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3:0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

第一篇: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

2018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

项目申报指南

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项目立项,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根据省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工作计划安排,经项目建议征集、项目凝练、指南编制、会议审定等程序,形成了2018年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现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具体申报要求如下。

一、申报范围

2018年度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紧紧围绕低碳可持续发展、公共安全、人口健康等领域创新需求,重点支持一批技术需求明确,在关键技术上有重大突破,能形成清晰的核心技术,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项目申报要体现明确的问题导向;要能形成明确的核心技术;能产生知识产权成果;要产学研用结合,与合作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要有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的研发团队。

项目申报时,预算编制要精确、合理,杜绝虚。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研发 经费以自筹为主、政府引导经费为辅的申报项目。申请财政资助额度在80万(含)以上的须同时编制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

(一)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设专题

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设专题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主题,以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山西省省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认定与建设为牵引,开展节能减排、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

1、支持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破解制约太原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着力点,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太原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的落实,由太原市科技局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凝炼项目,组织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产业链高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同时,支持山西省省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向相关关键技术研发。

2、以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攻克环境污染,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支持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地沟油和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 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产业化技术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

水污染防治方面,针对我省一些地区水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支持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地下水污染防治、水体生态问题诊断和修复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支持针对有机物污染、臭氧污染以及烟气污染等防治与控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支持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究。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支持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研究,开展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支持汾河流域、太行山、吕梁山生态修复技术研发。

(二)公共安全专题

公共安全专题紧紧围绕安全山西、平安山西建设,围绕生产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和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一批关键技术。

支持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展信息安全核心硬件、软件及加密设备的研发。支持消防、防灾救灾、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方向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开展辐射源应急定位寻源系统研发与应用。

支持地震、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交通安全、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

支持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

(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与健康专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与健康专题,聚焦健康山西发展目标,围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牵头单位与网络成员单位为重点,围绕临床疾病防治重大需求、重大医疗器械研发、中西医诊疗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依托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国家相关领域优势资源共同开展研究开发。

1、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支持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依托单位牵头,联合省、市、县(市、区)医药卫生领域协同研究网络成员单位,围绕本领域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和临床研究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按照中心制定的战略规划和年度发展重点,组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询证评价研究,开展防、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临床规范和疗效评价研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究,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等。组织开展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提升本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 务能力。

2、健康领域关键技术研究(1)重大医疗器械领域

以健康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契机,以早期诊断、精确诊断、微创治疗、精准治疗为方向,以多模态分子成像、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低剂量X射线成像、新一代超声成像、复合内窥镜、新型显微成像、大型放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等重大战略性产品为重点,加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引领性前沿技术研究和医疗器械开发,加快推进医疗器械领域的国产化和创新转型。

(2)中西医诊疗技术领域

围绕我省疾病防控需求,重点支持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重大疑难病症、急重危难症新技术的引进及临床转化应用;中西医预防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疾病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技术开发及应用、医疗健康数据管理技术开发及应用。(3)中药现代化领域

围绕国民健康饮食消费需求,以中药保健食品为重点,应用或借鉴中药新药研发技术,突破药食同源和功能食品综合开发,开发具有降血糖、增加骨密度、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睡眠、改善胃粘膜等功效的中药保健食品。进行黄芪、党参和连翘叶作为新食品生产试验,对山药、山楂、桔梗、芍药、沙棘、酸枣等重点品种进行药食同源综合开发。支持 给药产业技术、制剂技术和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形成一批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品种。

(4)公共卫生领域技术研究

支持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健康养老、心理健康、学生体质大数据分析、艾滋病、职业病、结核病、地方病等研究。

(四)其它领域

1、生物技术领域

为促进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创新发展,支持前沿生物技术、新型生物医药、再生医学、生物医用材料、绿色生物制造、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安全保障、生命医学仪器研发等方向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

围绕山西省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的实施,对全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方向和关键技术项目布局进行研究,形成年度重大专项实施方案。

2、社会事业领域

围绕提升旅游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支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支持文化体育事业、文物保护与古建修复技术研究、山西典型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支持智能园区、装配式建筑等技术研发。

开展信息化技术在全民健身科技创新中的应用研究,支持全民健身所需器材、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资格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须为在山西省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具备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积累;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已与省内外或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

2.项目负责人是牵头申报单位在职在岗科研人员,具有三年以上与项目相关的工作经历,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含副高);在相关研究领域和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技术优势;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二)申报方式

1.项目申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登陆山西省科技厅网站(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

2018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指南

2018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聚焦中央“一带一路”倡议和我省“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任务,支持我省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支持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平台建设,以实现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突破、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输出,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合作格局,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申报类别

2018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分为专项类和自主选题类两大类。

(一)专项类

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倡议和我省“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任务,推进京津冀晋协同创新,聚焦我省重点国别、重点领域科技合作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有关关键技术需求,支持重点国际科技合作、区域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速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山西集聚,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共资助项目约15项,资助强度为每项50-100万元。

1、重点国别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省内企业面向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荷兰、意大利、挪威、俄罗斯、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且与我省具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联合研发或技术转移,优先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牵头申报。资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预算的50%。

目标要求:

——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或技术引进; ——实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等科技成果丰富。

2、重大区域创新合作项目。支持与省外“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及其他国家级研究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等开展区域创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并已在省内落地。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牵头申报。资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预算的50%。

目标要求:

——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或技术引进; ——实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研讨会议;——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等科技成果丰富。

3、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项目。支持已认定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结合自身发展和建设目标,自主确定合作研发和示范应用内容,开展系统性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或共建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合作园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基地;支持海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省内科技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开展跨国技术转移业务。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省内企事业单位申报。目标要求:

——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合作园/示范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或实现相关技术转移转化等合作成果丰富;

——深入开展科研人员往来交流,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

——对相关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引领带动作用显著。

(二)自主选题类

本类项目以我省重点技术需求为导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重大疾病防控诊治、煤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自主选题开展相关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研究。

二、申报要求及材料

(一)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我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单位。企业具有与实施项目相匹配的资金筹措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必要的研发条件和较强的产业化能力。

2、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在职在岗的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包括引进外籍科研人员),并有三年及以上与项目相关的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信誉。省级单位申报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含副高);市、县级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含中级)。

3、申报专项类中“重大区域创新合作项目”,申报单位应与省外知名高校,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及其他知名研究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等就开展重大区域创新合作签署合作协议书。

专项类和自主选题类项目中涉及国际科技合作的项目,申报单位应已与国外相关机构,或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的知名专家学者,或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职务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等签署有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

4、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体申报。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应具有前期合作基础,并与其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以明确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申报材料

1、《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可行性报告

3、相关附件材料:

(1)有效项目合作协议书(国际合作/区域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双方电子邮件和书信不能作为有效协议;

(2)项目组成员中,若有出国留学工作经历人员,提交留学归国人员证明;(3)申报单位为企业需提供上一的财务报表;(4)项目负责人在职在岗和职称证明材料;(5)相关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证明材料;(6)项目申报单位研发投入(R&D投入)情况;(7)项目配套资金来源的证明材料;(8)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三)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采取网络申报和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进行。具体时间要求如下:

网络申报受理时间:2018年3月16日至4月24日。纸质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4月20日至5月4日。1.项目申报单位在网络申报受理时间内登陆申报网址http://218.26.227.179/,完成注册及在线填报工作。

2.在线填报成功后,将生成书面申报材料A4纸双面打印,按顺利将申报材料、附件简装成册,一式五份报送项目组织(推荐)部门审查,并盖章推荐。

3.在纸质材料受理时间内,将书面材料报送至山西省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太原市桃园北路50号510房间)。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山西省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联系人:张春芳 0351-4043805 山西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 联系人:王斐 0351-2024105

第三篇:2019健康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引征求意见稿

2019健康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1.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动脉瘤、外周血管病等心血管疾病,开展适合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早期诊断技术以及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2.眼病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糖尿病眼底病变、黄斑病变等常见视网膜疾病,病理性近视及其并发症,视神经相关疾病,以及角膜病、葡萄膜炎、青光眼、眼眶病等重要眼科疾病,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精准治疗新方法和损伤后功能外观完整修复新途径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损伤后功能外观完整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眼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盲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3.中医辨证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慢性肝病、风湿免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重要常见疑难疾病以及机体亚健康状态,开展符合中医辨证科学内涵的证候诊断技术研究及亚健康状态的微观辨证研究,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采用中医药新方案、新技术开展临床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且适宜推广的中医药辨证(微观辨证)或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案、新技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改善症状、体征或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的不良反应,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4.生殖健康、生育安全及出生缺陷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早孕期自然流产的防治,重大胎儿疾病宫内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的辅助生殖技术,重大出生缺陷筛查、早期诊断、精准干预,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治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常见生殖功能障碍的诊治新技术研究。考核指标: 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提供质控标准,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5.高发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鼻咽癌、脑肿瘤等常见、高发恶性肿瘤,研究能使确诊时间明显前移或其他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复发转移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包括基于影像学、内镜、分子标志物以及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消融治疗、手术治疗等筛查、诊治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有效率,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6.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重点研究新型诊治与干预技术和方法;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预防和降低严重并发症的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7.精神、神经及脑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神经发育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病变、难治性癫痫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重大精神与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动脉瘤、脑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开展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提高识别和诊断水平,增强疗效,降低毒副反应。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神经心理、神经影像、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介入、神经微创等关键技术方面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8.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区霍乱、出血热、登革热、流感、感染性腹泻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开展临床诊治新技术研究,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耐药菌感染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新突发传染病快速智能诊断和病原分析新技术研究,提出疾病防控策略和方案。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治疗、防控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或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发病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9.耳鼻喉及口腔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先天性、迟发性、进行性儿童耳聋,老年性耳聋,耳鸣,先天性耳畸形等不同病因引起的听力损失,针对喉神经麻痹、环杓关节病变及声带息肉等重大嗓音疾病,以及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颌面部发育畸形、无牙颌种植牙、颌面部损伤后的组织缺损,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等口腔颌面重大疾病和牙周病引起的牙龈退缩和牙槽骨等疾病,开展明显提高疗效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0.肾脏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重大肾脏疾病,开展早期诊断、智能快速诊断和治疗新技术、预后处置技术研究;开展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替代、急性排斥预警诊断和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整体预后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1.儿童常见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感染、恶性肿瘤、器官功能障碍等儿童常见疾病,针对颅脑损伤、颈部及脊髓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及骨骼损伤等儿童多发严重创伤和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开展快速准确智能诊断新方法研究和精准、疗效明显的治疗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适宜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2.老年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衰弱症、肌少症、老年营养不良、失能等老年综合征,开展早期诊断方法、精准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好转率或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3.妇科常见多发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受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常见、多发妇科疾病,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和精准治疗新方法研究。实施目标: 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且适宜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4.免疫与基因治疗新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白血病、淋巴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以及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在经评估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依法依规开展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优化免疫和基因治疗方案(研究需在具备开展临床研究条件的机构开展)。依法依规开展免疫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建立安全有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明显的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相较于传统疗法,要求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治疗靶位、靶序列、抗体有效部位基因序列、细胞株、细胞与基因扩增技术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报告等。涉及药物开发的项目,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

15.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心血管疾病、血液病、骨与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不孕不育、重要器官退行性病变及脏器功能衰竭等,针对与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抗衰老技术,在经评估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依法依规开展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研究需在具备开展临床研究条件的机构开展)。依法依规开展干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并提供相关研究报告等;提供相关种子细胞和用于鉴定和质量控制的标志物;建立干细胞或其衍生物规模化制备技术,建立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涉及药物开发的项目,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

16.细胞(基因)储存、制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及配套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针对重大高发疾病、难治性疾病、罕见病、遗传性疾病等,围绕细胞与免疫治疗临床转化及相关药物开发需求,依法依规开展细胞(基因)储存、制备、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培养基、培养设备等配套产品开发。实施目标: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过程规范、安全有效,具备细胞(基因)制备和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的条件,符合细胞治疗药物开发及相关技术临床使用需求,确立自主研发产品的优势,成本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明显下降。相关技术及产品应在细胞治疗临床使用及药物开发过程当中得到实际应用。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

17.候选药物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基于新靶点、新技术、新策略发现新化合物或新活性物质,在具备一定研究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开展药效学研究,进行药代特性和安全性早期评价。实施目标:获得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经成药性评价的的候选药物,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海洋药物等,明确阐明成药性特征,经评估生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明确,为后续规范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奠定基础。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18.化药新药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前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19.化药新药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0.新型生物药物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生物药物,包括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21.新型生物药物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新型的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明确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以及新配方、新剂型或新用途等。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2.中药创新药物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临床急需且与西药相比优势较大的中药创新药物开展临床前或临床研究。优先支持基于中医典籍的经典名方开发中成药。实施目标:现代医学适应症明确,生产工艺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和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完成所有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或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其中,开展临床研究的项目要求企业牵头。

23.智能化制药装备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化学制药过程、生物制药过程、中药制药过程中的新装备,体现装备的集成化、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并安全可靠、绿色节能。实施目标:智能化制药新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中试或工业化生产线,在制药领域示范应用5家企业以上,明显提升制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能耗和三废均减少50%以上。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24.药物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工程创新研究,实现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制造过程重构、替代和强化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应用,实现绿色、安全、节能、高效生产。实施目标:建立节能、绿色、高效的制药新工艺和新技术。制药工艺符合国际制药行业的最新标准,三废排放和产品成本显著下降,产品质量达到中国药典、USP及EP最新要求。经技术提升后,单个药物的年销售额提高30%以上。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5.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及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高端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开展基于医学影像(含病理图像)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疾病早期精准诊断分析技术和系统开发。实施目标:研制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多模态分子成像系统、新型光声及激光扫描内窥镜系统、新型电阻抗成像系统等;研发融合医学影像精确诊断、放化疗计划与疗效评估的智能化系统、病理图像智能诊断分析系统、新型早期筛查与监测分析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软件著作权。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6.智慧医疗与养老技术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医养结合等需求,研发面向老年人群和慢性高发疾病监测、监护和管理的新型低功耗生物医学传感器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康复、治疗、疾病预防、行为与认知干预技术、器械及系统。针对用户的关键生命体征监测和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健康状况评估,研究非接触式、连续性、便捷化监测智能终端,实现智能感知或识别用户的事件状态、活动能力、活动规律和趋势判断。研究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快速响应技术,实现自动分级分类和针对用户的差异化和针对性服务。实施目标:研制新型医养结合的人体状态监测医用器件和装置、智能化健康和行为监测管理平台和系统,构建物联网智能健康养老监护应用服务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该装置、器件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究成果在多个省内社区或养老机构示范应用。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7.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及医学检测仪器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用于重大高发慢性疾病早期诊断的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和试剂盒、医学检测仪器及快速诊断系统(POCT);研究可实现快速、即时、高灵敏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新型标志物检测技术、医用质谱技术等。实施目标:研制高灵敏度无创生化指标快速检测系统、医学检测试剂和仪器;研制新型免疫类和分子诊断类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检测新方法和仪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8.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及高端植入、介入产品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 研发心脏瓣膜及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皮肤、可控降解心、脑血管及腔内支架、植入式骨科产品、牙种植体、骨诱导修复材料、糖尿病治疗产品、载药缓释医疗产品、新型植入式电磁治疗、调理产品等高端植入性产品;研发新型的介入诊断、治疗等产品;研究植、介入产品表/界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材料制备、组织工程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实施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植入/介入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9.手术、康复及专科医用机器人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发和集成医用机器人技术,开展运动、视觉、听觉的捕获、控制、协调和反馈分析技术研究;开展医学人工智能技术、机械臂运动控制和定位技术、协调控制和安全评价技术等研究;开展运动意图识别、人机交互、外骨骼柔性控制、不同适应症运动模式优化、手术控制和伺服反馈等技术研究。实施目标:研制手术规划和实时精准导航一体化的智能手术机器人。研制智能康复机器人、医用外骨骼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智能助行系统等。研制骨科、心脑血管、神经、口腔、眼科、护理抽血和麻醉科等各种专科用的智能医疗机器人产品。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30.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和相对高频的罕见病,面向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研发基于DNA算法、进化算法、免疫算法等生物计算、认知计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方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基于疾病知识库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的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可分别单独立项。实施目标:研制开发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1个,实现智能辅助诊断、智能辅助问诊、智能辅助分诊、智能辅助治疗等决策支持,辅助决策支持准确率不低于90%。系统在不少于5个医疗机构(其中一半以上需为地市以上三级医院)开展验证并推广。研制开发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1个,提供跨终端、跨学科、跨系统的远程协作、智能会诊等应用服务,形成专科化、智能化区域联合诊治中心和跨医院协作网络,接入数量不少于30家。产品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

第四篇:2018年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拟立项项目清单

2018年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拟立项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一般无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在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中集成示范

江苏洋河新城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废弃盐田农牧结合型循环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江苏顺泰农场有限公司 3 大数据融合技术在白马湖保护性开发中的应用与科技示范

淮安市白马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污水安全再生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5 太湖总磷波动原因诊断与防控技术研发与示范

河海大学 盐城湿地生态保护特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科技示范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基于公安物联网大数据的智能化云平台科技示范

江苏省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 8 生物药物创新研发与国际化示范

江苏华创医药研发平台管理有限公司 9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南京都市圈”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控云平台科技示范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 科学健身与体医融合集成平台常州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科技示范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激光共聚焦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诊断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基于RF信号的甲乳良恶性结节的超声早期诊断智能平台及临床应用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胃癌检测纳米试剂/器件及其电化学和SERS检测技术

南京邮电大学 建立江苏省三级医院肿瘤早期精准诊断规范化应用体系

南京福怡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获得性耐药标志物的发现与组合用药设计研究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基于智能化分子影像探针的胃癌诊疗技术研究

苏州大学 基于数字PCR的血浆ctDNA检测技术在肺癌早期精准诊断中的应用

江苏省人民医院 EGFR肽段标记的GPC3-CAR T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转化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免疫耗竭干预策略提高CAR-T细胞治疗胃癌的创新技术研发及临床转化

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CAR-T细胞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控技术开发治疗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临床研究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临床级人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功能有序胶原支架修复非人灵长类猴的脊髓损伤研究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表皮神经嵴干细胞源性雪旺细胞联合去细胞神经支架修复面神经长距离缺损的大型动物模型研究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25 用于神经损伤修复的人源化抗NB-3单克隆抗体的研发及转化医学研究

苏州大学 26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机制研究及诊疗规范的建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基于机器学习的早期帕金森病规范化诊疗系统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28 基因工程结合智能生物材料重编程人星型胶质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前研究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早期微小肺癌精准外科诊疗前沿技术研究

江苏省人民医院 基于SS-OCT实时导航的青光眼手术新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巨噬细胞钙激活钾通道调控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南京市第一医院

脑胶质瘤化疗耐药的生物标志物与治疗新靶点研发

南京医科大学

MicroRNA响应型纳米DNA水凝胶药释开关的构建和微流体单细胞胰腺癌靶向验证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数字化光学信号在消化道肿瘤手术淋巴结精准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南京大学

基于二代测序及蛋白组学技术的胃癌精准医疗生物标记物的筛选鉴定及临床应用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构建非小细胞肺癌PDO模型用于EGFR-TKIs耐药患者精准治疗的研究

苏州大学 37 基于多组学技术支撑斑马鱼PDX模型的进展期胃癌精准化疗模式的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靶向人体脂质代谢异变以精准诊治恶性前列腺癌的机制与应用研究

江南大学

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HPV分型快速诊断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肠道菌群变化特征作为肠道核辐射损伤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究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粪菌移植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适应状态评价及效果预判的人工智能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脓毒症早期诊断和精准化治疗体系及基于大数据的同质化推广平台的建立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血浆外泌体miRNA联合检测在RA骨破坏精准治疗中的运用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44 非编码小RNA介导的DNA损伤修复在高龄对配子、胚胎、子代影响中的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荧光分子手术导航系统的研发及其在口腔癌中的应用

南京市口腔医院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儿童哮喘基因检测关键技术及其转化研究

无锡市儿童医院 47 基于生物3D打印技术研发系列凹凸棒石骨修复材料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48 3D打印构建聚氨基酸仿生组织工程皮肤

南京工业大学

卡盒式全封闭分子诊断系统在多个心血管药物相关基因位点中的应用研究

江苏百世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癌痛信息化管控示范体系建设及其产品研发

南通市肿瘤医院

母乳来源小分子多肽TCAOP1治疗肥胖的临床前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52 化疗序贯温阳通络方对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方证对应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54 基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新型靶向抗癌药物研发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肺癌肺康复临床规范化方案与传统中医运动现代化研究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56 基于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研究中药黄芩有效成分对重大疾病的防治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

创伤救治一体化信息体系建立和救治关键技术及创伤后应激综合征防治的研究

南京大学

基于皮肤不同组织的丝蛋白材料个性化设计及其对严重创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研究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基于多源数据的抑郁症防控关键技术与策略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国际原创新靶点抗肿瘤药物APG-1252临床前开发及获批临床

苏州亚盛药业有限公司

一类新药福比他韦的开发

常州寅盛药业有限公司

全口服抗HCV新药SH229治疗方案研发

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3 1类新药盐酸柯诺拉赞的临床研究

南京柯菲平盛辉制药有限公司

I类靶向抗肿瘤新药恩替诺特(HDACi)的研究开发

泰州亿腾景昂药业有限公司 65 新靶点抗乙肝病毒1类新药TQ-A3334的研究开发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6 国家1类抗转移性乳腺癌新药SHR6390的临床前研究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67 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

泰州翰中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针对脑转移EGFR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克耐替尼的开发

江苏迈度药物研发有限公司

治疗糖尿病1类新药DPP-4抑制剂TQ-F3083的研发

连云港润众制药有限公司 70 国家化药1.1类新药—靶向不可逆EGFR抑制剂苏特替尼

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MAB809(注射用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抗)的临床前研究

泰州迈博太科药业有限公司

治疗湿性黄斑病变的国家1类生物药“抗VEGF单克隆抗体”的研发

东曜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多项肿瘤疾病的早期、快速、灵敏、低成本诊断试剂

江苏三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宫颈癌无创液态活检项目产业化

无锡市申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75 海藻酸钙敷料的研发

泰州市榕兴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通用型病毒RNA检测试剂盒研发项目

苏州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人MTHFR基因多态性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

苏州旷远生物分子技术有限公司 78 生物基高端医用创面负压引流敷料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Zeedas CT 16)

苏州波影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80 高端放射治疗核心装备研发

江苏海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81 HY2900聚焦超声治疗系统

无锡海鹰电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高折光率的疏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无锡蕾明视康科技有限公司 83 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的研发

江苏邦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高性能小型化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器的研发与产业化

江苏唯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85 弓形乳头括约肌切开刀的研发和应用

常州乐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6 仿制药瑞舒伐他汀钙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87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一致性研究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8 非接触式呼吸疾病智能辅助诊断关键技术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C/EBPβ 调控肺泡上皮衰老参与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宜兴市人民医院

阻断免疫检查点PD-1/PD-L1及TIGIT的新型重组溶瘤腺病毒用于肝癌的治疗

南京大学

血清exosome源性的lncRNA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92 2型糖尿病预警标志物 — 胰岛再生蛋白 reg 应用研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93 Oxytocin在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EPCs联合MSCs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植入不良的作用研究

徐州医科大学 95 硬脂酸作用肠道菌群调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精准诊断和分层治疗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基于细胞微粒检测技术的慢性肾脏病生物标志物研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纳米药物靶向治疗颅内结核的应用研究

南京市第二医院

微流控制备分级多孔复合微球型药物控释系统促进小肠粘膜下层修复腹壁缺损的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调控肾型谷氨酰胺酶活性的重组溶瘤腺病毒治疗肝细胞肝癌转化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及临床应用研究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肾段动脉三维灌注模型的建立及在腹腔镜肾癌手术中应用的研究

江苏省人民医院 103 基于生物信息大数据开发“液体活检”新技术在前列腺癌精准医疗中的临床应用。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用于脑胶质瘤早期诊断的跨血脑屏障和肿瘤靶向的纳米水凝胶钆基MRI造影剂研发及术中导航精准切除肿瘤研究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人源化CAIX-CAR-T联合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研究

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

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联合多基因检测对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应用研究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携超级IL-2的新型抗Her2抗体融合蛋白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基于碳量子点的纳米荧光探针检测血清Sall2甲基化在食管癌放疗敏感性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低氧诱导的miRNA表观遗传调控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耐药中的机制及应用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早期自然流产中的应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111 新型高效的卵巢癌诊疗一体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112 胚胎培养液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检测结合胚胎实时监测技术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应用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整体规范化诊疗技术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一种新型肽TPDHM1用于肥胖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115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与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立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16 基于社区AD高危人群早期识别与机制研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AD转化的风险等级预测与个体化干预治疗系统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新型分子免疫集成诊断技术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119 耳鸣声治疗在线实时调控技术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120 抑郁症患者虚拟现实-生物反馈诊疗技术研究

常州大学

联合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直肠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对大便失禁的临床研究

南京市中医院

智能单功能化纳米复合体在可控药物运输与结肠癌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

常州大学

基于影像组学和基因组学的肾癌多模态MRI临床研究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24 基于人工智能的便携式静脉显像仪关键技术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5 基于质谱的新型临床分子检测技术

南京医科大学

基于海胆状金纳米粒子的SERS-GICA核酸试纸条技术对肺癌中miRNA的检测研究

扬州大学

阿尔茨海默病中血清U1 snRNP自身抗体的诊断性应用研发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用于跨层面肿瘤指标检测的流动编码芯片研究

东南大学 129 个性化口腔正畸矫治器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省口腔医院 130 新型高分子口腔种植体复合材料研究

常州化学研究所

基于茵陈蒿汤的中药经典名方现代开发应用研究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新发和输入性黄病毒属病毒新型可视化免疫学检测平台的建立及应用

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便携式单病毒荧光检测系统的研发及其在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基于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失能老人护理与康复系统的研究

江苏理工学院

骨代谢五项标志物定量免疫分析技术 – 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辅助诊断 江南大学 136 老年人群跌倒预警系统及物联网智能柔性足压传感器的研发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外泌体来源SIAH1构建卵巢癌耐药的新型预警与干预策略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

政府引导的出生缺陷防控新型惠民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139 棒状杆菌生物防治抗生素性肠道菌群失衡机制与应用研究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 140 婴幼儿三维眼动特征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141 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类候选新药噻格溴铵的临床前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 142 联合脑电、眼动追踪及神经认知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精神分裂症预测模型

苏州市广济医院

应用遗传风险指数对吸毒人员精神疾病发生的预警研究

南京大学

江苏省重点污染物人体生物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

江苏省公共卫生研究院 145 微生物制备营养强化剂磷脂酰丝氨酸的关键技术研究

江南大学 146 PDI类高性能涂料固化剂的生物制造与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 147 高性能微生物角蛋白酶的产业化开发

江南大学

适用于膜滤系统的新型混凝剂的研发与示范应用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基于微生物完整性的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建立及其在污染河流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河海大学

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强化预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中国矿业大学

151 凹凸棒石/氮化碳/聚苯胺多级结构光催化材料及光催化燃油深度脱硫性能

常州纳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52 城市扬尘污染在线监测信息化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东南大学 153 LDHs纳米片的绿色合成及其在室温氧化消除甲醛中的应用

南京工程学院

154 基于氮磷活性点位定向调控的秸秆炭钝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对铅镉汞的固定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

155 基于LDH的化学稳定化原位修复电镀场地锌、镍污染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56 纳米硫强化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157 重金属中度污染农田土壤温和淋洗-微生物促生-植物提取联合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58 固体废弃物机器人分拣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9 废旧铝精细识别及高效分离关键技术研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0 啤酒糟高效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和无害化处理应用研究

盐城工学院 161 市政污泥耦合生物质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成套装置与工程示范

南京师范大学

162 废旧线路板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江苏爱特恩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163 造纸废弃资源制备木质素酚醛泡沫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江苏乾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64 江苏沿海滩涂植被建设微生物基新材料的研制及其机理研究

河海大学

165 滩涂重度盐碱区原土绿化立地生境的生态构建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66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

167 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施工的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江南大学 168 成体系预压装配混凝土结构技术研发

中国矿业大学

169 装配式框架耗能型预应力干式连接节点的设计与高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70 基于多源感知的瓜果无损快速分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扬州市威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71 粮油食品潜在危害物快速检测阵列芯片技术研发与应用

江苏康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72 高效特异性检验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镇江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

173 城市埋地非金属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常州分院

174 轨道交通CBTC无线通信安全检测技术及应用示范

南京邮电大学 175 淤泥质海底航道失稳滑塌全周期声纹识别与预警技术研究

淮海工学院

176 大型起重机械残余应力超声无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177 桥梁缆索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

178 全方位空间一体化多地形防火隔爆型智能消防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扬州市虹安消防装备有限公司

179 基于多元传声器阵列的闪电定位系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80 混合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挖掘及多维演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东南大学 181 危化品安检应用智能报警与拉曼检验联用技术研究

江苏警官学院 182 面向公共安全的融合计算光谱视频成像技术与系统

南京理工大学 183 面向军警民5G终端大规模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东南大学 184 康复轮椅智能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85 基于Sarm1研究度洛西汀抑制化疗药物所致疼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南京中医药大学

186 扬州影园造园艺术及其虚拟复建研究

扬州市园林管理局

187 基于惰性有机溶剂的无水脱酸技术在脆弱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南京博物院 188 考古出土潮湿彩绘陶文物的保护

南京博物院

189 PDX模型结合ctDNA活体监测在乳腺癌治疗病程中的作用研究

南通普惠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190 酶切法制备透明质酸的研究 江苏诚信药业有限公司 191 靶向抗肿瘤药物开发

苏州勤浩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第五篇:国家医药重点研发计划

附件2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1.1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 1 —

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形成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证候要素结合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讨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辨识新方法。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医证候与某些疾病核心病机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以临床试验数据为依据,明确证候临床演变规律;初步明确证候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和技术方法,进入中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

1.2.1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理论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临床长期应用且有一定基础的经典名方或大品种(《中国药典》收载),诠释中药配伍作用和量效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整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复方配伍理论和优化技术研究,以增效减毒为目标,以相互作用为核心,突破中药复杂体系解析关键技术,形成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及技术规范,并形成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和经方优化提供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并阐述其 — 2 —

科学内涵,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完成2个复方配伍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初步阐明其效应网络。建立从方剂遴选、药效物质筛选及评价、配伍配比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组分配伍技术体系,形成组分中药研制方案;阐释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和科学内涵。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 1.4.1中医传承平台构建与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的需求,研究建立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结局评估与随访以及数据管理与分析利用等模块,形成智能化中医传承信息系统;建立以中医知识库、名老中医知识图谱为基础的个性化知识体系,形成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辨证论治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多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为提升基层青年中医临床诊疗服务水平提供支撑。所构建的中医传承平台经一定数量的临床传承研究验证。

考核指标:研发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挖掘、辅助决策支持等5~8个软件,建成基于互联网、方便实用的具有辅助传承、辅助诊疗、辅助研究、辅助学习等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和相应APP,经500位以上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与社会开放服务验证,形成软件著作权5~8项;形成《名老中医临床数据

与经验知识采集规范》以及《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应用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2.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成熟方案循证评价研究

2.1.1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血管疾病及肺系、胃肠系恶性肿瘤等的中医防治,以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为切入点,选择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临床证据的诊疗方案,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中医防治某种重大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每个研究样本量不少于500例;初步阐明作用规律和可能机制,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纳入高级别中医和西医临床指南。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或1类疾病申报。优先支持牵头单位为三甲医院,曾牵头组织过并圆满完成了多中心临床 — 4 —

研究,研究结果在知名期刊发表。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临床知名专家团队,国内外高水平方法学团队和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

3.中药资源保障

3.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3.1.1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选择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充分分析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因子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系统考虑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开展基于中药材的精细农业耕作、定向培育、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仿生栽培、菌根栽培、仿野生抚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研究,示范构建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并推广应用。构建全国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50项中药材土壤改良、仿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技术;建立50种以上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或模式;形成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服务技术体系。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含推广单位)。

3.1.2中药材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及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材重金属超标和植物生长激素滥用等问题,开展农残、重金属等外源有害物质及植物生长素对中药材质

量及安全性影响研究;建立和完善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真菌毒素等外源有害物质数据库;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根据中药材有害外源污染物的区域特性及吸收分布特性,结合国际上规定的人体最大安全摄入量和中药服用剂量及模式,提出适合于中药的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形成中药材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阐明8~10种植物生长激素等外源有害物质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建立10种中药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数据信息不少于300种农药残留、6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10种真菌毒素;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的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申报3~5项中药材有害物质安全限量国际标准;形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1.3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以定点扶贫地区为重点,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药肥减施增效、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源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 6 —

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单元,基地示范区不少于500亩,种源基地不少于50亩,推广面积5000—10000亩,带动不少于5000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1项,每个项目不超过3种道地中药材品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

3.2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中药材综合利用 3.2.1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中药材“非药用部位”潜在药效成分发现、药效活性评价、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是药材生产过程下脚料的循环利用、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的原料或再生资源性产品,以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考核指标:建立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功效定位、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5项,形成3~5种不同类型中药废弃物转化利用技术,明确10种大宗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药效成分、药效活性及质量评价,实现20~30种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开发10个以上药用、兽用、饲用等新原料资源。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3常用中药材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3.3.1“有毒”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毒性成分、安全用药剂量尚未明确等问题,选择《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代表性“有毒”中药材,系统开展药效物质、量—时—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及可能的易感物质和易感机制研究;建立毒—效关系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技术体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阐明25~30种“有毒”中药材的毒—效特征、量—时—毒—效关系,明确其毒效关联,安全用药剂量和用药规 — 8 —

范;建立“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和毒性成分数据库,修订和提升“有毒”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针对“有毒”中药材的科学认知、客观评价和安全使用、有效防控的系统方法。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 4.1 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研发 4.1.1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布局,选择有代表性、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从种植、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系统组织开展种植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开发功能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集成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涵盖中药材大品种种植、加工、研究、开发、生产的高水平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利用当代先进的方法,中药材大品种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发展。每个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推广面积不少于5000亩,带动不少于1万农户增收(户均增收5000元),每个中药材大品

种深度开发不少于10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获批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100亿。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每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组织推荐不超过1种道地大品种。鼓励围绕大品种从种植、研发、产业多环节进行集成设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不同省份围绕同一道地品种联合申报。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实施方案。

4.2 中药生产、制剂关键技术研究 4.2.1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环节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灭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以提升中药绿色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基于中药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结合现代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生产中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环境友好生产线。

考核指标:形成3~5项关键技术;创制或集成1~2套符合中药特点的绿色制造技术组合或装备组合,在不少于3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学科交叉、国际合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2.2减少抗生素应用的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整理中医药抗生素类作用古今文献,以中医药治疗呼吸、泌尿、妇科等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增效减毒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研究。

考核指标:评价3~4种抗生素敏感菌感染性疾病、1~2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疗效,并形成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初步阐明中药缓解抗生素耐药及耐药菌敏化的作用机制;进行4~8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基础、临床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应用指南和中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中医诊断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5.1中医智能诊断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重点研究其信息采集、识别、处理与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脉诊、舌诊病例库,构建基于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体系和平台,实现脉诊、舌诊等的工程化、智能化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

考核指标:完成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新产品研发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建立基于中医脉诊、舌诊等的疾病诊断技术平台,形成中医脉诊、舌诊设备及其信息采集、识别与处理分析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不少于5万例的脉诊或舌诊信息与其相应的病例资料数据库,形成脉诊、舌诊等现代工程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挖掘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分别选择脉诊仪、舌诊仪申报。鼓励产学研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6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6.1 中药饮片智能调剂与煎煮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符合中药特色、基于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节能、便捷中药煎煮设备;研发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衔接的中药饮片智能自动化调剂设备,中药饮片全自动调剂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1~2项中药饮片煎煮设备,研发或升级改造1~2项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完成相应设备的操作规范;相关设备应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批准和注册。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与项目申请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则上由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结合,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7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及示范

4.7.1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健康云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根据中医药大数据发展的需求,统一标准规范,突破中医药异构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中医药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利用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家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中医药大数据创新应用与共享服务的技术体系,研制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建立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与医疗质量

评估的病案首页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为中医医疗与科研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起可以满足中医药大数据管理利用的数据中心(硬件、机房设施、软件系统),与中医健康智慧云平台以及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的安全保障、隐私保护系统;形成中医药数据汇集、管理、共享利用的规范40项,相关信息标准30项,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完成50家中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的电子病例数据集成与分析挖掘平台建立;完成500家医院病案首页数据采集、汇聚与分析利用平台建立;为30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馆提供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以及远程医疗咨询的服务,形成数据汇聚、数据展示、医疗质量评估以及数据管理利用的技术平台;为中医药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数据汇总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有相当硬件、软件以及研究基础的单位承担。鼓励企业参与,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中医药国际化 5.1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

5.1.1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研制针灸临床研究的共性技术与方法,建立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等针灸临床研究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专业化团队,负责国际针灸临床研究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以及第三方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的任务;利用国际针灸临床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组织开展针灸优势病种的效果比较、优势分析以及相关效应机制的研究,为针灸临床决策以及验证性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考核指标: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1个,建立可在国内外方便使用、多语种的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一个,形成软件著作权3~5项;组织5~8个国家、150个针灸师参加,应用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对不少于3种疾病、足够分析样本量的针灸临床效果比较、优势分析研究与相关的效应机制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报告3~5篇;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并进入高级别临床指南;形成国际组织的《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的管理规范》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质量保障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牵头单位要有针灸临床研究、国际合作以及临床评价研究与数据管理、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研究的基础。

5.1.2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

5.1.2.1中医药“一带一路”联合开发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跨境传统医药标准制定、药品注册及相互认证、产品联合研发、药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开展相关传统药物的临床评价研究;建立中医药或民族药医疗与研究中心、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中心或中试技术平台等。

考核指标:建立传统医药医疗和研究中心1~2个或建立药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平台1个;完成1~2个药品的境外注册,与合作国家制定传统医药标准3~5项。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6.1民族医药传承与资源保护 6.1.1民族医药传承研究

研究内容:以尚未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为对象,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发掘、民族地区民间医药知识和用药经验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整理名老民族医专家学术经验并制定特色医疗技术规范;开展民族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表述规范示范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尚未发掘整理的不少于6个少数民族的医药古籍文献、医药知识或用药经验的整理;制定10个名老民族医专家特色医疗技术规范并进行临床评价,建立不少于20个名老民族医传承研究室;形成25~30个民族医药的《民族医药基本名词术 — 16 —

语规范》(至少含汉语等2个语种的版本)。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2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常见病研究

6.2.1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诊疗方案及经典方剂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优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彝医等民族医,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性痴呆、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防治,开展病机与病期、方案优化与临床评价、特色技术与制剂、诊疗指南制定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的规范诊疗方案、特色诊疗技术;优选临床常用、疗效确切的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经典方剂,开展方剂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

考核指标: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的防治方案、诊疗标准与指南、特色技术及有效制剂等服务包不少于8个;明确5~7个代表性民族药经典方剂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做出评价。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7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

过30家。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民族医治疗优势病种的专业临床研究队伍,以及具有民族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研究基础的专业队伍。

申报要求

1.本专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6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2家。

2.申报单位和项目(含课题)负责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下载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南2018重点研发计划申报

    湖南省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 目 录 1、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1 2、智能机器人系统及应用 ................................

    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指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先进装备 (联系人:范苑,电话:024-23983733) 重点聚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及部件、智能机器人创新链发......

    2017年度重点研发和转化计划申报指南

    2017年度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申报指南 一、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 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通过企业先行投入研发资金,事后补助的方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

    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7-02-08 18:36:34 阅读次数:8 信息来源:高新处 宁科〔2017〕31号 各区科技局,高新区(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2017〕152号)、《关于深化自治区......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社会事业领域中的科技需求,加强应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和环......

    研发领域和研究方向

    附件5: 20所重点高等学校优势研发领域和研究方向 一.中国科技大学 1、电子信息 教育大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基于内存计算的高性能大数据处理系统,基于微纳加工的新型光电子技术研......

    2019年度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申报指南(五篇范文)

    2019年度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 申报指南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2019年度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分为产业链示范项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