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word版)

时间:2019-05-14 12:3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word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word版)》。

第一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word版)

八年级历史(北师大版)上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2、时间:1839年6月3日 地点:广州虎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3、影响: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时间:1840-1842年

3、内容:①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②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开眼看世界

1、魏源和林则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代表;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联军侵华

1、时间: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2、起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开始: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4、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奕䜣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5、《北京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増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赔款。

二、俄国趁火打劫: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皇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割占中国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58年《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多平方公里,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在内40万多平方公里 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原因:(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导致传统的手工业破产。(2)巨额的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3)1849年,广西发生了饥荒。

2、过程:1851年1月金田起义。太平军,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1853年3月定都天京,正式与清政府对峙。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意义: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

4、北伐失败;西征胜利,1856年上半年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国悲歌

1、洪秀全和杨秀清权力之争导致的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天京事变后,清军(李鸿章、曾国藩)加紧进攻太平军。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建立了政权,提出了鲜明的纲领,坚持战斗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第4课洋务运动

(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䜣等王公大臣主持者。负责外交与通商、开矿、筑路、办学等。

评价:是清政府专门的外交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洋务运动

主张师夷长技,建设近代国防。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1、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2

3、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江南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福州船政局。(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1893年张之洞汉阳铁厂。1876年唐山开平矿务局。1873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3)积极筹建陆海军。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作用(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三、民族企业的出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卖和手工业主也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机器生产。著名的有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械厂、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一、黄海海战:

1894年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斗中殉国。

二、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内容: ①时间:1895年

②中方代表:李鸿章;日方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③条约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④影响: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的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形式: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设立银行、兴修铁路、开矿办厂;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

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公车上书

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揭开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2、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

三、百日维新

1、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4、结果: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保留京师大学堂,废除新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被捕牺牲。

5、意义: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6、失败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力量强大。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年-1901年)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兴起的地点:山东、直隶等地(纲领口号):扶清灭洋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镇压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

2、八国: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3、时间、过程:1900年6月。

4、结果: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失败。

三、《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签订的双方:清政府(李鸿章)——俄、美、英、日等11国。

2、内容:

(1)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税收作担保。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影响:(1)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2、中国同盟会创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②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革命目标: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核心)、民生)

二、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2结果: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接着占领武昌城,取得胜利

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之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三、中国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

2、中国民国成立的意义:①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②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北洋军阀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4、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年 第9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专权

政治:控制内阁实权,1913年制造宋教仁案。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镇压二次革命。

外交: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二、“二次革命”

背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组成由北洋军阀掌握实权的内阁。导火线: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结果: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二次革命”失败。

三、复辟帝制

1、独裁:(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会。(2)1914年5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3)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4)1915年5月,部分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复辟: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准备元旦登基。

3、结果: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去世。

四、军阀混战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2、派系:直系:(冯国璋、曹锟)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皖系:(段祺瑞)安徽、浙江、山东、福建。奉系:(张作霖)主要盘踞在东北。

3、影响:军阀在帝国主义扶植下,为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10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袁世凯掀起封建复古逆流,使民主共和理想成为泡影,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新出路。

2、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3、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4、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

5、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向封建礼教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打孔家店”口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

7、意义: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给出了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五四运动

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过程:运动前后两个时期中心与主力的变化

初期:北京学生罢课。后期:上海工人罢工、罢课、罢市。

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十月革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2、陈独秀发表《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理论。3、1920年5月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各地陆续成立。

4、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第12课国民革命

一、国共首次合作

背景: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以俄为师”。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宣言》《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国党。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黄埔军校创办: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著名的黄埔军校。特点: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出师北伐 时间:1926年

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打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概况:叶挺独立团。取得成功。

思考: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原因?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国共合作破裂:革命阵营出现了危机,蒋介石军事实力急剧膨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国民革命失败了。

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和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义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清共”

概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意义:南昌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定为建军节。

二、井冈山会师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

10月,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道路的开始。

三、红军长征

革命力量的发展:根据地创建,军队数量。

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红军占领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长征进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奔卢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于1935年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中红军所表现的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二篇:初二历史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提纲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周恩来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

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P4)。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1、1950年6月,美国派兵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我们解放台湾。

2、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前线。

3、黄继光和邱少云是志愿军战斗英雄,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上甘岭战役非常惨烈。

4、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第三课土地改革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土地改革的意义(P13)

3、1952年2月,中央决定判处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这是共和国反腐败第一大案。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1、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1957年超额完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3、简答题: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P18——19)

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第三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1949—1956年,过渡时期)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

(1)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①制定《共同纲领》:规定国名、国家的性质。《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定新中国国旗、代国歌、首都;

④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举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3)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

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②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

3.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稳定物价之战

目的: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

作用:投机商囤积大批物资卖不出去,纷纷破产,全国物价开始趋向平稳。

评价:“不下于淮海之战”。

二、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1)史实: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2)意义:

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②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称号:最可爱的人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等)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①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我国同印度政府谈判中首次提出;1954年6月,中、印、缅三方共同倡导。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圆满成功。

①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问题。

③意义:改善了中国国际环境;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以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川藏、新藏、青藏公路等。

(4)特征:以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

2.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

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走合作化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走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3.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5课

“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

(2)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五个自治区的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注意: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8年)

(特征:失误—曲折—探索—发展)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中共“八大”内容和影响。

内容:分析了主要矛盾;提出了主要任务。

影响:中共八大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大跃进”

运动:(1)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2)主要标志和表现:①盲目求快;②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速度;③全民大炼钢铁。

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人民公社;

②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③影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

3.严重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失误原因: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原因:①一五成就的基础;②国民经济的调整;③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等。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1.发动原因:毛泽东对党内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认为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国家面临复辟的危险。

2.导火线: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凭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

4.经过

(1).迅猛开展: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司令部: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

(2)、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形成林彪(1971年坠机死亡)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3)、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5.结束标志: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6.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灾难:

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②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③国民经济发展缓慢;④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⑤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拉大。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军事和科技)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10月: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4)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5)1949年:海军和空军成立

(6)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通常被称为“二炮”的部队是导弹部队)意义: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7)“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简述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历史意义?

答: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70年代外交成就)

一、重返联合国:时间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现在,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英法俄)

二、中美建交:1971年,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改变世界的一周);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1)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2)70

年代: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显著成就: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注: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第10课“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

(1)王进喜:为大庆油田和我国石油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被群众称为“铁人”。

(2)邓稼先: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3)焦裕禄:为治理兰考“三害”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人民的好干部”。

(4)雷锋:在平凡岗位上,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

共同精神:艰苦创业、拼搏、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精神。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和历史意义。

(1)时间:1978年1

2月;

(2)地点:北京。

(3)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是党的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试点: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2)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其收成按规定交给国家后,剩余部分归农民所有。

(3)意义: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4)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对外开放(参见P62“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先开放经济特区,再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接着发展到开放经济开放区,最后逐渐向内地发展,形成现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2)、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3)、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海南省(1988年设立,最大的经济特区);

(4)、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5)、作用和影响: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1)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很高,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运用。

我国政府的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1)目的: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2)战略:科教兴国战略;(3)重大举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

(4)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5)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从此,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1)文学成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等,成功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青年喜爱的作品。

②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③1991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

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体育事业成就:

l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共夺得金牌l5枚,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四。

②2000年在悉尼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金牌28枚,名列金牌榜第三,实现了新的飞跃。

③我国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1.简述“一国两制”的提出、目的、含义、作用(意义)、成功示例

(1)“一国两制”的提出: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目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开辟了途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事例: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1)史实:1982年,我国政府作出在1997年收回香港的决策。通过长达两年多的外交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中国成功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1997年7月

l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如期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2)认识: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繁荣富强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一国两制的正确运用。它洗刷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耻辱;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我们个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3)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认识:①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③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④我们要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行,维护国家统一。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批重要法律。作用: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先进典型。

3.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1)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2)观念变化:人们在劳动就业观念上逐步告别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4.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目的: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稳定。

(2)建立:我国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

(3)作用:促进了企业改革;稳定了社会。

5.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1)史实:①

l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其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作用:中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树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良好形象。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会议上,通过了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巴比伦

公元前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重要人物:梭伦、伯里克利。

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通过抽签的方式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

3、评价: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但它是奴隶制下的民主,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622,在麦地那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8世纪中叶,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地跨三洲的帝国。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法兰克的查理•马特改革):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基础是封土制。

2、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丕平献土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1.法国琅城起义(争取自治权);

2.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

二、启示: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因此说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欧几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艺术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第四篇: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

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964年10月:原子弹 1966年:导弹 1967年:氢弹 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49年:海军和空军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解决港澳问题------一国两制(邓小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新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BC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BC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BC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BC31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

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二、阿拉伯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制

2、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丕平献土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琅城(争取自治权);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

二、启示: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欧几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艺术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第五篇:八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________在________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________》,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委员会,选举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________为国旗,以《________》为代国歌,以________为首都改名为________,采用________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________,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________下午,在________隆重举行________。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_____ ___今天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________。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________,真正成为________;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________。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力量,鼓舞了世界________争取解放斗争。4、1951年,________同________达成了________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意义:___ ____ _。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原因:①美国派兵侵略________。②美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________的安全。________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美国哪些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________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________边; 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______城市; ③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_____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

4、时间:________——________

5、司令:________

6、过程:五战五捷

7、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 重要战役:________战役

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________精神和________精神,被誉为“________”。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9、结果:___年7月,________被迫在________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0、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3课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_____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________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底

3、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它规定废除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3、做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________的土地,分给________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________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结果:到1952年底,除_____地区外,______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________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________。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________准备了条件。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________。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________,建立________和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相应的培养________。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___年——__年

4、“一五”计划的成就:

(1)①1953年底,________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________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________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________建成投产;⑤1957年,________建成;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⑦ 我国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___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基地;⑧________和________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2)取得成就的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

5、意义:我国______面貌,向________迈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时间:________(2)颁布的会议:________大会(3)名称:《________》(4)地点:________(5)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________,坚持________,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

(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________,难以________,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________的需要。

2、形式:________

3、目的:走________和________的道路

4、高潮:________年,全国掀起________的高潮。

5、完成:________,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

2、形式:________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

2、形式:________合营

3、政策:________政策。意义:实现了________,是________的创举。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________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________。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基于对________的正确分析。

(2)时间:________年

(3)内容:①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的要求,同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________的需要,同当前________的状

况之间的矛盾。②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实现________,逐步满足________。

(4)意义:这是________的良好开端。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背景: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________。(2)时间:________年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3、“左”倾错误泛滥

(1)原因:①对________认识不足;②缺乏________;③对社会主义建设________;④忽视________。(2)表现: “_______”和人________运动

(3)主要标志:高指标、________、________和“共产风”。

(4)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5、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取得的成就:

(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________尤为突出。________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2)新型的电子工业________工业、________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3)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成就和失误?结合史实说明。(1)成就: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________,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1961年春,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特别是________发展迅速。

(2)失误:1958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倾错误泛滥。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现了________,党和国家面临________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它决定发动“________”。

2、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

3、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________”的决定。

4、指挥机构: “________”

5、两个反革命集团:________反革命集团和________反革命集团

6、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________遭到迫害,被诬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1980年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恢复名誉。

7、过程: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的斗争,煽动“________,________”。1967年2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________”,受到压制和打击。

8、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________集团的政变。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________机毁人亡。

9、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在________、________的主持下,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以江青为首的“________”使全国再度陷入混乱。10、1976年,________、________相继去世。

11、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________、________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________。

12、从三大改造完成后到“文革”结束,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二十年。情结合史实说明曲折性的表现,并分析出现曲折的原因。

(1)曲折性表现:1958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发动“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运动,“左”倾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瞎指挥、__________、共产风。“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2)原因:①党和人民对__________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又__________,忽视了__________。②少数反革命分子的破坏。③苏联的影响。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两个凡是”:凡是__________,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__________,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背景:①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__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__________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时间:__________年底

4、内容:①这次会议彻底否定“__________”的方针,重新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__________”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__________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拨乱反正,是__________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__。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__________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2、1980年为__________平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3、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__________》,1986年,又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法律。

4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渐向__________的道路迈进。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农村的改革

1、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典型__________村

3、形式__________责任制。

4、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__________迅速发展起来,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对外开放的措施

(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福建的__________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3)增设了__________经济特区;

(4)设立__________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5)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对城市的改革

1、时间:从__________年起

2、重点:__________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__________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__________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__________,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__________;(3)实行__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_____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5)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6)认识:改革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从而证明了改革的正确性。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__________,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__________。”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__________”。3、1987年,邓小平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__________,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__________为中心,坚持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4、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做出了__________的战略部署。5、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__________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__________,对______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6、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__________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的新阶段。7、1992年,中共__________大确立了__________,大会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8、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__________大上,__________作了《__________》。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9、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了实行__________;(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__________;(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__________;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______。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__________的战略部署。

(5)__________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_。

10、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1)南巡讲话进一步__________,对建设__________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邓小平__________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__________。(3)1997年,党的__________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把__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邓小平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和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期中考试)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2)1982年,在党的__________大上,邓小平提出把__________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__________

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__________;

(3)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__________大阐明了__________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______;

(4)1992年,党在__________大高度评价__________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__________。(5)1997年,__________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第11课 民族团结

1、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意义?

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我国共有__________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局,在__________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__________,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__________政策。4、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__________,废除了__________,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__________。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__________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商品粮基地,__________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国__________基地。中央提出实施__________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新气象。

第12课 香港和澳的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人物:__________

2、含义:在__________境内,大陆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制度。“

3、意义:①一国两制”,为__________指明了前景,赢得__________。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 1、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_____年____月________日,中国对__________恢复行使主权。2、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___月_______日,中国对__________恢复行使主权。

3、实行“一国两制”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5、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__________,标志我国在__________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简述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__________。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__________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④在邓小平__________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⑤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__________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样?

(1)努力:①1990年台湾成立了__________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商谈和政治对话。②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达成共识。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___在__________举行会谈,将“__________”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2)结果: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4、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5、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2)元朝时,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5)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6)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7)1949年,国民党退台湾。

(8)1950年,美军第七航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

第14课 钢铁长城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的?

①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__________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舰队。此后我国陆续研制了多种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__________,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__________。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海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海军已有__________部队、__________部队、__________、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②空军: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__________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强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③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__________,主要担任__________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__________核武器,还有其他型号的导弹。2、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__________。

3、导弹部队主要担任__________任务。

第15课 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奉行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__________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时间:__________年底周恩来在__________时首次提出__________原则。

4、内容:互相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__________,被世界上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__________年

2、地点:__________

3、性质: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参加的__________会议

4、内容:讨论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问题。

5、“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随着中国__________。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1)1971年7月__________访华;

(2)__________年2月,__________访华,双方在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3)1979年中美__________。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__________年10月25日,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__________,恢复中国__________的席位。

三、中日建立

__________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1、原因:随着社__________的迅速发展和__________的提高,在__________的作用。

2、时间:__________年10月21日

3、地点:__________

4、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

5、内容:①讨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②通过了《__________》。③会议结束时,__________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__________》。

6、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迄今举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多边外交活动。

7、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1979年,__________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__________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在__________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__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__________,也打破了__________,对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2、__________年6月,我国设计的__________研制成功,1966年10月,__________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__________。3、1970年,我国用__________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成为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世界上第__________个能独立发射__________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__________”,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__________”发射成功,飞行员是__________。4、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__________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之父”。(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1、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__________”。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航天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源技术和__________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__________列为第八个领域。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__________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__________变成了现实。

(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3、“__________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__________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__________》,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属于__________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__________”的发展战略,把__________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新中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若干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__________。

3、“教育要面向__________,面向__________,面向__________”是邓小平说的。

第20课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反映__________、时代特征,弘扬__________的成功之作;艺术也发展迅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毛泽东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__________课所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__________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__________运动。

3、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运动员是__________;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__________运动会;__________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将于__________年在__________举办第29届奥运会。

第21课 人们社会方式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__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鼓励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__________。持证上岗、__________、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3、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__________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__________进一步健全,最引人注目的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__________制度也迈出了步伐。

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P3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9月;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P4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1)司令员:彭德怀(2)目的:保家卫国

(3)出兵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P10)(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第3课 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

内容:P12 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意义:P13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一汽生

产出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1956年):会议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义: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探索失误: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3)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 先进人物: 石油工业——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及表现:P32 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

4、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和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5、吸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坚持实事求是;要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P38 意义: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P39 意义:P39

3、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第四部宪法(1982年)及系列法律的颁布。P40

第9课 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42

2、城市:国企改革。1985年开始;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P45

3、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沿海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P43

4、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5、近现代开放的不同: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48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具体事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②改革开放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内容P49 影响:P49

3、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下载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word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word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内容:(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a.制定《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八年级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原因: 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牟取暴利,扭转不利局面,英国大量向中国走私......

    初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初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满分6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否则不得分。每......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中总结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中总结 初二汪智锐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五个班的历史课,四个住宿班,一个走读班。两个多月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

    l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初二历史教学总结lf

    第一学期期中初二历史教学总结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看了学生的试卷,做了简单的分析,一份《期中教学总结》表放在我的面前,下面对号入座,认真梳理半学期历史教学的所得所失。 一、考......

    福建省厦门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历史期中联考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科 试卷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近代福建名人辈出,领导......

    初二下历史复习提纲_人教版

    初二下历史复习提纲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家象征有:以五星红旗......

    北师大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五篇范文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