价。(五)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歌曲《阳光路上》,学会了二声部合唱的演唱技巧,感受到歌曲中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回顾历史,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大声宣告新中国的成立,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今天,我在这里,欣赏着祖国的伟大成就,赞美着祖国的迷人风采!祖国的明天需要依靠各位同学努力建设,因此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音乐《多彩的华夏之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聆听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民歌的地域风格和基本情绪。【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小组合作,能够提高鉴赏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其中一首民歌,并能够了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其中一首民歌。【难点】
能够了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是谁演唱的?(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再次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民歌?(陕北民歌)3.顺势,引入新课《多彩的华夏之音》。(二)感知歌曲
1.提问学生对民歌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提问学生民歌的体裁分类及其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民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山歌、号子以及小调;山歌的特点是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号子的特点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不同的劳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主要的分类有搬运号子、挑担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小调一般是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曲小曲,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的特点。)(三)探究学习
1.聆听《槐花几时开》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来自什么地方,它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四川宜宾山歌,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歌,它的歌词只有四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想象。歌曲采用五声羽调式,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首句是远景,充满了开阔、俊逸的气势;第二句一下子拉近,虽只写“手”,但一个“望”字,勾活了“人”的神情和心态;第三句把主人公和为深化主题而设定的一个人物“娘”推到面前,是转折之句,也是铺垫之笔;末句以朦胧手法点题,又一个“望”和“几时开”,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表面平淡、含蓄,内心火热、急迫。表现出四川人机敏、幽默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衬词“啥”“啥子”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特点。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流畅,朗
朗上口。)2.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聆听《猜花》与《对花》,并思考这两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风格的差异。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猜花》是辽宁长海的一首民间小调,唱词是七言四句,前两句问,后两句答。第三句之后有一段衬词:“蹦啊,跳啊,花了一朵金线嘀流嘎啦梅花落呀依儿呀,”给优美流畅的旋律增添了诙谐俏皮的感觉。节奏和音调的特征,促使这首短歌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易记易唱。《对花》是广东中山的“咸水歌”。中山咸水歌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同韵。有些问句方式,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为和旋律进行,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啰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它的特殊的地方色彩。南方的小调表现出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这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的关系。北方小调是欢快、热烈的音乐风格。)3.带领学生学唱北方小调《猜花》,进一步感受小调的特点。(四)巩固提升
1.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学唱经过加工之后的民歌《龙船调》,并加入舞蹈动作。
2.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做出评价。(五)小结作业
1.通过这节对民歌的鉴赏,学生了解到了各民族的民歌有各自的特色。民歌的音乐风格表现在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风格的形成受语言、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等影响。我国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我们要热爱它、继承它。
2.请学生回家之后欣赏民乐《梅花三弄》。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四篇: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5.29)
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5.29)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中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一]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沂蒙山小调》体会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够了山东地区的民族音乐。
【知识与技能】掌握旋律展开手法鱼咬尾,并能背唱《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背唱《沂蒙山小调》。【难点】掌握鱼咬尾这种旋律展开手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山东临沂沂蒙地区的风景图片,并讲解民歌知识。中国的汉族民歌体裁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中国的民歌丰富多彩,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沂蒙地区,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民歌。
(二)新课教授 1.初步聆听
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沂蒙山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组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采用一段体,为单乐段分解歌的形式。第一句唱词包括两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乐句,第三句和前两句是对比乐句,最后一乐句为结束性
乐句。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琴唱谱哼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乐句的结束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每个乐句都以上一个乐句的落音作为,下一乐句的开始音。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这种创作的手法叫做“鱼咬尾”,这种创作形式在我国民间音乐创作中时常用到。
4.教师伴奏,学生跟琴哼唱谱子,感受“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5.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特点。
这首歌曲是三拍子,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的民歌,属于民族小调式,节奏舒展、规整,歌曲的节拍数基本一致,每个乐句节拍较规整。
5.齐读歌词,体会衬词的作用和意境。
教师讲解衬词,衬词的运用体现了小调的特征,并且突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填词演唱歌曲。(三)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创作一首四句类的一段体。(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充分体现出了山东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板书设计
略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音乐《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挖掘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乐曲,运用比较方法,提高分析和评价音
乐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民族乐派以及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并能够哼唱《芬兰颂》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哼唱《芬兰颂》的主题旋律。
【难点】听辨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其表现的情绪内涵。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的音频,展示捷克祖国山河风景图片的音像资料,并设问这是哪个作曲家的什么作品?他们属于音乐史上的哪个流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这首作品都是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我们今天来捷克新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另一部音乐作品导入第四乐章《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二)新课教授
1.初步聆听《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教师播放《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并设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这首作品同样出自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其中的第四乐章,乐曲是由引子和三个主题组成。
2.分段聆听
教师分别播放《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引子与其他三个主题,并设问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表现了什么的场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分段播放音频并讲解。引子广阔而庄严,描绘出一片辽阔的原野。第一个主题是由小提琴演奏的赋格,旋律轻盈美妙;第二主题先由圆号奏出宽广的旋律,后面又由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在不同的调上演奏;第三主题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波尔卡舞曲。全曲蕴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3.带着个情绪完整聆听乐曲《捷克的原野和森林》。4.教师介绍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并引出《芬兰颂》。5.初步聆听《芬兰颂》。
教师播放《芬兰颂》并设问,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作品由引子和两个音乐主题构成。
6.分段聆听,并说出情绪。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主题,苦难的圣咏主题。乐曲开始时在低音区由铜管乐器奏出混浊与咆哮如雷的音响,状如一种受到禁锢的原始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随后木管乐器吹出有宗教气质的主题,代表一个热诚的祷告。在上述两种因素呈现之后,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把人们带入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第二主题,赞美诗主题。情绪明朗,首先是强大的铜管奏出了一个颇具民间舞蹈节奏的旋律,仿佛摹写了斗争胜利后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紧接着情绪突转,定音鼓渐次停息,木管乐器从寂静之中以其亲切温暖的音响唱出了一支如歌旋律,然后又由弦乐器淋漓尽致地加以复奏。最后,音乐从近乎幻觉中苏醒,再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紧张愤怒的呐喊、嘹亮的号角与光辉的颂歌交织一起,以放宽颂歌主题的节奏所塑成的壮大辉煌效果作为《芬兰颂》的结束。
7.教师弹琴范唱《芬兰颂》的两个主题,学生跟琴哼唱。(三)拓展延伸
分小组讨论总结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教师归纳总结。(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民族乐派的乐曲,感受了不同国家的民族气息。民族的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结晶。这两位民族乐派的作曲家用鲜明的民族风格把它发扬光大,并影响着后人的民族意识,民族乐派独有的风格还影响了以后其他国家的音乐创作,也包括我们中国,我们在交响诗创作方面尽管很年轻,但不乏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收集一些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交响诗。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五篇: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设计(9.7)
2018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设计(9.7)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设计]
[示例]小学美术《静物一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静物的组合,以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通过观察、体验掌握静物构图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生动地描绘生活中的对象。
3.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用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静物构图的基本原理。【难点】
静物的合理组合并进行描绘。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导入,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片,请同学根据图片上的物品,说说生活还要哪些较为常见的物品。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静物一家亲。活动二:赏析作品,体验构图 1.感知静物画概念
①利用课件出示静物画作品,并讲授静物画的概念:静物画是以日常生活中静止的物体为表现对象的绘画。
②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并说出物体的轮廓的大致形状。
2.感知静物画构图
教师展示6幅同一物品的不同构图,请同学们选出正确的构图和错误的构图,并说明理由。
学生体验,教师总结静物画的构图规律:物体朝向一面可多留些空间,使画面舒朗;主体物放置画面中心偏上的位置感觉稳定;组成物品的搭配要注意前后位置。
3.体验静物画构图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桌面上的物品进行组合摆放,看谁摆得最美观和谐。学生体验,教师指导。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一)教师演示
演示静物画构图,完成一幅静物画,讲解要领: ①写生时,可对物体进行适当的添加、省略或位置调整。
②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同类或相关的物品摆放在一起,这样表达的主题会更加鲜明。
(二)课堂练习
同桌二人为一组,将桌上的物品自由组合,用线描的形式进行绘画;注意物品的聚散、前后空间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一)学生展示交流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构图、线条等方面交流评议。3.教师总结评议。(二)拓展提高
尝试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生活中的静物,体验生活中别有的情趣。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小学美术《各种各样的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鞋的不同特性,了解鞋的基本结构,动手设计制作一双自己的鞋。2.通过剪切、拼接、粘贴等方法设计制作一双鞋,提高动手能力。3.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鞋的制作方法和步骤。【难点】
制作出使用、新颖有特点的鞋。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粉颜色与绘画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教师给学生出谜语: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晚上横卧在床前。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各种各样的鞋》。活动二:欣赏图片,学习新知
(一)观察不同类型的鞋,分析其结构特点
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各种类型的鞋。并提问:这些鞋有什么独特的功能? 学生回答:有雨鞋、运动鞋、高跟鞋、登山鞋…… 老师继续提问,这些不同的鞋,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不同类型的鞋都由鞋底、鞋帮、鞋面几部分构成。
(二)名作赏析,启发思想
多媒体出示,有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所装饰的鞋,学生赏析。老师简单讲述毕加索和作品《格尔尼卡》,并提出:大家自己动手做双鞋。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一)教师演示
演示制作一双拖鞋,讲解要领:
1.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脚形,画出鞋底轮廓,用剪刀剪下。2.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鞋面。
3.将鞋底和鞋面粘连在一起,注意要合脚。4.剪切小图形做装饰贴在鞋面上。(二)课堂练习
学生动手练习,自己设计有创意、新颖的鞋。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强调安全使用工具。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创办“创意鞋城”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鞋的特点和功能。2.学生互相推选,交流评议。3.教师总结评议。(二)拓展作业
为环卫工人设计一双有特点的鞋。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