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会计专业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2012年会计专业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摘要:文章主要讲述了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针对此问题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会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就业形势;自主创业;职业意识
近年来,由于高校会计专业设置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协调状况日益突出,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解决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素质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会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会计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会计类专业,全国设点最多的专业就是会计学,约有500 所 本科院校和900 所专科学校设置了该专业,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呈现供大于求的现 象。
(二)市场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1.市场一般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会计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行业,参加过大型招聘会的应届毕业生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投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大多要求有会计经验,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培训就能尽快上岗,既懂财务,又能交际。学校联系的单位招聘的条件也比较苛刻:(1)招的人少:一个单位通常只招1~2 名会计人员;(2)有性别要求:招兼文员的会计通常只要女生,需要服从分配、随时外派的只要男生;(3)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学生专业要过硬,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外贸企业还要求英语至少过4 级;(4)对学生的其他方面要求:当过学生干部的优先,能吃苦耐劳,形象气质佳等等。符合条件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单位从事会计或非会计工作或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其他渠道就业。
2.市场较高需求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在校大学生不能报考《会计师》,符合报考条件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大多数学生刚开始雄心勃勃,最后则被迫选择放弃。目前,全国具备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的也只有8 万人左右,其中应届毕业生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屈指可数,而根据中国市场的需要,至少要35 万名注册
会计师。
二、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加强职业意识培养,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不断灌输、并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2.要紧密联系单位,紧跟市场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
3.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4.加快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及相关实验设施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就业意识。
(1)深化创业意识。创业是就业之源。当今世界,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开阔眼界、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经受锻炼、不断挑战自我、加快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创业,大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得辉煌的事业,而且可以收获充实、丰富、厚重的人生。
(2)做好创业准备。创业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要获得成功,仅凭一腔热血、一时冲动是不行的,必须做精心的准备。一要加强知识储备,提升创业素质。要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应用写作、人际交往、企业经营管理、金融、会计、市场营销、法律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发展空间的创业方向,重点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便创业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二要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的机会,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努力在实践中增强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协调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创业本领;三要加强品行修养,优化创业心态。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为促进大学生创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是从金融信贷、创业孵化、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悉心支持;二是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服务内容,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服务水平;三是解决创业大学生落户、转档、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四是资金支持,媒体大力宣传。
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培养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和坚韧、宽容、协作的优良品质,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方向正确,就要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特别是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要努力做到处变不惊,愈挫愈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合理配置外部资源,牢牢把握成功机会。
第二篇:会计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职业状况: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帐。有种可能也不排除:你选择的公司具有极大的成长性,你做为元老在公司壮大以后能分到一杯羹。但更多的情况是,你进去的时候是记帐,离开时还是只会记帐,最多能学到简单的财务监管和避税方法,甚至和一些朱总理曾在国家会计学院题词的“不做”的伎俩。
薪资情况:新人月薪绝大部分集中在1500元左右。建议:工作任务少,压力小,特别是国企。这就给你很多的学习时间,给你的鲤鱼跳龙门梦想提供了舞台。
如果你的学校不是很好,会计专业在国内不是很牛,那笔者建议你选择这些企业,因为可以利用时间,参考注册会计师或ACCA,既能积攒经验,又能继续努力拿证书。在校期间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有条件的参加ACCA考试。前者在一些省市在校会计学生就能报名,而且费用相对低,总共5门,考过一门在5年内持续有效;后者全面,总共14门课程,英文试题,大二及以上就可以报名培训。培训后不仅能掌握国际财务会计操作,更重要的是其课程涉及管理、金融等方面,还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根据调查,上海现有ACCA会员年薪在10万到80万之间,缺点在于报名和培训费用稍微有点高。参加上述两项考试在国内企业(包括外资)中的认可程度非常高,拥有ACCA认证因为其知识全面,如果要跳入外企,绝对是再好不过的资质了,在其中的发展也将顺利不少。要想通过关键在于坚持,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通过率低是出了名的。它对每科(《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审计》、《税法》、《经济法》)的知识点考查的特别细,ACCA的培训全球通过率在50%左右,成为会员需要通过考试后需3年工作经验。外企:待遇好,学得专业 职业状况: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你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适用。
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0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外企能解决员工的各种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建议:要进外企,英语好是前提。然后如果能通过CBRA或ACCA考试的几门课程,也能增加一些砝码。多看面试经验谈。外企的面试大都是动真格的,而且方式奇怪(借用某同学的话)。很多同学的专业功底和英文水平都很不错,最后却拿不到Offer的原因就在于不适应他们的面试风格。建议大家在网上下载或书店购买一些目标单位的面试资料,提前演练和熟悉,顺便也注意一下应聘其他环节的事项,例如着装和表达等等。事务所:小所和外资大所的云泥之别
职业状况:所有的事务所工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累!区别在于很多小事务所,待遇低,加班不给加班费,杂事多„„外资事务所例如普华永道则待遇要好的多,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更重,坊间甚至有传言说在那里是“女人当做男人用,男人当做牲口用”,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著名的“安达信日出”就是指员工经常加班后走出办公楼就能看到的日出。但在事务所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小所,因为人手的问题,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能充分锻炼能力。大所则是对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薪资水平:有的小会计事务所月薪只有1000元,大一点的则在3000元左右(笔者一个朋友在中信北京的待遇),外资大所实习生(试用期)都能拿到5000元以上。建议:进事务所不一定要通过
CBRA,但有这个资格竞争力要强的多,尽管可能你在校只能通过两三门。所以建议同学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争取在学校通过两三门科目。
第三篇: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2009年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一、全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9年8月4日上午,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止到2009年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6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下半年,七月初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68%,还有30%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加上去年以来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大概还有300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严峻的问题。
二、2009年全国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同时我国有超过300家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有数十万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本应是人才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可事实却刚好相反,由于人才缺乏,我国企业电子商务进程比较缓慢,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学生处于失业状态,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情况在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表现尤为突出。
三、电子商务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学校培养方面
(1)师资严重缺乏。我国从2001年才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005年才有第一届本专业本科毕业生,现有师资大多数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调派,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由于师资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不少师资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
(2)培养方向模糊。许多培养机构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培养机构提出了培养目标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电子商务人才,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
(3)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多数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十五至二十二门之多的课程,虽然本意是为了培养“多面手”,中国企业也需要掌握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繁重的科目、割裂的教学导致学生复合上不系统、专业上不精通,因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既不符合专业娴熟的当前要求,也不符合综合驾控的未来要求;
(4)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内容严重脱节现有高校电子商务教育的现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这两年很多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
(5)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目前校企合作大都还停留在学生参观学习、顶岗实习和推荐就业上,还缺乏和企业有效的深层次合作。这样在人才技能培养和就业方面就受到很大影响。
2.学生方面
(1)学生在校学习观念和方法和内容落后。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观念落后,还停留在教什么、学什么的阶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还停留在“等、靠、要”上,学习方法落后,停留在书本学习上,对学习没有系统性、对专业把握不够,学习存在很大盲目性。学习内容的落后,所学很多内容都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没有学习现在用人单位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2)就业观念落后。思维决定行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狭隘的就业观念。如:首先要考虑专升本,专升本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理论有所提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需求,本科生就业同意面临困难。其次是学生们认为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等岗位才算是好工作,才能有面子和地位。这个观念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道理越走越窄。还有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理解不到位。一种是好高骛远型,认为一般单位不愿去去、民营私营不愿去、偏远落后地区不愿意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另一种是自由放任型,简单认为先就业就是只要由单位要就去工作,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3)岗位群不明确。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现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大部分学生提出,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一片迷惘,找不到在电子商务行业自己喜欢的方向,没有明确的岗位群。
(4)缺乏正确的职业指导和应聘技巧。大多数学生欠缺系统的职业指导,没有或者很少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聘的技巧也十分缺乏。未能顺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16%是因为供需双方对“电子商务”专业理解的偏差导致。由于毕业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当他们没有发现“电子商务”四个字时,便放弃投递简历;即使投递,也作为专业不对口的无奈之选,并不具备将所学专业、课程与用人单位岗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显自己知识与优势的简历撰写能力、面谈能力。
3.用人企业:电子商务观念理解和应用水平不足
(1)很多用人单位没有真正理解电子商务。没有利用好网络开展电子商务,不知道如何使用电子商务人员,很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较低,很多还停留在建网站、做宣传方面上,没有真正利用好电子商务进行线上交易和深层次应用。
(2)用人单位还不会正确使用电子商务人才。由于对电子商务观念理解和应用水平的不足,用人单位还不会正确使用电子商务人才。其实企业十分需求电子商务人才对其业务的发展。但是很多单位不理解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到底干什么?怎么用?放在市场部还是技术部?还不明确。
四、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的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
(1)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扭转目前由其他专业转移为主的师资局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自己培养,让现有老师进行全方位的师资培训,包括自我进行、外出培训、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鼓励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等等都会大大促进教师也业务水平提高。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不仅仅是引进专业对口的硕士和博士,而且要大力引进在电子商务行业工作一线的有丰富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学校应采取更加优厚的政策和待遇,实践课程应尽量主要由从业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承担。
(2)明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向。改变目前大而空的专业特点,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和学校的优势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专业培养。现在很多学校把电子商务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技术方向,主要是围绕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页制作、网络数据库、网站维护等方面进行培养,一是商务方向,主要是围绕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网络信息服务、传统营销管理等岗位进行培养。这些都可以。我认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不是技术方向也不是商务方向而是电子商务本身的方向,也就是纯电子商务的内容,这才是这个专业最根本最核心也是最优势的地方,因此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网络营销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学生的要求。
(3)合理的设置课程。怎样才算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应该是在现有条件下让学生掌握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专业课的设置应该由市场决定的。因此设置哪些课程,应该由用人单位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并且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课程设置。比如3G时代到来,电子商务即将进入移动电子商务时代,因此下一步可以设置移动电子商务课程等等。
(4)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内容做到无缝衔接。全面改革课程的授课内容,尽快改变目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局面。大大削减纯理论授课,加大实践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要保证,并且在考核和奖惩上也要跟进。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和企业人员共同研究确定。全面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进行教学,把企业的工作过程作为项目实践训练的工作流程。加强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尽量不用模拟软件,尽量通过网络进行实战练习。
(5)学校加强深层的校企合作。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全面引入企业合作,而且要积极寻找校企深层合作的好办法好形式。如:订单班、课程嵌入、定向培养、合作企业项目、合作社会服务项目等等。这样使教师、学生、课程、项目上和企业进行充分的融合,提高育人质量和合作水平。
2.学生方面
(1)学生要调整学习观念和方法和内容。首先要转变学习观念,改变“等、靠、要”思想,不是要求我学多少我就学多少,而是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不盲目学,不死学,课余时间不要总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社团活动而更要多参加专业方面的实践活动,主动参与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主动参与学校和老师主持的课题项目,多上网了解电子商务发展动态,多寻找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理性的选择职业。不要盲目的追求工作地点、工作种类以及工资水平,这些只是相对的。要清醒地认识到: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而适合自己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毕业生要主动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评价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理性分析自己的求职,盲目给自己设置偏高的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要求,其实就是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就业障碍。所以,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分析,“在明智的职业选择中,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二是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不同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等;三是对以上两个因素做出明智的思考。”
(3)进行正确的职业指导和应聘技巧训练。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3.用人企业方面
(1)企业要真正理解电子商务的作用。电子商务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市场机会,可以使中小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电子商务不单是一个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能力欠缺,如何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合作,借助其平台或第三方共享交易平台开展业务等对企业都能带来更大的利益。
(2)合理使用电子商务人才,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社会培训机构也要主动联系企业进行应用培训,要正确使用电子商务人才,根据毕业生的专业特长来安排岗位,在网上询盘、发盘、下订单和交易等方面和在网络营销、网络客服、信息搜集和维护等方面都是重点岗位,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要推出更多的优惠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需要。企业自身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要更多的从市场入手,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拓展商机。要让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发布向更高层次的整合应用方向发展,主动做好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
第四篇:云南就业形势分析与优化对策探讨
摘 要: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根本,当前云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面临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本文拟在分析云南省整体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找出云南省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和增加就业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问题;优化对策;云南省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将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我国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增加就业需求,但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摩擦性失业还将不断增加,失业问题仍然是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来看,受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云南自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影响,云南省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愈加不协调、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对就业增长较为不利。
一、云南就业形势分析
1.城镇就业总体平稳呈稳中向好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
为了促进就业,云南省政府采取积极就业政策,确保了全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根据云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53%,城镇登记失业率3.96%,控制在4.5%的目标以内。2015年云南省提前完成就业目标,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并呈稳中向好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是近几年来较低水平,保持在4%以下,比2014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2.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
3.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根据云南省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就保持基本平衡,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机构招聘各类人员17.9万余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16万余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2,从全年来看,求人倍数均保持在1以上,说明市场需求略高于供给(见图),总体平衡。
4.第三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主体,企业用工总体稳定
2015年,根据云南省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分别为所占比重依次为10.75%、38.23%、51.02%。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劳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需求超过第一、二产业需求的总和,虽然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保持着高需求量,但与上季度、去年同期相比,比重则有下滑的趋势,分别下降了1.48个百分点和1.57百分点。
在用人单位需求中,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占总需求人数的96%;机关、事业单位仅占总需求的1.68%。企业中以内资企业为主,其中,需求人数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内资企业总需求人数的73.71%,比去年同期上升1.02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占企业用人的16.17%,比上季度上升1.08%,比去年同期上升1.02%。由此可见,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个体经济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从各行业需求来看,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五个行业,上述行业的用人需求占所有企业需求的66.66%,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行业。其中住宿餐饮业占总需求的16.06%、制造业占14.92%,建筑业占总需求的14.07%、批发和零售业占总需求的11.07%、农林牧渔业占总需求的9.97%。与2014年同期相比,2015年第2季度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的需求比重分别增长了1.35个百分点、1.35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则分别下降了3.63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说明作为主要传统行业,制造业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依然起着很大作用,但吸纳能力下滑,而住宿餐饮、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服务行业的就业吸纳优势在逐渐显现,就业需求趋向绿色行业。
二、云南就业存在的问题显现
1.云南省劳动力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几年来,云南劳动力就业市场跟东部沿海地区一样出现“民工荒”和“技工荒”现象,而这类现象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中,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第一,“民工荒”。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主要有:(1)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关注,强农惠农政策在农村不断得到落实,农村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陆续回家务农,导致民工数量减少;(2)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农民工一般都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普通工作,而这类工作大部分工作环境较差,薪酬待遇过低,社会保障不足等,导致人员流动频繁;(3)农民工自身原因。目前,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已基出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较强,知识水平较高的第二代农民工,我们又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高,对于找工作比较“挑剔”,一些企业因达不到要求而招工困难。第二,“技工荒”。“技工荒”指的是在就业市场中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出现短缺的现象。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对知识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云南省内培养的技术工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云南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取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2008年为5271人(高级技师139人)、2009年为5262人(高级技师465人)、2010年为5255,2010年云南技工学校毕业生26758人,比上年增长52.4%,但就业率仍高达96.5%。在云南企业职工中,国有企业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22.6%、集体企业为23.1%、其他企业为18.1%。可见,企业技术工人比例较低,与当前企业需求相比,具有较大的缺口。2.云南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
云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劳动合同法要求用工企业有招工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同时鼓励延长劳动合同期限,是中国最重要的劳动法律之一。《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2010年,云南省城镇单位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96.8%、98%、98%,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74.7%、81.3%、83%。农民工的合同签订率明显低于城镇单位职工。为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云南省展开大规模劳动力市场清查活动,三年来,责令各类企业为84.2万人补签劳动合同,追发劳动者工资8.7亿元,督促2万余户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2.5亿元。尽管如此,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企业中,如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建筑业等,由于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经营规模小等原因,用工时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比较低,即使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存在劳动合同条款不全,内容不规范,权利与义务覆行不到位,随意更改合同条款,以及随意终止劳动合同等问题,就更谈不上按时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了。
3.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云南大学生就业总体还算稳定,从2008年开始,云南每年大学生毕业生超过10万人,随着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初次就业率“看起来”还不错,但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的现象很普遍,就业率也就只能供参考,未必能真是的反映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受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认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比较保守,很多学生想一次就业定终生。有绝大部分学生想“努力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但公务员这类单位提供的岗位却极有限。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资金等,大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还了解不够,有部分学生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对走入社会,面对挑战有一定恐惧感,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因为教育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
三、优化对策
1.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方式调结构放到了更加重要位置,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产业的就业弹性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我国仅垃圾循环回收利用行业就能够创造约一千万的就业岗位,绿色产业对拉动就业有强大潜力。向绿色经济转型,既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方向,更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云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受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结合云南省气候和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对外开放优势巨大的特点,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的绿色产业将是云南省2016年乃至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也将是未来拉动云南省就业增长的主要产业,目前主要应大力发展以下产业:
(1)加快发展服务业。目前,云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不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以及我省跨境经济合作的发展,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大幅提高。由于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高于第二产业,这将有助于增加就业。
(2)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把云南省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坚持以特色取胜,造就精品,创建名牌,把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和发展新兴特色农业有机结合,重点培育有云南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一批具有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显著提高云南农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而提高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3)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相结合。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一方面促使传统产业通过升级改造、人员培训减少失业人员;另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需求,带动就业增长。
2.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目前,云南省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作为私营经济的主要成员,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较大,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还吸收了大批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矛盾。当前云南省正在进入加速新型工业化、拓展高端信息化、提升全域城镇化的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财税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针对实施中小企业实施更宽松的税收政策,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实现企业发展、就业增加、税收总量不减的多赢局面。在金融政策方面,要根据目前中小企业难以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因而利率等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特点,主要以增加信贷支持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要出台更多的创新扶持政策,鼓励和培育一批创新型绿色中小企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增长就业共赢。
3.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市场配置效率
根据2015年第2季度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报告显示,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不高,通过劳动力市场成功就业的求职人员占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人员总数的4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今后还要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效率。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改建现有劳动力资源市场,把全省州市县以上所有的劳动力资源市场都建成辐射能力强的高标准劳动力市场,实行就业援助、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失业保险、档案管理、人事代理、政策咨询、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功能,二是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全省所有劳动力市场及乡镇、村(社区)的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机构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城乡联网、资源共享。三是优化服务提升就业质量。不断增强劳动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服务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根据就业市场需要不断拓宽劳动力资源市场的就业服务功能,实行“请进来”和“走过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依托各地劳动力资源市场组织各类就业服务活动和招聘活动,“走出去”就是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力供需信息互通机制,利用现有省、州市、县、乡镇、村5级劳动力资源网络及时发布各类劳动力供需信息。4.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已经建立,劳动力失业和企业破产裁员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今后劳动力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实现就业形势的稳定,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以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劳动力质量。
(1)创新职业培训,构建劳动者终生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的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产业转移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以及新兴产业继续的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等职业培训,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提升劳动力素质,满足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开展职工在职培训,其费用可列入成本,逐步建立人力资本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在全社会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风气,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的竞争力。
5.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能力不足、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从而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高等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应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出发去审视和讨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1)深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一是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接。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机构应加强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的对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调查,掌握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信号;另一方面,政府人才资源部门强化与各类高校的对接,将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传输给高校,使其适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等,确保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改革高校办学模式。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大力发展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型高等院校,在研究性高校中适当增加以就业为目的专业及招生人数,实现研究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双轨制均衡发展。三是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机制,在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就业能力测量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学校的就业评价过程中明确自身优劣势,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四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因此,各类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反馈,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对接,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就业后的一年内定期进行回访,了解其就业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2)强化就业统计,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一是要规范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服务系统。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社会性的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目前,云南省就业服务机构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管理的现象,比如有些中介机构只管介绍工作,而对用人单位的资质、诚信度、工作岗位性质等不清楚,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稳定性差,甚至一个月换好几家单位,不便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因此,应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社会服务,发展权威的职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二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的内容。就业统计中设定的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全面,除了包括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的各类就业率指标,还可以包括反映就业质量及与就业直接相关的个体、家庭、学校等微观影响因素指标。为了避免统计中某些指标的主观性,对于关键性的指标,例如岗位和薪资,可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中做出约定。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使其能够发挥“准劳动合同”的作用。只有这样,无论以此作为就业率统计的基准,还是获得薪资和专业相关信息都可以更为准确,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就业率造假,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毕业生权益。
第五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