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二单元质量检测(一)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
(一)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阿奎那说:“神圣的学说需要人类的理性来证明,但实际上不是证明信仰的真理,而只是把这个学说提出的其他问题分辨得更清楚。”这说明他()A.摧毁理性是目的之一 B.认为理性有助于摧毁神学 C.把理性引进了神学 D.理性和神学是平等的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干中“神圣的学说”是指基督教神学。阿奎那认为神学是可以用理性来证明的,但不是要用理性证明神学的正确性,因为神学是真理,是不容置疑的。
2.1603年,詹姆士一世在英格兰即位时宣称:“既然对上帝能做什么事提出质疑是无神论和亵渎的行为,那么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提出质疑也是胆大妄为和对上帝的大不敬。”这表明他()A.倡导极端专制的君主统治 B.大力提倡无神论思想 C.尊重臣民宗教信仰的自由 D.反对亵渎上帝的行为
解析:选A “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提出质疑”是“胆大妄为和对上帝的大不敬”,表明詹姆士一世崇尚王权至上,倡导君主专制统治。
3.欧洲中世纪时期,从基督教神学家阿奎那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主张中,可看出西方专制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阿奎那和英王詹姆士一世学说的相似点在于()A.把国王称作神,与上帝相提并论 B.君权无限
C.从神学角度为君权作辩护 D.王权高于教权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A项不符合两人的学说,表述错误;B项“君权无限”表述错误,“君权神圣”是阿奎那的思想,“君权神授、王权至上”是詹姆士一世的思想;D项是詹姆士一世的思想。
4.斯宾诺莎在其所著《神学政治论》说:“我既已注意到神所显示的天意赋予每个人以自由,我进而证明此自由权可以、并且应当,交给国家与行政当局而无危险。否则,事实上,和平就要受到威胁,社会也蒙其害。”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是()A.天赋人权
C.分权制衡
B.君主立宪 D.主权在民
解析:选A 从题干所提供材料“天意赋予每个人以自由……”来看,表达了天赋人权的思想。君主立宪、分权制衡和主权在民思想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5.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上帝创造了大自然供人享有,但是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去采摘大自然的果实,谁才有权享有。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财产权的观念在当时主要是()A.适应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剥削的需要 B.适应了封建主阶级积累财富的需要
C.适应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拓展海外贸易的需要 D.适应了广大平民反封建压迫的需要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洛克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主的搜刮和剥削提供了理论依据。
6.某思想家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力,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体现了()A.天赋人权说 C.社会契约论
B.人民主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解析:选C 材料中的观点:社会秩序是基础,不是哪个人的权力,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与这一观点符合的是社会契约论。本题选C项。
7.“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上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卢梭这句话强调的是()A.三权分立 C.社会契约
B.天赋人权 D.人非工具
解析:选B 从题干中“天所赐予”等关键词可得出信息,人的权力和自由是上天给予的。因此应是“天赋人权”思想。
8.《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评价启蒙运动的话:“‘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文中的“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主要是指()A.推翻了封建统治秩序 B.破坏了传统的议会制度 C.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否定了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启蒙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等民主思想,从而否定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权威。A、C两项与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实不符,B项与题干不符。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姆士一世声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着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 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
材料二 恩格斯说:“王权是进步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材料三 卢梭提出,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们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詹姆士一世思想的特点是什么?(4分)(2)材料三体现了卢梭的什么思想?(4分)(3)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恩格斯和卢梭对王权的认识有何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解析:本题主要以对西方近代早期的君主专制的不同评价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归纳、比较的能力。第(1)问解题时要紧扣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要结合材料三信息概括。第(3)问应注意紧扣材料,从恩格斯、卢梭评价王权的不同历史背景出发去理解分析,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1)“君权神授”,王权至上。(2)“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
(3)不同:①恩格斯认为王权有进步性。②卢梭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不矛盾。原因:①恩格斯是从王权确立早期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的。②卢梭是从资本主义兴起,反对封建专制的角度去分析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请回答:
(1)指出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之处,概括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影响。(12分)(2)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本质变化?(3分)解析:本题通过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区别,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第(1)问可根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归纳。第(2)问可结合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分析,注意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
答案:(1)主张不同:材料一主张“君权神授”,国王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论国王;材料二 认为主权在民,法律应该体现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违背人民利益的立法者。
影响:材料一的思想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日益激化,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材料二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或从“人治”到“法治”)。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个体应竭力以保存其自身,不顾一切,只有自己,这是自然的最高的律法与权利。……因为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思想的主人,有多少头脑,就有多少种思想……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不放弃自由思考与判断之权,是对的。
——摘自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材料二 自由是洛克政治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东西。他认为人有天赋自由,它既包括思想自由,也包括行动自由在内,但是它受自然法所制约。如果这个国家实行压迫、暴力等不正当行为,人们就可以起而反之,夺回权力,建立一个新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财产权”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为民主政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自由理论经过后人的继承和发展,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摘自李常亮《洛克与斯宾诺莎自由观之比较》
(1)概括材料一斯宾诺莎的基本思想主张。(6分)(2)与材料一斯宾诺莎的“自由观”相比,材料二中洛克的“自由理论”有何发展?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近代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从“自然的最高的律法与权力”“民主政治”“自由思考与判断之权”等关键语句中概括其思想主张。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前三句话中概括归纳洛克对“自由理论”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其影响。
答案:(1)主张:自然权利;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自由。
(2)发展:认为天赋自由也包括行动自由;宣扬人民主权;提出“私有财产权”和“三权分立”学说,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影响: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自由理论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民主政治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第六条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概括材料一、二的共同主张。(9分)
(2)据材料分析洛克思想与法国大革命间的关系。(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和材料二中第一、六、十七条的内容概括即可。第(2)问,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可以利用上帝赋予的权力推翻强暴统治,这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人权宣言》使得洛克思想由理论蓝图上升为具体法律。
答案:(1)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2)关系:洛克思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人权宣言》继承发展了洛克思想。
第二篇:高中历史选修2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击
选修2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成为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
A.阿奎那 B.詹姆士一世 C.王权 D.基督教会
2.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3、“君权神圣”思想的内容不包括
A.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B.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
C.议会无权限制王权 D.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4、被称为“神学之王”、代表着西方中世纪神学思想发展顶峰的哲学家是 A.阿奎那 B.彼德拉克 C.詹姆士一世 D.洛克
5、“君权神圣”思想的主要作用是论证了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高于教权 C.王权高于议会 D.“法在王上”
6、“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目的是
A.论证教权高于王权 B.论证王权高于教权 C.论证王权高于议会 D.论证“法在王上”
7、下列不是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背景的是
A.教会的神权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 C.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统治矛盾加深 D.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8.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讥讽詹姆士一世是“基督教世界中最聪明的大傻瓜”,主要是因为詹姆士一世
A放纵王室肆意挥霍 B常年发动对外战争 C无力解决财政危机 D与议会间斗争激烈 9.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主要依据是国王权威来自 A 人民 B议会 C教会 D上帝 10.阿奎那和英王詹姆士一世学说的相似点在于
A把国王称作神,与上帝相提并论 B君权无限 C从神学角度为君权作辩护 D王权高于教权 11.明确提出“天赋人权“理论的著作
A.卢梭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2.以下提法不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是:
A.主权在民
B.社会契约
C.分权制衡
D.教权至上
13.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14.下列学说,哪些是与洛克有关①天赋人权②人民主权③三权分立④法制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不仅被转变为法国《人权宣盲》的基本精神,而且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响亮口号的伟大作品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C.国家的阶级实质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成
27、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论述,其主要的不同点
A.社会背景
B.根本目的 C.途径手段 D.阶级属性
28、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
①“中体西用”②依靠清王朝进行改革③建立君主立宪④实现民权⑤实行共和制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29、孙中山在1906年说道:“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人的满洲政府。„„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盲目排满行为③指明推翻清朝统治有双重意义④运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0、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 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洛克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孟德斯鸠
材料三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访华时,新华社评论说:“法兰西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伟大民族,虽然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相距万里之遥,但两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19世纪以来,西学东渐,法兰西文明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法国大革命为近代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带来了重要启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洛克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1)法律和自由不可分。
(2)为了防止“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孟德斯鸠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4分)(2)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和法院,以达到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3)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3)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新的人民主权的政府。
(4)18世纪法国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在法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影响: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5)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出现过类似的思潮,但却没有给中国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其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5)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处在逐步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力量还十分弱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危机严重;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
1-5 DACAA 6-10 CADDA 11-15 CDCBD 16-20 AADBD 21-25 DBCBA 26-30 DCCBD 31.、答案:
(1)法律和自由不可分。(2)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和法院,以达到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3)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新的人民主权的政府。(4)影响: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5)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处在逐步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力量还十分弱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危机严重;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32.答案:
(1)提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主张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制度。(2)君主立宪政体。条件:制定宪法和培养合格国民,“广开民智”,开放民权。(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文档:单元质量检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A.德意结盟
C.英法结盟
B.法俄结盟 D.英俄结盟
解析:选B 由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可知,题干中“德国两侧的大国”指的是法、俄两国。“三国同盟”的形成引起了法、俄两国的巨大不安,使两国日益接近。法国连续向俄国提供大量贷款,密切了两国的经济关系。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为两国结盟奠定了基础。
2.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A.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三国同盟建立 D.三国协约建立
解析:选B 由题干中“1916年11月”“两年以来”等信息可知“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他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干的限定。
3.在空前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某重大战役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选D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即图中④的位置所在。4.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解析:选B 综合1916年战争的特点可知,这一年战争双方互有攻守,故A项错误;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掌握着制海权,故D项错误;B、C两项都是1916年战事的特点,但从战争的发展态势看,B项正确。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 ③美国爱好和平④谋取战后霸权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 ③不符合史实,不是美国参战的理由,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6.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 D.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选A 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是各国的共同目的。
7.“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厌战情绪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我要回家”“不想再待在这里”等信息可知,这首歌反映了英军的厌战情绪,故A项正确。
8.一部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A.①②
C.①②④
B.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 材料的观点是一战结束以后,欧洲传统的优势地位日益衰落,美、日实力增长,民族革命与独立运动日益高涨,迅速崛起,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材料图片,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积极发动世界大战的背景。(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失去战争主动权并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据时间信息1882年、1907年等并联系当时的国际国内因素即可回答。第(2)问,要从内外因方面回答。
答案:(1)背景:德国是容克帝国主义,军事封建性特别明显,对外扩张野心特别强;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其完成国家统一并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时,世界殖民地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要夺取世界霸权就必须发动世界大战,打败英、法、俄等国。
(2)原因:德奥集团的综合实力比英法差,美国等国参战后,使力量对比更加不利于德国,因此,德国必然失去主动权并走向失败;一战初期德国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人们尽管作出了种种牺牲、遭受了种种灾难,但还是看不见战争的尽头。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久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持久的”等说明。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双方实力、新式武器应用和战争范围等角度分析。
答案:(1)残酷性,破坏性极大;战争持续的时间长。
(2)参战各国的实力相对平衡;新式武器的广泛应用延长对抗性;世界联系的加强使战争波及范围广。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绝不相信,在这次战争结束时,即使我们站在一旁而且继续站在一旁,我们能够在物质上使用我们的力量,决定性地消除战争时期已经发生的情况,防止在我们对面的整个西欧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之下……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
(1914年8月3日)材料二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和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用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这里并不曾有任何区别。挑战是向全人类的。每个国家必须各自决定怎样去对付它。……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
(1917年4月2日)(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面临战争时外交政策的转变。(8分)(2)材料二提到的“手段”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术?美国参战真的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吗?说明理由。(7分)解析:第(1)问,从“站在一旁”到“防止……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反映了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从中概括即可。
第(2)问,从材料二船舶被击沉等内容,可知是一战时德国实行的无限制的潜艇战;结合美国的阶级本质和参加一战的原因等史实,阐述美国参战不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的理由。
答案:(1)转变:英国在战前长期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原则是维持欧洲大陆各大国之间的均势,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德国实力迅速增长,英国与法国和俄国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借口对法国承担的义务,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
(2)战术:无限制的潜艇战。
理由:美国参战的真实动机是通过战争牟取暴利,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便伺机顺利地夺取世界霸权。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这场战争的打法及其带来的血腥残杀时,“诸如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之类的语汇变成了亵渎
之词”,美国作家海明威这样写道。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幸存者的余生一直为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战争)在继后的数十年里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要“创造安全的世界”和“结束所有战争”的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摘编自丹尼斯·舍曼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的幸存者为何为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6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是怎样“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的。为何说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血腥残杀”“光荣、荣誉、勇敢”等并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从对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地区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一战造成的各种矛盾作答。
答案:(1)他们受国家舆论鼓动,怀着民主理想奔赴战场,在目睹一战的血腥残杀后,深感被“民主”“光荣”“牺牲”等口号欺骗,因而对社会和人生感到迷惘、彷徨、失落。
(2)改变:战争毁灭或削弱了欧洲各帝国;俄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日本、美国借助战争提升了国际地位,攫取了更多殖民利益。(任答3点即可)原因:战胜国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德国等战败国对巴黎和会的处置充满仇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
第四篇: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二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英国宪章运动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英国宪章运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据统计,18世纪中期,英国700万人口中,只有15万人拥有选举权,仅占全国人口的2%。这15万人拥有选举权的依据是()A.个人能力
C.世袭特权
B.财产资格 D.人民推举
解析:选B 根据英国18世纪初的一项法案规定,郡、区议员必须有土地年收入600磅以上的地产,市镇议员须有年收入300磅以上的财产。故选B项。
2.“支援我们来实现修正法案吧,我们一旦有了选举权,就会利用我们的权利来协助你们取得你们的权利。”这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时期的宣传标语,其中的“我们”“你们”分别指()A.大地主和工业资产阶级 B.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C.新贵族和工人阶级 D.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利用激进的群众运动,迫使议会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案,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题干的材料中是工业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承诺,“我们”指工业资产阶级,“你们”指工人阶级。
3.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次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 B.1837年《人民宪章》的提出 C.1839年请愿书的提出
D.1840年“全国宪章协会”的成立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1837年《人民宪章》的提出,英国“宪章运动”由此开始。
4.1842年,宪章派向议会提交新的请愿书,重申了《人民宪章》中原有的政治要求,还提出限制工时、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要求。这表明()A.宪章运动已由政治目标为中心转向以经济目标为中心 B.宪章派领导人放弃了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的政治主张 C.宪章运动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人阶级政治运动 D.宪章派领导人产生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望
解析:选C 新的请愿书仍以《人民宪章》为基础,还是以争取实现议会民主为主要目标,宪章派领导人仍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资产阶级的议会,据此可排除A、D两项。争取议会民主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追求的目标,但从其阶级利益出发则反对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据此可排除B项。
5.在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有()①集会请愿 ②罢工 ③起义 ④示威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 结合英国三次宪章运动的发展进程分析可知,在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主要是请愿、示威、罢工,个别地区还发动了起义。
6.宪章运动是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对宪章运动的评价错误的是()A.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第二阶段高涨的原因是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和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 C.是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D.集中反映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解析:选B 宪章运动的第二阶段的时间为1840~1842年,B项的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 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宪章》的六点要求:(1)凡年满21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2)无记名秘密投票。(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4)议员应领取薪金。(5)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材料二 英国当时的人口为1 900万,在第二次请愿上签名的就达330多万人。宪章派赢得了全国一半成年男子的支持。请愿书铺开有6英里长,极为壮观。这次请愿书还提出了社会经济要求,用工人们的话说,是“刀子和叉子”的问题,即饭碗问题。
材料三 英国政府惮于工人运动的力量,为缓和社会矛盾,陆续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议会在1842年通过了禁止女工和童工在矿井劳动的法令,1847年通过10小时工作日法令。人民宪章的6点要求,除每年选举议会外,在后来几十年间都陆续成为现实。
请回答:
(1)草拟材料一的主要成员有哪些?他们为什么要起草这份请愿书?这份请愿书反映了他们要求得到的权利主要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请愿反映了工人的哪些要求?结果如何?(4分)(3)分析出现材料三这种情况的原因。(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应紧扣材料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应从工人和政府两方面回答。
答案:(1)成员:伦敦工人协会的工人领袖和议会的一些激进派议员。原因: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工人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权利:普选权。
(2)普选权和社会经济要求(饭碗问题)。遭到政府镇压而失败。(3)工人运动力量的不断壮大;政府缓和社会矛盾的要求。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宪章派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思想上是明显的社会主义者,但所有人都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一致认为,第一步必须争得工人阶级在议会里的代表权。……宪章派赢得了全国一半的成年男子明确的支持。尽管如此,下院仍然以287票对49票否决了这次请愿书……面对政府与企业主阶级坚决的反对,宪章运动逐步地平息下来。……但宪章运动并不是完全没有成效的。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说明为何英国“政府与企业主坚决的反对”宪章运动?(6分)
(2)你是否认同“宪章运动并不是完全没有成效”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8分)解析:第(1)问,从“所有人都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必须争得工人阶级在议会里的代表权”“宪章派赢得了全国一半的成年男子的支持”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原因。第(2)问,认同这个观点,其原因是因为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它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宪章运动的经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宪章派的斗争也为英国工人阶级争取到一些胜利,为了避免宪章运动的重演,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对工人阶级的斗争作出一些让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
答案:(1)原因:宪章运动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的政治要求,触动了政府和企业主的利益;工人运动兴起并获得广泛支持,引起资产阶级政府和资本家的恐慌。
(2)认同。理由:宪章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五篇: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二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
(十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当政期间的一致性政策是()①废除封建制度 ②反对君主制度 ③抵御外国干涉 ④采取恐怖政策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大资产阶级当政期间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因此大资产阶级并不反对君主制度;采取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当政期间的政策。因此,②④的内容是不正确的。
2.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 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
B.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解析:选A 由题干含义可知,当时资产阶级政党热月党人掌握政权,并且考查的是政治现象,因此可否定B、C两项;由“革命”改为“协和”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
3.“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A.《人权宣言》的发表 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解析:选C 《拿破仑法典》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损害赔偿原则和自由平等原则,还对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该法典有利于打击封建复辟势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制定法典的蓝本。
4.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 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同时具有侵略性的一面 ③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复辟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B 本题是一道材料式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并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相关史实作对应分析和推理判断的能力。此材料是意大利爱国者在拿破仑撤出其军队时写的一番话,是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说明,未涉及防止波旁王朝复辟。
5.1814 年拿破仑被打败后,在外国刺刀的保护下复辟的波旁王朝颁布了钦赐宪章,接受了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则,这说明了法国()A.资本主义的潮流不可逆转 B.波旁王朝倾向资产阶级 C.同顽固派贵族进行了妥协 D.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全面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虽然封建的波旁王朝复辟,但是在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下,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原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潮流不可逆转。
6.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选C 英国资产阶级之所以把1688年革命称之为“光荣革命”,就是因为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二、非选择题(第7题 12 分,第8题 14 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反抗土耳其霸主的希腊游击队首领这样宣称:“依我看,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人知道了世界真相。以前,世界各民族了解的情况很少,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认为国王有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做得很好。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
——梅朝荣《从史前到人类的终结:人类简史》
材料二 拿破仑像是一个传教士,他也的确是用枪炮和刀剑来传教的……吉纳丁曾陪同拿破仑参观卢梭的墓,拿破仑在回答他的一个问题时说:“好吧!未来将会证明:在我和卢梭都不存在时,对于世界的宁静是否会更好一些。”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为什么说“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6分)(2)材料二中,拿破仑为什么要参观卢梭的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和拿破仑打破了什么世界的宁静?其锐利的武器分别是什么?(4分)(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应该怎样从整体上评价拿破仑的所作所为?(2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高度概括材料信息,特别注意材料所述的变化;第二小问分析原因要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第(2)问的第一小问实际是要求回答二人的一致性;第二小问要从二人活动的性质上进行对应分析;第三小问要注意抓住二人的最突出贡献来回答。第(3)问要从拿破仑活动的整体上来概括。
答案:(1)核心观点: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原因: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民主精神,拿破仑战争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带到被征服的地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原因:拿破仑继承卢梭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专制统治世界。武器:卢梭的是“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论,拿破仑的是《拿破仑法典》。
(3)拿破仑的所作所为推进了整个欧洲的近代化进程。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启蒙剧作家博马舍写出了世界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为避免当局的查禁,该剧以西班牙为背景,实际影射法国。剧中主人公费加罗是个仆人,机智乐观,常与贵族老爷斗智并取得胜利。当他与女仆苏珊娜恋爱时,他的主人伯爵老爷百般阻挠,但都被费加罗挫败。于是,费加罗说了下面一段独白:“因为您是个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使过一点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
于我呢,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智慧与才能,就足够统治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敢跟我来争夺果实!”
——据柳鸣九等《法国文学史》
(1)材料所体现的背景是什么?剧中人的身份象征什么?费加罗独白的思想含义是什么?(6分)(2)试结合法国大革命中的典型史实说明剧中人物的斗争及其结局,反映法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8分)解析:第(1)问,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信息分析背景、身份象征和独白的思想含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剧中人物的斗争和结局;从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中概括其趋势。
答案:(1)背景:法国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象征:费加罗象征第三等级,伯爵象征特权等级。
含义:特权等级无能,一无是处;第三等级比特权等级更强有力;对反封建斗争有必胜信心。
(2)斗争:法国第三等级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一系列反封建斗争,巴黎人民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将法国大革命推向深入。
结局:确定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但由于法国国内外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波旁王朝复辟。趋势:法国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和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