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省产业项目发展和用地准入协议(参考范本)
编号:**市(县)20******号
海
南
省
产业项目发展和用地准入协议
(参考范本)
2期
年)
三、甲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应根据海南省产业政策和发展要求,组织有关部门为项目用地的不动产登记、规划、开工、建设提供指导服务。
(二)甲方有权自行或者委托相关部门,对本协议约定的内容进行监管及评价。
(三)甲方有权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按照本协议核查项目履约情况。若乙方违反本协议的有关规定,甲方有权依约追究乙方的违约责任。
四、乙方权利义务
(一)乙方取得的上述地块应用于发展
(产业类别)项目。乙方须向甲方提供项目发展方案,明确项目名称、产业发展方向、投资强度、设计生产能力、竣工投产时间、达产时间(达到生产经营指标的时间)、产出效益、节能环保等要素。乙方入驻项目须符合《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产业发展要求,同时承诺满足下列要求:
1.项目达产时间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的 年内(约定有“弹性年期”的,不得超过首期土地使用年期)。
2.项目达产时,本宗土地在约定达产时间内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用地为包含房地产、设备的所有投资总额,其他用地为扣除土地出让价款之外的所有投资总额,均不含有关税费)不低于 万元人民币(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不低于
万元/亩)。
3.项目达产之日起,五年累计的纳税总额不低于
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年单位土地税收贡献率不低于
万元/亩)。
4.项目达产之日起,每五年累计产值不低于
万元人民币(亩均年产值均不低于
万元)。
5.自项目达产时,项目引进并保有符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试行)》要求的拔尖人才(含)以上等级的高层次人才
人。(可选)
6.项目按
亩安置1名本地劳动力的标准,安排
名用工名额,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本市县户籍居民。招录条件按人事劳动部门规定执行,同工同酬并遵照乙方规章制度管理。(可选)
(二)乙方出资比例结构、项目公司股权结构未经土地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发生变动。乙方应出具相应股东会议决议承诺该事项,在签订本协议时提交并向当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报备。
(三)乙方本宗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在土地使用年期内未经属地市县人民政府同意不得进行转让。经同意转让的,本协议约定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乙方将本宗地抵押给第三方个人或机构时,应在办理土地抵押登记手续之日起
日内告知甲方。
(四)乙方在项目达产时,应主动向甲方提出达产评价申请。
(三)约定的达产评价之日处于宽限期的,应按宽限期时长顺延;约定的过程评价或过程评价之日处于宽限期的,宽限期时长不计入评价时段,纳税总额和产值的评价目标按原约定目标中实际评价时段占五年的比例计算,其他评价目标不做改变。
(四)甲方组织履约评价活动,应当对评价结果建档备查,并通过信息共享、预警提示、结果通报等手段,加强动态管理。
六、违约责任
(一)乙方未经属地市县人民政府同意,违反本协议约定,转让或以股权变更方式变相转让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整改,并向属地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通报及提请停止办理登记;已经登记的,按规定提请撤销相关登记手续,造成的违约后果由乙方负责。约定有“弹性年期”的,甲方有权终止乙方“弹性年期”续期。甲方还可以采取措施建议相关部门暂停办理企业的后续行政审批手续。
(二)乙方在履约评价中未达到约定条件或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日期未竣工的,双方同意按以下方式追究违约责任,由甲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责督促乙方落实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1.对上缴税收总额未达到约定标准、但达到约定总额30%(含)以上的,应在收到书面通知30日内支付约定总额与实际上缴的差额作为违约金;对未达到30%的,可在收到书面通知30日内支付约定总额与实际上缴的差额作为违约金,或者向乙方退还已缴纳土地出让价款(不含已缴纳的税费)后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上述形成的违约金,乙方逾期未缴纳的,可按规定申请法院依法追缴相关债务。
2.对投资强度、产值未达到约定标准、但达到约定标准50%(含)以上的,应在收到书面通知30日内分别按照实际差额部分占相应约定指标的比例,支付相当于该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同比例的违约金;对未达到50%的,可在收到书面通知30日内分别按照实际差额部分占相应约定指标的比例,支付相当于该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同比例的违约金,或者向乙方退还已缴纳土地出让价款(不含已缴纳的税费)后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上述形成的违约金,乙方逾期未缴纳的,可按规定申请法院依法追缴相关债务。
3.对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竣工日期未竣工的,可向乙方退还已缴纳土地出让价款(不含已缴纳的税费)后,收回土地使用权。
同时发生多项违约行为的,如按照其中一项以收回土地使用权方式追究违约责任,其他违约责任可不再追究;如不涉及以收回土地使用权方式追究违约责任的,各项违约责任应分别追究。
(三)甲方违反本协议约定,拒为乙方办理“弹性年期”续期
第二篇: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条件适宜,甘薯原产于南美洲,最早记载海南种植甘薯的史书是清初编纂的《琼州府志》。据记载,甘薯是在明末清初传入海南,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本省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多数农村以它作为口粮补充,有“甘薯半年粮”之称。1961年海南甘薯种植面积达304.55万亩。其后随着水浇面积的扩大、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急剧扩展,而甘薯因生产不便于机械化操作,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品质退化,经济效益低,且居民口粮逐步向以细粮为主转变,其种植面积大幅缩减,2007年全省种植面积只有40万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甘薯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消费种植上从一家一户粗放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栽培,2011年甘薯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500-2600毫米。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6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832-2558小时,绝大部分地区的全年积温在8300℃以上。年平均气温为23.9℃-26℃,最热8月平均气温28.2℃,最冷的1月份日平均气温18.5℃。气候条件优越,全年可以种植甘薯。[1]
1.2 海南省甘薯的产业化前景可观
1.2.2 生态效益 甘薯是匍匐植物,覆盖地表,能减少地表水分的无效蒸发。降雨时,雨水缓慢经过叶片到达地面,避免了雨滴直接冲击地表,而且薯垄起拦截和减缓流水的作用,能减轻对表土地冲刷,有利于雨水在土壤中的渗入和保存,对保持水土起到较好的作用。甘薯抗灾力强,耐旱,耐贫瘠,水田、丘陵和沿海沙滩地,甚至在其它作物很难生长的地方,甘薯也能获得较好的产量,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此外,甘薯病虫害少,较少有农药污染,是很好的环保作物。
1.2.2 鲜薯效益 甘薯投入少,产出多,单位面积可食用的干物质居各种作物之首,除了用作粮食和饲料外,还有能源、食品加工、保健和药用、出口创汇等功用,用途广泛,有良好的增值潜力和市场前景。特别是发展冬种甘薯,用于供应北方或者出口日本和韩国等地,具有很大的反季节生产的产业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石油供给形势将日趋严峻,甘薯的淀粉是生产燃料乙醇的理想原料,甘薯作为新型能源植物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它将在我国能源项目基金:海南省星火产业带专项资金项目(2011)(番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与示范推广,116)作者简介:朱红林(1973-),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薯脱毒产业化和甘
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
1.2.3 嫩茎尖效益
甘薯的茎叶营养丰富,与菠菜等14种蔬菜相比较,不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且其蛋白质、钙、磷、铁、胡罗卜素和维生素C等13项营养成分含量均居首位,日本称其为“长寿菜”,美国把它列为“航天食品”,香港誉其为“蔬菜皇后”,医学界将其列为抗癌蔬菜之
一。在国外不仅直接食用甘薯嫩尖,还可加工成脱水蔬菜、茎尖罐头、挂面、保健茶和饮料等。在海南等沿海多台风地区,甘薯抗风耐涝,经狂风暴雨后,仍可正常生长和供应嫩尖,从而缓解台风后的蔬菜供应紧张,稳定人民生活。冬季,甘薯的嫩尖可以作为北运蔬菜供应市场。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2.1甘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技术成熟
甘薯是无性繁殖的作物,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因病毒的感染,种性退化,产量和品质严重受损。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甘薯脱毒技术已经十分普遍,但海南还没有适合本地的生产甘薯脱毒种苗技术,海南从日本进口昂贵的脱毒种苗,但苗源数量有限,限制了海南甘薯产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海南省甘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009年开始甘薯脱毒技术的研究,201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甘薯茎尖培养脱毒苗的方法”(专利号: 2009101406844)。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甘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体系。拥有甘薯脱毒苗产业化生产和技术研发的雄厚实力,具有先进的组培厂、扩繁基地和研发实验室,有一支创新、奋进、求实的专业技术团队。2011年,生产1亿株甘薯脱毒苗,示范推广种植2万多亩。
2.2 甘薯种植开始实行规模化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海南农户种植甘薯都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格局,生产规模小而且分散,大都是传统落后的种植管理模式,生产的甘薯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2007年7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海南甘薯开始以合作社的形式实行规模化生产。澄迈桥头2008年成立了绿丰然甘薯专业合作社,2009年成立了澄迈桥头沙土甘薯专业合作社,之后,屯昌、定安等市县也相继成立了甘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为农户统一购买优质种苗,邀请专家培训农民标准化栽培技术,最后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提高了甘薯的质量,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
2.3 品牌意识增强,创造了自己的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2009年澄迈县桥头镇沙土甘薯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将“桥沙甘薯”正式注册成商标,打造出来了富硒沙土甘薯的品牌,2010年,桥头甘薯的地头收购价由以前的每斤0.8元涨到1.5元的,每亩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元。目前甘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1甘薯老品种种性退化,新品种推广不力
海南农户种植甘薯老品种较多,因种植多年,品种混杂,出现种性退化、易感病、适应性不广、品质类型单一等缺点。生产上急需推出一批专用型的新品种,如食品加工用的高糖、高胡萝卜素品种,工业加工用的高淀粉、抗糖化、抗褐变品种,菜用品种,饲用品种等。目前海南省从日本引进的高系14号和山川紫两个品种主要是用于鲜食和食品加工,而且由于以前脱毒种苗的缺乏,推广种植面积规模也不大。虽然海南省在培育新的甘薯品种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培育出的甘薯新品种少,且缺乏推广应用。因此,甘薯老品种的种性退化、优质品种的推广不力以及加工专用型品种的缺乏,较大程度限制了海南甘薯产业的发展。
3.2 甘薯种植管理粗放,病害严重
20世纪60年代以解决温饱为主,海南大面积发展甘薯种植,“甘薯半年粮”,甘薯成为人们一日三餐的主食,随着社会的发展,甘薯被人们用作饲料,因而农民觉得甘薯是极不值钱的、以饲料为主的作物,所以多选择在山沟坡地、旱地和瘠薄地种植,更不注重土壤的深耕、深翻和起垄工作,不施或很少施化肥和有机肥,对于栽植甘薯要求的先进技术更是不加理会,到收获时收多少算多少。由于连作和缺乏管理,致使病毒病、茎线虫、和地下害虫危害日益严重,减产达50%,而且商品果率很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甘薯的经济效益。
3.3 脱毒种苗供不应求
海南全岛适合种甘薯的沙土地超过200万亩,2011年种植了100万亩。2011年以前澄迈县桥头镇每年从日本进口1000个脱毒种茎,经扩繁后,只能供应桥头2000亩左右的脱毒种苗。2011年海南省农科院生产1亿株脱毒种苗,供应种植2.5万亩,脱毒种苗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海南甘薯产业的发展。
3.4 甘薯加工技术落后,加工产品单一
目前海南甘薯产业以销售鲜薯为主,甘薯加工企业只有四家,其中海南新天久食品有限公司、海南绿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海南东洋水产有限公司加工的主要产品是薯蓉,年加工能力仅2500吨,且海南东洋水产和新天久的薯蓉全部销往日本。海南居轩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紫色甘薯酒,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生产,只是试生产阶段。这些加工企业规模小,在品种、质量、产品层次、产品加工技术上均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海南甘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强甘薯育种工作,引进新品种
充分利用海南的气候优势,把常规育种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出高产量、高品质的甘薯新品种。在育种的过程中,利用脱毒技术,恢复品质退化的老品种的种性,挖掘老品种资源。在培育和引进新品种的时候,要求甘薯的品种多样化、专用化和标准化,如着重提高其各种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食用和食品加工用品种;着重提高淀粉含量高、提纯薯块颜色、提高单个薯块的重量等的淀粉原料用品种;着重提高生物学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改善消化性能等的饲料用品种。在抗病虫害的基础上,选育适合海南本地的新品种,加大加工专用薯种的引进力度,并对气候特征及土壤进行适应性研究,以保证引进品种具备当地种植的产量及品质。
4.2 建立无公害甘薯产业基地,示范推广甘薯脱毒苗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 政府资金资助,科研单位立项,建立无公害甘薯产业生产基地。示范推广甘薯脱毒苗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宣传甘薯的作用及价值,转变种植户的种植观念,培训农民的栽培管理技术,快速提高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甘薯生产,以示范辐射全省,逐步形成规模生产。调整种植结构,遵循“调高、调优、调外”的原则,进行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发生,为持续的规模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稳定的甘薯脱毒组培苗和脱毒苗大田扩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对甘薯的需求情况,加速优质、高效品种种苗的繁殖与生产,为市场和加工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甘薯原料,走出一条育、繁、推相结合,产、加、销一体化的新路子。
4.3 建立甘薯产业联盟
转变思路,整合资源,以海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甘薯脱毒专利技术和现有的甘薯脱毒苗产业化体系为依托,通过与澄迈桥沙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海南甘薯产业联盟。政府投入资金援助,农科院粮作所提供科研支持,在澄迈桥头镇建立甘薯研发中心、甘薯资源苗圃、组培厂和脱毒苗扩繁基地,形成从品种选育、繁育到推广等产业链联盟,实现甘薯品种的良种化、产业体系集约化、甘薯种植规模化、种植技术标准化、技术成果商品化。保障优良甘薯品种脱毒苗的市场供应,提高农民栽培技术水平,实行甘薯产品从田间到收获档案化的质量管理,必定能极大的推动海南甘薯产业的发展。
4.4 建立政资产学研新模式,提高甘薯综合加工能力,丰富产品品种 利用海南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政府立项、加工企业投入资本和科研单位产品研发的形式,建立政资产学研新模式,充分发挥专家、企业和资本优势。开展甘薯产品加工工艺研究,攻关新技术,开发新工艺,如采用膜分离、超高压冷冻干燥和微胶囊化等高新食品加工技术。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加工新产品,开展主、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减少和杜绝甘薯资源的巨大浪费,努力做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丰富甘薯食品市场。在甘薯的主要产区组织建立或增设相应的综合利用加工生产企业,使生产加工连成一条龙,不断提高甘薯的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洁.甘薯丰产栽培技术[M].海南: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2010:1-2.
第三篇:用地协议
用地协议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事宜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协议。
一、甲方将其承包经营的(乡)村 组的 亩土地(地名、四至、土地用途附后)出租给乙方从事
二、出租期限为 年,即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出租土地的价格每年每亩 元,总价格为 元人民币。乙方采用现金支付方式一次性付清。
三、权利和义务的特别约定
1、甲方有权监督乙方经营土地的情况,并要求乙方按约履行协议义务。
2、甲方有权在出租期满后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
3、在承包期内,对涉及到相关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由乙方享有,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干预。
4、乙方不得改变租用土地的用途。
四、合同的变更或解除
1、国家、集体建设需要依法征用、使用出租的土地,应服从国家或集体需要,土地租金按月计算。
2、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要求终止协议,须提前6个月通知另一方。
五、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约,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为,赔偿数额依具体情况确定。
六、其他条款
1、乙方开工后,如有组内其他人员干涉,一切由甲方负责解决。
2、本协议中未尽事宜,可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后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3、本协议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及村委会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村委会盖章:
年 月 日
第四篇:用地协议
用地协议
甲方:
乙方:
甲方因安置老人,需要占用乙方坟地一块,经过甲、乙双方商议,现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在安置老人时,永久占用乙方所属(或乙方以自己的土地向他人置换的)位于的土地平方米。
二、甲方向乙方支付一次性土地占用和青苗补偿费元,于
前一次性
付清。
三、甲方在安埋老人时,乙方应该协助甲方协调邻近道路通行,如果有青苗损失,甲方应该按实际价值赔偿土地业主。
四、乙方从即日起不得在用地范围内栽种多年生植物和树木,也不得在埋坟以后在用地范围内再种任何作物和树木。
五、此协议经过双方签字即生效。
未尽事宜,由双方商议。
甲方:
乙方:
二00八年月日
第五篇:海南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海南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
1、海南省自然条件及其草地资源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2大岛,地处热带北缘,位于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3°3′,总面积约3.4万km2。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全岛以中部高山为核心,向四周外围逐级递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阶结构明显。其中500米以上的丘陵地占全岛面积的25.4%;100—500米的丘陵地占13.3%;100米以下的台地占32.6%;阶地、平原及其他占28.7%。海南光、热、水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季风热带气候,年均温23~25 ℃,最冷月均温17~20 ℃,≥10 ℃积温8200~9200℃,≥10 ℃连续期320~365d,年日照时数1750~2750 h。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50 mm,水资源丰富,全岛
3大小河流150多条,年径流总量283 亿m。土地呈中等肥力水平,有机质含量
15~25 g/ kg,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山地砖红壤、燥红土、褐色砖红壤、山地褐色砖红壤、山地赤红壤、山地黄壤等。海南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植被类型多。全国首次草地资源调查(中国草地资源,1996年第一版)结果表明,海南天然草地面积0.95×106hm2,占总土地面积27.93%,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
0.843×106hm2。草地类型主要为热性草丛草地、热性灌丛草地、干热稀树灌草丛草地、低地草甸草地和零星草地等。
热性草丛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海拔50~900 m 的台地、丘陵、山地地带,面积约0.266 ×106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28%。热性灌丛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10~500 m 的阶地、台地、丘陵地带,面积为0.2×106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21.36%。干热稀树灌草丛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低丘台地,面积7.563 ×103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0.79%。低地草甸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50m的台阶高坡地,面积1.21×104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27%。各类草地理论载畜量290万个羊单位。
当前,我国草地资源本底数据多数仍采用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数据。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数据尽管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与当前的实际面积有所差异。为切实掌握海南省草地资源的本底材料,作为牧草产业体系的岗位专家,我们结合近几年的调查结果(2005年以来),组织所有的团队成员及研究生于2009年3月、6月进行了海南草地资源的初步调查,调查表明海南省现可利用天然连片草地约23.5万hm2,较我国首次草地资源调查之海南省可利用
2天然草地面积84.3万hm减少了72%。
2、海南省牧草(草地)利用模式及产业现状
(1)天然草地放牧:利用天然草地放牧是海南广大农民饲养牛羊的主要方式。无序的自由放牧使得草地长期得不到适当的养护管理,离村庄较近、海拔较低、交通方便的草地普遍存在过牧现象,优良牧草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有害有毒植物不断增多,退化严重,载畜量下降。而远离村庄、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的草地普遍不放牧,草地每年有大量的可利用牧草枯死倒伏,形成枯草层,造成资源浪费,并影响草地的再生利用。
(2)人工草地放牧:海南供放牧的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包括东方示范牧场、东方唐马园草地、白沙细水牧场、儋州雅星林场之人工草地和海南省中部山区的一些人工草地等。海南东方示范牧场人工草地于1981~1985建植,总面积1800hm2。东方唐马园人工草地于1990~1995年建植,总面积511hm2。白沙细水牧场人工草地于1984~1996建植,总面积467hm2。儋州雅星林场之人工草地于1996~1999建植,总面积29hm2。上述放牧人工草地总面积约2800 hm2,建植的人工草地草产量比原生草地提高3倍以上。
但由于管理不善,片面追求牲畜数量,不注意草地合理建设,忽视对草地的投入,实行掠夺式的经营,草地严重退化,如琼中县的红岛牧场、白沙的鹦哥岭牧场,建场时0.67~0.93 hm2 草地可以养大1 头牛,2009年实地调查时的测产结果表
2明,需要1.87~2.13 hm 草地才勉强养大1 头牛。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原有的草地面积急剧减少。如东方示范牧场,现已大部分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现保留的用于放牧草地不足200 hm2。
(3)集约化牧草栽培舍饲养殖:通过集约化种植牧草进行舍饲养殖是海南牧草利用的主要模式,主栽牧草是热研4号王草和热研2号柱花草,饲养的家畜主要是海南黑山羊、雷琼黄牛和奶牛等。如海南艾森乳业公司种植王草2000亩饲养奶牛,中建农场种植3000亩王草饲养黄牛,海南茂源畜牧有限公司种植王草200亩饲养和牛等。
(4)园地间作牧草:海南省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牧草(柱花草、爪哇葛藤)进行园地覆盖和绿肥生产,这一利用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海南省现有园地60万hm2,可利用间作牧草的林间隙地46万hm2。园地间作柱花草作为绿肥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一般无覆盖作物的水土流失为83%,在荔枝园内间作柱花草可减少至33%,柱花草可以促进果树生长,抑制野生杂草。园地间作柱花草,柱花草鲜草产量为60~75 t/hm2,饲养山羊,增收9000~15000元/hm2。
(5)牧草良种繁育:海南牧草种子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儋州、昌江、东方、乐东等市县,现种子生产面积累计超过3000亩,生产种子种苗超过300吨。繁育的良种主要提供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海南、福建、湖南等省区。柱花草种子还供应给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
(6)海南省畜禽存栏量及市场消费量:2009年上半年,海南牛存栏96.75万头,同比降低5.5%;牛出栏12.62万头,增长12.27%。羊存栏70.5万头,增长9.6%;羊出栏41.28万头,增长7%。
一季度,全省牛肉平均价格为39.27元/kg,同比增长15.4%,其中1月份有些市县牛肉市场零售价格高达52元/kg。2月份,全省牛肉平均价格在38.5~39元/kg波动。二季度,全省牛肉平均价格39.09元/kg,较一季度下滑0.46%。一季度全省羊肉平均价格43.58元/kg,同比增长14.5%。二季度全省羊肉平均价格43.28元/kg,较一季度下滑0.69%。
上半年海南优质肉牛推广工作初见成效,牛肉价格高位运行,农户养牛的积极性回升,规模化养殖逐步扩大。当前海南羊消费量较大,养羊效益较好,而本地羊(海南黑山羊)供应市场较紧张,上半年已有不少企业投资养羊业。
3、海南省牧草育种现状
海南省牧草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主体研究单位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先后从美洲、非洲、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等地引进、收集和整理了银合欢属(Leucaena Benth.)、柱花草属(Stylosanthes Sw.)、臂形草属(Brachiaria Groseb.)、坚尼草属(Panicum Linn.)、雀稗属(Paspalum Linn.)等国外优良牧草种质资源839份。自1995年以来连续派出考察队考察收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每年1个月,行程数十万公里,完成了我国热区的野外考察,记载海南豆科饲用植物57 属211 种,禾本科饲用植物104属270种,收集引进牧草种质资源4500余份。在海南
建立了“国家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和种质备份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试验研究网络和24.5hm2生产示范基地,使热带牧草种质资源顺利进行种质保存、品种比较、栽培与选育等研究。截止目前,海南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国审牧草品种21个(见表1)。这些优良品种均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遍及我国华南和西南各省区,除用作饲草外,还广泛应用于绿肥、幼龄胶园、果园的覆盖、水土保持、滨海沙地固沙成土及环境绿化和美化等,扩大了热带牧草的功能和作用,给南方草业发展赋予了新的理念。其中热研2号柱花草已在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省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0多万hm2,热研4号王草已在华南、西南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北方部分地区种植王草以解决冬季饲料短缺问题)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40多万hm2。
4、海南省牧草产业总体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践,并考虑当前土地、行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海南省牧草产业的主体模式是集约化牧草栽培舍饲养殖和园地间作牧草发展立体农业。由于集约化牧草栽培舍饲养殖和园地间作牧草之立体农业发展时间较短,产业化程度较低。
(1)牧草品种单
一、牧草机械化程度不高
在栽培牧草中,海南省种植热研4号王草的面积最大,王草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柱花草、臂形草、黑仔雀稗等。王草产量高、适口性好,但营养价值较柱花草差。因此,要优化种植的品种结构,使牧草种植按照适当的品种比例发展,从而既保证牧草产量需求,又保证其品质需求。另外,在调查的主产地中,大部分的牧草基地,从牧草的种植、收割,到加工基本都是人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这样大大降低牧草生产效率,提高牧草生产成本。据琼中种牛场技术人员反映:因人工收割困难和成本高而导致柱花草种植面积大量减少。海南茂源畜牧有限公司采用小型机械化作业,柱花草收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牧草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海南岛牧草产业的发展大多停留在基地建设的水平上,牧草加工、转化相对滞后,有些基地虽具有产业化雏形,但经营程度较低,这是制约牧草产业发展的关键症结。本次调研中规模较大的如:海南茂源畜牧有限公司牧草基地、儋州市新盈农场种牛繁育基地、琼中种牛场、东方示范牧场等牧草种植基地,都是采取种植牧草养羊养牛这一自产自销的模式,没有牧草的深加工,也没有形成自身的草产品进行外销。这一模式的突出缺点就是形成了产草旺季鲜草过盛而产草淡季供料不足的现象,牧草市场化程度低,限制了牧草产业的发展。
表1 海南省通过国家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
品种名
热研1号银合欢
热研2号柱花草
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
热研4号王草
热研5号柱花草 学名 审定时间1991 1991 1991 1998 1999 Leucaena leucocephala cv.Reyan No.1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 Brachiaria decumbens cv.Reyan No.3 Pennisetum p.P.americanum cv.Reyan No.4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5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
热研7号柱花草
热研8号坚尼草
热研9号坚尼草
热研10号柱花草
热研11号黑籽雀稗
热研12号平托花生
热研13号柱花草
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
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
热研16号卵叶山蚂蝗
热研17号爪哇葛藤
热研18号柱花草
热引19号坚尼草
西卡柱花草
色拉特罗大翼豆 Brachiaria brezantha cv.Reyan No.6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7 Panicum masimum Jacq.cv.Reyan No.8 Panicum masimum Jacq.cv.Reyan No.9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10 Paspalum atratum cv.Reyan No.11 Arachis piotoi cv.Reyan No.12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13 Brachiaria dictyoneura stopf.cv.Reyan No.14 Brachiaria ruziziensis G.& E.cv.Reyan No.15 Desmodium ovalifolium Wall.cv.Reyan No.16 Pueraria phaseoloides(Roxb.)Benth.cv.Reyan No.17 Stylosanthes guianensis(Aubl.)Sw.cv.Reyin No.18 Panicum maximum Jacq.cv.Reyin No.19 Stylosanthes scabra Vog.cv.Seca Macroptilium atroprpureum Urb.cv.Siratro 2000 2001 2000 2000 2000 2003 2004 2003 2004 2005 2005 2006 2007 2007 2001 200
2二、海南省牧草产业技术需求
1、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选育:针对舍饲养殖,选育适宜集约化栽培牧草新品种,其主要目标是:高产、优质。当前,海南省用于集约化栽培的牧草主要是热研4号王草。热研4号王草具有高产的特性,产量提升潜力大,但粗蛋白质含量较低(一般栽培条件下,王草的粗蛋白质占干物质的8-10%),因此,要结合狼尾草属牧草资源进行品质改良,以进一步提高牧草产量,提升牧草品质。针对海南高品质豆科牧草匮乏的现状,选育高产、粗蛋白质含量高的豆科牧草。同时,加强本土野生牧草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等工作,以期从中获得优良的育种材料和新的品系。
2、良种繁育: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以种植热带牧草为主,如热研2号柱花草已在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省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0多万hm2。但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很多地区不能进行热带牧草种子生产。以热研2号柱花草为例,在广西、广东的大部分地区,仅开花而无种子,部分地区,尽管可以形成种子,但结实率极低,几乎没有产量。海南水热资源丰富,是热带牧草良种繁育的最佳地区。热研2号柱花草在海南儋州的种子产量为225kg/hm2,在海南昌江种子产量为300kg/hm2,在海南乐东种子产量为450kg/hm2,在三亚产量可达600kg/hm2。因此,有必要在海南建立稳定的、规模化牧草良种繁育极度,以满足我国南方牧草产业的发展需求。
3、牧草收获及草产品加工:海南多为丘陵、山地和台地,连片种植牧草规模较小。但牧草植株高、产量大。当前海南牧草的种植、收割到简单的加工,基本上都是人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这样大大降低牧草生产效率,提高牧草生产成本。因此,急需性能好,适宜在坡地不连片地块上作业的小型牧草收获机械。海南鲜草季节性供应不平衡,4~10月份是牧草生长高峰期,在此期间,鲜草供应过剩,但由于缺乏经济的牧草干燥技术,牧草浪费严重。11~3月是牧草生长低谷期,饲草供应不足。因此,需要研发适合热带地区的青贮加工技术。
三、对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议
1、促进牧草新品种保护,规范牧草种子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在南方草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但总的来看,南方草业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尽快申请牧草新品种保护,规范牧草种子产业,以保障优良热带、亚热带牧草的推广,有利于南方牧草产业的发展。
2、建立南方牧草引种与选育基地:我国南方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鉴定、利用研究不足;草业产业化的模式和技术研究不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不足,草业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影响南方牧草产业的发展。建立牧草引种与选育基地,为规模化种草提供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牧草营养成分,并结合草食动物的饲养试验,筛选出适合南方推广的生物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牧草品种。
3、建立南方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在南方不同生态区域建立稳定的、规模化牧草良种繁育基地,以满足我国南方牧草产业发展的需求。
4、加大草畜配套工程技术研究:根据南方地区的地形地貌和草地资源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南方草业可以作为我国建立商品畜生产基地的支撑,但草畜转化问题一直是个结症。因此,在研究牧草育种、高产栽培和牧草综合利用技术的同时,要结合舍饲高效饲养技术研究,研究和开发舍饲条件下牛、羊生长发育、疫病防治的措施和技术,进行高效饲养,提高产出率,提高草畜配套养殖效益。
5、加大林草复合系统研究:南方山区有许多疏林地和果园地,可以用于牧草和家畜生产。有意识地将林地与农作物或草地畜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系统,被称为“农林业”。农林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与草地有关的是“林草系统”(silvopastoral system)和“农林草系统”(agro-silvopastoral system)。亚热带丘陵地区也是经济林的主要分布区,各种果园、椰园、茶园的栽种面积较大。在果园种草,可以降低土温、增加有机质、减少地表冲刷,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亚热带丘陵地区利用经济林的空隙种植牧草,发展复合农业系统,是一种有巨大潜力可挖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试验和开发。
6、加强草田轮作模式研究:将牧草作为一种作物引入农业生产系统,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使牧草在农业生产三元结构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加强草田轮作模式研究,冬闲地或果园隙地种草,可以充分利用南方地区在11月到第二年的3月光热资源,构建南方草田轮作模式,实现农业的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草田轮作良性循环转变。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可极大缓解南方平原地区饲草资源的不足。
7、关于体系建设:就特定的区域而言,其区域内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需解决的问题可能要体系中多个功能研究室的人员参与,但鉴于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如何组织各功能研究室人员协同工作值得探讨。
发布日期 2010-1-6 11:58:09
育种与良种繁育研究室岗位专家刘国道
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岗位专家漆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