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办法附件(模版)
附件:
“十二五”期间进口种子种源免税政策管理办法
经国务院批准,“十二五”期间对进口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以下简称种子种源)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为加强管理,制定本办法。
一、种子种源进口免税政策目标
种子种源进口免税政策旨在支持引进和推广良种,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丰富我国动植物资源,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林业,降低农林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二、种子种源进口免税条件
(一)免税进口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与农、林业生产密切相关,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林业生产的下列种源:
(1)用于种植和培育各种农作物和林木的种子(苗);(2)用于饲养以获得各种畜禽产品的种畜(禽);(3)用于培育和养殖的水产种(苗);
(4)用于农、林业科学研究与试验的种子(苗)种畜(禽)水产种(苗)。
2.进口种子(苗)不得用于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度假村或俱乐部等场所的建设;进口种畜(禽)鱼种(苗)不得用于度假村或俱乐部等高档消费场所。
3.在每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年度进口计划产品范围内。
(二)免税进口野生动植物种源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进口单位是动植物科研院所、动物园、专业动植物保护单位、养殖场、种植园。进口单位应具备研究和培育繁殖条件。
2.用于科研,或育种,或繁殖。以科研为目的免税进口种源,应说明具体科研项目并适时提供科研项目成果。以育种或繁殖为目的免税进口种源,进口数量应以确保野生动植物存活和种群繁衍的合理需要为限。
3.在每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年度进口计划产品范围内。
三、种子种源进口免税申请
种子种源进口单位应适时向种子种源进口免税政策执行单位(以下简称执行单位,即农业部或国家林业局)提出种子种源进口免税申请。
执行单位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及实际需要,于每年1月31日前将核定后汇总的本年度免税进口计划和上一年度的免税进口执行情况(数据具体报送格式按产品种类分别采用附1、2)报财政部,抄报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
四、种子种源进口免税核定 每年3月31日前1,财政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核定并通知本年度免税进口计划。
执行单位在核定的年度免税品种、数量范围内签发种子种源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的证明文件(以下简称免税证明文件)。执行单位应核定、确认种子种源进口单位的资质、进口种子种源最终用途以及免税进口申请数量合理性等事项,确保其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免税条件。
经核定的种子种源免税进口年度计划以及执行单位签发的免税证明文件在公历年度内有效,不得跨年度结转。未经核定或未列入年度计划的进口种源应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
在本年度种子种源(不包括警用工作犬、繁育用的工作犬精液及胚胎)免税进口计划下发前2,对于上一年度免税进口计划中已列名的种子种源品种,执行单位可以在上一年度确定的免税进口额度的30%以内,提前签发免税证明文件3,有关进口单位可凭免税证明文件向海关申请办理免税手续。
五、监管及处罚
关于第四条提前签发免税证明文件:
(一)若有关执行单位超出规定数量范围提前签发,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将相应扣减其本年度的免税进口额度。
(二)若上一年度有关品种违反本管理办法免税条件等有关规定,财政部商海关总署、国 12 自2012年起。
自2012年起。3 按照第五条暂停提前签发免税证明文件的情况除外。家税务总局后暂停执行单位提前签发有关品种的免税证明文件。
若有关执行单位超过年度核定计划数量签发免税证明文件,应暂停有关公务人员签发免税证明文件的资格,对其予以书面通报批评。
若有关执行单位上一年度超过年度核定计划数量签发免税证明文件,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暂停核定该执行单位本年度有关品种的免税进口年度计划。
免税进口的种子种源,未经合理种植、培育、养殖或饲养,不得擅自转让和销售。但种子种源进口单位在向执行单位申请免税进口额度时,已经执行单位核准可以转让和销售的,可转让和销售。对违反规定的种子种源进口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处罚,并暂停其1年免税资格;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种子种源进口单位,暂停其3年免税资格。
六、本办法有效期为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附:1.201*年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免税进口计划执行情况表
2.201*年野生动植物免税进口计划执行情况表
第二篇:(77)物资管理办法附件2
附件2 上海铁路局南京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
原材料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原材料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为原则。
第二条 凡发往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合格证的样式及自检项目应依据设计、施工技术规范、验收评定标准进行验证,合格后才准使用。
第三条 工程所涉及的新材料、新设备应按规定通过技术鉴定或审批,并制定相应质量验收标准。没有经过鉴定、批准或没有质量验收标准的,不得采用。
第四条 为规范原材料管理,依照项目招标文件规定和上级物资管理要求,建指物资设备部全面履行物资管理职能,并要求施工单位成立物资设备部,具体负责原材料供应管理;监理单位负责做好进场原材料的见证取样、验收把关工作,贯彻落实物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
第二章 原材料计划管理标准
第五条 施工单位工程管理、计划部门根据施工图纸和《项目施工组织计划》安排,编制《物资设备需求计划》,经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审批后提报本单位物资设备部。《物资设备需求计划》根据项目工程特点、进度、节点分类提报,分品种、分规格、分项目、分部划分填报,并由制表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并报监理单位总监审核盖章。
第六条 分月的物资设备需求计划由各项目部根据承担施工工程内容,按施工进度需要于当月5日填写下月《XX月物资需求计划》,月计划必须按工程项目分项填报,填写使用时间和卸货地点,经审批后,方可执行;过期不报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行负责。辅助施工用料(其它材料),原则上由使用单位自行采购,但必须遵照建指下发的物资设备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条 施工单位物资设备部根据技术部门提报的物资设备需求计划和项目部、施工单位提报的物资设备需求计划编制。参照库存情况,填报物资采购计划,经项目部领导审批后作为本项目工程用料的采购计划。
第三章 原材料的料源及产地调查
第八条 开工前,施工单位物资设备部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特点,在建指物资设备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本工程的地产材料市场行情调查,收集分析分供方资料,考核分供方产品质量,了解月供货能力,从供方产品质量、价格、货源设备程度以及服务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符合物资招标资质条件的供应商,确定产品价位,填制《市场行情调查表》并向建指物资设备部核备。
第九条 《市场行情调查表》作为招标依据之一并可用于工程应急采购。
第四章 物资供应管理
第十条 项目工程主要材料的供应,要早计划、早安排,及时通知供应商,提前到货,确保工程施工不待料。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物资设备部每日认真填写《材料到位使用情况登记》表,不超购、不错购,保质保量按计划规定进料,随时掌握工程材料到位情况。对于直接进入项目部的物资须由物资设备部人员清点物资数量,安排存放地点,收取质保书,并签写收料单,做好物资进场记录。
第十二条 对于直接进入工地的物资必须由各工点指定工作责任心强的材料员清点数量,签写收料单,记录每日材料到位情况;送货人须凭此收料单到物资设备部交付质保书,并由物资设备部指定人员签字登记(指定人员名单上报建指物资部核备),该收料单方可作为结算依据。工地材料员须提前三日向物资设备部门提报材料进购需求(书面形式),每月25日到物资设备部校对当月进购材料数量与金额,做到日清月结,帐账相符。
第五章 原材料进场和复试取样管理 第十三条 各项目部使用的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物资设备部应及时通知监理单位验收并填写检验/试验通知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产地、品种、规格、型号、进货数量、进货日期、使用部位及堆放场地,并附产品质量证明单或产品合格证原件,当无原件时可使用加盖经销商单位红章的复印件,通知项目部试验室。
第十四条 试验室接到检验/试验通知单,首先与产品质量证明单或产品合格证内容进行核对,核实无误后,及时做出复试取样计划安排,并通知监理单位到现场进行旁站监督,确保样品的公正性。重要物资进场建指物资设备部必须派员参加。
第十五条 取样人员应根据铁路工程项目应用规范、标准的不同,确定取样方法,数量和频率。如果取样数量不足,此样品作废,另行取样试验;如果取样频率不足,虽此样有效,但需另增取样,直至满足频率要求为止。严禁制作不规范的试样和假试样,对样品的有效性负责。原材料进场除按标准进行物理、化学性能检测外,对尺寸、外观及型号等应予检查。
第十六条 同品种材料现场取样数量较多时,应做样品标识,标识内容包含规格、型号、批号、取样地点或使用部位等信息,以免样品之间混淆。
第十七条 现场制作好的有效样品应及时运送至试验室保管,防止损坏或丢失。对于有特殊温度、湿度要求的样品,应将样品及时存放于满足环境要求的样品间。第十八条 对于一次样品检验不合格的,应及时通知监理单位,进行双倍取样复试。复试仍为不合格的,视情况做出降级或作废处理,并填写物资缺陷表报建指物资设备部。
第十九条 经试验室检验的原材料,出具检验合格或不合格报告,报施工单位物资设备部和监理单位,物资设备部在材料堆放地进行材料标识;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应通知供应商及时清退出施工现场,监理单位做好见证记录。
第二十条 进场的材料必须进行相应的检验,确保材料符合项目使用要求,经检验合格后报监理单位同意后才能进行使用。
第六章 常用建筑原材料验收标准
本章节摘选了本工程涉及到的主要材料的验收标准,如有特殊要求,按涉及标准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 钢 筋 一般规定
1.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
2.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处理的I级热轧光圆钢筋制作。
3.余热处理钢筋严禁用于铁路桥梁内。4.热处理钢筋不得用作焊接和点焊钢筋。
5.钢筋的牌号、级别、强度等级、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当需要代换时,应经设计单位同意,并符合下列规定:
①不同级别、强度等级、直径的钢筋的代换,应按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进行;
②当构件受抗裂、裂缝宽度或挠度控制时,代换后应进行抗裂、裂缝宽度或挠度的验算;
③钢筋间距、锚固长度、最小钢筋直径、根数等应满足有关专业设计规范要求;
④重要受力构件不宜用I级热轧光圆钢筋代换Ⅱ级热轧带肋钢筋;
⑤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应符合抗震的有关规定。6.钢筋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应防止锈蚀、污染和避免压弯。装卸钢筋时不得从高处抛掷。
第二十二条 水 泥
水泥的类型根据具体工程项目选定,但必须符合设计规范。水泥的混合材宜为粉煤灰或矿渣。有耐硫酸盐侵蚀要求的混凝土也可选用中级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或高级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水泥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
第二十三条 矿物掺和料
1.矿物掺和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其品种宜为粉煤灰、磨细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
2.粉煤灰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3.磨细矿渣粉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
4.硅灰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
第二十四条 细骨料
1.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江或河砂,也可选用专门磨机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宜使用山砂。
2.细骨料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
第二十五条 粗骨料
1.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膨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
2.粗骨料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
第二十六条 外加剂
1.外加剂应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能明显改善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质量稳定产品。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
2.外加剂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
第二十七条 水
混凝土拌和水的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
第七章 材料进场与存放管理
第二十八条 材料进场管理标准
所有进场的物资都应按《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工作程序》对材料名称、规格、材质、产地、批号、批量、到货日期进行品名标识。
1.需进行复验入库的物资,进场时,首先由材料员标识“在验”牌,填制检验/实验通知单送交试验部门。试验部门接到检验/实验通知单通知后及时取样检验,三日内提供检验结果。检验合格的物资由试验员将“合格”牌挂上,换下“在验”牌,不合格的物资及时挂上“不合格”标识牌,换下“在验”标识牌,并及时将验后的《检验/实验通知单》、质保书复印件移交一份给物资设备部。不合格的材料由施工单位物资设备部通知供应商清场,监理单位见证并做好清场记录。
2.勿需复验的材料,进行外观质量完好验收后,及时入库,加以标识料卡。
3.直接送到施工队的材料,由施工队材料员负责标识,试验员负责送检、取验报告。验证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改挂“合格”牌,替下“在验”牌。
4.对砂、石料的检验与标识,砂、石料运到位前由试验室负责取样检验,检验认可合格才准允供方卸货,送到位的砂、石料由使用单位给予标识合格牌,严禁不合格的砂、石料进入场内。
5.桥、涵施工队负责采购的零星材料,如电焊条、安全帽等与工程质量相关的材料应记录好台帐。施工队应主动向物资设备部提供合格证、质保书及试验报告单,以便建指有关部门验证,并进行品名标识。
第二十九条 材料现场存放标准
以文明工地标准化为基础,加强现场物资的摆放、标志,做到下垫上盖,确保材料不损坏、不变质。建立项目主要材料明细帐,其它材料分类帐,做到帐物相符,物资与财务资金相符,真实反映项目部与施工队的用料情况。
材料进场至使用一般有一定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应加强材料存放管理,不能因保管不善而降低使用寿命。材料的堆放和存放必须按照标准化施工的要求执行。
1.堆料场地和行车道路必须硬化处理,并满足重载车辆通行要求。场地排水设施完善、排水通畅、无明显的积水和坑洼现象。
2.砂石料场应采用牢固的钢构棚进行遮挡,达到遮阳、防雨、防尘等目的。砂石料应按规定进行材料的质量检验状态标示,包括材料名称、产地、规格、数量、进场时间、检验状态、试验报告、试验批次、验收人。砂石料在装卸和堆放中应防止混入杂物,不同产地、规格的骨料要分别堆放,不得混杂。
3.对进场水泥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商名称、出厂编号不全的水泥应按不合格处理。散装水泥、掺合料存放时,宜在专用的储存罐中存放,不同品种、厂家、强度等级、批次分别存储,不得混仓,并定期清仓。袋装水泥应设置专门库房,妥善存放,且要做好防潮措施。
4.外加剂进场必须放置在专门材料库房内,不得暴晒雨淋。
5.对进场材料必须分区存放,严格标识,分清已检合格区和待检区,并摆放标识规范、正确、明显的标识牌。
6.钢筋等金属材料存放时应上覆盖防水遮盖物、下垫垫木,平行分层堆放,设置标识牌;加工完毕待安装的钢筋应按厂名、级别、规格分批架空堆置在仓库(棚)内,并分类设立标牌。
7.水泥、掺合料等有使用时间限制的材料,在堆放场地应标明,严禁使用过期材料。
8.搅拌站必须有细骨料筛分设备和粗骨料清洗设备。第三十条 材料使用登记管理标准
项目部仓库物资的发放,都要实行“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项目部的物资耗用应实行分部、分项工程的核算、严格限额或定额领料制度,在施工前必须由项目施工人员开具限额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必须按栏目要求填写,不可缺项。对贵重和用量较大的物品,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凭领料小票分多次发放。对易破损的物品,材料员在发放时需作较详细的验交,并由领用双方在凭证上签字认可。
现场施工前,技术人员应核对现场材料标识,核对现场材料在取样检验后及保管上有无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若发现不符或怀疑材料有变化时,应查明原因,在没有确切的检测合格报告前,不得使用。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物资设备部人员应及时掌握材料质量动态,发现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时,应及时向项目主管或项目总工程师报告,确保问题得到解决,才能继续施工。
第三篇:加工中心刀具及附件管理办法
加工中心刀具及其机床附件的管理规定(草稿)
一.目的
规范刀具(通用刀具和专用刀具)和机床附件(拉钉、刀柄、弹簧筒夹)的领取、存放、保养、使用寿命、报废、回收等整个过程的管理办法,以控制刀具耗用成本,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
二.定义:刀具类型:1.通用刀具a.可换式刀具刀片b.钻头 c.立铣刀d、刀盘
e、定点钻
2.专用刀具。
三.职责
1.部门主管审核、批准刀具及附件的领用。
2.流失控制。3.刀具的正常消耗。
4..刀具及附件平时的保养,存放必须标识清楚。5.废旧刀具、附件入库的登记。
6.刀具管理人员负责刀及的登记、保管、收发及刀具寿命的统计。对刀具的使用情况及库存量、报废刀具、待修复刀具等及时录入计算机内,在局域网内共享。
四.内容
1.刀具和机床附件的申报。
1.1新产品。刀具和附件由CNC编程人员根据库存情况进行申报。根据刀具管理员提供的数据首选现有刀具,根据产品的批量、材质、加工精度,选择相应的刀具及附件。由主管审核通过后以书面或短信形式通知采购人员购买,并告知刀具管理人员。
1.2.老产品。由刀具管理员根据刀具的库存量及使用情况上报技术部。上报时需以书面形式且注明申报理由及购回时间,技术部核查通过后由申购人以书面形式通知采购人员。2.刀具和机床附件的购买
2.1.购买刀具必由技术部批准后方可购买。
2.2根据申报人员提供的信息(加工材质、产品数量、加工精度、数量等)购买相应的刀具。
2.3采购人员接到申购单后进行购买,于1个工作日内回复申报人,否则视为在申购单要求日期内购回。3.刀具和机床附件的接收
3.1刀具和机床附件购回后,由采购员将刀具或附件及送货单交付于刀具管理员,送货单上必须注明刀具的名称、数量,确保与申报内容一致,否则刀具管理员有权拒收。对刀具的外观及部分尺寸进行测量,如不合格有权拒收。3.2刀具管理员将接受的配件在三个工作日内到成品库内进行登记。4.刀具和机床附件的日常管理
4.1刀具必须分类存放标识清楚。按刀具材质、铝用刀、钢用刀、不锈钢专用刀、螺旋丝锥、挤压丝锥、螺尖丝锥等细化分类存放。报废刀具必须与其它刀具隔离,明确标识,及时交与库房。需刃磨的刀具也分类存放,明确标识,由管理员通知专门刃磨人员进行刃磨。刃磨后交付于管理员。
4.2不使用的刀具、刀柄及筒夹需清除切削液及切削,并适当涂抹润滑脂,防止生锈。刀柄应插入塑料导套内,严禁刀柄磕碰。
4.3新产品刀具的领用。管理员根据编程人员的通知准备所需刀具,交与领用人员并进行登记。领用人员是夜班,可由现操作人员代领并转交于夜班人员。晚班和中班对于易损刀具可以适当的增加领用数量并告知CNC编程人员。否则由此产生的费用由刀具管理员承担。
4.4老产品刀具的领用。车间主管将需要加工的产品以书面形式通知刀具管理员,管理员根据产品及工艺准备好刀具。由使用人员领用。
A.异常领用。产品加工中由于刀具的磨损频繁、刀刃崩裂、损坏、丢失等异常原因领取新刀具时,由领取人员提出书面申请,注明原因、用途。由管理员根据相关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及时通知编程人员确刀具是否适用。
B.正常领用。刀具及附件由相关人员判定达到使用寿命正常报废的,管理人员应当统计刀具的使用情况(加工材料、刀具材料、加工数量)并在计算机里做详细的记录以便查询。
4.5交接班时,操作工上班前和上一班人员交接设备上正在使用的刀具及待使用的刀具。如能使用无异常,则转交。如有异常接班人员须在交接班记录表上注明。否则产生的费用由接班人员承担。
4.6刀具的更换以刀尖计算。刀具使用费用的计算由谁先使用新尖计算,上一班剩下的旧尖不记费用。更换刀具时有杆无尖,不能按以旧换新计算。
4.7刀具及附件的交回。一种产品加工结束后由刀具管理员根据下个产品的情况通知当前操作人员将不使用的刀具交回。管理员有权督促操作人员交回刀具及附件并进行通报。
4.8刀具管理人员对每把刀具的拉钉进行检查,发现磨损、有缺陷或拉钉松动的刀柄进行相应的处理。由于拉钉松动、磨损等造成的损失由刀具管理员承担。4.9操作人员应将待使用的刀具摆放整齐。加工之前检查领用的刀具与工艺上注明的刀具是否一致与所加工的产品是否匹配,发现异常必须立即与相关人员核对,否则产生的费用由现操作人员承担。刀具管理人员有权检查刀具的摆放情况并进行通报。
4.10刀具管理人员需对每一把刀具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对同类同一尺寸不同品牌的刀进行比较,选出性价比较高的品牌。最终确定出每把刀具的使用寿命。4.11刀具管理员要确保计算机的信息与配件的实际情况相符,根据使用情况及时变动。
5.报废刀具及附件的系列规定
5.1由于编程失误产生撞刀而损坏的刀具及刀柄所产生的费用由编程人员承担。5.2由于对刀、试切、分中或装刀等因动作不规范或由于疏忽而损坏刀具及刀柄所产生的费用由操作人员承担。损坏的刀具和刀柄不能按以旧换新计算。5.3报废的刀具及附件由刀具管理人员分类标识定期交付于库房,并在Execel里做相应的变动。
5.4报废刀具需要注明报废原因、人员,由技术部确认后交与库房。6.考核奖惩
6.1每日由车间管理人员对以上措施进行督促检查
6.2由专人不定期对相关人员执行程度进行抽查。每周不少于3次。6.3对执行部不到位的人员首次进行口头批评,屡犯者做相应的处罚。6.4对每个月都完全按照上述规定执行,进行相应的奖励。
第四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含附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12年第1号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已经中国银监会第115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主席:尚福林
二○一二年六月七日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
第三条 商业银行资本应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核心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计算并表和未并表的资本充足率。
第七条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应当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之上。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九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披露资本充足率信息。
第二章 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
第一节 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应包括商业银行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应包括 商业银行以及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其直接或间接投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及被投资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银行集团。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计算并表资本充足率,应当将以下境内外被投资金融机构纳入并表范围:
(一)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拥有50%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二)商业银行拥有50%以下(含)表决权的被投资金融机构,但与被投资金融机构之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将其纳入并表范围:
1.通过与其它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该金融机构50%以上的表决权。
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该金融机构的财务和经营政策。3.有权任免该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被投资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占多数表决权。确定对被投资金融机构表决权时,应考虑直接和间接拥有的被投资金融机构的当期可转换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对于当期可以实现的潜在表决权,应计入对被投资金融机构的表决权。
(三)其它证据表明商业银行实际控制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情况。控制,是指一个公司能够决定另一个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据以从另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未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多数表决权或控制权,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纳入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一)具有业务同质性的多个金融机构,虽然单个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银行集团整体资产规模的比例较小,但该类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足以对银行集团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二)被投资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足以对银行集团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第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保险公司不纳入并表范围。
商业银行应从各级资本中对应扣除对保险公司的资本投资,若保险公司存在资本缺口的,还应当扣除相应的资本缺口。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50%以上表决权或对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控制权,但被投资金融机构处于以下状态之一的,可不列入并表范围:
(一)已关闭或已宣布破产。
(二)因终止而进入清算程序。
(三)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它突发事件的影响,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被投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对有前款规定情形的被投资金融机构资本投资的处理方法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计算未并表资本充足率,应当从各级资本中对应扣除其对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的金融机构的所有资本投资。若这些金融机构存在资本缺口的,还应当扣除相应的资本缺口。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并表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内部制度。商业银行调整并表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的,应说明理由,并及时报银监会备案。
第十八条 银监会有权根据商业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股权结构变动、业务类别及风险状况确定和调整其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
第二节 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100%风险加权资产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计算各级资本和扣除项。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商业银行应当按照
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100%风险加权资产 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0%风险加权资产 一级资本充足率 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规定分别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第三节 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以及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
(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
(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计提储备资本。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特定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逆周期资本的计提与运用规则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 应当计提附加资本。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认定标准另行规定。
若国内银行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适用的附加资本要求不得低于巴塞尔委员会的统一规定。
第二十六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资本要求以外,银监会有权在第二支柱框架下提出更审慎的资本要求,确保资本充分覆盖风险,包括:
(一)根据风险判断,针对部分资产组合提出的特定资本要求;
(二)根据监督检查结果,针对单家银行提出的特定资本要求。
第二十七条 除上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外,商业银行还应当满足杠杆率监管要求。
杠杆率的计算规则和监管要求另行规定。
第三章 资本定义
第一节 资本组成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规定的合格标准。
第二十九条 核心一级资本包括:
(一)实收资本或普通股。
(二)资本公积。
(三)盈余公积。
(四)一般风险准备。
(五)未分配利润。
(六)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第三十条 其它一级资本包括:
(一)其它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二)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第三十一条 二级资本包括:
(一)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
1.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二级资本,但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
前款所称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最低要求的部分。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指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和应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两者中的较大者。
2.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二级资本,但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 0.6%。
前款所称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
(三)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第二节 资本扣除项
第三十二条 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商业银行应当从核心一级资本中全额扣除以下项目:
(一)商誉。
(二)其它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
(三)由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
(四)贷款损失准备缺口。
1.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贷款损失准备缺口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低于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的部分。
2.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贷款损失准备缺口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低于预期损失的部分。
(五)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
(六)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
(七)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的股票。
(八)对资产负债表中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套期形成的现金流储备,若为正值,应予以扣除;若为负值,应予以加回。
(九)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各级资本工具,或银监会认定为虚增资本的各级资本投资,应从相应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发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应从相应的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对应扣除是指从商业银行自身相应层级资本中扣除。商业银行某一级资本净额小于应扣除数额的,缺口部分应从更高一级的资本净额中扣除。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小额少数资本投资,合计超出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各级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小额少数资本投资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各级资本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占该被投资金融机构实收资本(普通股 加普通股溢价)10%(不含)以下,且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资本投资。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核心一级资本投资合计超出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其它一级资本投资和二级资本投资应从相应层级资本中全额扣除。
大额少数资本投资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各级资本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占该被投资金融机构实收资本(普通股加普通股溢价)10%(含)以上,且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资本投资。
第三十六条 除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递延税资产外,其它依赖于本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超出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第三十七条 根据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未在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的对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净递延税资产,合计金额不得超过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15%。
第三节 少数股东资本的处理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附属公司适用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附属公司直接发行且由第三方持有的少数股东资本可以部分计入 监管资本。
第三十九条 附属公司核心一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可计入并表核心一级资本。
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为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一)附属公司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二)母公司并表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
第四十条 附属公司一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扣除已计入并表核心一级资本的部分后,剩余部分可以计入并表其它一级资本。
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为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一)附属公司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二)母公司并表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
第四十一条 附属公司总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总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扣除已计入并表一级资本的部分后,剩余部分可以计入并表二级资本。
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为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一)附属公司总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二)母公司并表总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
第四节 特殊规定
第四十二条 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工具有确定到期日的,该二级资本工具在距到期日前最后五年,可计入二级资本的金额,应当按100%、80%、60%、40%、20%的比例逐年减计。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2010年9月12日前发行的不合格二级资本工具,2013年1月1日之前可计入监管资本,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2022年1月1日起不得计入监管资本。
前款所称不合格二级资本工具按年递减数量的计算以2013年1月1日的数量为基数。
带有利率跳升机制或其它赎回激励的二级资本工具,若行权日期在2013年1月1日之后,且在行权日未被赎回,并满足本办法附件1规定的其它所有合格标准,可继续计入监管资本。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2010年9月12日至2013年1月1日之间发行的二级资本工具,若不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但满足本办法附件1规定的其它合格标准,2013年1月1日之前可计入监管资本,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2022年1月1日起不得计入监管资本。
前款所称不合格二级资本工具按年递减数量的计算以2013年 1月1日的数量为基数。
第四十五条 2013年1月1日之后发行的不合格资本工具不再计入监管资本。
第四章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权重法或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应当符合本办法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内部评级法未覆盖的风险暴露应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未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方法。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申请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提交申请时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应不低于50%,并在三年内达到80%。
前款所称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按以下公式确定: 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按内部评级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按内部评级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按权重法计量的内部评级法未覆盖信用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100%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应当按照本办法附 件3的规定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按照本办法附件4的规定对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分类,按照本办法附件5的规定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可以按照本办法附件6的规定审慎考虑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抵补作用。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可以按照本办法附件7的规定采用监管映射法计量专业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8的规定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9的规定计量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二节 权重法
第五十一条 权重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银行账户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与表外项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之和。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计量各类表内资产的风险加权资产,应首先从资产账面价值中扣除相应的减值准备,然后乘以风险权重。
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计量各类表外项目的风险加权资产,应将表外项目名义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到等值的表内资产,再按表内资产的处理方式计量风险加权资产。第五十四条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风险权重为0%。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境外主权和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为基准。
(一)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政府及其中央银行债权,该国家或地区的评级为A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0%;AA-以下,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0%;A-以下,BB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50%;BBB-以下,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100%;B-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50%;未评级的,风险权重为100%。
(二)对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与对所在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相同。
(三)对境外商业银行债权,注册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评级为A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5%;AA-以下,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50%;A-以下,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100%;B-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50%;未评级的,风险权重为100%。
(四)对境外其它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第五十六条 商业银行对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多边开发银行包括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投资基金、北欧投资银行、加勒比海开发银行、伊斯兰开发 银行和欧洲开发银行理事会。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第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我国公共部门实体包括:
(一)除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以外,其它收入主要源于中央财政的公共部门。
(二)省级(直辖区、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商业银行对前款所列公共部门实体投资的工商企业的债权不适用20%的风险权重。
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持有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一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以风险权重为0%的金融资产作为质押的债权,其覆盖部分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三条 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第六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一)企业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
(二)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
(三)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
第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个人债权的风险权重。
(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
(二)对已抵押房产,在购房人没有全部归还贷款前,商业银行以再评估后的净值为抵押追加贷款的,追加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50%。
(三)对个人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第六十六条 租赁业务的租赁资产余值的风险权重为100%。第六十七条 下列资产适用250%风险权重:
(一)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未扣除部分)。
(二)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未扣除部分)。第六十八条 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
(一)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
(二)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
(三)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其它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第六十九条 商业银行非自用不动产的风险权重为1250%。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而持有的非自用不动产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七十条 商业银行其它资产的风险权重为100%。第七十一条 商业银行各类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
(一)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二)原始期限不超过1年和1年以上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分别为20%和50%;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为0%。
(三)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为50%,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为20%:
1.授信对象为自然人,授信方式为无担保循环授信。2.对同一持卡人的授信额度不超过100万人民币。3.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年一次评估持卡人的信用程度,按季监控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若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商业银行有权降低甚至取消授信额度。
(四)票据发行便利和循环认购便利的信用转换系数为50%。
(五)银行借出的证券或用作抵押物的证券,包括回购交易中的证券借贷,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六)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短期或有项目,信用转换系数为20%。
(七)与交易直接相关的或有项目,信用转换系数为50%。
(八)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资产销售与购买协议,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九)远期资产购买、远期定期存款、部分交款的股票及证券,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十)其它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均为100%。
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2的规定对因证券、商品、外汇清算形成的风险暴露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第七十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可按照本办法附件2的规定考虑合格质物质押或合格保证主体提供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合格质物质押的债权(含证券融资类交易形成的债权),取得与质物相同的风险权重,或取得对质物发行人或承兑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质押的债权(含证券融资类交易形成的债权),受质物保护的部分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
合格保证主体提供全额保证的贷款,取得对保证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保证的贷款,被保证部分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
第七十四条 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的,质物或保证的担保期限短于被担保债权期限的,不具备风险缓释作用。
第三节 内部评级法
第七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分类,并至少分为以下六类:
(一)主权风险暴露。
(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三)公司风险暴露,包括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专业贷款和一般公司风险暴露。
(四)零售风险暴露,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和其它零售风险暴露。
(五)股权风险暴露。
(六)其它风险暴露,包括购入应收款及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
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公司风险暴露统称为非零售风险暴露。
第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未违约和已违约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一)未违约非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单笔信用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相关性和有效期限。
未违约零售类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单个资产池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相关性。
(二)已违约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
第七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违约概率:
(一)主权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为商业银行内部估计的1年期违约概率。
(二)公司、金融机构和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为商业银 行内部估计的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大值。
(三)对于提供合格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可以使用保证人的违约概率替代债务人的违约概率。
第七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违约损失率:
(一)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非零售风险暴露中没有合格抵质押品的高级债权和次级债权的违约损失率分别为45%和75%。对于提供合格抵质押品的高级债权和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风险缓释效应调整违约损失率。
(二)商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应使用内部估计的单笔非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损失率。
(三)商业银行应使用内部估计的零售资产池的违约损失率。第七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违约风险暴露:
违约风险暴露应不考虑专项准备和部分核销的影响。表内资产的违约风险暴露应不小于以下两项之和:(1)违约风险暴露被完全核销后,银行监管资本下降的数量;(2)各项专项准备金和部分核销的数量。如果商业银行估计的违约风险暴露超过以上两项之和,超过部分可视为折扣。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不受该折扣的影响,但比较预期损失和合格准备金时,可将该折扣计入准备 金。
(一)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应当按风险暴露名义金额计量表内资产的违约风险暴露,但可以考虑合格净额结算的风险缓释效应。
(二)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循环认购便利等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为75%;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信用转换系数为0%;其它各类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按照本办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
(三)商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应当使用内部估计的非零售违约风险暴露。对于按照本办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信用转换系数为100%的表外项目,应使用100%的信用转换系数估计违约风险暴露。
(四)商业银行应当使用内部估计的零售违约风险暴露。对于表外零售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应按照内部估计的信用转换系数计量违约风险暴露。
第八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有效期限:
(一)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非零售风险暴露的有效期限为2.5年。回购类交易的有效期限为0.5年。
(二)商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有效期限为1年和内部估计的有效期限两者之间的较大值,但最大不超过5年。中小 企业风险暴露的有效期限可以采用2.5年。
(三)对于下列短期风险暴露,有效期限为内部估计的有效期限与1天中的较大值:
1.原始期限1年以内全额抵押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保证金贷款、回购交易和证券借贷交易。交易文件中必须包括按日重新估值并调整保证金,且在交易对手违约或未能补足保证金时可以及时平仓或处臵抵押品的条款。
2.原始期限1年以内自我清偿性的贸易融资,包括开立的和保兑的信用证。
3.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的其它短期风险暴露,包括:场外衍生品交易、保证金贷款、回购交易、证券借贷,短期贷款和存款,证券和外汇清算而产生的风险暴露,以电汇方式进行现金清算产生的风险暴露等。
第五章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八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第八十二条 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应覆盖商业银行交易账户 中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以及全部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不对结构性外汇风险暴露计提市场风险资本。第八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交易账户包括为交易目的或对冲交易账户其它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
前款所称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头寸是指短期内有目的地持有以便出售,或从实际或预期的短期价格波动中获利,或锁定套利的头寸,包括自营业务、做市业务和为执行客户买卖委托的代客业务而持有的头寸。交易账户中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原则上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交易方面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时平盘。
(二)能够完全对冲以规避风险。
(三)能够准确估值。
(四)能够进行积极的管理。
第八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清晰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标准,明确纳入交易账户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以及在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间划转的条件,确保执行的一致性。
第八十五条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未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
第八十六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若未覆盖所有市场 风险,经银监会核准,可组合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但银行集团内部同一机构不得对同一种市场风险采用不同方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第八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内部模型法覆盖率应不低于50%。
前款所称内部模型法覆盖率按以下公式确定:
内部模型法覆盖率=按内部模型法计量的资本要求/(按内部模型法计量的资本要求+按标准法计量的资本要求)×100% 第八十八条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为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12.5倍,即: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
第二节 标准法
第八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0的规定分别计量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和股票风险的资本要求,并单独计量以各类风险为基础的期权风险的资本要求。
第九十条 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股票风险和期权风险的资本要求之和。
利率风险资本要求和股票风险资本要求为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和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之和。
第三节 内部模型法 第九十一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的,应当符合本办法附件11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
第九十二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其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为一般风险价值与压力风险价值之和,即:
K = Max(VaRt-1,mc×VaRavg)+Max(sVaRt-1,mS×sVaRavg)其中:
(一)VaR为一般风险价值,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1.根据内部模型计量的上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VaRt-1)。2.最近60个交易日风险价值的均值(VaRavg)乘以mC。mC最小为3,根据返回检验的突破次数可以增加附加因子。
(二)sVaR为压力风险价值,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1.根据内部模型计量的上一交易日的压力风险价值(sVaRt-1)。
2.最近60个交易日压力风险价值的均值(sVaRavg)乘以ms。ms最小为3。
第九十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风险资本要求的,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1的规定使用内部模型计量新增风险资本要求。
商业银行内部模型未达到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要求的合格标准,或内部模型未覆盖新增风险,应当按标准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 本要求。
第六章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九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九十五条 商业银行可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2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
未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第九十六条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为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12.5倍,即: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
第二节 基本指标法
第九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基本指标法,应当以总收入为基础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2的规定确认总收入。
总收入为净利息收入与净非利息收入之和。
第九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基本指标法,应当按照以下公式 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KBIA(GIi1ni)n
其中:
KBIA为按基本指标法计量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GI为过去三年中每年正的总收入。n为过去三年中总收入为正的年数。α为15%。
第三节 标准法
第九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当以各业务条线的总收入为基础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第一百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2的规定将全部业务划分为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商业银行、支付和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和其它业务等9个业务条线。
第一百零一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39
其中: Max(GIii),0i1是指各年为正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KTSAMax(GIii),0/3i1 i1
KTSA 9为按标准法计量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GIi为各业务条线总收入。
i为各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
第一百零二条 各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β)如下:
(一)零售银行、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为12%。
(二)商业银行和代理服务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为15%。
(三)公司金融、支付和清算、交易和销售以及其它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为18%。
第四节 高级计量法
第一百零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可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管理水平选择操作风险计量模型。
第一百零四条 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应当基于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建立操作风险计量模型。建立模型使用的内部损失数据应充分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实际情况。
第七章 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零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稳
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明确风险治理结构,审慎评估各类风险、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质量,制定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确保银行资本能够充分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第一百零六条 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应实现以下目标:
(一)确保主要风险得到识别、计量或评估、监测和报告。
(二)确保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
(三)确保资本规划与银行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及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第一百零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压力测试作为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压力测试结果确定内部资本充足率目标。压力测试应覆盖各业务条线的主要风险,并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第一百零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作为内部管理和决策的组成部分,并将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结果运用于资本预算与分配、授信决策和战略规划。
第一百零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确保薪酬水平、结构和发放时间安排与风险大小和风险存续期限一致,反映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收益水平,防止过度承担风险,维护财务稳
健性。
第一百一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一次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在银行经营情况、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第二节 治理结构
第一百一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本行资本管理的首要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定与银行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风险偏好和资本充足目标,审批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确保资本充分覆盖主要风险。
(二)审批资本管理制度,确保资本管理政策和控制措施有效。
(三)监督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全面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四)审批并监督资本规划的实施,满足银行持续经营和应急性资本补充需要。
(五)至少每年一次审批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审议资本充足率管理报告及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听取对资本充足率管理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六)审批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政策、程序和内容,并保证
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七)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源,能够独立、有效地开展资本管理工作。
第一百一十二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董事会还应负责审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管理体系实施规划和重大管理政策,监督高级管理层制定并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管理政策和流程,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资源支持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体系的运行。
第一百一十三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根据业务战略和风险偏好组织实施资本管理工作,确保资本与业务发展、风险水平相适应,落实各项监控措施。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执行资本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评估框架、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资本计量及分配等保持一致。
(三)制定和组织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
(四)定期和不定期评估资本充足率,向董事会报告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充足率管理情况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结果。
(五)组织开展压力测试,参与压力测试目标、方案及重要假设的确定,推动压力测试结果在风险评估和资本规划中的运用,34 确保资本应急补充机制的有效性。
(六)组织内部资本充足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评估所需信息。
第一百一十四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高级管理层还应定期评估方法和工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定期听取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工作的汇报,履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的建设、验证和持续优化等职责。
第一百一十五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当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资本管理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至少每年一次向股东大会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履职情况。
第一百一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相关部门履行以下资本管理职责:
(一)制定资本总量、结构和质量管理计划,编制并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执行情况。
(二)持续监控并定期测算资本充足率水平,开展资本充足率压力测试。
(三)组织建立内部资本计量、配臵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的评价管理体系。
(四)组织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五)建立资本应急补充机制,参与或组织筹集资本。
(六)编制或参与编制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文件。第一百一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相关部门还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计、实施、监控和维护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二)健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机制。
(三)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计量结果。
(四)组织开展各类风险压力测试。
第一百一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应当建立验证部门(团队),负责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验证部门(团队)应独立于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开发和运行部门(团队)。
第一百一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资本管理中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评估资本管理的治理结构和相关部门履职情况,以及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资源充分性。
(二)至少每年一次检查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相关政策和执行情况。
(三)至少每年一次评估资本规划的执行情况。
(四)至少每年一次评估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
(五)检查资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六)向董事会提交资本充足率管理审计报告、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执行情况审计报告、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审计报告。
第一百二十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应评估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查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查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政策和程序,评估验证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 风险评估
第一百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监会相关要求和本办法附件13的规定,设立主要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标准,确保主要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审慎评估和有效监控。
主要风险包括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单一风险,以及单一风险程度不高、但与其它风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风险评估应至少覆盖以下各类风险:
(一)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涉及且已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涉及但没有完全覆盖的风险,包括集中度风险、剩余操作风险等。
(三)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未涉及的风险,包
括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和对商业银行有实质性影响的其它风险。
(四)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引发的风险。
第一百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有效评估和管理各类主要风险。
(一)对能够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开发和完善风险计量技术,确保风险计量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相关风险的缓释、控制和管理。
(二)对难以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报告机制,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第一百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加总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在不同层次上及时识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多种风险加总方法,但应至少采取简单加总法,并判断风险加总结果的合理性和审慎性。
第一百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加总,应当充分考虑集中度风险及风险之间的相互传染。若考虑风险分散化效应,应基于长期实证数据,且数据观察期至少覆盖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否则,商业银行应对风险加总方法和假设进行审慎调整。
第四节 资本规划
第一百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规划,应当综合考虑风险
评估结果、未来资本需求、资本监管要求和资本可获得性,确保资本水平持续满足监管要求。资本规划应至少设定内部资本充足率三年目标。
第一百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规划,应当确保目标资本水平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水平和外部经营环境相适应,兼顾短期和长期资本需求,并考虑各种资本补充来源的长期可持续性。
第一百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规划,应当审慎估计资产质量、利润增长及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充分考虑对银行资本水平可能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或有风险暴露,严重且长期的市场衰退,以及突破风险承受能力的其它事件。
第一百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优先考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增强内部资本积累能力,完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质量。
第一百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严格和前瞻性的压力测试,测算不同压力条件下的资本需求和资本可获得性,并制定资本应急预案以满足计划外的资本需求,确保银行具备充足资本应对不利的市场条件变化。
对于重度压力测试结果,商业银行应当在应急预案中明确相应的资本补充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并充分考虑融资市场流动性变化,合理设计资本补充渠道。商业银行的资本应急预案应包括
紧急筹资成本分析和可行性分析、限制资本占用程度高的业务发展、采用风险缓释措施等。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理解压力条件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及风险间的相互作用、资本工具吸收损失和支持业务持续运营的能力,并判断资本管理目标、资本补充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第五节 监测和报告
第一百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报告体系,定期监测和报告银行资本水平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评估主要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对资本水平的影响。
(二)评估实际持有的资本是否足以抵御主要风险。
(三)提出确保资本能够充分覆盖主要风险的建议。根据重要性和报告用途不同,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各类报告的发送范围、报告内容及详略程度,确保报告信息与报送频率满足银行资本管理的需要。
第一百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用于风险和资本的计量和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一)清晰、及时地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总体风险信息。
(二)准确、及时地加总各业务条线的风险暴露和风险计量结果。
(三)动态支持集中度风险和潜在风险的识别。
(四)识别、计量并管理各类风险缓释工具以及因风险缓释带来的风险。
(五)为多角度评估风险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支持,分析潜在风险假设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
(六)支持前瞻性的情景分析,评估市场变化和压力情形对银行资本的影响。
(七)监测、报告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
第一百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系统性地收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各类风险相关数据,建立数据仓库、风险数据集市和数据管理系统,以获取、清洗、转换和存储数据,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满足资本计量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等工作的需要。
第一百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的数据管理系统应当达到资本充足率非现场监管报表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的有关要求。
第一百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整的文档管理平台,为
内部审计部门及银监会对资本管理的评估提供支持。文档应至少包括:
(一)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独立性以及履职情况。
(二)关于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政策流程的制度文件。
(三)资本规划、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风险计量模型验证报告、压力测试报告、审计报告以及上述报告的相关重要文档。
(四)关于资本管理的会议纪要和重要决策意见。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一节 监督检查内容
第一百三十五条 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是银监会审慎风险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百三十六条 银监会根据宏观经济运行、产业政策和信贷风险变化,识别银行业重大系统性风险,对相关资产组合提出特定资本要求。
第一百三十七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确保资本能够充分覆盖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评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二)审查商业银行对合格资本工具的认定,以及各类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方法和结果,评估资本充足率计量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检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评估公司治理、资本规划、内部控制和审计等。
(四)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压力测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第一百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应按本办法附件14的规定向银监会提出申请。
第一百三十九条 银监会依照本办法附件14的规定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核准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并对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使用情况和验证工作进行持续监督检查。
第一百四十条 商业银行不能持续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运用要求,银监会有权要求其限期整改。商业银行在规定期限内未达标,银监会有权取消其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资格。
第二节 监督检查程序
第一百四十一条 银监会建立资本监管工作机制,履行以下职责:
(一)评估银行业面临的重大系统性风险,提出针对特定资产组合的第二支柱资本要求的建议。
(二)制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总体规划,协调和督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的实施。
(三)审议并决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四)受理商业银行就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结果提出的申辩,确保监督检查过程以及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准确。
第一百四十二条 银监会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督检查。
除对资本充足率的常规监督检查外,银监会可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情况或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资本充足率的临时监督检查。
第一百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结束后的四个月内向银监会提交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
第一百四十四条 银监会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审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制定资本充足率检查计划。
(二)依据本办法附件13规定的风险评估标准,实施资本充足率现场检查。
(三)根据检查结果初步确定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四)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就资本充足率检查情况进行沟通,并将评价结果书面发送商业银行董事会。
(五)监督商业银行持续满足监管资本要求的情况。第一百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可以在接到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评价结果后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银监会提出申辩。在接到评价结果后60日内未进行书面申辩的,将被视为接受评价结果。
商业银行提出书面申辩的,应当提交董事会关于进行申辩的决议,并对申辩理由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提交能够证明申辩理由充分性的相关资料。
第一百四十六条 银监会受理并审查商业银行提交的书面申辩,视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重点核查。
银监会在受理书面申辩后的60日内做出是否同意商业银行申辩的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一百四十七条 银监会审查商业银行的书面申辩期间,商业银行应当执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所确定的监管资本要求,并落实银监会采取的相关监管措施。
第一百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向银监会报告未并表和并表
后的资本充足率。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每半年报送一次,未并表的资本充足率每季报送一次。
如遇影响资本充足率的特别重大事项,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向银监会报告。
第三节 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一百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已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且评估程序达到本办法要求的,银监会根据其内部资本评估结果确定监管资本要求;商业银行未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或评估程序未达到本办法要求的,银监会根据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评估结果,确定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第一百五十条 银监会有权根据单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及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提高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
第一百五十一条 银监会有权通过调整风险权重、相关性系数、有效期限等方法,提高特定资产组合的资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根据现金流覆盖比例、区域风险差异,确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集中度风险资本要求。
(二)通过期限调整因子,确定中长期贷款的资本要求。
(三)针对贷款行业集中度风险状况,确定部分行业的贷款集中度风险资本要求。
(四)根据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用于购买非自住用房的风险状况,提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本要求。
第四节 监管措施
第一百五十二条 银监会有权对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采取监管措施,督促其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第一百五十三条 根据资本充足状况,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四类:
(一)第一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达到本办法规定的各级资本要求。
(二)第二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第二支柱资本要求,但均不低于其它各级资本要求。
(三)第三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但未达到其它各级资本要求。
(四)第四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
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任意一项未达到最低资本要求。
第一百五十四条 对第一类商业银行,银监会支持其稳健发展业务。为防止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快速下降,银监会可以采取下列预警监管措施:
(一)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原因的分析及预测。
(二)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
(三)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第一百五十五条 对第二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还可以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与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进行审慎性会谈。
(二)下发监管意见书,监管意见书内容包括: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限期达标意见等。
(三)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和限期达标计划。
(四)增加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监督检查频率。
(五)要求商业银行对特定风险领域采取风险缓释措施。第一百五十六条 对第三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还可以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限制商业银行分配红利和其它收入。
(二)限制商业银行向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任何形式的激励。
(三)限制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或回购资本工具。
(四)限制商业银行重要资本性支出。
(五)要求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资产增长。
第一百五十七条 对第四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百五十五条和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还可以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要求商业银行大幅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二)责令商业银行停办一切高风险资产业务。
(三)限制或禁止商业银行增设新机构、开办新业务。
(四)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对二级资本工具进行减记或转为普通股。
(五)责令商业银行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限制其权利。
(六)依法对商业银行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直至予以撤销。
在处臵此类商业银行时,银监会还将综合考虑外部因素,采取其它必要措施。
第一百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未按本办法规定提供资本充足率
报表或报告、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和统计报告的,银监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一百五十九条 除上述监管措施外,银监会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采取其它监管措施。
第九章 信息披露
第一百六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公开渠道,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的集中性、可访问性和公开性。
第一百六十一条 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其它重要风险的管理目标、政策、流程以及组织架构和相关部门的职能。
(二)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三)资本数量、构成及各级资本充足率。
(四)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风险计量体系的重大变更,以及相应的资本要求变化。
(五)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它重要风险暴露和评估的定性和定量信息。
第五篇:4.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办法-附件
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管理,保障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本分部得以有效运行,确保全员的人身健康安全和国家、企业的财产安全,结合本部施工生产实际制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 本办法适用于葛洲坝集团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中部引黄工程施工25标项目部所承建工程的安全文明生产管理。
第3条 各施工队要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划分安全管理责任区、明确安全责任人。
第4条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1.坚持“三同时”和“五同时”的基本原则。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保证安全生产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资的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基本原则,坚持“谁施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3.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参与施工的全体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让施工作业人员掌握必备相关的安全基本知识。
4.坚持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结合施工生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机制,将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5.坚持事故调查处理制度,严格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基本原则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6.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严格执行“三定四不推”的基本原则。7.坚持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实行安全生产重奖重罚。8.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5条
本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各施工处及安全责任人必须服从本部的统一
领导和管理,并对本部的安全生产负责,各职能部门及负责人要认真履行本部门的安全职责,并对项目经理(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
第6条 安全生产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从项目经理(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到全体员工,逐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权力和义务,严格考核和奖惩。
第7条 各单位行政正职或主要负责人是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行政副职或现场施工生产负责人是单位安全生产主管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直接负责,单位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技术责任人,对项目的安全技术工作全面负责。
第8条 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作业层人员的安全职责要求:
一、项目经理安全职责
1.是本项目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施工的职业健康安全负全面领导责任;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
3.健全安全机构,配备符合要求的专(兼)职安全人员,完善必要的安全监察手段,并支持安全人员履行其安全职责;
4.工程项目开工前,在组织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同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层层交底,做好相关记录;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防护措施经费,保证其实施;
5.负责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和经常性的安全操作技能岗位练兵活动,积极组织创建安全岗位活动等;
6.组织并参加安全施工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组织实施整改措施;对危险性施工项目,应亲临现场监督安全设施的完善和措施的落实,坚持文明施工;
7.负责组织实施安全与经济挂钩分配制度,保证安全生产奖惩兑现;
8.负责实施并协调对施工处的安全管理工作,在与作业处队签订合同前,必须组织对其进行安全资质的审查;
9.接受上级安全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并按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安全施工的情况及事故报告,对所报资料的准确性负责;
10.组织或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负责组织防范措施的贯彻执行;
11.负责组织工程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为安全文明生产创造条件。
二、副经理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定,按照分工职责,协助项目经理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工作;
2.项目经理不在时,经项目经理授权履行项目经理职责。
三、总工程师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定,协助项目经理分管本部技术管理工作;
2.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重大施工技术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实施; 3.组织制定和实施本部科研攻关计划以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4.参与履约期合同评审和本部投标承包工程的合同评审。
四、总经济师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定,协助项目经理分管生产经营工作,为制定正确的经营目标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组织项目部履约期合同评审;负责合同变更、报价、合同签定、处理合同纠纷、审核施工图预、决算工作;
3、负责对分供方及劳务组织的监督、评审;
4、负责组织生产经营计划编制和工程价款结算。
五、综合办公室安全职责
1.负责本部文件的归口管理和法律事务;
2.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本分部文件控制、档案管理和法律事务的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
3.负责文书文件的归口管理;
4.负责办公区域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并组织编制办公区域重大风险管理方案; 5.健全工会系统劳动保护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的监督作用。
六、工程管理部安全职责
1.负责本部工程技术、生产经营管理;负责工程概、预算中劳动保护及安全技术措施
费用的计提,并安排有关施工安全工作;
2.在编制生产、经营计划时,应将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与生产、经营计划同时下达,同等考核;
3.在检查、总结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时,同时负责检查、总结安全生产情况; 4.其他安全职责。
七、安全环保部安全职责
1.负责本部安全归口管理,并具体负责体系运行管理及生产安全管理;
2.负责贯彻执行有关安全方针、政策、法规和公司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制定并督促落实本分部有关安全规章制度;
3.组织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确定重大风险和不可承受风险,编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负责组织本部安全检查,协助分管领导组织或参加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5.负责收集体系运行情况及安全生产信息,编制安全统计报表,并向公司质量安全保证部报送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安全统计报表;
6.参加本部组织的劳务组织评价、合同评审;
7.负责组织本部体系审核,督促责任单位和部门对内、外审中出现的不符合项和安全事故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组织验证;
8.负责本部安全专业人员和部分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取证的组织管理; 9.负责按规定实施本分部安全奖惩。
八、机电物资部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机物设备、物资管理规定,负责做好施工机械的用、管、修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编制施工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与维修保养制度等; 3.负责组织机械操作工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培训和考试工作;
4.负责大、中型施工机械新装、拆装、改装的安全措施的审查和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组织对危险性较大的机物设备安全防护设施的推广和完善工作,参加大中型起重机械的负荷试验和自检验收工作;
5.负责组织机物设备和电力设施的定期安全检查工作,以及设备管理总结评比表彰工作;
6.负责解决机物设备和电力设施存在的隐患问题,组织对机物设备和电力设施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和事故的统计上报工作;
7.负责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并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
九、计划财务部安全职责
1.确保劳动保护专项费用的开支。负责按已批准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劳动保护用品购置计划和安全奖励用款计划,及时提供资金并负责监督检查其使用情况;
2.根据有关规定,负责办理职工、设备(不含车辆)的有关保险业务; 3.负责安全事故罚款的收缴和管理;
4.贯彻执行劳动法,经常深入现场调查了解工人劳动条件,负责解决劳动保护制度和职工保健中存在的问题;
5.负责组织职工的身体健康检查和有毒作业人员的职业病普查工作,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督促检查各单位切实做好女工四期(经期、孕期、分娩期、哺乳期)中的特殊保护工作;
6.负责安排变换工种人员的新岗位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及考试工作; 7.认真贯彻落实安全奖惩规定,确保安全奖励基金的提取和使用;
8.严格执行有关对劳务组织、计划外用工进行资质审查和安全管理的规定,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有关安全的要求;
9.负责对所有劳务人员特别是民工工资的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每月检查个施工处劳资发放情况,为按国家规定发放劳资的,不给其工程款结算;
10.对施工处结算时必须预留其结算产值的百分之三(或3%),作为安全保证金,待项目完工并经安全部门审核后予以结算;
11.坚持工程款安全考核情况结算的原则,安全部门未签字的项目,不予结算。
十、各施工处安全生产责任人安全职责
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安全职责:
1.施工处队长是本队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队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组织职工进行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知识的学习和遵章守纪教育,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规定,对纠正习惯性违章行为负责;
3.具体配置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实施过程监控;
4.负责组织新进场人员的安全教育,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5.按照国家的规程、规范和安全规定要求,认真接受本分部的施工安全交底,并对本队的施工生产的关键环节、重点部位经常进行检查和指导;
6.参加本部每月安全大检查或者临时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 7.健全本处的安全管理制度,支持安全员履行安全职责,自觉接受上级安全人员的监督检查;
8.对本单位发生的一切事故,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条例》。专(兼)职安全员安全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和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及指令,在施工处经理和上级安全部门的领导下,落实本单位安全管理规定及相关安全管理办法,做好本队的安全工作;
2.负责监督检查本单位施工生产场所的安全文明施工情况,制止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应立即督促整改;
3.参加本队施工项目和危险作业的安全交底,并到现场检查开工条件,监督安全措施的落实;
4.参加安全大检查,协助组织本队的定期安全检查,坚持开展日常安全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督促整改;
5.布置每周的“安全日活动”、督促检查班组开展“三工活动”或“互保”活动; 6.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各种安全活动;
7.负责对新进场人员的统计上报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8.督促劳动保护用品的购买、检查、使用和更换;
9.总结推广安全施工经验,提出对安全施工班组和个人的奖励意见;
10.及时报告事故,协助领导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轻伤事故组织调查处理和上报,协助上级调查处理事故;
11.按时上报各种安全资料。班组长安全职责:
1.班组长是本班组安全管理责任人,也是班组兼职安全员,对本班组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负责;
2.负责组织班组人员学习和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帮助不熟练工人学好安全操作方法,带头遵章守纪,做好模范表率;
3.负责组织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和每日的“三工”或“互保”等安全活动,并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4.积极完善其劳动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并经常检查本班组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安
全设施、设备及其工器具的安全状况,发现隐患和问题严格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及时整改;
5.负责根据工人的技术和身体状况,做好劳动组合工作,并督促协助技术人员做好技术和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的交底工作;
6.负责检查督促本班组人员劳保着装和安全生产交接班情况,及时纠正和制止违章、违纪行为;
7.负责对新工人的班组安全教育,指导新工人学习和掌握本岗位安全生产操作技能和劳动防护设施、装置及个人防护用品;
8.对危险作业项目、作业点,严格遵守审批制度,并负责派人监护;
9.及时向上级反映安全生产问题和上报事故情况,对本班组发生的事故及时组织调查分析,总结教训,落实改进措施;
10.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其它安全工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职责:
1.认真学习并自觉执行安全生产的规定、规程和措施,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并严格履行,不违章作业;
2.正确使用、维护和保管所使用工器具及劳动防护用品、用具。并在使用前进行检查,保证其安全可靠性能;
3.积极参加安全活动,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帮助新员工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
4.未经培训不操作非本专业和不熟悉的机械、设备及工器具;
5.施工项目开工前,认真接受安全技术措施交底,并在交底记录上签字;
6.积极主动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无安全施工设施和未经交底的施工项目,有权拒绝施工,并可越级上报;
7.施工中发现不安全问题应妥善处理,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爱护安全设施,不乱拆乱动;
8.经常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情况,做好安全措施,以保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下班前及时清理整顿现场,不留隐患;
9.支持安全员的工作,服从安全员的监督和指导;
10.发生人身事故时应立即抢救伤者,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接受事故调查时必须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9条 本部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和监督管理体系,对本部的安全生产实施统一领导和监督管理。
第10条 安全文明生产体系由本分部和各施工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主管责任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兼)职安全员组成,并行使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的职责。
第11条 由本部安质环部牵头负责实施安全文明生产的监督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各施工处安全责任人、专职安全员配合本分部负责监管。
第12条 各施工处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13条
专职安全员必须经过专门安全培训,并取得安全员证后方可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并对本工种的施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14条 各施工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兼)职安全员业务上直接接受本部安质环部的统一管理,其人员资质由安质环部审核。
第15条 安全员聘用的基本条件及其聘用:
1.必须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或技师、助工及以上技术职称。2.具备5年以上施工生产经验或2年以上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的经历。
3.接受过专门安全监督员的教育培训,并取得资格证(本单位或县级以上劳动、安全部门组织的培训和签发的资格证)。
4.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强,身体健康。
5.各单位聘用的安全员必须报本部安质环部审核批准后录用,并建立安全员考核档案。
6.各生产班组兼职安全员由班长兼任,本分部组织培训,各单位聘用,并报本部安质环部备案。
7.专(兼)职安全员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不得擅自换岗,否则,将对单位从严处理。第16条 安全员的统一管理。
1.本部建立专(兼)职安全员管理档案,对专(兼)职安全员实行统一管理。2.本部对在岗的专(兼)职安全员实行季度和业绩考核制度,经单位推荐、质安科考核为优秀的安全监察员,本分部将对其进行奖励。
3.对综合考核不合格的安全监察员实行黄牌警告、留用察看半年的处分,考核期
满合格的将续聘,不合格的责令单位改聘。
第四章 安全教育培训
第17条 以人为本,强化全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和管理档案。
1.全员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新从业员工培训不少于24学时,农民工每年累计再培训不得少于8学时,重点要学习本岗位安全职责和涉及本工种安全基本常识,通过学习要时时、事事注意安全,做到“三不伤害”。
2.安全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重点学习国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和其它与本工种作业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及行业和单位的相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每年至少要组织员工学习一次。通过学习,要达到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法制观念的目的。
3.安全素质教育培训。全员必须经过本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包括新进人员接受不少于24学时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转岗、复工(间隔1年)人员必须接受再培训,如本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等知识的学习培训。
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新技术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4.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由单位总工或技术负责人负责,质安、机物、技术、财务等部门联合组织实施。
第18条 坚持安全资格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国家规定的专门安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人员从事特种作业。
2.专职安全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培训,持证上岗。
3.单位领导、经理必须参加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经理安全资格培训,并取得经理安全资格证书,未取证者不得任职。
第五章 工程项目的管理
第19条 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依法管理。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部门的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
第20条 强化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杜绝突发性事故的发生。
1.项目开工前的严格控制。每个项目开工之前,本分部都要组织安质环、机物、技术等部门负责人,会同现场监理对参与施工的各单位机械设备、安全防护及作业人员的岗前
安全培训、管理人员的资质等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经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
2.强化隐患整改的过程控制。对检查存在的隐患和违章要逐一登记和验证。能现场当即整改的责令停工及时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必须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限期整改,要有效地消除和控制施工过程中潜在的隐患和违章。
3.严格规范班组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通过班组扎实开展“三工”和“预知危险”活动,班前交待安全生产注意事项,认真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防范工作,从而有效控制危险源和违章。
4.班组严格执行安全作业指导书和施工技术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针对工程特点制定安全作业指导书和施工技术作业指导书,并下发到各单位组织实施,规范各道工序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安全要求。
5.每个项目开工前,必须由工程管理部和安质环部组织各施工处相关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层层进行施工技术和安全技术交底。
6.每个项目开工前,由本分部安质环部、机物部、工程管理部负责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结合现场施工实际,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对每道工序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详细、严格辨识,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对重大风险和不可承受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真正做到辨识要全面、评价要准确、措施要具体,从而达到消除和降低风险目的。
7.项目开工前,必须制定创建“安全工程”措施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由安质环部及时申报“安全工程”计划,建立创建安全工程管理档案,各单位具体负责抓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
8.对危险作业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执行层层审批制度,并认真交底。第21条
强化对各单位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和基础管理工作的检查。
1.每月由项目经理或副经理带队至少组织开展1次安全文明生产大检查,重点检查各施工处领导、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措施、隐患整改是否到位。
2.每周由本分部安质环、物机等部门牵头,各施工处专职安全员参加,至少组织开展1次周安全检查,督促各类隐患限期整改。
3.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检查,重点检查作业人员岗前安全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劳保着装及违纪违章行为等。
4.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检测检验、安全防护、安全装置等进行全面认真检查。作业班组要认真做好设备安全运行记录,特种设备必须经有关检验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
可投入使用。
5.对作业环境的安全状况和现场的安全防护进行全面检查,消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做到工完场清。
6.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并由安全员和电工负责认真做好检查和维护记录。
7.对作业班组的“三工”、“互保”、“危险预知”活动和设备安全运行检查记录随机进行抽查。督促各作业班组的各项安全活动落到实处,起到预测、预知、预防的良好效果。
8.对机动车辆和驾驶员的安全检查和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和《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机动车辆及机动车驾驶员安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分部对车辆和驾驶员严格实行周检查和月学习制度,及时查找和消除交通安全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第六章 安全文明生产
第22条
本部按照业主和公司文件精神要求,将把“安全文明生产”工作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努力创建“安全文明工区”。
第 23 条 安全文明生产的基本要求:
1.施工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纪律。进入施工现场,按劳保规定着装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禁止违章作业;
2.在施工入口或显眼适当处设置明显的施工企业名称、工程概况、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纪律、危险源告知等标示牌;
3.施工用房和生活用房要严格按规划建造,严禁乱搭乱建;
4.施工道路经常维护和洒水压尘,路面平整、畅通,安全标志、安全防护设施齐全; 5.风、水、电管线、通讯设施、施工照明等布置规范整齐合理,标识清楚; 6.施工机械设备定点停放,材料器具摆放有序,工完场清,消防器材齐备; 7.施工用各类脚手架、吊篮、通道、爬梯、护栏、安全网等安全防护设施完善、可靠,安全标志醒目;
8.积极开展水、尘、毒、噪音治理,确保施工排水通畅,按规定场地弃放废渣、排放污水等;
9.按照合同或建设单位指定地点弃碴,无乱挖乱弃行为。
第七章 事故应急救援和报告、统计及调查处理
本部将结合施工实际,对本工程所面临的危险源或潜在危险源进行辨识,别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并制定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本部将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及演练。
本部的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将严格按照国务院第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条例》执行。
第八章 安全考核与奖惩
第24条 本部安全管理责任人与业主和公司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直接接受业主和公司的检查和考核,并根据责任书奖惩兑现。
第25条 各施工处安全管理责任人与本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或安全协议书,直接接受本部的安全检查和考核,并根据安全责任书或安全协议书奖惩兑现。
第26条 每月本部结合周检查和考核。对安全工作突出单位给予奖励,具体检查考核奖罚细则另行制定。
第27条 凡参与“安全工程”项目施工的单位,本分部将根据其完成的产值多少和综合考核成绩,并结合上级主管单位的奖励情况对其进行奖励。
第28条 本部在举办大型安全活动时,对工作较突出的单位负责人、安全员和活动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29条 每季度对各单位专职安全员进行一次严格考核,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安全员给予1000~2000元奖励,对工作不负责、考核不合格的安全员给予1000元处罚。
第30条 每本部在对各单位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对为安全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和安全责任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其奖励标准将与施工处完成产值和综合考核成绩直接挂钩。
第31条 对安全工作不重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不到位、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的单位,本部将对其进行严肃处罚,除扣除当月或季度或安全保证金外,对单位处以1000~3000元罚款,对单位相关安全责任人处以500~1000元罚款,未及时整改的将加倍处罚。
第32条 由于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安全要求、安全技术措施不能落实到班组,施工现场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且屡禁不止,从而导致发生险情和安全责任事故的,将对单位罚款5000元,对安全第一责任人、主管责任人和安全员分别给予1000元、800元和500元的经济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33条 在施工过程中擅自违章操作、违纪违规的,每抽查发现一次,按照本分部施工现场违章行为处罚标准(暂行)执行。
第34条 受到监理或业主违规通报的,将对违规单位处以2000元罚款,对负责人处以500~1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将加倍处罚。
第35条 受到公司安全检查违规通报的,对单位处以2000元罚款,对负责人处以500~1000元罚款。
第36条 各单位要制定安全检查、考核和奖罚细则,对安全生产先进机班组和个人要进行奖励,对“三违”行为要严肃查处,促使安全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九章 附 则
第37条 本办法自签发之日起实施,各单位务必严格执行。第38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本部安全质量环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