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滨海县东坎镇
滕江林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国务院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以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等生产生活的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加大了对农村的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尤其是近几年来,扶贫项目开发、农村公路修建、农村饮水工程、退耕还田还草、种植直补资金等政策性投入资金更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查找和分析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寻和创新村级财务管理的科学管理机制和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和迫切任务。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财务管理 问题和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查找和分析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寻和创新村级财务管理的科学管理机制和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和迫切任务。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村级经济总量也呈现出前所未的增长态势,村级财务管理总体还是好的,但由于历史的、制度的、管理体制的等原因,村级财务管理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不少自然村落的合并,村一级的财务管理体制尚在健全和完善之中,行政村的财务收支大多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个人审批,往往一个人说了算,“独揽大权”。而乡镇因人力等因素,又缺乏对村干部有效约束和监督机制,容易直接致使村干部滥用职权,牟取私利。
(二)村级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由于村级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行政村的会计账务处理也有待进一步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帐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帐无物,有物无帐,有总帐没有明细帐;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帐目处理不一致;总帐、明细帐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二是.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帐,甚至不记帐,未能纳入总帐之中。三是会计、出纳自行记帐,对帐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四是会计档案管理不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帐代理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帐册凭证,村干部也束手无策。
(三)村级财务公开缺乏透明度。
长期以来,乡镇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作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乡镇代理记帐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性欠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帐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帐。二是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帐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三是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捏在一起公布。
(四)在新农村建设中,自然村向规划行政村合并中,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调整频繁,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
随着不少自然村落的合并,行政村按照规划设立,村级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主要表现在:一是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二是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三是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客观地分析在社会主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有下列一些因素: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错位。
农村集体资产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而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村民,其管理者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名存实亡,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实际上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由于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错位,致使政经、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造成集体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挪用、浪费,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民因集体资产问题到各级政府上访告状不断。
(二)对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管理不力。
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群众无法真正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个别村对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公开,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三是由于部分财会人员怕丢饭碗,对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违纪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四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经管站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
(三)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
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置,按规定要由镇经管站进行考察选配。但是,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存级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
(四)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
随着乡镇体制的改革,乡镇干部要分管的工作更加精细和烦锁,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目前乡村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认识,认为严格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利于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乡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二是财务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熟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三、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举措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依规抓好村级财务管理。
依法依规抓好村级财务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举措。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1、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提高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另外还因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会计知识竞赛活动和农村会计实务培训工作。
2、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这里的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凡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都要经过乡镇、街道或上级部门批准,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3、实行农村会计选聘制。《农村财务会计选聘制》规定,今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录用的财会人员必须实行公开招聘,由镇、街集体经济主管部门负责招考,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会计、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基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具备条件的人员经考试合格,按聘用一名提供二至三名候选人的比例,按分数的高低,由镇、街集体主管部门推荐给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镇、街集体主管部门推荐,在推荐人员中择优聘用会计人员。农村财务实行会计选聘制,面向社会公开录用财会人员,可促进农村财会人员走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4、实行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委派制是在镇政府按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招聘会计专业人员后,委派到各村任村级会计,并由镇统一考核和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改变以前财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的状况,从体制上保障财会人员严格执法,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5、加强对农村会计的监督,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乡镇要不断完善对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考核办法,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坚定不移地实行财务公开,加大民主理财力度。
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是村级财务要公开。
1、设立农村账务公开栏。完善公布栏硬件建设,对不符合标准的公布栏统一进行整改,对公布栏地点不合理的重新选点进行设置。
2、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公开内容。统一制定公布的内容和格式,在坚持以农村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同时,着重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征地款收支状况、工程招标投标情况以及村干部报酬、业务接待费、交通通讯费、村组债权债务、集体资产项目的经营、投资、收益和分配等情况进行公开,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内容实行明细公布。通过不断充实完善农村财务公开的内容,增加公开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干部安心,群众放心。
3、确保公开及时。严格将农村财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性、日常性工作定期进行公开,保证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农村的有关事项和经济状况。
4、.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参与财务管理,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纳入到财务管理的必经程序。在村组财务支出管理中,统一明确一事一议和专项开支一票否决化的工作制度,对公益性、生产性等专项开支和大额开支预算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定期对村干部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核,从而把民主监督由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
(四)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会计的重要保证。
为使农村村级财务会计实务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本省的村务公开条例,这些制度、条例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因此,要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会计制度,使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项工作迈向规范化、制度化。
(五)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
1、统一开户监管,规范现金操作流程。村级财务应由农经站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开户,各村的所有收入包括往来款项都必须及时足额地上缴到银行的账户上,现金使用实行备用金领用制度,零星支出从备用金中列支。各类支出必须使用财务法规认可的票据,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后方可报账。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结算一律通过银行转账划拨,不得通过现金结算。
2、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有两名村干部签名,避免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
3、继续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农村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各级农经部门应积极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二是规范审计程序。各级农经部门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集体经济审计暂行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规程》的程序和格式,防止因程序和格式不规范问题带来审计上访现象的发生。对在审计中查出的典型案件要移送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以维护集体利益。
4、全面开展村级债权债务摸底清查工作。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债务管理坚决制止新增债务的通知》(农经发[2005]21号)的文件要求,各级农经部门要本着“制止新债、化解旧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和步骤,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广大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也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健全、账务处理不规范、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低等问题,做好村级财务管理这项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社会 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提出问题后,深入分析了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 财务管理 问题 原因 对策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深入,乡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围绕“三农”问题提出,党的十八大也多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党和中央对“三农”问题和其中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
村级财务管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村民关心的焦点问题,涉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村级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制度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村级财务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政策,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同时,由于村级财务管理情况复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亟待认真分析和解决,如何解决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保障农村实行“民主管理”,进而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村居目前尚未有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或是很多制度、政策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很多日常财务活动内容镇(办)无法掌握,财务人员尤其是村干部“依法理财”的观念比较淡薄,存在很多违规行为,会计手续不规范,如:坐收坐支、白条抵库、大宗财务开支、财务工作流程、报销凭证等。
1.2账务处理不规范
财务账目设置混乱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目,基本是流水账,且账簿设置不全面,比如:有的村只设现金账而不设资产账和往来账。会计核算不及时、不详细,不能正确反映财务收支的情况,查账相当不便。有些工程、项目开支不记帐,未能纳入总账之中。有些村居将收入直接存入银行,账务上却没有反映,对帐不及时,导致村账与银行账长期不符。有的村部分自、购建的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核算和管理,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没有按照有关手续进行报批和核算,造成固定资产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现象。会计档案不够健全,个别村居对债权债务、各种合同、工程结算清单等单据不注意收集,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会计信息残缺、失真,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的情况也有存在。
1.3村集体资金滥用无序
部分村居无财务收支预算,村干部随意支配村集体资金,私设小金库、乱用集资款及利息、公款私侵占村集体资产等现象存在。招待费开支数目大,公款吃喝,屡禁不止,白条报账,真假难辨,有些更是打着招待费的名义为自己配备各种物品。上级专款不能专用,随意投资导致收支失衡。
1.4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与工作需要不相匹配
很多村干部为了开支方便使用近亲属为财务人员,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拨到会计岗位上来,而业务熟练的会计人员被撤换下来,财务人员常随着村委换届而换人,长期不稳定。有的村财务人员缺少必要的法律、财经基础知识,业务能力差,难以胜任工作,且对领导的依附性强,不敢违背领导的不正确指示,账务处理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1.5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监督制度敷衍了事
为了方便村民了解本村开支,监督资金的合理利用,增加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大多数村居都设立了财务公开栏,但真正合理利用起来的却很少。项目不齐全、内容不具体,一些重要的如基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等重大投资项目支出不公开,费用划分不细致、不清晰,大多数村民都看不明白,到底有多少家底无从而知,从而导致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矛盾加剧,群体性上访事件因此时有发生。民主理财小组有名无实,对村民的质疑不予理睬,对村干部理财用财的违约行为视而不见,有些甚至根本不懂财务,没有起到民主监督的作用。
2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2.1村干部政治思想、素质较差,法制观念不强
有些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不注意学习各项政策、法律和法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缺乏管理经验,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很多情况下,培训学习只是形式主义,要真正使农村干部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还需要做长期、扎实的工作。
2.2对村级财务问题重视不够,管理力度不大
有些地方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个别村干部错误的认为政绩是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从而忽视了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对村民反映的财务方面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一意孤行,造成财务管理问题长期堆积得不到解决。账务审核制度没有落到实处,会计把关不严,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凭证单据齐全,手续合理,便给予入账报销,而对支出的合理性及真实性不加关心。
2.3财务监督渠道不畅通,上级监管乏力 目前很多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对村集体的事不关心、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财务人员对村干部的经济违纪违法行为放之任之,不愿监督,发现问题也是一概而过。由于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上级机关有明确的权限限制,很多问题难以具体处理,这样就会出现上级对于财务混乱问题不愿抓、不敢抓的局面,从而使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3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健全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应当建立村级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坐收坐支、差额报账等现象;其次建立健全票据领用核销制度,保证各项收入及时入账;再次要建立重大经济项目招投标制度,村内基本建设、村集体耕地、村办企业等重大项目,必须先经村两委拟定方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实行公开招投标活动,签订规范合同。建立这些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上级还要加强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遏制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
3.2增强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财务管理意识
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财经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只有村干部了解学习了相关知识,才能切实提高对村级财务管理的认识,强化村干部的理财意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在考核村干部的时候,可以把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加入进去,村级财务管理的目标应界定为集体资产发挥效益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财务管理的考核指标。指标可以打分形式评出村干部的总分,作为对村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
3.3稳定村级财务人员队伍,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要改变那种随着村干部换届而换班的做法,严格选聘财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村干部及其亲属不得担任本村财务人员。无特殊事项不得随意调换财务人员,对于财务人员的选聘、调换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平时加强村级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针对其业务素质较差,文化偏低等问题,制订切实可行培训方案,如举办财务人员培训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针对部分财务人员年龄偏大的问题,可以将一些年富力强、业务精通的社会人员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
3.4切实执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制度
财务问题在农村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造成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也大多数是财务问题。财务公开,须贯彻民主和透明的原则。村级财务工作应全面、完整地公开,收支应明晰化、具体化。建立定期公开制度,至少每月公开一次,公开时间要及时,重点公开土地征用补偿款、上级下拨的专项补助、租金收入等村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加大村民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使村民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监督村级财务制度的执行及财务资金的使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应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由群众信得过、文化素质高、道德品质好的村民组成。村民理财小组定期审核村集体的收支,对违反财务制度的开支项目,村民主理财小组有权拒绝审批。对村民的问题和建议,要及时反馈处理。另外,上级财政、纪检、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推行村级主要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凡主要干部离任时,进行离任审计。3.5适应新形势,实行“村账镇管”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新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村账镇管”制度不改变村级集体经济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设立代理中心,按照“账户统设、集中核算、单独反映、票据统管”的管理方式,按村建账,单独核算。会计核算、财务收支、会计档案由代理中心全面代理,并给各村提供会计信息。各村收入统一存到专户上的二级账户,各村设置一名报帐会计,村报账会计每周报账一次,中心会计对所报单据进行审核,核查手续是否规范完整、单据是否按照要求填写。村内日常开支实行备用金制度,依据实际情况确定金额。所有收支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不得坐收坐支。月末,中心会计编制资产负债表及收支明细表,并在村公告栏进行张贴公示。通过实践证明,“村账镇管”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较弱的情况。
总而言之,新农村建设今后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村级财务管理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是认真分析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对策,全面保证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宗武,浅谈农村财务管理[J],财会月刊,2005(8)[2] 胡克训,新形式下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年12期
[3] 李彩霞,浅谈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5(4)[4] 张翠珍,当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营管理,2006年12期
[5] 罗玉林,谈农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委托代理制的会计核算,《中国农村会计》,2004年第1期
第三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值得国民庆幸。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造成城乡差别巨大,它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提法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源于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解放前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1.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有着很大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还比较差,经营管理也比较粗放,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应有之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1.2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8亿农民的发展要求。只有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去了,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建设、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农村经济才能繁荣。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到全国的每个角落。
1.3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1.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惟经济发展论的常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科教、文化、卫生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问题。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2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2.3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2.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1.1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
3.1.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是以瓜果、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优质草食动物、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五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2.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积极引导民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的管理养护机制。
3.2.2推进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
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3.2.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人民,一直都是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河水、山塘水或井水,一旦周边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农民健康。通过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3.2.4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要将电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纳入到村庄布点规划当中。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在适宜农户中普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
3.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3.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要大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3.3.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3.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4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大力推进农村发展的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所提出的目标任务之一,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1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财政部门应利用国家各类项目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组织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在农村认真落实。对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专人配合实施;对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持执行。
3.4.2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农业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建设,解决单家独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政府在投资方式上,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上,采取“统一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
3.4.3抓好试点工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基层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特别是连片试点区的领导,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通村道路、通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的维护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3.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2008-01-31 | 作者:范德种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建设用地呈日益增长态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农村宅基地管理一直是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农房分布散乱,布局混乱,沿乡村公路“一字长蛇阵”建新房,致使旧村庄出现大量闲置废弃的宅基地,形成了“空心村”;规划及监管工作跟不上,违法占地建房未能遏制住;农村无宅基地或宅基地不够农户建房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时下举国各地吹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不少地方正在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改善农村生存环境,集约节约土地;通过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探索一条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路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用地矛盾,较好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
一、存在问题
1、居民点布局零乱。笔者对A县几个镇农村宅基地进行调查发现,A县乡镇多属典型江南圩区,村居沿圩埂发展,其中不乏砖瓦结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农村农宅绝大多数是土坯房;八十年代少部分农民建瓦房;时至今日低矮破旧的土砖瓦房逐渐减少,被欧式风格的新型房屋替代。农民建房是先富先建,后富后建,经济困难无钱建,村民建房随意,村民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两宅现象突出。旧村庄土地利用粗放,历史上缺乏规划,呈满天星分布,造成村庄布局零乱不堪,农村居民点内各类用地交叉分布,村民建房布局零乱,如犬牙交错,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杂乱分布,村内公共设施无法合理布局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状况的提高和城镇化的进程。
2、内部闲置。宅基地为农民集体组织所有,作为一种福利分配给农民使用。但超占、多占有一定历史积习。在农村不少农民认为宅基地私有,谁先霸到是谁的,甚至抢占村内公共通道。村庄规划滞后,大多数不能很好地指导村庄建设,盲目建设、乱占乱建。同时基层土地执法中存在“软肋”,农民违法超占、圈占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及时制止和处罚。农民富裕后建房弃旧建新未及时退宅还耕,因老村庄公共设施缺乏,不方便生产生活,时下农建房像“摊大饼”向村庄外围发展或是沿乡村公路“线状爬”,农民弃旧建新占用交通要道口土质肥沃、生产设施好的农田。村庄内破旧,而村庄四周公路新房林立,造成土地浪费,形成内糠外光的“空心村”。
3、户均用地参差不一。千百年来小而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农民建房时每户分散,且农民建房贪大求洋,主房、晒场、厨房等一应俱全,根据《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规定》,A镇的农村集镇和圩区宅基地每户不超过160平方米,本次对T镇22个村调查发现有18个村,宅基地面积超过省规定宅基地标准及该县《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划户均用地120平方米。村最高户均用地标准为346.4平方米,村最低户均用地标准为72.2平方米,两比为4.8倍,悬殊大。
二、原因
农民思想认识——错误
农民建新不愿意交旧宅基地其原因有,认为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不能在自己手里丢了;另外农民旧思想作崇,狭隘地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空余宅基地宁可空了也不愿意让他人建设。这与土地法律宣传缺乏有关。生活富足起来的农民住房求宽敞、图方便,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动,本着“要想富,临公路”任意在乡村公路建设,导致“满眼新房不见新新村”。
村镇规划——滞后
不少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新房整齐划一,但长期以来村镇规划滞后缺乏科学性没能很好地指导农民建房。目前,农民生活状况套用一首老歌,“再也不是旧模样了”,农民是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后的农民舍得花钱用于建房。但就时下农民建房经济承受能力是“十个手指伸出有长短”,是“出水荷花有深浅”。农民建房是先富先建,后富后建,造成村内房屋朝向不一,杂乱横陈。在农村宅基地整理中废弃房、旧房拆迁难度很大。据笔者对某村16户64人农宅调查,房屋成新度为,旧房占75%,较新12%,新的占13%。农民建新房旧房给老年人住,对于宅基地整理,旧房拆迁没有补偿农民不愿拆,新房不肯拆。另外拆除农民原先居住的房屋要异地建设,但二轮土地承包后村里没公共设施用地预留地。这样统一规划实施难。
整理拆迁资金——短缺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件好事,但要办成百姓盛赞的“民心工程”,需要资金支撑。征拆中对农民补偿安置,中心村或基层村基础设施配套都需资金。目前,乡镇及村集体筹资难。乡镇是吃饭型财政;村级集体经济是捉襟见肘。在没有项目资金带动下,这使农村宅基地整理出现两难境地,没有征拆补偿或补偿不到位,农民不乐意,征拆积极性不高;要使农民支持宅基地整理,是百家姓里缺第二位——缺钱,无钱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基层建房管理部门关系未理顺,工作——掣肘
随着乡镇合并后,区域变大,合并乡镇后,新设镇往往由原先几个乡镇合并组成,管理区域也相对大了,基层国土员配置还很少,每个基层国土员要管理十多平方公里,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另外,不少地方国土所刚刚上划,国土所、村镇建设办人员处于“磨合期”,建设办认为国土所人员上划端上“皇粮”可高枕无忧,而自己处在乡镇管理之中,执法硬不起来腰杆。有的碍于人情消极对待,影响了土地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乡镇区划调整,交通偏远等因素,管理上常常是鞭长莫及,造成土地管理上的漏洞,给违法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一些农民瞅准管理上“空档”,违规建房。但对超占、多占,一户两宅,如何缺乏详尽的法律处置措施。另外基层以编制规划,冻结村民建房。规划迟迟未出台,几年农民等不及。这样就要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审批时间,使具备条件的农民合法用地。
三、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构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支撑和基础条件。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现在要转变到存量挖潜上。农村建设用地节地构想:
1、零散自然村合并,建设中心村。是从利于群众生活生产原则出发,通过归并零散村落。在实际操作中,以交通相对便捷,居民点村对集中的地点为中心,辐射带动邻近小村落来此“安营扎寨”以达到从总体上减少小村落数量,进而对腾出的小村落、分散村落进行整理,既可新增一定耕地,又使零散局面得以改观,真正实现“双赢”。六郎镇强湾村耕地面积不足3000亩,人口3600人。村两委经过走访,并请县里以六咸、殷强路交汇处为中心,沿路向四周发展作了中心村规划设计,户均建房用地0.2亩,零散居住在蜿蜓2公里的圩埂上农民重点迁移。如今的强湾中心村不仅架通了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还兴建了公厕和农贸市场,聘请了环卫工人。中心村常住人口达1500人,原来的850户村民户均占地0.7亩;而迁到中心村后,户均用地0.2亩;同时村里正抓紧申报土地开发复垦,将迁出的约300亩的空心村进行治理。
2、整村搬迁。从地质灾害、地势低洼、易洪易涝的地区及万亩圩圩堤拆迁控制线内的村庄,因地制宜整体迁出。
3、旧村改造,缩实填空,整治空心村。农民建房弃旧建新,旧房破旧不堪无人居住,村内宅基地闲置。在这其中还有祖上遗留的宅
基地。开展土地整事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方村镇下元自然村只有10户人家,村界与周边农田相连,一些农民陆续在菖蒲中心村建起楼房,村内形成空心村。合心,全村有15个自然村,700户,2600人,自1996年开始提出对小村落限制发展,要在规划引导,有步骤拆除旧房、危房,优化村庄布局的工作思路,规划了北上、菖蒲、黑鱼坝三个中心村,户均用地0.2亩,5 个空心村仅住户70户,空心村整治,净增耕地1000亩
4、平改楼多层发展模式。村民建房向空间发展,形成立体,占地少、房屋内部功能多,如卫生间、厨房、工具库。石桥村人口0.204万人,18个自然村,平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居住不集中。老基点386人,75 户,房屋90幢,楼房65幢。整治后,今年将达到350户,人口来自奚村、石桥村等万亩达标安置户,吸收石桥村17个自然村村民。
四、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的措施
1、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农民宅基地使用面超标在农村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农村居民点分散、农民对宅基地私有观念的错误认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给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带来一定障碍。因而要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的意义,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宅基地整治的氛围,破除农民思想认识上坚冰,破除宅基地私有观念,树立集体公有意识,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扫清思想和认识障碍。
2、科学编制农村宅基地整理规划
可以这样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目前农民生活富足,建房面积大了,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人口相对于以前大户家庭少了;农民对公共设施要求高了。因而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聘请专家编制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绘制村庄建设发展蓝图。
3、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个渐渐过程,让农民看到整理的好处比硬性赶农民集中要好得多
规划方案完成后,乡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进行讨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情况下进行完善在整理过程中,要让农民看到整理的好处比硬性赶农民集中要好得多,整理后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就农民而言,农民对农村宅基地地整理认识不足影响此项”民心工程”开展。农民对中心村进退两难,既希望享受公共设施,又想念故土。农民对旧村庄眷念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奏效。集中建设强行将农民搬到一起,实行像城市社区管理居民户。这种农户社区管理,增加了农民耕种运输成本,且不利于农民之间交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一个渐渐过程,其思路:
1、对经济发达,靠近集镇的村庄,纳入集镇规划,鼓励建多层新型农民公寓。
2、零星村落控制发展,待房屋自然老化后村民建房统一纳入新区规划。
3、对大村落,可归并附近零星小村落。新农村建设立足于布局合理节约集约土地,又有老村庄整治,积极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对村庄改造中腾出的土地,复耕经国土部门验收。旧村改造,归并零散村落,可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往水平,增加土地面积,让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4、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
调查各村庄用地、宅基地面积、房屋成新度、闲置土地面积等,从而摸清家底,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政府加强被征拆农民利益保障
农村宅基地整理实施过程中不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农民个人合法权益。在宅基地整理中,多考虑老百姓切身关心的问题,并妥
善解决。被调查的16户,在选择“一次性货币安置”还是“房屋安置”的调查中,需要房屋安置的选择达90%的;需要解决生活保障的达80%。因而政府为保证失地农民创业有基础,致富有奔头,房屋拆迁补偿价格上让利于民,且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如开展就业岗前培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作用
农民群众的参与,增强了民主意识,保障了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乡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民主议事来解决相关问题。在统一规划下,如何建设,建设什么由农民发言,提高参与度。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支持。
7、要有精诚团结的领导班子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宅基地整治中,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其中离不开村集体的协调。村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有着深厚的人缘关系,是矛盾的“减压器”,能处理政府干部处理不好,做不好的事。乡镇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政策,为此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
8、要有能支配的启动资金
就目前而言,乡镇财力是吃饭型财政,经济是捉襟见肘。缺乏资金难以调动干群参与积极性,难以安抚民心。因此一是要用好用活国家鼓励开展土地置换政策,实行退宅还耕。二是农村宅基地整理市场化。对村庄征拆进行公开招标,筹措筹措资金。
9、把农村居民点整理后的利益分配与土地整理工作相互联系起来,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激励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惠政策,鼓励单位、个人投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以将通过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划归投资者有限期使用,使用期限一般不少于30年。凡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村,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县里全拿走置换的用地指标,乡镇无用地指标而整理积极性主不高。因此,合理分配调剂,多余的公开出让,所得出让金用于拆旧补偿或基础配套建设。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按比例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如新增耕地指标分配机制,激励、调动基层人民政府参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积极性。
10、规范村民建房用地,坚守耕地“红线”
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经基层国土所审查建房用地条件并在村务公开栏和交通要道口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缩短建房审批时间。农民建房从申请到最终送到行政服务中心审批要一、二个月,农民建房时间上等不及。因而要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县、乡镇里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进行公示,并公开约定办结时间,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闲置土地管理。农民外出打工,姣姣者在城市购房安家置业,农民子女升学等流动现象,致使宅基地空闲。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且有限的土地资源,且加剧社会人多地少矛盾。因而要对旧宅基地进行处置。对旧宅基地,农民申请建房时,必须建新交旧,交由集体统一支配。对收归集体的旧宅基地根据实际和规划情况,或用于分配农民建设,或用于复耕,增加耕地。一进不能交出旧宅基地的,如农村老人居住的,也要签订拆旧协议缴纳保证金,协议规定时间不能及时拆除的用保证金作强制拆除资金。对超占的,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以遏制农村超占趋势。
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建立建新宅交出老宅基地等相关倾斜政策,引导鼓励基层及农民群众在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向集镇或在中心村购房后,应限期拆除旧房,退宅还耕,减少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宅基置换按照“一户一宅”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置换。如对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过程中进行退宅还耕的按退一补一原则,在中心村、基层村规划内置换,建筑土地面积与宅基地面积相抵后,余出部分给予一定补偿。
造成农村居民点星罗棋布的格局与多头管理不无关系。乡镇的土地所管理体制上划,目前农村村民建房归属国土所、村镇建设办两个部门管理。基层国土所作为县土局派出机构;与之对应是乡镇成立了村镇建设办。基层国土所主要管理建房农民申请的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预审、村民建房用地勘察及放样;村镇建设办负责村民建房的选址、规划、新建房屋的层高、立面等,而对村民建房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布局缺乏统一管理。此外农民建房是多头请示。因此,基层要成立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督促,两部门各司其职。
对农村违法用地,尤其是顶风作案,乱占耕地,针对基层国土所人员少事多的特点,将管理区域划成若干片,实行动态巡查,对突出的违法案件,整合国土执法力量从重从快给予打击。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结语: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件利国利民大事,当然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情况在农村千差万别,不可套用一种模式。新农村建设中农宅不宜太集中,这样不仅资金难以保证,且选择土地平整的地方建设中心村占用良田,得不偿失。集中建设强行将农民搬到一起,实行像城市社区管理居民户。这种农户社区管理,增加了农民耕种运输成本,且不利于农民之间交流。须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农民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土地供需突出矛盾,实现人和地和谐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权,这样发展才有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农村宅基地整理这件“惠民工程”成为农民“放心工程”。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
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 指 导 教师
彭道林
2011年4月8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1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2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2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3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4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5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5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6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6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7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8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1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与对策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收集民情民意,调研论证,研究分析,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当地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实情,拿出有效解决和应对方案。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切不可谋求一时的成效而牺牲环境,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 统筹兼顾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起步,但走过了一段弯路。当前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推动,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实施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存在和产生了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城市,但从资源分布情况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以森林、河流、山脉为特征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贫困,但当地农民依靠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强调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型企业,导致森林、矿藏、水等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对资源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既侵蚀占用大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又因大量用水、伐木、排污,而消耗、损毁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山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地表地貌和植被状况补改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由于农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埋下隐患。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为了当前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违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行引进污染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的必然要求。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相对于通过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通过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而言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坚持“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新农村,只是给农村发展提供一种外在推动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这种支持政策得到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强调“以工补农”这种输血的作用,更要致力于发挥农村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把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当前,党和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农”问题予以特殊关注,强调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不断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然而,从理论认识和已经实施的政策来看,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更多地倾向于“补农”,单向地以城带乡,对于如何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作用、如何发挥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保障作用、如何通过发展农村为城市开拓市场、如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等,缺少探索和措施。特别是在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分地夸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缺少重视,对一些极为严重的倾向性问题甚至十分忽视。例如,对于居民收入距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党委、政府只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予以较多关注,对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时甚至超过了城乡差距的程度,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死不起人的现象,在城镇居民中同样存在。如果过于倾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忽视农村的自我发展和对城市、工业的促进作用,忽视城市突出问题的解决,必然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太过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出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保护农民利益和向农民让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农民的义务工、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具、良种等予以补贴或限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规定了征地补偿的最低标准和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然而,由于在宣
传和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而使农民对应尽的义务缺少责任意识,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集体责任感,对集体事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对应由乡村集体组织承担的责任,拒绝履行相应义务。实行取消义务工、取消农业税政策以来,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乡村组织的号召力减弱,农民与乡村组织的联系更加松散。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置法律法规和政策于不顾,在修路、修桥、征地、拆迁等涉及农村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或者向乡村组织提出无理要求,或者设置障碍进行阻挠。一旦出现农民上访情况,无论农民正确与否,县乡党政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因此而受到责罚,增加了县乡干部的工作难度。特别是对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因土地承包、征占地补偿、税费收缴等事项而产生的债务问题,各级组织因害怕触动“侵犯农民权益”这个“高压线”,或者拖延处理,或者只顾及农民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由此产生农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既难以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也难以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作用。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导致产生形式主义和形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一些地区特别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省市县,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对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然而,由于各地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形式多样,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各地坚持了“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并规定了试点的具体标准,力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从已经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来看,这些试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或者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者是即使成功,也不具有推广价值。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偏离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是根本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并采取综合性措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试点而在短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一些试点乡村脱离这些本质要求于不顾,而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些容易看得到成果的地方下功夫,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刷新一些标语,提出一些口号,新盖一些院落,新上一些设施,新修一些道路,等等,为了强调感观效果,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强制要求农民翻新墙院、栽花种草、整修村屯道路,重视改善外观形象,而忽视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形成一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二是试点成效以集中投入为前提,试点经验难以推广。凡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都不仅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乡村,而且,省、市、县、乡四级党政组织都集中财力予以投入和保障,对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政策的特殊支持,依靠这些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起诸如“小康村”等新农村典型,不能也不可能全面推广,因而,失去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典型带动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既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决非偶然,既有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有随着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实际也表明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在新农村试点的建设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分析和总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利于后一步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当前的试点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拨点钱修水库、建公路、修房屋,搞点基础设施建设就完事。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一是急于求成。某些村脱离本村实际,对制定规划、解决问题、完善措施等研究不够,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仿佛新农村建设已经建成。二是“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村干部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更没有尊重群众意愿,选择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如本来村里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源的保证问题,但还是坚持“四通四改”没有结合本村实际。三是忽视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改善。四是想办法要钱。为争项目、争资金,“哪里简单抓哪里”,“哪里领导重视就搞哪里。”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从试点村的建设情况看,村庄的
规划落后,有的村庄没有规划。即便有些村庄已经编制了规划,但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如新修的路只能行人,不能走车。从目前的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看,是一个村一个规划,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不仅使得本来不足的资金分散,缺乏整体效应,而且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最终造成浪费。实事求是的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农业规模效益战略的逐步实施,“今天的建设成绩可能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加上多年来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村民成为无组织的群体之一,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妇女较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住自己承包的土地,这些人很难担负起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重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情况。导致村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政府的事情、村干部的事情,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更有甚者,对建设成果不对自己“胃口”或多少影响自己方便的,竟然恶意破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集成,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建设过程,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组织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没有科学规划坚决不建设,不求短效,注重千载,要充分保护环境,合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广大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载体,尽可能保持农村原生态,不要过多发展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乐。我们的领导不要过于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欲速则不达。新农村要将道路交通网、供排水网、电力输
送网、信息传输网、新型能源等科学实施;要将民主管理深入人心,要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道路漫长而遥远。所谓好事多谋,切忌将农村变成新的城市,要保护农村原生态环境。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
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被誉为“天大第一村”的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京郊首富”韩村河等明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这些村普遍有“三个好”:有一个好“班长”,有一个好“战斗堡垒”,有一支好党员队伍。他们的经
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资金不足,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以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还要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令人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力空前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上的可行性,为我们国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为此,就必须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结业式上指出,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特别是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思路。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可用财力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高达一半以上。有些县、市财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60—70%来自出让土地的收入。“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政策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
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新农村的建设总要面临各种障碍和难题,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均相对落后的农村更是一项艰巨任务,资金障碍、技术障碍、人才障碍等的发生理应在预料之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主题农民的积极参与。
推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弄明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国民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3]光明网:http//-23k.[4]广西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special/list-17-[5]张绪昌、丁俊发主编.流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5 [6]金盛先著,农村经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昌平,《当今“三农”存在大忧》
[8]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文件
[9]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述评》, 《中国政治》2006年第1期.[10]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刘伯龙,《当代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彭道林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彭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彭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彭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另外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姚宇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祝福所有的同学,年轻的伙伴们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