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专题

时间:2019-05-14 14:3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万隆会议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万隆会议专题》。

第一篇:万隆会议专题

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新起点

摘要:弹指一瞬间,万隆会议已经走过了54年。54年前,亚非两大洲29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亚非会议,史称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掀开了亚非两大洲国家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国政府派出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通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使一些亚非国家消除了对新中国的偏见、疑虑和误解,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得到许多国家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起点 关键词:万隆会议,万隆精神,新中国外交,反殖民斗争,第三世界

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己涌现出30个独立国家。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于是万隆会议就应运而生。

万隆会议(Bandung Conference)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柬埔寨、老挝、泰国、埃及、菲律宾、尼泊尔、伊朗、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也门、沙特阿拉伯、越南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利比里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叙利亚、日本、南越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的结果是圆满的,但是万隆会议的过程却是曲折的,从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到会议上众多国家对新中国的讽刺挖苦刁难,甚至在印尼处处充满着对周总理以及中国代表团的人身威胁,不过伟大的周总理用从容不迫地回应了种种刁难,并表明了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存异的。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和非凡的风度,增进了亚非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了解与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不少国家对我国的误解、偏见和疑虑,为新中国赢得了朋友,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万隆会议后,我国的对外关系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出现了一个外国同我国建交的高潮。在短短的5、6年时间里,到1961年,仅亚非地区新增同我建交国即达十个之多,并为十年后即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出现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奠定了基出。

1955年4月24日,万隆会议在亚非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绝大多数国家代表团”求同存异”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克服了重重阻挠和破坏,取得了重要成就,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胜利闭幕。这是国际和平力量的重大胜利。在闭幕大会上,周恩来指出:“我们的会议是有成就的。”“会议的成就就是开始了、或者增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了解,并在某些主要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这对我们在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彼此之间友好合作的共同任务上讲有很大的帮助。这个会议相当的满足了亚非人民和世界人1民的愿望。”

万隆会议尽管只有一周,但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新中国的地位上升了、形象更突出了。会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周恩来熟练的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灵活的运用策略、善于做国际统一战线的卓越外交才干分不开。从周恩来身上体现出来的求同存异、爱憎分明、坚定沉着、临危不惧、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外交风格,获得了各国代表的高度赞扬。

万隆会议所反映出来的亚非人民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曾强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的精神,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精神,被人们称之为“万隆精神”。与会的29个已经取得民族独立的亚非国家,在争取解放斗争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也有过争吵和斗争,但最后都能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寻求共同利益为主,以亚非国家的团结为重,顾全大局,达成一致的共识。

万隆会议掀起了亚非拉人民反殖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万隆会议对世界反殖运动所起的巨大积极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这次空前规模的新兴力量盛会是对殖民主义的一次大示威,是对斗争中的殖民地人民的强有力支持。此后,亚非拉民族解放力量,从气势上、声威上、道义上压倒了殖民主义力量,并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垮殖民主义体系。二是万隆会议精神和“十项原则”给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提供了行动纲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也为新兴国家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提供了思想和法律武器。万隆会议因而开辟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三是万隆会议使已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在反帝反殖斗争中加强团结合作,并以物质上和道义上加大了对尚未独立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声援和支持。因此,万隆会议掀起了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一个新高潮,一批又一批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挣断了殖民主义枷锁,获得民族独立。自殖民主义肇始至万隆会议近三百年间,一共仅有30多个殖民地获得政治独立,但自万隆会议到20世纪90年代短短的40年间,就有一百余个殖民地和附属国获得独立,宣告延续了三百多年的世界殖民主义制度和体系的彻底复灭。万隆会议对彻底摧毁殖民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块不朽丰碑。

结论: 在54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万隆会议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似乎比当年更适合今天的国际形势。因为在万隆会议之时,亚非国家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团结与合作的盛会,既缺乏经验,又受到当时两极格局的制约,不少国家实际上本身不仅参加万隆会议,赞成亚非会议,同时又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进行选择。

今天,苏联已经解体,国际社会都面临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压力,许多亚非国家都面临着美国输出其价值观念的压力,因此,今天的亚非国家更应该发挥这种亚非团结的精神。

当然,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的情况下,国际形势也比当年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问题也比当年更加多层化多样化,亚非会议精神也有一部分内容被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所超越,这也需要亚非国家用更宽阔的视野来观察国际问题。

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亚非会议精神的同时,也需要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新的问题,寻找新的团结合作的形式,为亚非会议当年倡导的亚非团结、求同存异等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1 《亚洲会议文件选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58页

第二篇: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又称“亚非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发起,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在会上几次发言,指出: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第三篇: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新起点 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新起点
摘要: 摘要:弹指一瞬间,万隆会议已经走过了 54 年。54 年前,亚非两大洲 29 个国家的领 导人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亚非会议,史称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掀开 了亚非两大洲国家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 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国政府派出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通过中 国代表团的努力,使一些亚非国家消除了对新中国的偏见、疑虑和误解,新中国和平外交政 策由此得到许多国家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新中国走向国际舞 台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起点 关键词:万隆会议,万隆精神,新中国外交,反殖民斗争,第三世界 关键词: 正文: 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 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 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己涌现出 30 个独 立国家。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 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于是万隆会议就应运而生。万隆会议(Bandung Conference)是 1955 年 4 月 18~24 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 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 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 5 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柬埔寨、老挝、泰国、埃及、菲律宾、尼泊尔、伊朗、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也门、沙特阿拉伯、越南 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利比里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叙利亚、日本、南越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 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 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 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 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 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 10 项原则。这 10 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 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 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
的结果是圆满的,但是万隆会议的过程却是曲折的,从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到 会议上众多国家对新中国的讽刺挖苦刁难,甚至在印尼处处充满着对周总理以及中国代表团 的人身威胁,不过伟大的周总理用从容不迫地回应了种种刁难,并表明了我们是来求同而不 是存异的。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和非凡的风度,增进了亚非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对 新中国的了解与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不少国家对我国的误解、偏见和疑虑,为新中国 赢得了朋友,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万隆会议后,我国的对外关系打开了一个新 局面,出现了一个外国同我国建交的高潮。在短短的 5、6 年时间里,到 1961 年,仅亚非地 区新增同我建交国即达十个之多,并为十年后即 1971 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出现 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奠定了基出。1955 年 4 月 24 日,万隆会议在亚非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绝大多数国家代表团”求同存异”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克服了重重阻挠和破坏,取得了重 要成就,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胜利闭幕。这是国际和平力量的重大胜利。在闭幕大会上,周 恩来指出: “我们的会议是有成就的。“会议的成就就是开始了、或者增进了亚非各国之间 ”

的了解,并在某些主要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这对我们在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 彼此之间友好合作的共同任务上讲有很大的帮助。这个会议相当的满足了亚非人民和世界人 1 民的愿望。” 万隆会议尽管只有一周,但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新中国的地位上升了、形象更突出了。会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周恩来熟练的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灵活 的运用策略、善于做国际统一战线的卓越外交才干分不开。从周恩来身上体现出来的求同存 异、爱憎分明、坚定沉着、临危不惧、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外交风格,获得了各国代表的高 度赞扬。万隆会议所反映出来的亚非人民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曾强各国人民间的友 谊的精神,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精神,被人们称 之为“万隆精神”。与会的 29 个已经取得民族独立的亚非国家,在争取解放斗争中采取了不 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 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也有过争吵和斗争,但最后都能本着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寻求共同利益为主,以亚非国家的团结为重,顾全大局,达成 一致的共识。

万隆会议掀起了亚非拉人民反殖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 解。万隆会议对世界反殖运动所起的巨大积极作用主要有三点: 一是这次空前规模的新兴力 量盛会是对殖民主义的一次大示威,是对斗争中的殖民地人民的强有力支持。此后,亚非拉 民族解放力量,从气势上、声威上、道义上压倒了殖民主义力量,并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垮殖 民主义体系。二是万隆会议精神和“十项原则”给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提供了行动纲领,指明 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也为新兴国家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提 供了思想和法律武器。万隆会议因而开辟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 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三是万隆会议使已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在反帝反殖斗争中加强 团结合作,并以物质上和道义上加大了对尚未独立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声援和 支持。因此,万隆会议掀起了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一个新高潮,一批又一批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挣断了殖民主义枷锁,获得民族独立。自殖民主义肇始至万隆 会议近三百年间,一共仅有 30 多个殖民地获得政治独立,但自万隆会议到 20 世纪 90 年代 短短的 40 年间,就有一百余个殖民地和附属国获得独立,宣告延续了三百多年的世界殖民 主义制度和体系的彻底复灭。万隆会议对彻底摧毁殖民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块不朽丰碑。结论: 结论: 在 54 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万隆会议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似乎比当年更 适合今天的国际形势。因为在万隆会议之时,亚非国家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团结与合作的盛会,既缺乏经验,又受到当时两极格局的制约,不少国家实际上本身不仅参加万隆会议,赞成亚 非会议,同时又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进行选择。今天,苏联已经解体,国际社会都面临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压力,许多亚非国家都面临着美国输出其价值观念的压力,因此,今天的亚非国家更应该发挥这种 亚非团结的精神。当然,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的情况下,国际形势 也比当年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问题也比当年更加多层化多样化,亚非会议精神也有一部分内 容被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所超越,这也需要亚非国家用更宽阔的视野来观察国际问题。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亚非会议精神的同时,也需要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根据变化 了的形势,提出新的问题,寻找新的团结合作

第四篇:万隆会议

周恩来万隆之行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周恩来万隆之行》主要讲述了周恩来临危去万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最终促成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1955 年,中国政府受到亚非会议五个发起国的邀请,决定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市举行的亚非会议。台湾特务得到情报开始密谋策划谋害周总理,周恩来总理受到缅甸总理的邀请先期经昆明去缅甸首都仰光参加六国总理的会晤。这时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的中国政府租用的印度“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被台湾特务密谋在飞往印尼途中炸毁,机上十一名中国代表团的先遣人员和外国记者全部遇难,举世震惊。面对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式和台湾特务的破坏,周恩来不顾个人的安危,决定按原计划继续乘坐印度飞机“空中霸王号”飞往印尼。在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大家怀着良好的愿望而来,却又意见很不统一,一些代表对共产主义心存疑虑,提出苏联共产主义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也提出了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所可能造成的威胁。会议面临着失败的边缘。中国代表团的书面发言已经印发给大家,原来不准备再作大会发言,但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临时请求大会发言,他的“中国代表团是来讲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语惊四座。他的无比的真诚打消了与会代表的疑虑,也使亚非国家找到了共同团结的基础„„

这部片子给我感受最大的首先是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在旧中国枪林弹雨的时代走过的总理在建国六年后仍然承担起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在亚非会议的参与的29国中只有6个国家与中国有外交关系,不少国家对中国还抱有成见和敌意。美国等西方国家更企图利用亚非国家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力图使用政治、经济等手段挑起争端,以达到阻止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由于特务破坏,“克什米尔公主号”坠毁,可是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我国的外交关系,周恩来总理冒着生命危险依然决定去万隆,面对蓄意破坏会议的代表和那些等着看糟糕结局以爆料的记者,周总理沉着冷静,以清醒的头脑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姿态予以回应。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利用一切机会广交朋友,七天时间他只睡了13个小时。一句“万物并育而不想害,道并行而不悖”体现了周恩来总理的智慧,宽容和远见。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周恩来这位开国总理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他的远见与卓识在中国外交史乃至世界外交史上永远熠熠生辉。

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是第三世界国家友好互信、团结合作的里程碑.。尽管与会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各不相同,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但各国在会议中第一次达成共识,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亚非会议推进了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广大发展中国家以自信的姿态站在国际舞台上,尽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团结起来的亚

非国家,团结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是可以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强大的力量的,可以冲破历来由大国、西方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开辟发展中国家建立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的新形式的,标志着国际社会由西方帝国主义支配和主宰的时期的终结,国际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第二,亚非会议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觉醒。会议结束后,在万隆神的鼓舞下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尤其是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非洲国家,领导人民解放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非洲,亚非会议以后新成立的政党和组织达80多个,极大的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第三,亚非会议促进新独立国家发展民族经济,联合自强争取经济独立,开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会议以后,发展中国家本着和平共处的原则,在经济上取长补短,互相支持,不少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和进出口互惠,同时,受殖民主义压迫的国家开始为反抗殖民剥削和掠夺不懈奋斗。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石油生产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

亚非会议是中国外交的大舞台,中国代表团强调求同存异,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从而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和广阔的回旋余地。截至1961年,中国与参加亚非会议国家的正式建交国由6个已发展到了16个,中国在国际上开始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

第五篇: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精神”和平发展之需

目录

“万隆会议精神”和平发展之需...........................................................................................1 摘要:...................................................................................................................................2 第一章“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3 第二章“万隆会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4 第三章“万隆会议“的巨大历史意义...............................................................................6 第四章“万隆会议精神的启示“.......................................................................................9 第五章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12 参考文献:.........................................................................................................................13 参考网址:.........................................................................................................................14

摘要

“万隆会议”(Bandung Conference)是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称为第一次亚非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老挝、泰国、埃及、菲律宾、伊朗、约旦、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越南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里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叙利亚、南越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等问题。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的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关键词:“万隆会议“;”精神“;“和平发展”;“成就”;“意义”;

第一章“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1955年4月,会议冲破了重重障碍在万隆隆重召开,代表着占世界面积将近1/4和世界人口约2/3的29个亚非国家出席了会议,并有5个国家派代表团列席了会议。亚非会议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创举,正如印尼总统苏加诺所指出的,这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

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

对此,帝国主义的态度也十分明显,其中美国为了达到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美国还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疑虑。美国的意图是,即使不能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也要使其“分裂而瓦解”。

帝国主义利用特务搞骇人听闻的事件。4月11日,中国代表团先行人员包乘“克什米尔公主号”专机自香港飞往印尼途中,因飞机上被蒋帮特务安放定时炸弹在沙捞越西北海面上空爆炸而坠海罹难。由于周总理应邀取道仰光同缅甸等国领导人会晤,敌人以暗杀手段阻挠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前往万隆参加会议的阴谋未能得逞。在亚非国家和平中立倾向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亚非会议排除了帝国主义的干扰,如期举行。

亚非会议的成功来之不易。亚非各国,尤其是五个发起国在倡议和筹备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东道国印尼的政府和人民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为会议成功所作的多方面的努力,是促成会议圆满的重要因素。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提倡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精神,对会议的顺利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章“万隆会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一,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是一种应当予以根除的祸害,指出维护民族独立、完全结束殖民主义统治是摆在当前亚非人民面前的严重任务。会议谴责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支持各国人民的自由和独立的事业,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极大地鼓舞了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各国人民。

第二,会议关注世界和平问题,认为国际争端不能诉诸战争,应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谴责帝国主义组织军事侵略集团,侵犯他国领土完整的行径。在《关于促进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

第三,会议制定国际社会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又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与充分体现。万隆十项原则的提出扩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这是亚非会议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成就。

第四,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这在亚非国家面前展示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前景。亚非会议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开辟了道路。此外,会议还要求联合国的会员具有普遍性,要求安理会接纳一些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加入联合国,并要求更多的亚非国家担任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使它们对维护国际和平做出有效的贡献。

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影响。亚非会议高举独立、友好与合作的旗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这个精神贯穿于会议的各项决议之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万隆会议的原则和精神并未过时,更没有消失,相反,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它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所制定的十项原则,是稳定世界局势、解决国际争端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中国政府对亚非会议持积极支持态度。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外贸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代表团顾问有廖承志、乔冠华、陈家康、黄华等。中国代表团基于对当时形势和与会国的复杂性的分析而确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时,周恩来总理在机场发表谈话,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抱着和平和友好的热烈愿望参加会议的,相信此次会议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破坏和阻挠而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前两天一般性发言中,出现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面对会议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周总理当即决定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改为书面散发,而作即席补充发言。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存在求同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该国近代开始以来都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亚非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可以相互了解、互相同情和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成为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的基础。周总理讲话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与会国代表支持,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代表团与一些国家代表团进行广泛接触,密切合作,为争取会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万隆会议“的巨大历史意义

经过7天的万隆会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它首先集中体现在会议一致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上面。公报共包括经济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合作、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几个方面。经济合作的决议,促进亚非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性,提出与会国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基础上进行合作。决议不排除同亚非地区以外国家的合作,但它强调了亚非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重要性。决议提出以互相提供技术援助、鼓励促进亚非国家间的联合企业、采取集体行动稳定原料商品国际价格等多项具体措施,加强亚非地区的经济合作。尽管万隆会议提出加强亚非之间互助合作、共同争取国际经济关系中平等地位的斗争还处于起步时期,但它指出了亚非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正确之路和发展前景,成为了日后第三世界经济合作和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先导。文化合作的决议,谴责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压制亚非人民发展民族文化和阻挠亚非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肯定了亚非人民恢复亚非各国原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交流的共同要求。与会国决心为更密切的文化合作进行努力,同时也“希望在发展亚非文化合作的同时,和其他国家发展文化接触。这会丰富它们的文化,并且还会帮助促进世界和平和了解。”公报在“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其他问题”这3部分决议中,宣布它“完全支持联合国宪章中所提出的人权的基本原则”和“人民和民族自决的原则”,并提到“自决是充分享受一切基本人权的先决条件”。决议谴责“对于成为非洲广大区域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政府和人的关系的基础的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政策和实践”;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决议支持附属地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事业,特别是北非人民争取自决和独立的斗争;并要求有关国家给予这些国家和人民以自由和独立。决议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权利,支持印度尼西亚和也门为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要求联合国的会员应当有普遍性;要求安理会支持接纳具备会员国条件的亚非国家,决议认为亚非地区国家在安理会中的代表权是不充分的,提出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分配应能使亚非国家参加安理会,“以便它们可能对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作出更有效的贡献”。决议表达了亚非国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严重关切,认为“裁减军备、禁止生产、使用热核子作战斗武器,对于拯救人类免受大规模毁灭的恐惧是紧迫需要的。”公报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这一决议中,提出了应当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作为和睦的邻邦彼此实行宽容,发展友好合作:

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二)尊重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种族的平等,承认大小国家的平等。四)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五)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六)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七)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八)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十)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这就是著名的十项原则,它是万隆会议达成的最重要的协议。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又一次为愿意和平共处的国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相当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万隆会议精神“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不仅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普遍发展,而且最终也影响了世界和平环境的获得与保持。邓小平指出:只有经济普遍发展起来了,才能根本上防止战争的爆发,保持和平环境;而要使全球经济得到快速地发展,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要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不仅要依靠发展中国家自身长期不懈地努力,而且经济发达国家有义务也有责任,同时也是全球经济普遍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章“万隆会议精神的启示“

“万隆会议精神“告诉我们,和平发展之路是多么的可贵。我们中国就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强国、富民。为此,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认为这既是一个长期目标,又是一项现实任务。为了建设和谐世界,应努力做到: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应受到国际社会尊重。维护联合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核心地位,遵循联合国宪章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协作、共赢精神。各国内部事务应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应得到尊重和维护。

2)经济上要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努力建立公正、公开、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使经济全球化成果惠及世界各国。携手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21世纪成为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世纪。

3)文化上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间对话和交流,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和隔阂,使人类社会一天比一天和谐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4)安全上要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通过协商对话增进信任、化解纠纷,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5)环保上要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倡创新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以社会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求同存异、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充分尊重各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正当权利,在积极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充分顾及他国正当关切和利益,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中国文化自古就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和谐整体,这个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

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和谐精神凝聚家庭、善待他人。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和平之路,铭刻下中国古人追求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历史足迹。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的是中华灿烂文明,留下的是和平与友谊。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融合,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从5000多年文明史中走来的中国人民,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赋予这一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和平与发展是现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入发展,国际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共同用好发展机遇,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经济全球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战,大国全面冲突对抗会造成两败俱伤。全球性挑战成为世界主要威胁。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严重自然灾害、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应对。如果不能通过全面持续的国际合作抑制各种负面因素,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将面临重大障碍,甚至可能遭受更大灾难。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难以阻挡。新兴市场国家、区域集团和亚洲等地区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类非国家行为体迅速成长,借助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拓展影响,成为各国和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际社会应该超越国际关系中陈旧的“零和博弈”,超越危险的冷战、热战思维,超越曾把人类一次次拖入对抗和战乱的老路。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对话,不要对抗;要理解,不要隔阂,乃人心所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显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世界。坚持和平发展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持。通过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同各大国的关系保持着总体稳定,极大的改善了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传统友谊,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了稳定、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正在全面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成就,为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了大力支持。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并正在顺利举办上海世博会,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打下坚定基础。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正致力和平解决地区和热点问题,推动举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积极支持阿富汗的重建进程,成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中国日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每增长1%就拉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经济分别增长0.34%和0.2%,是各国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中国通过“金砖四国”、“发展中五国”等机制加强同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推动20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建设者。中国勇于承担与自身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为国际社会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开拓者。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通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越发展,就越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贡献。

我国正积极谋求发展,而其他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必然规律。我国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不管主观意愿如何,必然会受资本主义规律的影响和左右。在资本主义的体系内,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现实的世界资源、市场已被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瓜分完毕”,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后起新兴国家而言,确保自己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市场就更加困难。再加之,世界现有资源已被发达国家消耗的很多,它们给世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已成定局,这些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构成更巨大的压力。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曾经历过殖民地苦难的国家,我国不会也不能采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靠“殖民手段”、使用武力来拓展市场、掠夺资源。既要满足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将是我国和平发展必会遇到的另一大挑战。

我国的和平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则还很远。这需要中国人民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国的和平发展还会有许许多多的风险,同时外部环境是复杂严峻的。从全局的观点看,我国的和平发展是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但是当前主要挑战有三点:霸权主义威胁、国际竞争压力和全球化负面效应。

新时期,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爱和平的民族,中国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伸张正义。我们坚持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等一律平等,尊重所有国家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决不允许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一直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各种的恐怖主义。中国一直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绝不搞军备竞赛,绝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到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参考文献:

1)《外交案例》吴建民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3)我参加亚非会议贸易活动方案[Z].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207—00070—03(1)卷,1955—03—12.4)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5)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上)(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8)参加亚非会议在文化友好方面准备工作的初步方案[Z].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207—00004—04(1)卷.1955—01—01.9)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Z].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207—00004—01(1)卷.1955—04—04至1955—04—05.10)专家对亚非会议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207—00004—10(1)卷.1955—04—05.11)有关亚非会议电报的摘要汇报[Z].1955—03—27至1955—03—31.对于我国参加亚非会议的各种议论[Z].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207—00004—07(1)卷.参考网址:

1)http:// 2)http://gb.cri.cn/3821/2005/04/06/1062@506113.htm 3)http://www.oklink.net/lszl/dangdai/zel01.html

下载万隆会议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万隆会议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五位同学走上讲台,他们分别扮演周恩来、伊拉克外交大臣贾马利、菲律宾驻美特使罗慕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美国记者鲍大可) 贾马利:“各位代表们,我认为世界上有三股......

    万隆会议及其影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万隆会议及其影响 摘要: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摆脱新老殖民主义的控制,讨论和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会议,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才成功召开的,更使得我......

    周恩来万隆会议

    出席万隆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大型多边国际会议,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和推进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积极发展意义重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决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率团与会。帝......

    周恩来万隆会议之行

    周恩来万隆会议之行 薛斐 建环九 2009013145 会议前奏,暗流汹涌 亚非会议召开的提议,最初是由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于1953年8月倡议的。1954年4月底至5月初,缅......

    万隆会议的时代意义

    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万隆会议的时代意义摘要:1955 年4 月18-24 日,由29个国家参加的在印尼名城万隆召开的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发起和举办同时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

    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

    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 (1955 年4 月) 周恩来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 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

    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闭幕式上发言。新华社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世界外交舞台似乎专为周恩来而设。195......

    纪念万隆会议六十周年

    《纪念万隆会议六十周年》 一、破冰•挫败封锁 辟外交新局面 (一)万隆会议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万隆会议是世界史上第一次由亚洲、非洲29个国家的代表聚集一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