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重点专项2017年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与有关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开展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成运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全面推动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和《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71号)有关要求,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任务安排,按照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协议)要求和落实国家领导人外交承诺的任务部署,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形成机制,编制形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
一、专项总体目标和实施进展
本专项按照同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等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不同特点分别细化任务部署。通过支持重大旗舰型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共同资助联合研发、推动科技人员交流和合作示范,鼓励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鼓励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等方式全方位支撑科技外交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各项重点工作。通过加强统筹协调,集中科技创新合作资源,完善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政府间科技合作布局;通过实施具体项目合作落实协议和承诺任务,确保国家科技领域外交主张、倡议和承诺落地,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通过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构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提升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应对全球性和区域性重大共性问题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2016年,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签署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以及双(多)边政府共识,本专项共支持了我同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匈牙利、以色列、荷兰、泰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丹麦、比利时、波兰、捷克、奥地利、葡萄牙、德国、法国、芬兰、欧盟、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国际组织、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GIF)国际组织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国际组织等3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的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本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推动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创新合作,对于促进科技外交、推动开放创新、提升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全面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国际合作发挥了旗帜性、引领性作用。
2017年,本专项继续支持我国与相关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签署的有关政府间协议框架下开展的各类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项目,项目任务涉及政府间科技合作层面共同关注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以及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的有关问题等。针对政府间关注的重大议题和共同挑战,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致力于共同推动解决有关问题,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科技特有内涵。以科技创新领域交流合作为先导,围绕互联互通和其他民生科技领域,推动加强能力建设,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发展。积极参与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促进创新领域的多边科研和技术合作。推进我国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加速推动国内外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开放共享。鉴于国家外交工作需要和本专项定位,对于2016年度签署的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以及国家新近做出的重大外交承诺任务,本专项2017年度指南一并予以支持。
2017年第一批项目已于日前对外发布,支持我国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墨西哥、塞尔维亚、欧盟、德国、希 腊、以色列、蒙古、印度尼西亚、南非、埃及、金砖国家等14个国家、多边机制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
二、国别、领域和方向
经与有关合作方政府磋商议定,2017年第二批项目将支持我国与12个国家和多边合作机制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任务数143-145项左右,每个项目实施周期为2-3年。对应安排如下。
1.1中国和芬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芬兰共和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关于中国-芬兰科技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领域方向:
——清洁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节能及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控制和管理、低碳产业)。
——信息通信技术(包括但不限于5G及物联网技术与平台、垂直行业应用合作、新商业创造和服务创新)。
——城镇化(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与废物、废水管理,如废物管理设计、废物循环利用、生物燃气收集,废水解决方案)。
——创意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城市规划及设计,如智慧城市概念、绿色和可持续建筑和建设,智慧交通、体育 场概念和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等)。
拟支持项目数:10个左右。拟支持经费:12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1)本指南优先支持在以上四个领域中有产业化潜力的科研创新合作,尤其是产学研结合及技术示范项目;2)鼓励企业参与,鼓励多家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申报;3)中芬双方的合作单位投入力量要基本平衡;4)中芬合作单位要签署明确的知识产权协议;5)中方申报单位需提交芬方合作伙伴递交给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的英文版申请书。
1.2中国和法国政府间产学研创新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与法国奥赛欧集团关于创新合作的实施协议》
领域方向:航空航天、空间、能源、交通、医药。拟支持项目数:10个左右。拟支持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1)中法双方均由中小企业牵头申报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参与。政府仅为双方企业提供资助,要求企业至少提供与政府资助等额的配套出资。2)中方中小企业的标准请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11年6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法国中小企业要求雇员人数小于2000人。3)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
1.3中国和比利时(瓦隆)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合体间的经济、工业、科学技术合作框架协议》
领域方向:信息通信技术与微电子、空间与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10个左右。拟支持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1)对有企业参与并配套出资的项目优先进行资助。2)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
1.4中国和英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研究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自2013年12月2日签署之日起有效期5年)、《中国科技部与英国卫生部关于中英两国抗生素耐药性科研与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6年12月6日签署之日起有效期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关于中英研究与创新行动计划的谅解备忘录》(自2016年12月6日签署之日起有效期3年)。
领域方向:抗生素耐药性、农业科技。
拟支持项目数:抗生素耐药性领域不超过14个,农业科技领域不超过15个。
拟支持经费:1.2亿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1)中方项目建议提交单位的英方合作伙伴需向英方科技计划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申报,单方申报无效。2)抗生素耐药性和农业科技领域项目申报采取“2+2”合作模式,即中方项目参与方需至少包括一家中方企业和一家科研机构、英方项目参与方至少包括一家英方企业和一家科研机构。中方项目牵头单位既可以为企业,也可以为科研机构。3)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4)中外双方合作单位应签署协议或意向书等项目合作文件,其中必须包括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双方参与单位应明确在合作研发中的贡献和分工。
1.5中国和匈牙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七届例会议定书》
领域方向:生命科学、生物与材料、环境保护、农业、信息通讯技术、能源利用等
拟支持项目数:4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400万元人民币左右。实施期限:2—3年。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1.6中国和波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兰共和国政府科 学技术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波兰共和国科学与高等教育部关于共同资助联合研发项目的合作意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三十六届例会议定书》
领域方向:
——工程与技术领域,包括机械工程、仪器仪表技术、动力与电气工程、矿山工程技术、冶金工程技术等;
——能源科学技术,包括新能源发展、清洁煤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材料科学,包括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
——环境科学技术,包括环境保护工程、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治、森林采伐等;
——食品科学技术,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等;
——医学,包括健康和医学技术;医学技术工程,包括生物医药、文明病诊断和治疗、个性化医疗、新药等;
——信息通信技术;太空研究;无人机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6-8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2400-3200万元人民币左右。实施期限:2—3年。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根据《科技部关于征集2016年度中国与波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建议的通知》(国科外 发[2015]458号)要求已提交中波联合项目申报材料的中方单位无需重新申报,同时需请波方合作伙伴向本国科技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1.7中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澳大利亚工业部关于中澳科学与研究基金管理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与澳大利亚工业、创新与科学部科学与商业化政策司关于中澳科学与研究基金联合研究中心项目的合作意向书》
领域方向:
——先进制造
·包括大数据在内的天文相关技术; ·制造业中的新材料;
·能够使制造业产品降低风险、增加产量、提高附加值的交叉领域相关技术;
——医疗技术与医药 ·个人健康管理技术;
·更好的医疗保健及服务模式;
——资源与能源
·低排放的化石能及其他资源产品生产;
·新型清洁能源资源、储能技术、以及应对需求的节能、低廉且可靠的技术。拟支持项目数:6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3200万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1.8 中国科技部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科技合作协定》、《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合作备忘录》
领域方向: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
拟支持项目数:5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日方合作伙伴须为日本国内具有开展海外活动资质的中小企业。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1.9 中国科技部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科技合作协定》、《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合作备忘录》
领域方向:领域不限
拟支持项目数:10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日方合作伙伴须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下属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2.0 中国科技部与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科技合作协定》、《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日本科技振兴机构合作备忘录》
领域方向:环境和能源
拟支持项目数:1个产业联合研究平台项目和10个联合研究项目
拟支持经费:4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联合研究平台项目1000万元人民币,联合研究项目3000万元人民币)
其他要求: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2.1 中国和韩国政府间大型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
合作协议:《中国—韩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议定书》
领域方向:生物(含传染病、脑研究)、ICT(含高端制造产业)及可再生能源
拟支持项目数:3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27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2.2 中国和韩国政府间科技联合研究项目
合作协议:《中国—韩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议定书》
领域方向:生物(含传染病、脑研究)、ICT(含高端制造产业)及可再生能源
拟支持项目数:8个
拟支持经费:8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2.3 中国和韩国政府间产业技术研发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大韩民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关于加强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与韩国产通部国际合作司关于启动2017年产业技术研发合作项目的纪要》
领域方向:电动自动车、智能船舶、物联网家电、机器人、生物健康、航空无人机、高端消费品、新能源、高端材料、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新一代显示器、新一代半导体
拟支持项目数:5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125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2.4中国和泰国政府间双边联合研究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纪要》
领域方向:农业、科技创新政策、能源、公共卫生、信息通信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10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2.5 中国和泰国政府间三边联合研究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纪要》
领域方向:农业、信息通信技术、能源
拟支持项目数:2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2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合作必须由中泰双方联合第三方开展,第三方以东盟国家优先。中泰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2.6 中国和越南政府间联合研究项目
合作协议:《中国—越南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九次会议议定书》
领域方向:医药卫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拟支持项目数:4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8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2.7中国和以色列政府间产业技术联合研究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以色列国政府关于促进产业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创新合作协定》、《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与以色列创新署关于2017年度联合资助计划的的合作备忘录》
领域方向:领域不限 拟支持项目数:10个左右
拟支持经费: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他要求:合作项目类型为联合研究项目。要求企业作为牵头申报单位。双方合作单位须分别向本国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以PM2.5和O3为特征的 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范围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的要求。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英国伦敦煤烟污染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治污历程,通过建立严格的监测-减排-核查-评估等管理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不断升级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全过程的污染综合治理,实现 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源头治理、污染监测预警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会议等活动中得到应用,积累了短期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在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和艰巨的治理任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全面提升我国大气污染科学认知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
三、现有工作基础
“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地方相继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制定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了“蓝天科技工程”、“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等专项工作,中科院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广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2014年4月,按照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2 会议的要求,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保护部、卫生计生委、气象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大气污染治理的科研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协调机制,统筹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协同组织实施,为重点专项实施奠定了较好科研基础和机制保障。
四、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支撑治理雾霾及光化学烟雾等大气问题为目标,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攻关和成果共享机制,协同开展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污染高效治理技术、大气质量改善技术策略等研究,提升大气环境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及产业化,为不同阶段和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主要任务
1.统筹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研究,完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及质控标准,建立统一科技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数据共享。
2.加强对重点地区雾霾二次细颗粒物形成机理及扩散规律、影响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因素、污染源解析方法等研究,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对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加强大气污染与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关系及临床诊断和防护干预产品等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与疾病预防措施建议。
4.加强污染治理高效技术研发,研究落实鼓励技术转化应用政策措施,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支撑大气污染源头治理。
5.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政策及制度研究,强化大气环境标准及治理技术标准研究,支撑大气环境监管与制度体系建设。
6.开展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来源识别及区域联防联控技术集成研究,支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与空气质量改善。
7.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先进技术“引进来”和“走出去”,服务于大气污染防治。
(三)实施年限 2015-2020年
五、组织实施方式与保障措施
依托现有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协调机制,发挥部门、行业和地方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建设,强化重点专项一体化组织实施。发挥专业机构在项目管理中优势,规范各项任务落实与实施。依托“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 4 专题服务系统”,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统一发布平台,促进科研信息共享。
六、专业机构建议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长期从事资源环境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项目管理经验,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评审、立项、监督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果推广等环节构建了规范的管理流程,逐步建立了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管理队伍。
在以往大气污染防治科研项目管理方面,21世纪中心从“九五”末开始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相关项目管理,“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开始负责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863计划)科研项目过程管理,负责了“十二五”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管理工作,通过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圆满完成了研发任务。
21世纪中心将进一步加强机构自我完善,更好地服务于重点专项实施。
七、效益与风险分析
重点专项实施是进一步增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的重要举措,提升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大气污染防治人才队伍,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系统化 5 的技术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技术。重点专项实施具有较好的基础,随着环境管理制度健全和监管的加强,将很好保障重点专项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
附件
“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确保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总体目标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有效运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积极有序地推动“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以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信息通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全球形成经济发展转型与科技、产业变革相交织的态势。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空前活跃。开展持久、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成为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国
际科技创新合作是新形势下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保障国家外交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日益深入,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中不可忽视的主体。科研资金、技术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快,国外资金在一国研发资金中占比增加。主要国家纷纷制定出台各种吸引和留住国外优秀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助力本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合作成为各国科技创新合作的着力点,各国创新战略纷纷打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合作的政策环境。开放科学与开放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科技创新全球化要求必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统筹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
从国内来看,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为确保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经济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双重需求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全球资源,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有效抓手。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贯彻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举措,都对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国 — 2 —
际科技创新合作是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提升我国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需要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科技创新合作战略。
“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际科技合作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初步形成。国际科技合作投入显著增长,合作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政府推动引导和民间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完整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已逐步形成。截至“十二五”末期,已建立了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内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49家。我国已经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1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形成了稳定的政府间合作机制,覆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依托“科技伙伴计划”开展务实合作,拓展了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新局面。科技合作支撑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初见成效。建立了跨部门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从全球角度谋划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但有效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仍需解决若干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程度有待提高;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议题磋商的人才储备不足,— 3 —
各创新主体的合作能力不足;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激励措施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投入水平和使用政策与合作需求不匹配;相关政策瓶颈亟待突破。
由此,“十三五”期间,应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从思路、目标和任务部署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启合作的新局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我国对外科技创新合作工作。
二、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
“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密围绕《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通过创新对外合作机制,打造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合作新优势,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深入贯彻新时期我国总体外交战略方针,切实发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巩固双边、多边合作关系的引领和催化剂作用,深化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治理,推动科技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做出应有贡献。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十三五”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要做好“四个统筹”。一是统筹运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全球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促进国内外资源有序流动和互利共享,发挥资源最大效益。二是统筹运用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积极破除国内政策机制障碍,深度参与并逐步推动国际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改革。三是统筹运用好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科技创新合作,将地方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纳入国家整体对外合作框架,推动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四是统筹运用好政府和民间科技创新合作两个途径。充分调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以及科学家个人科技创新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官方合作聚焦重点、民间合作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2.主要目标
“十三五”我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目标是: ——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创新合作机制,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围绕各行业、部门和地方的重大需求,为解决重大、核心、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力,培育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合作带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
——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创新聚集地。
国家创新体系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全球创新网络融合日益紧密,全球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有效聚集。加快培育和引进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提升科研创新人才国际化水平。重点支持一批国际合作基地,以多种形式开展国际联合研究与产学研合作。推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互利合作共同体。
——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局面。服务总体外交,创新政府间合作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共赢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互联互通新局面。积极参与并适时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大国责任,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人口健康、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环境问题等全球挑战。通过双边、多边及区域合作机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治理,提升我国在合作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科技援外工作,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积极带动、引导和服务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高企业国际化层次和水平,促进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任务部署
为实现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将着 — 6 —
力实施以下9项重点任务:
1.深化对外科技合作,助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进一步丰富对外科技合作的内涵,完善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间科技合作布局,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紧密围绕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协议),落实双(多)边重要共识和承诺,完善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全链条政府间科技合作布局。充分发挥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的“伞”式作用,丰富和深化与大国的“创新对话”机制,形成与人文交流、高层对话机制间的有机衔接。通过充分交流增信释疑,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科技创新内涵。谋划建立双(多)边“创新基金”,支持双(多)边技术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在“创新对话”机制下,与相关国家(地区)建立“创新论坛”,为政府间和民间国际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搭建新的机制与平台。加强同周边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科技创新需求的对接,进一步建立或完善与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科技伙伴计划,以科技创新合作为纽带强化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多边科技合作,广泛深入参与多边机制中关于创新议题的磋商,为全球重大发展议题和挑战提供解决方案,为国际社会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与沿线国家科技创新互联互通新局面
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先导作用,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人员交流合作,与沿线国家合作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政策交流与沟通,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文交流平台。与沿线国家共建一批国家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引导和鼓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与沿线国家主动对接,协助沿线国家建设一批符合本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园区。聚焦沿线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充分利用部分沿线国家的优势科技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共性关键技术和应对共同挑战的合作研究。加强技术合作,支撑沿线国家的铁路、公路、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推动在相关领域的产业、产能、标准国际合作。促进科研仪器与设施、科研数据、科技文献、生物种质等科技资源互联互通。鼓励科技型企业在沿线国家创新创业,开拓国际市场。
3.加大对外开放,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 加大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开放力度。支持外国专家牵头或参与战略研究、指南编制、项目实施、项目评审和验 — 8 —
收等工作。鼓励在华外资研发中心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针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不同的研发合作机制。搭建研发创新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海外技术、人才和资本到中国创新创业,形成包括基础研究、新兴和共性产业技术、应对社会民生挑战的全方位合作布局,面向全球构建涵盖项目合作、人员交流、信息共享、基础设施研发合作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
4.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以“立足现实、定位清楚、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为方针,基于我国自身情况制定发展战略与计划,稳步推进我国参与和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继续参与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计划(ITER)、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大洋发现计划(IODP)等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我国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我国有优势的重点领域,围绕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出我国可能组织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方向,力争发起和组织新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和装置国际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和完善相关领域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和装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国际合作共享。
5.丰富完善科技援助内涵与方式,提升科技援外层次 面向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以“科技伙伴计划”为载体,在尊重不同国家(地区)发展需求基础上,帮助受援国改善民生、增强科技自生能力,有效发挥科技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以及科技园区为引领,带动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以技术转移中心为支撑,解决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实际问题。依托杰出青年科学家访华计划、援外技术和科技管理政策培训、国际青少年科普活动、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等机制,创造持续交流机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能力。继续推进发展中国家科技特派员工作。以科技创新合作助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6.加快培育满足新形势需求的科技创新合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积极统筹规划科技引智工作,开拓引智渠道,创新引智模式,继续依托各类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国内紧缺的海外高端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优秀华人科学家和外国科学家来华工作。加快培养一批既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和政策,又熟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规则的、具备国际视野的青年科研与科研管理人员队伍。逐步启动重要科研岗位全球招聘,推动面向全球选聘各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中国科学家和科研管理人员到国 — 10 —
际组织任职,大力推进国际组织任职高端化,逐步形成国际组织任职人才梯队。鼓励中国科学家参与新兴国际科技组织的创立与发展。加强我国参与多边机制科技创新议题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7.优化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网络,推动可持续的合作研发
面向全球有目的、分重点地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竞争前技术等领域加强和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布局。支持设立一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海外研发基地,建立若干具有专业特色,符合区域合作需求的国际产学研联盟。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试验区,率先开展相关政策和机制的试点、推广工作。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引入公私合作模式,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纳入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引导其积极参与“创新对话”、“创新论坛”等交流机制。依托各类平台推动可持续的合作研发,形成以成果为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动态调整和重点资助机制。
8.发挥区域优势,推动构建深度融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互利合作共同体
依托地缘优势,充分发掘重点地区特色科技创新资源,支持若干区域重大国际科技创新互利合作共同体。支持相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区域科技合作桥头堡;与中亚国家在生态环境保
护、可持续发展、科技人员培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科技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与东盟、南亚国家在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和基地共建;与阿拉伯国家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合作。
9.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走出去,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吸纳企业参与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实现政府对话、企业对接,提高合作层次。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鼓励我国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外国机构或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推广适用技术和成果,以科技创新合作带动产能合作。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
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一批合格的科技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技术引进、技术转移等提供专业服务,推动我国企业与国外科技企业对接,开展创新合作。鼓励国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搭建企业国际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项目、人才、投融资、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支持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初创企业开展国际交流。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国内创新创业人才、初创企业提供国外技术、政策、资金等信息服务。引导留学归国人才回国创业、境外科技人才来华创业。
四、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部际、省部协调机制建设,协调完善引进人才落地等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配套政策,继续推动加大财政资金对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投入,引导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协调完善涉外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完善与加强决策咨询和监测评估等,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1.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部际协调,推动构建省部协调机制,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统筹衔接
进一步扩大现有部际协调机制的覆盖范围与信息共享程度,提升协调机制的参与层次。构建省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协调机制。推动重大合作项目部门、地方会商。发挥部门、地方、机构科技创新合作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资源、政策工具和资助渠道之间的统筹衔接,形成既分工又协作,高效运转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协作体系。
2.协调完善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配套政策,提高合作资源利用效率
协调有关部门通过试点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全面放宽国家亟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外国人在华工作的有关管理规定,优化相关工作许可、签证、居留和生活政策等。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因公出国(境)分类管理政策,进一步优化和放宽科技创新管理、科技评估咨询机构承担国际组织管理及联络工作机构的
因公临时出国(境)限量管理政策。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国际组织任职人员配套激励政策。推动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相关设备、样品出入境审核效率。
3.继续推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协调完善涉外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大科学工程(计划)、对外科技援助、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立与参与国际组织等工作的国拨经费投入。引导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采取公私合作等方式加大对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4.强化战略研究,支撑科技创新合作国别区域多元化布局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战略研究,面向不同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以及“一带一路”等具有区域特点的国家群,开展有重点、差异化的战略研究。以战略研究支撑对特定国别、区域采取分类化合作机制,在特定研发领域、研发创新阶段,与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开展区别化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有效提升合作效率和效益。
5.加强监测评估与信息共享,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绩效有效提升
落实科技体制改革要求,以国际标准或规则为标杆,对国际 — 14 —
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基地等有序地开展监测、考核与评估,加强信息共享,有效推进部门、地方、机构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为改进管理、动态完善、提高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绩效提供决策支撑。依托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考核指标体系研究与试点,对科技创新合作规划开展监测、考核与评估,支撑对任务部署的必要调整,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为制定新一轮规划提供依据。
6.强化科技外交官职责使命,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进一步加强驻外科技机构战略布局和科技外交官队伍建设,优化完善其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外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区域创新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协助企业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
7.加强智库建设,完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决策咨询制度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智库建设,支持其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积极推动智库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技创新议题的研究合作,提升我国科技软实力。鼓励智库主动布局研究网络,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经常性、长期性合作研究与交流机制,共建合作研究平台。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决策咨询需求发布与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部门、地方加强智库建设,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智库网络。
第四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细则(精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细则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十三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集成的五大计划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师,高效地组织该计划项目申报,根据2016和2017该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相关推荐部门的要求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如下申报细则。
一、项目要求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来源于《专项实施方案》,指南在最后形成之前一般会再发布指南建议征求意见,教师要积极设法参与和了解专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编制和指南建议征求的工作,提前谋划,做好项目的申报准备,学校和学院协助收集信息,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三、科技处须及时转发申报指南,布置相关工作,有关信息发布在科技处主页上(网址:http://std.xmu.edu.cn/4753/list.htm),指南同时也可以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找到,(网址:http://service.most.gov.cn)。学院科研副院长和科研秘书务必认真阅读申报要求和申报指南,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和理解指南内涵,协助申报团队召开项目研讨会,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与科技处保持沟通状态。
四、科研团队确定正式申报,须同时认真阅读厦门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流程(详见附件1),选择推荐部门(详见附件2),及时通过学院给学校反馈有关项目信息表(详见附件3)。
五、申报团队确定项目负责人后,指定一名项目助理,在学院和学校的协助下组织召开论证会议,特别提醒以下几点:
1、解读指南(须注意指南中所列的指标是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可能有隐藏的指标),分解任务,了解申报共性要求(该批项目申报要求)和该专项的要求(专项指南所附的要求);
2、确定申报单位,按要求控制申报单位数量,确认单位是否符合要求并已在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系统注册;
3、确定课题(任务)负责人,查看年龄、职称、学位是否符合要求,工作时间尤其是外籍人员工作时间是否符合要求(该类人员要附证明,国内全职由国内单位开具全职证明,非国内全职须同时开具国内和国外工作时间证明);
4、确认申报团队全体人员不存在超项问题,请每个参与人员都承诺不存在超项问题,可以根据姓名和身份证号从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系统查询印证。2016年申报限项规定如下:
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7年6月30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指南要求要配套经费,该经费最好由合作企业提供,若非得我校提供,请根据自筹经费审批流程(详见附件4),学院和学校审批通过后给予办理自筹经费证明。
6、有关联合申报协议的准备,牵头单位须与所有合作单位签订联合申报协议,一般情况下可用简易模版(详见附件5),特殊情况可自拟文件,经各方单位审核后办理签字盖章手续。自拟协议内容有关注意事项:
1)、要有甲方乙方责任主体,协议内容等,签署时间非常重要,科技部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形式审查时依据:签署时间靠后的项目被取消评审,靠前的项目保留,但超项的人要退出靠前的项目,且两年内不能参与申报。
2)、不允许有因签订协议,我方就不能申报同一项目的条款,可以改为我方团队不能申报同一项目;
3)、需我校自筹经费的条款慎重,要确实有能力自筹; 4)、不允许承诺人力、物力、财力等超出我校能力的,其他建成什么生产线,完全不是我方能胜任的条款等; 5)、不允许有知识产权明显不公平的条款; 6)、不允许有同一单位既是甲方又是乙方的条款; 7)、不允许其他明显不符合规律和能力等的条款。
7、注意提前准备6个比较耗时的文件: 1)、联合申报协议; 2)、自筹经费证明;
3)、课题/任务组长以上外籍人员工作时间证明; 4)、有些专项需要签署数据共享协议; 5)、有些专项需要签署补充协议; 6)、有些专项需要签署伦理证明。
六、正式填报项目。科技处根据学院报来的项目信息给已有账户的项目负责人授权后,项目负责人即可登录系统填报;无账户的项目负责人,科技处根据创建用户流程(详见附件6)为其创建账户,并根据项目信息为其授权,将账户信息反馈给负责人,负责人方可登录系统填报。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参与身份申报的教师,除了配合牵头单位提供相关上报材料和及时给学院和学校反馈项目信息外,最重要的是与对方签订联合申报协议,协议内容可参考本细则第五条第6点和第八条第3点规定,且提前两天将协议发给科技处项目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办审核,通过后方可办理用印手续。
七、在线提交预申报书时间节点安排:申报团队确定推荐部门后,按推荐部门通知要求,通过科技处按时反馈项目信息表,并于推荐部门截止前3个工作日在线提交预申报书,科技处主办人员审核后提交给推荐部门,推荐部门审核,并在科技部截止前提交给科技部专业管理机构。
八、其他要注意事项:
1、关于推荐部门:目前可推荐的部门有120多家,我校主要选择教育部、福建省科技厅和厦门市科技局作为项目推荐部门等,选择后,须同时关注该部门网站通知,按推荐部门结合我校要求按时提交反馈信息及正式预申报书。
2、为有效组织,有申报意向(包括牵头申报和参与)的教师尽早填写《厦门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情况汇总表》,以便我校掌握申报情况,更好地在时间节点前提醒相关老师。
3、关于配套资金,一般情况,高校均不作自筹经费计划,如果特殊情况,要么由企业配套,要么确实有配套经费要求,请按自筹经费审批流程办理相关手续。
九、预申报书电子版提交自查注意事项: 1、3000字非常重要,建议最好不要超过字数限制,实在无法控制,建议部分内容以插入图片的形式展示,一些专业字符无法输入的,可以将字符做成图插入;
2、完成填报后,下载预申报书预览,检查是否有重大表述不合适,是否有错别字,排版格式是否统一、美观,附件多的将附件名称制作目录后上传;
3、上传的联合申报协议是否彩色扫描,签章是否完整,是否落款了日期;
4、配套经费证明是否已盖章,是否彩色扫描上传;
5、除了共性附件,是否上传了特别附件,如数据共享协议、伦理证明和补充协议等。
6、对上报人员在线超项问题再次审核;
7、在线提交给单位管理员并告知她们。
十、预申报书纸版
1、单位管理员在线将预申报书提交给推荐部门后,项目负责人方可在线打印预申报书(此时“非上报材料”水印会自动消失,生成一个具有二维码的页面),双面打印一式4份(上报2份、科技处和项目组各留1份),每份附上联合申报协议、自筹经费和外籍人员工作时间证明等原件(至少2份原件上报),装订好;
2、相关人员签字;
3、送到学校科技处,科技处盖好章,在截止日期前快递寄出。
十一、祝老师们顺利申报!顺利获批!
第五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解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解读
为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日,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6〕113号,以下简称《办法》)。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办法》,财政部科教司、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对《办法》进行了解读。
一、关于《办法》制定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学术环境,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破除了一系列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系统重构科技计划体系,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其中明确提出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归并,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经过2014-2016三年改革过渡期,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相关科技计划整合工作已经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经启动实施,有必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包括资金管理办法在内的相关管理制度,为重点研发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和支撑。
为了规范科研项目资金管理,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以下简称11号文);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资金管理和使用方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深化改革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这两份文件聚焦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关键环节以及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与此同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不断提出了新要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的重点之一。根据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迫切需要出台资金管理办法。
二、关于制定《办法》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制定《办法》的总体思路是:以支持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金效益”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精神,力求适应科研活动规律、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遵循这一思路,在制定《办法》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二是坚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按照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明晰各方职责,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与资金链相互融合的资金管理模式,满足重点研发计划全链条一体化组织实施需要。三是坚持“放、管、服”结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承担单位资金使用自主权。强化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三、关于《办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精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等。其中,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包括前补助和后补助。《办法》适用于中央财政安排的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的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对于后补助支持方式,财政部、科技部已于2013年印发了《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下一步,两部门将根据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展和实际需要,适时研究完善后补助支持机制。
《办法》共8章57条,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点,从预算编制到执行、结题验收到监督检查,全过程、全方位地提出了资金管理的要求,明确了《办法》制定的目的和依据、重点研发计划资金支持方向、管理使用原则和适用范围,就重点专项概预算管理、项目资金开支范围、预算编制与审批、预算执行与调剂、财务验收、监督检查等具体内容和流程、职责做了明确规定。
四、关于《办法》的主要变化内容
与原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相比,《办法》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建立了适应重点研发计划管理特点的概预算管理模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下设项目,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下设课题。在重点专项层面,实行概预算管理;在项目层面和课题层面,实行预算管理。按照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项目预算管理,政府部门只核定批复重点专项概预算,不再核定批复具体项目预算。
二是遵循科研活动规律,落实“放、管、服”改革。适应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办法》坚持简政放权,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将会议、差旅、国际合作交流费合并为一个科目,该科目支出预算不超过直接费用预算10%的,不用提供编制测算依据。完善了燃料动力费管理要求,取消了单独计量的限定条件。大部分直接费用科目调剂,由课题承担单位受理批准。完成课题任务目标并通过财务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结余资金在财务验收完成后两年内由承担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同时,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明确了相关主体的管理责任,并要求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资金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注重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更加注重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健全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提高了间接费用的比例,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比例上限,由原来的20%、13%、10%提高到20%、15%、13%。取消了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明确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如项目层面聘用的财务助理等,均可开支劳务费。劳务费预算据实编制,并不设比例限制。
在《办法》制定过程中,一些单位建议制定统一的间接费用管理使用细则,考虑到承担单位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不宜“一刀切”、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根据《若干意见》精神,由承担单位切实履行法人责任,结合单位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合理制定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处理好分摊间接成本和对科研人员激励的关系,安排的绩效支出应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
五、关于如何推动《办法》有效落实
《办法》对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科技创新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办法》尽快得到准确理解和全面落实,相关部门、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共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办法》明确了各方管理职责。财政部、科技部负责研究制定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制度,组织重点专项概算编制和评估,组织开展对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相关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所属承担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落实重点专项项目资金管理责任;专业机构是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重点专项项目预算申报、评估、下达和项目财务验收,组织开展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承担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相关方面应按照《办法》要求,履职尽责,规范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
二是组织宣传和培训。财政部、科技部将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指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学习,全面提高对《办法》的认识和理解,为政策执行到位提供保障,同时两部门将密切关注《办法》发布后各方反应,认真研究处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相关部门(单位)也应加强宣传培训,确保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科研财务助理对《办法》理解到位。
三是加强监督和指导。科技部、财政部将通过专项检查、专项审计、报告分析、举报核查、绩效评价等方式,对专业机构、项目承担单位贯彻落实《办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抽查。相关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所属承担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落实资金管理责任。专业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对重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承担单位应当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保证项目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