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岳麓版选修二第二单元 民主与专制的搏斗
选修二第二单元 民主与专制的搏斗(测试)
1、英国新贵族与旧贵族的主要区别是 B A、拥有世袭爵位 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C、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D、从事海外贸易
2、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就税收问题多次与国王展开斗争,斗争的实质是 A A、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争取减税的斗争 D、要求废除国王的斗争
3、斯图亚特王朝的政治统治与英国自13世纪以来的政治统治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C A、财政困难 B、阶级矛盾尖锐 C、厉行专制,不尊重英国的政治传统 D、多次解散议会
4、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其中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阶级基础的是 C A、国王独断专行 B、农民的大量破产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成长 D、贵族和商人拥有雄厚实力
5、提出废除各种封建特权,进行改革要求,引发英国内战的历史文献是 D A、《大宪章》 B、《权利请愿书》 C、《权利法案》 D、《大抗议书》
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C(1)《大抗议书》发表(2)内战爆发(3)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4)处死查理一世 A、(2)(1)(4)(3)B、(4)(2)(1)(3)C、(1)(2)(4)(3)D、(2)(3)(1)(4)
7、资产阶级和新贵族1660年迎立查理二世,1688年迎立威廉和玛丽,其相同目的是 D A、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B、向封建旧势力妥协 C、恢复君主专制统治 D、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是 A A、“光荣革命” B、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权利法案》的颁布
9、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议会和国王的关系表明 B A、英国不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 B、议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 C、议会拥有完整的立法权力 D、议会实际上是英国最高权力机关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D A.苏格兰人起义 B.光荣革命的开始 C.国王挑起内战 D.新议会的召开
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反复的根本原因是 B A、人民群众没有把革命推向前进 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 C、斯图亚特王朝不甘心失败,对革命分子进行拉拢腐蚀 D、革命领导权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掌握
12、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特点在于(B)
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B.革命主要是反殖民主义统治 C.革命未出现反复 D.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顺利发展
13、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D)A、北美人民的反英意识在逐步增长 B、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北美各地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14、马克思评价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资产阶级敲响警钟”。其含义是指独立战争(C)
A.冲击了欧洲统治秩序 B.使欧洲殖民者感到恐惧
C.给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推动作用 D.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者
15、在北美13块殖民地的人们把新思想奉为“不言而喻的真理”,其中新思想是B A、从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自由主义 D、重商主义
16、关于《独立宣言》的评述,正确的是 A A、它以国家的名义倡导天赋人权 B、确立了三权分立制
C、提高了美国国际地位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17、《独立宣言》与1787年宪法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A A、强调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 B、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
C、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18、1781年《邦联条例》D A、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 B、加强了政府的权力
C、成为美国独立的标志 D、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
19、根据1787年宪法,下列哪项是违法的B A、行政权属于总统 B、行政机关的官员兼任国会议员
C、总统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军事长官 D、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20、《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是因为A A.最早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 B.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C.是争取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 D.与法国《人权宣言》目标一致 21.“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利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的、国王的领地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的说,国家这时是由公民(仅指19世纪末叶以前有财产的公民)组成的„„”下列符合以上定义的民族国家是 A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B.罗马共和国 C.神圣罗马帝国 D.中国唐朝
22.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直到1875年宪法的通过,才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主要说明 C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人 B.封建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进了民主化 23.美国总统与法国总统的相同之处有 D ①是国家元首 ②都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③都由议会选出 ④都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宣布的意义在于 D A.消灭了法国的家族势力 B.规定只有平民才能当选为法国的总统
C.恢复了等级制度 D.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25.“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B A.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共和制的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26.思考:欧洲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请回答:除“天赋人权说”以外法国启蒙思想家还提出了哪些社会学说?这些社会学说在法国或美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是如何得到实践的?从西方国家殖民史的角度谈谈你对他们所说的“人权”的认识。
提出的学说主要有: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主权在民)。举例:①三权分立学说:美国1787年宪法;②天赋人权学说:1789没法国《人权宣言》(或美国《独立宣言》);③人民主权说: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或美国1787年宪法)④社会契约论:1793年法国国民公会处死路易十六。
认识:①西方殖民者的殖民过程就是对人权的践踏过程。如:残杀印第安人和其他土著居民;贩卖黑人作奴隶;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财富等。②以上史实说明西方所说的人权只是资产阶级的人权,而对广大的殖民地人民而言是无人权可言的。
第二篇:岳麓版历史选修2第二单元 民主与专制的搏斗第6节《法国大革命》参考教案
第六课 法国大革命
课标: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力量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拿破仑帝国和波旁王朝复辟史实:长期性和曲折性
3、第二帝国建立和第三共和国制度史实:殊死斗争得来而不是恩赐。革命的经过
1、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年7月——1792年8月)
2、吉伦特派的统治(1792年8月——1793年6月)
3、雅格宾派的统治(1793年6月——1794年7月)
4、“热月政变” 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结束
5、拿破仑帝国的统治(1804年——1814年)
一、革命的背景
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基础: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
3、直接原因: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改为制宪议会,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
二、革命过程
(1)、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1789年7月-1792年8月)(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
1、网球场宣誓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5日在尼尔春召开三级会议。代表们在一个基本问题上发生分歧:如果每个代表都有表决权,则对第三等级有利;如果按等级投票,则两个特权等级的票数将压倒第三等级。在为这一法律问题进行激烈斗争的时候,第三等级代表宣布自己的会议为“国民议会”。6月20日第三等级代表在网球场集合,宣布如不制订新宪法,他们决不离散。国王终于作出让步,让教士和贵族参加国民议会,但暗中调集军队准备镇压。
2、攻占巴士底狱(第一次起义)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大革命开始,制宪议
普奥联军进逼巴黎,声称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后遭受侵犯,联军将夷平巴黎。这个宣言引起法国人民的愤慨。
7、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占领王宫,俘获国王及王室成员。吉伦特派当权。
小结: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的主要措施:(见资料包)
(2)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年8月-1793年6月)(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温和的共和派)
1、瓦尔密大捷
1792年9月,法国义勇军在瓦尔密村击退普鲁士军。接着,新选出来的国民公会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吉伦特派的主要措施:(资料包)
①召开有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②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③法军赢得瓦尔密战役的胜利,制止外敌入侵。④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共和国的决议,这就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⑤组织法庭,于1793年初审判并处死路易十六.3、吉伦特派的统治危机
①吉伦特派未彻底废除封建所有制。②英、普、奥、荷、意、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吉伦特派未能坚决抵抗外国武装干涉。③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物价飞涨,反对规定粮食的最高限价。④王党叛乱四起。
4、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
1793年5月、6月初,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掌权。
(3)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年6月-1794年7月)(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
代表人物:罗伯斯比尔、丹东、马拉
1、雅各宾派推行的恐怖政策
①经济恐怖:A、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在10年内付清.1、雾月政变
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依然动荡不安,新的反法联军又开始大兵压境。资产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对内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秩序实现稳定,对外战胜欧洲反法联军维护和平,巩固统治。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接管了政府,担任第一执政。
2、《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或《民法典》)
①内容:
这部法典的立法原则是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2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②评价: 1)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规范 2)一部典型资产阶级法典,也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3)把法国大革命成果以法律形式保留下来 4)使拿破仑政权得到法国农民与资产阶级衷心拥护 5)有利于提高法国农民生产积极性,适应了法资产阶级需要。6)但这部法典限制言论自由,限制妇女和未成年人的权利。
3、法兰西第一帝国(课本35页)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2年,拿破仑侵略俄国失败,1814年被迫退位。路易十八回到巴黎,波旁王朝复辟,触犯了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勾起对拿破仑的怀念。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重登王位,把帝制改成君主立宪制。欧洲各国再次组成反法联军,但拿破仑在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滑铁卢战败,6月22日,再次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4、怎样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799年,他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对内进行财税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为法国培养人才。这些措施有利于法国政治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
第三篇:高中历史第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精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 岳
麓版选修3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说过:“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 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D.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政治人物的描述,可知其对于意大利在“非洲沙漠”的侵略采取了默许、纵容的态度,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根据这些可判断应为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答案】 C 2.丘吉尔说过一句话:“德国独裁者没有从饭桌上抓取食物,而愿意让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此话是针对什么事件而言的()A.慕尼黑阴谋 B.英法静坐战争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D.德国吞并奥地利 【解析】 抓住本题的关键信息“德国独裁者”“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据此不难分析出事件指的是“慕尼黑阴谋”。故选A。
【答案】 A 3.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 A.伸张正义 B.助纣为虐 C.强权政治 D.铸剑为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面对法西斯德国时,纷纷明哲保身,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事实。所以“助纣为虐”最能体现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
【答案】 B 4.“小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说,最符合下列哪一情况()A.抗战中的中国
B.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解析】 从西班牙内战的性质转变后在西班牙的主要参战力量角度思考。【答案】 D 5.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苏德矛盾尚未完全激化 C.苏联对德国推行和好政策 D.苏联强大而英法比较软弱
【解析】 注意“主要原因”的限定,A是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相比,鉴于苏联的强大,德国首先选择了进攻英法。
【答案】 D 6.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战后的掠夺性和约给战败国埋下了“复仇”的隐患 B.战胜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轴心国的侵略气焰
C.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未能制止法西斯侵略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未能协调一致制裁和制止法西斯侵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30年代错综复杂的国联关系的总体特征及走向的把握。30年代的国际关系舞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政治势力,即法西斯的崛起及发动三场局部战争、英法美纵容法西斯侵略、苏联由力促反法西斯结盟到推行中立自保政策及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存在分歧等。30年代被称为“走向大战的十年”,就是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由于西方国家及苏联的自保政策和短视行为,导致力量居于弱势的法西斯势力逐渐变大,由局部侵略发展为全面发动大战,西方大国最终自食其果。
【答案】 D 7.德国企图通过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迫使英国屈服的阴谋破产后,希特勒把目光移向巴尔干和地中海地区,其主要目的是()A.切断英国的远东航线 B.加强与意大利的联系
C.防止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 D.准备进攻苏联
【解析】 希特勒以征服整个世界为既定目标。德国法西斯攻占巴尔干和地中海沿岸,就形成了对苏联的战略包围。
【答案】 D 8.下列关于德国突袭波兰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揭开了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序幕 ②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③德军进入波兰领土后,英法宣布“中立” ④英法事实上继续推行绥靖政策,是波兰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早在1931年,日本法西斯就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袭后,英法虽然没有对波兰提供有效的援助,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并没有宣布“中立”,而是表面上对德宣战。所以①③不正确。
【答案】 B 9.1940年5月,主张对德强硬的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英国对德国法西斯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主要是因为()A.英国面临着被德国法西斯灭亡的危险 B.法国的灭亡警醒了英国
C.苏联积极要求联合英法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 D.英国的利益开始受到德国的威胁
【解析】 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时,德国法西斯正在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英国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是在1940年6月,因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德国向北欧和西欧诸国大举进攻时,苏联正在推行“中立自保”政策,故C项也不正确。德国开始对外侵略扩张之时,就已经对凡尔赛体系的既得利益者英国造成威胁,所以,D项“英国的利益开始受到德国的威胁”显然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10.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解析】 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没有在场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典型反映。【答案】 B 11.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说:“斯大林对德国显然也是存在戒备之心,希特勒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诺言,斯大林并不比德国更为信任。”由此推断,苏联当时签约的主要目的是()A.与德国建立牢固的联盟,防范英法等国的进攻 B.支援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 C.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争取备战时间 D.推动德国去进攻英法等国
【解析】 材料提供的信息反映出:斯大林并不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够保证希特勒永远不会进攻苏联。根据相关史实分析,A、D两项不属于苏联与德国签约的主要目的。B项与题干中提供的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答案】 C 12.德日法西斯通过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方式实现联合,主要是因为()A.当时德日两国形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 B.它们与英法等国没有利益冲突
C.以“反共”为旗号,可以转移英法等国的视线 D.德日法西斯只是与共产国际有矛盾
【解析】 德日法西斯结盟,必然会对当时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英法构成严重威胁。寻找借口,转移英法等国的视线,是防止英法等国干涉的有效手段。因此,C项属于德日法西斯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方式实现结盟的原因。而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
【答案】 C 13.西班牙内战演变成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主要是因为()A.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发动了叛乱战争 B.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D.西班牙共和国代表着进步力量
【解析】 民族战争指的是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争。【答案】 C 14.西班牙内战时期,英法推行的“不干涉”政策产生的影响是()A.限制了苏联对西班牙的援助 B.直接支持了佛朗哥叛军 C.公开支持德意两国的政策
D.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取得武器援助 【解析】 在德意法西斯大力援助叛军的情况下,“不干涉”政策禁止向西班牙“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和军用物资,事实上是在限制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武器来源。
【答案】 D 15.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包括()①意大利法西斯力量强大 ②埃塞俄比亚经济落后 ③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④埃塞俄比亚人民缺乏斗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面对意大利法西斯的入侵,埃塞俄比亚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可见④的表述是错误的。
【答案】 A 16.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的是()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要注意比较选项中的战争给法国带来的影响,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普法战争中法国割地赔款,但未沦落到亡国的地步。
【答案】 D 17.20世纪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大特点是()A.反对殖民主义 B.反对帝国主义 C.反对法西斯侵略 D.争取民族独立
【解析】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这使此期间的民族解放运动带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答案】 C 18.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为招牌结盟的主要目的是()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 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 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虽然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它们同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于是打出了“反共”的招牌。
【答案】 A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的“中立政策”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A.法西斯国家不会发生内战 B.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别对待 C.不向发生内战国家出售武器 D.不给苏联以中立国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一战后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奉行不卷入欧洲是非的中立政策,该政策奉行中立原则,但实际上有利于法西斯侵略国,而不利于被侵略国。这事实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起了绥靖作用。
【答案】 B 20.在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失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这段话表明()A.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利害冲突 B.英国统治者企图利用法西斯削弱社会主义力量 C.英国实际上与法西斯国家形成了反法西斯联盟 D.英国实际上是西班牙内战的幕后操纵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0年代对西方国家来说,主要面临两大敌人,即各国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而且与后者相比,前者属于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是根本的利害冲突。再结合材料内容,可知B为正确选项。
【答案】 B 21.30年代末期,德意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它表明()①法西斯的主要敌人是共产国际 ②法西斯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 ③“反共”是法西斯掩人耳目的招牌 ④法西斯集团结成军事同盟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法西斯正是利用了英、法、美仇视苏联和共产国际,并想祸水东引的心理,将计就计,借以蒙蔽西方大国。30年代组成的三国轴心只是一个政治同盟。
【答案】 D 22.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英法为首的国联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行为,但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这些决定说明()A.国联虽无力制止战争,但却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B.国联已成为法西斯操纵的工具 C.国联成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D.国联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国际机构
【解析】 首先要明确国联成立时,其盟约宣称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其次理解材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侵略战争扩大;最后明确绥靖政策的确切含义。
【答案】 C 23.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这说明丘吉尔()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②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政权 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等仇恨 ④站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反共、反苏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丘吉尔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不会痛恨资本主义,故①不正确,③不能用量来界定,排除①③。
【答案】 C 2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解析】 B、C两项属于合作的表现,没有体现出斗争来。D项属于经济领域的合作表现。A项“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体现出军事上的合作,“‘1944年6月’的纪念币”则体现出英美苏在开辟第二战场过程中的斗争,故选A。
【答案】 A 25.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曾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禁向日本出口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其直接原因是()A.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B.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C.日本向东南亚扩张势力 D.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希特勒肆虐欧洲之时,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因此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答案】 C 26.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A.日本长途跋涉,美军以逸待劳 B.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C.美军采取伏击战术 D.日军指挥失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途岛海战,美军能够取得胜利,最主要是因为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掌握敌情,准备充分。
【答案】 B 27.下面的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代表作之一《榜样》,作于1945年5月,对作者创作这幅漫画时的背景描述不对的是()
《榜样》作者华君武作于1945年5月 A.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面夹击德国 B.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起义,打击德国侵略者 C.召开雅尔塔会议 D.召开波茨坦会议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波茨坦会议是在1945年7月召开的,所以不可能是这幅漫画的背景。
【答案】 D 28.斯大林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战争会给交战双方带来灾难,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故答案为B。
【答案】 B 2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 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③不能出卖、牺牲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国家墨守成规的代价;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故本题选D。
【答案】 D 30.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A.独裁与民主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解析】 结合题干时间信息“1939~1945年”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世界民主势力反对法西斯独裁、暴政、侵略时期。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刻意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军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迈克·亚达斯等《喧嚣 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 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是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2分)(2)概括材料二中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原因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最终未能出现的原因。(6分)【答案】(1)法西斯国家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竞争和矛盾,特别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英法等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把维护国际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
(2)观点:日本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国利用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他国经济扩张,日本需要解决每年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问题。
认识:贸易或人口问题等均以不损害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前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模糊了战争的侵略性,是在为侵略战争辩护。
(3)与第三种趋向相吻合。第一种趋向没有出现的原因:英法等国与苏联由于各种矛盾未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又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援,导致法西斯的扩张非但未能得到及早遏制。还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第二种趋向没有出现的原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使自己放松了警惕,使希特勒德国有机可乘;法西斯国家鉴于苏联的强大,不敢贸然进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解析】 第(1)问联系整个二战的进程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进行归纳,注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1942年2月”,直接归纳出该时间之前的战略态势即可。第(2)问军事意义要从对中国和盟军两个方面作答,政治意义主要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3.(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得出希特勒所采取的行动。从希特勒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只是“试探”,到决心进军奥地利时变得“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可看出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希特勒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和进军奥地利,都是对一战后欧洲现状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挑战。
(2)由材料中“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得出当时英法等国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分析原因,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英法两国许多人民均认识到一战所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认为一战是个错误。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慕尼黑阴谋,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产物。分析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主要从材料二、三中体现出的和平主义思潮在英法的盛行及英法等国认识到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所学,认识到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之一是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应着重指出其导致二战的爆发。
(4)回答“历史启示”,主要从材料所体现的史实出发得出结论,不可空谈。认识到由于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从而导致二战爆发,同时也要认识到世界的和平需要各国共同维护。
【答案】(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和平主义思潮。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绥靖政策。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34.(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枪炮沉没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麦克阿瑟
材料二 令人悲哀的是,人类科技在20世纪的巨大进步,首先加快了“死亡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的毁灭。人类扮演了自己“掘墓人”。„„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现,使得人员伤亡的数目大大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几个人投下的一枚原子弹就造成十几万人的伤亡。
——霍布斯鲍姆《人类文明忧思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克阿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技术与战争、和平的关系。(5分)【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悲剧,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要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不断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
(2)科技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可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加速经济发展,保护人类和平;但运用于军事战争,会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从而威胁世界和平。战争、和平对科技的影响:战争催生了科技的发明、发展;和平有利于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所以,人类要把科技用于发展,造福人类,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第四篇:初三历史第二单元教案(岳麓版)(10月)
第二单元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第8课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 但丁《神曲》 达•芬奇及其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哥白尼及其“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学说开普勒
伽利略 文艺复兴的意义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伽马绕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麦哲伦船对环球远航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寻找相关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答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设想一下西欧人开辟新航路遇到的艰险,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新航路开辟的艰险和先行者的勇敢与智慧,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重点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成果与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因果和影响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欧洲古代社会生活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欧洲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和天主教会主宰社会各个方面这两大特点分析,因势而导入:当历史进入14世纪后,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则是引发这一巨变的重要因素。新课教学
一、文艺复兴 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为何首先出现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你如何看待当时以人为中心的主张? 1.文艺复兴的背景
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打破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与之相适应,资产阶级文化思潮即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思潮首先在意大利兴起。2.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其实质 兴起:14世纪、意大利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3.但丁和达•芬奇
但丁:意大利的先驱,代表作《神曲》。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4.文艺复兴的扩展
15世纪后期,从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近代天文学成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学说,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开普勒:证明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 伽利略:制成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5.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 ①欧洲国家对东方财富的渴望 ②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出示挂图《新航路的开辟》。教师指图讲: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
(1)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3)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3.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小结巩固
引导学生依据板书理清教材知识线索,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整理出学习提纲或者知识要点,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能力,增进素养。本课看是容易,要学好还是很困难的。老师一定帮学生对难点和生产关系加以理解。
第9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战争
处死查理一世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从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入手,培养学生初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能力。
通过分析《权利法案》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与王反复斗争过程的归纳整理,使学生认识到与过去的所有革命不同,这次革命的领导者不是个人英雄而是议会机构,革命成果不是政权的更迭而是“民权高于王权”法则的确立,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看待历史。
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掌握《权利法案》的内容,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影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切成果都是法律的形式得以体现和巩固的,培养学生法律至高无上的观念。
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认识一种新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
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认识议会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等,强调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变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导入新课。新课教学
一、革命爆发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问: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指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海外贸易的积极开展、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原料和劳动力。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同时出现
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2.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实质上是封建专制王朝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3.革命经过
开始: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内战: 1642年开始
1645年纳西比战役击溃王军主力
1648年,议会军取得内战胜利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克伦威尔统治
二、《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1688年)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2.《权利法案》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
三、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小结巩固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英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和反复,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这场革命也是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教学反思:本课是属于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课,也是初中教材中的重点,对于学生学习要求在能力提高要有培养,它牵扯到社会性质的改变。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的社会的变革,这样学生在学习下两课时难道会小些。
第10课
美国独立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
来克星顿枪声
华盛顿
萨拉托加大捷
《独立宣言》 约克镇战役 1787年宪法
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并自己动手,按时间先后,自编“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年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独立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对欧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宣言》
1787年美国宪法
难点:美利坚民族形成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英国在17世纪殖民扩张的重点在哪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点在北美和亚洲。在北美,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到1733年,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由此导入新课。新课教学
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1.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2.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和北美人民的反抗(让学生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即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来克星顿的枪声: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4月)
二、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1.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2.华盛顿整编大陆军
三、《独立宣言》
时间:1776年7月4日
内容: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摆脱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说明:《独立宣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
四、独立战争的胜利新 课
标
第一 网 1.初期失利和萨拉托加大捷
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2.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3.美英和约:独立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提问: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会分析战争初期英美双方力量对比,认识到美方处于不利地位,让学生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归纳总结: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华盛顿的个人作用;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持等。4.独立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五、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1.1787年美国宪法
宪法规定美国由各州组成联邦制国家。2.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第一届总统 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小结巩固
学生自行总结,老师给予补充。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学习时,通过上课的学习,考察学生在理解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的社会的变革。同时还可以和上课的内容进行比较。得出两次革命的不同和共同点。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的比较能力。比较法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11课
法国大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及进步意义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拿破仑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后畅想天地关于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掌握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通过评价拿破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拿破仑在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中以战争起家,而又以相信强权、穷兵黩武最终走向失败,从而命断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引导学生认识拿破仑发动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重点难点 重点:《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难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刚停,仅仅隔了几年,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又响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隆隆炮声。这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欧洲大国,也是当时的强国,同时还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雅各宾派专政又是怎么一回事?拿破仑是如何崛起的?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通读本课大字部分内容。
新课教学
一、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了导火线 2.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巴黎人民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二、《人权宣言》的颁布
1.主要内容:①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思考:你如何看待《人权宣言》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提示:认为它是进步的,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提出合理的依据。)
三、拿破仑帝国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年)2.拿破仑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 内外政策:①颁布《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②采取措施,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提问:你如何看待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再总结。总结: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最初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果实、反对封建复辟的进步性。这些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的一面,而且它的侵略扩张性质到战争后期越来越明显。对被占领地区的奴役和掠夺,印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这也是导致帝国覆没的重要原因。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还具有争霸性质。思考: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灭亡?(引导学生读图)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国内,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国际上,它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格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小结巩固
本课讲述法国大革命,共分4个方面的内容:①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②《人权宣言》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③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帝国,最终因奴役和掠夺占领区而导致帝国覆没。④法国大革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本课已经是早期三次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第三课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了,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后的归纳和总结。
第12课
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汽船和火车机车问世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了解工业革命中各生产环节是怎样相互促进的,知道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从而使学生知道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要有先进的社会制度,要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先进的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帮助学生将爱国情感和报国情感结合起来。重点难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世界古代史,你们能不能说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学生答:14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的出现)(师:)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世纪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工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工业革命。新课教学
一、珍妮机的发明
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工业部门。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纺纱和织布的进步
珍妮纺纱机(板书):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是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然而,必然性又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从飞梭引发的。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使织布速度大大加快,棉纱顿时供不应求,这就引起了纺织工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到了1765年,经过几年心血的研究,纺织工人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终于发明了手摇纺纱机。请同学们看课本插图《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纺纱功效一下子提高了16~18倍,他用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这台机器为“珍妮纺纱机”,它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第一台机器,工业革命以此为起点开始了。
水力纺纱机(板书):珍妮机虽然提高了纺纱速度,但纺出的纱并不理想。纺出的纱细而易断,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有一个学徒出身的钟表匠阿克莱特克服困难,苦心钻研,在1869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很结实,但是纺出的纱较粗。
水力织布机(板书):棉纺织业包括纺和织两个相关部门,纺纱环节的重大突破,把织布环节又抛到了后面,这就促使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突破。有一个叫卡特莱特的钟表匠想,既然机器能用于纺纱,就一定也可以推广到织布。经过研究,他在18世纪80年代终于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提高织布效率40倍。
二、瓦特改进蒸汽机
1.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
思考:想一想,在使用蒸汽机以前,人类先后使用过哪些原动力来进行生产,改善生活?
2.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三、火车的发明
1.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2.“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蒸汽动力用于陆路交通的主要标志是火车的出现。请大家看课本的插图。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183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火车。3.铁路交通飞速发展
哪位同学能简要叙述一下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发明?从工业革命过程中的发明家身上,你们发现他们有些什么共同特点?(此处让学生进行二、三分钟发言、讨论,进行科技是生产力、要从小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的思想教育。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或幻灯片《工业革命各部门的互相联系》,教师进行小结如下)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几项突破性发明之间是互相推动的。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及工业革命的扩展
指出: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这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8世纪末,工业革命跨出了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后来,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19世纪60—80年代,法、美、德、俄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同学们请看英国棉花、生铁产量增长表,我们以英国棉加工和生铁产量为例,珍妮机发明的前一年即1764年,英国棉花加工量为380万镑,到1789年就增长至3240万镑;1740年英国生铁产量仅有l.7万吨,1800年增至25万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也说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②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板书)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工业带来的交通、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后,它们以世界为市场,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外掠夺和倾销造成了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传播了工业革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这些地区的旧制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小结巩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于18世纪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的,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教学反思: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本课也是整个初中历史教材的重点。中考的热点。考试中以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运用比较多。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学习的能力培养。重在突破科技和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第五篇:高中历史 第1课 走向民主的政治教案 岳麓版选修1[最终版]
第1课 走向民主的政治
课标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改革前的社会状况 即改革的大背景:贵族制下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
1、什么是贵族政治
公元前7世纪希腊君主制被贵族集体当政取代,确立起雅典的贵族政治。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2、如何认识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的积极意义:
1)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生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
2)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对于谋求王权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
贵族制存在的问题:
1)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战神山议事会,公民大会虽然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
2)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为贵族债主耕种土地要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所有的借债或者租地都要以人身为抵押,如果还不起债务或者交不起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主的奴隶)
3、雅典政治危机: 由于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导致了雅典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在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时,雅典政治向何处去?在危机的面前,贵族政治要不回复到君主制,要不进一步的发展民主政治。哪一种可能性大?如果选择民主制的进一步发展,又应该如何去改革?面对这个问题当时的雅典各个政治派别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二、梭伦改革(重点)
1、改革的背景(1)由于雅典贵族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2)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了雅典社会的动荡,这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雅典的动荡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4)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2、过程:开始于前594年,先在经济领域开始,在进一步深入到政治领域
3、改革的措施 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田间的记债碑全部拔掉,土地回到平民手里)
2)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保障平民人身自由。3)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政治领域:
1)改变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等级的权力分配。
2)政治机构民主化。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两个新的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
4、意义:政治领域的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综合探究:如何去评价梭伦以及他的改革? 积极:
(1)经济方面: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方面: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局限:
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梭伦改革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但是其中庸政治指导思想导致了改革的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愿望。改革需要进一步的延续。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当时出现的政治派别:
1、平原派——要求恢复贵族制
2、海岸派——维护梭伦创立的民主制度
3、山地派——更激进的民主改革
三、克里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体制的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公元前508年)
1、(出发点)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设立了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有的4个血缘部落。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的意义
克里斯提尼时的地域部落并不是一片毗连的地区,而是不同地区的公民集团的结合,这些集团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得以集合起来。
克里斯提尼的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打乱户籍,分裂氏族。其结果是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瓦解了他们依赖旧的血缘关系影响选举的基础,从而削弱了氏族中所谓贵族后裔的权势,也进而促进了不同部落之间的公民融合,雅典的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了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
2、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治机构:500人议事会议代替原来的400人议事会议。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3、陶片放逐法:最能体现了机会均等、任期制的民主原则,确保民主制度长期存在的法令,可以有效地防止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克里斯提尼在为期间,极力发展梭伦的改革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把他们认为对城邦不利的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若刻上同一名字的陶片累积到六 这个数,被举发的人就要接受放逐十年的处分。这是雅典民主政制下和平解决政治冲突的方法)。
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 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粗糙的民主制度,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的判决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的。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仍有着很大不同。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重大意义:
在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写下了最后的一个休止符。
四、伯里克利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1、伯里克利简介
伯里克利(约前495—前429年),是希腊著名的民主派政治家,出身贵族,是奴隶主阶级中一个较有见识和才干的人。公元前444年以后历任首席将军,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由于他在雅典
建立了开明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所以倍受后人赞颂。这座头雕像表现这位古代开明政治家的非凡风度和精神气质。
2、伯里克利改革内容
A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资格。B官员的选举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平民的参与和选举结果的公证性。
选举的不科学性
(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只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如十个陪审法庭的5000人的民主中的实际作用。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C公民大会及500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成为了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和执政机构。雅典民主制的内容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2)、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职期间比较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3、伯里克利改革的意义 进一步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
使雅典的文化事业高度发达,国力鼎盛,赢得邻邦的仰慕。
对于希腊的强盛与繁荣,伯里克利功不可没,但他晚年却屡经坎坷、挫折,接连遭受严重的打击。由于他人的诽谤,他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撤职。复职当大将军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于鼠疫,不久,他也难逃厄运,死于这种可怕的病魔。临死前,他的遗言是:“我对雅典是问心无愧的。”确实,伯里克利的英名将和希腊“黄金时代”的美名永存后世。
五、小结: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
梭伦改革 —— 克里斯提尼改革 —— 伯里克利改革
划分四大财产等级 地域代替血缘氏族 政府津贴 公民大会 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职官选举民主表决 四百人会议 陶片放逐法 公民法庭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积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机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法庭
制度体现: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 比例代表制、陶片放逐法
消极:(历史局限)民主范围狭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奴隶、女性和大量外邦人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作业:古代雅典的三个改革之间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