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高中会考导向作用,为高中历史新课改作
发挥高中会考导向作用,为高中历史新课改作准备
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
摘要:本文从高中历史会考的导向作用,引出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旨在引起全省各地同行对即将到来的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重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迎接挑战。关键词:会考导向 历史课改
近几年的云南省高中历史会考试题,越来越呈现出以新课改理念命题,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命题趋势,对高中历史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如:今年会考题的第37题图文并茂,充分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而其中第(3)小问开放式问题:“以史为戒,振兴中华,结合近代三次侵华战争史实,谈谈你的认识”则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第38题以创设历史场景的方式考查对“周恩来的评价”,是一道识记、理解、应用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命题方式较新颖,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第39题以表格的方式考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大,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综合运用能力。为适应这一命题趋势,迎接即将到来的2009年云南省高中新课改,广大教师应如何应对,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历史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有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秦朝的统治》时。可设计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更新师生互动方式
新教材在编纂上、内容上的转变和改进,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在现行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种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和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潜力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四、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病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改革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了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好阅读课和活动课的组织指导工作,运用这两种新课型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还要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研究性学习,除了新课内容的学习外,还要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通过这些学习方式的改革、实践,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教材的特点,我们现在备课时就应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备课组可用如下方法进行备课,(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改变以往手抄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备课质量;(4)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如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六、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评价学生更多地是看重成绩、分数,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更新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多的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要注重量的评价,又要注重质的评价。评价学生除了书面考试获得的成绩之外,还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要求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参观、历史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和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并进行分组研讨、交流成果等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的兴趣。教师通过这些要求,把结果纳入到评价学生的范畴,可以构建起网络状评价学生的体系。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评价,可使新课改能够向着更深、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七、重视对高一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
高一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普遍存在疑虑:初中三年级都开设历史课,中国、世界的古代、近代、现代史都已经学过,为何高中还重复学?历史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清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区别、联系,可简单指出:初中历史学习主要是掌握历史事件、现象“是什么”,而高中历史学习要求掌握历史事件、现象“为什么是这样”。通过这样比较分析,学生就在整体上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然后老师再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的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让高一学生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历史学科的学习重要性。最后,教师再从微观、直接作用的角度说明在高中会考、高考历史学科的地位、重要性。此外,要重视培养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历史情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学生的兴趣是否浓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课程是否有实用价值(包括考试、升学、就业等)。那就需要使学生认识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们的前途有很大的作用。当社会作用还不是很显露之时,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掌握历史学科在学校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比如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香港回归、巴以冲突由来问题等。教师都可以结合历史发展的过程,对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应当说高一学生对这些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只要教师能真正让学生觉得学习历史对认识社会有帮助,那么学生就能感觉到历史学科的功能、作用。此外,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以及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氛围,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认为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方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起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就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也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还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其次,让高一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历史理论,掌握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重视学法指导,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历史的金钥匙,让学生“会”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史实以及准确熟练地运用历史规律来认识现实世界,让学生掌握从事历史学科研究的能力,对观察社会,考察人生是极其有利的,也是终身受益的。另外,课程改革中要求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历史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所以重视基本历史理论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教学日显重要。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界限,绝对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历史教师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一年级的历史教改,让广大高中生尽早领略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价值和功用。所以,重视对高一学生“历史情结”的培养,是当今课程改革中进行历史教学改革的战略目标、策略。
总之,只要我们能及时更新观念,用新课改理念指导高中历史教学,我们就会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新课改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陆安《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改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1期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二篇: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二小徐连武
传统的评价,评价者主要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每学期末,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劳动卫生情况、行为习惯等给与综合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侧重学习方面的评价,评价中学生处于从属服从的地位。这种学生素质的评价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评价不够全面。这种评价教师尽管费时费力书写了不少内容,但学生拿到评价手册有的只是看一看成绩,连老师写的什么内容都未看,起不到评价的目的,发挥不了评价的导向作用。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那么在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让评价起到激励学生进步的导向作用。
一 让学生了解评价内容,用评价标准约束自己进步
每学期初先把«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手册,了解评价内容和简单的评价方法。各年级评价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技能素质。在每项素质中又分为若干小项内容,依据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差别,分别对低、中、高年级提出了内容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内容,首先是让学生明确评价者都有谁,评价者不仅有班主任老师,有科任老师,有同学和家长,而且有学生自己,自己是评价主体,自己必须参与评价。二是使学生和家长明确评价不单单是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而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这样可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三是让学生按评价要求和标准来约束自己,激励鞭策学生在各方面努力去做,争取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 在评价中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避免形式单一,评价简单化,要发挥多种评价方式的作用,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出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是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调动学生本人的积极性,自平时要引导学生本着既评优也评过,多发现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对全面客观地了解评价某一个学生是很有帮助的,评价他人时,要本着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要善于发现赏识别人的优点,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对别人的不足也要给与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通过评价可以促进自己和同学共同进步。二是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每个学生在学科学习、小组值日和其他小组活动中,可能在不同的小组。他们在小组学习和劳动中,在课间游戏和集体活动中,对同学的表现都比较了解。小组同学之间从文化课学习、特长爱好、实践活动、劳动值日、行为习惯等方面展开评议。小组内先自评后共评,找出每个人各方面的闪光点,形成简单的文字材料交给老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三次这样的活动。通过评价活动可以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可以激励学生共同进步。三是活动评价和单元测评相结合。每次班级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大型比赛活动后,都要及时评价,让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谈谈活动中的感想和收益,再由班干部评价自己和全班同学的表现,最后由班主任老师做总结评价。单元测试后,要引导学生认真看试卷,成绩高低的学生都要反思,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要反思自己在平时学习和答卷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值得发扬,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反思错在哪里,是平时习惯不好,做题不细心造成的,还是知识学得不扎实,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努力。学生反思后,教师针对全班共性的问题在课上给与评价,对个别学生课后给与评价,指出学生奋斗的方向。使评价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起到激励学生进步的作用。四是口头评价和作业评语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把评价贯穿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课上对于表现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激励学生进步。作业中则以等级评价和激励性、启发性语言为主,通过评语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激励学生获得更大进步。五是学科老师评价和班主任老
师评价相结合。班主任老师要和学科老师经常沟通,了解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协助学科老师教育学生。在老师评价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用文字材料,写出自己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质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有哪些典型的事例,有哪些收益,自己今后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学生把文字材料分别交给学科老师和班主任老师。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和教师了解掌握的情况,对学生给与公正、客观的评价。教师评价时要多用赏识激励的语言,多给学生以鼓励,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六是家长评价和学校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家长是评价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更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和家长经常沟通联系学生有关情况,还要指导家长做好参评工作,让学生家长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家里及校外的表现。这样教师和家长可以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情况,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这样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评价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掌握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评价自己,反思自己。通过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第三篇:发挥统计导向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统计导向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县统计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圆满完成了各项统计任务,较好发挥了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作用,为建设美好新卢龙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四五”普法、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2007年投入产出调查省级先进集体,在2008全市统计系统评比中荣获“2004年以来秦皇岛市统计系统先进集体”,并连续15年荣获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固本强基,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统计数据质量取决于基层基础工作。近年来,县统计局始终把基层和基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以健全统计调查体系、规范统计业务流程、完善数据质量监控制度、构建数据质量保障体系为重点,强力推进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收到了显著成效,全县统计数据质量明显提高。
抓数据质量,圆满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几年来,县统计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制度和标准,组织统计调查与国民经济核算,高质量完成了各种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任务。在历年来的全市统计专业评比中,我县绝大多数专业在评比中受表彰,特别是2008年,卢龙县专业评比位居全市八县区(含秦皇岛开发区)之首,获第一名的专业成绩遥遥领先其他县区。其次,出色组织了全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投入产出调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工作;先后承担了妇女儿童监测调查、农业产业化统计监测清查、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基本情况调查等多项专项调查任务。
加强对基层报表单位的检查、指导和交流
一是夯实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石。乡镇既是基层政权组织,也是政府综合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县统计局将加强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提出“加强乡镇统计,不断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目标。先后出台了《农村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卢龙县农村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制订了详细的量化考核办法,于2008年5月,对全县12个乡镇的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联查活动,对全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联查情况进行通报,检查结果则作为年终对各乡镇考核的依据,这是多年来卢龙统计史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一次新的突破。二是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到企事业报表单位对统计基础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通过深入基层调查,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报表的数据质量,报表上报及时率也大大提高,实现了“以联促沟通,以导提质量,以查推工作”的预期目的。
抓业务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统计基础工作的核心是统计人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为提高全县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县统计局坚持每年开展统计人员上岗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统计业务培训,并认真搞好统计专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工作。近三年,全县参加统计上岗培训的人数达138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达52人,并结合实际先后开展了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程序培训。今年6月份,针对乡镇新从事统计工作人员多的特点,又重点抓了乡镇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先后组织了工业、农业、农村住户、固定资产统计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得到了市局的肯定。
加强网络建设,提高统计水平
为提高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2005年,在全市首个实现国家、省、市、乡五级联网,我县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区(市)县的前列。2006年,县统计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统计内网建设,分门别类搜集整理历史以及时序进度有关数据、信息,及时做好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更新和技术维护工作。
创新统计服务理念,着力打造统计精品
统计产品作为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科学依据,其重要任务是为党政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县统计局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把为县域经济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了“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的服务理念,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服务。
更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强化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在综合各专业数据的基础上,全面搜集有关部门的资料,每月的《统计月报》和每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都根据县情需要及时更新改版,并将各种资料及时整理印刷成册,全部免费发放到县、乡镇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翔实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在“两会”期间,编印《2008年卢龙县国民经济简明统计资料》和《纪念改革开放30年统计专刊》资料,全面展示卢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并发放到“两会”代表和委员手中,为与会人员了解卢龙经济发展,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
强化服务重点,做好对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打造统计“精品”
统计工作要做好服务,就要做统计数据的解码器,既要把数据诠释成文字,又要把文字演绎成观点,更要把观点提炼成真知灼见的工作发展的思路或改进的建议,提出有见地、有份量的统计调研报告,提高为党委、政府宏观调控的服务水平。几年来,县统计局加强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一定的成绩:一是在坚持增加信息分析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县统计局每年撰写统计信息数量逐年提高,由2004年的一百多篇增加到2008年的三百多篇,统计分析也由二十多篇增加到2008年的五十多篇,采用率均在98%以上。每年
都有3至5篇统计分析得到县领导的批示。二是加强专题调研,进一步提升统计监测运行水平。依据“围绕三点选课题,量力而行定课题,齐心协力做课题”的指导思想,深入乡村、企业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为及时掌握我县农民节后意向,2008年春节上班后,及时组织开展“春节期间农民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问卷调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上报县领导。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形势,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工业企业生产第一线,就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县工业企业如何发展,写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可行性调研报告。几年来,县统计局在开展专题调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被评为2007全县政府系统调查研究工作优秀单位。
统计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开创了统计法制建设新局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思想观念,依法有效行使职权,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普法宣传
一直以来,县统计局把统计法制工作的重点放在普法宣传上。深入开展全员普法教育和统计法制宣传活动,系统内普法覆盖率达到100%以上;特别是2008年,县统计局以普法工作为重点,在县主导刊物《卢龙导报》上开辟《统计法》宣传专栏,以电视台报道、制作横幅、张贴宣传标语、“送法下乡赶大集”等形式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我县的法制宣传工作也多次受到市局的表扬。
严密组织,开展统计执法检查
县统计局把加强法制建设贯穿于统计工作和建设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加强了统计执法和数据质量检查,重点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等违法行为进行检查,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了纠正,对违法行为较重的单位进行严肃查处,几年来,查处统计违法案件三起,通报批评15家。
强化统计队伍建设,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县统计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机关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以“锻炼一支好队伍,建设一种好机制,营造一个好环境”为目标,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和机关效能建设,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统计系统形成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气,为全县统计改革和统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抓制度建设,规范机关工作行为
为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对机关工作人员进一步规范管理,严格制定了考勤制度、统计分析信息奖励制度、办公用品领取登记制度等多项制度,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干
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对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结合建设学习型机关,实行AB岗位制度;在党员承诺制活动中,把承诺范围扩大到全局每个同志,实行全员挂牌承诺。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干部的工作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统计工作的执行力。以人为本,推进统计工作和谐发展
几年来,县统计局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全力打造业务精、能力强的一流统计队伍为目标,在统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开展文明礼仪学习培训以及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了机关队伍整体素养,营造了机关团结、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强化素质教育,打造过硬队伍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县统计局努力培养一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秀的高素质统计队伍。以开展学习型机关活动为契机,在全局开展了“学专业、当学生;讲专业、做老师”活动,使机关干部互相学习,互相提高。通过组织开展数据录入技能比赛、打字比赛和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局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具挑战。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三到五年达到全省中等以上发展水平”的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为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真正成为政府领导的“眼睛”,经济决策的“参谋”,企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监测仪”,县统计局将以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统计服务为工作目标,强化“四字”方针,即:工作思路上强化一个“新”字,基础工作上把握一个“实”字,服务内容上深化一个“优”字,队伍建设上突出一个“强”字,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学生快乐成长
内容提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为了能够不断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必须构建自主、开放、多元、过程化的评价体系。既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坚持面向全体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以过程评价为主,贯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关键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过程评价、激励创新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监控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评价过程中老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主体在自我反思、与他人比较中认识自我,增强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从而提高辨别是非、完善自我的能力。
因此,每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努力构建自主、开放、多元、过程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以课程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树立重参与、重过程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构建自主、开放、多元、过程化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点加以实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具体评价操作中,不以活动的成果、结果为重点,而是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全员参与,强调学生对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着眼于通过学生自我信息反馈,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学生小组(个人)树立信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形式上。自我评价是以学生自身作为评价主体的一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自己反思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小组里所充当的角色、表现、行为、方法和研究的成果,以及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达成度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在小组活动中与他人共事的能力,通常我们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让学生事先设计了一张自我评价表。对于自身获得的学习结果、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心理变化等进行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促进其自身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方式既能够体现面向全员参与,而且每位学生可以不用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可以私密地评价自己,保护自尊心。
《主体附加搞创造》中,自评时老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在进行了实践后,各自对于自己的创造都有了一些新的构思:“如果我在制定时,能够考虑到“某某方面”就好了。”这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自评予以肯定和鼓励,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改进创造,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讨论、修改自己的创作方案,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承认,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后面的活动中。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评价活动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班级、某一活动的全体成员)公开,具体评价操作时以叙述(小组)的自我评价为主,在指导教师,校内外专家、社区负责人参与评价时,也应鼓励、支持学生参与评价、答辩,允许保留小组(个人)意见。
面向全体的评价可以是小组内部的评价,也可以是小组间的评价。小组内的评价是让小组所有的成员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每个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通过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培养组内每个人的合作精神,提升小组活动中的凝聚力,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在《做模型建小区》这一活动中,小组成员在评价一位平时不太起眼的学生时这样说:“我真不知道你的手这么巧,这次我们小组的作品获得了优胜,你的功劳最大。谢谢你!”其他人也表示赞同:“我们从来没有发现他竟然能将纸模型做得这么棒!”在后来的活动中,其他同学也逐步重视到了他的意见,他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我真的发现自己越来越棒!原来我还能干成这么多的事情!以前我太小看自己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话,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在活动中,学生已经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并且一步步的在发现自己的能力,并乐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小组间的评价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北京实验二小六年级学生上的一节《新校园新标志》一课。这节课上,每个小组都展示了本组设计的校园宣传册,当某一小组展示之后,其他小组会对其作品进行集体点评,汇报组也同时进行反驳,形成一种辩论的氛围。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思维内涵取长补短。
(3)以过程为主,贯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评价作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工具,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过程性评价肯定不适于让学生以各种方式随时评价了。此时,教师就应不吝于自己的言语和表情。作为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导师,更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能够使师生建立良好的活动关系,成为一种学习伙伴,教师评价学生,不应只是看他的成果怎样,学到了多少知识,关键是评价他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的提高以及研究性意识在行动的体现。比如听了一节《揉揉捏捏玩游戏》一课后,老师用了这样一些语言:用你漂亮的坐姿告诉我;你的作品真有创意;你的想法
真好,下课后老师向你请教好吗?等等。再如,《九宫棋》一课,有位教师就利用伸大拇指、故意输棋然后用佩服的表情看着学生的方式来评价。以上这些示例活动,可以视课堂的具体生成情况具体实施,授课过程中随时能给学生以心灵的触动。
(4)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去,勤于之间,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活动、因课题(项目)而异,注意学生个体的纵向发展,不要用统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和增长的情况。在活动中施展个性和才能发挥的程度,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探索、创意、独特的思考等应给予肯定,并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课老师经常会这样对学生说:其他学科的表现不会影响老师对你的感觉和印象,只要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你努力了,老师就会认可你;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你的作品,只要你是用心去做的,老师同样会给予你优秀等级的评价;无论你设计的活动方案和研究过程是否科学,只要你尝试去做了,你就是好样的;无论你的作品效果如何,也总有需要向别人学习之处或别人向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们会积极参与每一项活动,他们还会勇敢地创新实践。学生们快乐,因为他们知道:一路会有老师和同学为他们喝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发挥评价导向功能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对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是这样说的:要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如何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评价,并能以评价带动整个活动过程的开展呢?这是每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都应该考虑的。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必须多思、多实践、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评价问题,构建新型评价体系,广辟评价空间,为学生成长加油喝彩!
第五篇:发挥职能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发挥职能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柳北区长塘镇开展“创造杯”劳动竞赛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长塘镇是柳北区依市靠村的市郊重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建设“五个柳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依托我镇柳州市物流加工园的定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镇经济可持续发展,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创造杯”劳动竞赛活动过程中,坚持把发挥好党委政府职能导向作用,搞好服务协调,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促进提高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我镇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为推进长塘“二次创业”点燃了激情。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健全组织,提高竞赛组织的科学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竞赛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在企业,它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竞赛、创建活动,而且涉及达标、共建、树典型等诸多旨在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相关工作。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我们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利用各种有力资源,加强对企业劳动竞赛的思想政治领导,进一步发挥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确保“创造杯”活动在我镇扎实有效地进行,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前提下,我镇逐步建立健全了镇、企业、班组各个层次“总分式”劳动竞赛领导组织体系,避免了多头领导、相互扯皮、重复检查、标准不一等容
1易出现的问题,促进了劳动竞赛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针对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企业主(职工)认为开展劳动竞赛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设备资源,影响生产秩序;认为劳动竞赛是国有企业的事,非公企业没有相关的经费保证,只会增加劳动成本;认为劳动竞赛只追求形式效应,并不能很好地促进企业生产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不大、效果不好等几个误区,我镇在“创造杯”劳动竞赛活动中,根据市、区两级“二次创业”的精神要求,不断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广大企业和员工认识到劳动竞赛在服务企业发展、提高员工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在劳动竞赛的组织、制度、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和实践,上下形成共识,取得了广大企业职工的有力支持和热情参与。为扩大劳动竞赛范围,我镇结合创建自治区“十佳乡镇工会”活动和第一届区域性职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拓展工会组建范围,完善工会工作内容,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挂帅、工会主抓、其它部门参与的领导格局和管理体系。
二、拓宽内容,提高劳动竞赛的针对性
为增强竞赛活动的激励性、群众性和创新性,镇党委政府以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与提高职工两大素质为目的,把“强员工整体素质、促企业健康发展”作为竞赛活动的主要目标,彻底转变“赛业务技能”狭隘观念。根据辖区企业单位的发展状况和员工素质状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只要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素质的项目,都可以作为劳动竞赛的内容,结合镇中心工作任务不断对劳动竞赛活动内容进行充实、调整和完善,提高了活
动成效。两年来,我镇在突出抓好传统竞赛项目的基础上,将开展“创造杯” 劳动竞赛与开展的“安康杯”竞赛相结合,与争创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活动相结合,指导辖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仅2009年,我镇就先后举办了13期职工理论知识、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同时大力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大赛,通过在干中练,在练中比,以练促干,以赛促学,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辖区企业以创新为基础,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对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增产增效等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职工积极投身“六个一”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既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提高了员工的竞争力,也保障职工的经济权益和生命权益。如富城机械有限公司每季度都组织职工开展各类岗位练兵、比武技能大赛,职工提合理化建议达到32条,被采纳12条,付诸实施10多条,为企业创效益10多万元。粤港平安气体有限公司通过工艺创新和加强管理,成本方面节约超过50万元。河腾新型建材公司在2009年攻克技术难点二项,仅推广新工艺一项,就降低费用约1.25万元,节能降耗同比下降约10%。
三、创新形式,增强劳动竞赛的吸引力
发展是硬道理。作为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劳动竞赛一大任务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把企业的任务引导到党委政府的总体目标上来,把企业的中心任务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通过改变过去镇工会包办大型竞赛的局面,采取在竞赛组织上下结合、在竞赛规模大小结合、在竞赛周期长短结合的方式方法,确保竞赛组织灵活多样,力求在方式上求新;抓重点
和难点,组织激励职工积极投身企业的科技攻关、强化管理、降本增效、献计献策等活动,力求在视角上求准;结合开展“模范职工之家”、“十佳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创业之星”、“文明家庭”等活动载体,及时表彰宣传,塑造典型,发挥先进标兵典型引路作用,在效应上求大;完善劳动竞赛管理办法,对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技术能手,在评先评优、增资、晋级、休养等方面优先考虑,在效果上求实,等等,使创品牌树精品的意识深入人心,争先创优氛围蔚然成风,一些重点难点攻关项目得到突破,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增强,职工收入不断增长,从而使活动进一步符合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职工群众的愿望,进一步增强了竞赛的活力。
近几年来,我镇各项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我镇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44亿元,同比增长25.6%,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而且生产经营规模和增长速度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的结果,又是与重视发挥企业职工群众参与劳动竞赛,投身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分不开的。回顾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开展劳动竞赛,党委政府重视是竞赛成功的基础,机构健全为竞赛提供了保障,全员热情参与是有力保证,形式丰富是活动活力的源泉,取得实效是关键和根本落脚点。只有不断求得认识和实践上的新的突破,才能进一步发挥劳动竞赛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中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