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部编三上语文第一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单元前分析
学情况分析
经历了两年小学的语文学习,进入三年级的孩子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预习课文,努力达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浅显的学习目标。同时,由于本单元学习内容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且内容富于趣味,所以学习时他们一定能够充满自主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关键引导学生能够反复进行故事阅读,并能够对故事内容有比较清晰的感知。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阅读经验贫乏,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相对仍处于浅层,因而对于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竹梯未必能够真正体会,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给予点拨与归纳,让他们真正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发展。
本单元围绕“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共安排了三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小学里来自不同名族的孩子在一起快乐学习的情形,体现了民族团结、欢乐祥和的气氛;《花的学校》是一篇富于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借助奇妙的想象,给我们展现了大自然中花孩子的活泼、调皮的情形;《不懂就要问》通过讲述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故事,赞扬了他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同时,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梗概: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按票了“我的暑假生活”这一话题,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语文园地”借助先关词语、句子的实践活动以及古诗文诵读等多样化形式,重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单元重难点:
1.认识本单元“坝、汉、艳”等28个生字,学会“晨、绒、球”等26个生字,理解“绚丽多彩”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古诗《所见》,形成古诗文化的积累。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各民族团结、欢乐的祥和气氛,体会大自然事物的美好与奇妙,同时能够从小培养不懂就要问的良好学习品质。4.通过与同学分享暑假生活的快乐,提升口语表达能力。5.能够在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物时,抓住其最主要的特点,初步培养习作的兴趣。6.培养摘录好词好句的良好耳朵习惯,不断丰富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教学策略
1.《大青树下的小学》:①情境教学法,通过谈话、课件以及对资料补充等形式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奠定必要的基础;以读代讲法,精讲少将,借助朗读指导,让学会僧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各民族孩子们学习、生活情形的感知,并在此过程中自然唤醒内心的自豪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②资料补充法,通过搜集有关我国民族文化的知识辅助阅读,通过反复练写生字、朗读课文,不断提升汉字书写能力,夯语言文字认知,同时有效培养良好的语感,为理解课文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2.《花的学校》:①多媒体课件激趣法,借助直观、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将文中花儿在雨中快乐开心的情形展现出来,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同时,让学生自然融入到诗歌富于童趣的意境中;讲解归纳法,本课的内涵较深,教师需要机遇必要的点拨和讲解,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主题,从而真正读懂藏在诗歌里的情感。②读中想象法,朗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富于趣味的诗歌语言展开想象,让学生自己不断融入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中,感受花儿的快乐,为有感情地朗读奠定基础;练习生活实际法,在感受花儿对自由快乐生活的渴望之情时,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你花儿们的表现感同深受,从而更好地与文情水乳交融。
3.《不懂就要问》:①创镜激趣法,借助滑梯交流、多媒体课件呈现人物等方式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同时拉近升本之间的距离;以读代讲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尽量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从文中任务人物的表现入手,体会其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②自主、探究、交流法,通过自主学习课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再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学习,从中不断丰满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知;比较内化法,将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与孙中山的学习经历进行对比,更进一步体会到“不懂就要问”的道理,从而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4.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①情境激趣法,通过展示假期生活图片,话题交流等形式创设交流情境,有效唤醒学生的假期生活积累,同时激发参与话题交流的兴趣;点拨指导法,在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话题的解读、内容的筛选、话题交流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的更好的经历活动过程中,并习得有益的方法,为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切实的保障。②合作交流法,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通过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不断进行认知补充,并从他人的暑假生活中收到有益的启示,为更好的进行话题交流提供更加生动具体,在介绍自己的假期生活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以及实物资料予以补充,进一步提升说话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吸引听着的注意力。
5.习作 猜猜他是谁:①情境汲取发,通过谈话、做游戏等方式创设趣味说话、写话情境,有效激发学生进行人物竞猜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自然感受表述时抓住人物特点的重要意义;规范指导法,借助教师归纳指导以及优秀范文引领,让学生更为准确把握本次习作的要领,为顺利完成“写人物”做好必要的铺垫。②观察比较法,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别人描述的人物特点,并将其与身边人物进行比较,从而准确将其特点与人物联系起来;读讲结合法,在完成习作之后,可以通过生生合作或者自读自品自悟的形式,不断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让自己写出的任务真正凸显特点,并确保习作达到文通字顺的目标。
6.语文园地一:①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归纳,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词句所传达的情感,进而激发积累法,掌握朗读技巧,进而提升朗读水平,课件辅助教学法,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②观察发现法,通过自主学习,领悟词语及句子特点,为更好地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奠定理解基础;互动交流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断深化对兴趣爱好的理解,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诗歌语言以及插图展开大胆想象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不断激发积累故事文化的主观欲望。
第二篇:部编三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d.配乐朗读这一段。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自主作业: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荒 笛 罚 假 裳 2.交流、识记生字。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3.说说每段的内容。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1.学习第一段。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学习第二段。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A.教师范读。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D.学生自由朗读。4.学习第四段。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花孩子: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真可爱
自主作业: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字卡。2.听写本课生字。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板书设计:
自主作业:
第三篇:部编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二、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 课件:简介杜牧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3.小组交流诗意。4.检查自学效果: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五、指导诵读诗句。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3.指导古诗朗读: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自主作业: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3.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2.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4.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5.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自主作业: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3.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
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背诵。2.仿说。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 欢乐
自主作业: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2.多媒体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你听(放音乐)。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自主作业:
第三单元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句话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相关句子,读懂它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导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3.抽读、评议、正音。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
”画出小鸟说的话,用“____”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大树与小鸟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小鸟与树根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小鸟与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小鸟与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2.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2.大家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8去年的树 树与鸟儿相约 鸟儿寻找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自主作业:
第四篇:人教版三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
姓名:
一、看拼音写汉字(10)
chuān
dài
zhāo
hu
hú
dié
cū
zhuàng
shǐ
jìn
jiǎ
zhuāng
guān
chá
yǒu
qù
fèn
lì
yǒng
qì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字音下打“——”(7分)
假(jià
jiǎ)装
朝(zhāo
cháo)霞
似(shì
sì)乎
白发(fā
fà)
照相(xiāng
xiàng)
摇晃(huāng
huǎng)
三、辨一辨,组一组(5分)
峰()
瓣()
钓()
绿()
耍()
蜂()
辫()
钩()
录()
要()
四、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
(5分)忽然
居然
果然
1.这本书我丢了好多天了,没想到,今天()让我找到了。
2.气象预报说今天午后有雨,()吃完午饭,下起了大雨。
3.冷不丁,()从路边窜出一条大黄狗,把我吓了一跳。
好奇
奇怪
1.放在桌上的花瓶可真(),我忍不住()地观察起来。
五、照样子,写词语。
(8分)白发苍苍
()()()()
笑呵呵
()()()()
六.我会填(9分)
古老的铜钟
做游戏
白发苍苍
()的草地
跳()
()
()的石级
爬()
()
()的天空
想()
()
七、给完整的句子加上标点,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6分)(1)
古老的北京城
(2)
寒风刮起来
(3)
我们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
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5分)
()
小船顺着水流向前漂去。
()
看着一只只小船漂远了,我们心里在说
:“
小纸船,希望你漂到大海去。
“
()
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小溪边。
()
我们拍着手,沿着小溪追着小船。
()
我们用五色彩纸折成一只只小船,放在水里。
九.阅读填空(6分)
(一)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这段话写出了天都峰的两个特点:()和(),我能分别用“———”和“~~~~”来表示。
2.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______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
十.课外大挑战(12分)
一天,妈妈买菜找回来一张20元的假币,她叫我花掉,说是小孩子,不容易被发觉(jué
jiào)。
但是往哪儿花呢?我苦苦思索。这时我看见不远处有个卖草莓的老奶奶,她眼睛似乎花了,看什么东西都要眯起眼睛。
我心中暗喜,走过去递上20元假币,买了一斤草莓,还找回18元。
我紧张地往回走,本来是暖洋洋的春风,但吹在脸上感到很不舒服。我心里难受得像火烧一样。我左右为难(nàn
nán):是回家跟妈妈“领赏”,还是到老奶奶那儿“赎”回20元钱呢?最后,我回到老奶奶那儿诚恳地道了歉,要回了我那张假币。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踏实多了。回到家里,我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我的话,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完把那张假币撕掉了。
1.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打“√”。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小朋友,你读短文时,注意到小作者心情的变化了吗?
开始“我”暗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心里难受得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到家,小作者该怎么向妈妈说呢?妈妈又会说些什么呢?请把这些话写在短文中的横线上。
5.读了这篇短文后,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写一写你课余参加的一项活动,注意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的过程,还要注意写出自己参加活动时的感受。(27分)
第五篇: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三篇课文,分别为《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从内容上来看,三篇课文都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激励和教育学生学习文中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课文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寓意深刻。习作4是一篇写秋景的练习,重点是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动静结合描写的写法,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练习4中的处处留心要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加深对秋天的认识和词语的积累。
知识要点: 《第八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生字,理解词语:信心、抵抗、侵略、磨坊。
3、理解布鲁斯终于成功的原因是失败后不气馁,不丧失信心,鼓起勇气继续努力。
4、初步理解详写与略写。《卧薪尝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生字,理解词语:建议、免除、屈辱、耻辱、后患、谋臣、转弱为强。
3、能较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会用“建议”造句。
5、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生字,理解词语:异常、缓步、效果、研究、分析、如果。
3、说说雷耐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4、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5、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习作4:
1、有顺序地观察田野里的迷人秋景,注意抓住主要的景物。
2、初步能分清动景和静景。练习4:
1、练习用词串描写秋景,并展开想象画一幅画,为画配上古诗。
2、读读背背和“卧薪尝胆”有关的成语及《古今贤文•劝学篇》。
3、写好钢笔字:右边的竖比左边的竖写得长。
4、会用规范格式写留言条。
5、练习写毛笔字:学写斜撇和长撇。教学时间:
11、第八次:三课时
12、卧薪尝胆:三课时
1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两课时习作4:两课时 练习4:四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