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商务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商务英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国际商务活动中,因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与一般英语有很大不同。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能够掌握商务英语特点,将东西方文化差异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商务英语的特征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 翻译 影响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词汇、俗语还是语法都离不开文化背景,因此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要重视对文化背景的把握,形成一种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这门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能从文化视角出发,翻译很有可能会有失准确,甚至会造成误会,影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商务英语的特征
商务英语属于英语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商务活动中,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可以脱离文化背景独立存在,我国与英美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礼貌实用特性,一方面,礼貌是促成合作的重要前提,要使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的文化也是被尊重的;另一方面,翻译中要直观表达诉求,保障经济利益;最后是专业性,商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经济学术语,无论是在词汇上还是在语法上都要求能够准确表达,同时还要便于理解,将双方观点传到到位[1]。
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首先是思维方式因素,语言是思想的体现,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语言思维具有“螺旋性”的特征,在表达上强调委婉,习惯性将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说;而西方国家则表现出“直线型”思维,会根据事情的重要性排序,将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说。这种思维差异是影响商务英翻译的重要文化因素;其次是民族心里的差异,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发展历程上存在很大差异,同一个词汇在不同场合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例如“sprite”,在英语中代表妖精或者是精灵,这种含义在中国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可以将其翻译为“雪碧”,代表清新和玲珑,这样就更容易被人接受。最后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理环境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英国地处大西洋东侧,大西洋上吹过来的风很暖,因此西风寓意着温暖,英国一个著名汽车商标就是Zephyr,但是在我国西风却代表着凛冽,带给人一种寒冷之意,因此我国汽车中有“东风”品牌,寓意东风送暖,这种差异就是地理因素导致的。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
1.关于颜色的差异
不同国家对于颜色有不同的认识,所象征的含义也不一样,众所周知,蓝色在英语中象征的忧郁,Blue Bird是著名的汽车商标,如果按照英国人的思维,应该将其译为“忧郁的鸟”,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该品牌汽车产于北美蓝色鸣鸟,象征的是幸福,直译为蓝鸟或者是忧郁的鸟显然不妥。同样的道理,在我国绿色代表春天、代表希望,但是在西方国家却象征嫉妒,这些都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必须要注意的,否则就有可能引起歧义[2]。
2.关于事物认识方面的差异
商务英语主要是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其中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以及产品名称的翻译,同一个词汇、同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在寓意上存在很大差别,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产品名称原本美好的含义就有可能会被曲解,造成误会,导致贸易失败。例如,紫罗兰在我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代表芳香和魅力,这一品牌的衬衫曾经被译为pansy,殊不知pansy在西方国家是同性恋的代表,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有脂粉气的男子,这就会对贸易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而芳草在我国代表新生和希望,如果通过汉语拼音直译为Fang Cao,一定会使对方感到诧异,因为fang是毒牙的意思,是一个英语单词,去不会理解牙膏怎么会取了这样一个邪恶的名字。再比如,雄鸡是一种吉祥物,雄鸡报晓代表新的一天开始,取希望之意,但是,我国某企业就生产这种品牌的闹钟,国内销量很好。但是国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却不乐观,因为该品牌被翻译成了Golden Cock,而Cock在英文中是被忌讳的一个词语。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重新翻译该品牌,将雄鸡译为Golden Rooster,情况大有改观[3]。
3.关于数字方面的差异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国家代表不同含义,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将数字方面的忌讳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例如,6在我国代表顺利,但是在西方国家6是魔鬼的象征。13在我国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是西方国家非常忌讳这个数字,因为耶稣被犹大出卖,而犹大刚好是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因此商务活动交际中,要尽量避开这个数字。7在西方国家是吉祥数字,经典饮料7--up被译为七喜而不是七上,正是取其吉利、喜庆之意,就相当于我国人们对数字8的钟爱一样。商务英语翻译中,要了解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交流过程中避开6、13等数字,以免引起对方反感,引发误会[4]。
4.关于宗教的差异
西方国家大多笃信基督教,很多俗语以及典故都与“主”有关,而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则受佛教影响较深,诸如借花献佛等俗语就起源于佛教。商务英语翻译中,宗教习惯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望文生义,按照自己国家的宗教文化来衡量对方的想法和意图,就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雷诺公司的香烟广告就是非常典型的实例,为了一支香烟、我愿走一里路这句广告语在全球都非常有名,但是在该广告在泰国播出以后,却引发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感,虽然广告语将骆驼香烟的寓意准确表达出来,但是广告画面却无法被人们接受:烟民在寺庙前翘着二郎腿,露着脚趾,这在当地人看来是对佛教的亵渎。可见商务英语翻译中不能仅仅从语言寓意本身出发,语境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商务贸易失败[5]。
5.关于表达习惯的差异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都具有一种谦恭意识,写文章时标题都喜欢使用初探、浅论等词语,并不是说文章内容有多么浅显,主要是为了表达谦虚之意。但是,西方人普遍比较自信,他们认为太过谦虚有虚伪的嫌疑,因此在将类似文章翻译为英文时,可以将初探、试论等词语省略,这样往往能够获取更好的效果。在制作商务文书时,为了表示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会写上“本着平等互惠原则”,“经双方友好协商”等语句,但是西方人认为,商务合同一旦签订,就代表双方都认可其中的条款,必须按照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因此并不需要使用这些客套语句,在翻译商务合同文书时,可以将这些礼仪性语句省略,使文书内容看起来更加简洁[6]。
四.如何通过跨文化视角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水平
1.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
由于商务英语是建立在国际贸易基础之上,因此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化问题,要想避免冲突,将双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准确的、礼貌的表达出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要求译者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一方面要准确理解语言的表面含义,将其精准的翻译过来,将含义传达给对方;另一方面要对商务交际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大到整篇论述,小到一个词汇,都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这就要求译者在双方文化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文化内涵不被掩盖,做到表层含义与内涵之间的对等。另外翻译过程中还应该重视语境的推测,将词义和语境之间有效联系起来,实现两种语言在文化层面的对接[7]。
2.明确商务语言的特征
信、达、雅是语言翻译的基本准则,但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这一准则似乎显得过于笼统。这一因为商务英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跨度较大,因此在对文本进行翻译时,要参考多元化的标准,就是说要根据商务文体来选择翻译标准。这就都对译者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掌握两门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还要熟悉商务知识,明确不同国家的人在不同商务场合的语言特征以及表达习惯等,并将此作为依据开展翻译工作,提高翻译的灵活性。例如,在翻译法律文体时要遵循严谨原则,逐款翻译,不能有遗漏;在翻译广告时,做到内涵上的统一,要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8]。
3.掌握翻译技巧
商务英语的价值不仅仅是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双方,同时要对商务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求译者掌握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将东西方文化综合起来,提高翻译的灵活性,促进商务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翻译Goldlion时,结合其英文本身语义和中国文化的特征,将其翻译为“金利来”。除此之外,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引申含义,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在将原意表达清楚的基础上提高翻译的艺术性,促进商务活动顺利进行[9]。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文化背景,商务英语也是如此。商务活动的开展建立在语言翻译基础上,要想将信息准确的传达给双方,要求译者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包括颜色、事物认识、数字、宗教以及表达习惯等。明确商务语言的特征,能够在双方文化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灵活性,保证商务活动顺利开展,促成合作。
参考文献
[1]吴思锋.文化场域差异维度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4,15(10)24:150-151+155.[2]宋海峰.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5,11(13)03:127-128.[3]肖立青.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及应用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14)06:167-168.[4]唐志锋.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解决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4(16)06:71-72.[5]李红.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准确翻译因素[J].企业研究,2012,13(10)24:184.[6]胡艳玲.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9,13(15)08:84-85.[7]龚琛,刘泽群.浅谈文化语境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8,9(6)31:234.[8]张爱苗.文化差异影响下英语商标词翻译的原则和策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8)03:27-29.[9]顾钰婷.试论外贸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对策[J].商,2015,9(7)47:130-131.(作者介绍:张艳鹏,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2012级学生)
第二篇: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
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
[摘要]:语际翻译需要注意的因素有很多,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所以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两种文化的不同灵活处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差异。
[关键词]:语际翻译 文化差异 启示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做到文化信息对等,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使对外贸易业务顺利进行。
一、文化差异的表现略谈
1、对动植物的差异理解
由于英汉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同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蕴涵不同的喻义,有的可能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完全相悖。例如,在说英语的国家里,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们从不吃狗肉。英语里有很多关于狗的谚语,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卖力),这些都体现着人们对狗的喜爱。而中国人对狗却并非像西方人那样情由独钟,虽然现在也把狗当作宠物来养,但还是经常把它与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在汉语文化里,龙是皇帝的代表,是高贵和神圣的象征。但在英语文化里,dragon(龙)却是一个凶残可怕的怪物,圣经故事中恶撒旦(Satan)就被称作是the old dragon。“亚洲四小龙”直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就不妥当,改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用tiger一词代指“亚洲四小龙”已在英语界得到承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对颜色的差异理解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无价值的、不可靠的”,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便成了“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销路可想而知。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
我国很多带有“红”字的厂矿企业如“红旗”、“红星”直译成英语可能会引起反面的联想。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人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马来西亚人认为绿色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绿色可能指“嫉妒”,如green with envy(妒忌);也可以指“缺少经验”,如a green hand(新手)。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二、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对文化差异的措施
1、拒绝盲目对应
如前所述,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反应,文化差异会引起不对应的情况,翻译是不能一概字面对译。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又如,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后通常会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It’S my duty就不伦不类,而要转换成地道英语说法With pleasure或It is my pleasure。笔者曾看到列车厕所门上的“停车时请勿使用”被机械直译成No Occupying While Stabling,令人不知所云。
2、避免负面联想
“价廉物美” 中的“廉”不能译为cheap,因为cheap有质量低劣的含义,“廉”可以译成inexpensive。“名优产品”用famous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修饰固然不错,但不要用no—tofious一词,因为后者有“臭名远扬”之意。中国某公司向美国出口一批吉普车,本来双方已经就有关事项谈妥,但在中国代表团赴美签订合同的最后关头,这笔生意却因该吉普车品牌的英语翻译而流产。因为这批吉普车的牌名叫“钢星”,中方特意把它音、意兼顾译成Gang Star,即由中文“钢”的音译加上“星”的对应英文组成,但是却没有考虑到gang在英语里是指“帮派、团伙”,gang star就成了“黑社会帮派之星”、“流氓团伙之星”。不难想象,这样的车无人会买也无人会坐。
3、根据文化心理进行调节
一种外来的Poison香水,聪明的经销商没有据其原意译成“毒药”,而是根据其英语发音,音译成“百爱神”,听起来既浪漫又多情,自然会博得女士们的爱慕。日本香烟Mild Seven不是根据其原意译成“温柔七星”或“七星牌”,因为“七”对中国人没有特别含义,而是把它音译成“万事发”(粤语“万事发”发音与英语Mild Seven相近),从而在市场上得到烟民的青睐。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班级管理体制的影响
从我了解的西方文化来看,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发挥,因材施教,如:走班制的建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走班制的特点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走班制的积极功效在于: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的不利功效在于:走班制的初步实施,存在诸多弊端,因为教师换了,有些学生会乘此逃课,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而我国由于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导致班主任是高度集权的产物,统管一切,但只有主任没有委员。虽然各种制度和措施实施的较为彻底,但是,这造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分配:任课老师职责有限,只管教学,班主任管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形成两张皮,学生没有决策权,家长基本旁观,不能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浮于表层。
因此,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借鉴西方管理学生的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1)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是实施“走班制”的前提和关键。课程结构的构建要突出选择性、多样化原则,课程类型可包括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这种课程结构赋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灵活地调整所学各门功课的比重和速度,并向不同方向发展,大大打破了“学科中心”课程对学生的桎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2)教师应进一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观念,平时多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因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知识经验、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的差异,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选准任教课题并进行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深化学生的特长。
(3)管理机制上应真正确保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第一,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的计算机程序化、网络化,加强教学督导、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促进、激励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彻底摒弃传统的“见分不见人”、“以分为本”的管理模式。第二,改进班级管理工作,确保“走班制”的顺利实施。“走班制”客观上要求班级管理工作更加细化和深化,要适应“走班制”的特点和内在要求。
(4)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生生活的指导
配备选课指导老师,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修习计划。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的选择的内容,让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并制定长远的学习发展计划。
结合我国现有情况和西方“走班制”的特点,创造出属于我国的新型“走班制”。
第四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班级管理体制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班级管理体制的影响
一.中国目前班级管理体制主要是班主任负责制,1.班主任负责制的优点
(1)班级有了责任人,学生有了主心骨。(2)德育有了组织者,教学有了协调人。
(3)常规管理得到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得到监督。
(4)培养了许多教育专家,提炼出很多管理理论。2.班主任负责制的缺点
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虽然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也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这种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越发不相协调。班主任一个人主导着班级的教育,一个人掌握着班级教育的话语权,这与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也是相悖的。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个性特长,学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厂车间里的标准件。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成长的综合因素有细致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归纳起来,班主任负责制在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凸现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关系不尽合理,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整合,教育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2)教育概念被曲解,教育被人为割裂,德育工作游离于其他工作之外;
(3)素质教育浮于表层,班级管理缺乏民主观念,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得不到保证;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教育效果大打折扣;(5)因材施教停留在理论上,学生个性化发展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6)班级文化建设个人主观色彩较浓,不能形成长远的高层次规划。3.矛盾与问题
班主任负责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教育家创立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它是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照搬了苏联的教育制度,班主任制度也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与之相适应的班主任个人负责制所带来的局限性也越发明显,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建立一种新的体制,达到解放和提升教育力,成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新问题。4.改进思想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观念和方式在逐步改变。教师必须改变旧有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知识传授为知能、情感并举,变一言堂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变培养听话型学生为培养敢质疑、有个性的创新型学生。但是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领域即班级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改变。班级管理体制依然是以班主任个人为中心,其他教师与学生少有发言权,依然是凭班主任个人智慧,缺少集思广益、沟通互动的平台。因此实行新课标的同时也要依次为契机探索更合适的班级管理体制。
5.新的实验体制---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
针对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钱铁锋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实行了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改革,以取代班主任负责制。认为,这项改革使所有教师都在一定的班级承担一定的管理及教育责任,真正使“全员育人”的理念成为现实。
班级教育小组的组成人员有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其中核心成员是班主任和2-3位任课教师,班主任任组长。班级教育小组成员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集中办公,采取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的议事方式。在行动方式上,决策后由核心成员分工、分包执行,一般成员执行分配的任务,每位老师牵手七八名学生.有教师认为,这种模式让任课老师组成了密切合作的和谐的团队,并实现了3个转变:心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理念由教学者向教育者转变,角色由执行者向参与决策者转变。
小组负责制的实践功效
班级小组负责制改革的积极功效,认为,班改从五个方面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班改激起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2)班改提高了教师班级管理意识与能力。
(3)班改提高了教师全面育人能力。
(4)班改提高了教师沟通能力。
(5)班改给班主任(现在是班级教育小组组长)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
二、西方(美国)班级管理体制----走班制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另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1.走班制的特点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2.走班制的优点
从实施效果看,走班制有利有弊:
走班制的积极功效在于: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学生主体地位彰显。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3.走班制的弊端
走班制的不利功效在于:走班制的初步实施,存在诸多弊端,因为教师换了,有些学生会乘此逃课,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走班制”当前的突出问题有:(1)分班之前的宣传发动不到位,因此,必需在分层走班之前做好思想工作并适当“铺垫”,让他们确实感觉到分层后,自己犹鱼得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和发展。(2)“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如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那将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发展,严重地违背教育规律。在管理和评价学生时,可以将学分制引入进来,打破学年与年级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空间。(3)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充分的主动权的同时,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校有必要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新学期前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下学期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议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要多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关注对学生的指导。
三“在中国探索借鉴”走班制
为适应高中课改要求,我国部分高中开始推行的走班制教课模式。将班级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行政班。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的不同到不同的教室上课,需要时自习也会在教学班上。
有些学校将走班制与课改融合,采取“走课制”组织形式,在国家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8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设计87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然而,美国中学选课走班的制度,是建立在美国大学招生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符合各方面的需要。中国的高考形式和制度还没有改革的前提下,盲目全盘照搬美国那种选课走班的制度,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第五篇:东西方文化差异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
1.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
2.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
3.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立。
意识差异:
1.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2.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3.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观念差异:
空间观: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30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