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下延边地区劳务输出形势极其对策
金融危机下延边地区劳务输出形势及对策
By Z.F
【摘要】自2008年起全球金融危机全面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其冲击下世界经济危机虽然在世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有所缓解,但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重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动了资源的流动,特别是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进而使得对外劳务输出成为延边地区的主导产业。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延边地区的劳务输出形势延边州政府采取了多种对策应其影响。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 延边地区 劳务输出 对策 韩国 内部对策 对外政策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又是朝鲜族聚居区,其输出劳务具有十分优势,“十一五”期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2.7万人次,年均增长5%。实现境外就业人数年均10万人左右。随着中韩建交及双方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劳务输出快速发展起来,很多朝鲜族居民纷纷到韩国从事各项劳务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数量可观的货币收入,然后把这些收入汇入延边地区,形成延边地区高额的储蓄存款余额,刺激了当地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劳务输出成为延边州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现在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劳务输出面对一定的压力,而延边地区的境外劳务输出业对该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研究延边地区境外劳务输出及对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金融危机之下,虽然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了波及影响,但由于2009年11月1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郑重宣告:《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已由国务院正式批准。“长吉图”开发标志着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赋予了沿边开放先行先试的使命。对于吉林省乃至延边地区来说,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无疑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如此大的形势优势下,延边地区的劳务输出还具有以下的优势:
第一、延边地处吉林省的东部,位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就地理位置而言,距离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最近。长吉图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长吉图经济先导区开发规划的启动,正在争取将图们江下游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将再次把延边推上东北亚国际中心的位置。这样的地域优势必然会变成强劲的经济发展优势,也会变成对各类高端人才的吸纳优势。
第二、延边是中国朝鲜族聚集的地区,朝鲜族人口比例国内最高。由于朝鲜族语言与韩国的语言相通,加之文化相近,因此为学习消化韩国的先进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言与文化是降低对外学习成本、加快学习速度的先决条件,这是延边地区的独特优势。
第三、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党的民族政策正确领导关注下,延边的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都发展很快,延边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大学生和人均高中生,都远超出金国的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大学生所占比例等,也都名列全国前茅。目前全州已经普及高中教育,这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是屈指可数的。发达的基础教育,提高了延边地区的文化素质,这是开发人力资源产业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延边地区的劳务输出形势在金融危机下将依旧保持着良好平稳的发展,但延边地区的劳务输出形势由于某些局限因素依旧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输出劳力没有确切的保障。输出劳力大部分为分散出境,一般无政府组织及一些必要保障。在境外如韩国,两国的文化相似但依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国家性质也存在本质性的不同,致使劳务所遇见的问题会有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法律法规,甚至由于不能很好地了解熟悉其运作的过程,很可能在报酬支付,工作制度方面遭到制约与权力侵害。
第二、输出劳力以低技术含量劳力为主。输出劳力不能被充分利用,外派劳
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层次总体较低。劳务输出以劳力为主,含有小成本经营等,但没有高新科技上的长足技术性发展,导致了延边地区的劳力输出发展的局限性,限制了延边地区在这方面的经济的长足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必须采取对应措施来保证延边地区的劳务输出。
首先,对外加强与外国政府及民间团体的劳务合作,积极开拓外派劳务新领域,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需进一步研究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依法推进对外劳务输出工作。政府引导保证健康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简化出国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营造对外劳务输出的宽松环境的同时,还必须保障出国劳力的人身权利及收益。
其次,对内进一步完善劳务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外派劳务综合培训基地,提高外派劳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层次,打造延边劳务输出品牌。将劳务输出的群体提高到人才段位。
另外,政府须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劳务输出的健康长足发展,通过宣传与培训引导劳务归国人员转变理财观念和生活方式,加大产业项目投资。不单依赖于劳务换取酬劳的形势。以多种方法,促使自我收入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根据延边政府的规划安排,劳务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需要以政府的名义同国内外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同,然后委托培训单位进行培养。中期阶段:允许有培养规模和资信的培训机构去同国内外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同,逐渐向市场化发展。后期阶段:完全引入市场机制,全部由培训机构自主决定培养方向和重点,政府只负责监管,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内部恶性竞争。
在党和延边州政府正确领导,在延边州各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对延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怀下,由于“长吉图”区域发展的规划下,延边地区的劳务输出形势在金融危机下也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赵松淑;延边州朝鲜族自治州特色主导生产的发展战略【D】;中央民族
大学;2009
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
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李龙熙;2009年度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延边州政府;2009 4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2009
第二篇: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5-26 16:41:00 ]作者:李亚临 郭雷 王迎会编辑:studa20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使得当前我国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观念和心态、应对危机方式均呈现多元化特征,择业取向异质性较强。因此,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就业服务合作供给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提供实践导向的就业服务,深化准就业政策,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大学生待业期,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实现公平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取向;政策认知;就业服务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剧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构成严峻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显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亏损、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投资流失效应。我国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由于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出口下降还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低迷。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 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
据推算,如果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将创造900万个工作机会,但仅仅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长、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之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本身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峻时期。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在对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主要通过询问
“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间”来调查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断。调查结果表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结束,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结束,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断: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另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图表2
2.3 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在回答“金融危机下,您对自己顺利就业的信心如何”时,如图表3所示,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比较明显:48.03%的大学生表示“信心较小”,40.05%的大学生则选择“信心较大”,另有6.69%选择“没有信心”,4.95%则表示“信心很大”。
图表3
2.4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随着毕业生增多,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延长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受的择业时长有一定影响。
在被问到“您毕业之后,愿意最长花多少时间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受的最长找工作时间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花费“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比较迫切。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别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由于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毕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来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线。
2.5 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目前将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首选打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表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主创业的趋势,但自主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打算”, 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打算比较茫然。
图表4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毕业时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说明就业现实需要部分学生承受一定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当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度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调查数据,可以推测,随着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将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成为失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调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新时期“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分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也明确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统的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
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只有通过金融、财税、管理服务等多重途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效果如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款规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相互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服务的主导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设计实施有效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3.2 分层分类对大学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效的就业政策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不同学历层次、家庭收入、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乡村基层就业,因此政府应制定详细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岗位,引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乡村基层就业,并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况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保护。
3.3 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加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半数以上大学生对于顺利就业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数以上大学生仅能接受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急切。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加强合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和缓解压力的服务工作。大学生待业期间的就业服务是薄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将就业服务延至大学生待业期,特别要注重通过各种组织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期间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虑,并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疏导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范和群体事件,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 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户籍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调查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资源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因此,国家应当完善立法,加大纠正和惩治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保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体现公平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乡村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况,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和引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
3.5 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分适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与现实相适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预测总报告[A].[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莫荣.2008~2009年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A]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第三篇:浅析某地区面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浅析某地区面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影响进一步显现,对**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物价水平有所下降,工业企业增速减缓,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大幅度下降,财政收入回落,农民增收下降。为了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改善**工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面对困难,坚定信心
。有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放缓时期,就是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谁能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赢得先机、就能勇立潮头。因此,我们要客观对待困难,更要进一步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加强银行和企业合作方式,千方百计破解资金难题。
二是要制订和实施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努力解决好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要加强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争取最大限度增产增效。
三是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大对高科技含量项目投入,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要瞄准商机,促进企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力度。继续构建绿色转型发展项目,争取市、区政府资金对符合绿色转型的项目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五是要发展社会项目群,扩大本地区社会消费,主要解决好就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等民生问题。
六是抓好规模企业经济发展,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发展,以企业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国企重庆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大力实施品牌带动,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七是推出城乡一休化建设项目,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围绕农民增收,建设一批都市型绿色蔬菜基地的农业项目。
八 是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企业服务。
面对金融危机,机遇与挑战,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工业、农业经济,需要迎面而上,把握机会,内树忧患意识,外树开拓意识,不断开源,在变革中抢占商机,使**地区经济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第四篇: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发展前景
第五个问题:企业发展前景不好(金融危机,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农民工的工作得不到长期保障,选择离开,离开的农民工大多数选择了在家乡就业
1、金融危机以来受欧美消费需求大幅下挫影响,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制造业重镇陆续发生工厂倒闭事件,其中东莞1-8月关闭外资企业640多家,占其外资企业总数的4.2%,当中大部分为制造企业。
2、伴随着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制造业资金链产生压力,从而可能给银行带来两种债务风险:一是票据贴现和保理等业务将产生损失;二是部分企业可能利用包括破产在内的多种方式逃避债务。银行关于制造业企业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会导致监管层动用更严厉的措施针对制造业企业,使其资金链进一步紧张,从而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管理层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实行,银行缩进银根,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直接对制造业企业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3、新《劳动合同法》对最低工资标准规定的提高,对企业的生存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很多企业趁机“绑架”新《劳动合同法》,仍然执行原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时间。
4、企业的变相裁员——带薪休假,但是薪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维持不了最低生活消费水准,因此很多员工撑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主动辞职。
5、当前我国经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带动了上游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企业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上升,但是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基调以控制通胀和保增长为主,存在人为压制价格的因素存在,因此企业不能依靠涨价来维持固定利润和解决自身生存需要,导致企业利润空间遭到进一步挤压和侵蚀。进一步加重了之前所说了企业倒闭破产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受到冲击,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大量农民工选择了离开。
2010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万人,减幅4.51%.在上海,春节黄金周刚过,就有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接回农民工,充分体现了上海诸多企业对农民工人才的“饥渴”.号称“鞋都”的温州企业普遍缺工也很明显,“以成衣、制鞋企业为例,普遍存在10%至20%的用工缺口。去年,一些温州企业已经因为招不到工人,只能减产”.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现有2200余家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市场排队,等候安排进场招聘。同时,2月招聘会展位早在春节前就已经预订完毕,最早的空余展位已排至3月中下旬”.“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万。”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农村处处长李湘泉表示,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万。
第五篇:金融危机中我县的就业形势和对策
金融危机中我县的就业形势和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我县煤炭、电力等支柱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县内就业岗位减少。主要的劳务输出地珠三角、长三角中、小企业出口受阻,很多企业减产、歇业、停产,总体劳动力需求减少,很多农民工纷纷返乡,给我县的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当前,初、高中、大、中专生既将毕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结合我县实际,我认为只有按照县委、政府扎实推进“四县”战略的目标,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市场网络、增强就业服务能力,提高外出民工组织化程度,打造我县劳务输出品牌,解决好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两大突出问题,是金融危机中应对我县就业工作的最好对策。
一、大力实施“四县”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结合我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战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资源开发,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物流、交通运输、乡村旅游、社区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以县城、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着力培育一些综合型、加工型、商贸型、旅游型的小城镇、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狠抓中央实施的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就地就近就业。加快振兴煤炭、电力行业尽快走出困境,增强吸纳劳动力。同时要求我县大型企业习酒公司、三元公司等不减员。
二、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引导,打造劳务品牌
我县存在,劳动力素质不够高,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城镇不少求职者期望就业岗位体面轻松和待遇优厚,很多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就业,成为“垦老族”;二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第二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在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其以上、初中文化、小学或文盲半文盲的分别占5.1%、35.2%、49.7%,第二代农民工对打工收入要求过高,没有第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三是职业技能较弱。求职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不少求职者只能找体力活岗位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有劳动力难就业,有空岗位难招工”的现象。并且,我县劳务经济没有形成品牌,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较弱,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受历史、地域、文化、经济、技术、观念的影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开展滞后,在外务工人员多数从事简单工种,高技术人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不多,带动性不强,收入相对低、整体竞争力不强,没有专门驻外办事处加以引导。
因此,要加大我县人力资源培训力度,提高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打造我县人力资源品牌。要对我县劳动力,尤其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进行分门别类开展多种形势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类别上既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般性技术适应型人才,在时间上要中期短期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要整合县职高、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和民办培训机构等培训资源。在师资、培训设施上要采取多渠道加强。在劳务输出上,要巩固发展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沿海地区的合作与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外劳务输出。要在我县输出集中的地区组建驻外劳务办事处,加强对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指导、维权服务、职业介绍等。并对有潜力的高校毕业生、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加以培养、引导,使他们走上关键性岗位和进入管理层,带动我县整体劳务输出。对适用型人才和普通民工开展劳务派遣,确保工资福利各种权益得到维护,从而提高我县劳务经济水平,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逐步打造我县劳务品牌。
三、完善劳动力市场网络,增强就业服务能力。我县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劳动部门存在劳动力市场配臵劳动力资源的能力不强,有关用工信息、培训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建立劳务市场信息网络,发挥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用工企业、各类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介组织的联系合作,建立数据集中、服务下延、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县、乡镇(区)、村(社区)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和就业服务系统查询系统,并与全国、省、市劳务市场对接。通过网络、电子显示屏、电视、报纸、广播、信息栏等载体,及时准确、广泛发布用工信息,引导各类劳务人员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务工地点和务工企业。要将有关用工信息、就业政策通过三级服务网络及时、准确传到劳动者手中。
四、准确把握返乡民工现状,积极解决返乡民工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的主要务工地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迅速返乡,到目前为止,我县因停业、歇业、破产等非正常原因返乡民工近三万人,现还有6200多人滞留在家。因此,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应对,主动解决农民工返乡新问题,努力把各种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1、正确认识返乡农民工就业形势。返乡农民工问题尽管没有构成主要的社会问题,但需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次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农民工收入减少,一些转业、待业,很多农民工思想不稳定,对打工信心不足。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及时研究,对经后的发展态势进行科学预见,对农民工进行合理引导。
2、建立旬报制度。要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问题,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信息。对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掌握情况和趋势,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旬报制度,随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了解数量和分布,以及各自的特长、想法、要求等基本情况。结合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农业生产特点等情况,提出对返乡农民工培训、再转移务工、创业的对策意见。
3、切实提高认识,积极搞好引导服务。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群体,为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给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从推进现代农业和经济发展来讲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果引导和服务工作跟上,把返乡农民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就会形成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对当前部分农民工返乡现象和情况必须要全面正确认识,积极应对。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工作,履行好职能,努力为返乡农民工排忧解难,营造发展环境和条件,把他们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4、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由于我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县,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有限,同时,农民工创业受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多数集中在种养业,且规模较小,对就业的拉动很有限。因此,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着力点必须要在对外输出上。要走出去,积极主动与经济发达地区规模大、效益好和用工规范的企业联系、沟通。争取更多更好的岗位,实行订单式培训和订单式劳务输出,为返乡农民工再务工提供服务,进一步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与市驻 外办事机构联系,摸清目前在外民工的就业和滞留情况,积极为在外转岗、歇业和失业的农民工搞好职业介绍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返乡人数,在我地外出民工集中的地区,条件成熟的建立办事处,加强对外出农民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5、抓好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培训是稳定就业避免返乡的有效措施,返乡人员中有75%的是没有技术,有技术的即使失掉工作,都会很快找到工作,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农口各单位、县科技局、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县“三关”办等单位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县职教中心、县农广校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培训机构师资、设备建设,开发市场热门技术专业,认真实施农民工立志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工程,优先做好对需要培训的返乡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有组织劳务输出培训补贴政策。争取让更多的返乡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做到在家是农业、创业的能人,出门是务工的高手,改变“打工无前途,回家没意思”的困扰。
五、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发展平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近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很多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社会流传。我县08届高校毕业生统计数为480人,回本县报道人数只有210人,08届毕业生有四分之三通过市场化招聘、公共就业服务和外出转移等多种途径实现就业,尚余100名仍未找到工作。09届高校毕业生500人左右,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如何为大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结合我县“四县”战略,充分发挥县政府项目、实事工程和事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尽可能多地扩大就业岗位,招用吸纳高校毕业生。积极鼓励我县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加强与习酒公司、火电厂等大型企业联系,最大限度解决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2、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加强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二是加大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力度。高校毕业生拟在辖区内创办小企业、民办非企业、个体工商户,且有创业项目的,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扶持,属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三是为高校毕业生创业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高校毕业生创业主体放开。按照行业特点,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简化审批手续,推进联合审批和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对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3、开发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岗位,规模大的科局单位开发1—2个后勤岗,聘用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且已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签定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劳动部门可以在同级就业资金中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工资标准50%的岗位补贴,同时还可享受社保补贴,最长期限不超过三年。
4、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及高校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等工作。
习水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