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时间:2019-05-14 12:2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第一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2006-2007年度课题招标指南

本年度招标工作坚持中医药科学研究“一平台、两靠拢、三加强”的发展思路,即充分利用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科技平台,发挥我省中医药科教资源的整体优势,针对中医药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我省中医药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研究思路要向临床靠拢,向产业化靠拢;要重点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疗效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要以继承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为基础,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培养优秀中医药科研人才为重点,达到规范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提高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临床疗效的目的,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产业化服务。

研究课题要体现和代表我省中医药研究行业水平,解决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为培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等项目做好基础工作。本次招标面向全省卫生系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部分重点中药企业,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一、课题设置、经费资助原则

本次招标以专题招标项目为主,对自选课题将严格控制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

(一)专题项目与资助额度

1、《四川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库》和《中医药、民族医药单验方库》筛选研究(课题标志“两库筛选研究”)。最高总资助额度为20万元。

2、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常见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方案与方法研究(课题标志“临床诊疗方案研究”)。其中多中心临床诊疗研究每项最高资助额度为6万元,单中心临床诊疗研究每项最高资助额度为3万元。

3、四川省道地和主流中药材品种质量标准研究(课题标志“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每项最高资助额度为6万元。

4、四川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标志“资源保护开发研究”)。每项最高资助额度为15万元。

5、创新中药新药及中药健康相关产品开发研究(课题标志“中药产品开发研究”)。其中创新中药新药研制须是六类以上(含六类)的中药,每项最高资经费为10万元(视新药类别而定)。中药健康产品每项最高资经费为5万元。

6、中医药基础研究(课题标志:中医药基础研究):每项最高资助额度为4万元。

7、提高专科专病能力建设研究(课题标志:专科专病能力建设):申请单位限已通过验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须围绕建设内容所涉及的病种展开具有特色、疗效突出的诊疗方法研究。每项最高资助额度为3万元。

8、中医药自选课题研究(课题标志“自选课题研究”)。除以上 专题以外的其他研究项目,由申请者自定。每项最高资助额度为2万元。

(二)经费匹配

本次招标所资助的经费为引导性资金,除中医药基础研究专题外,研究单位须匹配课题研究经费。要求:

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常见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方案与方法研究专题要求匹配经费不低于申请经费的50%;

四川省贫困地区中医药特色优势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专题要求研究单位与企业合作申报,匹配经费视项目具体情况而定;

创新中药新药及中药保健相关产品开发研究专题要求研究单位或合作企业能提供保证新药研发的充足的研究经费(有承诺书或合同书为据);

专科专病建设课题要求匹配经费不低于申请经费的100%; 中医药自选课题要求匹配经费不低于申请经费的200%。所有课题的资助经费均在2006/2007年度分两次拨付。

二、基本要求

(一)申请人

1、第一申请人必须是实际主持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年龄不超过60周岁,鼓励中青年申报。在读研究生(不包括在职研究生)不得作为第一申请人。

2、凡已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我局在研课题并尚未完成结题者,此次不得作为课题第一申请人申请课题。

(二)申请单位与申请条件

1、申请者所在单位应是具有中医药科研条件和能力的实体机构,财务独立核算,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有单独帐户的单位。

2、以全省或地区合作形式联合申请课题,需明确课题牵头单位和课题负责人,明确知识产权归属,课题合作单位以合同形式确认合作关系。

3、凡涉及实验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必须在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我局登记的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进行。需提供实验室分级登记证书复印件。

4、涉及实验动物的课题,必须有符合相应要求的医学实验动物环境及其条件并取得认证,需提供相应证明复印件。

5、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等国家和省科研计划项目重复的课题不予立项。

6、鼓励多学科参与,联合申请,优势互补;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攻关。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组织申请的项目或成员单位之间联合申请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立项。

(三)课题申报程序

1、申请人须认真详实填写《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申请书(合同书)》一式5份并与录制的软盘报送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经单位审核签章后报送主管市、州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局);省 级卫生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局直属单位的申请材料可直接报送我局科教处。

2、主管市、州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填写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将上报的所有课题按要求汇总后,统一报送我局科教处。

3、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对申请课题进行形式审查,凡未按要求填写申请材料、申请经费超过专题最高资助额度以及申请者所在单位未按要求匹配研究经费的课题均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

4、对形式审查合格的课题,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评审。经专家评审通过的项目,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审定、签章后,正式下达课题计划。

5、课题管理严格按照科技管理有关规定执行。每年12月底前各课题组须向省中医药管理局报告课题本年度执行情况,省中医药管理局将不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课题结束后视课题完成情况由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进行验收结题、成果鉴定。

三、专题技术要求

(一)《四川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库》和《中医药、民族医药单验方库》筛选研究

对已建立的《四川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库》和《中医药、民族医药单验方库》进行筛选研究,要求建立筛选评价体系和指标,筛选方法和工作流程,并从“两库”中筛选出临床疗效确切、具 有推广或开发前景的制剂或处方10个。

(二)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方案与方法(含上市药物、非上市药物、新诊疗设备、非药物疗法)研究

中医药临床研究要以提高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防病治病能力为中心,达到制订与规范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提高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临床疗效的目的。

(1)资助重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病毒性肝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间质性病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难治性肾病、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2)临床诊疗方案与方法应是:①在现有临床疗效基础上,总结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发挥中医药对疾病个体化整体治疗的优势,将各有特色的疗法综合集成,整合为一个完整、有机、动态的治疗方案或方法,鼓励多种疗法的协同治疗和个体化诊疗方案,可以使用上市药,也可使用非药物手段,如针灸、推拿或已取得批文的药械等;②方案中使用药物是非上市药者,只能以协定处方、中药免煎剂形式出现,以便临床观察。

(3)每项课题必须制定出关键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和技术规范,如入选病例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诊疗方案(方法)技术操作规范等。通过临床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案(方法)的规范文本和科学、客观的临床效应(包括安全性)再评价报告,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水平。

(4)课题研究目标必须具体而明确。必须针对某病或某病的某 证或某病的某主要症状或某病的某主要指标(含功能状态指标)有确切临床效应(疗效)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方法)开展临床研究。研究方案(方法)应注意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清晰并具有可操作性,采用的检测指标切合实际,能说明研究问题即可,切忌高新指标的堆积。对某某方治疗某某病的某项生理生化指标改善的验证性实验研究等课题将不予立项。

(5)诊疗方案(方法)的临床效应(疗效)初步确认应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新建立的疗效评价方法必须经过同行专家评议确认后方可实施临床方案(方法)。

(6)课题临床研究要求参照GCP有关原则实施。临床诊疗方案研究要求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有条件的应采用盲法试验。要有3家或3家以上的二甲以上医院参加。临床诊疗方法研究可以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样本例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经估算后确定(列明样本数估算过程)。申请书中应附CRF表、随机表、知情同意书,注明选定的数据统计方法。

(7)强调中医临床研究不同于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8)课题研究周期原则上两年左右,最长不超过叁年。(9)鼓励省级中医专科专病中心申报或参与此类课题。

(三)四川省道地和主流中药材品种质量标准研究

1、通过化学提取分离和主要药效筛选,找出能代表该中药材内在质量、并与其功能主治基本吻合的有效(毒)成分或指标性成分。

2、建立有效(毒)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定性、定量方法。

3、获得能收载入药典的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对照品0.5-1克,并能长期提供。

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能被国内接受的、较确切反映中药材内在质量的量化评价指标。

5、本项目完成后,所研究制定的中药材质量标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争取成为国家参照执行的药材标准,为川产道地、主流药材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6、课题研究周期为2年左右。

7、目前已有威灵仙、干姜、乌梅、枳实、土茯苓、川木香、决明子、通江木耳、僵蚕、川郁金、川芎、羌活、黄连、川射干等品种已分别列入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及我局计划项目。

(四)四川省贫困地区中医药特色优势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针对我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中药(民族药)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但未能很好开发的现状,以科技扶贫的方式,联合企业共同确定拟开发的品种并制定开发方案,使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有利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申请书中应注明该优势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年产量及产品形式等。

(五)中药新药及中药健康相关产品开发研究

配合中药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展中药新药及中医药保健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创制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质优价廉、稳定可控、临床急需的中药新品种和中药健康相关产品,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中药新药的研究 开发应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研究批件为研究目标,中药健康产品的研究开发应以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生产批件为研究目标。

(六)中医药基础课题研究

1、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要求首先建立假说,通过新理论、新学说、新观点指导临床医疗和生产实践,推动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其中关键是方法学的突破,要同时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重点资助:

——证侯研究:采用文献整理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证侯核心特征进行规范化研究;

——四诊客观化、智能技术的研究; ——经络的理论实质和针灸作用原理研究。

——中医药学实验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建立“证”或“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功能性检测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中药的基础研究和研究方法学的创新:中药药性理论、配伍理论、中药新剂型、药理研究技术、质检、质控技术、安全评价、中药废渣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科研基础性工作。

(七)专科专病能力建设研究

对本单位专科专病建设病种开展整理、总结和临床验证研究,以达到证明临床确实有疗效和临床具有优势;规范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提高中医药治疗专科疾病的临床疗效为目的。防治方案应该具体,在一个疾病的全过程中何时使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干预的具体方法,通过研究应整理出规范的文字或影像文件,便于推广。

临床验证的指标应该具体、清楚、明确界定。临床研究指标必须客观、公认,疗效评价体系应该公认,客观反映药物安全性和疗效。证候评价必须量化,至少主要症状或体征应该制定评分标准,尽量使用客观化标准。

第二篇:四川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

2012-2013课题招标指南

2012-2013是“十二五”计划的关键之年,本招标工作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以及《四川省中医药“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面对我省中医药继承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探索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临床优势特色规律,把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疾病防治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作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问题来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学术进步的指导思想。以提高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防病治病能力为中心,以继承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为基础,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培养优秀中医药科研人才为重点,以彰显中医药优势特色,突出中医药贡献度为目标。

研究课题要体现和代表我省中医药行业水平,解决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为培育国家级、部省级中医药项目做好基础工作。本次招标面向全省卫生系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部分重点中药企业,鼓励

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一、课题设置与资助额度、经费匹配

本次招标以专项课题为主,原则上不受理自选课题。

(一)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课题标志 “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研究”)

限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申请。

每项资助额度根据研究任务和内容的多少确定。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50万元,我局按确定研究经费总额的60%-70%拨付经费,其余部分由课题申请单位给予资金匹配。

(二)常见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方案与方法研究(课题标志 “临床诊疗方案研究”)

限二级以上医院申请。

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8万元。我局按确定研究经费总额的60%-70%拨付经费,其余部分由课题申请单位给予资金匹配。

(三)专科专病能力建设课题(课题标志“专科专病能力建设”)

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或建设单位申请,须围绕确定的专科专病优势病种展开具有特色、疗效突出的诊疗方法研究。

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8万元,我局按确定研究经费总额的50%拨付经费,其余部分由申请单位给予资金匹配。

(四)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与推广应用(课题标志 “诊疗规范与推广”)

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6万元。申请单位可不匹配经费。

(五)青年中医药课题(课题标志“青年中医药课题”)申请单位不限,课题研究内容不限但须是中医药相关研究。

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万元。申请单位可不匹配经费。

(六)中医药基础研究课题(课题标志“中医药基础课题”)

1.中医理论研究

申请单位不限,课题研究内容须以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构建、中医关键基础理论和学派、流派研究为重点。

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4万元。申请单位可不匹配经费。2.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

限国医大师、省十大名中医、省名中医、各市(州)评出的“十大名中医”以及国家级、省级师承指导老师申请,课题研究内容须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为核心,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文献整理与评价研究。

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3万元。申请单位可不匹配经费。3.中药基础研究

限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申请。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5万元。我局按确定研究经费总额 的60%-70%拨付经费,其余部分由课题申请单位给予资金匹配。

(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创新中药新药及中药健康相关产品开发课题(课题标志“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及中药产品开发课题”)

1.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

申请单位限有资质的医院制剂室和生产许可证的单位申请。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5万元。申请单位须匹配所需其余经费。

2.创新中药新药及中药健康相关产品开发 限中药生产企业或与企业合作的单位申请。

申请单位能保证提供所需其余经费。其中创新中药新药研制须是六类以上(含六类)的中药,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8万元(视新药类别而定)。中药健康产品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4万元。

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经费均在2012年一次性拨付。

二、申请条件

(一)申请单位

1.申请者所在单位应是具有中医药科研条件和能力的实体机构,财务独立核算,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有单独帐户的单位。

2.以全省或地区合作形式联合申请课题,需明确课题牵

头单位和课题负责人,明确知识产权归属,课题合作单位以合同形式确认合作关系。

3.鼓励多学科参与,联合申请,优势互补;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攻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立项。

(二)申请人

1.除青年中医药专项课题外,第一申请人必须是实际主持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具有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技术职称(已取得中医药博士学位的可放宽到中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年龄不超过58周岁。

2.青年中医药专项课题第一申请人必须是本科学历以上、实际主持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年龄不超过40周岁,且课题组前5位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3.在读研究生(不包括在职研究生)不得作为课题组前5位成员。

4.凡已承担我局在研课题尚未完成结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作为课题第一申请人申请课题。

5.为保障课题申请单位和申请人权益,课题立项后申请单位和课题组人员原则上不得更换。确因工作需要需更改者,只能实行替补并按规定报批。

(三)研究条件

1.涉及实验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必须在经认证的

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进行。需注明合作实验室并提供与实验室签定的工作合同。

2.涉及实验动物的课题,必须有符合相应要求的医学实验动物环境及其条件并取得认证,需提供相应证明复印件。

3.我局资助的经费为引导性资金,除部分专项课题外,申请单位须匹配课题研究经费并在申请材料中作出匹配经费承诺。

三、申请程序

(一)申请人须认真详实填写《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申请书(合同书)》一式5份并电子文档报送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经单位审核签章后报送主管市、州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局);省级卫生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局直属单位的申请材料经单位审核签章后可直接报送我局科技处。申请材料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二)主管市、州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局)、各省级相关单位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填写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将上报的所有课题按要求汇总后,统一报送我局科技处。

(三)我局科技处对申请课题进行形式审查,凡未按要求填写申请材料、申请经费超过课题最高资助额度均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而不提交专家评审。

(四)对形式审查合格的课题,由我局组织专家进行立

项评审。经专家评审通过的项目,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审定、签章后,正式下达课题计划。

四、技术要求

(一)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

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 以提高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为中心,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在整合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多学科队伍,集中研究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关键技术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水平。

(1)资助重点:病死率和病残率高且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优势的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及并发症、顽固性过敏性疾病、慢性疑难性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骨髓炎)、肿瘤、传染性疾病等病种。

(2)课题应以重大疑难疾病为研究对象,整合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运用中药、针灸、非药物疗法等不同的干预措施,形成能够充分发挥中医综合调节和辨证论治优势的综合治疗方案或疾病预防方案。

(3)课题可以针对某重大疑难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形成具有疗效优势的完整、有机、动态的防治方案;也可以针对重大疑难疾病的某阶段、某证、某主要症状或某主要指标(含功能状态指标)形成确有效应(疗效)的诊疗方案或

方法,但必须具体而明确。

(4)研究方案应采用公认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案设计应科学、严谨、合理,技术路线清晰、可行,效应指标和疗效评价体系应具体、公认,并需制定严密的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措施。研究应在3家以上医院进行,参加研究的医院须具有二甲以上资质。样本例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经计算后确定(需列明样本数计算过程)。

(5)鼓励多单位、多学科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攻关。

(二)常见多发病临床诊疗方案与方法(含上市药物、非上市药物、新诊疗设备、非药物疗法)研究

(1)资助重点:中医药治疗有明显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

(2)临床诊疗方案与方法应是:①在现有临床疗效基础上,总结其治疗规律,发挥中医药对疾病治疗的优势,可将各有特色的疗法综合集成,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治疗方案或方法,鼓励多种疗法的协同治疗和个体化诊疗方案,可以使用上市药,也可使用非上市药物,如院内制剂、中药饮片等,可使用非药物手段,如针灸、推拿或已取得批文的药械等;②方案中使用中药饮片者,只能以协定处方、中药免煎剂形式出现,以便临床观察。

(3)每项课题必须制定出关键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和技术规范,如入选病例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诊疗方案(方法)技术操作规范等。通过临床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案(方法)的规范文本和科学、客观的临床效应(包括安全性)再评价报告,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水平。

(4)课题研究目标必须具体而明确。必须针对某病或某病的某证或某病的某主要症状或某病的某主要指标(含功能状态指标)有确切临床效应(疗效)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方法)开展临床研究。研究方案(方法)应注意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清晰并具有可操作性,采用的检测指标切合实际,能说明研究问题,切忌高新指标的堆积。

(5)临床诊疗方案研究要求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有条件的应采用盲法试验。参加临床研究的医院须具有二级以上资质,样本例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经计算后确定(需列明样本数计算过程)。

(三)专科专病能力建设研究

对本单位专科专病建设病种开展整理、总结和临床验证研究,以达到证明临床确实有疗效和临床具有优势,规范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提高中医药治疗专科疾病的临床疗效为目的。

临床研究指标必须具体、清楚,疗效评价体系应该公认,能客观反映治疗药物或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证候评价尽量

量化,至少主要症状或体征应该制定评分标准,尽量使用客观化标准。

(四)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与推广应用

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与推广应用课题,围绕实施中医药科技民生工程,发挥中医药治疗某些病种的优势(包括非药物疗法),研究技术规范,推广应用于广大患者,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作用。

(1)资助重点:前期研究基础较好、诊疗规范、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项目。

(2)围绕其技术特点开展进一步的临床诊疗规范化研究,明确入选项目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及操作参数、疗效性、安全性、经济性、普适性等,形成成熟的诊疗规范或标准,编制出诊疗规范性文件。

(3)围绕实施民生工程和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该入选项目的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研究,制作课件,培训中医药技术骨干,组织开展临床应用和技术再评价。要求每项课题至少开展2期规范化应用培训,每期培训骨干中医药人员不少于100名,培训过后每名参训人员至少诊治相关病人50例以上。

(五)中医药基础研究 1.中医理论研究

(1)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研究。研究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概念明确、表述规范,能够指导临床,体现中医临床学科内在规律的中医理论体系框架。

(2)中医关键基础理论研究。围绕中医的脏象理论、辨证方法、四诊方法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要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学术观点,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又要有明确的创新观点,能够指导临床。

(3)中医学派、流派的整理研究。2.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

以继承发扬川派中医药学术经验和诊疗技术为目的,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文献整理与评价,达到出版要求,为出版《川派中医名家》系列丛书做准备。

3.中药基础研究

(1)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研究;(2)中药制剂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研究;(3)中药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科研基础性研究。

(六)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中药新药及中药健康相关产品开发研究

1.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

对医疗机构使用多年,具有独特疗效和使用特色的中药协定处方按中药制剂要求进行研发,或是对已有的中药制剂进行规范、提升质量,并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

须说明该处方或制剂的临床优势和技术特色,前期临床使用情况等。以取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批文为研究目标。

2.中药新药及中药健康相关产品开发研究

配合中药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展中药新药及中医药保健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创制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质优价廉、稳定可控、临床急需的中药新品种和中药健康相关产品,形成一批促进企业技术研发、推动中医药走向中医药产业市场的成果转化,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研究批件为研究目标,中药健康产品的研究开发应以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生产批件为研究目标。

第三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

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一、起草过程

1.2007年5月24日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六省一市保持中医药特色协作组工作会议上,与会同志就中医院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讨论,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必要出台一个指导性意见,并一致同意由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牵头组织起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起草后,征求了协作组其他省的意见,并上报到我局。

我司对该稿进行研究、讨论和修改后,形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草稿)》。

2.8月9日,在北京组织人员对草稿做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修改稿。

3.8月15日,在内蒙古召开的中医医院院长座谈会上,就该修改稿征求了部分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部分中医医院院长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形成讨论稿。

4.9月7日,在北京召开专家讨论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的专家以及西苑医院、东方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的主要负责同志对该讨论稿进行深入研究、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大

家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二、起草原则

1.定位:作为我局对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见,需重点体现指导性,使中医医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意见宜粗不宜细,避免成为规范,故定位为《指导意见》。

2.范围: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不只限于中医行业,还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即便在中医行业内,也涉及到医、教、研等各方面。考虑到此项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由中医医院先行做起,较容易操作,也更容易进行总结,故此《指导意见》的行为主体定为中医医院。

3.内容:该《指导意见》的建设内容定为中医药文化,考虑到如定为医院文化,则范围太过宽泛,重点不突出,特性不强,故圈定为中医药文化。

三、总体框架

该《指导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包含了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建设三大要素: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行为准则、实物形象(表现方式)。

总体内容共分六部分十八条:

第一部分,明确了指导思想;从坚持突出特色、坚持把握内涵、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促进发展阐明了基本原则;并确定了主要目标。

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从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三个方面,概括阐述了基本内涵,指出该做什么,怎么做和要达到的效果等。

第五部分,提出了在中医药文化建设统筹规划中应突出的重点和要求。

第六部分,为保障措施。要求中医医院从落实建设责任、落实建设经费、加强人员培训三方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第四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社区中医药服务

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中医药函〔2009〕145号2009年8月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72(传真)

附件: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

第五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中医药办发〔2011〕51号

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是本质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升中医药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实现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若干意见》强调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等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目前,已经逐步建立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初显成效,文化产品惠及百姓。但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差距,高效顺畅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和创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尚需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专业队伍有待继续充实和加强。

二、明确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继承发展为主题,以树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为主线,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为重点,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让中医药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坚持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突出原创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快中医药文化发展步伐;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发挥文化对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引领作用,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

(三)建设目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医药文化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之间关系协调,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持、发扬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素质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中医药文化发展繁荣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现代中医药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拓宽,中医药文化的海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总结研究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理解,从精神、行为、物质等层面提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医特点、行业特征并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二)中医药文化源流及内涵研究。开展中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工作,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文物、古迹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及其文化素养。梳理中医药文化源流脉络,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为搭建中医药文化理论构架提供资源和依据。

(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持续做好特色理论、技术、疗法、方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应用等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动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切实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

(一)中医医疗、保健机构文化建设。研究、制订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开展文化建设的政策与措施。遴选一批中医医疗、保健机构作为试点,开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的研究、建设工作。

(二)中医药科研机构文化建设。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加强文化建设和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增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文化底蕴,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过程中实现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中医药文化研究作为科研工作任务,设立专项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多出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文化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三)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建设。强化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责任,发挥教育机构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和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研究探索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传承的思路和方法。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与实践,逐步构建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体系。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培养具备文化素养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四)中药产业机构文化建设。调查分析国内中药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鼓励中药产业机构加强文化建设。筛选一批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建设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全面带动中药产业机构文化建设,研发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名牌产品。

五、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

(一)中医药文化精品创作。汇集古代中医药文化精华,融合当代科学文化和中医药学术最新成果,创作包括图书、影视、音像、电子读物、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

(二)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继续实施中医药文化科普项目,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加强与大众传媒合作,面向社会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紧培养中医药文化专业人员,制订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建设一支涵盖研究、教学、传播、推广、科普宣传、管理等方面,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思想作风过硬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队伍。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人民群众喜爱、在行业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

(二)中医药文化人才制度建设。设立中医药文化专职岗位和固定编制,保障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激发中医药文化人才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工作者潜心研究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水平中医药文化创新团队和个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国家中医药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制度,表彰在中医药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

七、加快中医药文化机构设施建设

(一)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中医药文化专门机构建设。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专门机构建设,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中医药类报刊社和出版社等文化机构发展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机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和民间文化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八、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一)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富有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专题会展、生态园区、音像出版物等中医药文化及其衍生产品,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

(二)发展中医药文化新兴业态。吸收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

九、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建设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载体。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载体建设,制订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做好中医药教材、古典医籍、音像制品和现代研究成果的翻译工作。编写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外文读本,规范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内容,提高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与交流质量。

(二)健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体系。加强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地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海外中医药机构合作,拓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外服务领域。鼓励在海外创办“中医孔子学院”或“岐黄学院”,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理解、认同和接受。

十、加大对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研究、制订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传承优惠政策,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设立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传承专项经费,组织实施民族医药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积极开展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十一、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订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划,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其他中医药工作并重并举、共同发展。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把中医药文化建设

作为评价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内容。制订支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为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二)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中医药文化工作涉及卫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财政、教育、科技、外事等多个部门,应统筹规划,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平台,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加大投入,提供保障。逐步加大中医药事业经费中文化建设经费的比例,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重点扶持公益性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支持重大中医药文化项目建设。

(四)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拓展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研究建立从业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执业及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中医药文化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适宜、健康、实用的中医药文化服务,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文化消费,维护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文化权益。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下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