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药重点研发计划

时间:2019-05-13 03:1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医药重点研发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医药重点研发计划》。

第一篇:国家医药重点研发计划

附件2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1.1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 1 —

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形成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证候要素结合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讨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辨识新方法。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医证候与某些疾病核心病机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以临床试验数据为依据,明确证候临床演变规律;初步明确证候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和技术方法,进入中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

1.2.1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理论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临床长期应用且有一定基础的经典名方或大品种(《中国药典》收载),诠释中药配伍作用和量效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整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复方配伍理论和优化技术研究,以增效减毒为目标,以相互作用为核心,突破中药复杂体系解析关键技术,形成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及技术规范,并形成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和经方优化提供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并阐述其 — 2 —

科学内涵,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完成2个复方配伍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初步阐明其效应网络。建立从方剂遴选、药效物质筛选及评价、配伍配比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组分配伍技术体系,形成组分中药研制方案;阐释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和科学内涵。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 1.4.1中医传承平台构建与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的需求,研究建立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结局评估与随访以及数据管理与分析利用等模块,形成智能化中医传承信息系统;建立以中医知识库、名老中医知识图谱为基础的个性化知识体系,形成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辨证论治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多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为提升基层青年中医临床诊疗服务水平提供支撑。所构建的中医传承平台经一定数量的临床传承研究验证。

考核指标:研发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挖掘、辅助决策支持等5~8个软件,建成基于互联网、方便实用的具有辅助传承、辅助诊疗、辅助研究、辅助学习等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和相应APP,经500位以上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与社会开放服务验证,形成软件著作权5~8项;形成《名老中医临床数据

与经验知识采集规范》以及《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应用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2.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成熟方案循证评价研究

2.1.1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血管疾病及肺系、胃肠系恶性肿瘤等的中医防治,以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为切入点,选择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临床证据的诊疗方案,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中医防治某种重大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每个研究样本量不少于500例;初步阐明作用规律和可能机制,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纳入高级别中医和西医临床指南。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或1类疾病申报。优先支持牵头单位为三甲医院,曾牵头组织过并圆满完成了多中心临床 — 4 —

研究,研究结果在知名期刊发表。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临床知名专家团队,国内外高水平方法学团队和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

3.中药资源保障

3.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3.1.1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选择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充分分析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因子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系统考虑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开展基于中药材的精细农业耕作、定向培育、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仿生栽培、菌根栽培、仿野生抚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研究,示范构建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并推广应用。构建全国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50项中药材土壤改良、仿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技术;建立50种以上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或模式;形成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服务技术体系。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含推广单位)。

3.1.2中药材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及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材重金属超标和植物生长激素滥用等问题,开展农残、重金属等外源有害物质及植物生长素对中药材质

量及安全性影响研究;建立和完善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真菌毒素等外源有害物质数据库;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根据中药材有害外源污染物的区域特性及吸收分布特性,结合国际上规定的人体最大安全摄入量和中药服用剂量及模式,提出适合于中药的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形成中药材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阐明8~10种植物生长激素等外源有害物质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建立10种中药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数据信息不少于300种农药残留、6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10种真菌毒素;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的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申报3~5项中药材有害物质安全限量国际标准;形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1.3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以定点扶贫地区为重点,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药肥减施增效、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源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 6 —

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单元,基地示范区不少于500亩,种源基地不少于50亩,推广面积5000—10000亩,带动不少于5000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1项,每个项目不超过3种道地中药材品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

3.2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中药材综合利用 3.2.1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中药材“非药用部位”潜在药效成分发现、药效活性评价、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是药材生产过程下脚料的循环利用、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的原料或再生资源性产品,以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考核指标:建立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功效定位、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5项,形成3~5种不同类型中药废弃物转化利用技术,明确10种大宗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药效成分、药效活性及质量评价,实现20~30种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开发10个以上药用、兽用、饲用等新原料资源。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3常用中药材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3.3.1“有毒”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毒性成分、安全用药剂量尚未明确等问题,选择《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代表性“有毒”中药材,系统开展药效物质、量—时—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及可能的易感物质和易感机制研究;建立毒—效关系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技术体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阐明25~30种“有毒”中药材的毒—效特征、量—时—毒—效关系,明确其毒效关联,安全用药剂量和用药规 — 8 —

范;建立“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和毒性成分数据库,修订和提升“有毒”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针对“有毒”中药材的科学认知、客观评价和安全使用、有效防控的系统方法。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 4.1 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研发 4.1.1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布局,选择有代表性、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从种植、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系统组织开展种植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开发功能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集成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涵盖中药材大品种种植、加工、研究、开发、生产的高水平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利用当代先进的方法,中药材大品种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发展。每个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推广面积不少于5000亩,带动不少于1万农户增收(户均增收5000元),每个中药材大品

种深度开发不少于10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获批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100亿。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每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组织推荐不超过1种道地大品种。鼓励围绕大品种从种植、研发、产业多环节进行集成设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不同省份围绕同一道地品种联合申报。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实施方案。

4.2 中药生产、制剂关键技术研究 4.2.1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环节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灭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以提升中药绿色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基于中药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结合现代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生产中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环境友好生产线。

考核指标:形成3~5项关键技术;创制或集成1~2套符合中药特点的绿色制造技术组合或装备组合,在不少于3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学科交叉、国际合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2.2减少抗生素应用的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整理中医药抗生素类作用古今文献,以中医药治疗呼吸、泌尿、妇科等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增效减毒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研究。

考核指标:评价3~4种抗生素敏感菌感染性疾病、1~2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疗效,并形成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初步阐明中药缓解抗生素耐药及耐药菌敏化的作用机制;进行4~8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基础、临床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应用指南和中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中医诊断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5.1中医智能诊断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重点研究其信息采集、识别、处理与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脉诊、舌诊病例库,构建基于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体系和平台,实现脉诊、舌诊等的工程化、智能化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

考核指标:完成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新产品研发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建立基于中医脉诊、舌诊等的疾病诊断技术平台,形成中医脉诊、舌诊设备及其信息采集、识别与处理分析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不少于5万例的脉诊或舌诊信息与其相应的病例资料数据库,形成脉诊、舌诊等现代工程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挖掘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分别选择脉诊仪、舌诊仪申报。鼓励产学研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6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6.1 中药饮片智能调剂与煎煮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符合中药特色、基于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节能、便捷中药煎煮设备;研发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衔接的中药饮片智能自动化调剂设备,中药饮片全自动调剂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1~2项中药饮片煎煮设备,研发或升级改造1~2项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完成相应设备的操作规范;相关设备应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批准和注册。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与项目申请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则上由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结合,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7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及示范

4.7.1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健康云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根据中医药大数据发展的需求,统一标准规范,突破中医药异构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中医药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利用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家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中医药大数据创新应用与共享服务的技术体系,研制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建立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与医疗质量

评估的病案首页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为中医医疗与科研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起可以满足中医药大数据管理利用的数据中心(硬件、机房设施、软件系统),与中医健康智慧云平台以及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的安全保障、隐私保护系统;形成中医药数据汇集、管理、共享利用的规范40项,相关信息标准30项,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完成50家中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的电子病例数据集成与分析挖掘平台建立;完成500家医院病案首页数据采集、汇聚与分析利用平台建立;为30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馆提供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以及远程医疗咨询的服务,形成数据汇聚、数据展示、医疗质量评估以及数据管理利用的技术平台;为中医药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数据汇总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有相当硬件、软件以及研究基础的单位承担。鼓励企业参与,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中医药国际化 5.1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

5.1.1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研制针灸临床研究的共性技术与方法,建立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等针灸临床研究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专业化团队,负责国际针灸临床研究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以及第三方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的任务;利用国际针灸临床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组织开展针灸优势病种的效果比较、优势分析以及相关效应机制的研究,为针灸临床决策以及验证性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考核指标: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1个,建立可在国内外方便使用、多语种的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一个,形成软件著作权3~5项;组织5~8个国家、150个针灸师参加,应用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对不少于3种疾病、足够分析样本量的针灸临床效果比较、优势分析研究与相关的效应机制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报告3~5篇;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并进入高级别临床指南;形成国际组织的《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的管理规范》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质量保障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牵头单位要有针灸临床研究、国际合作以及临床评价研究与数据管理、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研究的基础。

5.1.2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

5.1.2.1中医药“一带一路”联合开发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跨境传统医药标准制定、药品注册及相互认证、产品联合研发、药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开展相关传统药物的临床评价研究;建立中医药或民族药医疗与研究中心、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中心或中试技术平台等。

考核指标:建立传统医药医疗和研究中心1~2个或建立药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平台1个;完成1~2个药品的境外注册,与合作国家制定传统医药标准3~5项。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6.1民族医药传承与资源保护 6.1.1民族医药传承研究

研究内容:以尚未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为对象,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发掘、民族地区民间医药知识和用药经验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整理名老民族医专家学术经验并制定特色医疗技术规范;开展民族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表述规范示范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尚未发掘整理的不少于6个少数民族的医药古籍文献、医药知识或用药经验的整理;制定10个名老民族医专家特色医疗技术规范并进行临床评价,建立不少于20个名老民族医传承研究室;形成25~30个民族医药的《民族医药基本名词术 — 16 —

语规范》(至少含汉语等2个语种的版本)。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2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常见病研究

6.2.1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诊疗方案及经典方剂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优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彝医等民族医,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性痴呆、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防治,开展病机与病期、方案优化与临床评价、特色技术与制剂、诊疗指南制定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的规范诊疗方案、特色诊疗技术;优选临床常用、疗效确切的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经典方剂,开展方剂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

考核指标: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的防治方案、诊疗标准与指南、特色技术及有效制剂等服务包不少于8个;明确5~7个代表性民族药经典方剂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做出评价。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7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

过30家。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民族医治疗优势病种的专业临床研究队伍,以及具有民族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研究基础的专业队伍。

申报要求

1.本专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6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2家。

2.申报单位和项目(含课题)负责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第二篇:湖南2018重点研发计划申报

湖南省2018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

目 录

1、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1

2、智能机器人系统及应用....................................................3

3、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5

4、先进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8

5、云计算与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12

6、物联网传感与互联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14

7、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研发.................................................17

8、水稻种业创新与绿色增效关键技术............................20

9、旱粮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2

10、畜禽水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25

11、经济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创新..............................27

12、湖南优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31

13、大宗水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33

14、重金属污染农田源头防控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36

15、智能农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39

16、乡村宜居及特色产业模式集成与科技综合示范.....42

17、湖南茶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45

18、妇幼健康大型队列及疾病防控研究........................101

19、恶性肿瘤多学科诊疗关键技术研究及创新体系建设.102 20、骨关节炎临床防治研究.............................................104

21、皮肤微生态与皮肤疾病防治应用技术研究............106

22、医用植入体与新型物理治疗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 108

23、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究开发............................109

24、生物样本与基因健康大数据应用集成技术研究....112

25、临床诊疗技术培育专项..............................................115

26、城市黑臭水体监测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116

27、复杂难处理废水深度净化技术与装备研发............120

28、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125

29、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与装备研发................................128 30、地下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关键技术和系统研究.......132

31、重点领域国际创新合作.............................................136

32、“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139

33、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141

34、国际与区域创新合作环境........................................143

35、重大脑疾病动物模型研发........................................144

36、其他..............................................................................147

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7年底我省新能源汽车乘用车产能超过200万辆,中车时代电动、比亚迪纯电动客车产销量居全国前列。但是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省内配套率偏低,技术水平还存在瓶颈,关键技术急需突破。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重点攻关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体系、电力电子集成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瓶颈技术,建立并完善我省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及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高频开关技术的模块化充电机研究设计,满足各种不同电压、电流等级充电机配置需求;研究智能化通讯监控技术,实现充电桩与BMS和充电站后台监控系统实时通讯监控和远程操作;研究并建立智慧城市充电运维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利用手机客户端等进行充电站点信息查询、信息推送、缴付费等功能。

考核指标:充电机效率大于98%(半载),谐波含量、电磁兼容等指标满足国标要求;实现智慧城市智能充电体系运营示范,在线充电桩(或充电机)100台以上。

(2)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设

计及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宽电化学窗口、高室温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体系;研究活性颗粒与电解质、电极与电解质层的固/固界面构筑技术和稳定化技术,开发固态电极和固态电池的制备技术;开展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及专用装备的研究,开发高安全、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实现装车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固态电池的设计原理和材料体系;阐明循环过程中动力学特性及结构演化规律;室温下,单体电池比能量≥300Wh/kg;循环寿命≥2000 次(0.3C 以上倍率充放电,100% DOD);成本和安全性达到国家要求,实现装车考核。

(3)商用车与轿车高可靠性车载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功率器件级集成的多变流器拓扑结构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芯片集成封装技术;研究机-电-热集成设计技术及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硬件安全冗余、软件容错等系统功能安全技术;研究集成电力电子控制器产品(简称PCU)的可靠性及测试方法。开发出适用于10~12米纯电动或插电式(增程式)客车的PCU产品。开发出适用于A级(或A0级)纯电动或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PCU产品。

考核指标:商用车电力电子集成控制器产品比功率≥10.0kVA/kg(对于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按驱动电机控制器和发电机控制器峰值功率之和计算);控制器最高效率≥98%,效率大于90%的高效区≥80%,集成控制器电磁兼容性能(EMC)(带载)、可靠性满足整车要求,PCU产品寿命≥8 年(以关键器件寿命设计文件与加速寿命验证测试报告作为验收依据);PCU产品设计安全等级达到或超过ISO 26262ASIL-C 等级;配套整车产品完成公告,并批量装车。

二、智能机器人系统及应用

机器人集机械、信息、材料、智能控制、生物、医学等多领域技术于一体,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智能化的开端,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影响日益深刻。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国防科大、湖南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等院校在机器人领域均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专项拟在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机共融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拓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并实现产业化推广。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是:在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示范。研制出满足工业制造高速度、高精度要求的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满足对复杂目标高速高精度抓取、分拣、组装、装配、焊接等任务要求的机器人视觉控制技术。在3-5个行业中进行应用示范。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识别与伺服控制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速高精度的三维成像技术,实现复杂干扰环境下工件目标的三维图像实时获取;研究三维目标识别与分类技术,实现柔性精密制造生产中多样化工件目标的高速高精度的检测与识别;研究基于三维信息的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技术,引导机器人准确进行轨迹跟踪;集成上述关

键技术,开发工业机器人三维视觉识别与引导软硬件系统,实现与主流工业机器人的模块化对接。

考核指标:三维成像精度优于±0.05mm,工件识别分类准确率≥99.8%,视觉伺服跟踪精度优于±0.05mm。

(2)生物制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生物制药自动化生产线双臂机器人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医药级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制生物制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其产业化。

考核指标:配药机器人自由度不少于12个,机械手有效负载不小于3kg,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1mm,调配剂量精度在98%以上;检测机器人检测精度优于30µm,检测时间小于0.5s;生物制药机器人生产线最大生产速度600瓶/min;实现3种类型以上的医药制剂自动化生产,在典型企业开展不少于3条生产线的示范应用。

(3)智能激光焊接机器人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复杂结构焊缝位置视觉识别和焊缝特征尺寸提取、激光自动化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稳定性控制、焊接路径规划与编程等技术;研制大型复杂结构的机器人智能激光焊接技术及系统,形成工艺规范、工艺数据库;焊缝质量符合行业标准。

考核指标:实现全位置焊缝的自动识别、寻位、聚焦及焊接;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05mm;焊缝轨迹跟踪精度优于±0.05mm;焊接加工速度不小于 10m/min;实现三种以上工件焊接的应用示范。

(4)车载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

研究内容:桥底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路径规划及自动控

制;桥底影像数据的自动拼接; 桥底裂缝病害的无遗漏搜索、自动识别、提取与测量等。研制一套自动、智能、高效的车载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通过自动数据采集,降低桥梁检测的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通过数据的不断累积与挖掘,为桥梁科学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考核指标:效率不低于800米/小时;裂缝检出率:99.9%;检出裂缝宽度≤1cm;操作人员数量≤2人。

三、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各项基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我省中小型无人机已形成警用、交通、农用、航拍、快递投送及遥感测绘等多个系列产品。但是无人机在长航时飞行、灾情精细探测和场景重构等关键技术方面急需进一步突破,且无人机植保应用的安全性、规范性作业等方面急需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研究。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是:针对我省无人机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重点以应急救援、无人机植保为应用背景,开展长航时无人机平台总体、视觉智能处理、固定翼无人机集群协同飞行等关键技术研究,同时以全自主农用植保作业为背景开展无人机应用示范研究。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长航时无人机平台总体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机动应急通信保障的快速响应,以警用、交通、消防、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处理、大型活动等场合的通信中继、覆盖为应用背景。研究以72小时不间断留

空的系留无人机系统为固定节点,配套多架机动能力强的长航时电池多旋翼无人机,可搭载高清视频图像载荷进行大作业半径机动,各个固定和机动节点通过搭载中继或自组网数据链形成紧密联系、协同工作的应急空中视频信息传输平台。达到固定节点升空高度高、留空时间长、有效载荷大、机动灵活、操作简单,移动节点载荷大、航时长、能针对不同覆盖半径的应用、中继和组网快速稳定等预期目标,最终实现快速实现适应复杂环境的无人机应急空地信息高带宽数据传输。

考核指标:工作环境温度:-40℃~60℃;抗风能力:>6级;系留无人机指标:数量1架,有效载荷≥10千克,留空时间≥72小时,升空高度≥100米;机动无人机指标:数量4架,有效载荷≧3公斤(不含机载数据链,机载数据链重量计入无人机平台重量中),续航时间≧120分钟,支持精准起降、悬停,精度≤10厘米(CEP),可快速拆装,自组网通信带宽≥10Mbps,通视距离≥10千米;数据链指标:上行链路采用扩频方式,带宽≥10Mbps;下行链路带宽≥20Mbps,采用图像压缩传输方式,压缩率不小于100,传输距离≥20千米;重量≤0.8kg。

(2)无人机灾情场景探测与重构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应急救灾等应用场景,开展灾情精细探测和场景重构等关键技术方面的探索研究。采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摄影测量、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无人机视觉载荷拍摄的视频和图像进行智能处理;对图像视频实时增强、三维场景重建与测量、高精度飞行器视觉测量与定位、图像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使系统具备图像去雾、去噪、去模糊、超分辨、视频稳像、三维重建、图像

拼接、大探测区域多节点协同扫描的场景重构、目标检测、识别、跟踪、定位等功能。

考核指标:重量≤1公斤,探测距离≥150米,提升图像清晰度(对比度、锐度)50%;提升图像信噪比30%;降低视频抖动量50%;目标检测率>95%,虚警率<10%;目标识别正确率>90%;目标跟踪、定位误差<1像素;视频处理实时性:1080P>30帧/秒;四节点探测图像的协同式扫描场景重构;户外便携式加固型监控平台。

(3)一控多机全自主作业农用无人机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以一控多机、全自主作业为设计目标,研究无人机自主起降、自主避障、仿地飞行、厘米级定位、断点续航、可视化飞行、远程监管等技术,实现农用无人机的规模化自主作业,提高作业精准度,大幅度降低作业成本。

考核指标:每一个控制端支持同时控制无人机数量:不低于5架;自主飞行避障距离:不低于5米;定位精度:≤10cm;可视化飞行:支持高清1080p;支持自主起降;支持断点续航;无人机地理位置、作业参数等飞行数据实时接入监管平台;示范作业面积不低于50万亩。

(4)集群飞行小型固定翼无人机

研究内容:针对小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并行感知的需求,设计适宜于集群使用的小型固定翼智慧无人机系统。研究具备简易发射回收平台或垂直起降能力的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平台,能够在不同条件下携带任务载荷方便起降。设计机载协同处理器,包括自驾仪、高性能处理单元、通信单元等,支持机间自组网和深度学习处理。设计小型可见光感知载荷,支持对地面目标并行协同感知。

考核指标:集群无人机数量大于100架;单个无人机起

飞重量10千克;飞行时间>30分钟;有效载荷 > 1千克;自驾仪支持多种模态的无人机飞行;处理单元支持2路以上图像的深度学习开发;机间自组网带宽>1M;空地通信距离 > 3公里;可见光载荷 < 250g,支持平台自稳和宽窄双视场。

四、先进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先进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强、材料与构件成型的一体化、比强度比模量高、抗疲劳耐腐蚀耐环境性能好等一系列优越性能,是一种新兴的结构和功能材料,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主导材料,是发展现代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也是新技术革命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是:突破低成本大尺寸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的制备关键技术。攻克高性能抗辐射复合土工防水材料的技术瓶颈。发展超高温陶瓷涂层/基体改性结构一体化炭/炭复合材料和高效制备技术。突破特殊单体合成、纳米材料掺杂改性、高性能树脂聚合和化学亚胺化制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研制出匀度好,渗透性均匀且适宜、强度高、透气度低的水处理膜基材,可作为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复合膜基材。开发高安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突破此材料热稳定性能差等技术问题。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热工装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突破国产碳纤维的梳理成网、针刺复合等关

键难点,开发大尺寸国产碳纤维预制体制备技术;突破大尺寸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低成本制备技术,自主开发小分子碳源气体的快速化学气相增密技术,实现大尺寸保温筒的低成本制备;开发大尺寸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制备关键工艺装备;开发自主设计、开发国产碳纤维预制体制备工艺设备和大型化学气相沉积炉等核心装备。

考核指标:开发大尺寸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保温筒可用于90吋、100吋热场;为建成年产100件以上大尺寸保温筒的生产线提供技术保证。

(2)高性能抗辐射改性高聚物复合防水卷材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双糙面三维纤维网/防辐射改性高聚物互穿网络复合技术,形成上下层为双糙面三维纤维网,中间层为改性高分子化合物膜结构的高性能抗辐射复合韧性防水卷材。

考核指标:防水卷材屏蔽γ射线能力≥150μSV/a;均匀度CV值≤5.0%;在PH值2.0-11.0的酸碱溶液中,强度保持率≥85.0%;断裂强度≥30.0KN/m ;顶破强度≥5000N;伸长率≥40.0%;耐静水压≥1.8MPa,在PH值2.0-11.0的酸碱溶液中,强度保持率≥85.0%。

(3)超高温陶瓷改性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组元超高温陶瓷改性炭/炭复合材料的高温反应共熔渗基体改性制备技术和涂覆原位反应涂层制备技术;开发多种铪、锆、钛、硅等多元碳化物、硼化物超高温陶瓷基体改性、涂层炭/炭复合材料体系;开发超高温陶瓷涂层/基体改性结构一体化炭/炭复合材料体系;开发航天

热结构部件的制造和性能稳定化控制技术,形成低成本高效制备技术原型。

考核指标:超高温陶瓷改性炭/炭复合材料密度2.6~2.8g/cm3,拉伸强度≥100.0MPa,弯曲强度≥200.0MPa,压缩强度≥300.0MPa,通过温度≥2500℃、时间≥25min的风洞考核,线烧蚀率≤7×10-4,成本降低30%。

(4)新型腈基树脂体系及其复合材料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低共熔树脂制备方法,建立降低熔点(降熔)的指导原则;研究耐高温低共熔树脂体系的基础上的固化和流变性能,以支撑固化物的制备和热稳定性/力学性能研究;研究低共熔树脂体系的固化物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固化聚合,分析树脂体系的固化交联机理及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考核指标:树脂体系熔融温度小于100℃,且该温度下熔融粘度小于0.8Pas;树脂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440℃,起始分解温度大于500℃;树脂体系固化物的拉伸模量大于3.0 GPa、拉伸强度大于60 MPa、断裂伸长率大于2.0%;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500℃,400℃下储能模量能大于5.0 GPa,模量保持率超过65%;该树脂体系的石英复合材料,室温下的拉伸强度大于450MPa,模量大于16.0GPa;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为大于400MPa,22.0GPa。

(5)先进功能聚酰亚胺材料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单体配方、聚合、制膜及亚胺化工艺对PI薄膜聚集态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无色透明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特征,优化出合适的聚合单体;研究适合高透明PI材料的单体合成及分离技术;研究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稳定分散技术;研究配比、加料、纯度、温度等控制因

素对缩聚阶段前驱体聚酰胺酸分子量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无机填料的加入对薄膜力学性能、电性能和耐热性能等综合性能的影响。

考核指标:高导热石墨膜用PI基膜技术指标:拉伸强度≥200MPa;断裂伸长率≥60%,线膨胀系数(CTE):20-30ppm/℃,弹性模量≥2.5GPa,所烧制石墨膜的导热系数(平面方向)≥1300W/mK,耐弯折次数≥10000次;柔性显示用PI材料技术指标: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50℃以上;线性膨胀系数为9ppm以下;成膜后,透光率87%以上;耐电晕PI薄膜技术指标:拉伸强度≥135MPa;断裂伸长率≥35%;工频电气强度≥200kV/mm;耐电晕时间≥30min。

(6)高性能水处理膜基材的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常规聚酯纤维和特种聚酯纤维等纤维原料的配比、分散、成形和干燥及热压工艺,对水处理膜基材的强度、透气度和匀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研制具有强度高、均一性好、透气度低等特性水处理膜基材,开发出用于家用反渗透膜、工业高压反渗透膜、海水淡化膜等领域的复合水处理膜基材;掌握聚酯纤维湿法成形及高温热压加工的成套关键装备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出水处理膜基材纵向:拉伸强度≥90N/15mm,断裂伸长率≥8%,横向:拉伸强度≥50N/15mm,断裂伸长率≥10%,透气度≤2.5cc/cm2/sec,定量波动≤5g/m2。

(7)隔膜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及电池电性能改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带有化学绝缘胶囊的纳米阻燃胶囊,优选磷酸类阻燃材料;研究隔膜孔隙率、孔形貌,孔径大小弯曲度等对电池功率性能、电解液润湿性能的影响;研究提

高隔膜的抗热收缩性能,保持隔膜在高温(在电池热失控前)的完整性,优选陶瓷种类、形貌、颗粒度,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隔膜表面进行陶瓷层处理,提高隔膜的热稳定性。

考核指标:隔膜熔点大于250℃(普通隔膜熔点<160℃);动力电池经过穿钉、挤压、热箱、重物冲击等滥用测试后,依然保证电池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功率性能提升>10%,同功率输出情况下,发热量降低15%以上。

五、云计算与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发展云计算,有利于分享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降低全社会创业成本,培育形成新产业和新消费热点,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新方向,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驱动人类由IT信息时代向DT大数据时代迈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提出的目标,组织实施本专项。

本重点研发方向的总体目标是: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关键共性技术,以典型行业的大数据先导应用示范项目为引导,构建“大数据汇集-大数据挖掘-云数据中心-云服务”的产业完整链条,扶持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打造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集群。推动技术成果在移动计算、智慧健康、智

慧教育、智慧城市和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形成并发展智能产业新业态。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云计算平台关键共性技术

研究内容:①异构计算环境中的云资源分配与任务调度;②云环境中的随机任务调度算法与模型;③基于内存计算的并行处理支撑技术;④高可用异地双活云服务平台技术。

考核指标:

①云中心规模大于200个物理节点;数据存储规模不少1PB;项目实施期内完成产值2000万元;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2)大数据在典型行业的示范性应用

研究内容:①面向智能制造的数据采集汇聚与智能优化系统;②基于指令域电控数据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系统;③工业设备检修文本中的事件智能提取与实时诊断;④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应用;⑤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银行信贷资金及企业应收应付帐款之间的帐务自动处理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

①计算集群规模大于100个物理节点;②存储和管理的数据规模1PB以上;③支持PB级数据的离线分析和挖掘,TB级数据的在线分析;④项目实施期内完成产值5000万元;或建立银企之间新的信贷管理模式;⑤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3)基于开源云平台的混合云架构

研究内容:①分布式计算资源级联管理与任务调度;②

级联架构下网络模块的管理和自动化部署技术;③多中心环境下的资源管理与任务映射;④公共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流程编排自动化技术。

考核指标:

①计算集群规模大于100个物理节点;②主要代码提交OpenStack开源社区,代码贡献量1万行以上;③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4)面向公共存储的高可用海量数据存储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①跨数据中心、跨城部署条件下快速容灾探测切换技术;②面向高可用的系统运行状态下的动态扩容技术;③高安全性数据资源隔离技术;④基于分布式存储的高I/O访问和横向扩容技术。

考核指标:

①系统可用性达到99.999%;②计算集群规模大于100个物理节点;③存储和管理的数据规模1PB以上;④项目实施期内完成产值5000万元;⑤申请核心技术发明专利10件以上;提交行业或企业标准2项。

六、物联网传感与互联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

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目标,结合湖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特组织实施本专项。

本重点研发方向的总体目标是:突破物联传感MEMS、工业设备互联及感知设备的数据集成、中间件和感知平台等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完成物联传感、物联平台及互联服务等产业化开发,扶持培育2~4家物联网龙头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形成“数据感知-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集成与应用”产业链协同格局。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物联传感与数据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①开发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节点技术;②开发工业设备的自适应互联技术,实现各种工业设备的普适接入、工况的智能理解和应用场景的自动匹配;③开发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汇聚与融合。

考核指标:①MEMS传感技术成熟、成像质量高、灵敏度高,噪声低,动态范围大、响应速度快;②支持异构的modbus、OPC协议的自适应接入;实现在线路由和接纳控制;③支持设备数据的主动采集、描述式理解以及用户自定义条件过滤和汇聚。

(2)物联网中间件技术

研究内容:建立物联网中间件体系结构理论模型;提出海量异构物联网设备及其资源的统一管理方法;以建立智慧城市为背景,建立领域资源组件模型。

考核指标:支持基于6Lowpan、TCP/IP、CoAP、Http、NB-loT协议连接;支持IPV6的网络通讯结构;中间件的基础服务请求响应时间少于5秒;服务器部单机部署支持来自上层应用200个以上并发访问;上层应用资源供给的部署时间少于60秒。

(3)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平台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物联及智慧服务的需求,部署包含无线AP设备、物联网网关设备、传感器等智能硬件平台,开发基于LPF的软件系统框架,建立智能感知终端接入网关,完成分布式物联数据的采集、存贮和分析,实现园区室内、室外准确定位,支持“硬件+平台+服务的一体化”智慧园区的运营,支持智能政务、智能物业、智能消防、智能治安等职能。

考核指标:支持ZigBee、蓝牙、WiFi、LoRo等通信技术;区域内集中部署不少于1000个包含地理位置标签的智能感知终端设备;实现云端向部署的所有智能感知终端推送基于精准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实现移动终端基于精准地理位置的信息内容智能切换。

(4)面向智能制造、服饰等行业的物联网云平台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①研究软硬件结合的三维人体数据采集技术、建模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人体建模原型产品。②研究面向服饰等行业的工业制造物联网云平台

考核指标:①三维人体硬件扫描的几何精度达到毫米级别,纹理精度达到百万像素。三维人体参数化建模具有完整的三维彩色结果,算法自动测量与手工测量的人体三围误差达到厘米级别。②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支持设计云、制造云、供应链云集成,形成覆盖产业链的全流程管理。

七、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研发

新能源技术对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研究新能源关键技术符合国家和湖南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提升国家和湖南省新能源的核心技术水平,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推动我省风电、光伏、地热(余热)发电等产业链发展。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持续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大幅提升我省新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风电、光伏、地热(余热)等国际技术引领;支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发电平价上网,为能源结构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基础。到2020年,实现我省在新能源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内引领地位。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面向服役风电机组的健康管理关键技术及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研究服役风机数字化故障辨识、故障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风电机组关键部件故障预警及智能状态维修,提升故障预测的准确性和维修及时性;研究风电机组参数化协同仿真、虚拟样机、试验验证及运行预测等关键技术,构建风电机组设计、制造和运行数据一体化的软件支撑系统,建立面向服役机组的健康管理平台,提高机组的运行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考核指标:完成机组关键部件寿命预测模型、故障预警模型以及故障复现模型;实现在线诊断故障机理的自学习和

自优化,减少故障及故障修复时间;研制面向服役机组的健康管理平台≥1套;故障预警准确性≥80%;风电场发电量提高5%以上,并示范应用。

(2)超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6~8MW海上风电机组总体设计方案的系统集成技术;海上风电机组核心关键部件研究(包括超大功率、高性能发电机设计、大型变流器新型拓扑和控制技术等);海上风电环境适应性研究(包括海上风电机组腐蚀工艺、抗台风等);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协同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超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场并网及机群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提出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新型总体设计方案;攻克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研制的风电机组样机功率≥6MW;建成后年生产能力≥10台套。

(3)光伏发电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效铸锭关键技术,突破大尺寸多晶定向凝固技术和铸锭单晶技术,进一步提升硅材料的晶体品质;研究高效晶体硅和异质结电池关键技术,实现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研究太阳能组件封装技术,进一步降低封装功率损耗;突破大尺寸铸锭炉、背钝化薄膜沉积装备和非晶硅薄膜沉积装备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大尺寸多晶硅锭单炉投料≥1200Kg,铸锭单晶实现单晶面积比例≥90%;电池转换效率≥20.5%(多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22%(单晶);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23%;组件封装损失<2%(单晶),多晶封装损失<0.5%(多晶);成膜设备极限真空度: 8.0×10-1 Pa,镀膜均匀性:片内≤±1%。

(4)地热(低温余热)发电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地热(低温余热)高效发电关键技术、高效换热关键技术、高速气浮/磁浮轴承发电机技术、变速恒频高效发电系统及控制技术;研究地热(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系统集成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地热(低温余热)发电机组≥1套,且并网发电运行。该发电机组容量≥300kW;该机组包括高速气浮/磁浮轴承电机1台,其额定功率≥300kW,转速≥12000r/min;变速恒频并网变流器≥300kW,并进行工程示范应用。

(5)生物质垃圾联合发电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等离子体气化炉上部区域反应平衡和熔渣的沉降分离方法;研究气化炉的分层温度控制方法;研究汽化炉中部的气化剂喷入方法;研究气化炉下部熔渣的排出处理方法;研究有机物分解方法;研制生物质垃圾联合发电系统样机。

考核指标:研制的生物质垃圾联合发电系统样机功率≥1MW,该系统处理能力按1000吨(生活垃圾)计算,年产合成气化学能≥4.1×106GJ,年替代化石燃料≥67万桶。

八、水稻种业创新与绿色增效关键技术

水稻是湖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对保障我省乃至国家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省水稻生产面临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主要病虫害流行、种植效益低下、产地环境污染、产品品质欠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严峻现实问题,成为制约我省水稻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大瓶颈。深入贯彻落总书记提出“藏粮于技、藏粮于地”重大粮食安全战略和《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引领创新的精神,针对湖南水稻产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和重大需求,启动实施“水稻种质创新与绿色增效关键技术”重点专项,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全面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对全面促进湖南水稻生产向优质稳产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聚焦湖南水稻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绿色安全的重大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创制优异品种、实施绿色生产,促进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围绕核不育系、高效栽培、绿色防控等产业创新链条,重点突破特异基因挖掘、育种技术创新、优异品种培育和绿色高效栽培等关键技术,获得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特异种质,创建新的育种技术体系和绿色高效综合生产技术体系,从而显著提高科技对湖南水稻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实用型遗传工程核不育系创制及强优势组合培育 研究内容:聚焦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核心问题,解析工程核不育基因的调控机理和遗传稳定性,开发并升级核心元件;开展系统的遗传工程核不育系安全性评价研究,建立一套标准的遗传工程核不育系投放安全评价体系;创制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异交习性好的实用型遗传工程核不育系,建立与其配套的恢复系资源库,培育生育期适宜、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进行第三代杂交水稻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综合评估。

考核指标:升级并熟化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建立标准的遗传工程核不育系投放安全评价体系;创制实用型新工程核不育系3-4个,选育配套的恢复系3-4个;选育优质、多抗、广适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强优势苗头组合2-3个,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2)水稻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探明地力维持和提升的周年土壤耕作方式及其养分循环规律,筛选早发、多发、高光效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开展以苗代氮群体调控技术及穗肥精准施用技术研究,构建规模化生产条件下水氮优化智能管理技术模式和稻田多熟制机械化有序插/播及养分同步技术模式,集成以品种筛选与搭配、缓控释肥、增苗节氮、避灾抗逆和抗倒伏等技术为主体的轻简化绿色高效丰产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

考核指标:研创多熟制土壤质量持续提升技术1-2项;研创规模化生产下智能水肥管理技术1-2项;构建轻简化机械化多熟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1-2套;项目区水资源和

化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节本增效8%以上。

(3)稻田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稻瘟病、纹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主要病害抗性诱导与生物防控技术研究,集成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开展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潜叶蝇等水稻主要虫害发生为害规律和生物物理立体防控技术研究,形成主要虫害立体防控技术;筛选高活性植物源和微生物源除草材料,优化植物源材料的腐熟体系,复配微生物菌种或孢子,扑捉活性成分除草的关键靶标,构建集化感植物和致病微生物于一体的生物多元控草技术;创新集成水稻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

考核指标:研创水稻主要害绿色防控的关键技术5-8项,制定稻田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程)1-2项,集成创新水稻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体系2-3套,建立标准化稻田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3个及以上,项目区病虫草害损失率降低2%~5%。

九、旱粮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湖南是玉米、薯类等旱粮生产、加工和消费大省之一,特色旱粮产品也是我省传统优势出口产品之一,全产业链年产值近800多亿元。虽然我省拥有旱粮产业发展的较好基础,但仍存在优质高产多抗稳产品种缺乏、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滞后、产品加工工艺落后等问题。为紧密对接湖南旱粮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 的总要求,有效集中力量破解我省旱粮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问题,启动实施“旱粮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

本重点研发方向的总体目标是:针对主要旱粮作物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以及特色杂粮杂豆(大豆、食用豆、糯高粱、苦荞、糁子和葛)等种质创新、机械化轻简种植模式与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创制等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开展研究,达到支撑全产业链发展,全面促进旱粮产业提质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优质高效玉米种质创新与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创制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等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优异种质新材料;建立单倍体育种技术和优异抗逆种质(基因)育种利用技术体系,培育抗逆、高产、优质,广适性的籽粒用饲料玉米新品种;重点开展优质、采收期长的甜、糯鲜食玉米新品种和优质、专用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品种生态适应性、专用品质形成机理与保优生产技术,实现甜、糯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的产业化;通过玉米高产高效绿色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实现台地与丘陵山地全程机械化生产与示范。

考核指标:创制特异种质材料10~20份,选育玉米新品种8~12个,制订并形成玉米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规程(标准)2~3套,在项目生产示范区实现降低成本15~20%,节肥、节药、节水5%以上。

(2)特色杂粮杂豆种质创新与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研究内容:以湖南特色的大豆、食用豆、糯高粱、苦荞、糁子和葛为主要研究作物,开展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创新,重点收集和评价省内地理性标志的特色杂粮杂豆种质资源;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地理标志特色品种的提纯、复壮与繁育技术;开展轻简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最终实现杂粮杂豆播种、田间管理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考核指标:创制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适于机械生产等特异种质材料5~10份,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杂粮杂豆新品种8~12个;建立杂粮杂豆高效繁殖体系1套,实现豆类繁殖系数达到50倍以上,制订并形成旱地杂粮杂豆轻简化、标准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标准)2~3套,实现项目生产示范区降低成本15~20%,节肥、节药、节水5%以上。

(3)优质高效薯类种质创新与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创制出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适于机械生产等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优异种质新材料;选育加工、鲜食专用型和宜机专用型优质甘薯新品种以及菜用鲜食专用型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种薯繁育技术研究和脱毒体系建立;形成薯类作物高产高效绿色机械化栽培技术,并开展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创制特异种质材料8~10份,选育专用型新品种5~6个,建立3000倍以上高效繁殖体系和种薯脱毒体系各1套,制订并形成薯类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标准)1-2套,在项目生产示范区实现降

低成本15~20%,节肥、节药、节水5%以上;

(4)旱粮精深加工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研究甜糯玉米、毛豆和食用甘薯等旱粮作物的产后贮藏与贮运过程中保鲜技术,增加农产品产值;研发旱粮软饮料、水溶性饮料,豆干等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实现传统加工技术的升级;通过全资源高值化技术研究,重点研发紫薯全粉产品、苦荞芦丁等药食同源杂粮杂豆有效成份提取技术,并形成初步产品;以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旱粮产品的中试与产业化开发。

考核指标:形成甜糯玉米、毛豆和食用甘薯等产后贮藏与贮运过程中保鲜技术,比现有保鲜期延长一周左右;研发甜玉米、豆类水溶性饮料产品2~3个,豆花软饮料和新型豆干产品1~2个;研发紫薯全粉产品、苦荞芦丁等药食同源杂粮杂豆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形成初步产品1~3个;以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旱粮产品的中试与产业化开发,实现加工增值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左右。

十、畜禽水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畜牧业增产1000亿,渔业产值破1000亿”的重大决策。当前我省养殖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养殖产业发展面临五重挑战:养殖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因此,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畜禽水产特色地方种质资源,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模式重点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与开发,集成共性关键技术并推广示范,对于提升我省养殖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养殖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聚焦畜禽水产种质资源特性挖掘、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及健康养殖等问题,在种质资源评价、遗传改良、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域生态修复和生态养殖等基础和前沿方向取得突破性科技创新。培育优质、抗逆畜禽水产新品种或配套系2~3个;研究建立5~6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构建特色畜禽水产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养殖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体系,实现养殖业“节能降耗、结构优化、提质增效”3大目标。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优良地方畜禽种质特性挖掘与新品种(配套系)选育综合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优良畜禽地方品种种质特性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在地方畜禽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选育研究与示范;优良畜禽品种提质增效与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我省优良地方品种种质特性保护技术方案2~3套;挖掘现有地方品种优良特色基因3~4个;培育优良畜禽新品种(配套系)1~2个,建立畜禽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4-5个;集成适度规模健康高效养殖综合技术各4-5套;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2~3项。

(2)渔业种质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评价主要天然水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湘江四大家鱼与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及遗传特性;研究示范不同类型渔业水域养殖容量与生态养殖技术;选育示范新型抗逆等特殊性能优良品种;水产养殖动物重大病害及防控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研究建立3-4种湘域特色水产品种的种质特征与分子遗传标记;构建3种以上不同水域生态养殖模型;选育优良品种(系)或重要育种材料1-2个;研究1~2种重大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3)地方特色小畜种与特种经济动物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地方特色小畜种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我省养殖条件和习惯,加强蛇、竹鼠等特种经济动物繁育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观赏鱼类品质提升配套技术研究;研究特种水产动物高效繁育及生态养殖技术。

考核指标:集成地方特色小畜种(鸭、鹅、羊、蜜蜂、蚕等)适度规模健康高效养殖综合技术各1套;建立4~5种特种经济动物高效繁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专用配合饲料1~2个;制定养殖技术规程2~3项。

十一、经济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创新

经济林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性很强的林种,是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占我国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60%。湖南是我国经济林资源大省、产业大省,栽培面积与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发展经济林产业在维

护国家粮食安全、食用植物油安全、能源安全和国土安全,保障食用果品和工业原料的供给,维护国民健康,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制约湖南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有:优质、高产、高抗的经济林良种水平低、培育与利用技术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出效益不高等。启动实施“经济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紧密对接我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破经济林产业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对实现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促进我省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经济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紧扣生态湖南建设战略目标,围绕经济林产业提质升级的重大需求,突破经济林优良新品种创制、种苗繁育、精准调控栽培、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动全省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经济林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打造千亿经济林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大宗木本药材精准培育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厚朴、杜仲等大宗木本药材良种选育与精准培育和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发掘产量形成、活性成分合成等重要功能基因,选育出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新品种,构建高产、优质精准栽培技术体系,突破药用活性成分绿色提取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技术。

考核指标:发掘产量形成、活性成分合成等重要功能基因3个以上,选育优良品种(无性系)3个以上,建立高产、优质精准栽培技术体系,产量和有效药用成分含量提高

10-20%;提出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出高附加值产品5个以上,药用活性成分提取率80%以上,产品纯度90%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2)木本粮食树种提质增产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板栗、锥栗和枣等木本粮食树种提质增产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创制优质、高产、高抗优良新品种(无性系),提出优质高效精准栽培技术,研发出果实贮藏保鲜新技术,开发出高附加值新产品。

考核指标:创制出优质、高产、高抗优良新品种(无性系)5个以上,增产20%以上;建立优质高效精准栽培技术体系,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提高10%以上;研发高附加值产品5个以上,完成100吨果实贮藏技术示范,贮藏好果率90%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3)工业油料植物新品种培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山苍子、油桐(含千年桐)、无患子等工业油料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方法,建立种质资源圃,构建工业油料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挖掘特异种质资源;开展工业用油料植物遗传改良和优良品种(类型)选育;研究繁殖、丰产栽培技术,建立繁殖技术体系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新产品。

考核指标:建立山苍子、油桐(含千年桐)、无患子等工业用油料植物资源收集圃40亩,收集种质资源300份;选育出工业用油料植物优良品种(类型)3个以上;建立高效繁殖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嫁接繁殖成活率70%以上,产量提高15%以上;研发出高附加值产品3个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4)新型特色油料树种良种选育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核桃、山核桃、光皮树、白檀等新型特色油料树种良种选育及高值化利用技术,选育出优质、高产新品种,研发多功能油脂产品加工和有效成分提取纯化技术,开发新产品,并开展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选育出优良品种3个以上,产量提高15%以上;提出新型油料树种油脂及副产物提取工艺技术4套,开发出高值化新产品5个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5)油茶高产多抗新品种创制与养分精准调控技术研究及示范与示范

研究内容:构建油茶特异种质资源性状数据库,建立高产、多抗、宜机、高功能成分评价技术体系,深度挖掘高产、多抗关键基因;创制具有高产、多抗、宜机、高功能成分的油茶新品种(种质);突破组培生根和移栽关键技术瓶颈,研发组培生根剂,建立油茶新品种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解析油茶产量和品质形成机理机制,重点攻克保果、壮果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基于株型调控、化学调节等油茶综合调控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油茶高产、多抗、宜机、功能型特异种质资源评价体系,挖掘关键基因3-5个;创制出高产、多抗、宜机、功能型油茶新品种(种质)3-5个;建立油茶新品种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生根率80%以上,研制出油茶组培专用生根剂;提出油茶树体精准调控和化学调节技术1-2个,建立油茶保果壮果调控技术体系,增产10%以上;建立1-2个示范基地。

十二、湖南优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蔬菜产业是我省种植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在保障市场供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启动实施“湖南优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组织开展湖南山区地方特色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冬闲田叶类蔬菜绿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茄果类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瓜果类蔬菜轻简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特色食用菌产业化优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提升湖南优势蔬菜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满足市民健康和个性需求、保护产地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集聚湖南省优势蔬菜产业链关键环节,针对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技术需求,集中突破蔬菜优异资源创制、广适性和优质品种选育、绿色轻简高效栽培、采后贮藏保鲜和加工等技术瓶颈,提升我省蔬菜育种、安全高效栽培、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水平。在重点蔬菜生产区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形成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方案,提高蔬菜产出效益,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保证蔬菜产品安全,丰富居民菜篮子。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湖南山区地方特色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山区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圃、中期库建设;特色蔬菜品种的提纯复壮;特色蔬菜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紫苏深加

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考核指标:开展山区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完成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100份以上;建设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圃1个,建设特色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1个;提纯复壮地方特色蔬菜品种1-2个,创制特异资源10-20份;形成高产绿色栽培技术规范2-3套;特色蔬菜深加工技术1-2种,开发加工产品2-3个,制定产品标准2-3套,生产工艺标准1套。

(2)冬闲田叶类蔬菜绿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冬闲田叶类蔬菜品种选育、筛选与示范;冬闲田叶类蔬菜需肥规律及“两减”(减肥减药)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冬闲田叶类蔬菜绿色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冬闲田叶类蔬菜轻简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考核指标:选育、筛选适合我省冬闲田叶类蔬菜品种2-3个,相较于以往的主栽品种亩增效10%以上;研究集成适宜我省冬闲田叶类蔬菜高效栽培技术2-3套,建设示范基地1-2个;通过节肥、减药技术措施的应用,使核心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5%,化肥减施15%以上;集成创新冬闲田叶类蔬菜轻简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减少人工成本10%以上。

(3)茄果类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茄果类蔬菜优质多抗种质资源创制;茄果类蔬菜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特色、高档新品种选育;茄果类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创制耐低温弱光、抗病、高辣椒素、高番茄红素、高温下果实不变色等重要农艺性状茄果类优异种质3-6份;开发重要性状分子标记3个以上;选育、筛选适合我省设施栽培、加工等专用优质品种2-3个,相较于以往的32

主栽品种亩增效10%以上;集成茄果类蔬菜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1-2套,亩增加收入10%以上。

(4)瓜果类蔬菜轻简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瓜果类种质资源的发掘、创新;适于轻简栽培的特异品种选育、筛选与示范;瓜果类蔬菜轻简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瓜果类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

考核指标:创制强雌性、不同果色、高可溶性固形物、低纤维素、耐涝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瓜果类优异种质3-6份;选育、筛选适合我省栽培的优质高产、特异瓜果类蔬菜品种2-3个,相较于以往的主栽品种亩增效10%以上;制订绿色轻简栽培关键技术2-3套,建设示范基地2个以上,每亩节省人工5-10个;制订贮藏保鲜技术规范2-3个,减少贮藏损耗5%以上。

(5)特色食用菌产业化优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珍稀食用菌优良品种驯化与选育;羊肚菌、香蘑、鹿茸菌等新优特色食用菌轻简化栽培及工厂化栽培关键技术参数及设备配套研究、观赏食用菌盆栽技术研究;食药用菌功能活性成分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考核指标:驯化野生种质资源2-3个;选育新优品种3-5个;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2-4个;形成安全高产配方3-5个;高效推广模式2-3个;新技术示范基地2-3个;提取功能活性成分3-4种,形成高效提取加工技术2-3项;精深加工产品1-2个,加工示范线1-2条。

十三、大宗水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

水果产业是湖南省的优势特色产业,生产面积887万亩,产量545万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宗水果产业在精准扶贫、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水果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极端自然灾害频发、主要病虫害流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栽培技术及采后贮藏保鲜水平不强等严峻现实问题,是制约湖南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瓶颈。为了促进湖南水果生产向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根据《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启动实施“大宗水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本专项集聚水果产业链关键环节,围绕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高品质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采后贮藏保鲜、机械化轻简种植等一系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重点突破特异基因挖掘、绿色高效栽培、特色优良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达到支撑全产业链发展,全面促进水果产业提质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柑橘类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与简约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地方特色柑橘、柚、橙等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创制优质、高产、多抗等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优质种质新材料;研究柑橘类良种脱毒复壮与病毒病快速检测技术,构建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体系;基于营养需求规律,突破优化施肥方式与肥料类型的果园精准施肥关键技术;建立柑橘黄龙病、沙皮病、柑橘实蝇类等重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研究;研发果园成套机

械化装备和高值化产品,并在我省柑橘栽培重点区域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收集保存湖南地方特色柑橘类资源100份以上,筛选出优质柑橘类资源5-10份,创制出柑橘类新材料5-10份;建立柑橘脱毒复壮与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1-2套,脱毒复壮柑橘良种5-10个;发掘柑橘矿质营养高效利用基因3-5个;制定柑橘类精准施肥技术与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高柑橘果园肥料利用率5%、化肥减施20%以上,建立示范基地2-3个;制定柑橘重要病虫害防治新模式1-2套,减施农药30%以上,示范面积100亩以上;研发集成湖南地区橘园机械化生产技术1-2项,减少人力成本开支30%以上。

(2)猕猴桃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湖南地方特色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探索猕猴桃果园营养量化补偿式生态循环栽培模式技术;突破湖南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种群遗传变异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研发猕猴桃生态环保保鲜药剂,并在市场上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收集与保存猕猴桃种质资源50份以上,鉴定和评价猕猴桃种质资源50份以上;创新制定猕猴桃高效、优质、生态栽培管理技术1-2套;建立猕猴桃重要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1-2套;创建1-2种溃疡病早期快速鉴定技术;开发猕猴桃果品绿色保鲜技术1-2项。

(3)地方特色水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桃、梨、李、蓝莓、杨梅等特色水果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研发集成桃、梨等特色果树绿色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开展桃、梨等特色果树重要病虫害绿

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蓝莓、杨梅等特色水果采后处理及安全贮藏保鲜技术。

考核指标:收集保存桃、梨、李、蓝莓、杨梅等地方特色资源200份以上,鉴定评价资源60份以上,筛选湖南地区优良适栽品种资源10个以上;研发集成桃、梨等果树绿色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规范2套以上,建立轻简化示范基地2个以上;形成地方特色果树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2套以上;制定地方特色水果采后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规程2-3项。

十四、重金属污染农田源头防控与综合治理

关键技术研发

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制约湖南绿色发展的重大农业环境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精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耕地分类管理和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作,聚焦我省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启动实施“重金属污染农田源头防控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为湖南省乃至全国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治理和农业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围绕重金属污染农田防治科技需求,进一步厘清重金属污染机理,创制新型环保型高效修复技术产品,突破重金属污染农田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创新配套产业链建设技术,并在典型污染农区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提升农

产品健康质量,支撑湖南重金属污染农区农业绿色发展。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轻/中度污染农田修复性休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突破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性休耕技术、休耕植物绿色安全处置与利用技术;构建修复性休耕综合技术模式,创新大规模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性休耕模式产业链;在农田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典型区域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性休耕技术模式、休耕植物绿色安全处置与利用技术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湖南省典型重金属污染农区完成100亩以上的技术应用示范,实现农田土壤目标重金属污染物总量降低20%以上。

(2)重度污染农田生态工程削减与强化净化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重金属污染生态梯级工程削减与植物强化净化及其耦合关键技术;研发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萃取去除关键技术;研发以集水区或小流域为基本地理单元的水环境生态整治与污灌水源净化处置技术,并在典型重金属重度污染农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出生态梯级工程削减与植物强化净化、土壤微生物萃取去除与回收技术体系,创建重度污染农田生态工程削减与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模式,并形成相应技术规程;并在典型污染农田开展100亩以上的应用示范,重金属污染负荷输出降低50%、土壤重金属总量降低20%以上。

(3)水稻特定靶向降镉技术模式创建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活性主控因子与调控机理研究;研发新型环保型农田重金属修复产品;研发水稻等大宗农作物吸收/积累镉等重金属分子控制新技术;创建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特定靶向降镉技术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农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明确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活性的调控机理;研制出环保高效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产品;创建水稻等大宗农作物镉吸收/积累快速鉴定方法、水稻特定靶向降镉技术新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典型污染稻田开展100亩以上的应用示范,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降低50%以上、农产品镉含量降低30%以上。

(4)轻/中度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同步修复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筛选镉砷同步低累积的农作物及其品种;研发轻/中度镉砷复合污染土壤同步调理与农艺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低累积品种-富集移除-土壤调理-农艺调控”技术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农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筛选出镉砷同步低累积农作物3-5种、品种8-10个;构建轻/中度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同步修复技术模式,并编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典型污染农田开展100亩以上应用示范,土壤镉砷总量降低20%以上或土壤镉砷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镉砷含量降低30%以上。

(5)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与替代种植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发适于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植物资源筛选及其配套应用技术;研发替代农作物/植物资源化利用及产业链创建关键技术;研究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与

替代种植效果评价方法学;并在典型重度污染农田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与替代种植技术模式、替代农作物/植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创建重度污染农田种植结构调整与替代种植效果评价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典型重度污染农田开展100亩以上应用示范,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的总量降低20%以上。

十五、智能农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围绕《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针对我省水旱田兼有,作物多样,机械化程度低,轮式作业机械水田易下沉、破坏犁底层,农业机械丘陵山区的适应性差,转运不便,农机装备相对落后,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立足“智能、高效、环保”,聚焦农机产品供给侧改革,推动我省农机装备产业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促进节能减排,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围绕现代农业对智能农机高端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以高效智能、节能减排农机装备为重点,以信息感知、人工智能及农机农艺融合为基础,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目标,突破南方水田通过性与犁底层保护、田间作业过程在线监控与药肥精量配施、粮油作物高效低损收获、林果产品加工及品质无损检测等关键技术;加大力度开发水田与园

林专用拖拉机,水田植保施肥机械及果园多功能管理机械,油菜种收机械,茶、果、菜生产机械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等智能农机装备,明显提升我省现代农机水平,促进全程全面机械化快速发展。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农用动力平台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用动力平台底盘传动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研究电液控离合与换挡、机械直连与液压组合式无级变速等关键技术,研发智能化农用动力平台传动装置;针对农用作业机械作业环境复杂等特点,研究基于北斗的农机动力平台智能监控终端;针对南方水田承载能力差等特点,研发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智能化履带式拖拉机;针对园艺作业机具种类多等特点,研发具有模块化动力输出的智能化园艺拖拉机。

考核指标:突破南方水田通过性与犁底层保护关键技术、研发智能化农用动力平台传动装置1-2台套;研发基于北斗的农机智能监控平台1-2台套;研发具有北斗定位与数据监控功能的智能化履带式拖拉机1-2台套;研发具有模块化动力输出的智能化园艺拖拉机1-2台套。

(2)多功能田间管理智能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低,以高效精准环保为目标,研究智能在线配混变量施药、变量施肥关键技术;针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对农机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的需要,研究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复杂工况定位技术和光机电液多源融合的田间作业质量智能调控策略;针对南方水田泥脚变化大,农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多样的现状,研发适合南方水田的轮距、地隙自动可变的智能田间管理机;根据大宗

经济作物抚育要求,研发适合丘陵山地和果园、林下的多功能田园管理机。

考核指标:突破在线配混施药、变量施肥关键核心技术2-3项;开发田间作业质量智能监控系统1-2套;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轮距、地隙自动可调水田田间管理机1-2台套;研制丘陵山地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2台套。

(3)多熟制茬口适应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与关键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多熟制种植模式茬口作业时间紧、环境条件复杂问题,开展茬口适应性农机农艺融合关系研究;针对前茬作物秸秆存留量大、油菜苗栽植密度大、水田湿度粘度高的问题,研发高适应性油菜移栽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油菜成熟度不一致、荚果相互牵连的问题,开展轻简模块化油菜分段收获与捡拾技术及装备研究和高效低损油菜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油菜移栽关键装置1-2台套;突破收获装备割台智能控制技术,研发控制系统1-2套;油菜割晒与捡拾脱粒联合机等系列机具2-3台套。

(4)油茶等林果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油茶花果同期问题,开展油茶林果低落花率采收技术与关键装置研究;针对油茶、油桐、板栗等林种植密度大、树冠低矮问题,开展油茶林地除草割灌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油茶施肥深度大、林间开沟困难、施肥不均问题,开展油茶、油桐、板栗等林智能施肥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丘陵山地落差大、运输机械难以通行问题,开展山地林产品柔性运输技术与关键装置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轻简式油茶果采收装置2-3种;研发自

走式除草割灌机1-2台套;研发智能施肥机1-2台套;研发山地柔性运输装置1-2种。

(5)林果产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林果产品内部品质(营养指标、卫生指标)无损快速检测与分级方法;研究以高干燥品质、低能耗为特征的联合多种可再生能源的组合干燥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林果产品节能干燥中水分和热量迁移特性优化干燥工艺;研究林果产品加工过程中品质监控工艺与技术。

考核指标:探明林果产品内部品质无损快速检测机理,构建农产品内部品质检测的定量化测评模型;构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高品质、低能耗组合干燥系统装备设计理论、方法和运行控制策略;建立水分、热量迁移数学模型,开发节能干燥工艺及装备1-2台套;构建分类评价方法,研发适度加工及品质监控成套装备2-3台套。

十六、乡村宜居及特色产业模式集成与科技综合示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实施“乡村宜居及特色产业模式集成与示范科技支撑”重点专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示范,为建设绿色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乡村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在乡村生态景观营造、绿色建筑应用、宜居环境建设、42

产业模式优化集成等方面研究集成系列关键技术,为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宜人、生活便捷舒适、文化传承深厚、产业兴旺富民的绿色宜居乡村提供科技支撑。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绿色宜居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筛选乡村特色观赏植物,开展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技术研究,集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模式;围绕乡村自然田园风光,突破乡村原生态风貌保护与乡村景观营造关键技术;针对乡村居住环境特征,开展乡村集中居住区生态景观营造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乡村人文景观保护挖掘与营造技术研究,构建乡村人文景观营造模式。

考核指标:筛选出适合乡村推广种植的特色观赏植物30种以上,植物景观营造模式3-5种以上;研究体现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的景观营造关键技术3-5项;研究出乡村集中居住区的宜居环境营造关键技术3-5项;挖掘乡村特色人文景观,研究出乡村人文景观营造模式3-5种。

(2)乡村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乡村地域特色住宅挖掘保护与传承技术研究,研发地域特色建筑保护、修复和改造关键技术;以舒适、节能和环保等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乡村绿色宜居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提高节能率和降低碳排放,提升乡村住宅功能;开展传统自然村落保护与生态优化技术研究,突破提升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居民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宜居乡村住区规划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乡村地域特色建筑保护、修复、改造关键技术3-5项;研发舒适、节能、环保的乡村生态宜居住宅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3-5项;研究提升自然村落功能、保持

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民居关键技术3-5项;编制村镇住宅设计指南1-2套,编制绿色宜居乡村住宅通用(示范)设计图集1-2本;示范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住宅示范工程1-2处,住宅功能提升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社区建筑节能率达到50%以上,碳排放降低30%以上。

(3)乡村宜居环境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乡村家庭式污水循环处理技术研究,实现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污水循环利用;研发乡村厕所生态改建技术,研制具有省水、卫生、实用的新型环保厕所;开展乡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乡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开展乡村生活垃圾及残余物无害化、清洁化、能源化处理技术研究,探索实现乡村生活垃圾绿色循环利用模式。考核指标:研究出适用于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污水循环处理关键技术3-5项;研究出针对传统农村厕所生态改造关键技术3-5项,研发适用不同区域的新型环保厕所2-3种;开发出乡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1套;突破生活垃圾及残余物绿色可循环利用技术3-5项,构建垃圾处理模式2-3种。

(4)乡村优势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湖南不同地域特征,开展典型山区乡村特色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环洞庭湖区乡村特色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湘中南丘岗区乡村特色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聚集乡村新兴产业,开展乡村新兴产业模式优化集成与示范,研究集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乡村优势产业模式。

考核指标:研究集成适合武陵山片区区、罗霄山片区推

广示范的特色产业模式3-5种;研究集成环洞庭湖区的特色产业模式3-5种;研究集成湘中南丘岗区特色产业模式3-5种;研究集成乡村新兴产业模式3-5种;建设1-2支6-8人以上的乡村优势产业模式示范推广队伍。

十七、湖南茶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湖南省茶叶产业规划(2014-2020年)》,启动实施“湖南茶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组织开展湖南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茶园高效栽培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茶园主要病虫绿色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茶类优质化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智慧茶业与大数据体系构建等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打造湖南千亿茶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重点研发方向总体目标是:聚焦湖南茶叶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绿色安全的重大需求,围绕茶叶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特色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高效栽培和绿色防控技术创新、茶叶优质化加工与新产品开发、信息化控制等关键技术,获得具有重大价值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建立茶园高效栽培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我省打造千亿茶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2018年本重点研发方向包含以下子课题研究内容:(1)湖南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湖南特色茶区开展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

鉴定评价,构建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对特色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功能成分的深度鉴定,挖掘优异茶树资源,开发茶树分子标记;利用杂交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开展新种质创制;围绕优质红茶、特色功能成分、适宜机采等目标,选育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系)。

考核指标: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茶树种质资源50份以上,建立茶树种质数据库;挖掘特色资源5~8份,创制特色新种质10份以上;选育特色茶树新品种(系)2~3个。

(2)茶园高效栽培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茶树特异品质成分的形成机理,研究特异品质成分形成因子、调控网络,研究茶树种植模式、树冠培育、精准元素供给、生态调控等技术,建立茶园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研究茶园绿肥、生物质肥料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建立茶园绿色、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围绕我省山地和丘陵等地形地貌,开展茶园轻简化、机械化综合作业装备研发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考核指标:明确影响特异品质成分形成的关键因子,构建特色茶树品种精准施肥、减肥高效栽培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筛选系列茶园生产机械,建设不少于3个综合示范基地。

(3)湖南茶园主要病虫绿色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探明我省茶叶农药使用和残留情况,构建茶叶质量风险评估模型;针对茶角胸叶甲、茶白星病等流行的主要病虫害,开展害虫优势天敌资源挖掘、天敌保种繁育及释放等技术研究,突破茶园天敌防控虫害技术,明确主要病害的发生和致病机理,建立生态调控技术模式,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在我省主要茶区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探明当前我省不同茶区茶角胸叶甲等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挖掘优势天敌3个以上,形成完善天敌防控技术体系;建成茶园绿色防控综合技术模式3套以上,建设不少于3个技术示范基地。

(4)湖南主要茶类优质化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围绕黑茶等湖南优势茶类,探明特征风味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湖南特色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研究湖南黑茶标准化加工及品质调控技术,突破黑茶初制自动化加工技术,研发黑茶初制自动化生产线,针对槠叶齐、碧香早、黄金茶等湖南主栽品种及其特性,研究品种个性化加工技术,开发特色新产品,并选择优势企业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湖南工夫红茶、黑茶及湖南主栽茶树品种优质化加工技术体系及相应的标准,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茶叶新产品,研发黑茶初制自动化生产线,黑茶初制加工自动化率达到100%,在3-5家企业示范推广。

(5)智慧茶业与大数据体系构建

研究内容:依托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构建茶叶视觉识别新算法,构建初、精制过程数据库,突破茶叶加工过程质量数据化控制关键技术,研发茶叶初、精制质量控制系统,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构建湖南茶产业经济大数据和市场决策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茶叶初精制过程数据体系,研发茶叶加工精制设备及数据控制系统1-2套,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构建湖南茶产业大数据及生产、市场决策系统。

第三篇: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2018年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 指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先进装备

(联系人:范苑,电话:024-23983733)

重点聚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及部件、智能机器人创新链发展。

(一)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成形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机器人集群自动钻铆、大飞机数字化总装设备,针对叶片、叶轮、涡轮盘、机匣、主轴等关键零部件加工用的精加工卧式加工中心、车铣中心、镗床等装备;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增材制造、激光制造装备;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高效加工/近净成形装备及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装配成套等装备以及其他成组工艺生产线。

高档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高精度插补、动态补偿和智能化编程、具有自监控、维护、优化、重组等功能的智能型数控系统和具有标准接口、模块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及可互换性等功能的开放型数控系统。

关键功能部件。高速电主轴、多轴联动主轴头、精密光栅、高速高精度主轴轴承、滚珠丝杠导轨等关键功能部件,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能源驱动装置及配套零部件、打印头、智能软件等。

(二)智能成套装备

冶金成套装备。高产球团焙烧、大型烧结、高性能超宽超薄镁合金板轧制、中厚钢板精整剪切、大型高效冷热轧机组等成套装备、配套零部件和超高温耐热等相关材料。

石化成套装备。海陆石油钻采、石油和页岩气压裂成套装备、石油和天然气长输管道;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百万吨级PTA、百万吨级PX、大型天然气液化、大型煤化工、大型炼油等成套装备、配套零部件和大型容器铸锻件等相关材料。

工程机械。高速精密传动装备、永磁柔性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和液气密原件及系统等建筑、水利、电力、道路、矿山、港口、城市轨道交通和国防等工程领域配套产品;大型掘进成套装备、散料装卸与输送成套装备、煤炭综采成套装备、高效筑路和养路成套装备等工程机械、配套零部件和稀土耐磨铸件等相关材料。

仪器仪表。离散制造、流程工业、智能制造、特种专用等高端传感器和仪器仪表产品。

轴承等基础件。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设计理论、寿命理论及试验方法,动态性能试验技术与方法;高铁轴箱轴承、风力发电机组主轴与齿轮箱轴承、特大型装备静压轴承等设计、试验和批量化制造核心技术;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多路阀和液压泵等。

(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应用于焊接、装配、检测、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养老助残、家政服务等消费服务领域机器人和救援机器人、能源安全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特别是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可以完成动态、复杂作业使命,可以与人协同作业的新一代机器人。

关键零部件。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及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

二、能源装备

(联系人:何明哲,电话:024-23983346)

重点聚焦核电装备及部件、风电装备及部件、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及部件、燃气轮机及其他能源装备创新链发展。

(一)核电装备

大型先进核电成套装备,CAP1400屏蔽式核主泵以及更大功率屏蔽式核主泵和变频器、核环吊、阀、飞轮、导叶、主泵壳体及关键铸锻件等关联系统及材料,“华龙一号”核主泵及核二、三级泵及关联系统。

(二)风电装备

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及智能控制系统,5MW以上等级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智能控制系统和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齿轮箱、增速机、风机主轴、偏航及变桨轴承、变频器及储能电池等关键零部件。

(三)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

1000KV交流、±1100KV直流特高压变压器、六氟化硫全封闭组合电器、大容量换流阀等特高压设备及高压套管、避雷器等关键零部件;支撑智能电网的智能变电站成套装置、智能配电网成套装置、柔性直流输变电设备等。

(四)燃气轮机及其他能源装备

燃气轮机整机及配套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精密制造、热端核心部件制造特种工艺、大型转子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与整机的高效装配及调试等关键技术;燃气轮机整机及配套透平叶片、涡轮盘、喷嘴、火焰筒等关键零部件。

三、交通装备

(联系人:何明哲,电话:024-23983346)

重点聚焦通用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及部件、新能源与节能汽车创新链发展。

(一)通用航空装备

干、支线飞机零部件制造和整机装配,干支线飞机整机装配技术、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通用航空飞行器的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和总装、试飞适航和教育培训。

关键设备及材料。适用于干线和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的民用航空发动机、各型民用燃气轮机;基于北斗导航、天绘遥感等卫星系统资源的卫星数据应用系统;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技术,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等关键材料。

(二)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中高端自升式及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物探船、起重铺管船、平台供应船、多用途工作船、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立柱式平台(SPAR)、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FDPSO)、深海水下应急作业装备。

高技术船舶。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船、极地运输船舶、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超级生态环保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远洋渔业船舶、高性能执法作业船舶等高技术船舶等。

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高效低排放大功率低速船用发动机及关键部件、通讯导航定位系统、压载水处理系统、深海锚泊机动力定位控制系统、船用液化天然气等气体燃料供应系统及关键部件、船用曲轴、海洋观测仪器、智能监控系统、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单点系泊系统等核心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用超高强度特厚钢板、钛及钛合金中厚板、高性能降阻船用涂料等材料。

(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高速、城际列车、重载列车。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列车、时速160-200公里城际列车、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时速120-160公里市域快轨列车、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

关键零部件及材料。高速转向架、高速客车轴承、新型轨道交通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大功率制动装置;移 动闭塞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票检系统、机车信号设备、轨道电路接收设备、雷电防护设备;铝合金车体,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所需铜接触线、铜银合金接触线、铜锡合金接触线,铜及铜合金坯料等关键材料。

(四)新能源与节能汽车

节能汽车。节能内燃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乘用车/商用车,高效内燃机及关键部件,高效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混合动力电机、发动机,变速器电控系统,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器、动力电池系统、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燃料电池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搭载先进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高精定位系统、车载互联终端和集成控制系统。

四、新材料

(联系人:王旭,电话:024-23983430)

重点聚焦新型化工材料、高端钢铁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新型建材及功能材料创新链发展。

(一)新型化工材料

化工原料及其加工。重点支持石油、天然气深加工、煤化工新技术及工艺研究;烷烃、烯烃、芳烃及其衍生物、焦 油化学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

精细化学品。重点支持新型染料、颜料、涂料,高性能催化剂、表面活性剂、胶黏剂,合成材料助剂、特种化学品等新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化工新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树脂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橡胶材料及制品、高性能膜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二)高端钢铁材料

重点支持开展钢铁冶金短流程、材料素化、稀土元素夹杂、材料构筑成型等共性技术及工艺研究;重点支持轨道交通用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新一代汽车用钢、核电、火电用钢铁材料以及高品质工模具钢、耐蚀钢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三)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

重点支持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汽车、能源装备用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轻合金及高温合金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铜合金材料、超纯合金、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高性能靶材、形状记忆合金、泡沫金属材料、增材制造用高端金属粉末、稀土功能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四)无机非金属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碳化硅材料、碳化硼材料、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核级石墨、核电用硼酸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五)新型建材

重点支持特种玻璃、高端耐火材料、镁质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材料、新型装饰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六)功能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纳米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光学晶体、功能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五、电子信息

(联系人:严欣欣,电话:024-23983346)

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元器件、新型应用电子、网络与通信技术、工业互连网、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创新链发展。

(一)人工智能

以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为重点,开展在线学习模型、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高级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研究;研发新一代机器视觉、智能语音及翻译、智能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开展面向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开发。

(二)集成电路与元器件

高端元器件与芯片。支持航天级石英晶体元器件、IGBT、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新型发光器件、半导体辐射探测器等 电子元器件研制。开展新一代MEMS微结构设计、芯片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研发移动智能终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信息安全芯片、智能可穿戴设备芯片、MEMS传感器芯片等产品。

先进封装与测试。开展混合集成电路、模块电路封装等高密度微组装技术研究,开展系统级SiP、高密度三维(3D)封装等新型封装和测试技术研发。

先进装备与材料。12英寸及以上匀胶显影机、刻蚀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设备、原子层薄膜沉积(ALD)设备、全自动装片机、全自动引线键合机、芯片绑定机、半导体晶圆多线切割机等设备;匀气盘、反应腔、罗茨干泵等集成电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表面处理全工艺;洁净(真空)机械手控制系统、生产线物料传输系统等;SOI硅片和外延片、高纯特种气体、光刻胶、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信息化学品等关键材料。

(三)新型应用电子

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开展全彩化柔性化电子纸、长寿命高亮度激光投影显示、无边界全景立体显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光电显示器件、激光投影电视、智能数字电视、全景立体影院、家庭综合智能系统等产品。

智能终端。重点围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等领域,开展智能终端设计、便携式可穿戴产品设计、北斗导 航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超小型音圈马达等移动设备摄像头核心配件、车载智能终端、北斗导航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网络化高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智能仪器仪表等产品。

(四)网络与通信技术

现代通讯技术。围绕4G及以上网络等方向,开展高速光传输技术、接入网技术、IP多媒体通信,以及多网融合相关技术等研究,开发光通信用高速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和光模块、特种光纤光缆、LTE无线通信及调度系统、ICT融合通信系统、IMS多媒体通信设备等产品。

下一代互联网。加强IPv6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网络过渡、网络安全、新型路由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嵌入式操作系统、重要应用软件、安全设备与系统等核心设备系统研发。

(五)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开展工业物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开展多传感融合感知、无线传感节点设计、物联网中间件、高速高可靠工业无线网络接入、实时可靠的物联网异构网络接入及管理、开放物联网系统架构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制造系统等产品。

工业软件。开发面向工业装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数字医疗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特种专用数控软件、工业系统容错软件、优化控制软件,以及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品协同优化 设计、大型工业仿真模拟、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业软件。

网络安全。面向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工厂建设需求,开展智能工厂整体安全解决方案、动态网络主动防御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面向工业控制和智能工厂的高端防火墙、集成安全网关、动态网络主动防御设备、新型应用环境下的安全管理软件等产品。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重点围绕基础支撑平台、行业应用软件与解决方案等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展虚拟化软件技术、中间件技术、软件自动化设计技术、新型软件优化技术、新型软件测试技术等研究,开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平台和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与支撑软件,开发新平台和网络环境下面向智慧城市,以及医疗健康、装备制造、交通、物流、安监、环保等行业的应用软件。

六、生物医药领域

(联系人:袁贞伟,电话:024-23983676)

(一)化学药

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及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感染等重大多发性疾病的临床用药需求,开展手性合成、酶催化、结晶控制、高端制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治疗药物,重点仿制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加强 对传统药物的新剂型改进、二次开发和新型药用辅料研制。

(二)生物技术药

开展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培养、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蛋白质改构和修饰、人源化抗体构建及优化、人体微生物组解析及调控、抗体偶联、疫苗制备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新型基因工程药物、抗体类药物、疫苗和微生态制剂。以精准化为重点,重点攻克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发细胞治疗产品,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三)现代中药

开展辽宁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现代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中药活性成分发现与辨识、中药质量评价与安全控制、中药制剂多组分定量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有效组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新药产品,对疗效确切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中成药大品种开展二次开发研究。

(四)医疗器械

重点围绕高端医学影像装备、新一代植介入器械、新型体外诊断产品等方向,开展动态成像和智能造影、手术精准定位与导航、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生物3D打印、介入球囊导管加工与系统集成、植介入材料覆药、高灵敏高通量生物检测诊断、生物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PET—CT及PET—MRI、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DR)、多排螺旋CT、医用机器人、健康监测、远程医疗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心血管支架、骨科材料、口腔植入材料等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以及应用于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的体外诊断试剂和高值医用耗材等。

七、节能环保领域

(联系人:袁贞伟,电话:024-23983676)

(一)重点行业高效节能

开展工业锅炉清洁燃烧、新型高效电机、余能回收利用等关键节能技术攻关,加强流程工业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提高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二)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

以环境质量改善、风险控制与生态安全为重点,开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等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优化和成套设备研制,形成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开展近海、湿地、河流等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突破一批生态监测、质量评估、系统恢复与安全保障、承载力预警与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智慧型环境监测、预警和治理体系。

(四)资源再生利用

针对菱镁、煤矸石、钒钛等开展尾矿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攻关和产品研发,开发以工业废渣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和低成本利用技术。

八、海洋领域

(联系人:袁贞伟,电话:024-23983676)

(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高效综合利用研究,重点支持海洋药物、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生物功能材料、海洋保健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二)海洋能源勘探与开发

开展海水淡化新技术研究,研制海水淡化专用材料和关键设备,开发面向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余热利用的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加快推进海洋矿产、化学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研发海水提取钾、溴、镁等系列产品的应用技术和成套装备,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三)海洋环境安全保障

围绕我省重大海洋安全需求,研发海洋环境质量监测仪器系统,开发集监测与预警为一体的近海海洋监测技术体系,为实现海洋环境的早期预警、动态保障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九、种植业

(联系人:石新辉,电话:024-23983401)

北方粳稻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粳稻规模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高产、优质、专用型大豆新品种 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设计并开发适于蔬菜、果树、花卉和食用菌的低成本节能现代设施结构及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研究适于现代节能设施的园艺作物高产优质生产模式及关键技术;北方优良乡土景观树种挖掘及培育,苹果、梨现代栽培制度研究与应用,果蔬主要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北方地区高档盆栽花、食用、药用型花卉新品种培育及系列新品种研发;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新型生物炭基高附加值农业投入品制备与应用技术;风沙地改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优化模式构建。

十、养殖业

(联系人:石新辉,电话:024-23983401)

细胞内寄生原虫在宿主细胞内寄生与免疫逃避机制研究;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技术研究,梅花鹿优良性状基因筛选、高效快速繁育体系构建及鹿产品深加工技术;主要渔业资源种质创制、关键种恢复重建,渔业主要经济种类增养殖新模式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应用,养殖环境新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重要水产动物病害预警和防治技术研究应用。

十一、农产品加工及农机装备

(联系人:石新辉,电话:024-23983401)

寒富苹果及特色浆果高值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乳制品、肉制品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海洋食品工程化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大型海藻及其加 工副产物活性组分联产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农田信息无人机低空获取与精准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节能环保高效热泵干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十二、卫生与健康领域

(联系人:田璐佳,电话:024-23983293)

1.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搭建覆盖全省的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开展大规模临床循证研究、创新性转化应用研究、规模化应用推广研究、持续性防控战略研究和普及推广。通过2-3年的建设,建成一批具有辽宁特色、东北区域优势的医学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多学科、跨地域、惠基层的临床医学协同研究网络,实现多层次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医学科技研究新格局。

(申报条件:由省科技厅批建的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进行申报,承诺资金配置不低于50万元。)

2.资源平台建设。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和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东北地区地域特点的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健康队列及重大疾病专病队列研究(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长期随访,构建代表人群的全维度、动态、定量 生命组学的精准医学大数据标准化体系,建立样本和数据共享机制。(承诺资金配置不低于50万元)

3.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病,攻克一批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关键技术,推广一批医疗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不断提升诊疗技术水平,优化疾病防控策略。(申报条件:项目负责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毕业;承诺资金配置不低于10万元。)

①疾病防控研究。围绕重大慢病、常见多发病、重要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突出解决疾病防控能力的科技瓶颈问题,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推广一批先进诊疗技术和基层适宜技术,制定一批诊疗技术规范,推动医疗新技术转化应用于临床,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②应用基础研究。聚焦衰老调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个体化发育等方面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基础。

③前沿技术创新。聚焦生命组学技术、基因操作技术、新型检测与成像技术、生物治疗技术和康复辅助技术等前沿及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我省前沿领域原创水平,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

④重点人群健康保障研究。围绕儿童、青少年健康、老 年人和残障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加强常见疾病的流行规律、危险因素、预防筛查、健康评估及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

⑤健康风险因素控制研究。重点针对健康促进、职业病防治、环境与健康等方面开展新技术研发,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探索环境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制定和优化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提高健康水平。

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从理论传承与创新、健康服务、中医防治重大疾病研究、中医标准化等方面,构建适合中医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技术体系,加速推进中医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十三、公共安全领域

(联系人:孙瑶成,电话:024-23983405)1.食品安全领域

①食品生产安全研究。开展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品质评价、危害因子靶向筛查、多重风险分析评估、在线监测与快速检测及安全控制工艺、监管和应急处置等食品安全保障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加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②食品保鲜物流安全研究。开展物流过程中食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 技术研究。

③食品营养健康研究。开展食品营养品质调控、营养功能组分筛选、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

2.生产安全领域

①围绕安全生产领域。开展矿山重大事故和地质灾害防控治理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技术研究,开发实用安全和综合应急技术装备。

②围绕防灾减灾领域。开展重大灾害风险监测、预告、预警、防控关键技术及相关仪器设备研究。

3.社会安全领域

①围绕社会安全领域。开展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控和评价体系技术研究,开展公安交通系统大数据信息技术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刑事技术和生物安全综合应用技术平台,开展针对特定目标的深度检查、现场勘验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展火灾防控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施的研究。

②围绕维护国家安全领域。开展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金融安全、反恐、保密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③围绕维护辽宁涉外使馆等重点部位,开展安全防范相 关研究。

十四、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领域

(联系人:孙瑶成,电话:024-23983405)

1.围绕城镇功能提升和城市发展领域。开展城镇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镇生态修复、市政管网结构优化布局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智慧住区、社区和园区建设,为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2.围绕绿色建筑领域。支持研发适用于北方寒区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易维护及资源化利用的排泄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针对不同条件和类型,开展试点和工程示范。开展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建筑新型高效供暖解决方案研究,开展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全过程研发应用。开展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研究,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数化部品部件研究开发。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及大型公共建筑物安全检测、检测技术研究。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和装配式装修集成技术研究。耐久性好、本质安全、轻质高强的绿色建材研发。

3.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开展文化遗产认知、监测、保护、利用、传承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撑 文化遗产价值挖掘,支撑馆藏文物、重要遗产地、墓葬、壁画等的保护,支撑智慧博物馆建设,促进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开展文化设施空间与服务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

十五、实验动物领域

(联系人:孙瑶成,电话:024-23983405)

开展实验动物新资源与新品种培育研究、动物实验新技术与新设备研究、实验动物福利、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人源化和复杂疾病动物模型创制与应用,加快实验动物科技服务平台和模型资源平台创建与应用。(承诺资金配置不低于10万元)。

十六、软科学研究

(联系人:邢兰兰,电话:024-23983420)

重点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科技创新政策环境、鼓励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政策措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高新区发展和加强科普宣传等问题开展研究。

第四篇:医药技术研发人员(本站推荐)

HR工具箱-职位模版

医药技术研发人员

本范例仅供参考,请酌情修改后再使用

岗位职责

1、参与公司临床试验项目;

2、对试验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写出报告;

3、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任职资格

1、临床医药、生物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在天然产物、分子病理、营养干预、功能食品等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和实际经验,能够胜任产品研发工作;

3、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相关专业杂志发表过研究论文、有基金申请经验者优先;

4、有一定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性格沉稳、工作踏实、好学;

5、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篇:医药技术研发管理人员

HR工具箱-职位模版

医药技术研发管理人员

本范例仅供参考,请酌情修改后再使用

岗位职责

1、制定公司临床试验项目运营战略、流程与计划;

2、组织和监督临床开发部对运营计划的执行,实现公司临床试验的运营目标。

任职资格

1、临床医药、生物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熟悉GCP规范;

2、在天然产物、分子病理、营养干预、功能食品等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和实际经验,能够胜任产品研发工作;

3、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相关专业杂志发表过研究论文、有基金申请经验者优先;

4、有一定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性格沉稳、工作踏实、好学;

5、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下载国家医药重点研发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医药重点研发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年度重点研发和转化计划申报指南

    2017年度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申报指南 一、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 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通过企业先行投入研发资金,事后补助的方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

    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7-02-08 18:36:34 阅读次数:8 信息来源:高新处 宁科〔2017〕31号 各区科技局,高新区(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2017〕152号)、《关于深化自治区......

    2018寿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度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市政发〔2016〕2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和晋中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及寿阳县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原有的工业攻关计划、农......

    2018山西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五篇范文)

    2018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 项目申报指南 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项目立项,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根据省重点研发计......

    2018年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引

    附件1 2018年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 围绕自治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支持我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自主研发......

    医药研发项目助理岗位职责

    1.协助技术总监工作。2.负责项目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具体工作。3.完成申报临床、生产的相关资料。4.保持与研究单位的合作关系。......

    2017年度市本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7年度市本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工业领域 一、新材料专项 功能性新材料和合成革 重点支持: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水性树脂等新材料研发、生态合成革的研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