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
2018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聚焦中央“一带一路”倡议和我省“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任务,支持我省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支持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平台建设,以实现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突破、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输出,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合作格局,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申报类别
2018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分为专项类和自主选题类两大类。
(一)专项类
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倡议和我省“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目标任务,推进京津冀晋协同创新,聚焦我省重点国别、重点领域科技合作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有关关键技术需求,支持重点国际科技合作、区域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速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山西集聚,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共资助项目约15项,资助强度为每项50-100万元。
1、重点国别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省内企业面向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荷兰、意大利、挪威、俄罗斯、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且与我省具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联合研发或技术转移,优先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牵头申报。资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预算的50%。
目标要求:
——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或技术引进; ——实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等科技成果丰富。
2、重大区域创新合作项目。支持与省外“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及其他国家级研究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等开展区域创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并已在省内落地。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牵头申报。资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预算的50%。
目标要求:
——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或技术引进; ——实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研讨会议;——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等科技成果丰富。
3、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平台项目。支持已认定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结合自身发展和建设目标,自主确定合作研发和示范应用内容,开展系统性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或共建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合作园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基地;支持海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省内科技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开展跨国技术转移业务。
此类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省内企事业单位申报。目标要求:
——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合作园/示范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合作取得专利、技术标准、高水平论文,或实现相关技术转移转化等合作成果丰富;
——深入开展科研人员往来交流,人才交流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召开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
——对相关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引领带动作用显著。
(二)自主选题类
本类项目以我省重点技术需求为导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重大疾病防控诊治、煤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自主选题开展相关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研究。
二、申报要求及材料
(一)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我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单位。企业具有与实施项目相匹配的资金筹措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必要的研发条件和较强的产业化能力。
2、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在职在岗的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包括引进外籍科研人员),并有三年及以上与项目相关的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信誉。省级单位申报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含副高);市、县级企事业单位申报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含中级)。
3、申报专项类中“重大区域创新合作项目”,申报单位应与省外知名高校,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及其他知名研究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等就开展重大区域创新合作签署合作协议书。
专项类和自主选题类项目中涉及国际科技合作的项目,申报单位应已与国外相关机构,或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的知名专家学者,或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级职务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等签署有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
4、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体申报。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应具有前期合作基础,并与其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以明确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申报材料
1、《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可行性报告
3、相关附件材料:
(1)有效项目合作协议书(国际合作/区域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双方电子邮件和书信不能作为有效协议;
(2)项目组成员中,若有出国留学工作经历人员,提交留学归国人员证明;(3)申报单位为企业需提供上一年度的财务报表;(4)项目负责人在职在岗和职称证明材料;(5)相关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证明材料;(6)项目申报单位研发投入(R&D投入)情况;(7)项目配套资金来源的证明材料;(8)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三)申报方式
项目申报采取网络申报和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进行。具体时间要求如下:
网络申报受理时间:2018年3月16日至4月24日。纸质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4月20日至5月4日。1.项目申报单位在网络申报受理时间内登陆申报网址http://218.26.227.179/,完成注册及在线填报工作。
2.在线填报成功后,将生成书面申报材料A4纸双面打印,按顺利将申报材料、附件简装成册,一式五份报送项目组织(推荐)部门审查,并盖章推荐。
3.在纸质材料受理时间内,将书面材料报送至山西省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太原市桃园北路50号510房间)。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山西省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联系人:张春芳 0351-4043805 山西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 联系人:王斐 0351-2024105
第二篇:无锡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书格式
指南代码:
网上申报流水号:
无锡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技术领域:申请单位:产业属性:法人代码:
单位地址:邮 编:项目负责人:电 话:职务职称:主管部门:境外合作方:合作国家或地区:
申报日期:年月日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
二〇一一年制
编制提纲:
一、项目的必要性
合作方拥有哪些我单位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合作方的技术有何创新性,对提升我市产业创新能力有何重要意义;国内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与国外的差距;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等。
二、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合作内容,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合作开展的研发活动,必须突出境外合作方所起的作用或海外科技资源的利用。
2、项目合作形式,合作各方任务分配,人员交流计划,合作各方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科技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方案,各方优势和互补性等。
三、项目预期成果及效益
1、通过实施技术引进或研发后预期取得的合作成果,如:引进的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情况(包括权益归属与分享方案),以及在成果转化中可能产生的效益等。
四、计划进度安排与考核指标
五、境外合作者或合作机构情况
1、境外合作者情况(技术特长及成就,对方联系要素等)
2、境外合作机构情况(科研开发能力、技术优势等)
六、合作基础
中方项目申请单位与合作方交往历史、以往合作成效、合作条件与交流机制,并附双方就本项目合作有效的协议书或意向书。
七、中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申请单位情况
1、项目负责人情况(简历、近五年来科研开发代表性成果及承担的科研开发项目)
2、项目申请单位情况(科研开发基础设施条件、对外合作能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情况等)
八、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包括项目投资估算、资金来源
等,资金来源中说明申请市科技专项经费拨款金额)
(一)新增项目经费来源预算经费单位:万元
(二)项目经费支出预算经费单位:万元
注:
1、市拨款主要用于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及燃料动力费。
2、主要(大中型)仪器设备清单及价格另附。
3、其他需说明的事项,请在备注栏中注明。
九、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十、中方申请单位审查及承诺意见、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十一、主管部门审查及承诺意见、盖章
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十二、附件
1、企业营业执照;
2、单位与单位合作的须提供双方签字的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书;单位与外方专家团队或个人合作的须提供能证明外方专家身份(如学历、职称、工作机构等)的佐证材料,签订的6个月以上的劳动合同或外方专家在中方单位的股份协议书;
3、自主知识产权证明材料及其他佐证材料。
第三篇:湖南2018重点研发计划申报
湖南省2018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
目 录
1、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1
2、智能机器人系统及应用....................................................3
3、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5
4、先进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8
5、云计算与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12
6、物联网传感与互联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14
7、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研发.................................................17
8、水稻种业创新与绿色增效关键技术............................20
9、旱粮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2
10、畜禽水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25
11、经济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创新..............................27
12、湖南优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31
13、大宗水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33
14、重金属污染农田源头防控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36
15、智能农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39
16、乡村宜居及特色产业模式集成与科技综合示范.....42
17、湖南茶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45
18、妇幼健康大型队列及疾病防控研究........................101
19、恶性肿瘤多学科诊疗关键技术研究及创新体系建设.102 20、骨关节炎临床防治研究.............................................104
21、皮肤微生态与皮肤疾病防治应用技术研究............106
22、医用植入体与新型物理治疗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 108
23、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究开发............................109
24、生物样本与基因健康大数据应用集成技术研究....112
25、临床诊疗技术培育专项..............................................115
26、城市黑臭水体监测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116
27、复杂难处理废水深度净化技术与装备研发............120
28、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125
29、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与装备研发................................128 30、地下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关键技术和系统研究.......132
31、重点领域国际创新合作.............................................136
32、“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139
33、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141
34、国际与区域创新合作环境........................................143
35、重大脑疾病动物模型研发........................................144
36、其他..............................................................................147
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7年底我省新能源汽车乘用车产能超过200万辆,中车时代电动、比亚迪纯电动客车产销量居全国前列。但是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省内配套率偏低,技术水平还存在瓶颈,关键技术急需突破。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重点攻关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体系、电力电子集成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瓶颈技术,建立并完善我省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及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高频开关技术的模块化充电机研究设计,满足各种不同电压、电流等级充电机配置需求;研究智能化通讯监控技术,实现充电桩与BMS和充电站后台监控系统实时通讯监控和远程操作;研究并建立智慧城市充电运维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利用手机客户端等进行充电站点信息查询、信息推送、缴付费等功能。
考核指标:充电机效率大于98%(半载),谐波含量、电磁兼容等指标满足国标要求;实现智慧城市智能充电体系运营示范,在线充电桩(或充电机)100台以上。
(2)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设
计及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宽电化学窗口、高室温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体系;研究活性颗粒与电解质、电极与电解质层的固/固界面构筑技术和稳定化技术,开发固态电极和固态电池的制备技术;开展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及专用装备的研究,开发高安全、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实现装车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固态电池的设计原理和材料体系;阐明循环过程中动力学特性及结构演化规律;室温下,单体电池比能量≥300Wh/kg;循环寿命≥2000 次(0.3C 以上倍率充放电,100% DOD);成本和安全性达到国家要求,实现装车考核。
(3)商用车与轿车高可靠性车载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功率器件级集成的多变流器拓扑结构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芯片集成封装技术;研究机-电-热集成设计技术及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硬件安全冗余、软件容错等系统功能安全技术;研究集成电力电子控制器产品(简称PCU)的可靠性及测试方法。开发出适用于10~12米纯电动或插电式(增程式)客车的PCU产品。开发出适用于A级(或A0级)纯电动或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PCU产品。
考核指标:商用车电力电子集成控制器产品比功率≥10.0kVA/kg(对于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按驱动电机控制器和发电机控制器峰值功率之和计算);控制器最高效率≥98%,效率大于90%的高效区≥80%,集成控制器电磁兼容性能(EMC)(带载)、可靠性满足整车要求,PCU产品寿命≥8 年(以关键器件寿命设计文件与加速寿命验证测试报告作为验收依据);PCU产品设计安全等级达到或超过ISO 26262ASIL-C 等级;配套整车产品完成公告,并批量装车。
二、智能机器人系统及应用
机器人集机械、信息、材料、智能控制、生物、医学等多领域技术于一体,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智能化的开端,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影响日益深刻。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国防科大、湖南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等院校在机器人领域均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专项拟在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机共融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拓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并实现产业化推广。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是:在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示范。研制出满足工业制造高速度、高精度要求的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满足对复杂目标高速高精度抓取、分拣、组装、装配、焊接等任务要求的机器人视觉控制技术。在3-5个行业中进行应用示范。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识别与伺服控制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速高精度的三维成像技术,实现复杂干扰环境下工件目标的三维图像实时获取;研究三维目标识别与分类技术,实现柔性精密制造生产中多样化工件目标的高速高精度的检测与识别;研究基于三维信息的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技术,引导机器人准确进行轨迹跟踪;集成上述关
键技术,开发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识别与引导软硬件系统,实现与主流工业机器人的模块化对接。
考核指标:三维成像精度优于±0.05mm,工件识别分类准确率≥99.8%,视觉伺服跟踪精度优于±0.05mm。
(2)生物制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生物制药自动化生产线双臂机器人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医药级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制生物制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其产业化。
考核指标:配药机器人自由度不少于12个,机械手有效负载不小于3kg,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1mm,调配剂量精度在98%以上;检测机器人检测精度优于30µm,检测时间小于0.5s;生物制药机器人生产线最大生产速度600瓶/min;实现3种类型以上的医药制剂自动化生产,在典型企业开展不少于3条生产线的示范应用。
(3)智能激光焊接机器人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复杂结构焊缝位置视觉识别和焊缝特征尺寸提取、激光自动化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稳定性控制、焊接路径规划与编程等技术;研制大型复杂结构的机器人智能激光焊接技术及系统,形成工艺规范、工艺数据库;焊缝质量符合行业标准。
考核指标:实现全位置焊缝的自动识别、寻位、聚焦及焊接;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05mm;焊缝轨迹跟踪精度优于±0.05mm;焊接加工速度不小于 10m/min;实现三种以上工件焊接的应用示范。
(4)车载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
研究内容:桥底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路径规划及自动控
制;桥底影像数据的自动拼接; 桥底裂缝病害的无遗漏搜索、自动识别、提取与测量等。研制一套自动、智能、高效的车载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通过自动数据采集,降低桥梁检测的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通过数据的不断累积与挖掘,为桥梁科学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考核指标:效率不低于800米/小时;裂缝检出率:99.9%;检出裂缝宽度≤1cm;操作人员数量≤2人。
三、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各项基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我省中小型无人机已形成警用、交通、农用、航拍、快递投送及遥感测绘等多个系列产品。但是无人机在长航时飞行、灾情精细探测和场景重构等关键技术方面急需进一步突破,且无人机植保应用的安全性、规范性作业等方面急需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研究。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是:针对我省无人机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重点以应急救援、无人机植保为应用背景,开展长航时无人机平台总体、视觉智能处理、固定翼无人机集群协同飞行等关键技术研究,同时以全自主农用植保作业为背景开展无人机应用示范研究。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长航时无人机平台总体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机动应急通信保障的快速响应,以警用、交通、消防、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处理、大型活动等场合的通信中继、覆盖为应用背景。研究以72小时不间断留
空的系留无人机系统为固定节点,配套多架机动能力强的长航时电池多旋翼无人机,可搭载高清视频图像载荷进行大作业半径机动,各个固定和机动节点通过搭载中继或自组网数据链形成紧密联系、协同工作的应急空中视频信息传输平台。达到固定节点升空高度高、留空时间长、有效载荷大、机动灵活、操作简单,移动节点载荷大、航时长、能针对不同覆盖半径的应用、中继和组网快速稳定等预期目标,最终实现快速实现适应复杂环境的无人机应急空地信息高带宽数据传输。
考核指标:工作环境温度:-40℃~60℃;抗风能力:>6级;系留无人机指标:数量1架,有效载荷≥10千克,留空时间≥72小时,升空高度≥100米;机动无人机指标:数量4架,有效载荷≧3公斤(不含机载数据链,机载数据链重量计入无人机平台重量中),续航时间≧120分钟,支持精准起降、悬停,精度≤10厘米(CEP),可快速拆装,自组网通信带宽≥10Mbps,通视距离≥10千米;数据链指标:上行链路采用扩频方式,带宽≥10Mbps;下行链路带宽≥20Mbps,采用图像压缩传输方式,压缩率不小于100,传输距离≥20千米;重量≤0.8kg。
(2)无人机灾情场景探测与重构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应急救灾等应用场景,开展灾情精细探测和场景重构等关键技术方面的探索研究。采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摄影测量、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无人机视觉载荷拍摄的视频和图像进行智能处理;对图像视频实时增强、三维场景重建与测量、高精度飞行器视觉测量与定位、图像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使系统具备图像去雾、去噪、去模糊、超分辨、视频稳像、三维重建、图像
拼接、大探测区域多节点协同扫描的场景重构、目标检测、识别、跟踪、定位等功能。
考核指标:重量≤1公斤,探测距离≥150米,提升图像清晰度(对比度、锐度)50%;提升图像信噪比30%;降低视频抖动量50%;目标检测率>95%,虚警率<10%;目标识别正确率>90%;目标跟踪、定位误差<1像素;视频处理实时性:1080P>30帧/秒;四节点探测图像的协同式扫描场景重构;户外便携式加固型监控平台。
(3)一控多机全自主作业农用无人机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以一控多机、全自主作业为设计目标,研究无人机自主起降、自主避障、仿地飞行、厘米级定位、断点续航、可视化飞行、远程监管等技术,实现农用无人机的规模化自主作业,提高作业精准度,大幅度降低作业成本。
考核指标:每一个控制端支持同时控制无人机数量:不低于5架;自主飞行避障距离:不低于5米;定位精度:≤10cm;可视化飞行:支持高清1080p;支持自主起降;支持断点续航;无人机地理位置、作业参数等飞行数据实时接入监管平台;示范作业面积不低于50万亩。
(4)集群飞行小型固定翼无人机
研究内容:针对小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并行感知的需求,设计适宜于集群使用的小型固定翼智慧无人机系统。研究具备简易发射回收平台或垂直起降能力的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平台,能够在不同条件下携带任务载荷方便起降。设计机载协同处理器,包括自驾仪、高性能处理单元、通信单元等,支持机间自组网和深度学习处理。设计小型可见光感知载荷,支持对地面目标并行协同感知。
考核指标:集群无人机数量大于100架;单个无人机起
飞重量10千克;飞行时间>30分钟;有效载荷 > 1千克;自驾仪支持多种模态的无人机飞行;处理单元支持2路以上图像的深度学习开发;机间自组网带宽>1M;空地通信距离 > 3公里;可见光载荷 < 250g,支持平台自稳和宽窄双视场。
四、先进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先进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强、材料与构件成型的一体化、比强度比模量高、抗疲劳耐腐蚀耐环境性能好等一系列优越性能,是一种新兴的结构和功能材料,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主导材料,是发展现代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也是新技术革命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是:突破低成本大尺寸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的制备关键技术。攻克高性能抗辐射复合土工防水材料的技术瓶颈。发展超高温陶瓷涂层/基体改性结构一体化炭/炭复合材料和高效制备技术。突破特殊单体合成、纳米材料掺杂改性、高性能树脂聚合和化学亚胺化制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研制出匀度好,渗透性均匀且适宜、强度高、透气度低的水处理膜基材,可作为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复合膜基材。开发高安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突破此材料热稳定性能差等技术问题。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热工装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突破国产碳纤维的梳理成网、针刺复合等关
键难点,开发大尺寸国产碳纤维预制体制备技术;突破大尺寸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低成本制备技术,自主开发小分子碳源气体的快速化学气相增密技术,实现大尺寸保温筒的低成本制备;开发大尺寸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制备关键工艺装备;开发自主设计、开发国产碳纤维预制体制备工艺设备和大型化学气相沉积炉等核心装备。
考核指标:开发大尺寸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可用于90吋、100吋热场;为建成年产100件以上大尺寸保温筒的生产线提供技术保证。
(2)高性能抗辐射改性高聚物复合防水卷材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双糙面三维纤维网/防辐射改性高聚物互穿网络复合技术,形成上下层为双糙面三维纤维网,中间层为改性高分子化合物膜结构的高性能抗辐射复合韧性防水卷材。
考核指标:防水卷材屏蔽γ射线能力≥150μSV/a;均匀度CV值≤5.0%;在PH值2.0-11.0的酸碱溶液中,强度保持率≥85.0%;断裂强度≥30.0KN/m ;顶破强度≥5000N;伸长率≥40.0%;耐静水压≥1.8MPa,在PH值2.0-11.0的酸碱溶液中,强度保持率≥85.0%。
(3)超高温陶瓷改性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组元超高温陶瓷改性炭/炭复合材料的高温反应共熔渗基体改性制备技术和涂覆原位反应涂层制备技术;开发多种铪、锆、钛、硅等多元碳化物、硼化物超高温陶瓷基体改性、涂层炭/炭复合材料体系;开发超高温陶瓷涂层/基体改性结构一体化炭/炭复合材料体系;开发航天
热结构部件的制造和性能稳定化控制技术,形成低成本高效制备技术原型。
考核指标:超高温陶瓷改性炭/炭复合材料密度2.6~2.8g/cm3,拉伸强度≥100.0MPa,弯曲强度≥200.0MPa,压缩强度≥300.0MPa,通过温度≥2500℃、时间≥25min的风洞考核,线烧蚀率≤7×10-4,成本降低30%。
(4)新型腈基树脂体系及其复合材料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低共熔树脂制备方法,建立降低熔点(降熔)的指导原则;研究耐高温低共熔树脂体系的基础上的固化和流变性能,以支撑固化物的制备和热稳定性/力学性能研究;研究低共熔树脂体系的固化物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固化聚合,分析树脂体系的固化交联机理及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考核指标:树脂体系熔融温度小于100℃,且该温度下熔融粘度小于0.8Pas;树脂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440℃,起始分解温度大于500℃;树脂体系固化物的拉伸模量大于3.0 GPa、拉伸强度大于60 MPa、断裂伸长率大于2.0%;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500℃,400℃下储能模量能大于5.0 GPa,模量保持率超过65%;该树脂体系的石英复合材料,室温下的拉伸强度大于450MPa,模量大于16.0GPa;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为大于400MPa,22.0GPa。
(5)先进功能聚酰亚胺材料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单体配方、聚合、制膜及亚胺化工艺对PI薄膜聚集态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无色透明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特征,优化出合适的聚合单体;研究适合高透明PI材料的单体合成及分离技术;研究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稳定分散技术;研究配比、加料、纯度、温度等控制因
素对缩聚阶段前驱体聚酰胺酸分子量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无机填料的加入对薄膜力学性能、电性能和耐热性能等综合性能的影响。
考核指标:高导热石墨膜用PI基膜技术指标:拉伸强度≥200MPa;断裂伸长率≥60%,线膨胀系数(CTE):20-30ppm/℃,弹性模量≥2.5GPa,所烧制石墨膜的导热系数(平面方向)≥1300W/mK,耐弯折次数≥10000次;柔性显示用PI材料技术指标: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50℃以上;线性膨胀系数为9ppm以下;成膜后,透光率87%以上;耐电晕PI薄膜技术指标:拉伸强度≥135MPa;断裂伸长率≥35%;工频电气强度≥200kV/mm;耐电晕时间≥30min。
(6)高性能水处理膜基材的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常规聚酯纤维和特种聚酯纤维等纤维原料的配比、分散、成形和干燥及热压工艺,对水处理膜基材的强度、透气度和匀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研制具有强度高、均一性好、透气度低等特性水处理膜基材,开发出用于家用反渗透膜、工业高压反渗透膜、海水淡化膜等领域的复合水处理膜基材;掌握聚酯纤维湿法成形及高温热压加工的成套关键装备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出水处理膜基材纵向:拉伸强度≥90N/15mm,断裂伸长率≥8%,横向:拉伸强度≥50N/15mm,断裂伸长率≥10%,透气度≤2.5cc/cm2/sec,定量波动≤5g/m2。
(7)隔膜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及电池电性能改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带有化学绝缘胶囊的纳米阻燃胶囊,优选磷酸类阻燃材料;研究隔膜孔隙率、孔形貌,孔径大小弯曲度等对电池功率性能、电解液润湿性能的影响;研究提
高隔膜的抗热收缩性能,保持隔膜在高温(在电池热失控前)的完整性,优选陶瓷种类、形貌、颗粒度,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隔膜表面进行陶瓷层处理,提高隔膜的热稳定性。
考核指标:隔膜熔点大于250℃(普通隔膜熔点<160℃);动力电池经过穿钉、挤压、热箱、重物冲击等滥用测试后,依然保证电池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功率性能提升>10%,同功率输出情况下,发热量降低15%以上。
五、云计算与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发展云计算,有利于分享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降低全社会创业成本,培育形成新产业和新消费热点,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新方向,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驱动人类由IT信息时代向DT大数据时代迈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提出的目标,组织实施本专项。
本重点研发方向的总体目标是: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关键共性技术,以典型行业的大数据先导应用示范项目为引导,构建“大数据汇集-大数据挖掘-云数据中心-云服务”的产业完整链条,扶持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打造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集群。推动技术成果在移动计算、智慧健康、智
慧教育、智慧城市和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形成并发展智能产业新业态。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云计算平台关键共性技术
研究内容:①异构计算环境中的云资源分配与任务调度;②云环境中的随机任务调度算法与模型;③基于内存计算的并行处理支撑技术;④高可用异地双活云服务平台技术。
考核指标:
①云中心规模大于200个物理节点;数据存储规模不少1PB;项目实施期内完成产值2000万元;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2)大数据在典型行业的示范性应用
研究内容:①面向智能制造的数据采集汇聚与智能优化系统;②基于指令域电控数据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系统;③工业设备检修文本中的事件智能提取与实时诊断;④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应用;⑤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银行信贷资金及企业应收应付帐款之间的帐务自动处理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
①计算集群规模大于100个物理节点;②存储和管理的数据规模1PB以上;③支持PB级数据的离线分析和挖掘,TB级数据的在线分析;④项目实施期内完成产值5000万元;或建立银企之间新的信贷管理模式;⑤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3)基于开源云平台的混合云架构
研究内容:①分布式计算资源级联管理与任务调度;②
级联架构下网络模块的管理和自动化部署技术;③多中心环境下的资源管理与任务映射;④公共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流程编排自动化技术。
考核指标:
①计算集群规模大于100个物理节点;②主要代码提交OpenStack开源社区,代码贡献量1万行以上;③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4)面向公共存储的高可用海量数据存储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①跨数据中心、跨城部署条件下快速容灾探测切换技术;②面向高可用的系统运行状态下的动态扩容技术;③高安全性数据资源隔离技术;④基于分布式存储的高I/O访问和横向扩容技术。
考核指标:
①系统可用性达到99.999%;②计算集群规模大于100个物理节点;③存储和管理的数据规模1PB以上;④项目实施期内完成产值5000万元;⑤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六、物联网传感与互联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
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目标,结合湖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特组织实施本专项。
本重点研发方向的总体目标是:突破物联传感MEMS、工业设备互联及感知设备的数据集成、中间件和感知平台等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完成物联传感、物联平台及互联服务等产业化开发,扶持培育2~4家物联网龙头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形成“数据感知-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集成与应用”产业链协同格局。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物联传感与数据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①开发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节点技术;②开发工业设备的自适应互联技术,实现各种工业设备的普适接入、工况的智能理解和应用场景的自动匹配;③开发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汇聚与融合。
考核指标:①MEMS传感技术成熟、成像质量高、灵敏度高,噪声低,动态范围大、响应速度快;②支持异构的modbus、OPC协议的自适应接入;实现在线路由和接纳控制;③支持设备数据的主动采集、描述式理解以及用户自定义条件过滤和汇聚。
(2)物联网中间件技术
研究内容:建立物联网中间件体系结构理论模型;提出海量异构物联网设备及其资源的统一管理方法;以建立智慧城市为背景,建立领域资源组件模型。
考核指标:支持基于6Lowpan、TCP/IP、CoAP、Http、NB-loT协议连接;支持IPV6的网络通讯结构;中间件的基础服务请求响应时间少于5秒;服务器部单机部署支持来自上层应用200个以上并发访问;上层应用资源供给的部署时间少于60秒。
(3)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平台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物联及智慧服务的需求,部署包含无线AP设备、物联网网关设备、传感器等智能硬件平台,开发基于LPF的软件系统框架,建立智能感知终端接入网关,完成分布式物联数据的采集、存贮和分析,实现园区室内、室外准确定位,支持“硬件+平台+服务的一体化”智慧园区的运营,支持智能政务、智能物业、智能消防、智能治安等职能。
考核指标:支持ZigBee、蓝牙、WiFi、LoRo等通信技术;区域内集中部署不少于1000个包含地理位置标签的智能感知终端设备;实现云端向部署的所有智能感知终端推送基于精准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实现移动终端基于精准地理位置的信息内容智能切换。
(4)面向智能制造、服饰等行业的物联网云平台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①研究软硬件结合的三维人体数据采集技术、建模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人体建模原型产品。②研究面向服饰等行业的工业制造物联网云平台
考核指标:①三维人体硬件扫描的几何精度达到毫米级别,纹理精度达到百万像素。三维人体参数化建模具有完整的三维彩色结果,算法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的人体三围误差达到厘米级别。②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支持设计云、制造云、供应链云集成,形成覆盖产业链的全流程管理。
七、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研发
新能源技术对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研究新能源关键技术符合国家和湖南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提升国家和湖南省新能源的核心技术水平,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推动我省风电、光伏、地热(余热)发电等产业链发展。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持续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大幅提升我省新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风电、光伏、地热(余热)等国际技术引领;支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发电平价上网,为能源结构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基础。到2020年,实现我省在新能源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内引领地位。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面向服役风电机组的健康管理关键技术及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研究服役风机数字化故障辨识、故障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风电机组关键部件故障预警及智能状态维修,提升故障预测的准确性和维修及时性;研究风电机组参数化协同仿真、虚拟样机、试验验证及运行预测等关键技术,构建风电机组设计、制造和运行数据一体化的软件支撑系统,建立面向服役机组的健康管理平台,提高机组的运行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考核指标:完成机组关键部件寿命预测模型、故障预警模型以及故障复现模型;实现在线诊断故障机理的自学习和
自优化,减少故障及故障修复时间;研制面向服役机组的健康管理平台≥1套;故障预警准确性≥80%;风电场发电量提高5%以上,并示范应用。
(2)超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6~8MW海上风电机组总体设计方案的系统集成技术;海上风电机组核心关键部件研究(包括超大功率、高性能发电机设计、大型变流器新型拓扑和控制技术等);海上风电环境适应性研究(包括海上风电机组腐蚀工艺、抗台风等);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协同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超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场并网及机群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提出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新型总体设计方案;攻克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研制的风电机组样机功率≥6MW;建成后年生产能力≥10台套。
(3)光伏发电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效铸锭关键技术,突破大尺寸多晶定向凝固技术和铸锭单晶技术,进一步提升硅材料的晶体品质;研究高效晶体硅和异质结电池关键技术,实现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研究太阳能组件封装技术,进一步降低封装功率损耗;突破大尺寸铸锭炉、背钝化薄膜沉积装备和非晶硅薄膜沉积装备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大尺寸多晶硅锭单炉投料≥1200Kg,铸锭单晶实现单晶面积比例≥90%;电池转换效率≥20.5%(多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22%(单晶);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23%;组件封装损失<2%(单晶),多晶封装损失<0.5%(多晶);成膜设备极限真空度: 8.0×10-1 Pa,镀膜均匀性:片内≤±1%。
(4)地热(低温余热)发电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地热(低温余热)高效发电关键技术、高效换热关键技术、高速气浮/磁浮轴承发电机技术、变速恒频高效发电系统及控制技术;研究地热(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系统集成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地热(低温余热)发电机组≥1套,且并网发电运行。该发电机组容量≥300kW;该机组包括高速气浮/磁浮轴承电机1台,其额定功率≥300kW,转速≥12000r/min;变速恒频并网变流器≥300kW,并进行工程示范应用。
(5)生物质垃圾联合发电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等离子体气化炉上部区域反应平衡和熔渣的沉降分离方法;研究气化炉的分层温度控制方法;研究汽化炉中部的气化剂喷入方法;研究气化炉下部熔渣的排出处理方法;研究有机物分解方法;研制生物质垃圾联合发电系统样机。
考核指标:研制的生物质垃圾联合发电系统样机功率≥1MW,该系统处理能力按1000吨(生活垃圾)计算,年产合成气化学能≥4.1×106GJ,年替代化石燃料≥67万桶。
八、水稻种业创新与绿色增效关键技术
水稻是湖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对保障我省乃至国家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省水稻生产面临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主要病虫害流行、种植效益低下、产地环境污染、产品品质欠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严峻现实问题,成为制约我省水稻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大瓶颈。深入贯彻落总书记提出“藏粮于技、藏粮于地”重大粮食安全战略和《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引领创新的精神,针对湖南水稻产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和重大需求,启动实施“水稻种质创新与绿色增效关键技术”重点专项,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全面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对全面促进湖南水稻生产向优质稳产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聚焦湖南水稻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绿色安全的重大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创制优异品种、实施绿色生产,促进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围绕核不育系、高效栽培、绿色防控等产业创新链条,重点突破特异基因挖掘、育种技术创新、优异品种培育和绿色高效栽培等关键技术,获得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特异种质,创建新的育种技术体系和绿色高效综合生产技术体系,从而显著提高科技对湖南水稻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实用型遗传工程核不育系创制及强优势组合培育 研究内容:聚焦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核心问题,解析工程核不育基因的调控机理和遗传稳定性,开发并升级核心元件;开展系统的遗传工程核不育系安全性评价研究,建立一套标准的遗传工程核不育系投放安全评价体系;创制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异交习性好的实用型遗传工程核不育系,建立与其配套的恢复系资源库,培育生育期适宜、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进行第三代杂交水稻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综合评估。
考核指标:升级并熟化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建立标准的遗传工程核不育系投放安全评价体系;创制实用型新工程核不育系3-4个,选育配套的恢复系3-4个;选育优质、多抗、广适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强优势苗头组合2-3个,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2)水稻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探明地力维持和提升的周年土壤耕作方式及其养分循环规律,筛选早发、多发、高光效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开展以苗代氮群体调控技术及穗肥精准施用技术研究,构建规模化生产条件下水氮优化智能管理技术模式和稻田多熟制机械化有序插/播及养分同步技术模式,集成以品种筛选与搭配、缓控释肥、增苗节氮、避灾抗逆和抗倒伏等技术为主体的轻简化绿色高效丰产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
考核指标:研创多熟制土壤质量持续提升技术1-2项;研创规模化生产下智能水肥管理技术1-2项;构建轻简化机械化多熟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1-2套;项目区水资源和
化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节本增效8%以上。
(3)稻田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稻瘟病、纹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主要病害抗性诱导与生物防控技术研究,集成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开展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潜叶蝇等水稻主要虫害发生为害规律和生物物理立体防控技术研究,形成主要虫害立体防控技术;筛选高活性植物源和微生物源除草材料,优化植物源材料的腐熟体系,复配微生物菌种或孢子,扑捉活性成分除草的关键靶标,构建集化感植物和致病微生物于一体的生物多元控草技术;创新集成水稻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
考核指标:研创水稻主要害绿色防控的关键技术5-8项,制定稻田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程)1-2项,集成创新水稻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体系2-3套,建立标准化稻田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3个及以上,项目区病虫草害损失率降低2%~5%。
九、旱粮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湖南是玉米、薯类等旱粮生产、加工和消费大省之一,特色旱粮产品也是我省传统优势出口产品之一,全产业链年产值近800多亿元。虽然我省拥有旱粮产业发展的较好基础,但仍存在优质高产多抗稳产品种缺乏、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滞后、产品加工工艺落后等问题。为紧密对接湖南旱粮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 的总要求,有效集中力量破解我省旱粮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问题,启动实施“旱粮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
本重点研发方向的总体目标是:针对主要旱粮作物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以及特色杂粮杂豆(大豆、食用豆、糯高粱、苦荞、糁子和葛)等种质创新、机械化轻简种植模式与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创制等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开展研究,达到支撑全产业链发展,全面促进旱粮产业提质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优质高效玉米种质创新与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创制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等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优异种质新材料;建立单倍体育种技术和优异抗逆种质(基因)育种利用技术体系,培育抗逆、高产、优质,广适性的籽粒用饲料玉米新品种;重点开展优质、采收期长的甜、糯鲜食玉米新品种和优质、专用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品种生态适应性、专用品质形成机理与保优生产技术,实现甜、糯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的产业化;通过玉米高产高效绿色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实现台地与丘陵山地全程机械化生产与示范。
考核指标:创制特异种质材料10~20份,选育玉米新品种8~12个,制订并形成玉米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规程(标准)2~3套,在项目生产示范区实现降低成本15~20%,节肥、节药、节水5%以上。
(2)特色杂粮杂豆种质创新与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
研究内容:以湖南特色的大豆、食用豆、糯高粱、苦荞、糁子和葛为主要研究作物,开展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创新,重点收集和评价省内地理性标志的特色杂粮杂豆种质资源;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地理标志特色品种的提纯、复壮与繁育技术;开展轻简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最终实现杂粮杂豆播种、田间管理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考核指标:创制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适于机械生产等特异种质材料5~10份,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杂粮杂豆新品种8~12个;建立杂粮杂豆高效繁殖体系1套,实现豆类繁殖系数达到50倍以上,制订并形成旱地杂粮杂豆轻简化、标准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标准)2~3套,实现项目生产示范区降低成本15~20%,节肥、节药、节水5%以上。
(3)优质高效薯类种质创新与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创制出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适于机械生产等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优异种质新材料;选育加工、鲜食专用型和宜机专用型优质甘薯新品种以及菜用鲜食专用型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种薯繁育技术研究和脱毒体系建立;形成薯类作物高产高效绿色机械化栽培技术,并开展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创制特异种质材料8~10份,选育专用型新品种5~6个,建立3000倍以上高效繁殖体系和种薯脱毒体系各1套,制订并形成薯类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标准)1-2套,在项目生产示范区实现降
低成本15~20%,节肥、节药、节水5%以上;
(4)旱粮精深加工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研究甜糯玉米、毛豆和食用甘薯等旱粮作物的产后贮藏与贮运过程中保鲜技术,增加农产品产值;研发旱粮软饮料、水溶性饮料,豆干等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实现传统加工技术的升级;通过全资源高值化技术研究,重点研发紫薯全粉产品、苦荞芦丁等药食同源杂粮杂豆有效成份提取技术,并形成初步产品;以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旱粮产品的中试与产业化开发。
考核指标:形成甜糯玉米、毛豆和食用甘薯等产后贮藏与贮运过程中保鲜技术,比现有保鲜期延长一周左右;研发甜玉米、豆类水溶性饮料产品2~3个,豆花软饮料和新型豆干产品1~2个;研发紫薯全粉产品、苦荞芦丁等药食同源杂粮杂豆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形成初步产品1~3个;以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旱粮产品的中试与产业化开发,实现加工增值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左右。
十、畜禽水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畜牧业增产1000亿,渔业产值破1000亿”的重大决策。当前我省养殖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养殖产业发展面临五重挑战:养殖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因此,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畜禽水产特色地方种质资源,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模式重点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与开发,集成共性关键技术并推广示范,对于提升我省养殖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养殖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聚焦畜禽水产种质资源特性挖掘、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及健康养殖等问题,在种质资源评价、遗传改良、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域生态修复和生态养殖等基础和前沿方向取得突破性科技创新。培育优质、抗逆畜禽水产新品种或配套系2~3个;研究建立5~6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构建特色畜禽水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养殖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体系,实现养殖业“节能降耗、结构优化、提质增效”3大目标。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优良地方畜禽种质特性挖掘与新品种(配套系)选育综合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优良畜禽地方品种种质特性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在地方畜禽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选育研究与示范;优良畜禽品种提质增效与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我省优良地方品种种质特性保护技术方案2~3套;挖掘现有地方品种优良特色基因3~4个;培育优良畜禽新品种(配套系)1~2个,建立畜禽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4-5个;集成适度规模健康高效养殖综合技术各4-5套;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2~3项。
(2)渔业种质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评价主要天然水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湘江四大家鱼与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及遗传特性;研究示范不同类型渔业水域养殖容量与生态养殖技术;选育示范新型抗逆等特殊性能优良品种;水产养殖动物重大病害及防控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研究建立3-4种湘域特色水产品种的种质特征与分子遗传标记;构建3种以上不同水域生态养殖模型;选育优良品种(系)或重要育种材料1-2个;研究1~2种重大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3)地方特色小畜种与特种经济动物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地方特色小畜种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我省养殖条件和习惯,加强蛇、竹鼠等特种经济动物繁育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观赏鱼类品质提升配套技术研究;研究特种水产动物高效繁育及生态养殖技术。
考核指标:集成地方特色小畜种(鸭、鹅、羊、蜜蜂、蚕等)适度规模健康高效养殖综合技术各1套;建立4~5种特种经济动物高效繁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专用配合饲料1~2个;制定养殖技术规程2~3项。
十一、经济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创新
经济林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性很强的林种,是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占我国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60%。湖南是我国经济林资源大省、产业大省,栽培面积与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发展经济林产业在维
护国家粮食安全、食用植物油安全、能源安全和国土安全,保障食用果品和工业原料的供给,维护国民健康,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制约湖南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有:优质、高产、高抗的经济林良种水平低、培育与利用技术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出效益不高等。启动实施“经济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紧密对接我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破经济林产业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对实现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促进我省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经济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紧扣生态湖南建设战略目标,围绕经济林产业提质升级的重大需求,突破经济林优良新品种创制、种苗繁育、精准调控栽培、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动全省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经济林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打造千亿经济林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大宗木本药材精准培育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厚朴、杜仲等大宗木本药材良种选育与精准培育和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发掘产量形成、活性成分合成等重要功能基因,选育出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新品种,构建高产、优质精准栽培技术体系,突破药用活性成分绿色提取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技术。
考核指标:发掘产量形成、活性成分合成等重要功能基因3个以上,选育优良品种(无性系)3个以上,建立高产、优质精准栽培技术体系,产量和有效药用成分含量提高
10-20%;提出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出高附加值产品5个以上,药用活性成分提取率80%以上,产品纯度90%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2)木本粮食树种提质增产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板栗、锥栗和枣等木本粮食树种提质增产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创制优质、高产、高抗优良新品种(无性系),提出优质高效精准栽培技术,研发出果实贮藏保鲜新技术,开发出高附加值新产品。
考核指标:创制出优质、高产、高抗优良新品种(无性系)5个以上,增产20%以上;建立优质高效精准栽培技术体系,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提高10%以上;研发高附加值产品5个以上,完成100吨果实贮藏技术示范,贮藏好果率90%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3)工业油料植物新品种培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山苍子、油桐(含千年桐)、无患子等工业油料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方法,建立种质资源圃,构建工业油料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挖掘特异种质资源;开展工业用油料植物遗传改良和优良品种(类型)选育;研究繁殖、丰产栽培技术,建立繁殖技术体系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新产品。
考核指标:建立山苍子、油桐(含千年桐)、无患子等工业用油料植物资源收集圃40亩,收集种质资源300份;选育出工业用油料植物优良品种(类型)3个以上;建立高效繁殖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嫁接繁殖成活率70%以上,产量提高15%以上;研发出高附加值产品3个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4)新型特色油料树种良种选育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核桃、山核桃、光皮树、白檀等新型特色油料树种良种选育及高值化利用技术,选育出优质、高产新品种,研发多功能油脂产品加工和有效成分提取纯化技术,开发新产品,并开展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选育出优良品种3个以上,产量提高15%以上;提出新型油料树种油脂及副产物提取工艺技术4套,开发出高值化新产品5个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5)油茶高产多抗新品种创制与养分精准调控技术研究及示范与示范
研究内容:构建油茶特异种质资源性状数据库,建立高产、多抗、宜机、高功能成分评价技术体系,深度挖掘高产、多抗关键基因;创制具有高产、多抗、宜机、高功能成分的油茶新品种(种质);突破组培生根和移栽关键技术瓶颈,研发组培生根剂,建立油茶新品种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解析油茶产量和品质形成机理机制,重点攻克保果、壮果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基于株型调控、化学调节等油茶综合调控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油茶高产、多抗、宜机、功能型特异种质资源评价体系,挖掘关键基因3-5个;创制出高产、多抗、宜机、功能型油茶新品种(种质)3-5个;建立油茶新品种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生根率80%以上,研制出油茶组培专用生根剂;提出油茶树体精准调控和化学调节技术1-2个,建立油茶保果壮果调控技术体系,增产10%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十二、湖南优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蔬菜产业是我省种植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在保障市场供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启动实施“湖南优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组织开展湖南山区地方特色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冬闲田叶类蔬菜绿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茄果类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瓜果类蔬菜轻简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特色食用菌产业化优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提升湖南优势蔬菜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满足市民健康和个性需求、保护产地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集聚湖南省优势蔬菜产业链关键环节,针对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技术需求,集中突破蔬菜优异资源创制、广适性和优质品种选育、绿色轻简高效栽培、采后贮藏保鲜和加工等技术瓶颈,提升我省蔬菜育种、安全高效栽培、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水平。在重点蔬菜生产区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形成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方案,提高蔬菜产出效益,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保证蔬菜产品安全,丰富居民菜篮子。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湖南山区地方特色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山区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圃、中期库建设;特色蔬菜品种的提纯复壮;特色蔬菜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紫苏深加
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考核指标:开展山区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完成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100份以上;建设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圃1个,建设特色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1个;提纯复壮地方特色蔬菜品种1-2个,创制特异资源10-20份;形成高产绿色栽培技术规范2-3套;特色蔬菜深加工技术1-2种,开发加工产品2-3个,制定产品标准2-3套,生产工艺标准1套。
(2)冬闲田叶类蔬菜绿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冬闲田叶类蔬菜品种选育、筛选与示范;冬闲田叶类蔬菜需肥规律及“两减”(减肥减药)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冬闲田叶类蔬菜绿色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冬闲田叶类蔬菜轻简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考核指标:选育、筛选适合我省冬闲田叶类蔬菜品种2-3个,相较于以往的主栽品种亩增效10%以上;研究集成适宜我省冬闲田叶类蔬菜高效栽培技术2-3套,建设示范基地1-2个;通过节肥、减药技术措施的应用,使核心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5%,化肥减施15%以上;集成创新冬闲田叶类蔬菜轻简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减少人工成本10%以上。
(3)茄果类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茄果类蔬菜优质多抗种质资源创制;茄果类蔬菜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特色、高档新品种选育;茄果类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创制耐低温弱光、抗病、高辣椒素、高番茄红素、高温下果实不变色等重要农艺性状茄果类优异种质3-6份;开发重要性状分子标记3个以上;选育、筛选适合我省设施栽培、加工等专用优质品种2-3个,相较于以往的32
主栽品种亩增效10%以上;集成茄果类蔬菜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1-2套,亩增加收入10%以上。
(4)瓜果类蔬菜轻简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瓜果类种质资源的发掘、创新;适于轻简栽培的特异品种选育、筛选与示范;瓜果类蔬菜轻简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瓜果类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
考核指标:创制强雌性、不同果色、高可溶性固形物、低纤维素、耐涝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瓜果类优异种质3-6份;选育、筛选适合我省栽培的优质高产、特异瓜果类蔬菜品种2-3个,相较于以往的主栽品种亩增效10%以上;制订绿色轻简栽培关键技术2-3套,建设示范基地2个以上,每亩节省人工5-10个;制订贮藏保鲜技术规范2-3个,减少贮藏损耗5%以上。
(5)特色食用菌产业化优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珍稀食用菌优良品种驯化与选育;羊肚菌、香蘑、鹿茸菌等新优特色食用菌轻简化栽培及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参数及设备配套研究、观赏食用菌盆栽技术研究;食药用菌功能活性成分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考核指标:驯化野生种质资源2-3个;选育新优品种3-5个;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2-4个;形成安全高产配方3-5个;高效推广模式2-3个;新技术示范基地2-3个;提取功能活性成分3-4种,形成高效提取加工技术2-3项;精深加工产品1-2个,加工示范线1-2条。
十三、大宗水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
水果产业是湖南省的优势特色产业,生产面积887万亩,产量545万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宗水果产业在精准扶贫、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水果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极端自然灾害频发、主要病虫害流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栽培技术及采后贮藏保鲜水平不强等严峻现实问题,是制约湖南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瓶颈。为了促进湖南水果生产向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根据《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启动实施“大宗水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本专项集聚水果产业链关键环节,围绕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高品质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采后贮藏保鲜、机械化轻简种植等一系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重点突破特异基因挖掘、绿色高效栽培、特色优良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达到支撑全产业链发展,全面促进水果产业提质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柑橘类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简约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地方特色柑橘、柚、橙等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创制优质、高产、多抗等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优质种质新材料;研究柑橘类良种脱毒复壮与病毒病快速检测技术,构建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体系;基于营养需求规律,突破优化施肥方式与肥料类型的果园精准施肥关键技术;建立柑橘黄龙病、沙皮病、柑橘实蝇类等重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研究;研发果园成套机
械化装备和高值化产品,并在我省柑橘栽培重点区域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收集保存湖南地方特色柑橘类资源100份以上,筛选出优质柑橘类资源5-10份,创制出柑橘类新材料5-10份;建立柑橘脱毒复壮与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1-2套,脱毒复壮柑橘良种5-10个;发掘柑橘矿质营养高效利用基因3-5个;制定柑橘类精准施肥技术与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高柑橘果园肥料利用率5%、化肥减施20%以上,建立示范基地2-3个;制定柑橘重要病虫害防治新模式1-2套,减施农药30%以上,示范面积100亩以上;研发集成湖南地区橘园机械化生产技术1-2项,减少人力成本开支30%以上。
(2)猕猴桃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湖南地方特色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探索猕猴桃果园营养量化补偿式生态循环栽培模式技术;突破湖南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种群遗传变异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研发猕猴桃生态环保保鲜药剂,并在市场上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收集与保存猕猴桃种质资源50份以上,鉴定和评价猕猴桃种质资源50份以上;创新制定猕猴桃高效、优质、生态栽培管理技术1-2套;建立猕猴桃重要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1-2套;创建1-2种溃疡病早期快速鉴定技术;开发猕猴桃果品绿色保鲜技术1-2项。
(3)地方特色水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桃、梨、李、蓝莓、杨梅等特色水果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研发集成桃、梨等特色果树绿色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开展桃、梨等特色果树重要病虫害绿
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蓝莓、杨梅等特色水果采后处理及安全贮藏保鲜技术。
考核指标:收集保存桃、梨、李、蓝莓、杨梅等地方特色资源200份以上,鉴定评价资源60份以上,筛选湖南地区优良适栽品种资源10个以上;研发集成桃、梨等果树绿色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规范2套以上,建立轻简化示范基地2个以上;形成地方特色果树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2套以上;制定地方特色水果采后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规程2-3项。
十四、重金属污染农田源头防控与综合治理
关键技术研发
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制约湖南绿色发展的重大农业环境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精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耕地分类管理和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作,聚焦我省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启动实施“重金属污染农田源头防控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为湖南省乃至全国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治理和农业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围绕重金属污染农田防治科技需求,进一步厘清重金属污染机理,创制新型环保型高效修复技术产品,突破重金属污染农田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创新配套产业链建设技术,并在典型污染农区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提升农
产品健康质量,支撑湖南重金属污染农区农业绿色发展。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轻/中度污染农田修复性休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突破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性休耕技术、休耕植物绿色安全处置与利用技术;构建修复性休耕综合技术模式,创新大规模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性休耕模式产业链;在农田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典型区域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性休耕技术模式、休耕植物绿色安全处置与利用技术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湖南省典型重金属污染农区完成100亩以上的技术应用示范,实现农田土壤目标重金属污染物总量降低20%以上。
(2)重度污染农田生态工程削减与强化净化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重金属污染生态梯级工程削减与植物强化净化及其耦合关键技术;研发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萃取去除关键技术;研发以集水区或小流域为基本地理单元的水环境生态整治与污灌水源净化处置技术,并在典型重金属重度污染农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出生态梯级工程削减与植物强化净化、土壤微生物萃取去除与回收技术体系,创建重度污染农田生态工程削减与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模式,并形成相应技术规程;并在典型污染农田开展100亩以上的应用示范,重金属污染负荷输出降低50%、土壤重金属总量降低20%以上。
(3)水稻特定靶向降镉技术模式创建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活性主控因子与调控机理研究;研发新型环保型农田重金属修复产品;研发水稻等大宗农作物吸收/积累镉等重金属分子控制新技术;创建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特定靶向降镉技术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农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明确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活性的调控机理;研制出环保高效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产品;创建水稻等大宗农作物镉吸收/积累快速鉴定方法、水稻特定靶向降镉技术新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典型污染稻田开展100亩以上的应用示范,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降低50%以上、农产品镉含量降低30%以上。
(4)轻/中度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同步修复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筛选镉砷同步低累积的农作物及其品种;研发轻/中度镉砷复合污染土壤同步调理与农艺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低累积品种-富集移除-土壤调理-农艺调控”技术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农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筛选出镉砷同步低累积农作物3-5种、品种8-10个;构建轻/中度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同步修复技术模式,并编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典型污染农田开展100亩以上应用示范,土壤镉砷总量降低20%以上或土壤镉砷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镉砷含量降低30%以上。
(5)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与替代种植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发适于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植物资源筛选及其配套应用技术;研发替代农作物/植物资源化利用及产业链创建关键技术;研究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与
替代种植效果评价方法学;并在典型重度污染农田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与替代种植技术模式、替代农作物/植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创建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与替代种植效果评价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典型重度污染农田开展100亩以上应用示范,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的总量降低20%以上。
十五、智能农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围绕《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针对我省水旱田兼有,作物多样,机械化程度低,轮式作业机械水田易下沉、破坏犁底层,农业机械丘陵山区的适应性差,转运不便,农机装备相对落后,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立足“智能、高效、环保”,聚焦农机产品供给侧改革,推动我省农机装备产业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促进节能减排,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围绕现代农业对智能农机高端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以高效智能、节能减排农机装备为重点,以信息感知、人工智能及农机农艺融合为基础,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目标,突破南方水田通过性与犁底层保护、田间作业过程在线监控与药肥精量配施、粮油作物高效低损收获、林果产品加工及品质无损检测等关键技术;加大力度开发水田与园
林专用拖拉机,水田植保施肥机械及果园多功能管理机械,油菜种收机械,茶、果、菜生产机械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等智能农机装备,明显提升我省现代农机水平,促进全程全面机械化快速发展。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农用动力平台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用动力平台底盘传动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研究电液控离合与换挡、机械直连与液压组合式无级变速等关键技术,研发智能化农用动力平台传动装置;针对农用作业机械作业环境复杂等特点,研究基于北斗的农机动力平台智能监控终端;针对南方水田承载能力差等特点,研发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智能化履带式拖拉机;针对园艺作业机具种类多等特点,研发具有模块化动力输出的智能化园艺拖拉机。
考核指标:突破南方水田通过性与犁底层保护关键技术、研发智能化农用动力平台传动装置1-2台套;研发基于北斗的农机智能监控平台1-2台套;研发具有北斗定位与数据监控功能的智能化履带式拖拉机1-2台套;研发具有模块化动力输出的智能化园艺拖拉机1-2台套。
(2)多功能田间管理智能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低,以高效精准环保为目标,研究智能在线配混变量施药、变量施肥关键技术;针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对农机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的需要,研究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复杂工况定位技术和光机电液多源融合的田间作业质量智能调控策略;针对南方水田泥脚变化大,农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多样的现状,研发适合南方水田的轮距、地隙自动可变的智能田间管理机;根据大宗
经济作物抚育要求,研发适合丘陵山地和果园、林下的多功能田园管理机。
考核指标:突破在线配混施药、变量施肥关键核心技术2-3项;开发田间作业质量智能监控系统1-2套;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轮距、地隙自动可调水田田间管理机1-2台套;研制丘陵山地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2台套。
(3)多熟制茬口适应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与关键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多熟制种植模式茬口作业时间紧、环境条件复杂问题,开展茬口适应性农机农艺融合关系研究;针对前茬作物秸秆存留量大、油菜苗栽植密度大、水田湿度粘度高的问题,研发高适应性油菜移栽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油菜成熟度不一致、荚果相互牵连的问题,开展轻简模块化油菜分段收获与捡拾技术及装备研究和高效低损油菜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油菜移栽关键装置1-2台套;突破收获装备割台智能控制技术,研发控制系统1-2套;油菜割晒与捡拾脱粒联合机等系列机具2-3台套。
(4)油茶等林果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油茶花果同期问题,开展油茶林果低落花率采收技术与关键装置研究;针对油茶、油桐、板栗等林种植密度大、树冠低矮问题,开展油茶林地除草割灌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油茶施肥深度大、林间开沟困难、施肥不均问题,开展油茶、油桐、板栗等林智能施肥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丘陵山地落差大、运输机械难以通行问题,开展山地林产品柔性运输技术与关键装置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轻简式油茶果采收装置2-3种;研发自
走式除草割灌机1-2台套;研发智能施肥机1-2台套;研发山地柔性运输装置1-2种。
(5)林果产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林果产品内部品质(营养指标、卫生指标)无损快速检测与分级方法;研究以高干燥品质、低能耗为特征的联合多种可再生能源的组合干燥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林果产品节能干燥中水分和热量迁移特性优化干燥工艺;研究林果产品加工过程中品质监控工艺与技术。
考核指标:探明林果产品内部品质无损快速检测机理,构建农产品内部品质检测的定量化测评模型;构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高品质、低能耗组合干燥系统装备设计理论、方法和运行控制策略;建立水分、热量迁移数学模型,开发节能干燥工艺及装备1-2台套;构建分类评价方法,研发适度加工及品质监控成套装备2-3台套。
十六、乡村宜居及特色产业模式集成与科技综合示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实施“乡村宜居及特色产业模式集成与示范科技支撑”重点专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示范,为建设绿色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乡村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在乡村生态景观营造、绿色建筑应用、宜居环境建设、42
产业模式优化集成等方面研究集成系列关键技术,为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宜人、生活便捷舒适、文化传承深厚、产业兴旺富民的绿色宜居乡村提供科技支撑。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绿色宜居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筛选乡村特色观赏植物,开展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技术研究,集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模式;围绕乡村自然田园风光,突破乡村原生态风貌保护与乡村景观营造关键技术;针对乡村居住环境特征,开展乡村集中居住区生态景观营造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乡村人文景观保护挖掘与营造技术研究,构建乡村人文景观营造模式。
考核指标:筛选出适合乡村推广种植的特色观赏植物30种以上,植物景观营造模式3-5种以上;研究体现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的景观营造关键技术3-5项;研究出乡村集中居住区的宜居环境营造关键技术3-5项;挖掘乡村特色人文景观,研究出乡村人文景观营造模式3-5种。
(2)乡村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乡村地域特色住宅挖掘保护与传承技术研究,研发地域特色建筑保护、修复和改造关键技术;以舒适、节能和环保等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乡村绿色宜居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提高节能率和降低碳排放,提升乡村住宅功能;开展传统自然村落保护与生态优化技术研究,突破提升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居民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宜居乡村住区规划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乡村地域特色建筑保护、修复、改造关键技术3-5项;研发舒适、节能、环保的乡村生态宜居住宅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3-5项;研究提升自然村落功能、保持
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民居关键技术3-5项;编制村镇住宅设计指南1-2套,编制绿色宜居乡村住宅通用(示范)设计图集1-2本;示范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住宅示范工程1-2处,住宅功能提升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社区建筑节能率达到50%以上,碳排放降低30%以上。
(3)乡村宜居环境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乡村家庭式污水循环处理技术研究,实现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污水循环利用;研发乡村厕所生态改建技术,研制具有省水、卫生、实用的新型环保厕所;开展乡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乡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开展乡村生活垃圾及残余物无害化、清洁化、能源化处理技术研究,探索实现乡村生活垃圾绿色循环利用模式。考核指标:研究出适用于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污水循环处理关键技术3-5项;研究出针对传统农村厕所生态改造关键技术3-5项,研发适用不同区域的新型环保厕所2-3种;开发出乡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1套;突破生活垃圾及残余物绿色可循环利用技术3-5项,构建垃圾处理模式2-3种。
(4)乡村优势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湖南不同地域特征,开展典型山区乡村特色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环洞庭湖区乡村特色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湘中南丘岗区乡村特色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聚集乡村新兴产业,开展乡村新兴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研究集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乡村优势产业模式。
考核指标:研究集成适合武陵山片区区、罗霄山片区推
广示范的特色产业模式3-5种;研究集成环洞庭湖区的特色产业模式3-5种;研究集成湘中南丘岗区特色产业模式3-5种;研究集成乡村新兴产业模式3-5种;建设1-2支6-8人以上的乡村优势产业模式示范推广队伍。
十七、湖南茶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湖南省茶叶产业规划(2014-2020年)》,启动实施“湖南茶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组织开展湖南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茶园高效栽培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茶园主要病虫绿色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茶类优质化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智慧茶业与大数据体系构建等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打造湖南千亿茶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是:聚焦湖南茶叶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绿色安全的重大需求,围绕茶叶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特色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高效栽培和绿色防控技术创新、茶叶优质化加工与新产品开发、信息化控制等关键技术,获得具有重大价值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建立茶园高效栽培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我省打造千亿茶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湖南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湖南特色茶区开展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
鉴定评价,构建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对特色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功能成分的深度鉴定,挖掘优异茶树资源,开发茶树分子标记;利用杂交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开展新种质创制;围绕优质红茶、特色功能成分、适宜机采等目标,选育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系)。
考核指标: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茶树种质资源50份以上,建立茶树种质数据库;挖掘特色资源5~8份,创制特色新种质10份以上;选育特色茶树新品种(系)2~3个。
(2)茶园高效栽培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茶树特异品质成分的形成机理,研究特异品质成分形成因子、调控网络,研究茶树种植模式、树冠培育、精准元素供给、生态调控等技术,建立茶园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研究茶园绿肥、生物质肥料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建立茶园绿色、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围绕我省山地和丘陵等地形地貌,开展茶园轻简化、机械化综合作业装备研发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考核指标:明确影响特异品质成分形成的关键因子,构建特色茶树品种精准施肥、减肥高效栽培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筛选系列茶园生产机械,建设不少于3个综合示范基地。
(3)湖南茶园主要病虫绿色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探明我省茶叶农药使用和残留情况,构建茶叶质量风险评估模型;针对茶角胸叶甲、茶白星病等流行的主要病虫害,开展害虫优势天敌资源挖掘、天敌保种繁育及释放等技术研究,突破茶园天敌防控虫害技术,明确主要病害的发生和致病机理,建立生态调控技术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我省主要茶区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探明当前我省不同茶区茶角胸叶甲等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挖掘优势天敌3个以上,形成完善天敌防控技术体系;建成茶园绿色防控综合技术模式3套以上,建设不少于3个技术示范基地。
(4)湖南主要茶类优质化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围绕黑茶等湖南优势茶类,探明特征风味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湖南特色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研究湖南黑茶标准化加工及品质调控技术,突破黑茶初制自动化加工技术,研发黑茶初制自动化生产线,针对槠叶齐、碧香早、黄金茶等湖南主栽品种及其特性,研究品种个性化加工技术,开发特色新产品,并选择优势企业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湖南工夫红茶、黑茶及湖南主栽茶树品种优质化加工技术体系及相应的标准,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茶叶新产品,研发黑茶初制自动化生产线,黑茶初制加工自动化率达到100%,在3-5家企业示范推广。
(5)智慧茶业与大数据体系构建
研究内容:依托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构建茶叶视觉识别新算法,构建初、精制过程数据库,突破茶叶加工过程质量数据化控制关键技术,研发茶叶初、精制质量控制系统,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构建湖南茶产业经济大数据和市场决策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茶叶初精制过程数据体系,研发茶叶加工精制设备及数据控制系统1-2套,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构建湖南茶产业大数据及生产、市场决策系统。
第四篇:2017重点研发和转化计划申报指南
2017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申报指南
一、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
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通过企业先行投入研发资金,事后补助的方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
(一)支持方向
新材料产业技术
1、铝合金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重点解决高性能、轻量化系列铝合金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完善铝合金产业技术链条。
(1)锶铝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一种高性能铸态锶铝合金材料,制备得到含硬质相Al4Sr的新型的铸造铝合金。要求铸造铝合金力学性能抗拉强度>300MPa,伸长率>10%,弹性模量>75GPa。形成年产3000吨生产规模。
(2)高品质铝熔体净化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开展铝合金熔体的超声波除气净化技术研究和晶粒细化装置的研发,制备高品质铝合金型材。要求该超声波装置能够连续192小时正常运行,生产的铝铸轧带材产品晶粒度达到2级,实现年产5000吨高精铝生产规模。
(3)交通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开发5454、5754型交通轻量化铝合金材料,解决 生产工艺中的合金铸锭表面拉裂问题,降低高镁合金碱金属含量。要求产品晶粒度达到1级、疏松不大于1级、内部组织光亮晶粒允许不多于2点,每点平均直径不大于10mm、内部不允许有裂纹、气孔、夹渣、羽毛状晶等缺陷。形成年产1万吨以上铝合金扁锭规模。
2、铁路棚车TPAC内衬板研究与开发
研究高性能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预浸带的配方设计及其制备、板材的高效制备工艺及其相关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要求产品对多种酸、碱呈惰性;抗拉强度≥120Mpa;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含量)≤50μg C/g;氧指数≥25;吸水率≤0.5%;形成年产5000吨生产规模。
3、高纯硫酸锰制备新工艺研究与产业化
开发二氧化锰矿浆吸收处理冶炼炉气二氧化硫生产硫酸锰新工艺,实现控制副产物连二硫酸锰的生成,并实现尾气二氧化硫的有效处理。要求锰的回收率≥90%、锰的转化浸出率≥95%、硫的吸收利用率≥96%、高纯硫酸锰产品合格率≥95%。达到年产10000吨高纯硫酸锰生产能力。
先进制造产业技术
4、中规格数控螺旋转子磨床的研制
研究应用于系列螺杆式压缩机及系列螺杆式冷冻机生产的高速数控螺旋转子磨床,要求该数控螺旋转子磨床最小/最大加工直径:Φ20/Φ350毫米;最小/最大安装长度:650/2000毫米;最大磨削长度:1000毫米;最大工件导程角度:-60度---+90度,实现加工全过程自动化和高精度。
5、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1)数控机床智能化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分析数控机床加工过程大数据特点,建立数控机床加工过程大数据深度挖掘与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加工过程中数控机床运行状态的智能监控,提高零件加工效率与质量,提高零件加工效率10%以上;减少机床维护时间,提高机床利用率5%以上。
(2)用于轨道车辆轮对智能化加工的工业机器人研究与开发
研发轮对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和轮对智能加工控制系统,提高轮对加工效率。要求提高轮对加工效率30%以上,并实现两种以上产品的应用示范。
6、制氧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采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原理,空气压缩传输采用无油低压技术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制氧装备。制氧装置的能耗指标≤0.35kwh/m³O2,单台最大制氧能力≥300L/h,氧气纯度≥90%,实现年产5000台生产规模。
7、高性能PTT纺织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与开发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新型PTT(弹性涤纶)纺织材料,生产的PTT材料质量符合美国杜邦公司标准,即:PTT材料长度离散系数≥50%,平均细度≤70um,细度离散系数≤20%,强力≥60CN,弹性伸长≥40%,实现年产10000吨PTT纺织材料生产规模。
8、羊、驼绒混纺分梳技术研究与开发 开展羊、驼绒混纺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研究,重点解决生产工艺中的驼绒分梳技术瓶颈,减少损耗,提高产能,提高优质品率,要求损耗减少提高25%,产能提高35%,优质品率达到95%以上。
现代生物产业技术
9、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对大宗特色生物资源进行药效、活性成分分析,及高值化产品研发。通过项目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值化产品,建立与之配套的技术储备、质量标准、产品升级路线。
(1)黑果枸杞医用原料药(或中间体)研发
制备黑果枸杞花青素、多糖,并以此为原料,开发系列医用原料药(或中间体)。重点解决黑果枸杞产业中存在的提取率和氧化损失率问题,实现杂菌的精准控制。建立黑果枸杞花青素和多糖稳定制备技术;建立中试线1条、生产线1条;开发出抗氧化、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和肿瘤放化疗辅助治疗的医用原料药(或中间体)和功能性产品2~3种,新产品新增产值1000万以上。要求具备医用原料药(或中间体)生产审批的前置条件,黑果枸杞花青素纯粉产品中花青素含量≥85%,花青素提取率大于80%,氧化损失率低于15%;黑果枸杞多糖产品中多糖含量≥90%,多糖提取率大于75%,花青素含量≥90%。
(2)牦牛皮水解胶原蛋白粉产品研发 解决牦牛高值化利用开发的共性技术问题,按照药品GMP的条件建设年产水解胶原蛋白粉20吨的生产线,并采用药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品质,新产品新增产值1000万以上。要求菌落总数≤110/g,大肠杆菌≤0/g,厌氧亚硫酸盐还原菌≤10/g,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水分≤5%,灰分≤2%,SO2≤5ppm,H2O2≤10ppm。
(3)牦牛酸奶粉产品研发
解决牦牛酸奶低温发酵、长期保存、易于携带、益生菌活性保存和杂菌精准控制等共性技术问题,开发牦牛酸奶粉健康食品,建设年产牦牛酸奶粉1000吨的GMP生产线,新增产值2000万元。要求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重金属(砷、铅、镉、汞、铬、铜)不得检出,水分≤3%,灰分≤5%。采用微囊技术保留益生菌活性,益生菌落总数≥1000 /g,保质期大于15个月。
10、中藏药开发方向(1)适应症临床前研究
支持具有临床重大需求的中药、生物药、化药单品种药物、仿制药、保健品开展适应症临床前研究和一致性评价,并分阶段予以后补助支持。完成阶段性临床前研究,出具有效实验报告。
(2)防雾霾新产品研发
改进冬虫夏草发酵菌粉或中藏药方剂,研发防雾霾新剂型、新产品。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 出,重金属(砷、铅、镉、汞、铬、铜)不得检出,水分≤5%,灰分≤5%,颗粒直径≤100μm,剂型为粉剂、雾化悬浮剂。
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
11、高原现代种业生产方向(1)杂交春油菜生产技术体系建设
推进“青油系列”优良品种规模化繁育推广力度,建设面向全国的优质杂交春油菜生产基地,不断推进油菜杂交化进程。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优质杂交春油菜规范化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标准化制(繁)种基地5个以上,制繁种规模不低于10万亩,实现单产150公斤/亩以上。
(2)马铃薯专用品种脱毒化和商品化生产
优化脱毒种薯、菜用型和加工型商品薯生产技术体系,以种薯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扩大区域范围和生产规模,重点推广加工型、高淀粉型、菜用型等优质专用品种,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不低于2万亩,标准化商品薯生产基地不低于10万亩,实现单产1400公斤/亩以上。
(3)专用型青稞品种繁育推广技术体系建设
以建立面向全国青稞生产区的种业生产技术体系为目标,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粮饲兼用型等青稞新品种繁育推广力度,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以上,实现单产150公 斤/亩以上。
12、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方向
(1)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推广与全省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科学高效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高效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作物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准施肥技术,基于自动化监测的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施肥技术以及有机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基地,集成创新适合我省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规程与标准不低于3项,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项目区化肥氮磷减施15%,化学农药减施30%以上。
(2)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集成研究 围绕农业面源主要污染源,结合节水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土壤有机质提升、农田残膜回收、有机肥加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1-2个,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业氨氮排放量降低40%。
(3)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示范
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通过农牧对接、沼液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格局,实现区域中循环。以农业产业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1套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产品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
13、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1)马铃薯综合开发技术研究示范
立足我省马铃薯资源,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拓宽马铃薯功能,实现营养挖潜、加工增值。开发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不同营养功能的马铃薯主食产品。通过发酵熟化技术、成型整型仿生技术、蒸煮烘焙技术等研发,开发馒头、面条、面包和糕点等大众主食产品3个以上;开发薯条、薯片等休闲产品2个以上;开发富含马铃薯膳食纤维、蛋白、多酚及果胶的功能型产品1种,示范加工马铃薯100吨以上。
(2)肉牛(肉羊)有机生产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围绕有机牛羊肉全产业链生产关键技术环节,集成有机饲料生产、健康养殖、均衡出栏、全生产过程追溯、冷鲜肉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先进技术,实现牛羊肉标准化、连续化、工业化生产。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从饲草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化精确有机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研发牛羊肉质量分级标准2项以上,冷鲜牛羊肉货架期延长至15天以上,建立有机畜产品追溯体系和营销体系各1套,畜产品销售收入提高1倍以上。
14、农牧业标准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技术示范 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星创天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综合集成温室(暖棚)设施、灌溉设备、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等相关智能管理技术及装备,开展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实现农牧业生产标准化和管理智能化,有效支撑粮油种植、畜禽养殖、果品蔬菜和枸杞沙棘4个百亿元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建设核心生产基地。蔬菜瓜果类园艺作物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示范养殖基地200亩以上。
15、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研发及推广
重点开展复式整地、定量施肥、精量播种、高速覆膜、高效施药、全价收获等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究示范,研发轻便型、轻简化、本土化、组合式中小型配套农机装备,特别是适于山地马铃薯、油菜、蚕豆、青稞等作物的联合收获机械轻量化技术、组合式山地耕翻、施肥、平整、覆膜、播种一体化作业技术、适于机械作业的品种、农艺配套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引进筛选新型农业机械5套以上,研发配套作业机械10套以上,研发机械化种植技术3-4项,形成专利5件以上,推广示范5万亩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
16、冷水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围绕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开展虹鳟鱼、高白鲑等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体人工控制、疫病防控、高效养殖、高值开发利用等技术集成示范。重点围绕高白鲑、虹鳟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依托蚕豆、菜粕、青稞等我省特色 作物资源,开展功能型、环保型饲料开发及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筛选出适宜的饲料配方1-2个,饲料系数1左右,饲料成本降低20%,降低饲料中的氮磷含量20%以上。鱼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年培育鱼苗300万尾以上,年产商品鱼1000吨以上,产值3000万元以上。
生态环保产业技术体系
17、分散式人群聚居地的污水小型化分散式处理研究与示范
解决分散式人群聚居地水污染问题,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保障水源不被污染、饮水卫生安全小型化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和就地处理技术,并进行示范。分散式污水治理装置推广应用120套,年处理污水量达到40万吨。COD削减量达到80吨以上,氨氮消减量10吨以上。
18、矿产资源高效勘探技术及综合应用示范
开展绿色高效地质勘查综合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技术应用示范,支持多向钻孔轨迹控制技术、随钻测量与钻孔轨迹纠正技术、树枝状钻孔护壁技术、多向钻孔的钻进取心技术、利用便携式取样钻探和树枝状钻孔资料建立控制矿体边界的计算方法、利用样品分析结果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在避免大规模的地表开挖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维护地表生态环境条件下满足地质矿产普查的要求。⑴钻孔定向技术1套;⑵树枝状钻孔润滑护壁钻井液配方2组;⑶普查地质矿体建模及储量计算方法1套。
(二)申报要求 重点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开展科技研究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本专项采用企业先行研发投入,财政资金后补助方式对承担单位进行支持。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的科技项目。
(三)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1、支持方向1-8
管理处室: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联系人:
李
冰
王杏芳
李
岩
联系电话:0971-8244566
2、支持方向9,10,17,18
管理处室:社会科技发展处
联系人:
张
静
刘宝龙
联系电话: 0971-8244588
3、支持方向11-16
管理处室:农村科技处
联系人:
张亚琦 常丽娜
联系电话: 0971-8233815
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推广机构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由中试或应用初期进入产业化开发,形成产业规模,提升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事业单位承担由省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凝练提出的改善民生以及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等公益性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一)支持方向
新能源产业技术
1、太阳能集热、储能技术示范应用
(1)菲涅尔式太阳能集热技术工业化应用示范 线性菲涅尔聚光技术在盐湖领域大规模工业热水供应中的示范应用,要求建成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集热面积100000平方米示范基地,实现每小时生产40℃热水600吨生产能力,综合光热转换效率45%。
(2)高原增强型太舱式太阳能示范
重点开展太阳能太舱自动清洁系统实验研究、太阳能金属选择性吸收涂层变温位吸收率实验研究和太舱式太阳能热-电-暖联供工艺设计方案的研究等。太阳能太舱透光率≥85%;太舱式太阳能热-电-暖联供综合系统的总效率60%--80% ;建成500kw以上太舱式太阳能示范基地。
(3)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示范应用
开展利用压缩空气储能削峰填谷、平抑光伏电站发电波动的示范研究。要求建成示范场地面积不低于300 亩,建设 10MW×4h 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系统储能效率达到50%以上。每年吸纳弃风弃光电力1000万度以上,年收益1400万元以上。
2、农牧区新能源
(1)高寒村镇级区域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为解决青藏地区村镇级能源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能源供应,综合集成使用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应用 技术、储能技术、能效提升技术、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子系统协同、能源管理等,形成1个集成优化的区域能源系统,开发完成青藏地区村镇级区域能源系统的优化设计平台,深度结合生态养殖、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完成1个村镇级的区域能源系统规划设计及建设和小型跨季节储能系统示范工程。
(2)农牧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研究
基于农牧区住宅现状,针对新农村建设民宅冬季采暖和住宿环境改善问题,通过对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蓄电、蓄热、供热等系统进行特性分析,形成不同农牧区建筑的能源匹配方案,在新型农村社区进行集中示范,构建青藏高原农牧区建筑多能互补节能技术体系和框架。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能综合利用微网示范系统,可再生能源种类≥2种,可再生能源能量渗透率≥60%,蓄电系统总容量≥100KWh;开发1套多微网互联冷、热、点微网能量管理与需求侧响应系统,能接入光伏电站、子微网、负荷的数量≥5个。
(3)并网光伏储能供电系统在高寒地区路网建设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为解决路网重要用电基础设施的持续供电问题,增加设备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为我省高寒地区路网基础设施提供新能源光伏、市电、储能供电方案,建立新能源供电和锂电储能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新型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推动我省路网基础建设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构架智能路网、绿色道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开发1套储能电池管 理和系统监测控制系统,进行电池柜内热管理结构设计,开展电池均衡技术和SOC估算技术研究,制定并网运行技术及策略,储能系统整体转换效率≥88%。
(4)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应用与示范
为解决冬季城市集中供热低成本绿色供暖问题,大幅降低城市CO2排放量,替代传统石化燃料。利用地岩热供暖关键技术,通过换热器管壁与岩层换热,实现在中深层地热能利用上的取热不取水;实现技术的安全可靠、操作简便、高效节能,系统无废气、废液、废渣排放。单口换热井可提供约500-700kW的热负荷(井深2500米左右)。建设地热井1口,温室温度在10℃左右计,单口供热面积3500-5000m2,配套示范日光温室10栋(8.5×50m)。
新材料产业技术
3、盐湖特色材料开发与应用示范
(1)反应—分离耦合新工艺生产镁基功能材料联产电池级碳酸锂
以柴达木盆地提钾后的高镁锂比浓缩老卤为原料,利用成核—晶化隔离法制备镁基LDHs。对提钾后老卤硼、钠、钾等杂质离子进行调控、富集锂浓度,经碳酸盐沉淀法制备电池级碳酸锂。卤水中镁利用率≥99%,卤水中锂收率70%以上,建成百吨镁基功能材料,联产十吨级电池级碳酸锂中试示范线。镁基功能材料和碳酸锂均达到相关产品标准要求。
(2)镁基超分子结构层状功能材料研究与示范 充分利用我省盐湖镁资源,围绕镁基超分子结构层状功能材料的产品结构、关键制备技术、应用技术、成套装备等开展研究,建成百吨级中试示范线一条。产品MgO/Al2O3 达到3.9~4.1(摩尔比);Fe≤100ppm、Cu≤50ppm、Pb≤0.6 ppm;Cd≤5 ppm、Cr≤3ppm;Hg≤0.3 ppm、粒度0.02~0.15(一次粒子)<5(二次软团聚粒子-激光粒度d0.5)/m。
(3)核电级硼酸产业化示范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硼酸资源,开展核电级硼酸技术研究。要求产品核电级硼酸中硼≥99.9%、水不溶物≤0.005%、氟化物≤0.0002%、氯化物≤0.0001%、硫酸盐≤0.0003%、磷化盐≤0.0003%、磷酸盐≤0.001%、钠≤0.001%、铁≤0.002%、镁≤0.001%、铝≤0.0005%、钙≤0.001%、砷≤0.002%、二氧化硅≤0.001%、重金属(以P6)≤0.002%。建成2500吨/年规模生产线。
4、低成本、强适应PVC材料的研发
依托盐湖循环产业链30万吨/年PVC材料生产线,通过添加无机复合增强材料,提高产品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要求研制的PVC产品裂解温度提高15℃;氧指数≥30,烟密度(NBS法无焰)≤300;在经过 100小时的紫外光照射下,其力学性能下降不超过8%。
5、可充电锌离子电池材料开发
研究多种锰氧化合物存储锌离子时的电化学性能,并筛选出比容量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的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要求二氧化锰克容量在200 mAh/g以上,循环超过 100次;并建立二氧化锰吨级生产线,且成套设备可用于连续制造。
6、航空新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1)无人飞机用高强高韧镁合金机翼成型技术研究 通过开展镁合金薄板轧制折弯成型和复杂异型材挤压成型技术、重载无人机气动外形及载重技术研究,解决无人机机翼冲压一次成型技术难题,生产的无人机翼抗拉强度≥240 Mpa、屈服强度≥110 MPa、延伸率≥11%、弹性模量≥40 GPa。
(2)航空发动机用耐高温多组元钛合金电子束熔炼技术研究
在研究多组元钛合金中合金元素的挥发系数与EB炉熔炼工艺参数的关系基础上,研发多组元钛合金的熔炼工艺。要求生产出航空发动机用Ti-6242棒材,在常温下抗拉强度≥895MPa,非比例延伸强度≥825MPa,在高温(480℃,35小时内)时抗拉强度≥620MPa,持久强度≥480MPa。7、3D打印石膏油墨研发及环境适应性试验
开展3D 打印石膏油墨的制备方法、成份及配比研究,开发适应高原环境条件的打印成型工艺及装备。要求研发的建筑、装饰、家具用3D打印石膏油墨抗压强度分别达到8、35、40Mpa以上,抗折强度达到9、10、34Mpa以上,细度0.088mm筛余小于1%、1.5%、8%。
先进制造产业技术
8、钾盐产品高质化开发及其副产氯元素高效利用关键 技术研究
(1)高品质全水溶性钾肥生产技术开发
立足我省钾肥资源,开发可用于滴灌、喷灌和无土栽培技术灌溉的高品质、全水溶性钾肥产品。产品适用于缺水地区、规模化种植和高品质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产品要求N+P2O5+K2O≥50%的结晶体、粉体,水不溶物≤0.5%,单一组分≥4%。
(2)氯乙烯采用无汞触媒生产工程技术研究
研究无汞触媒替代含汞触媒生产工程技术,解决氯乙烯生产中的汞污染问题。要求使用无汞触媒生产VCM催化剂成本小于110元/吨VCM。
9、柴达木地区煤化工新技术研究与开发(1)低阶粉煤多级清洁分离利用新工艺研究
实现低阶粉煤多级、清洁、高效利用。要求低温干馏煤焦油密度在0.90~1.0g/cm3 之间,所含酚类可达35%,中性含氧化合物为20%~25%,沥青可达10%。
(2)煤化工副产高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以煤化工副产高浓盐水作为补充淡水资源,用于盐湖钾矿溶采溶浸剂的配制,实现煤化工和盐湖化工的有机结合。溶采区域溶出卤水氯化钾含量≥1.2%;溶采区域残留的有机物含量(以COD计)、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离子含量不高于盐湖同类地区指标。
10、利用低品位天青矿生产氯化锶、碳酸锶新工艺工业试验研究 开发低品位天青石矿空化转化新技术,提高转化率且减少环境污染。建成年处理200吨天青矿新技术示范线,氯化锶、碳酸锶,锂盐总转化率达到85%以上,比传统工艺提高25~45%。
现代生物产业技术体系
11、特色生物资源保护繁育方向(1)高寒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支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本着“分散建设、统一管理、开放服务”的原则,建设高寒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收集、鉴定、DNA基因芯片和活性成分比对分析等研究。要求建库单位已有基础样本空间,项目建设目标样本空间在3000份以上,建立种质资源库产学研发展模式。
(2)冬虫夏草人工增产示范。
通过项目实施,突破僵虫可抽生子座得率低的难题,加速青海冬虫夏草人工繁育进程,扩大人工增产规模。冬虫夏草人工增产示范面积在200亩以上,虫口密度10条/平方米以上,蝙蝠蛾寄主幼虫孵化率50%以上,存活率70%以上,有效侵染率50%以上,抽生子座率70%以上,产值规模1000万以上。
12、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支持重大市场需求的高原特生物资源申报新资源食品、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新增品种、新标准。通过项目实施,可解决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瓶颈和政策障碍。质量标准须被《中国药典》收录。
13、中藏药开发方向
支持藏药、回药等民族医药深度研究,融入“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研发新药、二次开发、衍生产品开发、医疗器械,开发一批新产品、新剂型。
(1)药用胶囊灌装清真标准建设和产业化。
建立药用胶囊灌装清真认证体系,解决回药进出口过程中的清真认可问题,融入“一路一带”发展战略。建设年产1000吨清真药用胶囊产线,新增产值1000万以上。
(2)藏医药现代化
为缓解藏区医师不足的现状,支持藏区藏医院开展远程医疗、自主研发自动化标准炮制配方颗粒与自动配药系统,藏区藏医院须制定远程医疗、自动化炮制、自动化配药标准流程,并设立5处示范门诊部,服务5万人次。支持医院开展藏药雾化疗法临床应用示范,示范规范不小于500例。
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
14、生态畜牧业高效生产技术示范
(1)高寒人工草地生产-生态暂稳态维持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协调发展,建立新型“生产+生态”的协调统一模式。通过不同海拔不同龄人工草地生产-生态暂稳态维持及调控技术、人工草地群落演替规律、人工草地牧草青贮加工技术等技术集成,制定人工草地合理利用与管理等技术规范5项以上,形成人工草地生产和生产-生态暂稳态维持模式,建立示范基地5000亩以上。(2)饲用燕麦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开展产草型、产籽型、早熟型、抗倒伏型、麦片加工型等专用燕麦品种的选育、现有优良燕麦品种提纯复壮、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以及燕麦饲草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通过项目实施,筛选专用型燕麦品种7-10个,生产的品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种子生产田平均种子产量达到220kg/亩以上,研发燕麦专用草产品1-2个,制定相关技术标准4项以上。
(3)优质肉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支持优质肉牛高效健康养殖的营养搭配及饲料配方研发、优质肉牛品种引进及杂交利用技术示范、优质肉牛的体外双胎人工繁育技术示范。通过项目实施,制定高原高效健康养殖优质肉牛饲料配方1个以上,引进及杂交选育出适合青海农区的优质肉牛品种2种以上,建立优质肉牛高效养殖示范点1-2个,并制定优质肉牛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标准。
(4)家畜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示范
重点开展新型饲养方式下家畜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等腹泻病因分析及快速诊断技术研发,梭菌病分离、鉴定和有效疫苗的研制,高效安全长效的家畜寄生虫病防治等技术示范。通过项目实施,建立青藏高原家畜常见腹泻类疾病病因目录,3-5项新型家畜腹泻快速诊断技术,制定家畜寄生虫病高效安全防治技术标准1-2项,示范规模30万头/只以上,内外寄生虫驱虫率达95%以上。
15、农业高效生产技术示范(1)高效智能型设施蔬菜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开展温室能量平衡技术、结构设施技术研究、信息化技术、种植技术研究,研制适于青海设施农业发展需求和高原生态气候特征、土地利用更为高效、结构更为合理、设施更为先进的新型温室,研制集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治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栽培基质配制、环境调控技术、土壤抚育复壮技术、生态净化技术、机械化栽培于一体的种植技术体系。通过项目实施,温室有效使用面积率≥80%,温室最低温≥12℃。实现周年生产,蔬菜单产≥8000Kg/亩。
(2)智能型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开展区域非耕地资源调研与布局,对现有灌溉施肥设备创新升级,开发专用型设施结构和配套智能化设备,培育和引进适应性新品种,开展有机无机滴灌肥研发和适宜栽培新模式研究示范,建立非耕地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通过项目实施,节水节肥15%以上,增产10%以上,选育品种1-2个,申请专利1-2项,制定规程2-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面积15000亩以上。
16、酥油花旅游产品研发
解决青海特产酥油花常温无法长时间保存以及传统工艺无法量产的问题,设计酥油花模具,建设年产酥油花旅游产品500万朵全自动生产线,新增产值500万元以上。
生态环保产业技术体系
17、基于超高功率集束声波的人工增雨雪技术研究 支持开展天河工程中的无催化剂无载具人工增雨雪技 术。研究声波发射装置的功率提升技术、声波发射装置的波束控制技术、超高功率集束声波人工增雨雪一体化拖车研发试制。通过项目实施,形成安全高效低成本低门槛的人工增雨雪技术手段。研发试制超高功率集束声波人工增雨雪原理样机1套、工程样机1套,进行基于超高功率集束声波人工增雨雪应用示范,单点作业面积30-50平方公里。
18、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预警系统研究与示范
研究三江源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以及生态系统退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和驱动机理,为三江源生态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技术支撑。通过项目实施,模拟获得三江源区近15年地面覆盖、边界层参数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变化趋势及高分辨时空分布;揭示气候异常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响应以及对气候的反馈机制。开发三江源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模拟业务运行系统,并进行示范应用。
19、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我省高寒草地长期以来存在的季节性过牧和草畜不平衡问题,利用人工草地置换理论,通过适宜性饲草料加工技术研究、草地培育实用技术集成示范、放牧家畜牧草返青期全舍饲技术以及基于返青期休牧的放牧新模式建立与应用,改变高寒草地牧草生长和供给的季节性不平衡现状,解决天然草地季节性过牧问题,实现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建立高寒草地放牧新模式,研发规范化实用技术3-
422 个,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2-3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3个,培育、休牧天然草地50万亩。
20、柴达木盆地分布式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衔接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框架下,研究针对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生态脆弱特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衔接技术。重点支持能源、水资源、生态在柴达木盆地的分散布局及产业优势。提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分散度、典型草原生境模式及需耗水规律评价方法,提出分散式提灌系统可靠性改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技术1套,提出能源、水资源、生态保护衔接技术1套,提出分散式水资源水联网开发利用技术各1套,建立柴达木典型牧场低碳节灌与生态保护衔接技术示范基地1处,应用面积1万元亩、影响监测与评估面积30万亩。
高原医疗卫生与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21、高原医学研究方向
支持医院开展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支持医院建立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防治体系及多民族地区高血压患者基因库建设。通过项目实施,(1)掌握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分布趋势,建立患者管理档案;(2)利用互联网手机终端管理技术,建立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管理体系;(3)收集高海拔地区H型高血压患者基因样本,建设多民族基因库;(4)通过实施“多中心H型高血压患者降压辅以叶酸治疗的疗效研究”,验证和完 善高海拔地区高血压脑卒中防治体系。项目须建立患者管理档案1000份以上,建设多民族H型高血压患者基因库样本1000份以上。
22、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控制方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提出的基本原则:“充分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结果互认”,“政府部门要逐步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脱钩。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支持我省测试服务联盟建设,支持第三方专业机构建设中藏药品质评价中心、安全性评估中心和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设备须并入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
23、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1)基于人工智能和信息融合的锂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
开发一种新型的锂电池管理模块与系统,重点研究电池组的各种参数(单体或模块电池电压、温度、电流等)进行实时在线测量,在此基础上对SOC进行实时在线估算,同时实施必要的控制,以保证电池组的安全。
(2)“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创新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以“互联网+制造”为基础,探索我省制造业发展新模式,并在示范企业中开展数字化研发设计,制造设备数控化,实现制造过程中由自动控制提升到智能控制,以及运用工业互 联网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的网络化、社会化、服务化。要求在3家典型示范企业开展“互联网+制造”融合技术应用示范,提高示范企业生产效率30%以上。
(3)基于物联网的盐湖智能采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复杂采卤环境下生产体系内的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管理和控制系统,实现对盐湖资源整体的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该系统可满足各类主流通信接口,SOC评估精度≥93%,电芯参数监测精度≥98%,锂电池单体电压均衡度<±30mV,充放电控制误差≤3%、故障诊断准确率≥95%。
24、云藏藏文搜索引擎平台建设
依托藏文分词与框架语义,研究开发具备统计分析功能的云藏智能化系统,建立云藏藏文搜索引擎平台。解决基于solr搜索技术结合深度学习和分布式技术;支持十亿级数据规模,可承受数万用户同时并发访问;采用基于统计和语义规则的藏文分词算法-CRF算法,同时训练有三百万级藏文语料库。
25、智慧健康社区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智慧社区建设,需以健康为主线提供智慧社区服务,包括健康建档、个性化食疗、精准适量果蔬配送、药物配送、社区安全、儿童疫苗接种提醒、孕检提醒、社区养老等服务。建立健康档案1000份以上,研发相关新产品,形成完备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及可复制模式。
26、“热贡艺术”国际文化传播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建立热贡文化艺术大数据中心,将所有黄南州州级以上工艺美术师、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信息和创作作品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并线上发布展览;实现中、英、藏三语操作阅览;实现热贡艺术国内及跨境电子商务;实现艺术家和国内外热贡艺术收藏爱好者的在线交流。新增产值500万元。
精准扶贫专项
27、中藏药种植基地建设
支持中藏药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须与扶贫户(或合作社)签订包销合同,并制定和保障落实育苗、GAP种植、产品深加工规范,项目实施须有可持续扶贫保证。
28、鱼菜共生基地建设
支持鱼菜共生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须与扶贫户(或合作社)签订包销合同,并制定和保障落实绿色果蔬种植、高原冷水鱼养殖规范,项目实施须有可持续扶贫保证。
29、却藏寺村光伏扶贫电站示范
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装机量不低于5MW,“自发自用、多余上网”,贫困户每年得到扶贫补贴不低于2500元/年,并有可持续扶贫模式保证。
(二)申报要求
1、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进行支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研究示范。
2、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方向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企业。
3、项目申请资助经费与自筹科研经费配套比例不低于1:3,总经费配比不低于1:5。后补助项目按照企业实际投入计算,原则上参照此要求执行。
(三)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1、支持方向1,3-10,23,24
管理处室: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联系人:
李
冰 王杏芳 李
岩
联系电话:0971-8244566
2、支持方向11-22,25-29
管理处室:社会科技发展处
联系人:
张
静 刘宝龙
联系电话: 0971-8244588
3、支持方向14-15
管理处室:农村科技处
联系人:
张亚琦
常丽娜
联系电话: 0971-8233815
4、支持方向 2
管理处室:青海省农村牧区能源办公室
联系人: 李晓砚
吴红军
联系电话: 0971-8244844
三、科技合作专项
(一)援青专项 支持符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十三五”科技援青规划》目标与任务中所涉及的各类需求。通过科技援青机制,两省市科技厅、委分别以科技计划立项的方式支持本省地方组织的以及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与对方共同合作承担的科技项目,青海省地方及科研单位、企业与对口省市科技型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实施的跨区域合作项目的科技需求。
通过科技援青专项实施,共同引导和支持双方联合争取国家政策上、项目上的支持;加快青海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促进对口援青省市技术成果在青海的转化应用;对口援青省市产业向青海转移。
1、支持方向
依托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科技口部门联合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安徽、四川、陕西、广东、甘肃、山西等省市科技部门的科技援青机制,支持本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与上述各援助省市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联合申报科技援青项目。
支持在生态保护和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盐湖化工等重点领域的联合研究开发;支持符合科技援青规划并与我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对口援助省市的先进科技成果在青海省转化应用。支撑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将适用技术在我省地方转化、示范、推广应用及人才培养,提高基层科技创新水平。
2、研究目标
应用研究类项目突出技术、人才方面的援助培养与合作,提升我省科研团队整体水平及提升基层创新能力;产业化类项目突出援助省市、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与青海省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地方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在青海的应用;平台建设类项目突出两省科技园区的交流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3、申报要求
(1)科技援青项目在申报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同时,原则上要求外省合作方要申报所在援青省市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外省合作方所申报项目同时送我省备案,由我省向相关省市推荐,双方省市给予相应立项支持。
(2)科技援青项目应签有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并在协议中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对合作给予双方的有益之处予以说明,以利于援助省市给予立项支持。
(3)重点支持已获得支援省份立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申报项目已获得援助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立项的,我省可直接立项(培训类项目除外)。
(4)成果转化类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有不低于申请资助经费3倍的自筹科研经费进行配套,总经费配比不低于1:5。
4、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管理处室:青海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办公室 联 系 人:焦士元(湖北、安徽、四川、广东)
颜有奎(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山西)
阿克瑛(上海、浙江、江苏、山东)
联系电话:0971—8233278
(二)国际合作专项
根据科技部等四部委印发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结合我省科技工作实际,引导、支持我省具有较强对外科技合作基础和合作能力的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的相关研发活动,以及通过我省国家科技合作基地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及技术引进、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方式,实现对国外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
1、支持方向
通过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定或者协议框架确定,并对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技术合作研究、科技援外及已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实体合作的产业中开展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科技部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目标申报的项目;引进技术或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项目。
2、研究领域
在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盐湖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特色资源挖掘与利用、信息服务领域、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等合作重点领域所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1)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材料开发、生物质能源利用、农牧区用能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本土化研发。
(2)盐湖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重点支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金属材料、有机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开发的新方法、新技术。
(3)生态保护和特色资源挖掘与利用
重点支持生态监测、生态治理、生态补偿等关键技术;生态畜牧业、中藏药开发、特色农业资源开发、高原生物资源利用等技术。
(4)信息服务领域
重点支持涉及信息服务产业的农牧业信息化与标准化、医疗、教育等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技术。
(5)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
重点支持涉及高原医学、人口健康的发病机理、防治技术的联合研究。
3、申报要求
(1)项目合作目标明确、合作渠道畅通,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需签署合作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投入、分工、成果分享方式等内容。
(2)合作项目外方须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或以科研设备的使用转让、劳务、讲学、访问培训费用等方式折算投
入。
(3)国际合作产业化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有不低于申请资助经费3倍的自筹科研经费进行配套,总经费配比不低于1:5。
4、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管理处室:青海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办公室 联 系 人:焦士元
颜有奎 联系电话:0971—8233278
第五篇:关于组织申报2017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
关于组织申报2017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7-02-08 18:36:34 阅读次数:8 信息来源:高新处
宁科〔2017〕31号
各区科技局,高新区(一区多园)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根据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2017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苏科计发〔2017〕20号)文件要求,我委负责全市2017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申报组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本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分重点项目和竞争项目两种,申报单位及项目必须符合省科技厅相关文件所规定的范围和条件。
二、项目组织方式及限项要求
1.重点项目。原则上只面向指南十大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重点支持方向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方向。主要由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以上高新区管委会等,按照“项目+课题”的形式进行组织,由项目承担单位联合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申报。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应为主要课题的承担单位,其主管部门作为重点项目主管部门。每个重点项目可设置3—5个课题,同一单位原则上只能承担1个课题,每个课题省资助经费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2.竞争项目。由各项目主管部门围绕指南确定的产业前瞻技术研发及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方向,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按照面上引导、竞争择优的原则,择优推荐以企业为主的各类创新主体项目,产学研联合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研发。竞争项目省资助经费一般不低于120万元。
3.限额申报要求。根据省科技厅分配给我市的限项要求,本项目实行限额申报。项目经市科委咨询论证后统筹择优推荐、统一上报。每个行政区限报5项;国家级高新区内每个子园限报8项、省级高新区每家限报3项。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报3项;省级科技产业园、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省级文化科技产业园、省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各增报1项。在上述限额指标范围内,每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的重点项目不超过1项,由联盟秘书处负责组织;每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组织申报的重点项目不超过1项。列入省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库企业申报的项目及获得第四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决赛一、二、三等奖获奖企业(2016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参赛项目不受限额指标限制。重点项目申报占用项目申报单位所在地限额指标,课题申报不另占用指标。
三、申报材料
1.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按封面、项目信息表、项目申报书、相关附件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纸质封面,平装订,禁用塑料封面,不得活页装订),其中重点项目材料一式六份。项目申报单位须按照《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备案附件清单》中所列内容准备附件材料一套,提交项目主管部门审核。
2.申报材料需同时在江苏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指南》及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信息表等文本格式请在省科技厅网站下载最新版本,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四、申报时间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的网上及纸质材料,本市申报受理截止时间为2017年3月3日(周五),逾期不予受理。
五、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按要求网上填报项目信息表和任务书,备齐相关附件。
2.所有申报单位需将经审核的申报资料打印装订后报送相应主管部门。由各主管部门按照限项要求,对申报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初步审查,盖章。
3.项目申报纸质材料报送地点为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A1区市科委A118、A119窗口(江东中路265号,地铁二号线奥体东站4号出口,请报送材料人员携带市民卡)。
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7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