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梅列区实验小学
郑桂香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关于童年生活的第二篇文章,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在日本出生的林海音在老北京城南度过了难忘的童年,那景那人那事,因为怀念,虽经不住岁月的打磨会慢慢模糊,但那份感觉却从未走远。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是那么朦胧。当然我们也知道文中所描述的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五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和童趣。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读写“毡帽、咀嚼、幼稚、沙漠、交错、寂寞、棉袄、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的三个画面,围绕课题,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摘录自己喜欢的段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感叹,激发阅读《城南旧事》这本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
引导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措施
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自主反复阅读中让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浮现于脑海中从而让学生享受到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别具风味的童年乐趣。而教师则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乐趣的同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首先第一个环节,“课题质疑,激发兴趣”。纵观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所有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最有特点的,因为它中间是用了两个圆点将三个关键词隔开,而不是单个的一个词语或是短语。所以我先让学生看黑板上的课题与以前老师板书的课题哪些地方不一样,学生会很容易地发现这个明显之处,我会告诉他们这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因为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题目取好了,文章也就写好一半了,这样,他们也会为自己的作文也取一个别具特色的题目。
第二步,我会让他们根据题目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既然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概括,说出主要内容相对简单些,这样既可以练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可以练练表达能力。
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围绕骆驼队写了几件事情,小组合作给事件概括出恰当的小标题。培养学生提炼文字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用心品读,批注阅读。重点分享“学咀嚼”事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细致描写的方法,拓展阅读相关片段,模仿学写片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从这个片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会说到“我”,也会说到“骆驼”,我会顺着“我”这条线索往下进行。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细致描写的方法。拓展阅读相关片段,模仿学写片段。
3.再让学生们也回想一下自己的年生活,有没有如此有趣的事情。4.学完第一个画面,进入到下面两个画面的学习—说驼铃、给骆驼剪毛。这两个画面我采用悟方法的方式完成分享。
最后,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城南旧事》
本文是一篇很经典的童年叙事散文,在语言和表达特点上都很有特点,而且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整本书的能力,为拓展知识面打下基础,也为写作积累素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围绕骆驼队发生的事件进行教学,突出其中一个,自学另外三个,有主次地进行教学,通过想像说话、拓展阅读和小练笔等方法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
1.课题质疑,激发兴趣。2.整体阅读,说说印象。3.品读画面,体悟童真。4.拓展阅读,仿写片段。5.激发兴趣,课外阅读。6.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议驼铃
剪驼毛
问去向
第二篇: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二、教学重难点:
1、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回忆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听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6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怀念
剪驼毛
问去向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案
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案
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学案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童年》 【设计思路】:
A、“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童年》的音乐轻轻响起)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片树叶,一张照片,都能勾起我们童年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宝。可是,不同的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同,童年给我们留下的画面也不同。你能说说童年中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吗?把你的快乐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处。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充分自学后,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3)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系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的问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B字里行间读真情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4、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地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5、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品读文本,正如冬阳下的骆驼须慢慢嚼嚼,不是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文中的四个生活片段,则可以引导学生读喜欢的片段,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带着这“惊奇喜欢关爱思念” 的感受入情入味地读读重点句。让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当学生尽情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之后,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时,学生再次入情入境的朗读,会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抽丝剥茧,凭借文本语言,加之,由想象到直观,激活、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 同样方法学习其余片段 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3、“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C、“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2)从这个片段中体会作者叙述得真实,描写得逼真。(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D、“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C、曲终但觉余音绕
五、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六、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板书设计:
6、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文本框: 魂牵梦萦 依依留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看骆驼咀嚼 模仿 谈骆驼铃铛 天真 想剪骆驼毛 幼稚 问骆驼去处 好奇
第四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后总结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后总结
我们每个人,无论高矮胖瘦、还是富贵贫穷,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孩子,他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无邪的、快乐的、幸福的微笑,他无时无刻的不在向我们诉说着那童年的趣事。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这题目时,它就激起了我内心的涟漪。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就拿定了主意——就是它了。
在短短的课题联想之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我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我设置的一个大问题“你觉得林海音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并让学生学生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将课堂中几次反复的环节进行一下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重复的只是形式,而感悟却是一次次地在加深、在升华。这使得形式上的反复其实却成为了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数一下,学生共朗读了五次重点句。应该说,前两次学生的诵读是比较被动的,是教师出示并引导着学生读,因此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显得比较生硬,一定程度上游离在课文情绪场之外。而到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渐地入情入味。尤其是最后,当学生尽情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之后,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种感悟和朗读的提升,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实现,正如茶味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并逐渐变得浓郁芬芳,并非需要外在地添加一些什么东西。这种看似随意和自然之所得,却不能不说是充分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艺术水平。
在这一课中,我犹为欣赏的是两个前后照应的环节——围绕“总是问”这一部分,教师先是让学生尽量去想“她还会问过哪些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直问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学生原本还略有心灵游离于文本的嫌疑,由此一问,却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说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说身临其境了吧。之后,又出现了《城南旧事》中关于“什么是贼”的 一段对话,更把学生的兴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稍后,结合课堂中反复出现并诵读的那句“我也不会再问了”,我提了另一个问“哪些问题我不会再问了?”从内容上看,这个问题简直太简单了,学生只需把几分钟前海阔天空、神思漫游之际的种种奇问怪问重复一遍即可,连思考都几乎可以省去。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一问的意义却决不在此。学生在一个个否定自己不久前提出的种种奇思怪问时,内心中感受到的决不仅只是否定几个问题那么简单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即便是因为一句在现场来看极为幽默的“它们都是鸡”而引来全场哄堂,但是流动在笑声下面的仍然是那种沉重而略带感伤的情绪。学生的理解和心灵的感悟,在这极富神韵的一个片段中,和文章、和作者靠近了,结合了。这种结合,在下面学生进行写片段练习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泥土的芳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非常值得一提的,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每次我都会有一种“曲终人散尽,飘香韵犹存”的独有意境。然而我曾因此怀疑,这样的文章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因为在我看来,这种遥远的回忆、这种感伤的情绪,似乎必是经历过后方能领悟得了的。这种忧虑应该说伴随在课堂的大部分过程中。即便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十个字,即便学生的朗读中已渗入了那么多的不可名状的感触,我却仍然怀疑着,文中那种无法言表的情绪是否被学生充分地体贴着。我相信,它将成为一个整体,深深熔铸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随着他们的长大,不断地被回味、被领悟。什么是好文?什么是好课?能让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发现和感悟者即是。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