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时间:2019-05-14 14: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2019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2019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篇:2018-2019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2018-2019学年秋季学期四年级科学

教材分析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下面我们做下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

23.“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4.“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总之,教材是科学知识及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凭借。作为科学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使他们在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XX镇XX完全小学

XXX

2018年9月1日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1.4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2.3分析与解释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2.5结论与拓展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2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3.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对于人体运动,学生每天都正在进行,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也能在生活和体育课上零散地知道一些运动保健的知识。然而,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能运动、究竟是什么在运动,为什么要注意运动时的保健,对于运动时出现的小问题更不知是怎么回事。本单元在此方面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进一步明确了运动时的保健要求,对学生的茁壮成长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内容的设计上,从学生能感触到的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读一读、比一比、议一议来发现运动的秘密,懂得运动保健的原理和做法。

本单元先研究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接着探讨运动的主要表现:关节活动,再引导感觉运动的主要动力物质:肌肉,最后研讨运动的保障:保健。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是,肌肉收缩导致骨运动,关节为骨运动提供了可能,保健是运动的保障。因此,本单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认识运动的实体;第二个层面为了解运动的保障。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呈逐渐解析的结构,依次引导学生探究解析运动的机理。它包括骨骼、关节、肌肉三课。这三课的关系是:由于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除了具有支持、保护的功能外,在运动方面,它还作为运动的实体成为肌肉的附着物和关节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居于三课的首位,为接下来两课的展开奠定基础。关节是骨骼上的部位,具有特殊的构造,它除了具有减震的作用外,还与肌肉一道成为骨骼能够运动起来的必要条件,没有骨骼,它就不复存在;没有肌肉,它就没有运动的可能。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居于骨骼和肌肉两课中间的位置。肌肉附着在骨骼上以及关节的周围,它的收缩和舒张迫使骨运动及关节活动。它虽然不是运动实体,但没有它提供的力,可运动的骨骼以及关节将散失运动的可能。所以,教材把居于支持地位的它安排在运动实体的最后进行介绍。从分析中可见,这三课既密不可分,又应有教学的先后顺序。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1课,骨骼。从感觉骨头开始认识骨骼。学生将通过触摸、拼图、观察,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其功能,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第2课,关节。体会并了解关节。该课涉及到骨连接中的活动连接问题,学生将通过体验、分析和阅读,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第3课,肌肉。体会肌肉如何牵引骨运动。该课涉及骨骼肌的作用问题,学生将通过阅读、触摸、实验和建模,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并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特殊的肌肉。

第二层面的内容围绕以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为基础,并做延伸,从骨骼和肌肉容易在运动中受伤的角度出发,将其运动保护单列出来,成为第一层面的支持内容。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前一个层面的学习对儿童来讲便没有现实意义。该层面独立成为本单元的第四课:骨骼、肌肉的保健。该课引导学生通过研讨和阅读,强调体育运动和合理营养可增进骨骼和肌肉的功能以及如何避免运动受伤,教会学生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 养 蚕

单元概要分析

去年春天,孩子们种植了一种植物,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已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了长期种植与观察活动的辛苦与快乐。今年的养蚕活动一定会使他们更加兴奋,更加投入。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5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2.1提出问题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2.2收集证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L 2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1.5愿意合作与交流。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遵循蚕的发育过程(也是养蚕的过程),教材紧扣养蚕过程的几个关键期,即动员与饲养、观察与测量、收获与抽丝、经验交流,展开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乐意养蚕,要把蚕养好,在养蚕中锻炼成长,在养蚕中了解生命,增长学生见闻和相关知识,发挥饲养活动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以下四个方面建构而成。

第一方面,引发并指导学生展开养蚕活动,即第一课“我们来养蚕”。该课以课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为学生有蚕可养和整个饲养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并开展一些观察实验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即第二课“给蚕宝宝记日记”。本课内容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个多月。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亲手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本课还鼓励孩子们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如,“怎样识别蚕的雌雄”、“吃桑叶的蚕和吃饲料的蚕哪个长得好”、“没有茧的蛹能羽化成蛾吗”等。

第三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养蚕业,指导学生抽丝,即第三课“我们来抽丝”。它是养蚕活动的高潮。学生们将亲自缫丝,并测量丝的长度,了解到我国的桑蚕业历史悠久。

第四方面,交流养蚕中的发现,即第四课“养蚕经验交流会”。它是养蚕活动的总结课。学生们将通过整理记录、汇报发现,概括出蚕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并尝试和蝴蝶的一生进行比较,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

本单元特别强调的是——“养”,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蚕养,绝不能“在黑板上养蚕”。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图片、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教师也一定要亲自参与养蚕活动,这样既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又可与学生们共同经历养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最好能多养一些,以便给学生补蚕。应该说,本单元的教学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蚕卵和桑叶等实物材料对有些地区来说不易获得;二是养蚕技术对大部分师生来说尚属空白;三是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蚕卵和人工合成饲料可从教具公司购得;养蚕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如果师生养蚕都没成功,也可选择当地常见昆虫的幼虫来养——养什么并不重要,不能从卵开始养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亲历一次“养”的过程,有观察、有记录,看到变态就算基本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了。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1.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1.6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科学知识:

1.1根据一个指定物体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1.2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的现象及7 组成要素。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 要部分构成: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的探究。

在学习本课之前,孩子们对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是停留在明显看得出位移的那类运动上,例如飞翔的小鸟、行驶的汽车等,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比如房屋、大树等孩子们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在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邻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这表明参照物已经进入孩子的思维过程中,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识别运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材从两幅充满运动物体的对比图片入手,在学生描述运动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其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在该课中,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呈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二方面,学习描述运动。它包括本单元的第二课“运动的快慢”和第三课“运动的方式”。

第二课“运动的快慢”。从讨论学生熟悉的几种运动的行驶快慢和110米栏比赛,使学生意识到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的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接下来的速度排序活动、测量走路速度的活动和阅读有关风的方向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运动速度是由时间、距离及方向等几个要素来描述的。

第三课“运动的方式”。按不同的维度对运动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教材是让学生在按照运动轨迹进行画图的基础上将其分成两类,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此处重点不在于分类,而在于能描述这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的特点。当然,对于振动是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特例,摆动是曲线运动中的一种特例可以对学生做一些介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更多物体的运动属于哪种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从而认识到在一种物体运动过程中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的存在。

第三方面,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它包括本单元的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和第五课“摆”。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材以问题直接入手: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预测,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其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从而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教材还提供了“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实验的方法及实验记录,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第五课“摆”。通过做摆,指导学生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再一次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收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控制变量。此外,教材在此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摆的长度,努力使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规定的次数相符,在不断尝试调整中巩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这一认识。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和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志趣。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提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1提出问题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2.2收集证据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2.5结论和拓展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

2·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2·2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象。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体验与感受。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

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第二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它包括“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四课。

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的实践。

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既认识了重力——地球引力,又 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讲述了“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介绍了牛顿的思考,体现出爱因斯坦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伟大意义。

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一改以往只考虑固体间的静摩擦研究范围,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指出摩擦力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液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气体间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需要。

第五课“降落伞”,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阻力,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概要分析

一、本单元主要的建构依据

本单元为技能训练单元。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的要求来进行建构的。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 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二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调查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调查经常针对的是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的问题与事件,也可以针

对正在发生的连续性或者顺序性事件(比如追踪调查)。只要选择的科学探究问题适中,学生就有能力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公平条件,如何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如何测量、建立模型,如何合作与交流,以及体验到相应的情感,生成相关的价值等。

与调查不同,在时间向度上,预测是人们立足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究形式,它表达着人们很想通过预测来把握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变化。但是,重要的往往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根据要注重理性和实证。我们鼓励学生畅想、猜测未来,但是我们更鼓励学生表述他们畅想、猜测未来的根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探究的预测的准则。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和预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本教材是将观察、实验、调查作为三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逐个进行介绍的。如果说,运用感官或工具收集信息就是观察,先假设、再动手操作予以验证就是实验,那么,调查就常常要亲历现场。

本部分内容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材通过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调查的描述给调查下定义,也即陈述哪些问题需要调查。它们是:事物的空间分布,事物的时间变化,以及两个事件的相互关联。第二,学生能够展开调查的几种方法。它们是: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资料调查。

第二部分,预测。预测是对未来事件做出的科学猜测,所谓科学,就是有证据和有经验。尽管预测仍然有可能发生错误,为什么科学探究中需要预测呢?因为,第一,预测带动着探究者的热情;第二,预测往往成为新的科学发现的先导;第三,预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该部分内容的逻辑是:将推理与预测区分清楚,就是告诉学生,以现在为区分点,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是一回事;推测将要发生的事件是另一回事。然后,挖掘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预测经验,再了解科学家是如何积累和运用预测经验的,最后,在有控制条件的要求下动手进行预测。

第三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在科学探究的对象上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变化为主,在过程与方法上以观察与测量为主;在探究水平上以引导性裸究为主。根据《标准》的内容要求,安排了如下几个主题单元:

一、我们都是科学家

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三、生命之源——水

四、它们是什么做的

五、观察与测量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是起始年级的课,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科学学习,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程呢?我们应牢牢把握住一个宗旨——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要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的发现,动手做科学,动脑思考科学,动口表达交流自己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事事通明皆科学。不仅要了解科学的结论,更要重视研究科学的过程,从过程中悟出科学的真谛。

为此,我们特意安排了第一单元(绪论)《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一单元只有两课:第1课“科学是„„”从课题上就可以看出是让学生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学生们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教材的意图是通过一个“吹肥皂泡”的游戏,让他们首先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认识到科学无非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对“科学”最简捷、最概括的解释,科学家们整天干的事也就是这些。

第2课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为例,知道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并通过玩玩具训练学生学会提问题,初步了解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的简单过程。所以第一单元的任务就是从提问题开始把学生带人科学的殿堂: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这一单元是根据《标准》中关于“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编写的。使学生关注身边的有生命的物体.留心观察,进行比较,把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加以区别,从而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现象的意义。同时认识周围更多的动植物,感受生物的多姿多彩.能进行简单分类。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渗透了“相似理论”,这是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张光鉴研究员创建的科学教育理论,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这一单元共有4课。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这一课重在带领学生真的到校园里去找,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哪些是无生命的物体,建立初步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学生在教室里想和说是一回事,真的到教室外,到自然界里去找又是另一回事。孩子们到了教室外,眼界会放开,思维也会打开,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会有许多困惑的问题产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看似容易,实际上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讲也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可事先布置要求和任务,然后带出教室(学校外不远处有花园绿地或野地更好),后半节课回教室汇报交流,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也就是理解“生命”的意义或特征,并能知道“生物”可分为“植物”和“动物”。

2.校园里的植物

这一课是在前一课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植物的不同与相同,发展学生观察比较能力。让学生能描述一株植物的特点,如花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等等,最好是两株不相同的植物放在一起来描述,先说不同,再找相同。一般情况下不同点好说,而相同点较难。教师应加以指导或提示,凡相同特点都带有某些抽象性,这是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好时机。在这些活动里学生必然会涉及对植物的六大器官组成、植物的生命形式、植物生命活动的共同特征等问题的认识,不必要求完整、严密,让孩子们意识到就行。

3.校园里的小动物

这一课与上一课的形式差不多,都以动物为话题。认识更多的动物,知道动物的多样性,能描述某种动物的主要特征,以游戏的形式训练学生对动物特征的描述。比较某两种动物的不同是区别不同动物特征的思维训练,再找这两种动物的相同(相似)之处,抽象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并用集合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动物卡片做分类游戏,可以训练学生分类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定标准,但要指导学生每次分类必须只有一个标准。

4.植物·动物·人

把植物、动物和人放在一起比较,找出最大的不同点(显著特征)。这就要抓住本质上的不同,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找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之处,动植物和人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就更难了,这对学生的认识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们要找出许多生命特征的共同之处,如:有生有死,从小长大,繁殖后代,要吸收营养,要呼吸,等等,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这样把距离非常远的事物相类比,找相似之处,无疑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是根据《标准》的“物质世界”中关于“水”的内容标准编写的。让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并且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本单元共有4课。1.生命离不开水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水对于生命是多么重要,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可以列举出许多生命离不开水的例子。让学生亲自动手榨菜汁和水果汁是使他们对生物体内含水的事实的亲身感受;给不同生物体内含水量的扇形图涂颜色会加深对水的认识;考察小草一天“喝”多少水的实验是掌握第一手数据,来验证水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2.观察水

从观察人手,认识水的性质。从众多的液体中找出水来比较容易,但要把水描述清楚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引导学生从比较中知道水是无色的、无味的、透明的液体。进一步研究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但对“溶解”的概念不必过多地要求,知道像糖、盐“化”在水里了就是溶解了即可。认识水的更多的性质,如:可以沿着纸条或布条“爬升”的毛细现象;在一‘枚硬币上可以滴很多滴水而不流出来等等。使学生用更多的方法认识水的更多的性质。

3.神奇的水

从课题上就可看出,重在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水资源的情况。有的地方缺水,有的地方常闹水灾,有的地方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也有的地方治理污染很有成效,有的地方水资源充足井能合理利用,本课的主旨是要结合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模式,可以展开调查、参观、访问、上网和查找资料,搞成研究性学习,然后开讨论会、研讨会、报告会等,这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事先的调查工作、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教师要心中有数。

4.地球上的水

运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特别要使学生感到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危机,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感受可利用的水资源的匮乏,以引起节约用水的行为变化,教育学生节约用水是永久的话题。让学生感受自然水体之美,可以结合家乡水资源的状况一并教学。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这一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关于材料的内容标准编写的,要使学生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纺织品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的材料。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觉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本单元共有5课。1.常见材料

这一课主要使学生知道物体是由材料组成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自己家为例,分析都有哪些常见材料,学会给常见材料进行分类。

2.纸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物体,以纸为材料进行研究,了解不同的纸的不同特点和性质,使学生认识各种纸因其性质不同而用途不同。学生可以选定几项性质来进行对比研究,如:纸的结实程度、纸的吸水性、光滑程度、透明程度等等。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自己确定规则,给学生以自由研究的空间。

通过本课还应使学生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进行科学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让学生动手自己造一张纸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从中体会古代中国人造纸的情形。

3.纺织材料

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纺织材料,学会鉴别天然植物纤维(棉)、天然动物纤维(毛、丝)和化学合成纤维。通过直观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各种纺织品的纤维特征,还可以借助火烧的方法鉴别纤维的性质,并学会识别纺织晶的标识,知道纯羊毛标记和混纺的标记,使学生学会这些生活常识。

4.金属

玻璃和陶瓷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玻璃和陶瓷的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相同特点,发展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特别是比较陶和瓷的不同,发展学生细致观察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比较烧过和没烧过的土块在水中的情况,验证古代人发明陶器的过程。特别是让学生动手做一件陶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手做的乐趣。

5.塑料

这一课是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知道有些材料是天然材料,有些是人造材料,学会区分和判别。而天然材料如木材要砍伐大片森林,必然造成环境的破坏,节约用纸就成了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材料和环境联系起来,这种教育是深刻的。诸如对一次性木筷、塑料袋的白色污染等的讨论都会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这一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编写的。本套教材特别安排了专门的“综合过程技能”训练单元,设在三上、四上、五上、六上四个学期,以《观察与测量》、《假设与搜集证据》、《解释与模型》、《设计与制作》为题,其目的是加强过程技能性的训练,强化科学探究。这些专门的训练课都以有趣的活动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必要的科学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有意识地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课。

这一单元有两课。1.观察与描述 观察是人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常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最重要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是学习科学的基本功。这一课主要训练学生会观察、会描述、会表达他所观察的事物的现象、性质、变化和主要特征,通过各种观察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2.用工具测量

用工具测量也是—种观察,是定量的观察。要使学生了解一些事物,能够更精细、更准确地表达它,必须要用定量的方法。诸如大小、轻重、冷热、长短等等,用数值表达一个事物是重要的观察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用工具测量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使用这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显性化单元虽然安排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但不只是在这一单元内进行,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凡遇有过程与方法的内容时,都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只不过在这一单元内集中进行训练而已。

《自由研究》不列入单元内,每册单独设立这样的单元,其目的是强化自主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结合本册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主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成果报告(小论文),然后教师组织大家汇报交流。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虽然年龄小,能力不大,但遵从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舒心地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干中增长才干,在做中学会做事,自由研究的课虽编排在书的最后,但不是在学期末才进行,要提前安排,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要加以指导,不能放手不管。三年级的自由研究,首先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问题,问题越小越好,切忌问题过大.一定是通过他的努力可以完成的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好问题关,可以让学生求得同伴合作或家长的帮助,要由扶到放,先从半独立再到独立,力争第一次的自由研究就取得成功,这便会激励他继续努力。

通观全册教材,紧抓住从问题人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会孩子如何批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学会观察、描述和测量,一步步地引导他们通过科学探究,学会解决问题。

科学学习并非是冷冰冰的、板着面孔的说教,要让孩子对科学感兴趣,品尝学科学的甜头和乐趣,知识的学习不在乎多,而在乎活,从活动中学习,学习活的知识。强调让孩子亲身体验,多花些时间让孩子动手。亲身经历的东西感受最深,记忆也最牢。

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可能比较多,教师要以“吃自助餐”式自由选择,不必都教,根据实际条件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可以把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后的自由研究结合起来,有些活动是提供给学生课后做的,不必都在课上进行。

学习成绩的考查应以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为主,做了就好,就会有所收获,不必在知识点上作过多要求,要全面考查,重在做。

初次接触新课改的《科学》课教学,会有一定困难,也会有惊奇的发现,攀登科学教育高峰,靠的是每位科学教师的努力。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分析

上学期期末考试已经全面结束,其中四年级科学试卷命制科学合理,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题目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为学生学好科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命题上较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将试卷及试题情况、答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试卷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从整体情况看,教师能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上能放给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成绩较为理想,达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从形式上看,试题做到了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喜爱,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活动的主体”的理念,充分呵护了学生的心灵。其次,从语言表述上来看,每个问题的表述均简洁明了,表意准确,言简意赅,便于学生理解。再者,从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本卷命题注重实验探究。自主发挥,符合四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既不拔高要求,多数学生能考出其真实水平。

本次试题内容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理念。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利于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填空题

有的题目出现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字音字形混淆,这说明多数学生对知识没有掌握。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理解,二是教师强调不够。2.判断题

第4题,错误人数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识记不够,知识混淆。第5题,句子理解不清造成失分。3.问答题

出错的原因:其一主要是学生对问题无从答起,问题回答的范围较宽泛,而学生可能更擅长具体的问题,且没有理解清楚题目。其二,教师对此部分的教学强调不够。

三、原因

1、四年级的科学课教学,教师对科学课的认识尚在建立中,对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也需要学习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教师的授课基本属于边学习边上课的状态,出现错误应该是正常的反应。

2、因为经验不足,授课教师忽略了一些教科书上的一些 要点,在复习时,学生积累不够。

3、学校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帮助,包括上课策略、评价等方面的支持,但很多时候是匆匆上阵,授课教师对教学的“消化吸收”出现不良现象。这说明教研的有效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四、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积极的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周围世界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及事物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的进行探究。

2、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的调动学生积极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科学及应用科学的兴趣。

3、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对于周围的世界进行提问,猜想,设计操作方案或者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实验或者整理分析资料抽取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及探究能力。

4、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科学试卷分析

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实验小学

陈芳

我是第一次担任四年级科学课,自己感觉是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为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我以这次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做一个深入地总结,希望下一学期的科学课成绩能有所提高: 一、基本情况:

我校四年级一共六个班,每个班75人,总平均35.18分 二 卷面分析

(一)成绩

1、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本次试卷测试内容有选择、判断、简答、填空,以基础知识为主,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对课堂教学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从答题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更多的是学生因错别字而失分,2、基本的科学实验掌握情况一般。基础知识的检测中不难看出对实验的检测。如水的净化实验,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只是答出三个步骤,语言叙述不够好;如实验前应准备的工作,由于平时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所以这些题得分率也不是很高。

(二)问题

1.缺乏良好的审题及检查习惯。错字比较多。

2.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时抓不住问题实质进行分析。

3、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如判断题脂肪能给我们的身体 提供能量,支持我们的运动,这道题错的比较多。对于绿色食品的概念许多学生也掌握得不是很好。

三、整改措施:

1、加强自身充电,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养加强实验教学。科学课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力求知识点科学准确,并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知识的巩固教学,质量的监控在深入钻研教材、备课过程中,还要精心设计练习,做到课课有练习,课后有小测。根据小测及时分析教学实效,发现问题及时补漏,避免问题成堆时再进行梳理解决。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审题训练,提高学生认真读题仔细检查细心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4、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后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认知事物,又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014年2月

下载2018-2019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2019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分析 凉水河镇小学 张金君 本次考试试卷知识点全面,难度适宜,联系生活紧密,体现了学科特点,能充分评价学生对学到的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在......

    四年级上册科学试卷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分析 上学期期末考试已经全面结束,其中四年级科学试卷命制科学合理,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题目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为学生学......

    四年级上册科学试卷分析

    本期期末考试已经全面结束,四年级科学试卷命题科学合理,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题目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为学生学好科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从整体上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最终定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老师们教学中参......

    2018-2019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018-2019学年秋季学期四年级数学 教材分析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分析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本册教材共有9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三单元角......

    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材分析1

    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是英语试行使用新教材的第二学年,为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共6个单元、2个复习单元。.每单元分“A......

    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材分析 苏教版(推荐)

    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材分析 参加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新教材的魅力。这套教材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人文关怀,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这......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甸坑小学罗正尧 一、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