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看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看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厦门外国语学校
蒋小钢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课程文化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我省也已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新要求。通过对高中新教材的研修,使我们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中许多问题的理解,如: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程的模块结构、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评价方式等,为2006年秋我省进入高中课改作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这里就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学习,结合对新课改理念及教师知识结构调整的认识,谈谈自己研修的一些体会。一.高中课改新教材的特点 1. 新教材的理念新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打破过去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教育目标,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具体落实。山东科技版教材设计了三条线索来完成这个目标:(1)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线索;(2)科学探究、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线索;(3)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它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的线索。此外,这套教材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设计。2. 新教材的设计新
高中教材至今已更换了好几套,由于受重知识技能掌握、轻知识建构、轻过程方法、轻情感态度的教育观念的局限,教材始终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改变的只是内容增减和难度调整。而此次受新课程改革催生的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设计的,教材面貌焕然一新。山东科技版高中新教材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色: 2. 1 新教材的结构新
由领域、科目、模块构成的三层课程结构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程的模块设计一改过去高中教材的“单元式”设计模式,“单元式”设计是以每一单元知识的逻辑联系为纽带来进行线性组织的。而模块式设计则不同,它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的设计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多样化,在保证全体学生具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化学
1、化学2的学习),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实验》等八个模块。其中《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而选修模块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在对学生的层次要求上,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是按照螺旋式设计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递进。同一层次的模块是并列的,以保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总体上说,必修化学与选修化学之间的层次不同;《化学1》和《化学2》层次要求相同,内容联系密切是一个整体;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术性水平上,《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与其它选修模块的层次不同。课程标准对今后的高考化学科命题也作了明确的说明:课程标准是命题的依据,《化学1》、《化学2》模块的内容是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报考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由此可看出,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2. 2 新教材的内容新
山东科技版新教材内容丰富、新颖,每一模块都能充分体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前瞻性,一改过去教材的知识成旧和气氛沉闷的风格,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与人类社会、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化学发展史上重要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图文介绍,也隐含着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这也是这套教材内容新的一个表现。
2. 3 新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新
在极其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完成课程规定的目标和内容,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要比传统教材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山东科技版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既重视基础知识的点,更突显基础知识的本质结构联系;既体现知识结构,更努力使知识结构功能化;既重视具体知识事实的学习,更关注利用知识的学习来建立和形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不仅交给学生最核心的化学知识的纯粹形态,更将化学知识“溶解”于自然现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生动真实的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并且能够再从实际中“结晶”出来;不仅给学生讲明白化学知识,还创设问题情景和多样的活动时空环境,促使学生切身参与知识的发现、理解过程与方法的获得、态度情感的体验。教材通过精心设置栏目体系,选取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活动进行整合,使同一个内容素材发挥多重教育教学价值,将静态知识和动态过程整合设计、综合呈现,兼顾静态知识与动态学习过程的统一,协调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等不同学习水平,倡导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山东科技版教材的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1)正文内容:基本和最主要的要求。(2)活动性栏目内容:如“活动探究”、“观察思考”、“动手空间”、“交流研讨”、“联想质疑”、“迁移应用”等。(3)资料性栏目内容:如“方法引导”、“工具栏”、“资料在线”、“生活指南”、“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人物聚焦”、“历史回顾”、“化学前沿”、“身体内的化学”等。活动性栏目内容对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资料性栏目对进行过程方法教育和STS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2.4 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新
本次课改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突破口,倡导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体现新课程这一理念,山东科技版教材为此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力求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同时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整体安排设计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并获得对探究活动的本身体验。(1)《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比较强调以指导性的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比较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查阅资料,走出课堂,调查、参观、制作、设计等多样学习方式。(3)《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比较重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问题分析和推论、解释说明等理性思维方式相结合。(4)《化学实验》模块则为学生创造了各种水平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通过研修,笔者觉得高中课改新教材比较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科学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找到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这套教材在学生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富有创意的设计,这里不在赘述。
二.高中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变化 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发展,课程结构的变化必将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标准等教育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单纯教学进入多元化时代,其角色变化体现在:(1)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2)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3)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协作者(4)学生学习的合作者(5)学生学习过程和终结的评价者(6)教学的研究者。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必将带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1.2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1)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从教育目标来看,教学从过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知识目标的达成过程和结果来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教学评价来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教学艺术的更新:新课程呼唤的是一种更加民主的、更加生动活泼、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组织和协调学生的合作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因此,教师过去所接受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都将面临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专业知识的更新:新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由于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还必须具备:①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的前沿知识。由于化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与科技接轨,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②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联系。③较丰富的化学史知识,通过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论。教学中追溯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④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4)具备更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教师要致力于完善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提升生活情趣的学习,这种学习偏重于提升现代社会人的文明素养,大多是涉及非教师专业的中性文化层面的内涵,而且许多方面可能与教师的专业和微观教育教学层面的工作无直接关联,但是,这种学习却有助于教师的新形象,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
总之,通过研修高中新教材,可以加深对高中新课程标准和课改新理念的理解,避免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重点、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抽象化,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2006年秋我省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作好思想上、具体操作上的准备,才能保证高中新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17.从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看物理师范教育的改革
从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看物理师范教育的改革
南京晓庄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马晓旭;《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第4期
摘要: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将课堂教授内容逐步从结果性知识向生成性知识以及体验性知识演变,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积极的研究者转变。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的上述规定,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师有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中学物理 知识结构 物理师范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玲霞,刘健智,刘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 [J].湖南中学物理,2009,(02)[2]李春密,徐月.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J].教师教育 研究,2005,(03)[3]贾会军.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J].考试(教研 版),2008,(05)笔者从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所引发的物理师范教育的改革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改变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结构的几点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的物理师范教育提供一点借鉴。
一、加强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结构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我国最近一段时期的实施,中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同以往传统教学明显不同的变化。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将课堂教授内容逐步从结果性知识向生成性知识以及体验性知识演变,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积极的研究者转变。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的上述规定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师有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无疑为我国当前的物理师范教育的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
二、完善当前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结构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对物理师范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扎实理论功底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扎实理论功底是由中学物理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所决定的。具备扎实、系统的物理知识对于物理师范类学生来说是基本的、必备的知识储备,是大学校园中四年的学习积累而来的,同时也是教好中学物理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加强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是物理师范类学生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工作的知识基础。由于中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健全,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情绪波动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针对学生状况,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积极地引导与帮助,从而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学科教学。
(二)加强对物理师范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对物理师范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适应中学物理学科基础性发展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中学教育体制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目前,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不重视学生人文素、人文精神培养所带来的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信仰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实,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我国有关政策规定的指导下,对于知识教育以及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促使学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知识全面、身体健康的社会人。加强对物理师范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满足物理师范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类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积淀,尤其是针对物理这种需要踏实勤奋、刻苦努力、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精神的自然学科。上述这些物理学科所需要的精神都是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这些精神也都是在平常的课堂学习以及课下生活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并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加以运用的东西。加强对物理师范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需要。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能够引起其兴趣的物理学史实,从而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加强对物理师范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物理师范类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高考重压之下考入大学的。在中学阶段的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物理实验课时被大大地缩减了,物理教师在做物理实验的讲解时,通常只是停留在黑板上,这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较大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没有丝毫益处。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来,实验操作技能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从历史上看,许多物理概念以及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物理学家在大量的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得出的。中学生也可效仿科学家的实验。例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光的反射、电磁感应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得到。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大学阶段加强物理师范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将彻底改变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老师讲实验、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状。加强对物理师范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第一,应当加强的是本科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与训练,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成实验的能力与习惯;第二,应当培养学生阅读使用新仪器的能力。物理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其实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教师要能根据实验的要求和仪器的使用说明正确的完成实验;第三,教师应具有制作实验仪器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条件不具备的环境中,教师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常见常用的器材,自制一些土实验仪器来完成教学;最后,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地设计实验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教师设计的独特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学的实验室资源丰富,开放的程度较高,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方面锻炼自己的实验技能,奠定实验基础。
三、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中学物理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对物理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院校只有密切结合中学物理的教学需求,不断探索切合实际的、科学有效的物理师范类人才的培养机制,才能不断推动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的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篇: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
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长时间的社会**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文革过后,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已经近35年了,中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上就有很大体现。
因当时物资缺乏,用票来控制购买,因此买衣服还要要布票,清一色的绿、蓝、灰,军装、中山装、喇叭裤,如今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国际品牌,人们会更加注重着装,追求时尚,关注潮流,在衣着上体现自己的个性。
从前买食物要粮票,白面馒头在当时都是好东西,北京方便面只能在过年过节吃,更不要说大鱼大肉了,如今人们连大鱼大肉都觉得不新奇了,开始变着各种花样吃,青蛙肉,蛇皮,蚕蛹,海豚肉,竟然还有人喝婴儿汤,当然享受新奇事物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人们吃果子狸,结果引发了非典。西餐也在中国越来越盛行,有的人喜欢西餐厅优雅安静的环境,不像中餐馆那么嘈杂,然而有的人喜欢中餐馆的热闹欢乐的氛围,不像西餐厅那么拘谨。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挑选用餐环境,饮食也更加多元化,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
房价在当下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中国的房价是世界上最高的,如今的房价比起从前不知道要翻多少番,当然人民的住宿水平也提高了,从前住平房且十分拥挤,家里有好多口人,睡在一张大床上,现在楼房越盖越高,越来越多的高层出现,人民住宿水平也不断提高。
交通也越来越发达,从前公交车非常少,很多人都坐不起,人们都骑“二八大杠”,现在人们从海陆空都可以到达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反倒是开始提倡环保,鼓励人们骑自行车,限制汽车数量了。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改变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上,我国的国家形象也因此在国际上迅速提升。
2008年我国举行了世界瞩目的奥运会,演员们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文明历程,外国媒体纷纷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称这是艺术之美的杰作,中华文化的缩影。回想男子自选手枪冠军许海峰在1984年为中国拿到第一枚金牌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如今中国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夺金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中国获得45金,15银,21铜,中国已经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呼,迈向了体育强国。当然体现出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的不仅仅是奥运会,还包括中国人在NBA打球,在英甲踢球,F1跑道修道中国等等。
在航天事业上中国如今也名列前茅,从毛主席提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并由钱学森先生,邓稼先先生等人研制起,到今天中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使世界都为之震惊。
国家形象在电影上也有体现,从最早的皮影戏到黑白电影,再到如今中国电影在世界上也渐渐被关注,中国电影人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外国人不再认为中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她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中国的变化,看到了中国的生气勃勃。中国演员也越来越多的进军国际,在戛纳等国际电影节上走红地毯,在好莱坞电影上也能够露露面,他们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
随着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从从前被领国强占岛屿的忍气吞声,到如今对钓鱼岛的据理力争,习近平主席提出“三个牢记”第二条是“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中国在和平的前提下,强硬表态,绝不做让步。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认识世界,接受世界,最终改变世界的大门,让中国也成为带动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么多,它更是让世界开眼看中国的窗口,因为改革开放,世界看到了中国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大改变,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
第四篇:试论高中化学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试论高中化学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论文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兴趣 探究能力
论文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与深入,作为改革的实践者——教师,想在这场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化学教师应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化学新课程。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简称为新课标)2010年在甘肃实施,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化学教师应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走进化学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树立新课程意识和新教育观念
首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一维向三维的转化,导致了高中化学内容在选择的角度、内容的多少、深广度、以及编排顺序等问题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从选择角度上来讲,应该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必修内容的选择,选择了贴近生产、生活等科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能引起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比如以前化学知识体系的呈现是以元素周期表为背景,学习元素化合物,会选择按族按周期组织内容。但新课程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内容的选择是围绕一些自然界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来组织的。比如说氮的循环、硫的转化、碳的多样性等。从内容的多少和深广度角度来说,必修模块体现的是相对宽广、浅显,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基本化学素养。而选修模块更具有专题性,有一定的深度,符合学生化学专业性培养的需求,也符合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同时给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大的弹性空间。例如必修1当中关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内容按照一个活动探究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发现学生设计的方案以及学生最后得到的结论要比我们在初中讲这五类物质转化关系时丰富得多。在上课前,准备了很多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设计,教学时发现,学生想到的比我们准备的还要多。这样,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在这种动态的学习当中,我们生成了一些在教材中不可能找到的可贵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可见新教材的学科难度明显下降,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化学教师更要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工具。教师一定要注意两个层次——必修和选修层次,必修是全体学生都要学的,两个模块是严格按照从1到2的顺序依序开设。六个选修模块在理论上是并行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顺序问题,它们都是跟着化学2走。除此之外对于选修模块我们要关注它设计取向的不同,大体上可分成两大取向。一个是学术性取向,包括《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三大化学核心研究领域。另一类称为应用性取向,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每一个模块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构成了整个高中化学的课程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
教师要领会改革意图,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和旧教材比较,了解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先学习两个必修模块,以基础的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同时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以后其它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必修课程阶段,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满足了所有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同时必修阶段为学生储备了继续学习化学的知识,为选修阶段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必修模块追求的是广度,那么选修模块追求的就是深度,选修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的化学专业素养。但是,一个学校化学老师就几个,能不能把所有的模块全开齐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值得我们思考。其次,选修模块中《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以前都没有开过,有一定难度。《化学反应原理》对教师的学科知识要求较高,而许多教师将相关知识都遗忘了。我们怎么把它捡起来,怎么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把原来大学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中学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教师还要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理念,现今高中化学课程是用学分来管理的,学生具有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模块,学习的模块数也可以不一样。高中化学课程方案的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部分,必修有六个学分,其中四个是由化学
1、化学2来完成,还有两个必修学分是要求学生在六个选修模块当中任意选修一个模块而获得。选修学分不是统一规定的,是指在完成了六个必修学分之后,鼓励学生多学选修模块。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选修学分还有一个高线限制,高考并不是把所有的选修模块都作为必考内容考。课程标准提出关于高考,将来学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考一点,学一般理论课倾向的学生至少要考四个模块,对于文科倾向的学生则至少要修满六个学分才能获准高中毕业。
二.走进化学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并要实施新教学方法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前上课,教师为学术权威,现在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教师的学术权威越来越少,学生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人格权威也就会越来越强。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教学行为的转变: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掘展教材资源。尤其是选修模块中《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的内容直接反映的就是新课程中STS教育的目标。《化学与生活》的内容主题是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技术》的内容主题是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制造和应用化学与工农业生产。这些内容有些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也不知道的。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同时,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学科间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当多听听别的学科的教学,了解别的学科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抓紧课堂45分钟,课余让给学生。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课堂上不再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老师上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三段模式⑴问题与情境: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例如联系火电厂的污染讲空气污染等。⑵活动与探究,每节课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例1,可以在学生学习了1——2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知识以后去探究元素周期律。例2: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用一个空的剪去底部的塑料瓶、带导管的单孔胶塞、洁净的膨松棉、纱布和活性炭即可制成。整个实验取材方便,制作简单。通过该活动,培育学生欣赏自我的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⑶整理与反思。新课标下,往往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学生掌握的效果差,正是差此环节。探究过后的整理与反思把交流后形成的成果、先进的成熟的思维与其他同学分享,有利于形成知识与技能。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美文:《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国家教育部制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
[3]王磊,胡久华:《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 2004/9,
第五篇:从导课看新课程理念范文
从导课看新课改理念
姜堰市白米中心小学吴银根
【案例1】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24时记时法》导课
师:孩子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准备好了。好,上课。
出示钟面(3时)(不是课件,就是普通的教具钟面)
【案例2】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中心小学夏青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导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意义》。
(板书课题)
“我欣赏静悄悄地学习。”(夏青峰语)
什么是静悄悄的学习?怎样静悄悄地学习?
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较少干预下的自主学习。教师虚拟的种种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纳新知,合作学习确实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但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良好习惯的养成。尤其是数学学科,抽象思维是重要训练目标,过多的干预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蒙蔽了学生的眼睛,阻碍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准备好了的自主学习。“准备好了。好,上课!”(张齐华语)学生在学习前必须有所准备。既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如各种学习物品的准备,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准备,如必要的知识储备,迎接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有所准备。用心研读教材,用心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用心预设教学流程等。
准备好了的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效的学习。两位特级教师看似简简单单的导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真正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静悄悄的学习。
【案例3】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刘沿革《周长》导课
师:每周一上午我们北京各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南京也是这样吗? 生:是。
师:有一天升旗仪式过程中,小强突然晕倒了。
生:啊?
师:你们这儿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生:没有!
师:老师赶紧把小强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没什么大碍,小强的体质比较差,只要坚持锻炼就行了。
师:爸爸为小强制定了一份锻炼计划。
出示锻炼计划:每天沿操场边线跑一圈
创设情境:三种不同的跑法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周长)。
【案例4】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王学其《公顷和平方千米》导课
师:介绍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历史。(东南大学和南师附小离玄武湖很近)
出示情境图:玄武湖占地400公顷。
师:孩子们,对哪个词感到陌生?
生:公顷。
师:公顷是什么单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面积单位。因为用了“占地”这个词。
师:为什么用公顷做单位呢?
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玄武湖太大了。
师:公顷是大面积单位,是土地面积单位。
揭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升旗仪式是每个小朋友最熟知和最向往的场面,玄武湖是南师附小小朋友非常熟悉的旅游景点。两位特级教师采用这样的导课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和心灵。(刘沿革老师的升旗仪式时学生晕倒的情境设计似有商榷之处,但肯定源于生活。)
有些老师抱怨生活中缺少鲜活的情境资源,有时胡编乱造,有时机械照搬,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这个大舞台。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要善思考,用心思考。思考学生,思考教材,思考生活,思考自己。思考是教师睿智的体现,思考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思考是教师一生的目标。教师思考了,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深刻地思考。
【案例5】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小学刘松《乘法分配律》导课
师:我叫刘松,来自浙江。这位姑娘,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这位小伙子,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孩子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都可以成为刘松老师的朋友。
刘松老师的导课可谓是一箭双雕,既是对“乘法分配律”的有意铺垫,更是对师生关系的生动诠释,即师生是朋友,一对人格平等的朋友(成为老师的朋友前提是学生同意),一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朋友。
课堂本质上是师生双边的课堂。课堂上两个重要角色师和生,都有着无可取代的目标和任务。正如闫勤老师所说的“动车之道”:“动车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动力源不只是车头。同样,课堂上动力源不只是老师。”
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使课堂上的动力源更多。
拉近师生距离,除了从心理上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注:本文选取的案例均为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