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之辨析文章集锦

时间:2019-05-14 13:2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之辨析文章集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之辨析文章集锦》。

第一篇:关于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之辨析文章集锦

关于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之辨析文章集锦

2012.11整理

(文章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本处只做汇集,观点正确与否请各自判断)

目录

驳《戳穿中国是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荒谬骗局》..........................................戳穿中国是所谓四大文明古国的荒谬骗局....................................................“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的再考察...........................................................五千年还是一万年──中华文明史新探.....................................................驳《戳穿中国是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荒谬骗局》

该文的错误到处都是。只看该文的第一段:

“一直以来,中国官方在对国内的宣传中都宣称什么中国是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以此做为愚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可笑的论调还流传颇广,深入人心,其实呢,只要稍有一点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个笑话。”(原文)

第一、看了该篇文章,可能会得出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之不属于四大文明,或不是当今世上最久,都已经下了定论。”想必作者精通英、法、德、俄、意、西、拉丁、希伯来等等西语,HEHE!其实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是西方史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不是中国官方提出来的。只要稍有一点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例如我有一本西方人写的《世界史》就是将中国放在第二大文明古国来讨论的。顺序是:古埃及、中国、印度、古希腊(含后来的罗马)。这本书的原名:World History,edited by Peter N.Stearns,Happer & Row,Publishers,New York,1987.这类英文史学书有很多很多。到图书馆一查,能够查到数十种!中国文明为四大文明之一,以及中国文化为至今延续最长的文明(longest suriving continuous civilization),是在英

文史书里非常常见的一句话。

第二、5000年的提法是五四时代的中国历史学家的提法,也不是中国官方的提法。从前亦有学者研究中国只注意3500年来的历史,是因为这3500年的历史比较辉煌且证据确凿,并不是说中国文明史只有3500年。

第三,有些文明很古,例如巴比伦文明。但是不足以以“大”相称。“四大文明古国”,强调的是大和古两个方面。这是西人最初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依据。再举一个例子,让我们看看该文的荒谬。有一次我听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演讲,主讲的“考古学者”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宣称是所谓的“夏王朝”的“都城遗迹”复原图,我仔细一看,原来就是几个烂草棚子,一个标准的原始村落,他们把这个叫做“伟大的”“夏王朝”的“都城”?还有什么呢,考古现场的几个烂泥堆,那是什么——夯土遗迹,夯土是什么,就是把泥巴堆在一起压紧做墙基,原始部落用来建造窝棚的最原始技术,俗称“干打垒”。他们把这个叫做“伟大的”“夏王朝”的“都城”?还有就是一些铜渣子,大量的石器,骨器!这问题不是很清楚了吗?只不过是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遗迹。所谓的“夏王朝都城”纯属胡扯!”(原文)作者认为,夏朝遗址是“夯土遗迹”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遗迹”,事实上,河南二里头以遗址是不是夏都尚待确定,但是从出土规模来看,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有城桓、有宫殿区、有坟墓区,最大的宫殿达1万平方米,在宫殿区的外围钻探出2条东西方向、1条南北方向共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其中南北向大道的长度近700米,2条东西向大道的长度均超过300米,3条大道之间是密集的夯土建筑基址群。这显然不是一个“原始村落”的规模,当为城市无疑,即便不是夏都,也必定是与夏同期的一个城市遗址。出土文物有铜器、玉器、陶器等等。还有部分器物刻画有尚待破译的类文字符号。出土的铜器规置完整。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遗迹”?所谓的“铜渣子”?他对二里头文化遗址嗤之以鼻,他是不是认为国外的所谓文明遗址都具有现代城市的规模?恐怕这只能证明作者自己的偏见而已。

我觉得正常的探讨辩论是为了求得思想的交融,互相促进提高以求得出一个最真实的结论。可是这篇文章却让人觉得这不是一篇为了上述目的而发表的文章,纯粹是为了彻底否定中国文明。与这样的文章争论:

1.任你说的口吐莲花,作者以及其同类也不会被你说服,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为了学术而来的,他所希望地就是水越混越好;

2.你即使不说,大部分人还是能分辨出其中的谬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点不假; 3.文章的作者引用了大量似是而非的史料,然后得出莫名其妙的论点,或者混淆逻辑,在一些字眼上和大家抬杠,如果要驳斥他,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中每一条辩论起来,都将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鸿篇大作),如原文作者提到以前的国学大师顾颉刚写了本书《古史辩》认为没有夏朝,大禹是个虫子。但原文作者阉割了一个事实,就是随着考古发掘的成果,顾先生在和学生谈话时,也承认了夏代的存在。普通人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专业人士因为前两个原因则一笑置之。————————这就是广大网友明明知道不对,却欲辩乏力的原因所在。我们应当都有一客观的心。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是文明发源地之一,不能被引来成为咱今天的骄傲资本,但历史探寻的是事实。不能说“爹有钱,儿子就光荣”,但也不能因为儿子没钱,就连爹也就啥不是了!

戳穿中国是所谓四大文明古国的荒谬骗局

一直以来,中国官方在对国内的宣传中都宣称什么中国是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以此做为教育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可笑的论调还流传颇广,深入人心,其实呢,只要稍有一点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个笑话。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所谓“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国际上和学术界是不会有这种幼儿园口号式的提法的,比较近似的只有“几大文明发源地”的提法,即便是这样,中国也是排不上什么“四大”的。

如果是按照“四个最古老的文明国家”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不要说四大,连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它的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过三千多年的时间,而其他几大文明早于此之前已经分别存在了两千到一千年,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也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腊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只是就大的区域来说,在各大文明区域周边,还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亚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等(这些古代文明正是今天西亚很多国家的前身,这些古代闪米特人和波斯人也正是今日犹太人,阿拉伯人,伊朗人等的祖先)。要按照前面“四大古国”的定义的话,也只能是在这些文明和国家里去排,那里轮得到中国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从上面列举的文明开始时间来看,排在前面的“四大文明”分别应该是中东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并没有中国的位置。何以在中国官方的宣

人一种错觉,似乎中国比这些实际上比中国文明历史早得多的国家和地区反倒还要早些,而实际上,如果按照中国衡量自己的那种标准,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周边国家地区以及中东地区,起码都是一万年以上的历史了。就是诸如此类的小伎俩小把戏。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地从头审视一下中国及世界的历史。

首先从中国文明的历史开始说起。先开门见山地阐明这个基本事实:中国最早的文明——商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地点在今河南安阳一带。考古依据:中国地区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成熟的青铜冶炼术,及出土的冶炼的青铜器;国家形态已出现。要说明的是:这可不是我的发明,随便找一本国际学术界的世界史著作或者教科书,上面讲述中国文明都是从商王朝为起点开始的。

当然,中国自己的历史教科书是从所谓的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开始算起的。但是国际学术界是不承认这个子虚无有的“夏王朝”的,因为没有任何考古依据:既没有文字出现,也没有冶炼的青铜器发现,更没有表明国家形态存在的任何依据,以及城市遗迹,等等。而中国的这些江湖骗子一样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虽然把整个中国地区都翻遍了也没找出什么能证明所谓的“夏王朝”存在过的证据,但还是要厚着脸皮硬把这个幻想中的“夏王朝”塞到教科书和宣传资料中去贩卖给世人,又硬着头皮把在二里头等地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包装一番冒充成是“夏王朝”的所谓“都城”遗迹拿出来蒙骗外行人。

我们来看看中国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找到了些什么?有一次我听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演讲,主讲的“考古学者”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宣称是所谓的“夏王朝”的“都城遗迹”复原图,我仔细一看,原来就是几个烂草棚子,一个标准的原始村落,他们把这个叫做“伟大的”“夏王朝”的“都城”?还有什么呢,考古现场的几个烂泥堆,那是什么——夯土遗迹,夯土是什么,就是把泥巴堆在一起压紧做墙基,原始部落用来建造窝棚的最原始技术,俗称“干打垒”。他们把这个叫做“伟大的”“夏王朝”的“都城”?还有就是一些铜渣子,大量的石器,骨器!这问题不是很清楚了吗?只不过是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遗迹。所谓的“夏王朝都城”纯属胡扯!

要是这算是“都城遗迹”,那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都城遗迹”就太多了,瑞士汪金的湖居文化(早于公元前5000年),人们用五万根木桩作地基建在湖上的大型村寨,那就比“伟大的”“夏王朝”的“都城遗迹”大到不知那里去了。看来西方人脸皮还是太薄了。还有一些考古学家声称在中国其他地方发现了一些铜器,更是误导,那是什么?金石并用时代的用天然铜打造而成的铜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的产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中多的是,以此为标准的话,那我前面所提到的那几个古文明地区的历史更要往前提前一两千年。

而其他那些古文明地区都发现有标志文明起点的大量完整的城市遗迹,而且都是砖石结构,埃及就不用说了,希腊,西亚,印度河,特别是希腊米诺斯文明遗迹的克诺索斯王宫(公元前2000年),其宏伟华丽,在各早期文明中是首屈一指的,我们中国直到四千年之后的现存很多近代宫殿建筑都无法相比。这一点无须多说,实地参观一下就知道了。

还有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公元前2500年),在摩亨佐与哈拉巴等地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城市遗迹,砖石结构,构造复杂。据考证当时城市人口已达到三四万人。

还有埃及的南城遗迹等(公元前3500年,涅伽达文明时期)。某些书上错误地说埃及没有

国的历史,都没有与外国人同等的知情权。

而且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就从所谓“夏王朝”算起,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000年,也才4000年。那来的“5000年文明历史”?难道2000+2000=5000?所以说“5000年文明历史”只是个笑话。(这个笑话荒谬得甚至连谎言都算不上,因为基本的事实都摆在那里,一目了然,他们要撒谎造假的余地都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凭着垄断了宣传机器拼命宣扬,让大家习惯成自然。如果有人说1+1=3,或者是1+1=4,大家确实也不会认为他是在撒谎,而只会当作笑话看。事情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历史学家”恼羞成怒地用一种泼皮口吻断言道:“夏王朝是《史记》中记载了的,不容置疑!”。好嘛,原来隔了两千年之后的司马迁通过道听途说记述了一件从未见过的事情,这就成了“不容置疑”了?那古希腊的柏拉图还记载过一万多年前有一个大西洲国呢,人们在海底还发现了一些疑似城市的遗迹,那也是“不容置疑”的了。

司马迁的话有多少可信度?他写的《史记》与其说是历史纪录还不如说是历史小说。很多情节都不知道是怎么虚构出来的,一个人单独干的事情,或者是两个人秘密的谈话,而且都是不可告人的勾当,又没有外人在场,他是从何而知的?难道古时候的人还每天记日记,死后将日记出版,让你几百年后的人知道这些细节?自从他被皇帝阉割了以后,应该说心理就变得极为扭曲了,沉浸在虚构的远古“贤君”“盛世”的幻想中就成为了支撑他活下去的重要精神支柱了(当然,这也是我的猜想),这种心态下导致了他把“三皇五帝”这种荒诞无稽的神话传说(连中国官方都不敢承认)都当作历史来记述了,是不是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至于所谓的黄帝,炎帝,尧,舜,禹,这些到了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代才陆陆续续由方术士根据神话传说虚构出来的人物,连中国官方都不敢承认,而是乖乖地称之为“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这里也没必要多说了。(这不是一个需要在这里辩伪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学上的常识,这方面的文章资料多的很,这些问题也不过是五四时代就已经解决了的,中国史学界的泰山北斗顾颉刚所著《古史辩》已经把这些问题阐述得很清楚了。)

好笑的是,中国官方虽然在正式的教科书中乖乖地将其称之为“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但是在出版的字典词典中又堂而皇之把所谓的“五帝时代”列在“历代纪元表”里面,于是搞笑的一幕发生了:从“黄帝”开始的“五帝”竟然延续时间为500年!平均每个“帝王”在位时间为100年!再加上他们“继位”之前要达到成年的年龄,以及“退位”之后的晚年,平均每个人的寿命为一百多岁!原来石器时代原始部落的人平均寿命已达到一百多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虽然中国的这些政客和文人骨子里很想把这个虚构的所谓“炎黄始祖”作为正式的历史来宣传,“祭奠黄帝”的闹剧也搞了好几次了,但是我相信,除非中国到了邪教横行的那一天,否则他们的企图是不会得逞的。

“尧,舜。禹”不过是后人的虚构,更不存在所谓的“炎黄始祖”,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主要的两点“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是辨识伪史的指导思路,至于春秋战国时的方士文人具体是怎样伪造出上古史的,他的书中已有详细分析。可详查。

顺便说一句,顾颉刚是中国历史学家中几个稍有良知的人之一,但是受时代条件限制,他也曾错误地把当时发掘出的“北京猿人”认为是中国地区各民族的人种起源,而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科学家通过对不同种族人群的线粒体DNA测定,发现所有人种都是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智人,“北京猿人”等其他地区的早期原人早已灭绝,并不是中国地区的人种的起源。而

重新独立。今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即是古代希腊的主要区域,其人口绝大多数仍然是希腊族,希腊语为国语。这个地区自古以来民族成分就没有大的改变过,何来的“种族消失了”? 而且,说人家“文明消失”了,更是笑话。今天的整个现代文明完全是西方文明的内容,而西方文明又是以希腊罗马文明为基础的,希腊罗马文明在今天社会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等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我们身边处处可见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子,何来的“消失”了?

希腊罗马文明只不过中途又接受了基督教的成分,而且是希腊化的基督教。基督教从一开始产生就可以说是希腊文明与犹太文明的混合产物,基督教经典《新约》从一开始就是用希腊语创造出来的,主要的传播者也是罗马帝国中的希腊人,只奉《旧约》的犹太教是严禁偶像崇拜的,而基督教各流派都可以绘画雕刻圣像,这就是其希腊化的典型特征。

对于希腊文明,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可以说:如果没有希腊文明,就几乎没有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的一切。现代的许多科学学科,技术发明,以及民主制度,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产生出了其雏形。古希腊文明更是直接催生了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导致近代科学的产生,民主制度的萌芽。这是对今天整个人类世界作出了最重要最关键的贡献的一个文明。这一点,我们以前是认识得太不够深入了。

我们又反过来看看中国的民族构成,前面说了,商,周,本是外来民族,商灭周后,商民族即已消亡。秦汉时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才形成所谓“汉人”,这一点跟其他国家地区的民族演化并无什么不同。

汉代时人口最多时达到五千多万,但是经过汉末**,到了三国时人口仅剩下七百万,其中蜀国人口最多时仅有九十多万(所以不难理解蜀国的基本战略非联吴抗魏无以自保)。而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描写并不是文学夸张,而是对当时十室九空的人口灭绝情况的真实记录。这样巨大的人口真空靠什么来填补?靠的是北方蛮族的大量南迁来填补的。而紧接其后短暂的西晋(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北方汉人又大量南迁至长江以南,然后就是长达两百多年的“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一带已经基本被换了血了。

隋唐时又是一次全国范围的大混血,而这个所谓“最辉煌”的唐朝,本身就是一个部分汉化的鲜卑人政权(李世民与其家族是汉化的鲜卑人并不是什么秘密),并保留着大量蛮族陋习,如兄死父死子弟续娶其妻,这就是所谓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吗?

至于辽,金,蒙元,满清时期,那就更不用说了,被混血不说,而且整个就是亡国奴时期。胡人汉化,汉人也胡化,留起鞭子,穿起旗装,这就是所谓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吗? 还不得不说的是,今天生活在中国地区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仅在构成“民族”这个概念的基本特征——共同心理素质上差异甚大,而且在种族的生理特征上都是有很大差异的。总的来说,北方人是比较纯粹的蒙古人种,而南方人则比较复杂,混有大量马来人种的成份。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初中国地区的人种从中亚,南亚等地迁移而来时就形成了这种格局,即黄河流域一带以中亚迁徙来的蒙古人种为主,而长江以南则是南亚迁居来的马来人种,二是在后来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民族迁徙中,北方的蒙古人种又大量南下与长江以南的百越等民族融和混血而成。(这也是一个人种学上的常识问题,读者可以向你身边这方面的专家咨询一下,就知道我说的没有夸张。)

种族都是如此,文化就更不用说了。说“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那到底延续下来了些什么呢?举个例子:其他国家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人(汉族)有自己

0

非常类似,也类似于中国人接受了佛教文化一样。只不过伊斯兰教基督教这种一神教的同化作用更为彻底一点,而伊斯兰教本来就是中东闪米特人土生的宗教。

再来看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哈拉巴文明时期),地点在今印度河流域一带,以哈拉巴和摩亨佐两地发掘出来的完整的砖砌城市遗迹为代表,以及象形文字,青铜器。

创造最早的哈拉巴文明的是达罗毗荼人,他们与后来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逐渐融合构成了今天印度的主要居民,今天印度的人种混杂局面就是这种历史原因造成的。而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进入印度后,就继承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其宗教,哲学都深受前者影响。至于印度后来受到蒙古莫卧尔王朝的统治,本质上跟中国地区被蒙元满清统治时期一样,而且在殖民化程度和奴役程度上要轻得多。

今天印度人口的绝大多数都仍然是古代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等民族的后裔,其信奉的印度教也是从古代就一脉相承下来的,其创造的佛教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何来的“文明消失”了?

实际上,通过对比上述几个文明,我们可以发现,恰恰消亡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地区的文明,除了仍然在使用汉字这一点以外,我没有看出今天的中国还从古代继承下来了些什么。其实,在学界有一种不便于启齿的看法就是:真正的古华夏文明,从宋代以后就已经消亡了。今天的中国不是昨天的中国。

我们又来看看中东的两河流域文明,它正式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的苏美尔文明时期(实际上在公元前4300年已经进入铜器时代,出现了城市,国家的萌芽),这时候出现了象形文字,及稍后的楔形文字,冶炼铜器,以及乌尔,乌鲁克,尼普尔等数十个城邦。

创造最早的苏美尔文明的苏美尔人,可能是含米特人,他们很快就与后来进入的闪米特人融合了。而后继承苏美尔文明而起的阿卡德文明(公元前2371年),巴比伦文明(公元前1894年),都是闪米特人创造的;创造亚述文明,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的也是古代闪米特人;创造伊斯兰文明的阿拉伯人也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大部分居民仍然是这些古代闪米特的后裔。信奉的宗教仍然是从古代闪米特人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伊斯兰教,使用的文字仍然是从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中提取元素而产生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发展而来的阿拉伯文字。至于中国官方宣传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那个巴比伦,不过是两河地区最早的文明出现近两千年之后才出现的一个晚期文明,中国官方把这个拿来列在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中国地区的文明跟早于自己两千多年的两河文明是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上似的。

闪米特人的另外一个文明:亚述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源地在两河上游一带。这个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他的军事技术上的成就,它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兵种最为齐全,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一个军事体系,后来其军事技术体制被波斯所继承。

闪米特人在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另一个文明:腓尼基文明,也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著名的城邦有推罗等。范围就相当于今天黎巴嫩的版图(另外,著名的迦太基古国,也是腓尼基的殖民地)。这个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航海及商业上的成就。早在埃及尼科二世时期(公元前611年),腓尼基人已经实现了环航非洲,这是人类航海史上与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美洲并列的航海壮举。

且是依照正常程序继承的皇位,而非象蒙元满清时代那种异族征服得来的皇位。

地中海周边地区和中东地区,才是在整个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世界的中心,文明的源头。

中东文明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源泉,楔形文字与埃及象形文字是后来的西方字母文字的最早源头,中国地区的文字实际上也起源于楔形文字。青铜冶炼术,冶铁术,制陶术,车轮,驯养牛马,都是从中东最早发源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也包括中国),这是国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当然中国的“历史学家”对很多事实是一概否认的。

这个问题,就我个人来说,我当然是相信国际学术界也绝不会相信中国的这些所谓“历史学家”的,读者们则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历史学家”德性的了解自行作出判断。

最近几年,中国的某些无赖似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据说对国际上不予承认中国有商前文明感到很恼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声称要单方面宣布中国为“六千年文明历史”,有人甚至提出要更进一步修改为“一万年文明史”,据说还是什么“考古学会”的“会长”。我并不相信这些白痴“学者”真有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胆量和脸皮去实施这个搞笑计划,我倒是担心他们虚张声势一场最后又不了了之,让我们失去了一个看国际笑话的机会。

其实对付这些“历史学家”这种流氓手段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西方人是太厚道了,要像韩国朝鲜人那样。比如说,我在朝鲜的官方宣传资料上就看到:朝鲜人说他们是“六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好嘛,比我们中国还多吹出了一千年,现在中国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不是要修改中国的历史为“六千年文明”嘛,那么朝鲜就会把自己又改称为“七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反正始终保持比中国领先一千年,反正只需要改动一个字的功夫而已,何乐而不为呢?日本人就更离谱了,干脆把文物自己埋到地下又自己挖出来做“证据”证明自己的“历史”(跟中国的“考古学家”有得一拚)。

顺便说一句,如果要像中国官方那样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文化遗迹混淆为“文明时代”的话,那么日本根据其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绳纹式文化,也可以把自己说成是“一万年文明历史”。

中国要想把自己打扮成是“最古老的文明国家”这可不容易啊,首先连日本韩国朝鲜这一关都过不了,大家都在比赛谁修改教科书的功夫更厉害。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如果要比谁是最无耻的国家的话,倒是有得一比。

中国的某些“历史学家”,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就像是妓女对待嫖客一样的态度,随时可以为了政治的需要改换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换一个主子就又炮制出一种新的“理论”出来。这些娼妓一样的“历史学家”,不客气地说,应该称之为“历史篡改学家”“历史伪造学家”或者“历史文学家”更为合适。相信看够了他们是怎样篡改伪造近现代历史的种种表演的世人,都不会不同意我的这种说法。更何况是虚无飘渺的古代历史?

最近这些年来,人们对中国越演越烈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都很关注,但主要都集中在一些造假者有丰厚利润可图的学科领域,对历史学界,考古学界这些好像没有什么油水的圈子都不太注意,其实这两个看似不重要不起眼的学科领域倒是最有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的可能性的,因为这两个学科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比如说那个在国际学术界臭名远扬的所谓《夏商周断代工程》伪学术项目,就存在着大量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情况,例如在用碳14测年法测算文物年代的问题上,主事者在数种测年法中故意选用最不准确但是却能够有利于将文物年代往前提早的那一种,他们就是这样搞“学术研究”的,不知道骗取了多少国家科研经费。此类事例,举不

家和地区相比,就连跟自己的邻居日本和朝鲜韩国等比,都没有多少可骄傲的资本;讲科学,我们对科学毫无贡献,唯一能够拿来吹嘘一下的就只有个子虚乌有的“四大发明”,还是李约瑟这个洋人帮着编造的(连编谎都得靠着外国人来编!李约瑟炮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面那些胡编乱造的“中国古代科学发现”连稍有良知的中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到正式场合来炫耀,这里也就不多说了,具体可参考《从头审视所谓四大发明等说法的种种谬误》等文章。)我觉得国人这德性很不好:刚吃了几天饱饭,就得意得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任何事情都要撒谎吹嘘成是自己“世界第一”(虽然昨天还在挨饿),其他国家民族在中国人眼里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其实心里面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移民到外国去)。这样自欺欺人下去,没准明天又要挨饿。这就叫做“器小易盈”。

某些国人就是想通过种种方式来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国家民族(特别是让他们嫉恨不已的西方国家),来满足他们那种面对西方文明时极度自卑心理背后的需要,并迎合官方的愚民。是一种极其可笑的行为。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用有关世界史的大部分数据和资料都可以在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教材中找到出处,相信不会再有任何理由指责我“歪曲,捏造,不客观”了。当然,关于中国史的部分,那你得看国外学者的著作才能知道真实的情况,基于中国“历史学家”一贯的德行表现,我相信这一点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的。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我查阅了一些权威的世界历史著作,如《世界史纲》[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世界文明史》[美]爱德华·伯恩斯等著;„„都找不到“四大文明古国”的正式说法。看来这种说法只在我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

通常公认的说法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根基在西南亚和北非;欧洲文明发源于希伯来、希腊、罗马„„。此外,印度的影响、最终还有中国的影响,也起了作用。” 20世纪是人类各文明全面交流、沟通、融汇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地球村)世纪。200多年以来国际考古学、历史学获得惊人的发展,所有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于“文明与文化”的基本观点逐步趋于一致。但是,6***2

“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的再考察

从前我在《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一文中,探寻“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何而来?根据文献资料,最早是在梁启超作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祖国”之说。这首七言长诗写道: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邻相望……” 梁启超自注:“侯官严氏(按即严复)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 梁启超又注:“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梁启超的这首七言长诗抒发了一种热烈的爱国情感,但在学术上根据不足。他所谓:“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其中这个“小亚细亚”指的是“安息,即波斯或伊朗”,可见当时梁启超对于世界古代历史并没有深入的考察。实际上,考古发掘证实:公元前 2 千纪以前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至少有20几个,大致集中在北非和西南亚一带,如:尼罗河谷(上埃及)的布托、尼罗河三角洲(下埃及)的孟菲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依兰、哈拉巴、巴比伦、亚述、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犹太、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它们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都比殷商早(传说中的夏朝尚未发掘出确凿的文字遗迹),全世界的“文明古国”何止“四大”?而“安息即波斯或伊朗”却是后起的,比两河流域诸国晚得多。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

梁启超宣传“亚洲中心主义”

此后20多年间,梁启超关于“几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一变再变。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又曾宣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就是予以补充而增加墨西哥(玛雅文明)成为“五大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何时定型?

后来我国通行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将原先梁启超提出的“小亚细亚”去掉,换上了“巴比伦”。

那么,是在什么时候“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定型的呢?本文加以考证。

根据我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逐渐定型的。1924年,陆懋德在《中国第一篇古史之时代考》(载《清华学报》,1924,2)一文中,评论韦尔斯(Wells)的《世界史纲》时写道:“吾国为东方最古之民族,此为世界所公认者也。„„此书(按指韦尔斯《世界史纲》一书)于中国上古文化之开始,虽未能详定其时代,然已明言‘当阿利安人(Aryan)语言生活传布东西之时,其他文化甚高之民族,已存在于埃及、米索怕土迷亚,或中国及印度’。此于中国虽用疑词的‘或’字,然固已不能不承认中国之文化与埃及、嘉尔地、巴比仑同一远古也。” 差不多同时,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引证日本学者浮田和民《西洋上古史》论迦勒底、亚述、巴比伦、埃及的兴衰年数,柳诒徵得出这样的看法:“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

柳诒徵此文,是迄今我所见到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最早的定型说法。

稍后,王正颜做了历史比较研究,认为“巴比伦文化距今八九千年,中国自伏羲至虞舜二千年,自虞舜至今五千年”。他划分世界文化为“发源之国”与“非发源之国”两种类型,称埃及、巴比伦、中国为“文化发源之国”,而希伯来、以色列为“非文化发源之国”。(王正颜:《国学原理考》第12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但是王正颜对于世界文明史的年代划分,根据不足,更没有确切考证;神话传说是不足为

728

五大文明摇篮——尼罗河流域(埃及)、两河流域(苏美尔)、印度河流域、爱琴海地区(古希腊),黄河长江地区(华夏)

应该称为“五大文明摇篮”

目前世界各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通常公认的说法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根基在公元前3500年的西南亚(两河流域)和北非(尼罗河流域);欧洲现代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希伯来和罗马„„;公元前2000年以来,印度的影响、还有中国的影响,也起了伟大的作用。” 20世纪是人类各文明全面交流、沟通、融汇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地球村)世纪。200多年以来国际考古学、历史学获得惊人的发展,所有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于“文明与文化”的基本观点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全世界没有一部正规的历史著述采用“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因此,我曾建议:在普及历史考古读物以及中小学教科书里面,实事求是地采用“人类五大文明摇篮(地区)——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爱琴海地区、黄河长江流域”的科学说法,代替不科学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即“以五代

四、以地区(摇篮)代古国”,以正视听。

五千年还是一万年──中华文明史新探

中华文明史究竟有多长?传统的说法是上下五千年。但从70年代起,考古工作不断有新的发现,说明南北各地一些文明源头都在五千年以上。1997年8月,「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曾经提出「中华文明史可追溯到万年前」的论点。会后,由笔者和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共同起草的《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主张中华古史应从一万年前写起。此建议书已获海内外百余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签名赞同,公开发表。现将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经过摘要发表,以就教于海内外各位专家与广大读者。

五千年说探源

近百年来,我们一提到自己的历史,就会说「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五千年」。如果要问五千年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们可肯定地回答:是传统的说法,是沿用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旧说,此外别无来源。因为在一百年前,中国的考古工作还未启步,用碳十四测定古物年代的方法尚未发明,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古史的一些说法尚未传入中国。黄帝在世的时间是五千年前,这话是不是司马迁说的?不是。司马迁撰《史记》,不列三皇,而把黄帝列在《五帝本纪》之首,以黄帝作为我们的人文初祖,这是不错的。至于黄帝在世的具体时间,他并没有说过。他在《史记.三代世表》中说:「予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但对《五帝本纪》并不记年,大概他认为那些年数并不可靠,故不采纳,说明他治学严谨,不轻言无根据的史料。既然如此,后世所用的黄帝纪元,其年数又从何而来?

现在一些历史工具书都有中外大事年表,表中就有黄帝在位的年数。据《辞海》所附「辛亥革命时期所用黄帝纪元对照表」的说明,这个年数的来源如下:

「各纪年中,以《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的文告亦多采此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然则《民报》所用的年代又从何而来?原来是从古籍中有关的数字推算而来的。这个推算的经过是:

一、首先根据宋代的邵雍《皇极经世》一书所称尧元年为甲辰年,再经卢景贵考定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邵雍即邵康节,并非史学家,而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哲学家。《皇极经世》又是一部「术数」书,其可信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而且所谓「考定」又缺少可靠的数据。

二、既知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再据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推算,认为尧以上共有五帝,历时341年。其中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高阳氏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依此推算,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这位皇甫谧也非史学家,而是晋代的一位医生,精通针灸之学。他的《帝王世纪》,是一部业余著作,是否可信,先看这五帝在位的年数,我们也就不难推想。别说这是五帝的在位年数,就说五帝的寿命,也很难使人相信。请问:在四千多年前,人类的寿命能到100岁么?

所谓「黄帝纪元」,不过是大胆地猜侧估计而已,全无可信的根据。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1999)一共是4697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这就是「五千年」说的真正来源。《民报》当时采用黄帝纪元,不过是「古为今用」,是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宣传需要而提出来的,并未经过慎重的考证,当然不足信。

五千年说除了传统的旧说之外,还有甚么新说?也许有人会提出东北红山文化遗址距今正好五千年,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也有「五千年的古国」之说。但是这些新说都是80年代、90年代才出现的,而「上下五千年」之说从辛亥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因此,传统的旧说是五千年说惟一的来源。

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缺失

司马迁以刑余史臣,发愤著书,成一家言,创千秋沿用之体例,开例之功,自不可没。这是就整部《史记》而言。但其中以黄帝为古史开端一事,则颇有缺失。我们诚不愿苛责古人,1

要想让历史恢复本来面目,以考古发现为根据,使人为压缩的历史逐渐还原,那就应该让古史实事求是地向前延伸,不能再以黄帝作为古史的开端。

西方学者的说法

自从西方人取得了海上霸权,他们的舰队可以自由航行全球各地之后,西方学者对于世界许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心。我们虽不能说这些学者都带有为侵略行动服务的目的而进行研究工作,但是他们的白种人优越感与种族偏见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故当他们对我们的历史文化提出新论点的时候,我们实在应该多加考虑,不可轻信。1894年伦敦大学教授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编撰《中国古文明西来论》一书(《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就是一个例子。他以巴比伦古史与中国古史相比附,认为中华民族来自巴比伦。其结论近于武断,所举的论据也比较勉强,难以服人。如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为中国的八卦与文字之源,中国小麦系自巴比伦传入,一年四季、置闰月、12甲子循环,60年为一纪等皆来自巴比伦。巴比伦的酋长奈亨台(Nakunte)于公元前2282年率领巴克(Bak)族东迁。此酋长即黄帝;巴克族即中国所谓「百姓」。此说认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全部外来,与本土并无渊源,把黄帝以前伏羲、神农等史事一笔抹杀。对于尊重古籍的中国学者而言,应该说是难以接受。但是经过日本学者的鼓吹,传入中国,竟然流传一时,连章太炎等人也都相信。

「西来说」经过十余年的论争,直到我国考古工作起步,仰韶古文化遗址发现,才渐渐销声匿迹。何炳松氏《中华民族起源之新神话》一书对「西来说」严厉批评。他说:「欧州人震于中国立国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于是大运神思,力言中国文化渊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于中国。」拉克伯里之倡「西来说」是否有此动机,暂置不论,但他研究中华文明的态度很不慎重,则无可讳言。

近百年来,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如按时间长短排列,则埃及居第一位,其文明史长达六千余年;次为巴比伦,五千余年;再次印度,五千年;最后为中华文明,四千余年。有些对我们有偏见的西方学者,甚至不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有四千余年,认为只有三千余年。文明史长短是怎么计算的?四大古文明的次序是怎么排出来的?这就决定于「文明」这个概念如何解释,而这种解释权却长期掌握在西方学者的手中。他们认为:要说一块地方,一个族群已经进入「文明」,必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四个条件是:

一、已经有了有系统的文字。

二、已经有了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和武器)。

三、已经有了城市(兼具防御功能与交易功能)。

四、已经有了神庙(指大型的宗教性建筑物)。

不问这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农业、渔业还是游牧)、不问这个地方地理环境(山区、草原还是平原),不顾各个民族社会发展的道路千差万别,反正是一刀切。合乎我的规定者始予承认,否则一概摈之于「文明」的大门之外。正如林河先生1998年2月24日给我的来信中所说: 「关于『文明』的定义,西方的框架是片面的,是按照西方的情况提出来的,破绽很多。如非洲古国贝宁,有很发达的青铜文明,但却没有文字,你能说他没有文明吗?青铜器固然灿烂辉煌,但你能说良渚文化的玉器不灿烂辉煌吗?城堡是游牧民族互相征战的产物,对和平的农业民族来说,城堡却并不重要。」

更是史学家无可推卸的神圣天职。

写一部新史书,这并不是很渺茫的事。海内外很多学者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新史书的框架已经有人提出。请看《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中〈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的一段话。苏秉琦教授对采访者说:

「时至今日,把重建中国古史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国史学、考古学者面前,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其主要标志是重建中国古史的构思、脉络已基本清楚。从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把中国古史的框架、脉络可概括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就是我国历史的基本国情。』」

在新史书中,除了用不多的篇幅简述「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介绍元谋人、巫山人、蓝田人、北京人时代的自然环境与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之外,从一万年前开始,就进入了中华文明史的范围,中华民族史的范围。距今一万年、五千年、两千年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的先民逐渐从渔猎、采集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开始定居,进入母系社会。因为食物有了保障,农闲之时可以发明创造,改进工具,发展生产。从此跨入了「文明」的门槛。这是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时代。从距今五千年到距今一万年,南北各地都发掘出许多古文化遗址,说明我们的农耕文明已经开始传播。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稻,北方是粟。我们何时进入文明时代,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证明,不需要别人来为我们鉴定。

大约在五千年前,陆续出现了一些方国──城邦国家,由于争夺耕地与牧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母系制社会让位于父系制社会,青铜器与铁器先后出现。这是传说中的以黄帝为首的五帝时代,与部落联盟式的夏、商、周三个王朝。从距今五千年到距今两千年,许多方国互相吞并,由多到少,最后成为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距今两千年到现在,许多史事众所周知,不必赘述。

因为大家听惯了「上下五千年」或「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说法,猛然听到我们说「中华文明一万年」或「中华万年史」,可能会认为两说不能并存。其实「一万年」和「五千年」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阶段而已。

一万年是文明史,是中华文明从启步(开始)到逐渐形成的历史。五千年是国家史,是从许多方国逐渐合并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历史。

五千年的中国史,过去已经写得很多了,包括大陆、台湾与海外,少说些,也有一百部以上;一万年的中华文明史或中华民族史,至今连一部也没有。为甚么没有?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直到本世纪70年代以后,足以证明中华文明已有万年的证据才陆续出土。湖南城头山(不是彭头山)古文化遗址报道是1994年2月21日才发表的,距今不过五年。如果证据不足而贸然动手写万年史,岂不成了说大话。现在条件成熟,又到了世纪之交,新世纪写新史书,自是一件盛事。此时不写,更待何时!

而埃及在公元前3500年的是考古中发现的蝎子王,但他只是个推断,也没有统一上下埃及,作为埃及文明的开端还说得过去。到公元前3050年,阿哈—美尼斯才统一了上下埃及,建立了古埃及国家。这是有埃及法老年表做根据的。

两河流域最早有记载的国家拉格什王国是公元前2599年。亚述帝国是公元前2031年,古巴比伦王国是公元前1894年。赫梯王国是公元前1680年,新巴比伦王国是公元前626年。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生活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但不是国家,犹太人最早的王国希伯来王国是公元前1028年。腓尼基文明大约与赫梯王国同时期。

希腊克里特岛曾出现米诺斯文化、爱琴文明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但还未是国家。迈锡尼人定居于伯罗奔尼撒半岛是在公元前2599年前后,还未有国家。出现最著名的迈锡尼王国则要到公元前1600年前后,相当于我国的商朝。

印度文明很早就有城邦,我不多说了。按上列举,如果我国的最早国家是夏朝的话。古埃及 公元前3050年 印度 约公元前3000年

两河流域最早有记载的国家拉格什王国 公元前2599年 中国夏朝 公元前2109年 希腊迈锡尼王国 公元前1600年 亚述帝国 公元前2031年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894年 赫梯王国 公元前1680年 希伯来王国 公元前1028年

这样看来中国确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亚述帝国、赫梯王国的起始年是根据其口述史诗追忆其祖先事迹推算出来的。所以不是从那一年就出现还值得怀疑。中国倒有推算根据,可信性还高。

由此证明中国确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算不算驳倒那位老兄?

第二篇:换一个视角看中国观纪录片《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国》有感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

——观《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国》有感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上观赏完四大文明古国纪录片,对我冲击最大的并不是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这三个相对充满未知和神秘的古文明,而是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我所归属的也是最为耳熟能详的中华文明。不得不说,科教频道、国内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习惯于站在本民族的视角来自我评判中国的历史文化,当日本NHK电视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为客观地审视中华文明时,我们又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且不提NHK电视台对中国的说辞是客观公正还是略有偏颇,这部纪录片所刻画的贫穷积弱、好战嗜杀、以及对生态不尊重的中华民族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伤害到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非但如此,在纪录片里,汉族不仅被绝口不提,反而从商朝开始就屡屡犯边、被汉族驱逐至西北地区边缘化的少数民族——羌族却抢夺了汉族的一贯形容词被冠以“勤劳勇敢”的民族。这和我们以往所认识的地大物博、疆域辽阔、万邦来朝的泱泱华夏存在着天壤之别。

华夏民族即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庞大的民族也是古往今来掌握中国政权时间最长久的民族,在历史上或远征或招安或驱逐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确实让许多汉族人存在着“大汉族主义”的自豪感,古往今来我们将周边少数民族称呼为“蛮夷狄戎”,民国时期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等等都能印证了这一点。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与汉族在中华文明的创造上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少数民族政权同样为数不少,如促进民族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所代表的鲜卑族北魏政权,铁蹄征战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所代表的统一的元朝政权,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康雍乾三位帝皇所代表的清政权。由此可见,并不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才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所有的少数民族都凭借着自己的创造力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明政权建立时并没有否认元朝的存在,这不仅是为了彰显皇位来源的正统性——元灭宋,明再灭元,更是一种承认并尊重非汉族政权的大气胸怀。在明太祖北伐的檄文也说“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民抚养无异。”著名武侠小说家、政治评论家金庸先生在其几十年的小说写作历程中也反应了其思想从强烈的汉人正统观念到各民族平等的升华。例如他最早创作的《书剑恩仇录》将乾隆皇帝依照野史写为汉人子孙,到了他后期创作的作品却塑造了契丹血统的民族英雄萧峰这样令人刻骨铭心的人物形象,这正如他在《天龙八部》中阐述的那样:不管是宋人,还是西夏、吐蕃、大理、契丹,只要一心向善,即是好的。

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人文理念来看,我们都应该明白:民族成见并不可取,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本就该置于同一片天空下被一视同仁的对待。羌族——这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在殷商时期的人口曾一度和汉族比肩,也对商朝政权的稳定造成过不可小觑的威胁,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了3000多年,当汉族已经发展为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民族,现如今只有30多万人口的羌族却依旧在西南山区偏居一隅。我认为,中华民族应当继续秉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互相帮助同舟共济。虽然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我们彼此之间有战火纷争和积怨,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当摒弃成见,互相扶持。要知道,百花齐放才是文化的春天。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冠以“古”字的国度,因为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历经千年灾难与战火洗礼却依旧生生不息从未断绝的灿烂悠久的文明,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之幸也是世界文化之幸。当我们对纪录片中因相应科技发展落后要到他国去检验我国文化遗产而唏嘘不已时,我们是否能将这一份悲痛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让中华民族终有一日能笑傲于世界文化之林呢?

第三篇:近义词辨析集锦

近义词辨析集锦

1、暧昧:含糊、不明朗,不光明磊落,不便告人。

暗昧:同'暧昧'。还可表示不聪明,愚昧。

2、哀号:悲哀的号哭。

哀嚎:悲哀的嚎叫。如'饿狼哀嚎'。

3、安定: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生活安定。

安宁:秩序正常,没有骚扰。边境安宁。

安谧:安宁,安静。主要指环境气氛。

安静:没有声音,安稳平静。

平静:着重指平稳,没有不安与动荡。常形容心情、表情、势态等。

清静:着重指不嘈杂、不杂乱。

4、安顿:安稳,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着重指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

安放:使物件处于一定的位置,是具体的动作。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多是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

安排:着重于分清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有理地处理人和事。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

5、安全:都指没有事故或危险。安全:着重指不受威胁。使用范围广,能用于国家、生产、交通、操作、人身、生命、财产等。

平安:着重指太平无事,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人身。

6、按照:同为介词。介绍行为的根据。按照:通用于各种语体,不带尊敬色彩。

依照:多用于书面语体,更适用于国家法规、军政文告等,这时是强调依原样照办,不得走样。

遵照:多用于书面语。带尊敬色彩,表示遵从依照。

7、懊悔:形容词。因未满足心愿而悔恨、烦恼。懊悔:着重指后悔,是心里恨自己不该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

懊恼:着重指烦恼,心里不痛快,是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感到烦恼。

8、懊丧:都是形容词。形容因做事或环境不利而失意,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懊丧:着重指烦恼而丧气,心中郁闷。

沮丧:沮,气色败坏。着重指受挫折后灰心失望。

颓丧:颓,委靡不振。着重指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9、傲慢:都是形容词。自高自大或自豪自尊之意。傲慢:着重指态度上轻慢,目中无人。也可用于褒义,表示自尊而不可侮。

高傲:着重指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

骄傲: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也可以作名词。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0、把持:都有按自己的意图掌握住、支配。把持:是贬义词,指公开独占权位。对象常是政权、权力、职位以及地区、单位等。

操纵:中性词。指掌管、使用机器等。引申指用不正当手段暗中支配、控制人或社会性的较重大的事物。

控制:中性词。只指不让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对象常是速度、数字、交通、生产以及思想、感情等。

11、把握:都是动词。用自己能力,把某种事物抓住、控制住。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把握,对象多是具体事物。有时作'有'的宾语,表示对事情能做得到或做得好的信心、力量或根据,是名词。如:有把握。

掌握:比'把握'多一层意思,即不仅能把握住,而且能充分支配运用并控制。对象多指抽象事物,如政策、命运、方法、知识、技术、专业、语言、情况等。

12、颁布:都是动词。公开发布。对象多是宪法、纲领、法律、法令、条例等。颁布:着重指向下颁发。颁布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颁布的内容常是法令等。

公布:着重指向公众发布。公布者除了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外,还可以是一般机关单位、团体。公布的内容,除了法令等以外,还可以是方案、草案、名单、账目、成绩、结果、数字、事实等。

13、办法:都是名词。处理事情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办法:是泛指,多用于口头语体。

措施:指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办法。较多用于书面语体,特别是公文、政论语体。

14、包含:都是动词。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含:指'内里含有'。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关系。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包括:着重指'总括'。着眼在数量、范围上列举各部分或其中一部分。对象不限于抽象的事物。

包罗:着重指网罗很多或一切,着眼于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事物。

15、保持:都是动词。使事物继续存在下去,保住不变。保持:着重指使持续不变,时间延续较长,对象是水土、水平、传统、荣誉、警惕、联系等。

维持:指有一定限度地或暂时维护,使不改变原样和现状。对象是秩序、现状、生活、生命、治安等。

16、保存:都是动词。存留下来,不使改变。有时可换用。如'李白的诗保存(留)下来的有九百多首'、'这座城市还保留(存)着一些古代建筑。'保存:着重于'存',跟'亡'(无)相对,使继续存在,不使失去。

保留:着重于'留',跟'去'相对,不去掉,不使离开原体。保留还有两个意义:①暂时搁置,如'不同意见暂时~,下次再讨论';②不公开拿出来,如'教师毫不~地教学生'。这跟'保存'有区别。

17、保护:都是动词。护卫着,看守住,使不受伤害。保护:着重于'护':妥善护卫、照顾,不使受损伤。手段不一定是用武力。对象多是人或某些事物。

保卫:着重于'卫':尽力防守住,使得到安全,不受侵犯。手段多指用武力或强大的力量。对象多是重大的抽象的事物,或者是重要人物、众人。

捍卫:着重于'卫':抵御各种外来势力,确保安全,比'保卫'语义重。色彩较庄重。对象不能是人。

18、保障:(1)动词,确保。有时可换用,如'用生命保障(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2)名词。起确保作用的事物。保障①作动词时,除了可以作于'确保'义以外,最常见的是用于'保护义。它的宾主不常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而常是名词及其短语,如'生命、成果、财产、民主、权利'等。②作名词时,有形象色彩,指象屏障一样的起保护作用的东西。

保证:①作动词时,除了用于'确保'义以外,还常用于'担保做到'义。它的宾语不常是名词(时间、质量)及其短语。②作名词时,指起担保作用的条件。

19、宝贵:都是形容词。极有价值,很贵重,象珍宝似的。可以形容某些抽象的和具体的事物,如时间、书籍、礼物、资料等。宝贵除了可以形容某些具体东西以外,最常见的是形象抽象事物,如生命、经验、意见、贡献、遗产、财富等。

珍贵:指宝贵、稀少、珍奇。可形容某些抽象的事物(如友谊等),常用来形容具体的东西,如纪念品、文物等。

20、饱满:都是形容词。充实、充足、足够。饱满常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精力、感情、情绪充足。有时形容风力充足,如'风力饱满,船就象生了翅膀一样'。

丰满:常用于形容人体胖得匀称好看,有时形容鸟的羽毛齐全好看。

21、暴发:都是动词。突然猛烈的发生。有时通用。如'我极力压住感情的爆发(暴发)'。暴发使用范围较窄,常用于洪水,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与'户'字连用,或突然兴起。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本义是弹药爆炸。比喻'象弹药一样突然、迅猛地发生'。使用范围较广,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22、暴露:都是动词。使隐藏着的事物显露出来。对象可以是矛盾、本质、问题、阴谋、弱点、缺点等。暴露:多是无意地显露,有时是有意地揭露出来。可以用于自己、自身事物、目标等。

揭露:都指有意地揭出来。一般能用于自己、自身事物、目标等。

23、暴虐:都是形容词。狠毒而凶恶。可以形容敌人及其本性、行为。暴虐:着重指惨无人道,欺凌太甚。多形容敌人及其本性。

残暴:着重指凶狠、横暴。多形容敌人的行动及本性。

残酷:着重指冷酷无情。多形容敌人的行为。有时形容生活、环境、斗争、战争、战斗等,这时着重指环境恶劣、无情。

残忍:着重指心肠狠毒、忍心。多形容敌人的本性及行为。

24、抱怨:都是动词。因不满而责怪别人。抱怨责怪的程度较重。用于人时少用于自己对自己。

埋怨:责怪的程度较轻。除用于人外,可用于事物。

25、悲哀:都是形容词。伤心,难过。'悲哀'、'悲伤'、'悲痛'常通用。悲哀:侧重于内心的哀愁。

悲伤:侧重于心情不好受,产生伤感。

悲痛:侧重于表示悲伤而痛苦,有时比'悲哀'程度重,可以说'悲痛欲绝'。

沉痛:侧重于表示深沉的悲痛。有时还有'深刻,严重'的意思,如'沉痛的教训。'

悲恸:侧重于极度的悲哀,兼指痛哭,一般用于书面语。

26、卑鄙:都是言行恶劣,不道德。卑鄙比'卑劣'的程度轻,如卑鄙无耻。

卑劣:卑劣比'卑鄙'程度重,即卑鄙而恶劣。

27、奔波:都有不辞辛苦地到处急忙活动之意。奔波:指忙忙碌碌地奔走,历尽波折。

奔忙:指奔走繁忙、操劳,也用于交通方面。

奔走:本指急走、快跑,后来多用于传告消息,常说成'奔走相告'。

28、本来:同为副词。拿先前的情况和现实的情况对比,表示语气的前后转变。本来更着重于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下半句有时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

原来:更多的是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它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29、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30、本领:同为名词。从事某种活动的技术、能力。经常换用,如'烧火煮饭的这点本领(本事)还有'。本领:有时指需要经过特别学习才能掌握的、较高的、较难的或较复杂的技能。这时具有庄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体。

本事:指技能、能力。多用于口头语体。

31、本质:同为名词。最主要的性质。本质:指事物或人的根本的、本来的属性。

实质:指实在的、内在的或实际的属性,跟'表面的或虚假的东西'对举。一般用于抽象事物。

32、鄙薄:同为动词。轻视,看不起。鄙薄:指以为轻薄、微不足道、看不起、嫌恶。

鄙夷:指以为平庸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

33、鄙弃:同为动词。毫不可惜地舍弃。鄙弃:指因看不起而抛弃。

唾弃:指象吐唾沫一样,毫不可惜地舍弃。

厌弃:指厌恶、嫌弃。

34、鄙视:同为动词。看不起。鄙视为鄙贱、低劣。

藐视:(也写作'渺视')指视为藐小。

蔑视:指用轻蔑的态度小看,根本不放在眼里。

轻视:看不起,与'重视'相对。语义较轻。

35、比赛:同为动词。互相比上下,比高低,比胜负的活动。比赛常用于文艺、体育、娱乐等方面。可以带宾语。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对客观实际认识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要全面地看问题。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部矛盾,主要矛盾。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

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强调的是整体对部分的统帅作用和决定作用,部分从属于整体,但这只是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方面,二者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8、我们在办事情的过程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这是因为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可见,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所以办事情要量力而行。

(2)规律的客观性虽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办事情要尽力而为。(3)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规律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9、背景材料:2001年用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性建设资金超过上年,西部和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93%和16.3%,高于东部地区6个和3个百分点。2001年又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西电东送”、龙滩水电站等。2002年新增的1500亿元国债投资中安排西部地区的投资占40%以上。

辨题:事在人为。因此,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一个发达的大西部将很快出现。

答案:(1)事在人为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是合理的。国家的支持、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热情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同西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3)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西部大开发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地进行。因此,认为一个发达的西部将会很快出现是不科学的。(4)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背景:近年来不断发展阶段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全国各地因“泡吧”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辨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应尽快取消网络。

答案:(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材料中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我们看问题应分清主流和支流。尽管网络有利有弊,但其给人类带来的利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其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取消网络。(3)我们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是,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限制其不利的一面,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矛盾的观点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五)内外因的关系

12、“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实现变化发展。“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一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因的作用。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河边走”会不会“湿鞋”,关键在于内因,只要我们善于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自觉抵制不利因素的不良影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就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3、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答案:(1)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坚持适度原则。(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当我们需要改变事物性质促成事物发展时,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实现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3)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并学会“优化结构”。整体和部分关系。(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并把它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不仅在于是否承认和揭露矛盾,是否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还包括是否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2)承认和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它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5、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坚持辩证法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26-19)

答案:(1)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因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因此,只有坚持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才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可见,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2)坚持辩证法不等于坚持了唯物主义。因为辩证法同唯物主义存在差别,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辩证法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存在的矛盾。如果只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而否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种辩证法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和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在于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状态问题的根本观点,但它们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或者依附于唯物主义,或者依附于唯心主义,因此,它们的分歧不在于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4)由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因而最终会走向唯心主义。(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答案:(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④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但忽视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它方面的对立。因而是以偏盖全。(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两同学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感性认识具体反映了活生生的现象,“眼见为实”,因而是可靠的。

乙同学:感性认识只是认识事物的现象,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更可靠,因而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答案:(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2)甲只强调了感性认识的意义,忽视了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就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来说,它是不很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是更正确、更可靠的认识。

(3)乙强调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但忽视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忽视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具备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4)甲乙两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19、背景: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无不是在搜集大量可靠的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的。辨题: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正确。

答案:(1)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可见,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质的不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不断地把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去检验、完善、发展。(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实践与认识

20、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的实践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1、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只有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2、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结,归纳,演绎(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3、一些干部到外地学习经验,看到一些好的做法,回来后据此推广,要求本地干部群众照此办理。辨题:理论只要来源于实践,就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②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成功。③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用试点的方式,在小范围内进行实践,看是否适合当地情况

(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24、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得到了改造。

答案:(1)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改造。题中的观点看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联系。(2)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会自发形成,人们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创新

25、促进事物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创新意识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因此,我们要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2)有了创新意识,要推动事物的发展,还必须把创新意识付诸到实践活动中,指导实践。(3)因此,简单地说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26、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答案:(1)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固守书本和教条,墨守成规,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3)进行创造性思想确实需要打破常规,想从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进行创造性思维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从这个角度看,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27、背景: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辨题:创新意识越强,办事情就越能取得成功。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创新意识,有利于人们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把事情办好。

(2)但是,如果不将创新意识用来指导实践,不去尊重客观规律和条件,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办事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可见,具有创新意识是把事情办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因素。(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人生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作用

28、价值观可以直接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1)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价值观只能阻碍事物的发展。(3)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事物,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必须借助于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推动事物发展。(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

29、讲求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答案:(1)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同时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2)个人利益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个人主义是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从目的、方向、手段、地位等方面有严格区别。(3)可见,追求和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并不是个人主义。笼统地说讲求个人利益是个人主义是不科学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集体主义要求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二者是相对立的。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不能据此认为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3)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同的利益主体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4)由此可见,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集体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31、背景: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有人认为: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讲了诚信,无钱可赚。也有人认为:不讲信用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讲诚信的人会吃亏。辨题:我不讲诚信,是因为社会上有人不讲诚信;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我也会讲诚信。

答案:(1)整体和部分、社会和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讲诚信作为社会问题,必然会对个人产生消极影响,但它不能成为个人不讲诚信的根本原因。个人没有诚信,关键是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2)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讲诚信,社会诚信就难以建立。要建立社会诚信,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3)题中只看到社会对个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没有看到个人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因而是片面的。

(四)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32、在我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就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

答案:(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因此,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虽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毕竟存在差异。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常常发生的,甚至会出现不可兼顾的矛盾。(3)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公民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才能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3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用集体主义调节。

(2)坚持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有正当利益与不正当利益之分。个人正当利益指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素质、更好地实现集体利益的需要。限制的仅是个人的不正当利益。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反对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腐蚀人们的思想,危害社会稳定,诱发违法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必须坚决反对。(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第五篇:山东美术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大文明古国》教学设计

《四大文明古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位置,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2.使学生简单了解古代埃及在农业、手工业、建筑、文化和历法等方面的成就,知道金字塔是埃及古代文明的象征。

教学重点:

1.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2.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大家请看图,现在老师提一个地理方面的小问题,看你们知道吗?你门知道人们把地球表面分成了几大洲?几大洋?那么现在请你打开书59页,仔细读两半球图,看谁能把七大洲和四大洋快速的找出来,并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谁第一填写完了,不用举手,请你站起来直接说就可以了。

二、共同探究

活动一 四大文明古国

1、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海洋也就是说大江大河流域为人类的早期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你听说过四大文明古国吗?人们把最先产生科学文化的国家称为文明古国,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有四个.

2、大家一起来看图,在图上有四块红色的地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一起来说说,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哪几个国家?

(板书:

一、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活动二 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

师:世界上四大文明国家集中在那两个洲?这说明亚洲和非洲人民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其中的三大文明古国都位于我们亚洲,有什么感受?

古代巴比伦位于亚洲的(西部),古代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古代中国则位于亚洲的(东部),古代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2.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认真看图,看看谁是最细心的同学,观察力最强。(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

3、各处于什么河流的流域?(指生上讲台回答)

4、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古代埃及处于尼罗河下游,古代巴比伦处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处于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则处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5、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的关系极为密切。请你打开书,读P60和P61页,结合课文内容和已知知识,思考:为什么大河流域会产生文明古国呢?这些大河流域为四大文明古国做了哪些贡献?

(学生回答)

6、师小结:这些大河流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之利,大河泥沙的冲积,使两岸的土壤,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家都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农业,所以说最早的文明首先就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又促进了其它文明的发展。因此,大河是孕育文明古国的摇篮。

过渡: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古代埃及人民在尼罗河流域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板书:

二、古代埃及

1、提起古埃及,我们首先要去想了解古代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板书:金字塔——古代埃及的象征)2、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你知道这个高大的建筑物为什么叫金字塔吗? 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故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3、简介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从外面看,气势雄伟、宏大,而里面,则又是一种情景,有许多甬道和宽阔的墓室,壁画满墙、图文并茂,对法老的生前一切,竭尽彩笔描绘之能事,还有很多的宝物,可谓琳琅夺目、满壁生辉,其实就是一座底下宫殿。

4、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金字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及所查资料,任选其中三个问题来进行小组交流。

1、金字塔距离现在大约有多少年了?

2、这些金字塔分布在什么地方?保留至今的大约有多少座?

3、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谁的陵墓?简介此金字塔的规模。

4、第二大金字塔是谁的陵墓?墓前有什么标志?

师: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埃及国王胡夫的陵墓。这座金字塔高146.5米,如果按每层楼房高3米计算,胡夫金字塔大约有49层楼那么高。建造这样高的建筑,在当时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时生产力还十分低下,没有起重机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这么多巨石是怎么垒上去的,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胡夫塔底面的正方形每边长233米,绕塔一周,约有1000米的路程。塔身共用230万块巨石垒成,万块巨石平均约重两吨半。在巨石和巨石之间,没有砌抹任何一类粘和物,而是把每块巨石都凿磨得平平整整,然后把一块巨石振在另一块巨石之上。整个塔身就是这样一块一块磊起来的。巨石和巨石之间,严丝台缝,连锋利的小刀都难以插入巨石之间的缝隙。在

师:胡夫的儿子哈佛拉金字塔,比胡夫金字塔矮3米,在塔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巨型狮身人面像,高20米,长57米,仅耳朵就有2米高,下颌的胡须长达5米。据说,人面狮身像的脸形是按哈佛拉法老的面容凿成的。

小结:金字塔不愧为古代埃及的象征。后来,金字塔被列为“世界遗迹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直观的感受一下它的神奇和宏伟。

2、师:除了金字塔,聪明有智慧的古代埃及人还取得了很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现在请你打开书p 来提取这方面的内容,填写表格.*问:古埃及人在尼罗河两岸种植哪些农作物?(学生回答)(板书:农业——小麦、大麦、亚麻)

师:这些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埃及人为记录事情,还发明了文字,这种文字是用图形来表示事物的,所画的图形即是要表示的事物,所以叫象形文字。(板书:文字——象形文字)

(让学生看 “埃及的象形文字”)那个手执盾牌的人是个“兵”字;圆圈中间加一点,是个“日”;两条腿向前迈进,是个“走”字;眼睛伤心流泪,是个“哭”字。

老师这儿也有一些象形文字,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它是什么字?

*古代埃及人在进行农业生产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水涨泛滥的规律,由此产生了最早的天文历法叫做“太阳历”。太阳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再加5天作为节日,全年共计365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法。(板书:天文历法——太阳历)

师:后来,这种历法经过不断改进,一直延用到现在,成为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历法,三、总结归纳:我们课上到这儿,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收获,那谁来说一说,老师听听谁的收获最多。

小结:本课我们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知道了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象征,了解了古代埃及在农业、手工业、文字、历法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古代埃及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质疑问难:关于古代埃及,你还想了解哪些? 提供网址,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世界文明古国 一、四大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二、古代埃及:

金字塔——古代埃及的象征农业——小麦、大麦、亚麻

手工业——亚麻织布、金属冶炼制造技术文字——象形文字 天文历法——太阳历

下载关于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之辨析文章集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之辨析文章集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驳《戳穿中国是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荒谬骗局》

    驳《戳穿中国是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荒谬骗局》该文的错误到处都是。只看该文的第一段:“一直以来,中国官方在对国内的宣传中都宣称什么中国是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

    公务员考试之~~定义辨析

    单定义辨析 126.寻求优越:指一个人为摆脱自卑感而作出的努力。 下列不属于寻求优越的是() A.小钱年少体弱,后通过坚持运动成长为一名健美先生 B.颜某为准备明天的演讲,已在镜子面前......

    纪检监察与检察机关之辨析

    比较和辨析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乍看并非易事,但笔者愿对此作些探讨。一检查、监察、检察的释义,既有同义之处,又有某些异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所谓检查就是为了......

    纪检监察与检察机关之辨析

    比较和辨析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乍看并非易事,但笔者愿对此作些探讨,纪检监察与检察机关之辨析。······一检查、监察、检察的释义,既有同义之处,又有某些异别。按......

    家庭教育文章集锦

    家庭教育文章集锦 第一篇: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 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能直着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这是说,母亲必须......

    质量月文章集锦

    质量 质量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质量,谈什么品牌、发展和竞争。尤其是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质量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假如想打造自己的一流品牌,质量一流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前......

    励志文章集锦

    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半夜醒来,发现女儿卧室的灯还亮着,就过去看。女儿皱着眉,正在抄写英语单词。我问,怎么还不睡?女儿气哼哼地说,我今天听写错了几个英语单词,......

    文章之日记

    窗外天亮了,阳光明媚着。房里有点黑,今夜又皎洁。——题记日记:今天,二零一四年五月八日。窗外天亮了,房里却还是有一点黑。晙晨,我坐在写字台上,临摹着我喜欢的一幅可爱的漫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