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金融时代的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分析
摘要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既有金融领域仍然存在的风险以及其他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问题,更有经济复苏过程中劳动者利益诉求变化引发的新矛盾。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的新情况,分析新特点,提出当前稳定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思路,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势头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趋向拐头,以中国为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复苏。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企业订单逐步回升,生产呈上升趋势,招工数量增加,经济出现回暖迹象。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劳动关系的新特征。
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趋向拐头,经济回暖,降低了劳资矛盾集中爆发的风险。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劳动关系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问题仍然突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9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44万件,同比下降1.31%,涉及劳动者人数101.69万人,同比下降16.26%,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38万件,涉及劳动者人数29.96万人。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劳动关系管理的策略,已是现实所需。
(一)劳资双方利益诉求的变化。
劳资双方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利益对立面。金融危机使中国各类企业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订单大幅减少,资金紧张,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停产关闭,导致裁员或变相裁员,部分企业减薪或变相减薪,拖欠工资情况加重,欠薪逃逸事件时有发生。在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之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更加剧烈。企业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弥补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亏空和损失,一方面储存资金,壮大力量,为应对类似金融危机这样巨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好准备;裁员、减薪与工作压力给职工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危机过后,职工“涨工资”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想挣取更高的工资收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因此,金融危机虽然转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关系却有更加紧张的趋势。
(二)金融危机成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遮羞布”。
后金融危机时代,生产逐渐回暖,一些企业生产订单明显增多,招工数量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呈现“生产忙、加班忙、招工更忙”的繁忙景象。但在企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的同时,劳动关系中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订单上涨,对工人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但不少企业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企业生产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职工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二是职工超时加班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借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依然困难,扯起“共度时艰”的旗帜,少发或者欠发加班工资。
(三)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
企业联合会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下降,不少企业用工成本比重增加,有的企业人事费用率达25%以上。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用工谨慎。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控制或减少正式用工,替代使用劳务工来减轻人工成本压力。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劳务派遣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试用型派遣,劳务派遣人员的薪酬、社会保障和参加工会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调研证实,全国各地超“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使用派遣工现象大量存在。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估计,全国约有劳务派遣工2700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计也在1500万左右。
(四)政府相关政策的后续影响。
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危机期间为企业减负的短期政策可能会给经济复苏后劳动关系的协调留下隐患。“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这些政策在危机时期可能会起到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但也可能引发通胀、社会保障支付能力下降等问题,为劳动纠纷日后的集中爆发埋下隐患。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灾后”
重建工作,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新阶段,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目标,在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促进实现体面劳动上取得新进展。
(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劳资利益不均衡。因此,就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问题,是我们争取分配领域公平、职工队伍稳定和劳动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尤为艰难。一是政府为了舒缓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没有像往年那样按期出台企业工资指导线,工会和劳方失去了政府这座“靠山”;二是协商谈判的方式、方法不对称,这是由劳资双方的利益地位所决定的;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方以自己“亏损”为由压低工资,但是企业丰年补欠究竟能补到什么程度,工会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面对以上诸多问题,需要工会找准企业发展需求和职工权益保障的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为切入点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我们可以探索和推进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把工会在企业中的弱势状态,调整和发挥为区域中的优势状态,以保障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率的同步。
(二)稳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
劳动合同法根据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针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用工不规范等问题,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并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多来,应该说总体情况是好的。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组织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行动”。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对农民工集中的中小企业通过推行简易劳动合同文本等方式,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研究规范家庭服务业用工,将家庭用工中大量口头协议转化为简易的契约管理。研究制定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务派遣在发展中,以规范促发展。
(三)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体面工作。
改善劳动条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是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国家劳动标准,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把维护职工权益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对改善劳动条件急需、目前仍然缺失的劳动标准加快制订,对需要完善的标准抓紧进行修订。目前政府已经以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结合订单增减、急缓变化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灵活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探索研究家庭劳务协议和特殊工时、劳动报酬及休息等劳动标准。落实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四)完善劳动危机管理措施,有效处理劳动争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中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劳资冲突。这一机制包括劳资关系预警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劳资冲突应对解决机制等一整套内部劳动危机管理措施,并努力实现对劳动争议的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各方应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处置工作,实现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主动权。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建立企业调解、乡镇街道调解和人民调解等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运用我国传统的、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经验”的柔性化调解方式,及时将小额、简单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切实把劳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加强仲裁实体化基本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立快速处置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工作机制。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部分企业遭遇危机后,未经劳资双方协商即选择降薪、换岗和调动工作地点等“软裁员”手段,迫使员工主动辞职;有些企业采取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来规避使用劳动合同工,甚至通过异地派遣、异地参保达到少缴社会保险费、逃避劳动监察的目的;而一些想要离职的员工也采用消极怠工、破坏生产工具等行为设法让企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获得经济补偿金。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要依法调整企业劳动关系,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保障职工权益的关系,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将扶持和服务寓于执法之中,继续指导企业依法用工,引导职工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要严厉查处使用童工、非法职介、欠薪逃匿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重大违法案件。各级劳动执法部门和人员要通过贯彻执行法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劳动保障监察责任网格化和监察信息网络化,推动监察执法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六)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银行业担负着向实体经济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其经营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经济的运行。如果金融业出了问题,银行失去了“供血”能力,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此,增强银行业盈利能力、化解金融风险,从国家层面上,需要政府创造宽松环境,给予银行业更多的呵护,支持银行业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比如,在放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对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给予适度的风险补偿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降低税负,减轻银行业的经营负担。据专家测算,银行营业税每降低1%,盈利即可提升3%左右。银行负担减轻了,银行经营就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就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险,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对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在金融危机面前,一定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通过多方面努力度过“严冬”。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08年11月,中央公布了两年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紧接着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配套方案。4万亿投资中,来自中央的投资安排可达1.8万亿元,所剩资金缺口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按照以往的市场规律,银行业为此缺口贡献的新增贷款至少要占到2万亿左右。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研究、合理规划,吃好“政策饭”。
直接介入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优良项目,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景气下滑的情况,政府投资项目更是风险较低而收益比较有保证的优质贷款项目,是各大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焦点。其中,铁路、公路、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这类基建工程,一方面是中央已明确配套资金会到位,信贷投放安全系数较高,即使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有国家“兜底”;另一方面,基建工程的利差也颇为可观。因而,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压力前所未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甚至保险资金都对基建投资项目虎视眈眈。在这个庞大的诱人的蛋糕面前,各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积极介入政府投资项目,实现贷款规模的较快发展。
积极介入政策支持领域。当前,由于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三农”问题等比较突出,出于银行自身稳健型经营的考虑,在这些领域的信贷必须谨慎。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须看到,中央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支持新农村建设,并安排了相应的政府投资资金。随着这些领域政府投资的到位,加之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的到位,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对金融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将为银行带来部分商机。在一系列明确的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谨慎的、有选择的介入这些领域,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来实现自身业务的增长。
大力拓展政策扶植行业业务。这次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不仅着眼于“保八”的年度目标,而且着眼于长远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行业,已作为政策重点扶植的对象,各项优惠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将陆续出台。就长远来看,这些行业虽然当前在我过属于薄弱行业,但是在政策扶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预期下,这些行业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市场影响力。银行介入这些朝阳行业不但可以实现贷款规模的扩张,而且会培育更多的潜力客户,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下,企业投资意愿萎缩,银行的业务资源更加稀缺,对优质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银行的经营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夺取先机,平稳渡过困难时期,因此吃“特色饭”是银行“过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
要坚持特色定位。每个银行的发展历史、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业务基础和客户群体各不相同。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界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和目标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要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对吸引客户,抢占资源极为重要,只有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中赢得并留住客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客户对购买银行产品更加谨慎、对风险和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商业银行只有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发一些符合金融危机下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才能弥补中间业务和客户金融需求不足的消极影响,实现业务的平稳增长。
要塑造特色品牌。银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誉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特色品牌一旦形成并被市场接受就会变成银行持久竞争优势,所以在危机的条件下,银行更应该重视自身特色品牌的塑造,通过特色品牌的塑造来赢得客户和市场的信赖。
要拓展特色业务。在实体经济增速下滑的形势下,银行业务蕴含的风险也在加大,银行不应该盲目的扩张业务,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拓展符合自己市场定位、风险偏好的特色业务,经营自己所熟悉行业和领域的业务,这样才能够在危机中既保持业绩的平稳增长,又可以有效防范经济形势恶化所带来的风险。
结论:尽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只要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努力塑造特色品牌、持续关注经营风险,一定能够战胜寒冬,迎来下一个发展春天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求是,2010(4)。
[2]林晓洁。分析新特点,探索新途径,努力推动劳动关系工作取得新发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05-12(A1)。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施杨,张国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1)。
[5]唐鑛。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战略性劳动关系管理[N].光明日报,2009-12-12(A7)。
[6]任湘郴。李作威。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关系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0(1)。
[7]方丰,徐冬。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巩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第二篇:后金融时代大学生金融时代大学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我们是XXXX在校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后金融时代大学生金融时代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很想听听您的宝贵意见,真诚的希望您能抽时间协助我们如实的填写本问卷,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注:金融海啸后,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这个转折阶段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后金融时代。】
访问员保证:我们保证问卷所填各项资料,仅作为我们完成作业的资料,绝不向外泄漏。请在相应的选项前的“□”内画“√”。
1.您的性别□男□女
2.后金融时代,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您若是毕业生您的选择是?(单选)
□读研□找工作□出国□自主创业□考公务员
3.您觉得现在的经济形势对您现在或今后就业的影响主要是?(单选)
□就业难度增大□薪酬水平降低□更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用人要求变高
4.您对自己毕业时就业形势的态度?(单选)
□胸有成竹□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对就业形势很是担忧□无所谓
5.你觉得月薪在多少范围内,你可以接受?(单选)
□1000元以下□1000~2000□2000~3000□3000~4000□4000以上
6.如果选择就业,您毕业后将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找工作?(多选)
□学校或社会的人才招聘会□人才网站的相关信息□通过熟人介绍□通过中介机构或人才市场□其他
7.后金融时代下您认为影响您就业的主要问题是?(多选)
□面临竞争太激烈□缺乏实践技能与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社会交际能力□证书、奖学金等硬件支持量不足□就业指导、就业信息量不足□其他
8.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您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工作?(单选)
□经济发达大城市□中小城市□基层□无所谓,只要能找到工作
9.面对后金融时代,您认为大学生就业前自身要有什么准备?(单选)
□出色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成绩□获奖证书或资格证书
□出色的实践能力□其它
10.当前就业形势下,您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业渠道是?(单选)
□学校教师推荐□家庭关系□校园招聘□校友帮助
□各类社会招聘□网络招聘信息
谢谢您的合作,祝您学习进步,前程似锦!
第三篇: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关键字: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就业观措施
内容摘要: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遭受极大打击的就业市场仍处于疲软状态,为此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难题的大学生们应该拥有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并且,对当前就业形式有足够的了解以及对未来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青年学子而言,能否实现就业是其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直接影响到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现,影响到能否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大学生就业观念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取决于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就业观念既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制约,又受就业主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基于当前国情,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今天,大学生需要抛弃传统就业观念,如精英就业、终身就业、被动就业、从众就业等,进而树立新型就业观念,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新型就业观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要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同时要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近年来金融危机下造就的严峻就业形式又对现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一、后危机时代严峻的就业形式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加上近年来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2010年需就业的大学生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来自招聘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2008年10月份有效招聘职位数比9月份减少了不少,其中,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招聘行情萎缩尤其明显。据介绍,该网站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房地产业招聘人数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环比下降了6%。
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及经济形势的恶化,09年年初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达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都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并导致不少企业倒闭。且其他一些在往年给予大量就业职位的私营企业,其经营状况不好,这对未来大学生就业来说又是一大缺失。
此外,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就业形势变得不容乐观,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占据了一大批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沿海地区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面临倒闭、迁移和收缩的威胁,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导致就业市场的萎缩。
二、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观
积极应对就业难
在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大学生不应该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就业,尤其不能抱有“再等一年”这样的心理,要知道每年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就业难题,谁也不能保证明年的形式会有好转,况且浪费一年的时间在等待上是极其消极和不负责任的就业态度。于此相反,面对如此形式我们更应该发挥极大的能动性,积极的为就业做准备,努力提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例如,大学生可以到中小企业去就业,其发展空间相对于各项制度措施都比较完善的大企业大。因为中小企业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很多事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中小企业的用人机制与成熟企业会有很大的不同,开放性更大,这种环境有利于于大学生的发展前景。所有大学生毕业生应从自身长远发展考虑,将目光转投到这些处在基层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知识优势。另外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中小型企业去,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应了解,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应该多在岗位上锻炼,然后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理性对待就业难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在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和努力的目
标。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巨大,社会竞争激烈的当下更应该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为将来就业提早做好准备。大学生要根据有关老师和专家的指导,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毕业后大学生就会减少从业的盲目性、慌乱性和被动性,做到目标坚定,思维缜密,有利于把握就业机会。
同时大学生应具备理性的就业观念,摒弃自以为是的心理,避免将自身与普通劳动人民相区分,甚至出现排斥劳动就业观的现象。大学生应致力于服务性、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过去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性、基础性工作,也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技术水平的人员来从事,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日前出现的大学生应聘做清淘化粪池业务员、保姆、卖猪肉等都是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理性回归。
调适心理树立信心
根据针对2010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9%的学生感到就业压
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远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那么,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自我调整,缓解这种因经济影响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树立起就业信心成为相当重要的事件。它能帮助学生应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局势或者说来帮助学生增强综合素质,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首先,大学生在了解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式后,也要看到我国政府对此所作出的各项努力及其成效,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结束后仍然在稳定快速的增长之中,就业形式虽严重却也在不断好转之中。另外,我们对自己也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相信“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只有让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也相信自己!
三、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就业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励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原因来自择业动机,而择业动机却是在择业与就业观的支配下产生的。良好的就业观能够增强我们的就业欲望,促使我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仍积极应战,把握就业机遇,得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大学生积极就业不仅
对国家缓解就业压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各行各业获得人才提供途径。
(二)对择业道德的规范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社会道德缺失已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现象。
谁都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单位,面对着倏然而逝的求职机遇。面对着纷至沓来的竞争对手,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将对其择业行为、求职道德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
在:(1)约束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保障择业工作的有序进行。(2)调节择业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择业观与就业观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择业道德。
(三)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把握人生方向
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职业一经选定,就等于向社会迈进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而作为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很难一下子适应社会,还有一个对环境、工作性质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渐进过程。正确的就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并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大学生正确择业观与就业观在实际工作中的直接反映,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要求大学毕业生上岗后,与单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从而共同面对危机,共渡难关。
四、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就业观的途径
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理念、生活环境、教育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里,大学生的就业观基本定型,因此学校的正确引导不可忽视。
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对这个系统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如各院系都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形成了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就业、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调动了校内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就业,形成了全员抓就业的可喜局面。同时学校也要为毕业大学生就业作出积极努力,包括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广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努力提高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地区就业;开展创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等。
参考文献:
[1] 论大学生新型就业观的树立及意义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 2009.[2] 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荒期”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网 2009.[3] 代表委员关注大学生就业难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光明日报 2009.
第四篇:金融e时代
金融e时代之得账户者赢天下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今有曰“得账户者赢天下”在这个金融行业满天下的时代,充满着竞争如何在金融行业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一个公司必须具备很多条件才能在金融行业中成为the best of the best,需要一个强大的部队(团队),一个运筹帷幄能做出明智性决定的军师(领导),还要有许多削铁如泥的武器(数据),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互联网)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去击败对手,利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资源,一个和金融密不可分的组合,也只有互联网才能将金融电子化转变成电子金融化,所以打造互联网“账户”已经成为很多金融行业认定的制胜共识。
在这个信息金济时代,账户不仅仅是一个用户联通互联网的身份凭证,也是很多商家,企业同客户相互沟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渠道。
互联网账户一个安全、便捷、快速的网络钱包,随着互联网的的的快速发展,网络账户的功能与价值也在逐步的完善和丰富,在未来的世界中一个网络金济化的时代会慢慢的敞开大门,互联网账户会成为货币活动的主要的通道,它将是每一个独立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在网络信息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帮手,所以在未来的电子金融化中,账户所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谁拥有账户,谁就能掌握客户资源和业务基础。
早期的账户只是银行为存款的客户分类记录存款金额变化的工具而如今在这个网络金济化的时代很多银行都将网络付款、转账、自动取款、投资、理财、通过网络账户的方式来更简单快捷的完成客户所要求的东西,所以在未来的金融战争中,网络账户将成为一个能左右金融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力量。
相信在以后随着金融的多样化发展,网络账户会有更多的使用空间,特别的进入金济信息化时代的时候,所有的账本和账户都会全部转变为网络账户。淘宝网一个现代网络生活的一个标志,能让淘宝在这个网络时代立足很大的原因就是一个叫支付宝的网络账户,支付宝一个存款、付款、记录交易明显的一个网络账户,利用这个东西可以快捷、轻松的完成转账、付款快速的解决问题,网络账户一个简单便捷的存折,所以金融行业要将金融电子化转变成为电子金融化发展是需要互联网账户这个牢固的基础,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电子金融化会成为一个时代的领航者。
金融e时代之金融的升华
大约在六百多年前,当时很多国家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限制,所以各国的金融贸易活动无法突破国界。但是这一状况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得以改观。
发生在15世纪末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原有的时空距离,很多国家都开始进行跨国贸易交往,债权、债务、清算以及资本转移等活动不仅展示出了国际金融贸易的雏形,而且慢慢的让金融贸易步入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
此后,随着人类对金融的了解让金融行业进入了飞快的发展时代,随之也带动了网络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为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同主权国家之间展开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协调与合作。从1922年4月的热那亚开展的世界经济与金融的会议,到1936年10月的三国黄金协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以及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都是象征着金融行业王者归来的先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象征着20世纪人类社会将国际金融协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现在的社会已经把金融带进了数字化,技术信息的新时代,现在的金融行业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逐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金融不但将从事金融行业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是赋予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电子化成为金融机构全新的发展方向,电子金融化让传统古老的金融机构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大转变,给未来的金融机构灌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金融e时代之胜者为王信息时代的金融竞争是激烈的,赢家通吃也成为了信息时代金融机构的一个普遍现象,赢家通吃的定义就是市场竞争的最后胜利者获得所有的或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失败者往往被淘汰出市场而无法生存,很久以前有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富商有一天要出远门在临行前,富商叫来了三个佣人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和贡献分给他们金币,第一个分到了5金,第二个分到了2金,第二个分到了1金让他们用分到的钱去做生意,第一个和第二个都用自己分到的金币去做买卖两个人都分别挣到了5金和2金,而分到1金的人把钱藏了起来,最后富商回来了前两个佣人都利用自己的才能分别挣到了5金和2金,富商得知后将两个佣人所挣的钱全部奖励给了他们,并且让把许多事都派给他们去管理,最后一个人没有挣到任何的金钱只是将富商交予他的1枚金币原封不动的还给了富商,富商觉得这个佣人没有才能于是收回了那1枚金币给了第一个挣了5枚金币的佣人,在之后的时间里三个佣人呈现出了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现象,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定律”。
所以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到数一数二,就会成为失败者无法立足于金融界从而面临被行业扫地出门的境地,在金融界要保持不败成为王者是很多金融界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于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在金融行业中,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平台战略,这种模式的平台市场不仅仅是金融界有着影响,对整个商业模式的公司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这个以平台为中心的产业当中,平台的参与者越多,平台
越具有价值,举一个简单是例子,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是在互联网中占有强大的市场,三大公司联手在互联网的产业中垄断了整个市场,在互联网的市场中三大公司能够出现三足鼎立是局势就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个平台战略模式,百度的平台是上网的企业,用户越多,百度的价值越大,腾讯的平台只用QQ的用户越多,腾讯的价值就越大,阿里巴巴的价值则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网络购物群体,三大公司都是利用了自己的一个平台战略模式体现了自己的市场价值,还有很多家公司综合金融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都是针对客户端、销售端、产品端及服务端。例如平安公司提出的“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多种服务”,其目标就是在公司综合金融平台下,通过对客户资料整合及分析,可以判断出同一个客户跨专业公司、跨系列的多种产品需求及财务缴费能力,然后通过具备综合金融销售能力的专业化队伍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销售服务。当客户拥有平安公司下任意销售
渠道的任意一款产品之后,即可拥有一个跨专业公司通用的客户服务账户,在此账户下可根据客户价值评价标准来判断出客户对于公司的价值贡献度,并据此提供公司统一的、差异化的客户服务,如传统售后服务及增值服务等,这个就是平安公司的一个平台。
那么,在这个平台时代,有着怎样的生存和竞争法则是什么就是一个定律“赢家通吃”。
第五篇:金融期货时代
金融期货时代的银证期合作模式分析
沪深300股指期货十大热点问题 总结沪深300股指期货十大热点问题,展现股指期货市场的风起云涌。
收藏本书 字号-+
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开创中国期货市场乃至金融市场发展的全新时代。在股指期货推出的契机下,期货市场的整个市场体系与制度架构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调整和大变局。所有金融机构都将直面股指期货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任何金融市场参与方都将无法置身事外。因此,探索与构建一个银、证、期畅通互联的合作体系是当前股指期货推出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3.2.1 股指期货将深化银证期合作模式
金融期货时代,不仅银行的传统银期合作业务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同时将给银期合作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保证金存管和资金划转业务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根据国际市场经验,2009年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占全部衍生品交易量的81.38%。在金融衍生品中,股指类衍生品的比重最大,约占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的44.31%,占所有衍生品交易量的36.06%。因此,可以预计,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大幅度增加,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存量将会成倍增长,这在给现有的银期通系统和银行保证金存管业务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机遇。
其次,期货理财产品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加剧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与国内银行不同的是,外资银行的目标在于利润优厚的表外业务、中间业务。因此,国内资产质量较好、经营相对灵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来可以利用内资银行的资源优势,把表外业务、中间业务、衍生品业务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银行系期货理财产品的推出,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期货理财产品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但其意义深远。作为银期合作在深度上扩展的产物,银行期货理财产品的推出不仅有利于改变期货公司业务模式单一的现状,促使其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而且有利于改变目前“品种少、规模小、散户占主导”的期货市场格局,促进中国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促进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各方金融机构的融合。
最后,股指期货还将为“介绍客户获得佣金返还”的银期合作模式(即银行IB模式)带来发展机遇。与国内区区163家期货公司相比,商业银行在网点和客户资源上的优势不仅期货公司不能企及,而且也让国内所有券商为之兴叹。因此,探索商业银行和期货公司建立IB合作模式,也将随着股指期货上市后期货市场的快速扩容而被提上日程,成为股指期货时代银期合作新的亮点。
金融期货时代银期合作模式分析(1)
沪深300股指期货十大热点问题 总结沪深300股指期货十大热点问题,展现股指期货市场的风起云涌。
收藏本书 字号-+
股指期货的推出必将引领我国的金融市场进入混业时代。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所有金融机构都无法置身事外,而商业银行作为混业市场的主导,除了完善传统的服务性业务之外,发展创新业务,扩展银期合作范围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在股指期货上市的推动下,银期合作业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1.银行期货类理财产品
近年来,以理财产品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08年年底,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超过8 200亿元,而2009年各商业银行又累计发行了5 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发行量持续稳步增长。在国际上,理财业务无疑是国际大型商业银行重视的中间业务之一,它们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财产品结构设计巧妙,可以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也是国际商业银行重要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之一。特别是由于国际市场的金融期权交易品种健全、流动性高,国际商业银行利用金融期权进行金融工程组合,设计出风险收益差别各异的挂钩类理财产品,如挂钩指数、挂钩黄金、挂钩石油等理财产品。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局限于风险相对较小的股票、债券、货币等,缺少期货等衍生品。
2008年1月8日,交通银行与金瑞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国内率先推出个人黄金期货投资业务—“玖玖金—个人黄金期货投资”。当月30日,银监会向国家开发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汇丰银行这七家银行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从事境内黄金期货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衍生品业务方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标志着银行期货类理财产品正式“开闸”。国内银行黄金套利可行性结构如图3-4所示。
推出个人黄金期货投资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期货公司在业务合作关系上的创新和突破。而股指期货的推出,才是真正打开银行业与期货业深入合作的广阔空间。有了股指期货的“保驾护航”,银行不仅可以在涉股类理财产品中加入股指期货来对冲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还可以直接开发与股指期货挂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如兴业银行2008年推出的“FOF+股指期货套利双赢计划”人民币理财产品,跳出现有的局限于证券、债券、基金等传统投资产品的桎梏。
以期货市场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一直在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现在市面上发售的产品大多数都挂钩于国外大行的农产品指数,如高盛的农产品及细分指数、德意志银行的有关指数等,收益明显而稳健。另据统计,在银行挂钩理财产品中,收益能达到10%左右的,多集中在与农产品、原油挂钩的品种。2008年7月4日,民生银行首推
投资于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尽管在上市首日开售前被突然叫停,但却为未来银行类期货理财产品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融期货时代银期合作模式分析(2)
沪深300股指期货十大热点问题 总结沪深300股指期货十大热点问题,展现股指期货市场的风起云涌。
收藏本书 字号-+
期货理财产品与期货投资基金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以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为例,这款产品中,由银行负责销售,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由专门的投资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并由期货公司担任风险顾问。由银行、期货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这款理财产品,在形式上类似于私募基金,最低认购起点比较高,并非是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的公募基金,并且加上了市场信誉和社会信誉都很高的银行,还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增加了资金安全的有效性。此外,还通过配备非常专业的、行业内地位比较高的期货公司作为风险实际控制人,真正实现了银、期、信三方合作、三方共赢。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是商品期货理财产品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利用股指期货设计的期现套利产品也将大幅涌现,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全新的标的。
此外,股指期货的上市叩开了国内金融期货发展的大门,外汇期货、利率期货、个股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也将陆续登场,这些领域都将成为未来银期合作的重要领域,同样也将带动与之相挂钩的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2.银行直接参与金融期货
2008年3月,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从事境内黄金期货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可通过成为期货交易所会员的方式,从事境内黄金期货交易业务。《通知》的发布,宣告了国内商业银行直接参与期货交易的制度性障碍最终破除。2009年4月2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向4家商业银行颁发上期所自营会员证书,此举标志着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4家商业银行成为上期所首批金融机构系自营会员,可以直接参与黄金期货交易。
不仅如此,尽管政策尚未明晰,但银行还将扮演特别结算会员的角色仍值得期待。在中金所会员架构体系中,特别结算会员作为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引入,不可或缺。根据《期货交易监管条例》,商业银行可申请成为中金所的特别结算会员,参与股指期货的结算业务。银行具有资金、客户、网点、技术等优势,因此,银行的参与被认为是“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支持期货业做大做强”。随着今后金融期货品种不断丰富,银行必将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向着金融市场全方位服务提供商的目标迈进。
3.银行为期货公司提供IB服务
由银行为期货公司提供IB服务,也即“介绍客户获得佣金返还”模式是证券和期货IB制度在银期间的延伸。目前,证券公司介绍客户至期货公司获得佣金分成的IB模式早已为市场所熟悉,而相比证券公司,拥有更多网点资源和优质客户资源的银行在为期货公司介绍客户并获得佣金返还上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银行众多的VIP客户中,大多拥有股票和基金资产,但参与期货市场的客户却是少数。因此,由银行将这部分客户资源介绍至期货公司进行期货交易,不仅能给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也能为期货公司带来更多优质的客户资源,推动股指期货、商品期货交易的进一步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