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4-11《廉颇蔺相如传》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法引导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三、学习重点、难点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掌握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3、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四、学时安排:3课时
五、学习步骤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常识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 10表、8 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
”.
2、给下列字词注音:缪贤舍人()西河渑池()秦王不怿()
3、解释词语。
A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B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C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D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E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F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G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4、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句式类型:
a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①何以知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拜送书于廷
5、找出本文中的成语。
6、背诵课文最后五段。(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答: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1—2节: 廉蔺简介 3—13节: 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之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三)品读课文
1、请根据故事情节,分析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情,在尖锐的矛盾之中突出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事情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出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得以体现,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2、归纳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法
⑴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⑵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的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⑶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课后练习)⑷以个性化的语言(人物对话)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5)衬托(6)前后照应
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4、本文叙事很有特色,对你的写作很有帮助,请浏览课文,思考本文有哪些值得你借鉴的地方?例:作者精心选材,使文章主次分明,详细得当。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些材料分别采取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写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四)拓展练习
A、阅读下面短文,做题。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1、这则短文有一个通假字,这个通假字是_____,通_____。2、“一奋其气”的“一”的意思是()
A一概
B 一样 C一经 D专一 3、“方”作介词所带的对象是()
A蔺相如。B蔺相如引璧睨柱。C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D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
4、下面动词中有一个语法特点不同于其它三个,这个是()
A让 B叱
C引 D诛 5、“智死必勇”的意思是()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发生的结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C能知道死的价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答案:1信同“伸” 2C 3C 4D 5A
B、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附录:
1、背景知识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间,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聚楚上庸上(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恶 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前279 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年在本年或稍后
2、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3、《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司马迁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突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以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第二篇:廉颇蔺相如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翻译下列文言词汇
1、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
2、即:即患秦兵之来
3、宜:宜可使
4、曲:曲在赵
5、均:均之二策
6、必:王必无人
7、奏:相如奉璧奏秦王
8、却:相如因持璧却立
9、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0、倨(jū):礼节甚倨
11、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12、决:决负约不偿城
13、间:间至赵矣
14、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15、靡:左右皆靡
16、怿(yì):于是秦王不怿
17、已而:已而相如出
18、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
19、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0、驽:相如虽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
2、奉:臣愿奉璧往使
3、案:召有司案图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三、一词多义解释
1、于:①君幸于赵王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见: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7、幸: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大王亦幸赦臣
③则幸得脱
8、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
2、完:臣请完璧归赵
3、前:乃前曰
4、舍:舍相如广成传
5、间(jiàn):间至赵矣
6、廷:卒廷见相如
7、毕、归:毕礼而归之
8、刃:左右欲刃相如
9、西:相如奉西入秦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急:大王必欲急臣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4、破:秦王恐其破璧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君幸于赵王。
5、今君乃亡赵走燕。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得罪于大王
10、不如因而厚遇之。
11、使不辱于诸侯。
12、请奉盆缶秦王。
13、遂与秦王会渑池。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2、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3、宜:宜可使(应该)
4、曲:曲在赵(理亏)
5、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6、必:王必无人(必定,一定)
7、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8、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9、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0、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1、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2、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3、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4、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5、靡:左右皆靡(退却)
16、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17、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18、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19、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0、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三、通假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7.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8、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秦五)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译: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传(节选) 剧本
廉颇蔺相如传 剧本
演员表:蔺相如——贾丽萍 廉颇——陈世雄 秦王——韩轩 赵王——沈心如 缪贤——徐舒璇 侍从——万秉维 赵御使——李欣 秦御史——钱婷婷 美人——陈希冉 后勤——赵百凡
第一幕——完璧归赵
[场景一]
地点:赵国 朝廷上
人物:赵王 缪贤 蔺相如 廉颇 众大臣
【旁白: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齐军大败,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在各诸侯国闻名。】
{众人上,赵王坐椅上。大臣站对面:廉颇、缪贤、大臣甲在左边,大臣乙丙丁在右。}
赵王:(成熟稳重地)今廉将军有大功,故封其为护国大将军。
廉颇:(上前跪下)谢大王。
{群臣呼万岁。}
{秦使者请柬。}
赵王:(疑惑的)宣使者。
秦使者:(略骄傲)参见赵王。臣乃秦国使者,今我主闻赵得一宝玉名和氏璧,欲以十五城换之,故使臣与商。
{众臣议论纷纷}
赵王:(沉思状)秦使者远道而来,请先下去歇息吧。
秦使者:(谢礼)谢大王。
{秦使者随太监下。}
赵王:(苦笑)若是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若是不给秦国和氏璧,秦国恐怕会出兵攻打赵国。(头疼的)为之奈何!
大臣甲:大王,臣以为,应该派人出使秦国。
赵王:爱卿们有何人选?
缪贤:(上前)秉大王,臣以为,臣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 臣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臣的门客蔺相如阻止臣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臣告诉他,臣曾跟从大王在我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臣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臣就凭这个知道他了,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臣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请罪,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臣。臣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赵王:(点点头)传蔺相如。
{蔺相如上。}
赵王: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寡人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蔺相如: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
赵王:得了寡人的璧,不给寡人城邑,怎么办?
蔺相如: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思索)您认为可以派谁去呢?
蔺相如: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
给赵国,请让臣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
赵王:好,那就有劳先生了。
{众人下。场景一完。}
[场景二]
地点:秦国 章台宫
人物:秦王 蔺相如 美人 众大臣
{众人上,秦王坐椅上,美人在左。众大臣居左右。蔺相如上。}
蔺相如:参见秦王。臣是赵国使者,前来送和氏璧。
秦王:请先生送上。
{蔺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
秦王:(开怀的笑)好,好!好的很!(转向美人,轻柔带骄傲)美人,看,这便是天下所共传之宝和氏璧,如今孤轻易就得到了他。
{美人接过和氏璧。}
秦王:传下去与诸位大臣们看看吧。
{群臣呼“万岁”,传阅后回到秦王手中。}
蔺相如:(上去)大王,璧有瑕,请允许臣只给大王看。
{秦王自然地将璧给蔺相如。相如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
蔺相如: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臣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臣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现在臣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臣,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臣。臣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臣,臣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
秦王:(急切的)且慢!有话好说!来人呐,快将地图拿来!
{后勤拿地图上。}
秦王:(不经心,指)从这里到这里的十五城,都是给赵国的城邑。
蔺相如:(揣测一会儿)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臣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不高兴)容朕想想。(踱步自语)这个蔺相如如此有勇有谋,璧不能强夺。不如……(大声)好,孤就答应了。
蔺相如:谢大王。
{众人下,场景二完。}
[场景三]
地点:秦国 朝廷上
人物:秦王 蔺相如 众大臣
{秦王坐椅上,众大臣居其左右。}
秦王:请赵国使者上。
{蔺相如上。} 蔺相如: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臣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臣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臣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
秦王:(无奈)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众人行使完礼仪。}
秦王:来人,送赵国使者回国。
侍从:诺。
蔺相如:谢大王。
{众人下。场景三完。第一幕结束。}
【旁白: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第二幕——渑池相会
[场景一]
地点:赵国
人物:赵王 蔺相如 廉颇 赵御使 秦御史 众大臣
【旁白: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蔺相如、廉颇:(商量)大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
赵王:(无奈)那寡人只好一去了。
{赵王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
廉颇: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
{赵王点头同意。}
蔺相如:廉将军请放心,此行我与王同行。
{众人下,场景一结束。}
[场景二]
地点:渑池
人物:赵王 蔺相如 赵御史 秦王 秦御史 众大臣
{秦王喝酒正道畅快之时。赵王上。}
秦王:(笑,略带醉意)孤私下里听闻赵王您喜好音律,请弹弹瑟助兴吧。
{赵王弹起瑟}
秦御史:(上前,自语)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
蔺相如:(上前,有礼的)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臣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
秦王:(愤怒的)痴心妄想!
{蔺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秦王不肯击缶。}
蔺相如:在这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起身。}
蔺相如:(回头对赵御使)此乃要文,请记录下来。
赵御使:(略自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大臣:(上前,傲慢的)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
蔺相如:(立刻道)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秦大臣相顾无言,退下。}
{众人下,场景二结束。第二幕结束。}
【旁白: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第二幕——渑池相会
地点:赵国
人物:蔺相如 廉颇 门客
【旁白: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气愤的)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几句话,职位就在我的上面。(一字一顿的)凭什么!(更加气愤)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我遇见蔺相如,一定会羞辱他。
【旁白: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门客: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蔺相如:(坚决挽留)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蔺相如: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门客下。}
【旁白: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 廉颇:(羞愧的,跪下)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扶起廉颇)廉将军请起。廉将军若能与我结为友那便再好不过了。
【旁白: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众人下。第三幕结束。全剧终。}
第四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四)结合注释梳理生字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缪贤舍人()西河渑池()秦王不怿()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亲戚()约束()宣言曰()请指示王()从此以往()因而厚遇()前进缶()明年复攻赵()以示美人()不过三十日()鄙贱之人()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探究案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鉴赏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2.齐读第3段。
①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求人可使报秦者”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3.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二、鉴赏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三、鉴赏第14至16段(“渑池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四、鉴赏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廉颇蔺相如列传》训练案 李思伟编制
1.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A.春风不度玉门关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乃置酒请之 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 D.请奉盆缶秦王 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A.高雅得幸于胡亥 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4.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A.周郑交恶 B.初一交战 C.合从缔交 D.交不忠兮怨长 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A.弗听,许晋使 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时人莫之许 6.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管仲固谏不听 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7.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 B.王者不却众庶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A.阿母谢媒人 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10.例句:“赵王悉召群臣”
A.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B.齐悉复得其故城 C.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D.丞相亮其悉朕意 11.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高一必修)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第3节 教学目标:
1.读解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用课型:探究交流课(课件)
教学重点:读解课文内容,探究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突破: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理解 教学步骤: 一.课前小论坛 失礼,没有借口
查尔斯小时候,长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
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常在背后里称他为“堕落的老家伙”。查尔斯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对其他男性都称“某某先生”,而对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查尔斯的父亲有一次听到了儿子和“乔”的一次对话,便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里。“儿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但是,刚才我听到你大声地叫‘乔’。”
儿子向父亲解释说,“先生”一词是留给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个家伙他不配。“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父亲说,“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
生活中总有一些野蛮无礼的人或有些事会刺痛了我们,但这事不要急于回击,应该先想想什么是才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人,同样,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二.读解与赏析 故事二:湎池会 难点讨论
■湎池会(14-17)【第14段】
⑴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译为: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译文参考: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第15段】
⑴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为:字面译:请允许我能够用颈血来溅大王了。通顺译:在五步之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直白译:如果你不敲瓦罐,近距离内,我就要与大王拼命了。
⑵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fǒu)。刃,作动词用;靡,倒下,例词:所向披靡。怿(yì),高兴,喜悦。译为:秦王身边的人侍从要用刀杀相如,蔺相如瞪着眼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但)还是敲了一下瓦罐。
译文参考: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