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能力
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能力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逐步扩散和蔓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减缓,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一年中,中国、尤其是辽宁省的对外经济贸易走过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危机面前辽宁的外向型经济态势如何,是大连海关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措施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相关政
策措施
2009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非常巨大,必须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针对这些政府采取了一些列政策措施。除了财政、货币等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内需外,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措施,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通过保企业来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可能是历史上最巨大的,必须要有最困难的准备。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把增加就业岗位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造成的影响 1.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首先,国内就业增长受到明显抑制。2008年10月,城镇新增就业增速为8%,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连续增长后的增速下降。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证实了就业增长放缓的事实。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下滑。[1] 第二,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00多万农民工提早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1]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的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
2.就业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劳动者权益受损情况增多。随着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困难,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一些企业为了逃避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以其他裁员方式规避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社会贫困问题逐步加重。迄今为止,受影响的主要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员,他们主要是农民工、城镇待业青年、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就业时很多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参加社会保险。金融危机后,他们更难找到工作,又失不起业,会因此而陷入长期贫困和就业缺乏保障的状况。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2009年的就业形势
从供给来看,新增非农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二是失业人员。眼下正值2009届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与往年相比,全球性经济危机使这些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2]2009年中国有毕业生610万,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或需二次就业的毕业生,中国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多达800万以上。[3]同时约有有3000万左右农民工失业。[4]按目前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30万人。按照目前5.3%的调查失业率推算,则失业人数达1600多万。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总量合计约2600-3400万人。即使假定约700万的农村劳动力不向城镇转移就业,也有大约2000-2700万的城镇劳动力供给。[5]
从需求看,按目前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09年GDP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1]
(三)中国政府采取的稳定就业的措施 1.就业岗位的措施
首先,在2009年之内,可以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减轻困难企业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费用负担。
其次,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在2009年之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指导符合条件企业及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实施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时制。[1] 2.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首先,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200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其次,及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待遇。确保2009年调整后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
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首先,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1]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4.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首先,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其次,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a.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在这次教科书上始终未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b“满洲建国之碑“事件c.关于日台关系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政府应该遵循《中日建交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早已确认的根本原则,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搞 “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的行经.日本利用其企业的雄厚资金和技术力量,深入台湾各个主要领域,实行大规模合作和兼并,并逐步增强日本企业对台湾的经济控制,日台之间经济,政治关系密切, 助长了日本右翼进一步制造 “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的阴谋,不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3、日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a.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b.钓鱼岛问题c.中日贸易问题d.台湾问题
4、日关系发展展望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导,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官民并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希望日本方面不说不做有损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行,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精神以及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原则来行事,从长远的角度和广度来考虑和发展中日关系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繁荣的大目标下,求同存异,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商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中日经济与技术合作,促使亚太经济合作,经过双方努力,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将会继续扩大,有利于两国
第三篇: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推荐)
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0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办理,公安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会同办理
提 案 人:致公党中央 主 题 词:就业 培训 提案形式:党派 内 容:
去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带来一定影响。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震荡多变的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一定冲击。从经济运行形势来看,由于我国经济对外需依赖程度较高,到去年年底,部分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同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增速也开始显著下降,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出现疲软。
2、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有610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加上前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2009年总计有近8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要求就业,再加上,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和基层就业渠道不畅,有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某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更是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就业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突出 劳动者技能素质与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有众多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或因自身素质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技能劳动者短缺的现象。由于在我国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使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人才成为市场稀缺的人才,而传统的大学教育已很难满足市场对人才梯型结构的需求。一些普通高校在专业设置、专业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造成了供需的不协调。
此外,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反映,生产订单减少,流动资金不足,汇率变化不稳,税费负担加重,造成停产半停产乃至破产企业增加,现有岗位不稳定更难以扩大吸纳就业。一些企业今年已减产甚至停止招新的员工,并想方设法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尽量不招聘普通务工人员。
二、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在长期战略上,要将产业发展政策与构建城乡统筹就业体系相结合
(1)在当前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形势下,在宏观上的刺激经济增长措施时要充分考虑解决失业和就业问题。建议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在扩大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重各产业技术进步的整体布局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间的关系;处理好近期经济增长速度和长期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以便在保证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实现就业的增长。
(2)将产业发展政策与构建城乡统筹就业体系相结合,实现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建议有关部门在条件成熟的省份,进一步建立打破城乡二元体系的试点区域,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等五大体系构成的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谋求职业的制度安排、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
2、确立以灵活就业为重点的扶持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1)采取多种引导方式,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综合运用岗前培训、提供见习岗位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鼓励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列支人员费,吸纳大学毕业生为合同制科研人员;调整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教学、科研队伍结构,克服教授多于讲师、助教寥寥无几的状况,合理配置教辅人员和实验员。
(2)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创造新的、适合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就业机会,可采用政府资助的方式,由共青团、残联、妇联、科协等相关部门牵头,招募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全职到社区和农村为弱势群体、科技培训、乡村教育、科普教育等提供志愿服务,并在实践中培育社会服务业人才。
(3)组织大学毕业生参与海外华文教育事业。针对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师资短缺等问题,在大学生毕业前半年或一年,对有志到海外参与华文教育的大学生进行专业的汉语教学培训,并有组织地派出素质较好的大学生到海外任教。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从事海外华文教育给予政策支持,使从事海外华文教育的毕业生在回国后能够享受如同到基层支农、支医等学生同等的优惠政策。
3、确立以就地就业为重点的扶持政策,有效缓解农民工返乡务工压力
(1)鼓励富余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务工人员从事家庭手工业。工商、税务等各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研究、关心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对发展家庭手工业给予指导,并从开业辅导、企业注册、小额贷款、免除税收等各个方面,积极做好为家庭手工业扶持和服务的工作。
(2)大力建设农村市场(集市)。有关部门要重视建立乡(镇)、村两级市场建设,特别是村一级市场的建设,通过发展农村市场来盘活农村资源,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与市场相关的销售、货运等工作。同时大力开发小零售、小餐饮、小修理等就业岗位。
(3)加大对进城务工的就业信息服务。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全国农民工就业的信息服务力度,搭建省、市、县三级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对一些进城务工农民工集中地区的县级政府应通过专门机构,及时向广大农民工发布就业的区域流向和相关进城务工知识,以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形成盲流。
4、及时确立或细化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
(1)适时细化《劳动合同法》。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一个补充相关细则,对中小企业执行《劳动合同法》给予一个更适合当前经济形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补充要求。
(2)《就业促进法》对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原则规定。建议国家能够进一步细化《就业促进法》中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出台一些与促进就业相关联的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3)大力发展职业培训,积极应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指导性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企业内部培训。同时,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吸收剩余学生,教授职业技能。进一步落实农民工的培训政策,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发展前景
第五个问题:企业发展前景不好(金融危机,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农民工的工作得不到长期保障,选择离开,离开的农民工大多数选择了在家乡就业
1、金融危机以来受欧美消费需求大幅下挫影响,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制造业重镇陆续发生工厂倒闭事件,其中东莞1-8月关闭外资企业640多家,占其外资企业总数的4.2%,当中大部分为制造企业。
2、伴随着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制造业资金链产生压力,从而可能给银行带来两种债务风险:一是票据贴现和保理等业务将产生损失;二是部分企业可能利用包括破产在内的多种方式逃避债务。银行关于制造业企业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会导致监管层动用更严厉的措施针对制造业企业,使其资金链进一步紧张,从而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管理层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实行,银行缩进银根,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直接对制造业企业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3、新《劳动合同法》对最低工资标准规定的提高,对企业的生存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很多企业趁机“绑架”新《劳动合同法》,仍然执行原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时间。
4、企业的变相裁员——带薪休假,但是薪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维持不了最低生活消费水准,因此很多员工撑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主动辞职。
5、当前我国经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带动了上游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企业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上升,但是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基调以控制通胀和保增长为主,存在人为压制价格的因素存在,因此企业不能依靠涨价来维持固定利润和解决自身生存需要,导致企业利润空间遭到进一步挤压和侵蚀。进一步加重了之前所说了企业倒闭破产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受到冲击,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大量农民工选择了离开。
2010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万人,减幅4.51%.在上海,春节黄金周刚过,就有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接回农民工,充分体现了上海诸多企业对农民工人才的“饥渴”.号称“鞋都”的温州企业普遍缺工也很明显,“以成衣、制鞋企业为例,普遍存在10%至20%的用工缺口。去年,一些温州企业已经因为招不到工人,只能减产”.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现有2200余家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市场排队,等候安排进场招聘。同时,2月招聘会展位早在春节前就已经预订完毕,最早的空余展位已排至3月中下旬”.“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万。”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农村处处长李湘泉表示,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万。
第五篇:浅谈国际金融危机
浅谈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9月华尔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7日美国政府果断出手,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已经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同一天美林公司被收购;9月21日,美联储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美联储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接管;9月29日,美国第四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被收购......至此,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拉开了大幕,然后,整个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失业率上升,金融秩序遭到破坏,发达国家经济遭遇重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陷于动荡的风险。直到五年后的今天,这场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在美利坚和欧洲的上空,久久无法散去。
再度回首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不禁对经济全球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积极投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11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得不承认,这是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福利”。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仅有被我们熟知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有消极的方面。第一,它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第二,它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率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第三,它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第四,它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了贫穷化。而这场金融危机进一步说明了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面对这场金融海啸,我国在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下,在国家作出的迅速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成功的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对中国的现有国情来说,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加繁荣富强的机遇。那么,在这个充满着挑战的机遇期里,我国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五点:一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从人口密集型模式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二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全面深入的进行改革开放,并不断调整结构,使之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思想。四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要避免国内外的投机分子,拒绝产业泡沫,科学发展,以国家经济安全为中心。
在这个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各种打压政策,面对周边国家的示威,我们不应该慌张,不应该害怕,更不应该盲目自信,骄傲自满。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三个自信”,依据我国的现有国情制定政策,合理布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