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下我国高外汇储备的管理
毕业论文
金融危机下我国高外汇储备的管理
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 班级:08金融33 学号:0804153339 姓名:范正晔 指导老师:秦唏
2010年12月10日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目 录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4
二、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不利影响-------------5
(一)巨额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5
(二)巨额外汇储备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5
(三)巨额外汇储备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5
(四)巨额外汇储备增加持有的机会成本------------------6
(五)巨额外汇储备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6
三、外汇储备的投资保值及合理利用----------------6
(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黄金储备------------------------7
(二)外汇储备的适当多元化--7
(三)外汇储备大量转换成能源资产------------------------7
(四)利用过度的外汇储备提高社会福利------------------8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金融危机下我国高外汇储备的管理
内容提要:
从2008 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纵观世界经济的历次金融危机,无论从危机的形成机制、波及范围还是从危机的传导机理来看,没有任何一次能够与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这一轮新型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这次危机具有新的自我加速与向外扩散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借助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这就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应对。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正是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特别是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大,而且结构上过度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资产,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格局严峻挑战。鉴于外汇储备管理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特殊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缓解汇率风险和外汇资产价值下跌风险的潜在冲击,正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机构面临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汇率风险;外汇储备
--------------------------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金融危机下我国高外汇储备的管理
专
业:金融管理与实务 班
级:08金融33 姓
名:范正晔 指导老师:秦唏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和进出口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何积极有效的管理中国的高外汇储备成了全球经济学家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在总结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不便影响,为我国的高外汇储备制定合理的外汇储备管理方案。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额;外汇储备
--------------------------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主要包括美元、日元、英镑和欧元这四种,其中美元资产较多,据统计至2010年9月美元占总资产的62.1%。2010年1月我国外汇储备为24152.21亿元至9月增长到26483.03亿元,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明显偏高。亚太区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占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国家高出很多,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而且高外汇储备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有些观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银行坏账情况比较严重,适当的增加外汇储备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现在的储备水平还太低,也有观点认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外汇储备以GDP的10%左右为好,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明显偏高。
三、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巨额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近十年来,由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经过连年累积,已--------------------------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形成1.9 万亿美元的规模。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实现意愿结汇制, 所以国际收支的差额基本上都会反映到外汇市场的供求上来。高额外汇储备显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给本币带来升值的压力,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大量的买入外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币升值的预期。由此一来,会对我国本来就技术含量不高的出口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本国经 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二)巨额外汇储备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
我国人民币发行主要通过三个渠道:银行信贷渠道、财政渠道和外汇占款。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外汇统一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之后,我国外汇储备开始大量增加。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买进大量外汇,形成超额外汇储备。这部分被迫买入的外汇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导致我国的货币供应迅速上升。为避免过多的货币供应,央行不得不采取对冲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即在收购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相应收回或减少发放再贷款等信用放款,这种政策操作的结果导致我国的货币供应结构发生改变,也就是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的比重急速上升,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三)巨额外汇储备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外汇储备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内外平衡的一个重要的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外汇储备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只有在很好地协调经济内外平衡基础上的外汇储备增长,才会进一步促进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使经济发展进入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激增且出现过剩的状况,过多的外汇储备降低了外汇的使用率,举例说如果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并且借入大量外债,等于是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同时又以高价从国外借入资--------------------------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金,其潜在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四)巨额外汇储备增加持有的机会成本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债以及将外汇储备存在美国银行等为主,即主要投资于美国的国债,截止到2010年,我国持有美国国债8000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债主。而对美国国债的平均收益率要远低于国内的平均资本投资的收益率。目前,外资在我国的投资回报,多年来一直在15% 左右,而我国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国债回报只有3%的水平,这表明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是放弃了自己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而向美国提供低息融资,充当别人的现金流。实际的效果是我国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给美国人使用,刺激美国人的过度消费,让美国人掠夺了我们大量财富,而这些钱又转给美国的企业重新到我国来投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身对资金需求巨大,却牺牲本国国民的消费和投资机会,把外汇储备廉价交给别人使用,这种发展思路很不经济。大量外汇储备的背后,反映的并不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而是我国大量的实物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美国。一边是我们廉价借款给别人,一边又以高价从国外借入资金。
(五)巨额外汇储备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
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一部分来源于贸易顺差,欧、美等国不时以此为借口,制造贸易纠纷,严重困挠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从2003 年至2006 年,美国就先后宣布对我国实施纺织品配额、对我国彩电加征关税、对我国木制家具征收440% 高关税,同时美国政府还受理了美国有关纺织行业组织对我12 种纺织品的设限申请,导致印度纺织品出口接近我国,有取代世界第一的可能。欧盟则于2005 年接连对我国输欧的劳保鞋、皮鞋、纺织面料鞋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涉及我国企业数量达1 000 多家。2006 年以来,欧、美、意大利等十多个--------------------------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国家对我国钢铁、铜版纸、家具等实行反倾销调查,征收反倾销税。2008 年一季度,共有8 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7 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达20 亿美元。我国还遭遇了美国“337 调查”5 起,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升值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外汇储备的投资保值及合理利用
(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黄金储备
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或影响汇率水平,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它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
黄金储备作为一国的经济保障:在一国的经济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对稳定国有经济,保持币值稳定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且黄金是一项独特的资产,它不受任何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的直接影响。因此,当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时,黄金不会贬值。因此也不会存在风险,所以家中存点黄金就不怕发生通货膨胀。黄金储备的发展可以作为各国实力的标志: 目前世界黄金总储量为37650吨约为世界黄金年产量的13倍。其中1000吨以上的国家和组织有: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述国家中以美国储备最多为8136.9吨。百吨以上的国家地区有32个,不足10吨47个。我国的黄金储备已达 600吨。从上述的数字看,实力强大的国家其黄金储备也多。这说明黄金仍是各国综--------------------------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合实力的标志。因此,黄金储备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所重视。所以,作为我们个人,一个国家都想多储备黄金为何我们个人不存?如果不存点金到时有事不能应急。
(二)外汇储备的适当多元化
外汇储备多元化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币种的多元化;二是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配置的多元化。第一层意思比较容易理解,是指外汇资产中除了美元资产外,还可以配置欧元、日元、澳元等资产;第二层意思是指外汇资产中除了配置各国的金融资产外,也可以考虑配置黄金、石油、战略性矿产等实物资产。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对资源性产品需求量大,每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购买原油、铁矿石、铝土矿、大豆等,前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高涨,严重削弱了外汇资产的购买力。随着全球经济即将进入经济下行周期,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目前也许正好是外汇资产进行实物资产配置的时机。
(三)外汇储备大量转换成能源资产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紧缺,煤炭也已从净出口变为净进口。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原油消费量3.6亿吨,增长5.1%;天然气消费量807亿立方米,增长10.1%;电力消费量34502亿千瓦小时,增长5.6%。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其中,原煤产量27.93亿吨,比上年增长4.1%;原油产量1.9亿吨,比上年增长2.2%;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9%;发电量34668.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6%。同期,中国进口原油1.7888亿吨,比上年增长9.6%,价值1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同期,中国进口成品油3885万吨,比上年增长15%,价值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7%。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消耗逐年增加,并且增加速度飞快,所以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应大手笔地控制国外的能源资源。
--------------------------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四)利用过度的外汇储备提高社会福利
动用部分外汇储备建设明显滞后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这有几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对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全社会已经有共识,但短期内融资的难度很大。而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可以部分用于帮助完善福利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第二,目前所采取的缓解外部账户不平衡的措施多数是短期性的和治标的,而福利体系的健全则可以降低储蓄与投资的差距,从而在根本上逐步消除外部账户不平衡的原因。第三,这样的做法在政治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政府持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支持美国等国的过度开支,另一方面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拿不到养老金,这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合理的。
五、结论
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遭受了严重冲击,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短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的调整是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家外汇资产的冲击的暂时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各方面相对应的战略应当是我们长远追求的目标。从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角度来看,放缓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实体化是一个值得管理层站在国家战略调整的高度认真考虑的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精品 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1]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储备统计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2] 管豪.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 黄伟.我国外汇储备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9)[4] 李新军.中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知识经济, 2009,(03)
--------------------------精品 文档-------
第二篇: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
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外汇储备;巨额储备风险;外汇储备管理
【摘要】截止2007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了,如何管理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澄清了对外汇储备的认识,讨论了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外汇储备管理的原则,最后从合理外汇储备管理和超额外汇储备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认为当前应增加外汇资产中的黄金储备和物质储备,建立外汇投资公司进行多元化投资,并考虑进行能力储备。
一、对外汇储备的认识
目前针对如何管理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许多学者或实务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想法,但由于缺乏对外汇储备的正确理解,导致一些建议不可行,或相互矛盾。因此,在讨论外汇储备管理之前有必要正确认识外汇储备的内涵。
外汇是央行的一种资产,其对应的负债主要是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的存款,这意味着外汇的增加同时导致了国内人民币的增加,所以外汇是不能直接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因为这相当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通胀。
外汇是我国对国外的一种债权(主要指贸易顺差产生的,不是借外债),外汇相当于国外发行的“债券”,国外用这种“债券”换回了我们的产品、服务,当然我们可以用这些“债券”在将来从国外买回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债券”贬值了,我们买回来的少了,就受损失了,如果“债券”升值了,买回的多了,我们就盈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的国际货币体系,持有外汇意味着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
拥有外汇相当于为国外的铸币税作贡献。铸币税实质上是对货币发行并保持货币信用的一种补偿,拥有他国的货币数量越多,对该国铸币税的贡献就越大。目前,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资产,因此美国是从铸币税中获益最多的国家。
外汇储备对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至关重要。外汇储备是保障一国汇率体制稳定、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清偿支付的必要措施。外汇的增加主要由贸易顺差、借债、直接投资等组成。我国汇率体制实质是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央行对外汇资产统一管理,企业进口、对外投资、归还国外债务、外资企业利润汇出,都需要兑换外汇,因此必须保证一个基本的储备量,否则会产生支付危机。
二、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外汇储备对稳定一国的货币汇率体系,平衡国际贸易收支非常重要,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
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外汇的主要资产是美元资产,在美元贬值时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会大大缩水。由于资产金额巨大,进行币种调节的空间也很有限。近两年来,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贬值20%左右,由此产生的损失数百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挤压货币政策的空间。外汇占款的增多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这样却增大了本币升值压力;相反,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带来的本币升值压力,须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这样又强化了通货膨胀。因此央行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产生冲突。
高外汇储备显示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容易造成本币升值预期。本币升值往往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本币升值导致本币资产价值高扬,易形成资产泡沫化;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作为主要证据,对人民币值施压;国际投机者将此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合理的依据,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反过来又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高额的外汇储备需要付出巨额的机会成本。即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另外,我国是急需资金的国家,而把外汇以较低的利率借贷给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没有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的潜力。
三、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原则
外汇储备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贸易体系下的产物,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来自外界的冲击,促进本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外汇储备管理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按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外汇币种应该多元化。可以按照下列原则:(1)根据进口商品、劳务或其他支付的需要,确定币种数量、期限结构以及各种货币资产在储备中的比例;(2)选择储备货币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它的收益率,同时必需考虑它的流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3)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的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例如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增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富余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外汇的运用。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一些国家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如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储备重要的战略资源等。多元化投资较为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财政部通过全资控股淡马锡,运用政府注入的资本在全球投资,其股东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8%。日本由于本国资源缺乏,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了战略物质储备,目前日本是石油储备最为充足的国家之一。
四、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
外汇储备管理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关于合理规模内的外汇储备管理;二是超过外汇储备需要以上的外汇资产运用。对于前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汇率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相应的,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
1.合理外汇储备的管理
重视储备的安全存放保管。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大多是美元、欧元债券和主要西方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潜在冲突可能波及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这就需要从战略上考虑,从安全出发,如何选择存放保管外汇储备资产。
根据国内外形势,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下限和上限以及外汇储备的区间。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的储备调整规划。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夏斌教授的建议,我国保持7000亿多元的外汇储备是比较合适的。
按照“安全、流动、盈利”的 “三性”原则,从中长期考虑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在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的背景下,除国债之外,高信用等级的政府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也是我国储备资产运用的重要方面。考虑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也仍是世界最发达的市场,美国无疑仍是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市场。在资产结构调整时应该基于对主要国际货币中长期走势的战略研判,资产结构的调整必须是谨慎而渐进的,以防引起国际资产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不利于我国的外汇管理。
2.超额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
可以考虑成立一家专门投资公司作为多余外汇资产的运作主体,来进行商业化、专业化运作。具体说来,成立由政府控股的“国家投资控股公司”是值得考虑的方案。至于“国家投资控股公司”由央行主导还是财政部主导,我们认为应该是后者。央行是货币政策的责任机构,国有金融财产的管理从职能上来说应该归属于财政部。同时也可考虑将部分储备交国际上的私人投资基金代管。事实上,当前不少国家央行都把部分储备交给一家或几家基金代管。这些基金由专家把储备按不同比例进行资产组合,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结构。从多年的情况看,这些基金获取的收益较高。
增加外汇储备的多元化。一是考虑增加黄金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黄金作为天然的货币,具有良好的保值作用,并且可以作为最终的国际结算货币。我国外汇资产中黄金比例较低,只占1.5%,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截至2005年1月,黄金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61.1%,意大利为55.8%,法国为55.1%,德国为51.1%,荷兰为50.5%。此外,中国也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转为资产储备。目前我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等进口量大幅增长,利用国外资源的成本在惊人的大幅度上升,我国应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变为资产储备,以缓解国际资源价格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利用外汇储备进行能力储备建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能力,而且要有强大的使用和控制资源的能力。能力的提高,才能最终解决资源约束。能力储备的主要手段有:
(1)鼓励“走出去”战略,扶持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化时代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对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鼓励对海外重要经济资源开采权的收购。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我国对海外经济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提高,控制海外资源的开采权,比直接进口资源更加合理。
(3)鼓励对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我国周边国家蕴涵着丰富的能源储藏,通过跨境输油气管道、铁路与公路的建设,对于保障资源与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4)引进和培养海外人才。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应该制定中长期海外人才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将政府官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技术人员、专业人士(会计、法律、咨询、建筑等)派往海外进行培训。同时可以考虑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直接利用海外土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能力储备:我国外汇储备管理转型的新选择[J].金融信息参考,2006,5.[2]杜艳.外汇储备管理的新可能[N].经济观察报,2006-2-19.[3]王建芬.中国巨额外汇如何使用成焦点[N].经济参考报,2006-11-6.[4]夏斌,陈道富.小步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时机成熟[N].上海证券报,2006-10-30.[5]钟伟.寻求优化外汇储备管理的路线图,中经网,2006-2-16.[6]严启发.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重大挑战,《世界经济学人》,2006-1-13.
第三篇:金融危机下我国制造业融资分析(最终版)
金融危机下我国制造业融资分析
2010-12-29 9:34 成康康 吴启高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扩展,随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使得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给原本困难的制造业企业融资环境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央、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创新的制造业企业融资制度来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当前,如何以政策、制度为导向,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融资是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当下的许多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融资环境;融资方式我国制造业企业融资现状
1.1 制造业企业融资缺口大
自2007年以来,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制造业企业的信贷份额大量减少,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流向制造业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上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在市场上流动性总体水平减少情况下,制造业企业获取融资的数额相应减少、融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加大、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成本增加、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导致用工成本增加等,都加大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困难。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根据国家发改委制造业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制造业企业倒闭。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减少不良资产率,在贷款投向上会更加向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倾斜,从而进一步挤掉制造业企业的贷款份额。为了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2008年底央行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资金供给,但仍难以填补制造业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
1.2 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高
一方面在2007年以来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率的作用下,金融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上升,贷款利率提高将导致利息支出的增加、财务费用增加,提高了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虽然央行建议各商业银行增大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额度。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向于大型企业,这就意味着制造业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许多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高成本资金。相关调查表明,在温州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约30%—40%来自民间融资。目前,非正式市场利率至少在10%以上,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借贷市场的利率已达20%—30%,甚至更高。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压力很大。
1.3 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骤减
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首先,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债权融资和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一部分成长性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制造业企业板块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主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和零部件的制造业企业)依附或者挂靠大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利用大企业的力量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获得资金。但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由于规模太小、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上市成本太大等原因不能直接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融资。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影响下,我国股市大幅下挫。许多企业的IPO计划因被证监会否决或自行撤除等原因中途夭折,部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也搁置。不仅是制造业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都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其次,制造业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银行抵押贷款,直接贷给企业;二是对个人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贷给企业股东个人;三是有担保的信用贷款。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制造业企业急需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然而其本身资产较小,缺乏足够的担保物,且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受资金供给能力和风险控制的约束,就存在着。惜贷”现象,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扩大的融资需求不同行业类型制造业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2008年制造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状态,央行、财政部、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解决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难。2008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制造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制造业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专业化发展等制造业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地方政府、金融部门也纷纷出招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问题。2008年8月北京推出制造业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08年7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启动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这些政策无疑为制造业企业选择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渡过金融危机提供了帮助。以下根据制造业企业的行业类型,结合各种政策,提出一些制造业企业关于融资方式选择的建议。
2.1 制造业型企业
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满足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消耗、存货的积压以及日常经营活动流动资金,对资金需求量大,且资金周转较慢。其融资方式主要有实物资产的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民间借贷等。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出口骤减。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型制造业企业,面临将目光从出口转到内需上。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进行产品创新、产品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增大。
(1)金融租赁。金融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讲,融资租赁有四种形式:一是直接租赁,出租方应承租方的要求,出资购买设备-直接租给承租方使用。它是融资租赁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二是杠杆租赁,出租方自筹相当于租赁设备价款20%—40%的资金,其余60%—80%资金由出租方将待购设备作贷款抵押,以转让收取租金的权力作为附加担保,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价格高的大型设备的长期融资租赁业务;三是转租赁,出租方根据承租方的需要,先从其他租赁公司租人设备,然后再转租给承租方使用。这种方式一般用于从国外引进设备;四是回租租赁,企业将自制或外购设备出售给出租方,然后再租回使用。通过金融租赁,企业可用少量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可以边生产、边还租金,对于资金缺乏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加速投资、扩大生产的好办法;就某些产品积压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促进销售、拓展市场的好手段。分期偿付的还款方式,也有助于承租企业避免资金波动风险。
(2)制造业企业联合融资。面对危机。制造业企业为了保存生存空间,可采取联合的方式进行集群融资,共同渡过融资难关。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联合方式:一是同类行业联合;二是同类行业的上下游企业联合。制造业企业联合融资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制造业企业集合发债;二是制造业企业联保贷款。通过统一组织、统一冠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的方式。由数家制造业企业集合发行债券,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这种方式适合同行业的制造企业联合。2008年江苏启动制造业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试点工作,每批试点将组织省内10家—20家制造业企业集合发债。联保贷款,是由牵头企业组织相同或相近区域、资产和规模相当、彼此熟悉的企业组成联保体,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联保体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方式可以拉长企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适合同类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的联合。
2.2 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
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满足流动资金的需要,包括促销、存货周转等。相对于制造业型企业,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数额小、风险小,其融资方式主要是民间融资、个人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民间融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具体包括借贷、集资和捐赠等。它的形式多样,如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民间招商、个人财产抵押借款、当铺、钱庄、个人捐款等。
当前,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可以尝试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公司于2008年7月,在浙江进行试点。这是地方政府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的一项创新。根据浙江省工商局发布《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小额贷款公司是指在浙江省境内依法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内资有限责任公司或内资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将民间融资活动正式机构化,它可以满足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可以成为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之一。
2.3 高新技术型制造业企业
高新技术型制造业企业的资金主要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新产品的推广。首先,由于其所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产品具有一定超前性,研究开发能否成功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并且研究开发所需资金较多。这类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其次,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其资产结构的特点是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缺少实物资产抵押,企业往往将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质押物,申请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当前形势下,制造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贷款数额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再次,高新技术型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很难从商业银行取得长期借款。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是高新技术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风险投资是指向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管理和经营服务,期望在企业发展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得高额中长期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个人资本、机构投资者、银行资金、保险资金、政府资金、大公司资本、私募产业投资基金、共同基金等,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一些机构风险投资基金、银行风险投资基金秉持“现金为王”的原则,不敢轻易对高新技术型制造业企业进行投资。政府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或专项资金这种方式就成为当前高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面对危机,制造业企业如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生产经营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制造业企业需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融资方式创新,最大限度地获得银行、政府、风险投资的融资支持。
第四篇: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
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
1、金融创新及其国际发展情况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中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而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西方金融创新一直以良好的势头发展着。1980-2001年,仅在公司证券领域就出现了多达1836个证券品种。进入21世纪后,金融创新依然充满活力。具体表现为:1.许多信用类金融衍生产品大量出现,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金融工具创新对经营模式创新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金融工具本身的创新带来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提高交易效率的层次,而是触及到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式,证券化的广泛应用就是此类创新的典型代表。3.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
08年的金融风暴,使得金融创新受到质疑:金融创新到底是发展动力,还是危机源头?尽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是从整个的危机过程来看,从最初埋下祸根,到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无处不存在金融创新的因素:
1.住房抵押贷款我们如今司空见惯的银行业务本身就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产物。早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期限较短、都采用到期一次偿还本息的方式,但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无数购房者无力偿还已经到期的住房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提供了15年期固定利率、分期还款的再融资,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次级房贷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使得借款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成本大幅下降。
2.从危机爆发前的情况看,证券化的市场促进了次级房贷的过度膨胀。虽然次级房贷的过渡发展有其他各种因素的作用,如美联储在2000年后的连续降息(从6.5%到1%)、美国房价持续上涨和每年涨幅10%的高预期等。但是由于证券化为金融机构转移风险和释放资本提供了捷径,因此既促成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过度发展(2006年美国约75%的次级房贷被证券化,而2001年仅有54%),又为金融机构降低审批标准提供了负面激励(2005年次级房贷申请的拒绝率仅为14%),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从08危机发展的情况来看,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交易造成了危机的不断蔓延。针对分散信用风险而设计的CDO等衍生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造成了风险的不断传导和蔓延,这些复杂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加大了投资者对谁是风险最终承担者的疑虑,进而甚至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证券化过程中采用的证券分级等内部信用增级技术,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实际上造成了风险的集中和扩大,使得一些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远远超出了其可识别和可承受能力的范围,且很多投资者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尽管欧美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为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次危机也告诉我们,金融创新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积极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拓展创新范畴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交易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3、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20.87%、22.34%、23.11%和14.51%。
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我国外汇市场仅开设美元、港币和日元兑人民币的即期交易,而且只开上午场。西方国家的外汇市场则是全天候、全球性的市场,绝大多数货币都可进行交易,有即期、远期、期货、期权等多种交易方式。
以风险为基础的有效银行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同时金融监管政策落后于创新实践。从总体上来评价,中国经过十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虽已初步形成了现代银行体系,但是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制度的建立仍需要一段时间。
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业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创新的内部驱动不足,而银行业自身的一些问题,如经营理念、内部机制、技术支持和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同样会对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产生抑制作用。
4、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比于国外银行业几个世纪积累的创新经验和能力,我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紧随国际先进银行、学习金融创新的时候,08年的金融危机就席卷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而其中鲜有银行机构能独善其身。我国银行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仍需要在金融创新上取得突破。根据08年金融危机反映出的问题和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就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银行业的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关注和避免过度创新。金融创新的基本动力主要可归纳为:
(1)弥补市场的不完整,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包括融资和流动性需求;
(2)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3)降低交易成本,包括技术进步促成的创新;
(4)规避管制和税收;
(5)分散风险.上述五个目标都体现了金融创新对市场效率和机构收益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受到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国家中,大量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已经偏离了上述目标,而是使创新与业务模式转变发生了因果关系。因此,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
2.金融创新必须以有效的公司治理为基础条件
公司治理是现代金融企业正常运转和稳健发展的基础前提,在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大量机构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没有尽到对金融创新和相关投资活动的监督职责,从而导致了风险在金融机构的积累。国际金融研究所(IIF)指出:次贷危机的发生对很多银行的董事会监督管理层以及了解和掌握银行业务状况的能力提出了质疑。”而国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风向标,不可谓不完善,但在危机面前仍显得十分脆弱。这更加表明公司治理在现代银行业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我国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一蹴而就的。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首要前提是完善公司治理: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内部制衡机制,明确界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对金融创新的决策、监督、执行等不同职责,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避免创新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要重点强化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提高董事会各类成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有真正的全面理解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能够进行与银行的创新水平相适应的监督,并及时发现创新活动中的风险因素,真正对创新活动担负最终责任。
清晰而畅通的内部信息沟通和报告渠道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条件,它将帮助业务创新团队更全面地了解银行内部和市场状况,并帮助董事会和管理层及时掌握银行内部创新活动的进展和相关风险。
3.中国银行业应围绕金融创新形成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危机中,一些国家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激励机制极度助长了风险的积累和蔓延,特别是造成了道德风险的滋生。
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管理层薪酬与短期利润联系过深,同时往往只有单一的正向激励而缺乏出现风险或亏损时的负向激励,因此银行管理层倾向于采纳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行为; 另一方面,证券化创新导致的“发起-分销”业务模式进一步助长了道德风险,在这一模式下,由于可以通过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因此银行可无所顾忌地降低信贷标准,继而将风险经由证券化转移,结果这种行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内风险的放大。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应从中汲取教训.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本国银行业更注重远期利益,从而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并进行更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减少受到市场短期波动影响的几率。首先,要建立并维护良好的资本约束机制,不应鼓励规避资本约束的创新行为任意发展,在资本约束下,由于银行自身资本成为金融创新的筹码之一,因此银行将更多注重对风险的控制,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审慎性,如证券化业务中可要求银行持有并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
其次,要形成长期化薪酬激励机制,将银行管理层的薪酬与股东和银行的长期利益挂钩,从而使得银行的创新活动更符合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更加注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控制;
最后,建立与创新相关的负向激励措施,对于造成银行损失的创新行为给予必要的问责。
4.创新必须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
银监会曾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出了“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基本原则,这次危机的教训更显现出这一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坚持的两原则是国际金融业长期创新过程中归纳总结的核心经验,看似简单但实则对商
业银行的创新活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国银行业目前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对复杂衍生产品的风险定价和管控能力还与国外先进银行有很大差距,此在创新活动中更需要注意风险管理机制和定价能力的建设。
“风险可控”,就是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具备与金融创新水平相匹配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能力,能够独立、准确评估银行主动创新和所投资的其他新型金融工具的风险水平,将创新业务的风险对其他业务条线的影响纳入风险管理范围,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对于尚未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的创新领域必须审慎,应当加紧完善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后再进行实际的创新活动,不能盲目决策。
“成本可算”就是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成本收益测算体系,对创新产品的成本收益进行精细的定量分析,使其符合风险收益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产品定价能力。如果商业银行自身尚无法准确衡量一个产品的总体成本,甚至无法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就足以证明还没有具备在该领域足够的创新能力。
这两个原则实际上也体现了现代银行内部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资本分配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可以说这两个原则不仅仅是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保障。
5.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力度
市场和监管作为促进交易效率提高的两个主要机制,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在一些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中,监管者认为监管不但将削弱市场机制,还将带来道德风险,因此倾向于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奉行“买者自负”的原则,对金融创新也未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危机告诉我们,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金融市场完全的信息对称,投资者能够识别和判断全部金融风险。而此次危机显示,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金融工具的结构和风险特性越来越复杂,即便是世界公认比较完善的美国市场中,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全面理解创新性金融工具中的风险。
虽然我国银行业的创新尚未发展到如美国的复杂程度,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银行市场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较低的事实。在这种局面下,加强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动的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在现阶段应作为监管的重要补充,但我国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决定了其尚不能完全替代监管。在加强监管的过程中,银行监管机构也需要跟上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注重监管方式和理念的改进,找准鼓励金融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的平衡点,促进我国银行业又好又快又稳地发展。银监会提出的“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体现了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结合国际监管的先进经验进行的监管思考,符合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在落实上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的过程中,监管机构自身也需要加强与银行业的沟通,提高对金融创新的专业判断能力,按照“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行审慎监管,促进金融创新与监管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第五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
摘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深入,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就业压力显现。我国的就业问题也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沿海地区大量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部分企业在职员工薪酬福利水平下降。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是由于金融危机使出口导向战略弊端凸显,进一步暴露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为改变当前就业形势,我国要在刺激出口的同时引导改善出口结构,银行应为求职者提供小额低息商业贷款,政府应扶植有责任感的企业家,政府或企业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组织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社区就业的功能,规范灵活就业为其提供劳动保障。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3-0061-03
一、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一)沿海地区大量农民工返乡。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只要十分之一的农民工就业受到影响,绝对值就将达到2 200万人。中国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则遭受失业冲击,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倒闭,而这些工厂所聘用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正承受着侵袭,沿海的劳动力正向中西部大量回流,农民工返乡趋势日益明显。
(二)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今年预计将突破600万人。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据中公教育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0月26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104万余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相较于2007年的60:1有了大幅提高。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今年外资企业依然非常活跃,可学生们对外企的热情却有所降温。相反,毕业生对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兴趣高于往年。
(三)部分企业在职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将下降。去年10月15日至11月5日,韬睿咨询公司就“危机中的薪酬”展开全球调查,该调查在亚洲地区共有超过300家企业的572位人力资源主管和专员参与,涉及金融服务、高科技、快速消费品和零售行业。其中,59%的受访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其调查结果显示,将近42%的企业正在考虑减少非管理层人员的奖金和分红,今年的工资增幅预期也同时下调,这意味着面对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中小企业为精简成本大动脑筋。另外,从工资上涨的幅度来看,2009中国工资平均增幅预期达到8.7%,与2008年上半年的预期相比出现下降。一些企业的雇员虽然没有裁员风险,但他们享受的福利则会“打折”:有46%的受访企业倾向于削减培训开支,61%的企业承认有可能取消年会及其他员工活动以减少支出,有75%的企业计划削减差旅及娱乐费用。但该报告也认为,由于人才仍然相当缺乏,企业将不会吝啬对高绩效员工的薪资投入。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使出口导向战略弊端凸显。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出口加工产品国际市场广阔,一方面出口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巨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出口也消化我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这种出口导向战略曾经在经济增长中凸现出较大的促进优势,但也造成了对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居民购买力的依赖。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接连爆发,使国际市场在短短一年内严重缩水,出口锐减(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10月份中国出口总计128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比9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直接导致沿海加工制造企业的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没有利润,要么倒闭、要么裁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自然造成大量失业而且失业主体基本是劳动力比较廉价、辞退没有成本的农民工,于是也就促成了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局面。另外,曾经的出口优势以及优惠政策给外国资本平添了追逐利润的巨大想象空间,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其中包括直接投资、借贷及其他种类的短期资本,造成我国货币流通性过剩。同时,我国稳定汇率水平的政策,也成为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我国的货币流动性产生影响的扩放机制。进入2007年,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银行连续加息来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不仅仅是房地产企业),然而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本来过热的投资,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温度骤降,企业家预期变坏、信心明显下降,投资生产的需求持续降低(2008年10月工业增加值速度回落到8.2%,创出2001年12月以来的新低),没有投资企业规模不可能扩大,也就无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更有可能的是在政府竭力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又会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经营成本不降反升,为了维持生存很多企业都会做出要么裁员、要么降薪的决定。出口导向战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造成的经济减速已成为导致目前就业压力加大的最根本因素。
(二)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大学生在金融危机时就业遭遇寒流的直接因素是需求减少,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遗留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长期以来存在着体制内外的问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属于体制内,工作强度小,工资福利有保障且稳中有升,而且一些垄断行业工资福利水平较高;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体属于体制外,一般工作压力较大,薪酬水平受市场影响大。所以体制内就业一直是大学生就业首选。不过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东南沿海体制外经济蓬勃发展,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点。然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体制外经济的发展大受打击,于是大量的毕业生尤其是最为优秀的人才又重新为自己的就业进行了规划,选择工资收入较高、工作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垄断行业就业。可体制内人员需求较少,每年仅能吸纳约12%左右的新增大学毕业生。事实上,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有限,主要集中在金融、贸易、地产、出口加工等行业,但劳动力市场体制内外的差异,却驱动大学生选择需求较少的体制内
就业,这不仅会进一步加深就业矛盾,甚至也会阻碍体制外经济对整个经济的增长的带动作用。一场美国的金融危机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效率损失。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对策
(一)在刺激出口的同时引导改善出口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行业的影响,扶植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政府提高了出口退税的比例。但这一措施却不能解决出口企业的订单问题,企业没有订单,不能开工,就不能吸纳就业。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遭遇金融危机的时候,扩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有利于改善出口企业的困境,缓解出口企业停产半停产的状况,增加就业。
(二)银行应为求职者提供小额低息商业贷款。金融危机导致的某些行业劳动者的失业应为短期现象。如果银行能为失业而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提供小额低息商业贷款,一方面可以缓解求职者生活压力,降低其寻找工作和流动的短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比提供失业保障金更好的激励效果,促使劳动者更积极地寻找工作。
(三)政府应扶植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重建企业家信心至关重要,企业发展才能解决大多数的就业问题。目前,虽然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企业融资难度减小,但企业家仍然对投资或扩大生产持观望态度。面对这种市场状况政府可有条件的扶植在危机中较有诚信的企业,树立榜样,重建市场信心。
(四)政府或企业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政府一直提倡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措施,可效果不彰,其原因在于体制外就业缺乏保障,大学生势单力薄、缺乏资金,到头来变成自己花钱给自己开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不景气没有好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或企业出台一些项目,向大学生公开招标,促进大学生创业,或可借此缩小大学生体制内外就业的差别。
(五)组织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社区就业的功能。大量农民工返乡,不但不能解决农民工失业后的问题,还会使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当前要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要加强对农民工技能的培训,以应对未来的产业升级或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外,可加强社区服务吸纳就业的功能,大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家庭需要家政人员,失业的农民工稍加培训即可胜任这些工作。
(六)规范灵活就业,为其提供劳动保障。中国的3股劳动力大军(新生劳动人口、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各种类型单位的冗员)所构成的强大就业压力,与目前中国在就业机制上过强的刚性有关,灵活就业一直被放到了非规范就业的范畴中,忽略了劳动保护和规范管理。就目前状况而言,可将灵活就业的规范职能下放到社区当中,并由社区或就业网站作为灵活就业人员加入社会保障的中介组织。
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从长远上看取决于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导向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提高。而针对目前迅速扩大的失业问题政府还应该提出强有力的“就业保障计划”,并以此为核心,实施企业减税、社会保障及失业救济等一揽子救援方案,并对各地政府进行刚性化的考核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