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培养
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培养
【摘 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愿意不愿意学习或学习到何种程度,往往不全是由智力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非智力因素来决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等,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本文着重探讨了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因素 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根据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并且努力达到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培养的目的。
2.创设成功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进行的身体练习,通过正确的评价,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产生成功的体验,形成成就动机,使学生的体育动机得到培养。
二、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1.诱导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指南,而兴趣即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兴趣促成动机,动机支配需要的行为。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态方面改进。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新异动作很感兴趣,对单调、枯燥无味、多次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在组织教学上,应抓住重点教法,灵活多样,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如练习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先按学生情况,课前划好相距1.2米到1.5米的平行线五条,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三级蛙跳5-8次,五级蛙跳3-5次,五级单足跳5-8次,游戏活动两人交替“搬动”过“五关”(五线)2-3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始至终,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做到既有汗水又有笑声。此外,我还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把一些体育竞赛和一些教师无法做慢动作分解的项目在学生眼中展现,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2.通过新颖教学内容、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又如,上队形变换课时,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
三、良好的情绪对体育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的重要条件是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调节情绪,使他们服从于理性和意志,教会他们调节情绪,控制心境的方法。为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激活水平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适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以激起学生积极、深刻的情绪体验,以此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情绪体验,激发积极的情绪。
3.注意教师自身仪表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老师的仪表美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就会给学生产生不好的甚至厌恶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辟如,同是一位老师身穿体操服给学生上体操课和穿着普通制服上体操课,学生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学生会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后者,学生神思恍惚,注意力不易集中,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的教学表情、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动作等,也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对学生非智力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法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项较为复杂、艰难的工作,它需要长时间,尤其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导、教育和培养。体育教学应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加强“三基”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非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的体质、知识、能力同步发展;从过去只重视生理方面的研究,转变为生理和心理的综合研究,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海通初级中学)
第二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读后感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要贯彻“健康 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 一到自己设计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 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 念。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课前的“编”与课 堂上的“导”都很重要。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 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 产生共鸣。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做 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再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 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 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恰当的安排体育游戏,传 统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假如每一个学 生都有明确具体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必定能吸 引他们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久而久之,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积 极心态就会形成。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要强化意识的培 养。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 的长处和闪光点,“你真行,你这方面不错” “你可以做的很好”等语 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一方面容许学生大胆创新,同时还要 人为的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 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体育教学毕竟是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 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身体锻炼,那不仅使体育教学脱离 “体育” 属性,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心理教育也会因此失去载体而毫无意 义。
第三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读后感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读后感
默认分类2009-10-29 08:47阅读22评论1
字号: 大中小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施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课前的“编”与课堂上的“导”都很重要。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制作,这样的“剧本”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
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着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坑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一一操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做用和学生的组体作用,再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的体现,为了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情感调控。情感调控要善于把握调控的“时”和“度”,一般范围较大或需表扬时可进行集体调控,而个别问题,消极情感,常用鼓励和疏导方法个别点拨,先肯定好的方面,再指出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调控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一般不
作直接批评,不讥讽挖苦,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不冷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这种在倾情关爱之下的悉心点拨,常使他们内心激动,情绪高涨,其积极性能得到保证或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多种具体的教学情景,恰当的安排体育游戏,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有现代特色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具体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必定能吸引他们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久而久之,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就会形成。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家注意外,教师要强化意识的培养。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你真行,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的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一方面容许学生独劈蹊径,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的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体育教学毕竟是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身体锻炼,那不仅使体育教学脱离“体育”属
性,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心理教育也会因此失去载体而毫无意义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意义论文
摘要: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若本身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缺少及时的调节和引导,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一、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末期,这一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但又没有完全定型,正处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生理上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业、升学、感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造成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如果不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缺少及时的引导和调节,极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且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有肢体运动的参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现会通过其行为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肢体运动中,理论课的学习没有较多的肢体运动,而心理的表现更难以通过静态的身体去观察,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将其心理表现出来,便于观察。同时,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自信心,体验体育运动中独有的应激过程,使学生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偏差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在调适大学生心里偏差中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根据地,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来教育和引导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阴霾。因此,学校必须起到心理健康工作主战场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诸多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协会,还把它推广到各个系部,最后再扩展到各个班级内部,使心理协会能够走近全校师生的身边,这样,可以尽早尽快地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也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及其家庭,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要从父母开始。在有关调查中发现,一定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时,家长要通过对孩子的了解,积极主动地开导孩子,让他们远离疯狂和绝望的边缘,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
(三)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培养健康的心理
首先,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受挫承受能力,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丰富人生经验,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离的案件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我们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们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使其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秀品格,这样,大学生才具备了必要条件,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选途径,我们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测和收集,重视体育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把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巍.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6.[2]王彪,壬保金.高校体育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形式的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5,(9).[3]赵奋军.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
第五篇:结合自己体育教学实践,谈谈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
结合自己体育教学实践,谈谈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哪些好处?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如在中学生或大学生中发生的自杀现象等。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缺失的。因此,标准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学习目标是必要的、及时的,也是正确的。在自杀的学生人群中,似乎是隐含着一种规律性,那就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自杀的。这个道理也很好解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他负面情绪可以在经常的体育活动得到宣泄,同时,由于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比赛,激烈的竞争也使他们变得自信和坚强。胜利使他们获得自信;失败使他们经受挫折的考验。体育使他们变得性格坚强、胸怀开阔、乐观自信……而那些从来不去参加体育运动或激烈竞争的人,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城市的孩子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唯一能让他感受吃苦、接受磨难的恐怕就是体育活动了。我们应该从培养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不仅增强的是学生们的体质,也是对他们心理品质的一种锻炼。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这个目标培养的时候,还要注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独进行,它一定要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中去进行、去实现。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一个新内容目标。标准就这一目标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第一个就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二个是学会调控情绪和方法;第三个是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第四个是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关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体现在水平四就是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如何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比如可以让某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当组长,在大家你一言他一语拿不定主意时,他来综合大家的意见最后作出决定,并主动配合组内成员,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在激烈的比赛中,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很多内容,都是一种内在心理品质的体现,比如说学生的团队精神、抗挫折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些品质是最适合体育课培养的,以前的课程大纲都是没有把这些方面明确列入,但这一次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过去我们体育课所提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偏重于社会学上的概念,而且它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的提法是团队合作精神,这在中小学的体育活动就能具体而充分地体现。关于这一点,从水平一到水平四都有不同程度的具体要求。如水平一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孩所作的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社会角色意识弱,我喜欢的都是我的,所以要引导他们能够通过分享器材、分享场地、分享运动机会等方式,培养他们通过谦让别人达到团结别人的意识。到了水平二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通过集体商量来解决运动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对规则的不同理解,在集体游戏中产生的矛盾等,以使大家能够互相协作,集体完成一些游戏活动。比如说篮球的前锋和后卫要互相协助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作用。初中学生逐渐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比如参加比赛,谁去最合适就推荐谁。当然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实现也有一个过程,刚进入初一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熟悉,有时就表现为彼此不能合作或合作意识不强,到了初一下学期之后,大家熟悉后就比较容易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