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府〔2008〕104号)精神,积极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 济形势的变化,改善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平稳 健康发展,特制订如下实施办法。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一)2009年市财政共安排1.635亿元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安排1.02亿元,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安排900万元,鼓励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安排200万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7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安排2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安排300万元,实施名牌战略安排120万元,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安排200万元,设立市工业企业突出贡献高级人才奖安排奖励资金100万元,劳务输出补贴安排50万元,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安排800万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安排35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20万元,金融服务安排150万元,流通业发展安排60万元。(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市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市金融办、市外经贸局、市旅游局、市科技局、市招商办、市统计局等单位落实)
(二)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八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国家最近出台的增值税转型、提 高出口退税率、暂停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实转”、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等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由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市经贸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外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三)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抓好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落实。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对于企业申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的,免收登记费用。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不含盲人保健按摩〉、网吧、氧吧等,下同)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和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归国留学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来梅创业在申办企业时按照国家、省的相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由市物价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技监局、市工商局、市人事局等单位落实)
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融资
(四)成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投资公司。2009年内,市政府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建立梅州市企信担保投资公司,采取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对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导向的市属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导向的全市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经济合同履约担保、商品交易担保、司法担保、税收担保、特种担保以及其他担保等担保服务。(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金融办、梅州银监分局等单位落实)
(五)鼓励支持非政策性信用担保投资公司。2009年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对经市政府(或政府指定部门)审核批准为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企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自核准之日起三年内由市政府每年给予示范企业加权年度担保总额1%的风险补助或奖励。有关办法按照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梅市府〔2003〕8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金融办、梅州银监分局等单位落实)
(六)鼓励我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银监会倡导的小企业授信“六项机制”,支持银行业通过业务创新、制度创新等方法,加大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力度,支持优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及多元化服务需求,切实落实好国家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有关办法按照梅州市人民政府《转发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关于梅州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梅市府〔2008〕7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由市金融办牵头,会人行梅州中支、梅州银监分局、市商业银行等单位落实)
(七)支持企业通过上市直接融资。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至2011年力争全市上市中小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其中2009年争取新增1—3家上市公司。对挂牌新上市的企业,市政府奖励300万元。有关办法按照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梅市府〔2007〕16号)执行。(由市金融办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八)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按照《广东省小额 贷款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 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市政府金融办、市银监局、市人行以及 有关县(市、区)政府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及早 上报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申请,争取早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由市金融办牵头,会人行梅州中支、梅州银监分局、开展试点工作的县〈市、区〉政府等单位落实)
(九)支持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鼓励和帮助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实现直接融资,适当降低发债企业的发债成本。同时,鼓励企业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其他形式实现直接融资。(由市金融办牵头,会人行梅州中支、市商业银行、梅州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三、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十)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加强对各县(市、区)纳税能力 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考核,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 元专项奖励资金,对新增纳税能力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奖励。对当年新增纳税能力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前三名的县(市、区)政府,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新增加的规模以上企业,每户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统计局等单位落实)
(十一)扶持企业优化产业结构。2009年—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市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项资金1700万元,其中奖励技术改造项目900万元,奖励技术创新项目400万元,奖励节能降耗项目400万元。一是奖励技术改造项目。对实施结构调整重点技改专项、装备制造业专项技术改造、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专项技术改造和一般技术改造项目等专题,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每个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二是奖励技术创新项目。对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结构调整专项的项目每个由市财政奖励50万元;对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结构调整专项的项目每个由市财政奖励20万元。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的优秀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有关办法按照《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梅市发〔2005〕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三是奖励节能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对年节能量达1000吨标准煤以上、年节能量2000吨标准煤以下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淘汰落后产能除外),按每节约1吨标准煤给予1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由市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单位落实)
(十二)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 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2009年起五年内对我市200家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在2009年—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对实行股份制改造,经确认批准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市财政给予每家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奖励30万元,同时优先安排省(市)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扶持及推荐上市,并按国家、省的有关规定享有税收优惠支持。(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等单位落实)
(十三)落实陶瓷企业节能改造专项扶持政策。由市财政一次性安排300万元,用于陶瓷企业节能改造的专项奖励资金。(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十四)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设立外贸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2012年,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以上,一是鼓励外贸企业扩大本地产品一般贸易出口;二是促进外贸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三是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发展”战略;四是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十五)支持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对落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以及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型企业、珠 三角产业转移企业,环保信用好的企业优先申报国家和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挖潜改造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 发等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梅州高新区、市环保局等单位落实)
(十六)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省市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名牌带动等专题建设项目,鼓励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十七)支持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配套合作。建立为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配套发展提供服务的工作机制,定期举办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配套合作项目洽谈会,搭建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交流合作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开展合作,围绕珠三角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建立起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推动符合入园产业条件的中小企业与珠三角企业配套合作项目落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梅州高新区、市招商办、市环保局等单位落实)
(十八)支持流通行业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全面推进流通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鼓励工业商业企业发展物流、研发等业务。每年围绕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论证筛选20个左右带动能力强的流通领域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发展对象,推动我市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供销合作社等单位落实)
(十九)加大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市水泥产业结构 调整联席会议制度,按计划依法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重点扶持我市水泥龙头企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支持水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提高水泥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梅州供电局等单位落实)
四、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二十)加大中小企业经贸合作和市场开拓平台建设。支持 行业或产业协会组织我市中小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山洽会、中小企业博览会和泛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等国内、国际产品展销(览)会,开展电子商务,开展各类国际标准认证和境外商标注册等活动,指导和引导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鼓励外贸企业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研发机构或投资设厂。通过“政府资助、市场运作”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提高中小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会市质技监局、市经贸局、梅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一)加快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2009年—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和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支持技术信息、培训、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专业服务机构,支持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开拓、技术援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劳动就业、投融资等社会化服务。(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落实)
(二十二)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建设。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化建设,支持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市场,提高经营效率。充分发挥“广东省中小企业启动电子商务和在线管理软件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和应用指导。支持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产品、管理工具完善内部管理。(由市信息产业局牵头,会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市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三)加强中小企业品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我市 名牌发展战略有关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制定品牌建设规划,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走“专、精、特、优、新”的品牌之路;鼓励中小企业申请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广东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认定,提高产品知名度。(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质技监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二十四)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积极落实省(市)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力促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实施工程,落实 5—1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扎实开展劳动力资源培训,每年力争完成各类劳动力培训8万人次,积极推进我市“双转移”工作上台阶。同时,通过牵线搭桥,促进对口帮扶的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与梅州加强劳务合作项目,力争梅州每年劳务输出超过5万人次。鼓励中小企业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开展定向培养、定向输出,形成需求对接,努力做到人才来源充足、人才结构合理、人才技能水平满足企业需求,缓解中小企业用工短缺的状况。对当年新招用梅州籍劳动力在本市就业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和就业登记手续、签订规范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依法缴交社会保险费的市直企业,以及介绍输送梅州籍劳动力并办理劳动用工备案和就业登记手续、签订规范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的市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照《关于印发梅州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梅市府〔2008〕69号)的有关规定给予补贴。(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五)营造高级人才干事创业环境。设立市工业企业突 出贡献高级人才奖。2009年—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奖励资金100万元,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具有高级职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每人每年奖励4000元;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的作出贡献的硕士、博士,每人每年各奖励4000元和5000元;对在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具有高级技师职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工人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已享受《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制度的意见(试行)》(梅市府 〔2007〕50号)中规定的市政府津贴的人员,当年不参与评选工业企业突出贡献高级人才奖。(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外经贸局等单位落实)(二十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用三年时间,采取依托嘉应学院培训基地、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方式,每年从全市各类型企业中调训一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人才,力争到2010年对全市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轮训一遍。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嘉应学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外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五、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七)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挂钩帮扶。建立市党政领导挂 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由每位市党政领导挂钩联系一户重点企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帮助企业及时反映和解决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由市经贸局牵头,会市中小企业局、市外经贸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八)加强对工业企业政策引导。按照国家、省产业结 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各时期有关政策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市场投资的鼓励和引导,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切实降低民间投资项目准入门槛,让民间资本通过地方融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会市经贸局、市环保局等单位落实)
(二十九)加强对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各级政府统计部 门要在省的统一部署下,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各县(市、区)要每月向市统计局和市中小企业局上报中小企业运行情况。(由市统计局牵头,会市经贸局、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落实)
(三十)加大宣传力度。各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会市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做好 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全市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各单位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报送市中小企业局备案。有关资金使用情况由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负责抓好监督检查落实工作。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梅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梅市府〔2009〕10号)同时废止;此前市政府出台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类调控,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约束、经济杠杆的作用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引导楼市健康、稳定发展。
建立中央与地方在房地产市场利益分享上的补偿机制,通过产业、区域政策及相应的税收、信贷、利率手段,激励地方政府参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加大对住房制度的改革,健全市场体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竞争机制,使土地出让、融资、开发、市场准入、销售和社区服务等整个经营过程科学有序地进行。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确定各类住房用地的布局和比例,建立透明的价格机制,使销售操作更规范,信息渠道更通畅。
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有关标准,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期化。
三、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四、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向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的支持力度。
二、主要措施:
第一,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首先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其次,要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再次,要努力建立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第五,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第六,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加强法制教育,严肃财经法纪。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反宰意识。利用政府网、报纸和其他方式向游客提供反宰注意事项,向游客发布被反复投诉的商家名单,在各景区、消费场所张贴投诉举报电话和网络联系方式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
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
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
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防,搞好清瘀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年底前,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统筹发展、加快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海洋污染治理。
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体制建设。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
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
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
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
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
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
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
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
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乱占耕地、违法拆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七)大力发展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事业。
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
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
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
加大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力度。
第三篇:关于金融危机下河源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探讨
关于金融危机下河源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探讨
来源:经济论文 http:///lunwen74666/
摘要: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压缩、外部需求减弱等困境,河源市的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大多存在资金紧缺、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河源市政府应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技术和人才等问题,健全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小企业自身应树立“敢于求新、敢于求变、敢于求进”的精神,率先走出一条“重技术、树品牌、优机构、强管理”的发展新路,在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开拓发展新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协作配套等方面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现状与问题;策略
至2008年底,河源市全市中小企业达10515家,同比增长11.2%,注册资金共368.5亿元,同比增长8.7%;全市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5.3亿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工业增加值168.5亿元,同比增长15.6%。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5%,在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给河源市中小企业造成产品市场萎缩、资金紧张、效益下滑等不利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中小企业能否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事关河源经济发展全局,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河源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一)融资难是河源中小企业共性难题
金融危机以来,中央银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加大了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据调查,2009年河源市能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仅占30%左右,全市约有80%的中小企业反映资金紧张;全市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约30亿元,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问题日渐突出。中小企业拿不到资金就很难运转起来,在现金为王的现代经济社会,缺少资金让中小企业很难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实现快速发展。
(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流动、技术交流、产权交易等高效平台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足,很少自己的名牌产品。在投资取向上,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投资;投机心理较强,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而且,在产业定位上,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
(三)技术及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资金人才等若干方面的限制,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实力独立研制开发自己的专利技术,大多利用现存技术,节省经费和时间使产品利润最大化。应该说、在前些年“短缺经济”时代的起点发展期,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这一竞争经营方式是成功的、也是可取的、但时至今日此法显然已行不通了。因此人才与技术资源的匮乏已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上台阶的发展。
(四)缺少较为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中小企业比较急需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服务:一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快。目前河源全市中小企业项目库、人才库、政策法规库、技术专利库等信息还没有实现集中上网、资源
共享;二是发育迟缓的行业商会还需要催生;三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速。
二、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问题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要破解融资难题,应促进政府、银行、企业互动合作,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与投入。一是定期召开政、银、企联席会议的形式,开展银企项目对接活动,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做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推介会授信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落实及设立市、县(区)财政预算“中小企业发展”科目,安排设立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三是扩大市、县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努力化解“担保难”问题。四是协调争取金融企业试行扩大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企业互助性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等业务。同时,引入、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和民间担保机构,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鼓励发展租赁融资、典当等新兴业态。
(二)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
河源全市中小企业大多以附加价值低的低端产品为主,产品单一,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利润空间极为狭小。河源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就不能停留在依靠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开发上,而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在危机条件下,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认真分析和调整自己所经营的产品结构,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停止生产市场滞销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增加适销对路产
[1] [2]
品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大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要依据市场需求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开发新产品如新农村建设,节能,环保等产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年,河源共争取国家、省财政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多万元。同时,河源市政府安排万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贷款贴息和补助。有政府的相关资金支持,河源的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三)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和人才问题
“人才是自主创新第一资源”,分析人士认为,河源创新人才匮乏,政府部门对此应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加快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在社会、行业和企业的不同层面,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体系,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保障。中小企业应争取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优良环境,并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吸引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建立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甚至可以通过项目联姻,建立由高校和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由企业来负责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联盟,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四)要健全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用法律手段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应尽早制定统一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等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法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保护。
.深入落实保增长相关政策措施。相关部门继续抓好河源市“暖企工程”七大举措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在产业政策、税费支持、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扶持服务,推进挂钩企业联系制度,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及问题。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接受风险投资,投资家们带给他们的不单纯是钱,还常常有更重要的诸如战略决策的制定、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以及帮助招募管理人才等,因而会大大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心理压力。
.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成立投资担保公司,增加担保公司数量,提高受担保企业的覆盖面和担保质量;引导服务好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引导其为前景好、潜力大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贷款。要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培训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完善市县区中小企业服务信息网,推进中小民营经济信息化进程。
.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获取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能力。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开放的、柔性的文化环境,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促使员工开放思路,敢于尝试,使创新成为习惯。
三、结论
中小企业应树立“敢于求新、敢于求变、敢于求进”的精神,率先走出一条“重技术、树品牌、优机构、强管理”的发展新路,在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开拓发展新领域、提高发展组织度、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协作配套等方面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小企业应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键举措,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加创新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从而摆脱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蔡源.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及其破解[J].中国经贸,()
刘小华.河源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EB/OL].河源视窗网,http://news.hyorg.com/
周萍萍.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黄丽娥.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外投资,()
朱路甲,李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第四篇:河北省关于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河北省关于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
发展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顺利推进。
一、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
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开发建设,各地要督促房地产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和销售,对已批未建、已建未售的普通商品住房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其开工建设、上市销售。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开工建设。
进一步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各地要根据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土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和时序,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的利用效率。城市人民政府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内,于今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2010-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重点明确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建设规模,并分解到住房用地供应计划,落实到地块,明确各地块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等控制性指标要求。
强力推进回迁房安置房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动作,多渠道招商引资,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坚持依法拆迁、合理补偿、积极推行先安置、后拆迁,鼓励拆迁货币补偿和异地实物安置,引导被拆迁人使用补偿款从市场购买商品房。要加快回迁安置房建设,确保被拆迁人按时得到回迁安置。
二、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目标,认真组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建设项目、土地供应及建设资金,确保责任目标的完成。要加大廉租住房建设规模,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房源。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相关规定,对农户自愿放弃宅基地及其房屋进入城镇居住的,可参照有关规定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或限价商品住房政策。棚户区改造(危陋住宅区改建)要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加快组织推进。国有煤矿(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要充分调动有棚户区改造任务的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适当增加试点户数。
增加政策性住房供应渠道。要认真落实配建廉租住房规定,将配建廉租住房的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总套数、布局、套型及套型建筑面积作为土地出让或划拨的前置条件,并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中载明相关事项。发展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及符合条件的新就业职工的住房困难。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困难群体住房需求、承受能力、市场小户型租赁住房供求情况、租金水平等因素,确定发展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具体方案,并制定相应实施方法。
加大政府调控能力。各地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建设用地,要达到当年住宅建设用地总量的25%以上,并优先予以安排;对上述政策性住房建设用地达不到住宅建设用地总量核定比例的,将核减其下一的用地指标。
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房地产税收和金融政策
继续实施差别化的住房税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首次购房与非首次购房的差别化税收政策。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按1%执行;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对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自2010年1月1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金融机构在继续支持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同时,要严格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位。
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40万元。对未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购房人,由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且未申请使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职工(不少于2人)提供担保,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拒绝为购房人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
四、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违规开发预售、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土地出让价款的收缴,深化合同执行监管,加强对闲置土地的调查处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和囤地、炒地行为。价格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商品住房价格监管,依法查处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欺诈、哄抬房价以及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等行为。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偷漏税行为的查处力度。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
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管理。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有关商品住宅用地的宗地出让面积上限规定,大城市不超过20公顷,中等城市不超过14公顷,小城市(镇)不超过7公顷。规范商品房用地出让行为,严格出让合同管理。综合考虑土地价格、价款缴纳、合同约定开发时限及企业闲置地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方式和内容,探索土地出让综合评标方法。
强化商品房销售监管。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商品住房项目预售许可的最低规模,不得分层、分单元办理预售许可。已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并开始销售。未按规定时间将房源公开对外销售的,房地产管理部门要责令房地产开发企业限期改正。完善监管手段,建立健全新建商品房、存量房交易合同网上备案制度,加大交易资金监管力度。
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坚持公平、有序竞争,严格执行信贷标准。要严格执行房地产项目资本金要求,严禁对不符合信贷政策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开发项目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要加大对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监管和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和跨境投融资活动的监控,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防止境外“热钱”冲击省内市场。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及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定期相似和会公布房地产市场信息,增加市场透明度,稳定市场预期。
引导合理住房消费。引导居民树立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理性消费、梯度消费。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全面的宣传报道房地产市场形势,避免不实和炒作性报道,共同营造我省房地产市场公开、公正、透明、有序的发展环境。
五、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严格落实房地产开发项目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规定。认真执行省政府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项目以及取消、停收、降低、放开收费标准、下放权限的收费(基金)项目目录,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简化程序,最大程度的压缩办理时间。继续贯彻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一站式收费、全程代理服务和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
积极引导环京津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吸引京津城市居民购房置业消费,培育好房地产市场。环京津的城市要超前思维、科学规划,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推行房屋登记办证“立等可取”。整合房屋交易登记机构、改革管理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创新服务方式、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部门协调、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在全省推行房屋登记办证“立等可取”,缩短办证时限,进一步提高房屋登记效能。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2009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建设规模较快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实现,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增幅较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一)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201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增长25%以上,总量突破500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二)编制住房建设规划。各地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居民住房需求,科学编制2010—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住房供应总量、建设用地总量、各类住房的建设规模、地块、空间布局、住宅套型结构比例和分实施计划等。设区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于2010年4月15日前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三)调整住房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各地要根据居民住房需求,确保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并落实到地块,明确各地块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等控制性指标。城市规划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区域内的住宅建设用地,要统筹布局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单宗住宅建设用地7公顷以上的,出让时要留出30%用于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根据确定的用途,按国家规定的方式供地。
(四)加强商品住房项目的规划管理。商品住房项目选址要符合城市规划,综合考虑居民居住、生活、出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等因素。修建性详细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性质、传统风貌、规划用地周围环境条件,合理布局住宅、公建、道路和绿地,合理确定小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等规划控制性指标。
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
(五)探索住宅建设用地出让综合评标方法。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探索住宅建设用地出让价格、价款缴纳、合同约定开发时限及受让人闲置土地、信用等级等综合评标方法,改变住宅建设用地出让价高者得的单一评标方式。
(六)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要根据信贷原则和监管要求,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在继续支持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同时,要严格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要求。
(七)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金融机构要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严格执行房地产项目资本金要求,严禁对不符合信贷政策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开发项目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
(八)发挥住房公积金促进住房消费的作用。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基数,提高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使用率。
(九)发挥国家住房税收政策作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个人销售、购买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首次购房与非首次购房的差别化税收政策。
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十)规范土地出让行为。从严控制商品住房项目单宗土地出让面积,小城市单宗土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7公顷,中等城市不得超过14公顷,大城市不得超过20公顷。加强对土地受让人的资格审查,不得向未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出让房地产开发用地。拖欠土地价款、违反合同约定的单位和个人,要限制其参与土地出让活动。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后一年以上不按合同约定期限开发建设的,按合同约定总价款的25%收取闲置费,两年以上不按合同约定期限开发建设的,无偿收回土地。
(十一)加强商品住房销售监管。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许可制度,不具备商品房预售条件的项目,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严禁向非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主体发放预售许可证。商品住房预售严格按单幢审批,不得分层、分单元、按小区、按组团许可;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对取得预售许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设区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城市要实现商品房销售网上备案。
(十二)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完善市场准入与清出机制;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住房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加强住房的质量安全管理;规范项目转让和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坚决打击无资质开发、在集体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等行为。
(十三)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的代理监管,规范商品房销售代理行为。建立房地产估价行为监督举报机制,依法查处利用虚假信息骗取中介服务费,以及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估价业务、高评低估等扰乱市场的行为。
(十四)规范物业服务行为。拓展物业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为业主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提高物业服务的覆盖面。建立物业服务企业按业主的服务需求签订按质论价的物业服务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的项目、标准提供质价相符服务的运行机制。规范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活动,创建物业服务示范项目,促进物业服务品质的提升。
(十五)加强新建住宅小区装修管理。建立新建住宅小区装修监管体系,明确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企业的职责和义务,共同维护好、管理好小区公共部位和共有设施,保障公共设施不受损害,业主权益不受侵害,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和强行运送装饰材料等干扰业主装修的行为,为业主营造良好的装修秩序。
(十六)建立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与运行评价体系,监测房地产市场动态;建立商品住房性能评价体系,评定商品住宅性能等级;建立房地产信息公开体系,适时发布产业发展政策、市场运行情况;建立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体系,推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一体化管理工作;建立物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机制;建立城市房屋拆迁跟踪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项目验收办法》(晋建房字[2005]202号);建立房地产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十七)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重点查处违规闲置土地,违规用地、囤地、炒地,偷税漏税,价格欺诈、哄抬房价以及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等行为;坚决打击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散布虚假信息和预定、排号、吸纳会员等变相销售行为;深入开展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对违规擅自变更规划的查处。
四、加强市场监测和舆论引导,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十八)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加快建设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采集、政策及统计信息发布平台,年底前实现县级以上城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全省联网。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增幅、商品房建设规模、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商品房销售、存量房屋交易信息采集、分析制度;完善市场监测和风险预警预报机制,监测房地产市场动态,评价房地产市场运行,评估发展态势,预测未来走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十九)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发布房地产开发及住房供应等信息,大力宣传国家及省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严肃处理恶意炒作、误导消费预期等行为,向社会曝光典型案例及违规行为查处进展情况,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五、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
(二十)省人民政府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承担落实责任。省人民政府对市、县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市、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组织领导,经常研究市场运行态势,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遇到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房地产市场秩序。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监管房地产市场秩序,一级抓一级,加强房地产开发和商品住房销售监管,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查处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散布虚假信息和预定、排号、吸纳会员等变相销售行为。
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监管,查处违规闲置土地,违规用地、囤地、炒地行为。
物价部门要加强商品住房价格监管,依法查处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欺诈、哄抬房价、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以及乱收费等行为。
税务部门要强化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偷税漏税的查处力度。
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规范国有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
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