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同步检测题 含解析与答案
2017-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同步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基本因素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B.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活动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解题切入点是要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发展特征,然后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进行分析。
2.《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A.“预备立宪”破产 B.共和思想影响扩大 C.清朝统治覆灭 D.该报为革命派所掌控 答案:B 解析:1911年“预备立宪”破产,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朝统治覆灭,故A、C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以至于支持清廷的报纸都改变了立场,故B正确。D不能由材料得出。
3.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爆发,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无从反映。
4.某网友在网帖《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纸制枷锁”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A.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制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制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总理副署以后方能生效,这些规定无疑对袁世凯的独裁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答案为B。
5.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A.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 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
C.彰显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答案:A 解析:改元是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标志,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由此可见,材料中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A项正确。
6.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与美国完全一样的政治制度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确定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答案:A 解析: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国,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中华民国被誉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正是因为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7.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过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这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是议会的政治实践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D.核心议题是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是议会的政治实践,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A项错误;C项是在1911年12月;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错误。
8.一些老照片往往能准确、真实地还原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原貌,右面老照片拍摄的是在上海英租界南北议和的情景。以下对此情景解说正确的是()A.南北议和是孙中山对清政府妥协的产物 B.北洋军阀袁世凯拥有相对强大的优势 C.支持孙中山的主要是革命派和立宪派 D.革命党和清政府对议和的结果都满意 答案:B 解析:南北议和过程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做了让步,但其前提是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由此可知A、D两项错误,排除;立宪派和旧官僚攻击革命党人,与孙中山对立,C项错误,排除。袁世凯手握重兵同时又有列强的支持,所以选B项。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建立了类似西方的政治体制 B.强调国家的主权独立 C.详细规定了人民的权利 D.通过立法,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难度较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用法律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和共和政体的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故A不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一些权利,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故B、C说法不正确。
10.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C项本身说法有误,排除;D项错误,封建专制制度在建立初期以及中期对中国历史进程主要起推动作用。
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其主要意图是()A.建立民主社会 B.反对封建迷信 C.反对满族统治 D.实行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B、D两项明显可排除;五色旗的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的是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可排除C项。五色旗取代龙旗,是反封建专制的表现,选A项。
12.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是“磕头”“思考问题”“走路”。在封建社会中,“磕头”是等级制度的一种象征,而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政体和自由平等的社会。故学者之意为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人“磕头”的思维,觉醒了中国人的民主精神、自由平等意识等。故选B。其他三项都不是材料的主要强调之意。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1)主权在民原则。
(2)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3)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4)实行责任内阁制。
(5)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封建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1)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2)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答案:(1)创立了革命团体,如兴中会,进行革命宣传;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原因:辛亥革命不彻底。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帝国主义列强的干预;革命纲领的不彻底。表现: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等。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问题:请说出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 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提问:“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码?你能找出‘三民主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学生(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1)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
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提问:请大家看课文相关内容,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起义领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设问:武昌起义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 学生: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设问: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学生: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有军权,有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提问: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讨论后归纳:
通过临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可以看出临时政府反对封建专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提问:《临时约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讨论后归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其内容体现了它的进步性: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观念;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社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着根本的区别;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与封建社会“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具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它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带有浓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同时,仅靠一部约法无法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结果)
教师: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原因。
学生归纳: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凯。(3)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1.“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从上述意义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实行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辛亥革命同时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课堂
课堂小结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推翻了2000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板书设计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2.概况
二、武昌首义 1.过程 2.影响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篇: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范文)
必修一诗歌单元 当堂检测一
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B.“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D.这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2.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C.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D.当年,梁启超为徐志摩和陆小曼证婚时,就直言他俩是“品格有问题的人”,并希望他们以后不要在道德上再出问题。
4.补写下列诗文名句。
(1)怅寥廓,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徐志摩《再别康桥》)
(5)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徐志摩《再别康桥》)
(6)撑着油纸伞,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新 月(沙鸥)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 我乘船归去 /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 你睡着了么 / 我在你梦中靠岸。
5.“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 当,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3分)
6.“花香,夜暖。”一句四字,从 和 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4分)
必修一诗歌单元 当堂检测二
7、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既写了行为,又写了空间,表现了词人雄伟的气魄和开阔的的胸怀。
B、“风樯动,龟蛇静”两句中“樯”解释为桅杆,“风樯”指代风中的帆船。
C、“不管”和“胜似”两句,表现了词人不畏风浪、激流勇进的英雄主义精神。
D、尾句中的“神女”即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句中的“无恙”即身体健康之意,“殊”是特别、特殊的意思。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在这首词中,词人引用神话故事展望美好未来,对祖国巨大变化的赞美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C、词的上阕写游泳,表达情怀;下阕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词人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句为全词蒙上了神秘奇幻的色彩,使作品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8.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9.对“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普遍心理:得到的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其可贵。B.这句诗告诫人们:将“悲哀”忘掉,这世界才会变得可爱。
C.“那逝去的”指令人悲哀的现实,这种现实会“转瞬即逝”,未来会变得更加可爱。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作者相信光明与正义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C. 现实毕竟会逝去,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这句诗告诫人们不要因现实的坎坷而放弃追求,一切都要向前看,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10.对这首诗内容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小节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不要忧愁,也不要激愤,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B. 第二节诗前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尽管今天的许多事情令人感到悲哀,但我们要向往美好的未来,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困境,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充满正义必胜的信心。
C. 整首诗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日当前时,阳光明媚的春天也不过会太远,因而我们就得振作精神。
D. 全诗采用第二人称,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亲切自然。
必修一诗歌单元 当堂检测三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答12-14题。
[甲词]《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词]《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 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C. 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D. 犹有花枝俏:俏,秀丽、挺拔。这句是说,还有梅花在傲寒盛开,挺拔秀丽。待到山花烂漫时:烂漫,光彩夺目的样子。这句是说,等到春到人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13.比较两首词的相同点,不当的一项是()
A.题材相同 B.形式一样 C.都是赞美梅花不争春
D.都是托物咏怀
14.对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陆游的词前四句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后四句写梅花的态度和节操。词里的梅花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表现了作者遭受风吹雨打,无可奈何而又孤芳自赏的情绪。
B. 毛泽东的词从梅花在冰雪里的“俏”写到在花丛中的“笑”,可见梅花是胜利者,词中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陆游是在极力主张北伐中原,收回国土而遭到投降派排挤打击之后托物咏怀的,词中“只有香如故”并非孤芳自赏,而是表现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D.“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笔下的梅花,虽然所处环境恶劣,但梅花开放 在悬崖峭壁之上,表现了梅花傲寒斗雪的坚强性格。
1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沁园春•雪 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别是《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结句,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相通之处?
检测一参考答案
1.B(A“风华正茂”形容青春焕发,才华横溢,不能形容幼儿园的小孩;C“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日子,褒义词;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此大词小用。)
2.D(“新诗”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恪守格律,但也并不是不讲究格律与押韵而完全自由化。“新诗”也同样要有音韵美,要有节奏感。)3.D(A句式杂糅,“使”不妥;B“十天的报纸”有歧义;C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前”应该放在“文物”前面。)4.略 5.虚 实 6.嗅觉 触觉
检测二参考答案
7、(1)D(2)D 8.B(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9.D(A项注意诗句的跳跃性,“将变为可爱”不指现实的“欺骗”;B项“那逝去的”不指过去,而是现实;C项表达的是坚定的信念。)
10.D(没有拟人的手法。)
检测三参考答案
11.D(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所以“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
12.C(“只有香如故”是说梅花那“别有韵”的香味,永远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并非是“和故乡的香气一样”。)
13.C(陆游诗中“争春”是暗喻人事,表现自己的孤高性格——不争宠邀媚。)14.C(是借梅来突出其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15.(1)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的豪情壮志。(2)这两个结句,分别是两首词的主旨所在,都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第四篇:人教新版 高一 政治生活 第三单元 检测题(答案)
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两会”的联袂举行是为了便于()
A、人大和政协两个国家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B、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大和政协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相互监督
D、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依据上题材料,从本质上看,“两会”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B、成员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C、都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D、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3、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五十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9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我国政府的________政策和 ________原则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
A、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B、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D、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4、下列对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方针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
B、反对外国传教士到我国进行宗教活动C、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的宗教和教会不被外国控制和利用
5、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据统计,全国有一万多名宗教界人士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表明()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B、信教与不信教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C、国家实行宗教同行政、司法相分离的原则D、宗教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12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大代表对报告作了认真的审议,根据代表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报告进行了修改,最终,《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据此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体现人大的职权有()
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监督权
A、③④B、①②C、①④D、②③
7、上述材料体现的道理有()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②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④我国人大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的依法执政意味着()
①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②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③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④党做出决议前必须经过人大批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内外广泛征求了意见,总书记胡锦涛还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民主党派中央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文件进行了多次、多处修改,最后,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据此回答9—11题。
9、材料中的这一政治现象表明()
A、各民主党派有权确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B、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得到民主党派的批准
C、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10、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是()
A、科学执政B、依法执政C、联合执政D、民主执政
11、《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共产党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C、中国共产党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D、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和跌社会的建设中,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12、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健步伐,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天山南北,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新疆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它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③它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④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13、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在人类社会中将长期存在。必须承认和允许它的存在。因此,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是()
A、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治上是不一致的,要在政治上团结合作
B、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要求同存异、互相尊重
C、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信仰任何宗教
14、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489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这表明全国人大代表在行使()
A、立法权B、监督权C、提案权D、质询权
15、我国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层代表大幅增加,其中农民工的当选成为了媒体聚焦。人大代表不管来自哪个地区,也不管来自何种行业,都()
①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②可以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
16、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建议,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体现了()
A、政协委员直接参与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管理B、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C、各民族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D、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7、藏传佛教在玉树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低位。2010年4月28日,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喇嘛们进行了灾后首场法事活动,为逝者超度,向救援者表达感恩,给全国人民及世博会祈福。材料表面在我国()
A、正常的宗教活动为社会和谐做贡献B、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少数民族有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D、我国宗教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8、2012年3月28日,达州市人民政协新闻宣传暨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会议召开,总结回顾了2011年全市政协新闻宣传暨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并安排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任务。下列对于人民政协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①它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八大民主党派组成的;
②它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③它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④它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也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9、“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们是一家”,这句话说明我国()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
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消除④各民族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灾面前,各族人民在自治州政府的带领下,携手并肩,互相帮助,以最短的时间恢复生产,创造了人类在抗震救灾史上的众多奇迹。玉树自治州主要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下列关于玉树自治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州自治权由所有少数民族享有B、自治州的自治权由州人大和政府行使
C、自治州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最低级别D、实行州级自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1、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民族团结原则B、民族互助原则C、民族平等原则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人民当家作主B、依法治国
C、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D、坚持党的领导
23、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执政60多年年,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④是最重要的国家机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4、2011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57年的历程,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这一制度()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②决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③④
25、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之间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B、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味着()①自治机关享有经济、文化和立法自治权②自治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成为自治机关 ③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④自治地方不再是国家地方行政区域
A、①B、①③C、②③D、①④27、2008年5月12 日,我国四川部分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各级党员干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冲锋陷阵、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带领灾区群众夜
以继日地投入抗灾自救。这一事实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B、无产阶级政党能够长期执政
C、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D、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8、《南方日报》曾经报道:某市一个神庙后门短短几十米的街道,竟然有十几个算命摊。这些算命摊为了招揽顾客,有的打出“××相学学会”的招牌,有的则号称“×教××分会”。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①这种现象危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属于社会公害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们中有的是封建迷信活动,有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③这是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最好体现
④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活动,应该依法惩处,加以取缔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9、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共使用21种民族语言,每年编译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文字教材3500多种,计1亿多册。这表明()①国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②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消除③使用本民族语言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
④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0、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增强了执政党的自觉意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以人为本D、统筹兼顾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材料一: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二: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简要回答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4分)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优越性?(8分)
答:(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
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分)
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2分)
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2分)
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分)
32、从1949年10月1日至今,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请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20分)解析:人民当家作主有制度保证,这些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回答时要注意从以上几
方面加以说明,不能只答出哪些制度而不分析。
答:(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4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意愿,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4分)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4分)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族人民和衷共济,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4分)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了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4分)
33、2005年1月26日,贾庆林在会见《宗教事务条例》研讨班学员时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以《宗教事务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宗事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宗教工作新局面。
辨题: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相矛盾的(8分)
答:(1)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矛盾
(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3)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同步习题一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版高中语文性必修2
第四单元
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B.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告诉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C.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和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坚忍不拔地进行斗争。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逝世
掩盖
设施
繁芜从杂
B.
宗教
摸索
要素
浅偿辄止
C.
剩余
诅咒
疾恨
坚忍不拔
D.
悼念
侮蔑
回敬
卓有成效
3.下列对第1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逝世时间写得那么具体、明确,是因为恩格斯时刻关注着马克思的病情发展。
B.
“两分钟”是为了突出恩格斯仅仅离开两分钟,却没有和生前的战友见上最后一面的痛苦、遗憾的心情。
C.
“当代”“最伟大”分别突出了马克思的现实意义和崇高的地位。
D.
“停止思想”是恩格斯不忍说出马克思逝世而采用的“讳饰”的手法。
4.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张。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请选出最得体的一项()
甲: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
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迁新居,丙送七十大寿
B.
甲送七十大寿,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
甲送七十大寿,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
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七十大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东盟重申了维护南海和平与航行安全,按照国际法律所认可的各项原则解决一切争端,呼吁有关各方在展开海上活动时保持克制态度。
B.
沙特外交部18日发表声明称,因联合国安理会在处理国际冲突中不作为,沙特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C.
2013沃尔沃环境奖得主秦大河博士提议了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他研究的重点区域是中亚干旱区冰冻圈,其变化对亚洲影响很大。
D.
公开信称,国会应允许互联网公司公布情报机构所提要求,这不仅能让公众了解监控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再进行公开辩论,也有助于回击那些错误报道。
6.下列论述,不属于对演讲词和演讲者的要求的一项是()
A.
应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条主线贯穿首尾,注意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演讲者要有应变能力,如果环境发生意外变化,应及时调整听众的位置。
B.
题目应与内容一致,既要有美感,也要吸引人,开头或结尾要注意点题;演讲者应该表达清楚,感情充沛,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C.
所选择的材料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有较强的时代感,符合听众心理;演讲者要注意听众的思维特点,消除交流中的障碍与干扰。
D.
开场白要抓住人心,重点语句要调动语音因素予以突出,结束语应耐人回味;同时演讲者还要注意服饰仪态,穿着要庄重、整齐,适合演讲的环境。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各题。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节)
7.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8.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9.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10.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定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地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独秀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这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则,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元培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11.下列不能表现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现实黑暗的一项是()
A.官僚气和衙门气浓厚,校风腐败,道德沦丧。
B.民国初年,学生大多数为贵族子弟。
C.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北洋政府的官僚,学生为以后做官而巴结他们。
D.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做官发财的阶梯。
12.蔡元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造北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八字治校方针,吸引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B.他不做官,不打官腔,没有官气,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C.成立各种社团,倡导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形成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
D.学习国外大学的管理经验,实行教授治校。
13.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14.下面对一文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讲词,他演讲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
B.从这篇演讲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重视良好的学风、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推重人人以礼相待的教育观念。
C.从这篇演讲词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力求改变不良世风、力求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的忧国思想。
D.从蔡元培先生对北大青年学子的劝诫中,我们可知,当时的青年学子也受到了当时颓俗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
四、语言表达
15.下面是选自课文中的一段话,使用了许多的关联词语,如“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请用这组关联词另写一段话。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答:
五、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2)刘禹锡《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艰苦求学,以“缊袍敝衣”处于富贵的同舍生之中而“略无慕艳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弭谤莫如自修
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干:追求、求。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贻:遗留。
1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固势所必然
固步自封
B.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
姑妄听之
C.苟能爱惜光阴
苟安一时
D.若徒志在做官发财
徒有虚名
19.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0.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的含意?
21.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中”;C项,应该把两个“和”都改成“或”;D项,并列词语的逻辑顺序不当,“卓有成效”应在最后。
2.【答案】D
【解析】A项,“从”应为“丛”,B项,“偿”应为“尝”,C项,“疾”应为“嫉”。
3.【答案】A
【解析】关注病情发展→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应该永远记住的特别的日子。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甲联可从“宇”“祥”两个字入手判断;乙联可从上联入手判断;丙联可从下联的“岁”入手判断。
5.【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立场”。C项搭配不当,应将“提议”改为“提出”。D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有助于回击……,也能让公众……,再进行公开辩论”。
6.【答案】A
【解析】“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当。
7.【答案】因果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筛选。在文章的第二段中有相关表述,可据第二段开头部分回答。
8.【答案】(1)“不惑”要具备:须有相当常识,做事须有专门智识,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有根本判断力。
(2)“仁者不忧”的原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要点的能力。第一问可以从文章的第三段中得到答案,第二问要从第四段中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9.【答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论证手法的能力。文章的主体部分,每段开头都有关键句,提出分论点,可见是“总分”结构;论证的特点和作用,可以从大量引用孔子、《易经》处体会。
10.【答案】有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解析】最后两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有设问、排比、呼告等。表达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意图分析。
11.【答案】B
【解析】B项不能表现北大现实黑暗。
12.【答案】B
【解析】B项不属于改造北大的措施。
13.【答案】(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他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
(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4)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地营救被捕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14.【答案】A
【解析】这篇演讲词针对的是当时普遍存在于北大学生中不求学业进步、但求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和势利作风,而不是当时道德日益沦丧的一般社会现实。
15.【答案】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强。即使跌倒了,跌得头破血流,也要笑得豪迈。但是不明白自己跌倒的原因,一味地傻笑,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都是愚蠢的,而且这绝对不利于我们的发展。
16.【答案】(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答案】C
【解析】乖,谬误,错误。
18.【答案】B
【解析】A长久/本,原来;B姑且;C如果/暂且;D单纯/空。
19.【答案】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解析】对文章内容稍加筛选便可找到不正确的求学“宗旨”,对于求学的终极目的通过分析概括即可得出。
20.【答案】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析】结合“抱定宗旨”主旨句来理解,读出深层含义即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
21.【答案】作者的这种希望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争取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联系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理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力求在学校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术修养是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