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分类及作用。
数学课堂提问可从不同的角度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
1、按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类。
(1)复习型:这类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回忆旧知识,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引入型:这类提问的作用是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认知充突。顾泠沅经验“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就特别强调这类提问的作用。
(3)启发型:这是为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而进行的提问。(4)诊断型:主要用于诊断学生的认知前提,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强化型:为巩固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反复进行的提问,属于强化型提问。
(6)调控型: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一个提问可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得到调整;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开小差时,一个提问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7)质疑型: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提出一个反问,可使学生自我否定,引起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进而认真思索,不断地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调节学习进程以寻求正确结论。
(8)展示型:这类问题主要用于核对答案,最常见的用法是当大家同时完成某一解题任务时,让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的答案,这样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达到集体订正的目的。
(9)求异型:求异思维能力是现代人应具有的一种素质,也是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求异型提问除了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帮助老师发现人才之外,学生的巧思妙解还常常对教师有所启发,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常见的提法是:还有别的解法吗?看谁解题方法多?
2、按所提问题的种类可把提问分为以下类型:
判别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公理做出判断,其典型的提法是:“对不对?”“是不是?”。
叙述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所提问的内容做出完整准确的叙述,例如,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后,让学生总结出法则或方法。其典型提法是:“这个过程所揭示的规律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理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讲清道理,其典型提法是:“为什么?”。
二、优化课堂提问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明确,语言清晰。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根据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如在讲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这样提问: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吗?如何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样既引出了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也推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目的明确了,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语言艺术性,既要能准确表达问题的意图,又要力求清晰简练,切勿含糊不清。例如一位老师在提问“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时,问:“相交线有何性质?”这样提问令学生无所适从,因为课本上没有明确“相交线的性质”这一具体内容,学生也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相交线的性质。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2、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小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
3、灵活设问,把握时机。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应该多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而不因老是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因为前者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回答,并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后者只有知道答案的人才能回答。
4、留空思考,反应及时。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同时,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东汉王充语),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渐渐升级;对希望生可适当降低。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提问时应尽量避免先点名后提问,或按座次顺序轮流发问,否则,被问者如临大敌,匆忙作答,其余学生则有可能因感到与已无关而不积极思考。
三、诱导思维,发展智力。
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这是提问能否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浅,则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无从动脑;过淡则无意动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记随便发问“是不是、对不对”,教学提问必需有效的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分清难易,因人设问。
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实际,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差生,容易题碰到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正面引导,不带私情。
课堂提问不宜搞突然袭击,应保持课堂的稳定与学生心理的轻松,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要假借提问实行惩罚,给学生一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而且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严重妨碍师生关系;同时也不要老是面对几个重点生提问,因为大多数的初学生都希望在全班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倘若这些学生连续几节课、几周、甚至整个学期未被老师提问到,他们往往会不去思考,而且易产生师生间的隔阂。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要有耐心,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进行正面引导、启发,只要答对一点点都应加以表扬,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孙丽靖
二〇一七年六月
第二篇:小学数学论文,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艺术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艺术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既是教学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中介,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那么,如何提高这种教学艺术性呢?这就需要优化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提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富有艺术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上课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课堂提问都是有效地课堂提问。只有那些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那怎样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1.问题设计要少而且精。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经常会出现不该问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满堂问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突出实质性问题,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进行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精”就体现在教学的关键处,理解的难点处,问题的矛盾处,思维的转折处,探索的规律处。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一般会认为只要是数字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就认为是循环小数。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3.14141414是循环小数么?0.12012012012„„是循环小数么?学生的回答:是与否争执不下,于是组织展开讨论。这两个问题设计足以加深学生的思维,对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非常有帮助。
2问题设计要富有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和环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场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时,我首先提问:“一千克大豆有多少粒?由于学生们都生活在农村,虽然回答得不是很确切,但是大多数同学的回答基本接近准确数。等问题进一步升级,问一亿粒大豆到底有多重时,多数同学陷入迷惘的状态,只有少数同学是用猜想的答案作了回答,与实际的数量相差很大。一亿粒大豆到底多重呢?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和环境步步发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一.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择好对象,掌握技巧。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295320100k56p.html)-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艺术性_zhangcuie_新浪博客
1.准确的把握提问的时机。
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刻,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解决问题的向往,从而发展学生思维。一般来讲,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时,或者当学生需要反思时,再或者当学生的思维需要提升时,这些可就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最佳时刻,问到关键处,问出水平来,并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请同学们结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大胆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预设:也是底面积×高,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有可能受阻。老师有了下面的发问:“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及时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2.提问要面向全班,注重全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上要注意防止成绩好,性格活泼的同学控制课堂,这些同学反应灵活,一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问题,这时候教师不能立刻向下进行,还应该照顾那些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的同学。在选择回答对象时,要注意照顾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认知、理解、应用型的题目,应该提问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以此来了解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情况。对于一些需要分析、综合和评价型的问题,提问时应该倾向于学习好的同学,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
3.提问要注意掌握必要地技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那是不是“一对一”的问答局面或者是先提名后提题或者是按照一定顺序的提问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教师需要用多样的提问方式来进行课堂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需要用“引问”的方式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需要反思时,教师可以通过“巧问”来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当学生的思维需要提升时,教师就要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导入时,可巧设悬念: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已知三角形中任意两角的度数,师很快的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或者,知道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很快说出另一内角的度数,看到老师回答的如此迅速,学生很是惊讶。教师因势利导: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巧问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欲望。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使用有效评价。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只管提问,不顾效果如何,那么再好的问题设计也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只要是其真实的想法,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然后再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地解决策略。对于学生颇为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的精神,还要表扬他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使学生学会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
教师要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并在评价时应带有浓浓的情感,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若学生答对了,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学生:“你真棒!”、“你的想法与老师想的一样!”„„;若学生答错了,教师也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没关系,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答案虽然不是很完美,但看得出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若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教师更可以大声赞扬学生:“你的回答很有创意”、“比老师厉害多了!”„„。
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若学生觉得答与不答、对与不对都是一个样,那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闪光点,同时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虽然有时学生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否定,而是给予亲切的评价,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总之,教师要预先设计好问题,使之少而精却不乏趣味性并在课堂上把握住时机,选择好对象,运用一定的技巧将此呈献给学生,最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地评价。这样,每一个提问才会问出“学问”,问出“精彩”,问出“艺术”。
小学数学论文
第三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信息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学科素质和教育艺术水平,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①。”然而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行为却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念
(一)满堂发问、浅白直露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同学们思维能力。但是,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方法,设计的问题没有一点科学性,往往进行一些浅白直露的发问。看似一个问题,实则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假思索,随口回答。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记得一次公开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某位老师总共设计了几十个问题。如、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教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了?”学生答:“牺牲了。”还有同学随口说:“死了” ……这样按教材内容推磨式的发问,虽然问得很多,但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的思考,那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课堂提问并不能以问的次数的多少去评论,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课堂提问,但问题是否“问”的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针对性,关键是在情景中要有刺激思维的问题。
(二)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只提问部分学生
闲谈之余,同事们经常说起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几乎都是异口同声。他们长叹自己班里只有少数学生还好,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其他的都不行。像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他们,还不是耽误时间,一节课也讲不了多少,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说法却正好反映出教师认为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是教师无意地对学生学习好与学习差的划分,并且他们对学生的这些期望已经在学生身上变为现实。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学习潜能时,就给这些学生的回答以更多的支持和表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耐心。这种态度被学生感受到并做出相应的反映。这样给予高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相信自己在学习上真的能行,于是在课堂中也善于表达;而给予低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差学生则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确没有潜力,倾向于自我放弃,于是在课堂中就沉默不语。这样,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往往是那些好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其余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于是,在课堂中,学习好的学生便成了主要“演员”,大部分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在课堂中就失去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后果就是班里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
明显了。
(三)、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等于掌握了该内容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就能说明他已掌握该问题涉及的内容。这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就按照自己认为的答案获得过程进行见讲解。课后,当翻开学生的作业,会发现好多错误之处。究其原因是教师只在课堂中注重了结果,但忽略了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正确回答问题并不等于已经掌握了该问题,学生有时只靠猜测获得了答案,有时可能答案正确,但过程错误;而有时,尤其是集体回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正确答案,但碍于班级环境的压力(如果不随声附和,老师和学生会小看他),对他人得出的答案加以附和,而其本身并
未理解该问题。
(四)、鼓励学生猜测
在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老师提出回答有关对于错、是与否之类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便让学生去猜测。特别是代数学的老师,总是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窍门,如猜测。他们认为猜测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做题技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这种想法是极度错误的。首先,“直觉思维是根据对事物现象及其变化的直接感触而做的判断。它往往是在逻辑推理思维的多次运用和熟练后压缩、略去许多中间环节转化而成的。其结果是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或实践活动来加以验证的,这与没有根据的盲目猜测截然不同。”②虽然有时庆幸猜对,只是偶然的结果,如果题型稍加改变,那就无法去猜了。其次,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计划性,组织性和逻辑性都较差,老师应该平时也要注重培养这些不足之处。然而,教师却鼓励学生做题猜测的方法,无疑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无计划性,无组
织性和无逻辑性的倾向,阻碍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五)、“我不知道”等于我不理解
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现象,而教师对此也往往很无奈。很多教师虽然清楚有些学生可能只是不想回答该问题而不是不会,可有担心继续追问下去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只好到此为止,或停止提问或转向其他学生。显然这样的提问无形中浪费了时间,却没有效果。这类现象其实是“从众效应③”(即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个人在认识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因此,当学生认为回答“我不知道”要比潜在的回答错误有更大的好处(比如避免了同伴的嘲笑和教师的讥讽)。并且该课堂已经形成说“我不知道”的氛围时,学生出于两全其美的心理,就会
更倾向于说“我不知道”。
(六)、学生不会回答时应给予过多的提示
具体教学时,当学生不会回答某问题时,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思路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答案。这一现象,教师普遍认为合理。因为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给予一定的提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回忆所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面子,节省教学时间。这一观点似乎很正确,可是慢慢就会发现,当学生已经习惯教师提示时,就不再会自己主动进行思维去寻找答案,也就没有任何回答不出而造
二、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宽松的班级氛围
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在意外在标准对自己的评价。怕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丢面子。因此,只有在心理上感觉安全,宽松的环境氛围下,个体更倾向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相互信任,支持,他们之间不担心说出个人看法后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如丢面子,受到嘲笑与批评等)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应对学生少评价,多支持,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
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班级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提问要有广泛性,平等性
这里所说的广泛性是指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性是要对全体学生有同样的期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问少数学生(如好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这样使除好学生以外的学生思想更加消极,有的教师虽然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但提问时却有意无意给“差生”提出较容易的问题。殊不知学生极可能从中获得这样一种“暗示”:“我不行,我只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师的眼里对差生降低提问的要求可能是因材施教,可有时却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会因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出了简单一些的问题而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学习的确很差,从而消极地对待自己和学习。同时,好一点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由己知道答案而不再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坚持以同样的期待来面对全体学生。尽管有些
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但只有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确认他们都能回答出问题,这样,才可以促使
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思考,才能最好地引导学生最高的表现,使他们得到最优发展。
(三)提问后要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
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急于找学生回答,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性的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等待时间要稍长一点。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好学生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④。”但在等待时需要注意,因为随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
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四)应对“我不知道”回答的策略
针对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原因,除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班级氛围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改变这种状态。
1、重复该问题
当教师感到学生其实可以回答该问题,可是却用“我不知道”来逃避回答时,一字不变地重复该问题比仅仅消极接受学生“我不知道”的反复更为有效。重复该问题时,教师注意不能带有消极情绪或明显的对抗
意味,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与焦虑情绪。从而造成逃学、厌学。
2、原意不变,改变问题的措辞
恰当的做法是适当改变原有问题的措辞,这样既没有降低问题的难度,保证了对全体学生高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促其认真思考该问题,做出尝试。
3、缩小提问的范围
当重复问题和改变问题的措辞都不能使学生有所回答时,那说明学生真的不理解该问题或只是部分
理解该问题。这时恰当的缩小提问范围是合适的。
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然后继续课堂教学活动,但需要在课下单独对不会的学生进行补习,坚持在学习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思想。如果其他同学也不能正确回答。这时教师对该问题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回顾,以
找出学生没有理解的环节,重新释疑,使学生完全理解。
即便上述几个相互关联的策略没有成功,教师也要按这一系列的程序来应对。因为坚持的结果是让学生意识到说出自己知道的部分要比仅仅说“我不知道”容易的多。即当学生说“我不知道”后他还要面对教师的一系列询问。
总之,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
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提问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某些具有思考价值的东西,学生不容易发现,经过教师提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知识较难,学生不易懂,教师就把难点和关键之处用疑问句式提出,引起学生不定向思维,便可以化难为易,深刻理解。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乐于提问和善于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系统性、艺术性。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1.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例如学习完“有理数”后,呈现问题:“桌子上有3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呢?如果用„+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觉得有趣,积极动手、动脑,积极思考。2.所提数学问题要注重知识的难度水平所提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要根据学生对所提问题是否能够回答来确定,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提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3.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不同程度的......
第四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初探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呢?笔者在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尝试,对于课堂有效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问题从优化情景创设、激发乐学兴趣中开始
问题的设计要抓住孩子“乐玩”的天性,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情境。
教学设计一:孩子们,你们见过下雪的景象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下雪的美丽景象。(课件出示:多幅雪景图伴着音乐陆续出现。)
下雪的景致是美丽而富有意境的,但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下雪却不得不说是一件罕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单从下雪美景的画面人手难以引起孩子的共鸣和激情,缺乏深层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
教学设计二: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但我们班的小朋友上课还是笑眯眯,精神满满的,冬爷爷让老师给笑眯眯的小朋友们带来一份礼物,瞧!你看见了什么?(雪景图片,营造下雪的气氛)哇,雪地里可真漂亮,还很好玩呢,你想在雪地里做什么呀?(生自由发言)收到这份礼物,小朋友们可真高兴啊,你们一定会忍不住说“下雪啦,下雪啦。”(轻声读得特别棒!我听出了你的欢快。)下雪啦,不仅小 朋友们很开心,小动物们也很高兴,瞧,他们来了——(出示: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将“雪景”作为礼物既勾起了他们收到礼物的快乐情绪,更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切实从孩子爱玩乐的天性出发,抓住了下雪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不是雪花很美很梦幻,而是在雪地里打雪仗、玩雪人的快乐。这种倚靠孩子天性、抓住孩子兴趣、贴近孩子心灵的情景创设,引起了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二、有效问题在优化课堂任务、彰显梯度教学中深入
针对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在问题设计上要彰显梯度教学。梯度教学既能让孩子深层接近文本,又能让他们跳一跳,摘“苹果”,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在两堂课中,笔者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很多时候,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过多地注重了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过多地注重了实效,却忽视了儿童的趣味性,过多地注重了“我要得到什么”,却忽视了“孩子需要什么”,于是这样的思索引领着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从已知到未知,充满了自信和求知
“小画家们也迫不及待想认识小朋友们了呢,那就让我们快快打开课本第123页,第一次读课文总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那可怎么办?”
孩子对于已知的情感是自信的基础,孩子对于未知的情感是探索的追求,由已知的经验走进未知的世界,是孩子乐学的前提。笔者首 先抛出一个问题“第一次读课文总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那可怎么办?”激活了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孩子们纷纷举手说着自己的办法,有读拼音,有问同桌,还有问问老师,形式多样,这不仅是方法的交流,更是为孩子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了“探索学习方法”桥梁。
策略二:一步一个脚印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
生本课堂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上课积极发言、乐于学习的学生,更加需要关注到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在文本阅读上引发学生兴趣是基本,同时在文本问题的设计上注意难度、梯度,更能使得全体学生全情投入阅读之中。
(一)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性,注意难度
提问就是要调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要超过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但又不能远离。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也不能过难,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反而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提问应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通过努力来解决新的问题,并能体现个性,展现创造力。
(二)问题设计体现层次性,注意梯度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的 设计中,在文本的朗读,设计了如下三个梯度:
1、读课文,拿起笔,圈圈小画家的名字。(动手动脑,增加了对文本的熟知度。)
2、训练句式:你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有____,有____,有____,还有____。”(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训练对句式的掌握,训练句子的完整表达。)
3、请四位小朋友来当当能干的小画家读一读,找找他们都画了什么?(通过朗读来反复接触文本,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对于文本有进一步了解。)
4、“冬爷爷的生日礼物”情景创设。(与文本对比阅读,激发孩子再一次品读的兴趣,并进一步思考,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谈课堂提问
浅谈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做的,而真正做到提问有艺术性,并获得最佳效果,却不是件简单的事。
一是把握时机。提问应当是在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了兴趣,和学生跃跃欲试的这两种教学最佳时机,提问的反馈效果最好。
二是选择对象。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对象的选择就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差优生兼顾。一般是中差生作主要回答,优生作补充回答,教师作最后点评。这种提问效果比较好,经常进行也能激发学生兴趣。第二,提问应注意那些不听讲的学生,如交头接耳、玩东西者,以此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选择内容。提问内容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课堂提问,而问题本身应体现出“精、深、活、细”的原则。“精”是指问题本身要有代表性,而切忌问题复杂。“深”是指问题本身要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教材中最核心的部分。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随便提一些“是不是”之类的简单问题。“细”是问题本身要完整、具体,符合逻辑,不要措词含糊。“活”是指问题要深入浅出,灵活多变,以便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从调动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提问的进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课堂提问,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