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座谈会发言稿

时间:2019-05-14 14:2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座谈会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座谈会发言稿》。

第一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座谈会发言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原创)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交流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在陕西省梁家河大队当了七年知青。这个时间,是人的一生中最该读书、长知识的年龄,对于一个年轻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不幸的;而对于一个能够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的人,这是有幸的。七年时间,习近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所受到的磨砺与锻炼,成为他一生宝贵的财富。所以我感觉,习近平能够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他青年时期特别是七年知青的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做知青的后半段时间,正好与我们同岁,所以这本书最适合青年人阅读,也最值得青年人阅读,不管是在读书、创业,还是打工,不管正在做什么,只要认真去读,都能受到启迪,获得前进的动力。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触,在座的各位朋友已经谈了很多,并给了我新的启发。这谈三点,可能比较肤浅,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青年人要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刚到农村时,和其他知青一样,都努力拼搏,积极奋进,为改变陕北老百姓的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和好事。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练、群众的信任,终于使他入党的愿望得到批准,并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让我感受到领袖人物是如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我们生逢中华民族复兴临近实现的伟大时代。天将降大任于青年一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我们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习总书记的这些经历恰恰给予了我们大学生一个最好的指引。

第二,青年人要培养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当年到陕北插队时,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他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他在山上放羊,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地畔上读书。白天劳动再苦再累,晚上他都坚持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经常熏得脸上都是黑的。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知识,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七年读书呢?习总书记现在是日理万机,但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他说,我个人的时间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能够经常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一定要像习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专业书籍,还要博览群书,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致千里。

第三,青年人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我们可以想到,在那个**的年代,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孤身来到被群山阻隔、贫瘠落后、缺衣少食的偏僻农村,有多少劳动和生活中的困难、问题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他自己后来回忆说,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好把式。有位受访者总结了他的知青经历有“三个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吃苦耐劳是一种精神,是人意志品质的表现,道德修养的表现,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多具有这一优良的品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胜任未来的发展需要,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直以来,总有一些年轻人,也包括我们大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有时会埋怨命运不济,社会不公,我可能也会这样。前两天,我在微信看到一句话:“一个人,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而不怪罪他人,他就不是一个失败者。”社会不公是存在的,绝对公平的社会是没有的。如果要埋怨,那么习近平要埋怨的比我们多得多。埋怨他人、埋怨社会,只有使自己失去人生的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从而放弃眼下的努力。

作为大学生,仔细阅读这本书,还有助于我们加深认知和理解习总书记“以人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方向,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更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一个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首先是要脚踏实地,我们看到的星空才是真切的,而不是虚幻的。

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后来他发现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于是下决心去改变他的国家,结果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国家;最后立志于改变自己的家庭,但最终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家庭。到了晚年他终于明白,一个人,首先要改变自己,然后才能改变家庭,才能改变国家,才能改变世界。这虽然像一则寓言,但道理非常深刻、简单、明了。大道至简。

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我要去领导一个党、领导一个军队、领导一个国家。但是,他现在做到了,他正在改变我们的党,正在改变我们的军队,正在改变我们的国家,正在改变世界。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出了答案,他改变了自己。

最后,我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大家四个字:“改变自己。”与各位朋友共勉。

谢谢大家。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发言稿14篇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

发言稿14篇

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发表,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掀起了学习的高潮。为深入开展学习,我们专门下发了通知,要求全体会员认真学习阅读、深入领会精神、自觉践行奉献。今天举办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就是要交流学习体会,探讨青年人成长规律,以新的认识和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

年轻的习近平具有坚定信念,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仍然抱着坚定的信念,设定远大理想,怀揣个人抱负。他始终不断追求进步,积极申请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他把大队书记请到窑洞来当面谈论申请入团的事,一直写到第八份入团申请才被批准。由于家庭原因,习近平先后写了十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74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轻的习近平酷爱学习,将不断学习看作生命的重要部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文化修养。他的阅读没有功利性,只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内心充实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养成了思考的秉性。同时,他也向村民们传授文化知识。他见多识广,逐渐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成为梁家河村的主心骨。年轻的习近平努力为民服务,“为老百姓干实事”是年轻习近平的志向。习近平在七年的知青生活中积累了经验,为今后从政办实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年轻的习近平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年轻的习近平热情真诚,平易近人。习近平在陕西七年的知青生活,奠定了其人生奋斗与政治生涯的基石。

3:

习近平同志扎根农村七年,从不自觉到自觉,实现了人生观的根本转变,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终身目标,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克服了农村生活所经历的“四关”,经受了艰苦磨炼,在陕北乡亲们的关爱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胎换骨,锻练成长。他自觉学习理论,参与生产劳动、参加社教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成为群众信任的村支书,走出了为民服务道路的第一步。七年的知青岁月,培养了他艰苦奋斗、不怕重压、顽强拼搏的品质,与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印、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七年的磨炼,成就了他心怀国家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通过各种领域、各种岗位的实践,打下了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坚实基础。“广阔天地,终身难忘。”这是习近平对七年知青岁月最真实的体会。

4:

我有五点体会:一是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习近平是带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但是,习近平对党的热爱、信任、忠诚和对党的追求是矢志不渝的,对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积极争取,并入了党。二是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深深体会到基层离当地农民最近,最能磨炼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他获益匪浅,同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曰后的成长和进步打下较好的基础。三是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展现了他的读书生活。在繁重劳动之后,坚持长时间地阅读,千方百计通过种种渠道去收集各种图书。如饥似渴的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四是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在梁家河艰苦岁月里,许多同来的知青陆陆续续走了,唯独习近平留了下来。不仅留下了人,更留下了心,成为延安人真正的一员,并决心把这里作为自己人生历练的起点。正是从这样平凡的起点开始,习近平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把自己的一切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五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习近平到了农村后,就与当地农民一起拉煤、挑粪、拦河、铡草、放羊,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而且一干就是七年。习近平上山下乡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

5:

读了此书,我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他有爱心,二是他有担当。他力所能及地为村民做好事、实事,这不仅是一种怜悯之心,也是一个大写“人”的最基本的仁爱之心,是一个政治家最宝贵的人民情怀和胸有天下百姓、为老百姓做好事、实事的原生动力。这是他在陕北的七年知青生涯中获得的人生感悟和对信仰的坚持。从“挑起重担”“再下基层”等章节中可以看到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没有沉沦、没有忘乎所以,而是从看书学习和与普通老百姓相处中获取养料,磨炼心志、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勇于吃苦在前,敢于走人家不能坚持走的路,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当年这一段知青岁月中的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历练,对形成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6:

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中,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村民造福的事例,表现了知青在广大农村的科学实验中发挥的作用。当年只有20岁的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他扑下身子带领社员不分昼夜打坝淤地、大办沼气,使梁家河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上山下乡时期,知青开展科学实验的情况是知青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将那些分散的碎片化的知青开展科学实验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提炼,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填补知青上山下乡史中这方面的空白。

7:

几点阅读后的感想:一是习近平踏进社会从负数开始。他背着“黑帮子女”的重负,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劳动等方面都十分努力。特别要感谢梁家河公社的领导们,是他们有胆识敢担当,扶助习近平走上了基层领导的岗位,让年轻的习近平在农村得到了历练。二是本书真实可信,全方位、用事实说明真相,让我们了解了下乡时的习近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青年习近平。三是本人与总书记有一次短暂接触。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之时,曾经来我工作的单位考察,用半个小时了解关于老南市的改建工作。他认真倾听我们的汇报,考察结束路过我们的“数字化信息中心”时,他饶有兴趣地走了进去,仔细观察和提出问题,很随和地与工作人员打招呼,使大家感到十分亲切。习近平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XX年回梁家河时,与当地村民个关系依然如鱼水之情。习近平本色不变,中国的未来有希望。

8:

首先是感到特别的亲切和熟悉,读到书中描写的许多事例,或感慨万分,或会心而笑,或理解认同。其次是感到格外的自豪和骄傲。因为.这本书向世人讲述的这个有过七年知青生活经历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是一代知青中的杰出代表。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们,知青经历所培养出来的那种敢担当的勇气和接地气的智慧;那种不甘蹉跎时刻准备着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那种“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的品行人格,正是习近平从梁家河带回来的宝贵财富。

9:

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感到很亲切。书中许多事看起来很平凡,但正是在平凡中创造了业绩,在平凡中拉近了我们与领袖之间的距离。

10:

这本书读起来令人舒心顺气,书中讲的是我们知青特定的经历,特定的身份,也体现了中央对知青的肯定。

11:

书中叙述的青年习近平的生动事例,证明了知青精神的存在,说明了知青并非是荒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也说明了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就当不了中国的领导人。

12:

青年习近平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我们应该认真向他学习,发扬知青精神。

13:

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事迹和精神,应当结合知青当前的实际,关心知青的老年生活和知青旅游、养老等问题。要发挥我们的作用,努力为知青服务。

14:

大家的发言也给我启发,主要有五点体会。一是基层艰苦环境是青年人锻练成长的基本路径,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广大知青就是在农村艰苦环境的历练中奠定了人生的底蕴和形成了人生的升华。青年习近平就是在条件是十分艰苦的陕北农村,经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得到了锻练成长。二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多方面学习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青年人要通过艰苦环境的考验,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开展多方面的学习。正是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自觉开展多方面学习,使青年习近平在农村中经受了多方面的艰苦考验,也使他逐步成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韧的意志品质、开阔的工作视野、高超的基层工作能力、深深地根植于群众、努力为老百姓服务的青年共产党员。三是艰苦奋斗是人类必须坚持和传承的优良作风,社会要为青年人到基层艰苦环境中锻练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正式出版,最核心的是让人们了解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和形成的底蕴,认识青年人锻练成长的基本规律,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许多方针政策的和意义。学习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充分认识追求理想、脚踏实地、勤奋好学、艰苦奋斗、自觉奉献对青年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四是开展知青研究必须听取多方面意见,共同下乡知青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的评价是对知青表现最重要的评价。正是书中当地老百姓的介绍,使我们认识了一个正在发展进步的青年、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后生、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知识青年,一个能够将来参与治国理政的人才。五是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知青的新贡献。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牢记“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在知青史料建设、知青学术研究、知青文化活动、知青服务社会等方面,弘扬知青精神,发挥知青作用,展现知青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知青的新贡献。

第三篇:2017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键入文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讲实话,对于学习习主席的知青岁月,刚开始我是有点迷茫的。或许是因为出生在 80 年代,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当初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只是从以前的教科书看过只言片语的描述或者是电视剧情节里面有些遥远的场景。哦,还有听爷爷奶奶讲生产队的事情,起早贪黑,去队里干活。但这些信息所勾勒出来的画面太少了,只有黄土、戈壁滩、窑洞、羊群、高粱地,几个戴着眼镜的小青年或者是扎着辫子透着文艺气息的女孩,而他们到底是怎么生活在那段岁月的,全然没有概念,就好像突然断片了,空白了,这也许就是 80后的我们所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地方。

年龄与时代的鸿沟必然会带来许多思想上的不足,其实刚开始的迷茫不解,到后来看了有关于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对相关人员的一些采访实录的文字中才开始慢慢清晰,慢慢地想要去靠近那个年代。不,可以说是原本对于未知的年代就是想要了解的,但是不会主动去,只会被动地接受,而当主动去了解时,满脑子又开始有了各种问题?所 以,什么是“知青”,为什么会有“知青”,“知青”平时上山下乡的时候在干什么,“知青”的命运到底何去何从? 在孔丹话语里的“难忘的青春岁月”就是那个时代的知青所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当年的习近平才十五六岁。

十五六岁的年级,我们在干什么?我大概经历中考,刚上高中吧,那时的我满心念着的就是读书,生活的重心亦如是,这个年代的我们当时尚且如此,而在 60 年代无法进行高考,无法获得学习机会的环境下,这些“老三届”知青们必然也是非常想要读书的。其实我十分佩服这些咬牙坚持的知青们,其实他们好多人并不懂农活,几乎是从“手无缚鸡之力”蜕变到了能挑担子能下———————————————————————————————————————————————————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田的人,面朝黄土低头去尝农民的滋味,去体会实实在在的在土地上活的日子,在这样艰辛的同时,还能够手捧起诗书,不忘记远方不荒废时光,真的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姿态。

虽然有着城市居民的户口,但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没有亲自拿着锄头挑着扁担,但从小我就在田埂边看着爷爷奶奶在田地里忙活的苦,春耕下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循环如是。这些经历也让我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懂得什么叫做“苦”的滋味,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自己的故乡在哪,“根”在哪,从土地里扎根长大的人,不能忘本。虽然我们不能去提醒苦难,已不能说经历苦难一定会得到什么,或许会被压垮呢?但不得不承认有一句话的正确性:那些不能打倒你的经历必然会使你更强大。苦难是苦涩难熬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但是凡是从苦难中淬炼过还能坚强站立并前行的人,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中国需要像当年作为知青一员的习近平一样历经苦难,却依旧不忘本心坚定向前的人;而此时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然也要如此“脚 踏实地”,再去“仰望星空”。如能脚踏实地,远方再远也不必害怕;若是心中有梦,前路再艰险必然也不孤单!———————————————————————————————————————————————————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而当下的中国,有一群支教的青年人在基层,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岁月。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总书记在梁家河破了“四大关”,而初来乍到的我,当时也面临着“三关”。一是“习俗关”。旬邑县地处关中北界,陕北南限,属渭北高原最南部,饮食、风俗的差异让我好一阵才习惯。二是“语言关”。在与当地学生的交流中,他们普遍使用的方言,让我竖起耳朵也难以听懂,为此,我结合普通话推广宣传周,在学校发起“说普通话”活动。通过师生学说普通话,我与他们的语言交流情况才大为好转。三是“生活关”。今年是我在旬邑支教的第六年,在这里安了家,也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习俗。

从学生身份转变为一名新店小学人民教师,困难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不太符合当地教学实际。这一切都告诉我,要做好小学教育工作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需要充足的心理准备、扎实的工作技能,更需要俯下身子踏实工作。

总书记在梁家河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同乡亲们打成一片,只有同群众一起,才知道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要想了解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必须眼皮贴近地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调研。

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作为教师要积极深入群众家庭,走访困难家庭嘘寒问暖,积极与其家长沟通交流,年轻的我们需要慢些脚步,俯下身躯,把眼皮贴近地皮,走进学生心中,认识社会,读懂中国。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始终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劳动,不管是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他都干过。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的能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磨难造就了青年习近平的黄土情结、人民情怀、领袖胸怀。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榜样和教材。我庆幸生在一个有梦可以做,还可以实现的时代,我坚信每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当代青年心里都住着一个如青年习近平般的“年轻人”。

有人问:为什么你的目光总是坚毅?只因我扎根在祖国的土地里,我的青春值得铭记!———————————————————————————————————————————————————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而当下的中国,有一群支教的青年人在基层,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岁月。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年的主席从一个吃住用在城里的城市人下放到陕北农村劳动改造的“好后生”,让肯于吃苦耐劳的主席逐渐适应了角色转换。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习近平的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给我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物质资源很贫乏,但是习近平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从浮士德到马列,从文学到经济,从进入梁家河到离开梁家河,习近平一直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学习。爱看书、好学习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的一张名片。我们身为党的教育工作者,身为新店小学的一员更要注重学习,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共产党员教师应有的责任。面对知青岁月时的习近平,想着他对知识的渴求,刻苦耐劳品格,足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习近平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的很多知识在他知青岁月中都得到了锻炼和应用,在淤地坝的建设中,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了土地不足的大难题;在沼气池的建设中,习近平也是利用自己的技术,为梁河村人解决了能源问题。习近平不仅懂理论,而且还懂技术,这就是他的活学活用。针对我们教师而言,在新时期,在教学观上也应该有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青年知青习近平,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曾经的岁月无法再去经历,但是对党和人民的态度从来不会改变。《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读本。———————————————————————————————————————————————————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第四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通过学习《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1月,总书记15岁时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采访实录了29人,其中既有同习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涵盖了当时社会角色中的方方面面,真实反映了那段艰苦岁月中,总书记的无私品德和高尚情操,也从这些人的口中还原了一个更加质朴的优秀青年干部形象。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第五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今年十一期间,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党的号召从首都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总书记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执着、成熟的思想是他选择自己成长之路的基础。二是高尚品质的体现。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来到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山沟沟的农村里,而且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坚韧的意志和崇尚的品格,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在知青期间,因家庭问题影响总书记入团入党返京等问题,使他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压抑,但是,总书记勤于学习、思考,借助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总书记转变思想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重返梁家河后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2017年十一期间,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党的号召从首都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总书记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执着、成熟的思想是他选择自己成长之路的基础,想想现在的孩子,下到农村去生活,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二是高尚品质的体现。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想一想一个北京高级干部大院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山沟沟的农村里,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下乡的地方和我祖籍(陕北子洲)相距不远,与我儿时陕北落后的印记也很相似,挣工分、修梯田、分细粮、换粮票、看露天电影、闹秧歌等等,总能勾起我儿时模糊的记忆。总书记坚韧的意志和崇尚的品格,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在知青期间,因家庭问题影响总书记入团入党返京等问题,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总书记勤于学习、思考,借助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使总书记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70年代的中国农村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总书记重返梁家河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三是。

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

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走过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在当今各种出版物非常丰富、十分海量的情况下,这部书却吸引着广大读者争相购买。看过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的是人民领袖的书,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文 章来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看完了,感慨良多,总结起来,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

一、情怀

习近平同志于1969年1月13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孩子刚上高中的年纪,想想我们的孩子,去上高中,不说车接车送,厚一点的衣服、裤子、被子都是肯定不洗的,那他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一待就是七年,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1973年他对朋友雷平生说:“我1974年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说这话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在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积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经验,他的考虑是回梁家河后为村里做些实事,带领老百姓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为这片土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想法固然是正确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上大学机会难得,而且当时政治形势复杂,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很难说,但是他的想法很朴实:老百姓养育、培养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有所回报,走不了就在这儿待着,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

还有198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决定下基层、回农村去工作,耿飚劝他去野战军,但他认为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再者觉得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对朋友陶海栗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

不管是下乡时选择上大学,还是留北京继续做耿飚的秘书工作,以常人来看都是一条坦途,相反,留在农村甚至在好不容易离开农村后又回去,这样的抉择在我看来确实是不同寻常,伟人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走寻常路,总书记选择了一条艰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确实是因为他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他把自己称作“黄土地的儿子”,是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融入了与他们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理解了他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担当

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事公道、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除了带领乡亲们打淤坝、修梯田、打井、办沼气、修路外,为了便于老百姓劳动、生活,还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我第一次看见习近平同志在1974、1975年就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的描述,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一切以“粮食为纲”,他搞这些副业,担着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顶帽子,一般的村干部都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过问也不搞这些事,而且,当时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他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讲到担当,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习近平同志入党、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上大学的事。文革期间,家庭成分对个人前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由于父亲受到迫害,尽管工作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进步、对党绝对忠诚,一直入不了党。一直到1972年,白兴光同志调任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他听政工干部介绍了习近平同志的情况,就对他开始关注,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处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对他另眼相待,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三、方法

前面讲到,习近平同志为了方便群众,在村子里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他为什么能够办成而且没有人找他麻烦、给他扣帽子呢?习近平同志对政策把握得很严谨,缝纫社、磨坊都是免费的,完全不盈利,代销店则由供销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不挣。铁器社为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都免费,为县里供货则通过县农副产品公司,公对公,这些做法与当时的政策不抵触,但是既便民惠民,又让社员发挥各自长处,把群众从繁杂、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敢于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党支部书记走到党的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青年榜样 知青习近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怎么样国家就怎么样。1919年,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人民饱经屈辱之时,是青年人走上街头,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呼喊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将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是青年人汇聚一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与忧愁。当前,我们这代青年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正处于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重要机遇期,这无疑是我们的幸运与机遇;但同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榜样,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也是我们的烦恼与困惑。纵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或许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知青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当代青年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知青习近平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曾有同期知青回忆说,“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了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这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近平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坚定自己的脚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2013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指出,“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陕北老乡曾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坚持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付诸实践,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从兴办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到带领群众打坝子,挖水井、从创立铁业社到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青年习近平在严谨把握当时政策的条件下办成了便民惠民的好事,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村民武晖现在提起这些事都感慨地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情怀。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村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知青习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当代青年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自觉选择服务人民的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力量。

知青习近平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我们广大青年一定努力学习知青习近平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下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座谈会发言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座谈会发言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梦想从学习开始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 发表时间:2016-11-29 来源:党建网 作者:邱然 黄珊 陈思 (本文发表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16年11月28日 第A3版) 编者按: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了解到了习近平主席是一位“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的主席。习主席多次在农村中亲身实践,不断......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自动化控制中心党支部副书记 曹银强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26日,支部组织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本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言 自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在《学习时报》连载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书中的系列采访实录来源自与习近平总书记......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稿

    青年的楷模 学习的榜样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朵什镇团委 冯财林 最近,有幸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交流发言稿

    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这本书的有关想法,感觉读后深深地被习总书记的经历所触动,也让自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