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中我县的就业形势和对策
金融危机中我县的就业形势和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我县煤炭、电力等支柱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县内就业岗位减少。主要的劳务输出地珠三角、长三角中、小企业出口受阻,很多企业减产、歇业、停产,总体劳动力需求减少,很多农民工纷纷返乡,给我县的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当前,初、高中、大、中专生既将毕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结合我县实际,我认为只有按照县委、政府扎实推进“四县”战略的目标,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市场网络、增强就业服务能力,提高外出民工组织化程度,打造我县劳务输出品牌,解决好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两大突出问题,是金融危机中应对我县就业工作的最好对策。
一、大力实施“四县”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结合我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战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资源开发,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物流、交通运输、乡村旅游、社区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以县城、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着力培育一些综合型、加工型、商贸型、旅游型的小城镇、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狠抓中央实施的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就地就近就业。加快振兴煤炭、电力行业尽快走出困境,增强吸纳劳动力。同时要求我县大型企业习酒公司、三元公司等不减员。
二、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引导,打造劳务品牌
我县存在,劳动力素质不够高,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城镇不少求职者期望就业岗位体面轻松和待遇优厚,很多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就业,成为“垦老族”;二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第二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在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其以上、初中文化、小学或文盲半文盲的分别占5.1%、35.2%、49.7%,第二代农民工对打工收入要求过高,没有第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三是职业技能较弱。求职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不少求职者只能找体力活岗位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有劳动力难就业,有空岗位难招工”的现象。并且,我县劳务经济没有形成品牌,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较弱,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受历史、地域、文化、经济、技术、观念的影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开展滞后,在外务工人员多数从事简单工种,高技术人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不多,带动性不强,收入相对低、整体竞争力不强,没有专门驻外办事处加以引导。
因此,要加大我县人力资源培训力度,提高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打造我县人力资源品牌。要对我县劳动力,尤其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进行分门别类开展多种形势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类别上既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般性技术适应型人才,在时间上要中期短期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要整合县职高、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和民办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在师资、培训设施上要采取多渠道加强。在劳务输出上,要巩固发展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沿海地区的合作与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外劳务输出。要在我县输出集中的地区组建驻外劳务办事处,加强对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指导、维权服务、职业介绍等。并对有潜力的高校毕业生、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加以培养、引导,使他们走上关键性岗位和进入管理层,带动我县整体劳务输出。对适用型人才和普通民工开展劳务派遣,确保工资福利各种权益得到维护,从而提高我县劳务经济水平,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逐步打造我县劳务品牌。
三、完善劳动力市场网络,增强就业服务能力。我县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劳动部门存在劳动力市场配臵劳动力资源的能力不强,有关用工信息、培训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建立劳务市场信息网络,发挥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用工企业、各类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介组织的联系合作,建立数据集中、服务下延、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县、乡镇(区)、村(社区)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和就业服务系统查询系统,并与全国、省、市劳务市场对接。通过网络、电子显示屏、电视、报纸、广播、信息栏等载体,及时准确、广泛发布用工信息,引导各类劳务人员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务工地点和务工企业。要将有关用工信息、就业政策通过三级服务网络及时、准确传到劳动者手中。
四、准确把握返乡民工现状,积极解决返乡民工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的主要务工地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迅速返乡,到目前为止,我县因停业、歇业、破产等非正常原因返乡民工近三万人,现还有6200多人滞留在家。因此,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应对,主动解决农民工返乡新问题,努力把各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1、正确认识返乡农民工就业形势。返乡农民工问题尽管没有构成主要的社会问题,但需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次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农民工收入减少,一些转业、待业,很多农民工思想不稳定,对打工信心不足。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及时研究,对经后的发展态势进行科学预见,对农民工进行合理引导。
2、建立旬报制度。要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问题,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信息。对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掌握情况和趋势,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旬报制度,随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了解数量和分布,以及各自的特长、想法、要求等基本情况。结合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农业生产特点等情况,提出对返乡农民工培训、再转移务工、创业的对策意见。
3、切实提高认识,积极搞好引导服务。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群体,为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给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从推进现代农业和经济发展来讲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果引导和服务工作跟上,把返乡农民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就会形成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对当前部分农民工返乡现象和情况必须要全面正确认识,积极应对。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工作,履行好职能,努力为返乡农民工排忧解难,营造发展环境和条件,把他们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4、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由于我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县,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有限,同时,农民工创业受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多数集中在种养业,且规模较小,对就业的拉动很有限。因此,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着力点必须要在对外输出上。要走出去,积极主动与经济发达地区规模大、效益好和用工规范的企业联系、沟通。争取更多更好的岗位,实行订单式培训和订单式劳务输出,为返乡农民工再务工提供服务,进一步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与市驻 外办事机构联系,摸清目前在外民工的就业和滞留情况,积极为在外转岗、歇业和失业的农民工搞好职业介绍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返乡人数,在我地外出民工集中的地区,条件成熟的建立办事处,加强对外出农民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5、抓好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培训是稳定就业避免返乡的有效措施,返乡人员中有75%的是没有技术,有技术的即使失掉工作,都会很快找到工作,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农口各单位、县科技局、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县“三关”办等单位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县职教中心、县农广校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培训机构师资、设备建设,开发市场热门技术专业,认真实施农民工立志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工程,优先做好对需要培训的返乡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有组织劳务输出培训补贴政策。争取让更多的返乡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做到在家是农业、创业的能人,出门是务工的高手,改变“打工无前途,回家没意思”的困扰。
五、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发展平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近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很多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社会流传。我县08届高校毕业生统计数为480人,回本县报道人数只有210人,08届毕业生有四分之三通过市场化招聘、公共就业服务和外出转移等多种途径实现就业,尚余100名仍未找到工作。09届高校毕业生500人左右,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如何为大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结合我县“四县”战略,充分发挥县政府项目、实事工程和事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尽可能多地扩大就业岗位,招用吸纳高校毕业生。积极鼓励我县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加强与习酒公司、火电厂等大型企业联系,最大限度解决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2、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加强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二是加大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力度。高校毕业生拟在辖区内创办小企业、民办非企业、个体工商户,且有创业项目的,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扶持,属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三是为高校毕业生创业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高校毕业生创业主体放开。按照行业特点,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简化审批手续,推进联合审批和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对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3、开发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规模大的科局单位开发1—2个后勤岗,聘用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且已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签定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劳动部门可以在同级就业资金中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工资标准50%的岗位补贴,同时还可享受社保补贴,最长期限不超过三年。
4、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及高校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等工作。
习水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5-26 16:41:00 ]作者:李亚临 郭雷 王迎会编辑:studa20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使得当前我国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观念和心态、应对危机方式均呈现多元化特征,择业取向异质性较强。因此,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就业服务合作供给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提供实践导向的就业服务,深化准就业政策,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大学生待业期,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实现公平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取向;政策认知;就业服务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构成严峻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显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投资流失效应。我国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由于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低迷。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 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
据推算,如果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将创造900万个工作机会,但仅仅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长、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峻时期。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在对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主要通过询问
“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来调查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调查结果表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结束,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结束,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断: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另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图表2
2.3 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如何”时,如图表3所示,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比较明显:48.0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较小”,40.05%的大学生则选择“信心较大”,另有6.69%选择“没有信心”,4.95%则表示“信心很大”。
图表3
2.4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随着毕业生增多,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延长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受的择业时长有一定影响。
在被问到“您毕业之后,愿意最长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花费“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比较迫切。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别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由于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毕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
2.5 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目前将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首选打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主创业的趋势,但自主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打算”, 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打算比较茫然。
图表4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调查数据,可以推测,随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成为失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调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也明确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统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
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只有通过金融、财税、管理服务等多重途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效果如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款规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主导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设计实施有效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3.2 分层分类对大学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的就业政策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因此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引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乡村基层就业,并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况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保护。
3.3 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加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于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仅能接受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急切。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加强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缓解压力的服务工作。大学生待业期间的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特别要注重通过各种组织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期间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虑,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疏导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范和群体事件,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 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户籍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调查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资源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应当完善立法,加大纠正和惩治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保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体现公平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乡村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况,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
3.5 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分适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预测总报告[A].[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莫荣.2008~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A]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第三篇:当前就业形势和对策
当前就业形势和对策
王又军2010-08-31
摘 要: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
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的类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在保持经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因此,为扩大就业,必须保证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失业率,就业机会,扶持政策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发达国家的就业岗位在2013年前都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的恢复也要等到2011年。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同样比较严峻。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挑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最近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于4%。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比上年增长6.7%;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二)就业形势更为复杂
在失业率继续攀升的同时,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40~50”(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20~30”(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又浮出水面。当前,既有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又有就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下岗失业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高素质、低成本、低年龄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低素质、高年龄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困难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
1、“40-50”再就业难。据调查,4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占登记失业总人数超过70%,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30%。
2、大学生就业难。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4%。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再加上历届没有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将更为突出。
3、农民工务工难。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农民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将更多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农民工进城找工作较为困难。
(三)就业压力沉重
1、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现在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我国的人口总量到2030年也将突破16亿人。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可抑制地扩张。据有关测算,2005年-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约为1.3%,平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规模达1000万左右。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约4.7亿人,若按每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农业共计需要劳动力1.9亿人,再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1.3亿人,可以说,还有1.5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大约为每年1000万人左右。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失业人员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一方面,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大多数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相当困难;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企业要进一步裁减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也将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将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据统计,地方政府机构现有正式员工548万人,预计将减缩50%,加上非正式员工,将有近300万人需另谋出路;有1000多万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分流出大批人员。据统计,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将达到1460万人,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有2000多万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今后,随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继续推进,还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
3、科技进步的压力。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先进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操作取代人工操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机器对人的排挤”,大量的产业与产品的竞争,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取得,对人提供的就业机会下降。同时,大量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涌现,使许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与寻找工作的人所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结构型失业。
二、新形势下扩大就业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通过各种举措着力改善就业环境
1、完善和贯彻落实有关就业的法律政策。一是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三是应着眼于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效率。要抓紧出台和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适时推出社会保险法,研究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
2、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时向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提供各
种信息,降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搜寻成本;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权威的评估和鉴定等。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应特别注意监控重点人群的就业情况,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职业培训投入上,建议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变过去由政府统包的做法,逐渐转向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4、整合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将劳动力和人才两个市场整合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变目前两个市场各成体系、互相封锁、重复建设的状况,提高市场管理效能,减少市场运行成本,进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户籍制度、社保关系转移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发展和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介绍机构,并加强监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单位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5、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在GDP中的比重与国外标准相比较低,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和监管,促进社会保障物质基础质和量的提高。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保障制度。财政支持也应由单纯保障基本生活向促进再就业转变。
6、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贡献远远大于大企业。国际上的规律是:一个国家96%以上的企业是微型和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力在非登记、登记的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每个中小企业的平均就业人数范围在9-15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口的非登记和登记企业数量为45-55个左右。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自有资本少,经济实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要加强中小企业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融资等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二)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的类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在保持经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因此,为扩大就业,必须保证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从经济结构来看,不同产业类型对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不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是最能吸引劳动就业的产业。就等量的资本投入来看,每投资100万元,轻工业可创造700个就业岗位,重工业能创造400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能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研究显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顺次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高;1979年-2008年我国平均就业弹性达到0.7,而同期第一、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13、0.45。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加快发展其中就业弹性最高的传统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三)重点做好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工作
1、要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群,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最近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好。高校毕业生是最适合自主创业的群体之一。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其就业问题,而且能够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应大力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行促进创业的工商、财税、金融政策,加强创业培训,让高校毕业生
成为创业的生力军。
2、要积极落实农民工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岗位信息对接,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一要推动农业深层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工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二要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提供有效帮助。要下大力气抓好就业信息服务和培训工作;通过改善农村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制度,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自主创业,以繁荣家乡经济,带动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
3、解决下岗工人等就业困难。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集中开展上门服务和“一对一”援助,积极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第四篇:会计就业形势和对策
看法:由于高校会计专业设置结构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日益突出,会计类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遍地都是,但工作少,竞争激烈。现在的会计学职业,低层次的人才供过于求,高层次的人才供不应求,需求缺口还很大。会计的层次很分明,拿到了含金量较大的证书并且有几年工作经验,这样很快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对策: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应该加深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基础,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自己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努力考取与会计学相关的证书,获得更多的实习培训机会,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随着会计市场的不断扩大,要注意与时俱进,掌握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备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能力优势,逐步把自己锻炼成复合型人才。
就业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因此我应该做好创业的准备,加强知识储备,全方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水平,比如计算机应用水平、人际交往、企业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自身特长、兴趣选择创业方向,而不是盲目的、心血来潮的创业,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培养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和坚韧、宽容、协作的优良品质,要坚持到底,不畏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合理配置外部资源,牢牢把握成功的机会。
第五篇:金融危机下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研究
[摘 要]心得体会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遭遇寒潮,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凸显,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也充满变数。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特征,结合社会对他们的新要求,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应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各行其职共同促进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务英语本科生 就业形势 专业素养
一、前言
1、金融危机的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相比 2008 年,世界经济 2009 年下降了 0.8%,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经济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1]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 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 2008 年也放慢了0.9 个百分点。“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虽然当前中国消费者信心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消费意愿却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只有43%中国消费者认为现在是消费的良机。
[2]
2、金融危机对商务英 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依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8 届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超过100 万,2009 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为 611 万,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 630 余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3]
同其他专业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招生基数大,毕业生人数超出社会需求人数。
[4]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冲击,企业的人才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根据一次有关“商务英语本科生就业”话题对部分企业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大幅下降;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企业钟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及就业特点
1、毕业生专业水平同质性高,男生数量少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接受一样的教育,包括师资和教材。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用功程度基本相近,导致学生专业水平相当,同质性现象普遍,不能形成能满足各行各业、各层次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格局。
此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悬殊较大。据统计,女生人数一般要占到学生总人数的 80%以上,甚至更高。而且,从实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女生的专业成绩要优于男生。然而,企业对男生,特别是成绩优秀的男生的需求度相对较高些,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需求与商务英语人才生源不匹配的问题出现,最终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2、毕业生有语言特长,涉外工作有优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大部分和英语语言相关,他(她)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得到了专门的训练,具备语言特长。另外,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他(她)们对西方历史、西方文化有较多的接触,还有与之相关的礼仪知识与沟通能力都得到增强。平时经常与外教、留学生以及外国友人的沟通交流也提升了自信心,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敢于用外语表达可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语言特长及独特优势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他们期望将所学的语言特长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语言优势。客观上来说,语言只有在应用中才能逐步领悟,才能成熟驾驭,否则遗忘的速度会加快。这种心理导致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局限性较强,不愿涉及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一些职位,例如文秘工作、行政管理岗位等。这种情况也影响
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受青睐目前人才市场对工具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下降,具有扎实的商务英语功底同时又具备法律、金融、计算机、通信等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备受广大企业青睐。用人单位希望在雇佣最少人数的情况下,产生最积极的工作效率,节约运行成本。
但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差距的出现也最终导致雇佣与被雇佣方不能达成合作关系。
三、促进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建议
1、学生当自强:学生自我成长尤为重要(1)专业要过硬现今,大部分高校都把英语和计算机列为必修科目,对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更有甚者,部分高校仍将大学英语成绩与学位的授予相关联。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日趋见涨。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大幅提高,甚至部分优秀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远远超过英语专业普通学生的水平。
在这种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显示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就业市场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很显然应该在大学期间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锻炼自己技高一筹的语言应用水平,尤其要提升英语口语表达和英文写作能力。
(2)拓宽知识面中国农业大学胡友珍教授告诉学生:“商务英语人才要海纳百川地,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目前人才市场上,对工具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已明 显下降,缺乏主体性知识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因只掌握一门工具性学科而就业疲软。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更应广泛涉猎书籍,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试问一个了解法律、金融、医学、天文、机械、美学和文学的英语人才走到哪里不受欢迎呢?
(3)注重德才双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虽然社会在发展变化着,但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从来没变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这样,光有一身本领而人品低下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
[5]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当注意提高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并付诸实践,才能实现德才双修。
(4)端正就业观据笔者在本校不完全统计,80%~90%的商务英语毕业生期望在华东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而在这部分毕业生中期望进入外企、知名民营企业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又占到 80%。这就说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在西部、在农村、在小企业同样可以锻炼人,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2、高校找对策:高校助推学生成长(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强化第二外语学习虽然各个高校每年都会修订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但高校受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制约,进行课程改革的权限被压缩到很小的地步,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和滞后现象很严重,课程科目和课时安排不合理。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确保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能力上的优势,又能体现其实际应用能力,将语言的应用领域与就业方向或学生兴趣、特长结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强化第二外语的学习。通过保证第二外语的学习时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保证学习效果。据了解,部分高校的第二外语形同摆设,学习时间和强度不够,导致学生第二外语应用水平几乎为零。
(2)合理选配专业任课教师,引导学生热爱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在专业学习上有所作为,学生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据调查,商务英语专业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于英语专业,而且 80%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鲜有老师有实战经验,几乎没有老师在外资
企业从事过外贸工作。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老师担任操作性较强的商务英语的教学工作,从书本到书本,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想而知。
另外,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讲解,杰出校友举办的讲座,专业知识竞赛,实地到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见习、暑期实习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找寻自身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增强专业学习的紧迫感。
(3)培养学生技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只掌握英语这门工具知识,没有其他技能,是在就业中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熟悉掌握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实际应用型专业知识,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将社会需要和高校特色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为主的校内教育和直接获得工作实践经验的校外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4)加强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学生一入校,就应该给予学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强化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学生面临就业时,给予就业指导,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把握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规律,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供一条龙就业服务。学校应该鼓励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培训,以胜任就业指导咨询工作。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咨询。当今世界生活节奏快,人的心理压力大。尤其是大学生处于由象牙塔向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心理较为不稳定,毕业生尤其如此。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就业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咨询,也可以培训各学院的辅导员使之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就业心理咨询可以为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情况,排疑解难,解开毕业生的心结缓解压力,也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模拟招聘会。
3、政府多扶持:履行政府职能(1)政府要重视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工作商务英语人才是一个地方的重要人力资源,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掘,使用得当。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加大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扶持和关心力度,高度重视,使之成为当地外事活动、外经贸活动的主推手。
(2)提供实习机会、建立外语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学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三方合作的方式来增加在校生的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毕业生熟悉就业环境,了解工作流程,体验作为社会一个齿轮运转的感觉,为将来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也为企事业单位带来了新鲜活力。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实战前演戏的机会”。
各级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为外语人才提供就业咨询、职介、外语人才培训等服务,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外语人才的专门交流平台。
(3)对已经就业的商务英语人才追踪服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仍然面临着适应新岗位、协调各方关系和面对生活压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地方政府对外语人才多加关怀,财力充裕时给予在职培训,可以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该专业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四、结语
中国经济正如一架加满了油,载满了乘客的巨型客机,起飞在即。
[6]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要了解金融危机给自身就业带来的影响,根据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要求的变化及时对目标做出调整,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心得体会增加职场上的竞争筹码。随着高校的教育方式改革的推进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将逐渐提高,也为促进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参考范例。
参考文献
[1]季铸.2009-2010 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RO2010).中国对外贸易,2010-3-15
[2]中国消费者信心提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中国经济时报,2010-05-06
[3]张学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松懈不动摇全力以赴做好 2010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1)
[4]赵本纲,吴娜.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知识经济,2010-01-01
[5]邢婷.外语专业:就业寒流中自知冷暖《.中国青年报》,2005 年 6月 28 日[6]韩秀云《.看不懂的中国经济》.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