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港联交所对基石投资者的规定
基石投资者
一、释义
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s)是指企业IPO时在公募之前作为战略投资者申购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以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等为主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知名富豪或其所属企业。
基石投资者类似于内地的机构投资者,按IPO发行价购买预先约定数量的股票,并接受6~12月的锁定期。基石投资者的引进,实际上是对公司的基本面、盈利模式、发展前景的肯定,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信心,犹如IPO的一个稳定剂。同时,基石投资者不能重复进行申购,特别关 键的是基石投资者要在公司的招股书中披露,需要公开一些相关信息。
二、发展历史
从基石投资者的发展来看,最初在香港IPO市场引进,是国企在香港上市时大家对国企的情况不太了解,对国企的管理、盈利模式和公司治理不是特别放心,有一定的顾虑,香港便引入了基石投资者。引进基石投资者的做法在亚洲很是盛行,特别是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自2012年以来,基石投资者的认购股份已占到香港新股发行的30%。
三、目的作用
在市况波动时,企业会急于“消除”发行中的风险。让许多投行一起参与进来,并且预售大部分股票,可能有助于消除风险。但是,这样也会存在一些弊端。大量基石投资者的存在也就显示了背后市况的疲态,新股对基石投资者的依赖也就越来越高 同时,基石投资者的引入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基石投资者可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认购,保证发行顺利完成,在市场波动中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大量基石投资者的存在,也显示出背后市况的疲态,有些公司甚至到了没有基石投资者就无法完成发行的地步,新股对基石投资者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0年~2011年,具有基石投资者的IPO数量占所有港交所IPO数量的35%左右,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占比逐年上升。截至7月13日,今年共有43家企业在港交所挂牌,其中10家引入基石投资者,总认购金额达18.5亿美元,占此10家企业总融资金额的43%。
四、获利机会
1、折价销售。基石投资者对在异地上市的公司的“背书”效应引起的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将刺激越来越多的公司对基石投资者的引入,一般情况下,公司为成功上市而邀请基石投资者“折价”认购股票。
2、回购承诺。多数情况下,基石投资者与公司在IPO前达成股票价格协议,若在锁定期后股票表现未能达到双方协商的价格,则上市公司承诺以等于或稍高于认购价格的价格买回公司股票。
3、配售保证。基石投资者在公司IPO之前就与公司签订协议,保证基石投资者获得协议的股份数量。
五、基石投资配售原则
1、配售必须按首次公开招股价进行;
2、所配售的首次公开招股股份须设禁售期,一般为上市日期起计至少六个月;
3、每名投资者在上市申请人的董事会内没有代表,同时独立于上市申请人、其关联人士及其各自的关联人;
4、配售安排的详情(包括投资者身份及背景)需在上市文件内披露;
5、假如该投资者就《主板规则》第8.24条(《创业板规则》第11.23条附注2及3)而言会视为公众人士,纵有上述的至少六个月限售期,该等股份亦属《主板规则》第8.08条(《创业板规则》第11.23条)所致的公众持股量的一部分。
六、相关《上市规则》
1、《主板规则》第2.03(2)及(4)条(《创业板规则》第2.06(2)及(4)规定,证券的发行及销售须以公平及有序的形式进行,以及上市证券的所有持有人局受到公平及平等对待;
2、《主板规则》第2.13条(《创业板规则》第17.56条)规定,招股章程虽债资料须在各重要方面准确完备且没有误导或欺诈成分;
七、其他规定
1、聊交所认为,基石投资额人让人觉得有关投资者自愿承诺认购首次公开招股,以及有关投资具有价值,事实上散户投资者在知悉基石投资者的参与后会驱使气逆同样投资于该申请人,从而让首次公开招股非常成功。若申请人是依循上文配售原则像基石投资人优先配售,不会违反《主板规则》第2.03(2)及(4)(《创业板规则》第2.06(2)及(4)条)有关公平即平等对待的规定;
2、对于首次公开招股而言,基础投资者的存在优势是成功的关键,包括市况疲弱是,一些申请人及其控股股东、保荐人或其他承销团成员可能会愿意在保证按首次公开招股钾肥配股份外,以附函或其他方式向部分基石投资者提供直接或间接利益;
3、我们认为,若该等投资者除保证获分配首次公开招股股份外,还透过附函或其它方式的直接或间接利益(例如:豁免经纪佣金、分享部分包销佣金、控股股东或其他人士提供认沽期权在上市后购回股份、申请人保证将首次公开招股所得款项在投资预计是投资者所管理的基金、协议在另一宗首次公开招股中获分配股份、或任何其他与认购股份有关但不符合公平商业原则的交易或安排),这些投资者就赢重新分离为首次公开招股前投资者;
4、此外,除保证非配股份外,若基石投资者还获提供以附函或其他方式的直接或间接利益而又不做披露,既违反了《主板规则》第2.13条(《创业板规则》第17.56条)的原则。本指引信并不是要组织申请人与投资者定礼服和公平原则的商业安排,比如投资者是主要客户或供应商时,又或与该等投资者成立合资公司发展业务等,这些均视为与策略投资者之间的策略交易及或安排,无论如何,任何商业安排的详情应在上市文件全面披露。
第二篇:董事长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联交所成员,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这是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承载着几代招金人的梦想。在这庄重的时刻,我谨代表公司董事会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的光临并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帮助公司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为招金矿业上市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中介机构表示诚挚的谢意!
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来自于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中外的中国金都——山东省招远市,是中国领先的黄金生产商。
招金矿业的上市,意味着公司踏入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快车道,展示了招金矿业向着建设“中国顶尖、世界领先”纯黄金公司的宏大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上市后,公司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领先的技术及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专注于黄金生产,继续保持在业内的领导地位,在高速成长的行业环境中努力实现再一次腾飞。同时,我们将严格按照香港上市规则的要求,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用好募集资金,规范公司运作,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企业未来回报股东、回报客户、回报社会!
最后,本人谨代表公司董事会及全体同仁,再次对各位前来参加本公司上市挂牌仪式表示最由衷的谢意!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谢谢大家!
第三篇:香港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改革评析
香港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改革评析
王坤 王泽森
(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摘要: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是证券监管的核心之一,投资者保障基金是对投资者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地证券投资者保障基金的设立尚在酝酿之中,而香港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的建立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还在不断地改进、完善。本文研究了香港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成功经验,以期为内地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
关键词:投资者赔偿基金;投资者保护;香港经验
作者简介:王坤,女,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研究员。王泽森 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中国内地股市持续低迷,证券公司各项传统业务不断萎缩,再加上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与其竞争的加剧,破产证券公司不断增加,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有价证券及违规进行委托理财等不法事件时有曝光。随着中国证监会大力清理整顿内地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加强对证券公司的规范和监管,以及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众多证券公司资金链条断裂、违规行为大面积集中爆发,关闭、托管,甚至破产的证券公司券商越来越多。
目前,内地在处置问题证券公司时,主要是采用行政方式来处理。对于证券公司违规造成的资金缺口,央行通常是通过再贷款施援。据央行金融稳定局统计,2004年央行共向证券公司提供了150亿元再贷款。而这些再贷款获得偿还的可能性极小,最终损失仍将由国家承担。但是证券业多年累积的资金黑洞并非央行再贷款所能解决的,面对证券公司日益积累的风险,管理层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高危证券公司市场化退出机制。与此相对应,市场化投资者风险补偿机制必须尽快建立。
内地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建立已经启动,对于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设立、运作、监管框架、机构设置等还处在探索之中。而在香港证券市场,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建立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并且还在不断地改进、完善。
改革前的香港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
1973年股灾后,香港于1974年颁布《证券条例》,放弃了不干预模式,实施集中监管并强调行业自律。为了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利益,《证券条例》(第333章)第X部对赔偿基金的建立、管理及使用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证监会管理的赔偿基金就是根据该条例的规定于1974年成立,在证券交易中,如因交易所会员经纪违责而引致投资者的利益蒙受损失,投资者可向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管理的赔偿基金索赔。该基金原本适用于当时营运中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4家交易所的任何会员的失责事件。自从该4 1 家交易所于1986年正式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后,该基金适用于联交所任何会员的失责事件。
赔偿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证券交易所会员就其所持有的交易所席位供款,会员退会后6个月内,赔偿基金须退还其赔偿基金供款。至1998年该供款已为赔偿基金提供了约4600万港元的款项;二是根据1992年财政司为联交所订立的预算指引,规定由投资者所支付的及由联交所保留的交易征费的总额,超过联交所每个财政预算支出的三分之二的部分,拨入赔偿基金。1992-1994年,联交所将大约3亿5400万港元的交易征费溢额拨给赔偿基金。预算指引由1994/95做出修改,规定将征费溢额转拨到联交所的滚存盈余内。在停止将交易征费溢额转拨入赔偿基金后,基金的资产增幅相对停滞不前,增幅主要来自投资收益。当时并没有法律规定允许资金可以来自其它途径,或规定可利用保险市场做出转嫁风险的安排。
赔偿基金由证监会赔偿基金委员会代表证监会专门管理,委员会由5人组成,全部由证监会委任。联交所负责裁定投资者的申索是否成立,证监会负责付款予申索人,并以所支付的款额为限,根据享有的代位求偿权而取得申索人针对失责经纪而享有的权力。《证券条例》对可支付给因联交所会员失责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的赔偿总额设定了上限,如果投资者的准予申索数额超过上限,则将最高赔偿总额根据证券条例分摊给各申索人。
1974后,《证券条例》几经修订,但该条例第X部基本规定大致不变,主要的变化是调高了最高赔偿额和联交所每个会员席位所需缴纳的赔偿金供款:最高赔偿额最初为100万港元,1980年和1992年分别调高至200万港元和800万港元;每名会员(经纪)就其所持有的交易所每个席位需缴付的供款,最初为2.5万港港元,自1980年增至5万港元。
在1998年正达事件发生前,赔偿基金的运作稳定,1987-1997年共有14个经纪失责个案,导致须从赔偿基金作出支付。获联交所准予的申索共有340宗,准予申索总额为94,507,892港元,从基金支付的款项总额达43,090,306.88 港元,获全额赔偿客户的累计比率为81%。
原有证券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面临的问题
自1990年代初开始,在香港联交所买卖的股份市值急速上升,市场成交额也随之增长,市场上散户买卖活动显著增加。证监会在1997年及1998年首季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997年证券交易商的客户人数中,散户投资者占85%,而这些投资者通常都会利用保证金账户来进行杠杆式买卖。大多数证券交易商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集团内部贷款及保证金客户的信贷结余等资金来提供保证金贷款。证券公司从银行等金融机构那里得到的融资,需要通过汇集客户(包括未进行证券抵押借款客户)的证券作为抵押,并且通常不是以自己的名义来经营这种业务,而是成立独立的财务公司或通过联营财务公司来经营。
根据当时的香港法规,从事保证金贷款的财务公司是根据《放债人条例》(第163章)获发牌的独立财务公司,既不受证监会监管,也不受金管局或其他机构监管,由其向客户提供的“保证金”贷款业务,出现了监管真空地带。这些公司往往缺乏审慎的风险管理措施,以致往往向保证金客户过度借贷,并提供其它与 2 证券业务无关的贷款。由于财务公司属于非交易商,由其提供的保证金融资活动并不能受到投资者保障基金的保护,但是由于证券经纪和财务公司往往在一个公司商号下进行运作,两者的业务密不可分,普通投资者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投资由于不能获得赔偿方面的保障而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香港的股市泡沫一触即破。股市大跌,证券公司和财务公司产生巨大亏损以致不能偿还债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理会这些公司抵押的股票属于哪些具体的客户,而是把股票视作整体的抵押品变现。1998年1月,正达投资集团财务危机爆发。正达投资集团下属的正达证券公司将客户寄放在公司的股票转至正达财务公司,正达财务公司把价值约10亿港元的客户股票抵押给银行,获取5.7亿港元的贷款后,再把这笔款项转贷给母公司和个人,用于炒卖房地产和股票。随着当时楼市和股市大幅下跌,炒作者损失惨重,致使正达财务公司无法还贷,爆发财务危机,最终倒闭。同时,正达财务公司与正达证券公司的业务密不分,正达财务公司的倒闭直接导致正达证券公司破产。1月19日,正达证券“自愿”暂停业务运作。随后,正达证券公司与正达财务公司被清算人接管。正达证券公司是以散户为对象的规模相当大的公司,因而正达事件的严重性,远远超过了赔偿基金之前所经手的失责事件。此后,正达证券公司的客户共向赔偿基金提出了五千多宗申索,要求赔偿损失超过近25亿港元,联交所准予申索的金额达9亿多港元。
正达事件向监管者提出了两个难题:一是股票被正达财务公司进行转质押的保证金客户,失去了存放在公司的抵押品,但是却又不符合向投资者赔偿基金申请赔偿的资格,而且需要偿还拖欠正达公司的保证金贷款。而那些无借款或只有少量借款的保证金客户的股份,由于可以被其经纪行全数转抵押,在经纪行倒闭的情况下,他们也失去了所存放的股票。二是既使是有资格申请赔偿的客户,由于赔偿基金规定每位联交所参与者最高赔偿金额分别为800万港元,这意味关正达证券公司的所有客户总共最多只能获得800万港元的赔偿,与正达证券公司客户的巨额申索相去甚远。
鉴于当时股市萧条,投资者信心非常脆弱,证监会在正达证券公司客户的赔偿问题上首次采取弹性措施,引入以投资者为单位的赔偿水平,每位投资者可获得的最高赔偿为15万港元。1998年的福权证券公司、集丰证券公司和福广证券公司的违责事件,均沿用了这种弹性措施。正达事件对于股票市场引发的剧烈震动,使得政府部门和联交所开始认真检讨以前的投资赔偿制度的缺陷,并着手研究新的赔偿安排。
正达事件使得原有的证券投资者赔偿制度的缺陷凸现无遗:
1.对投资者的保障具有不确定性。联交所赔偿基金以每家证券公司800万港元为赔偿总额上限,无论投资者的损失有多少,也不论因证券公司违责而索偿的人数有多少,均以此为赔偿上限,因此每位投资者难以确定他们可以得到多少保障。就不同的赔偿事件来说,投资者实际获得的赔偿款项相对于准予申索数额的比例,相差很大。
2.资金来源有限。联交所赔偿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联交所会员根据其所持有的交易所席位供款,但实际上,这部分资金来源非常有限,到1998年,联交所赔偿基金已经积累了近5亿港元的净资产,但其中有3亿5400万港元来 3 源于交易征费溢额转拨给赔偿基金,证券交易所会员供款积累的基金仅有4600万港元。在停止将交易征费溢额转拨入赔偿基金后,基金的资产增幅主要来自投资收益,相对停滞不前。这样有限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按投资者为单位订出赔偿水平的改革取向。实际上,仅1998年包括正达证券公司在内的四起证券公司违责事件,由于引入了以投资者为单位的赔偿安排,需由赔偿基金支付的赔偿总额就达4.7亿港元,而如果按原有的赔偿安排以证券公司为单位进行赔偿,则这四起违责事件的赔偿总额仅需3600万港元。由于赔偿基金可用资金有限,难以应付巨额索偿,正达事件之后,证监会与联交所分别向投资者赔偿基金注资3亿港元补贴赔偿安排。
3.纳入赔偿基金保障范围的金融机构有限,特别是非联交所会员被排除在外,使许多浑然不觉的投资者暴露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香港有很多散户投资者均开立保证金账户,并且有很多是通过非联交所会员财务公司进行股票抵押贷款,这些不受监管的财务公司并没有纳入赔偿基金的保障范围。这不仅会加剧投资者风险,同时,财务公司倒闭可导致受监管的联营经纪失责,正达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4.赔偿手续繁琐,投资者索偿处理周期漫长。投资者申索事宜的处理和赔偿基金的管理分别由联交所和证监会负责,在联交所就所有申索做出决定前,证监会不能支付任何赔偿款项,这种安排虽然能提供一定的制衡作用,但是如果一宗经纪违责事件涉及到较多的索偿投资者,整个赔偿往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且由于这种复杂的索偿安排,往往使普通投资者感到迷惑,增加了他们的索偿难度。在正达事件中,众多投资者就是由于不能获得充分的赔偿信息,上街示威抗议。
正达事件及其后发生的经纪违责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对证券公司的信心,许多投资者舍弃中小证券公司,转而通过大型证券公司或大型银行进行股票买卖。这对于以中小型券商为主的香港证券行业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尽快建立新的证券投资者赔偿安排,并加强监管,恢复中小券商的公信力及形象,以便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保障,重建市场信心成为当务之急。
新旧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的比较
自1998年正达事件之后,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1998年5月,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引进一项新服务,使投资者可以直接在中央结算所开设证券保管户口,投资者可藉此直接控制自己的证券。2000年推出的《证券(保证金融资)(修订)条例》,将所有的证券保证金融资提供者,包括不受规管的财务公司,全部纳入证监会监管范围内。2002年5月,证监会在《财政资源规则》下引入两项新的财务要求,即65%杠杆比率调整及非速动抵押品扣减率,以避免保证金融资提供者过分依赖将客户抵押品再质押以取得流动资金,以及欠审慎地接受非速动抵押品来提供贷款。
这些加强监管的措施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从而减低新投资者赔偿安排的赔偿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香港政府在广泛修订有关法律条例的基础上,全面革新并简化原有的赔偿基金,建立新的投资者赔偿安排,并于2003年4月1日《证券及期货条例》生效当天开始实施。
新的投资者赔偿安排合并了原有的为经营证券业务的交易商而设的联合交易所赔偿基金、为经营期货的交易商而设的商品交易所赔偿基金和为非交易所交易商而设的交易商按金计划。对于证券投资者而言,与原有的联合交易所赔偿基金相比,新投资者赔偿基金的主要特点是:
1.成立独立的由证监会监管的投资者赔偿公司,来处理向投资者赔偿基金提出的有关赔偿申索,从赔偿基金中拨款支付并凭借代位求偿权而向违责经纪追讨欠款,以及处理赔偿基金的所有其它行政工作。这实际上是将原先需由联交所和证监会两家机构完成的工作合并,并由投资者赔偿公司来进行,简化了赔偿流程。
2.扩大赔偿基金的涵盖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交易所参与者的违责事件,而是涵盖所有持牌的中介人及认可金融机构,包括交易所参与者及非交易所参与者、获授权买卖证券的银行、经营证券保证金融资业务的银行及持牌证券保证金融资人。但是获保障的活动必须是涉及在香港的交易所买卖的产品。另一方面,新赔偿基金扩大了“违责”的涵义,“违责”不仅包括根据原来的《证券条例》规定所涵盖的违责经纪违责,除包括无偿债能力、破产或清盘、违反信托、亏空、欺诈或犯有不当行为以外,还将违责范围延伸至包括违责经纪的关联公司破产、清盘或无偿债能力等情况。
3.赔偿基金的来源不再主要依赖于被赔偿基金所涵盖的中介人交付的供款,而是根据“用者自付”的原则,主要由向在交易所完成的交易征收交易费来获得资金来源(证券交易买卖双方各缴付成交金额0.002%的征费;期货合约每方的征费为0.5港元,小型期货合约每方的征费为0.1港元)。另外,赔偿基金的经费还部分来自从两个原有的赔偿基金(即联交所赔偿基金和商品交易所赔偿基金)转移的剩余资产,以及赔偿基金的投资收入。《证券及期货条例》还为赔偿基金提供了其它的后备资金来源:允许证监会在获得财政司司长同意下,可为赔偿基金的目的而借入款项,以应付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导致的巨额索偿。
4.投资者赔偿有关的法律条例更趋灵活。以前的投资赔偿基金的有关安排载于主体法《证券条例》及《期货条例》内,有关法令冗长而复杂,并且缺乏灵活性,很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新的投资赔偿基金运作的基本法律架构载于主体法例《证券及期货条例》内,投资者赔偿基金的申索、征费、赔偿限额及投资者赔偿公司的职能等运作细节则通过4个附属法例进行规范,增强了监管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赔偿限额由每名违责的联交所交易商800万港元(每名违责的期交所交易商200万港元),改为以每名投资者为基础计算最高赔偿限额,每名投资者的赔偿上限为15万港元,明确了在经纪违责时投资者可获得的最高赔偿额。新赔偿基金还明确规定是为散户投资者提供保障,机构投资者没有索偿资格。
除了加强审慎监管和设立新的投资者赔偿基金安排增强对投资者的保障外,证监会还加强了对投资者的教育,投资者对证券投资所涉及风险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降低了投资者赔偿基金的运营风险。自投资者赔偿公司成立以来,并没有发生大型违责申索事项。截至2004年5月31日,在该公司共接获的四项个别申索中,一宗已被否决,另外三宗申索则仍在处理及调查中,申索人索偿涉及的损失金额总共约为港币230万港元。
新投资者赔偿基金制度的改革取向
新投资者赔偿基金的资产净值以每月约1700万港元的速度增长,这些增长主要来自征费收入和投资收入。截至2004年12月31日,基金的资产净值为14.11亿,已超过了证监会根据风险模型测算的赔偿基金所需的10亿港元最低审慎水平,以及达到财政自给水平时,所需的14亿港元资金规模。但是,并不是赔偿基金的规模越大越好,资金积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水平,不仅带来管理的困难,而且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因此,香港证监会正在探讨建立一个有效的征费触发机制,以使得当赔偿基金的资产净值跌至10亿港元最低审慎水平以下时,则启动征收投资者赔偿征费;当赔偿基金的资产净值超过14亿港元的财政自给水平时,便暂停向投资者征收赔偿征费,以减轻投资者的负担。
在投资者赔偿制度安排下,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道德风险,被赔偿基金涵盖的中介人可能会更大胆地从事高风险业务,而投资者尤其是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投资者,可能会过于依赖赔偿安排而减低对风险的关注。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香港有关当局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将赔偿基金的赔偿额的覆盖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水平,并定期评估。赔偿额的覆盖水平通过平均准予的申索赔偿额及获赔偿基金支付全数损失的申索人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自1986年至2004年底,在22起违责事件中,获全额赔偿的申索人的累积百分率为76%。另一方面,证监会及金管局采用以风险为依据的方法来监管被赔偿基金涵盖的中介人,对其进行审慎监管,禁止他们采用某些高风险的方式运作,或提高对他们的资金要求。
对于赔偿基金来说,如何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基金的收入支出水平等变化维持在一个充足和适当的水平上,既与经纪行失责带来的风险相符,同时又不会带来太大的道德风险,始终是一个挑战。同时,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创新,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也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目前,香港的投资者赔偿基金仍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之中。
几点启示
香港的投资者赔偿基金历经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伴随着证券市场的风云变换不断走向成熟。内地证券市场虽然在制度上与香港不同,但是同样面临着散户投资者众多、证券公司竞争激烈、经营风险大等问题,亟需建立切实有效的投资者保障基金,加强投资者的信心。香港投资者赔偿基金的发展与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如何构建一整套相对灵活而又易于执行的法律框架及相关规定,使得投资者赔偿基金能顺利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投资者赔偿涉及到各种复杂的法律程序,信托法、破产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必须协调一致。
2.投资者赔偿基金必须要有稳定的、足够的资金来源维持其可持续性。同时还要有后备资金来源以应对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此外,赔偿额应维持在一个必要的、合理的水平,在降低道德风险的同时又能提供合理的保障。
3.赔偿基金的组织、管理、运作架构如何运作以达到效益与效率兼顾。多 6 头管理虽然能起到制衡的作用,但是却使赔偿流程复杂化,为申索人带来不便。而独立的赔偿基金管理公司虽然提高了运作效率,但在运作架构上必须具有弹性,以应对赔偿事件的不定期性与突发性。同时,在赋予其必要的职能时,应进行适当而充分的监管。
4.赔偿基金并不能降低证券公司倒闭的风险,它只是为投资者提供了最后一道资产保障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具有被动性,监管层加强审慎监管和投资者教育是保障投资者安全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有关检讨投资者赔偿基金的水平及经费、自1998年以来经纪违责事件及投资者赔偿安排运作情况的咨询文件[R].香港:证监会,2004-12.[2]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Proposed New Investo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Hong Kong:SFC,2001-3.7
第四篇: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外经贸法发[1997]第267号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997年5月28日 颁布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为规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手续,保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现将《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反映。附件: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以下统称为企业)的投资者或其在企业的出资(包括提供合作条件)份额(以下称为股权)发生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主要原因导致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
(一)企业投资者之间协议转让股权;
(二)企业投资者经其他各方投资者同意向其关联企业或其他受让人转让股权;
(三)企业投资者协议调整企业注册资本导致变更各方投资者股权;
(四)企业投资者经其他各方投资者同意将其股权质押给债权人,质权人或受益人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取得该投资者股权;
(五)企业投资者破产、解散、被撤销、被吊销或死亡,其继承人、债权人或其他受益人依法取得该投资者股权;
(六)企业投资者合并或者分立,其合并或分立后的承继者依法承继原投资者股权;
(七)企业投资者不履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出资义务,经原审批机关批准,更换投资者或变更股权。
第三条 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应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本规定经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机关变更登记。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股权变更无效。
第四条 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必须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对投资者资格的规定和产业政策要求。
依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允许外商独资经营的产业,股权变更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持有企业的全部股权;因股权变更而使用企业变成外资企业的,还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外资细则》)所规定的设立外资企业的条件。
需由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产业,股权变更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或非中国国有企业占控股或主导地位。
第五条 除非外方投资者向中国投资者转让其全部股权,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不得导致外方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低于企业注册资本的25%。
第六条 经企业其他投资者同意,缴付出资的投资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的有关规定,通过签订质押合同并经审批机关批准将其已缴付出资部分形成的股权质押给质权人。投资者不得质押未缴付出资部分的股权。投资者不得将其股权质押给本企业。
在质押期间,出质投资者作为企业投资者的身份不变,未经出质投资者和企业其他投资者同意,质权人不得转让出质股权;未经质权人同意,出质投资者不得将已出质的股权转让或再质押。
出质投资者与质权人的权利、义务及质押合同的内容,适用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 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审批机关为批准设立该企业的审批机关,如果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而使企业变成外资企业,且该企业从事《外资细则》第五条所规定的限制设立外资企业的行业,则该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批准。
企业因增加注册资本而使投资者股权发生变化并且导致其投资总额已超过原审批机关的审批权限的,则企业投资者的股权变更应按照审批权限和有关规定报上级审批机关审批。
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登记机关为原登记机关,经外经贸部批准的股权变更,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或其委托的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八条 以国有资产投资的中方投资者股权变更时,必须经有关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需变更的股权进行价值评估,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经确认的评估结果应作为变更股权的作价依据。
第九条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一)、(二)项原因需要变更股权的,企业应向审批机关报送下列文件:
(一)投资者股权变更申请书;
(二)企业原合同、章程及其修改协议;
(三)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企业董事会关于投资者股权变更的决议;
(五)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后的董事会成员名单;
(六)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的并经其他投资者签字或以其他书面方式认可的股权转让协议;
(七)审批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
第十条 股权转让协议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转让方与受让方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国籍;
(二)转让股权的份额及其价格;
(三)转让股权交割期限及方式;
(四)受让方根据企业合同、章程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五)违约责任;
(六)适用法律及争议的解决;
(七)协议的生产与终止;
(八)订立协议的时间、地点。
第十一条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三)项原因需要变更股权的,应符合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有关专项规定,企业除报送第九条
(一)、(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企业投资者签订的股权变更协议。
第十二条 企业投资者与质权人签订股权质押合同后,应将下列文件报送批准设立该企业的审批机关审查:
(一)企业董事会及其他投资者关于同意出质投资者将其股权质押的决议;
(二)出质投资者与质权人签订的质押合同;
(三)出质投资者的出资证明书;
(四)由中国注册的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为企业出具的验资报告。
审批机关应自接到前款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
企业应在获得审批机关同意其投资者出质股权的批复后30日内,待有关批复文件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备案。
未按本条规定办理审批和备案的质押行为无效。
第十三条 依照《担保法》的规定,出质股权转移为质权人或其他受益人所有的,企业除应向审批机关报送第九条
(一)、(二)、(三)、(五)项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同时报送质权人或其他受益人获得原投资者股权的有效证明文件。审批机关根据上述文件和本规定第十二条所述文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核。
第十四条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五)、(六)项原因需要变更股权的,企业除报送第九条
(一)、(二)、(三)、(五)项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股权获得人获得原投资者股权的有效证明文件。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五)、(六)项的规定导致企业投资者变更的,如果企业其他投资者不同意继续经营,可向原审批机关申请终止原企业合同、章程。原企业合同、章程终止后,股权获得人有权参加清算委员会并分配清算后的企业剩余财产;如果股权获得人不同意继续经营,经企业其他投资者一致同意,可依照本规定将其股权转让给企业其他投资者或第三人。
第十五条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七)项原因需要更换投资者或变更股权的,守约方投资者有权单方面向审批机关申请变更。守约方投资者除报送第九条
(一)、(二)、(三)、(五)项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下列文件:
(一)由中国注册的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为企业出具的验资报告;
(二)守约方催告违约方缴付或缴清出资的证明文件。
如有新投资者参股,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新投资者的合法开业证明和资信证明。违约方已经按照企业原合同、章程规定缴付部分出资的,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企业对违约方的部分出资进行清理的有关文件。
第十六条 以国有资产投资的中方投资者股权变更的,企业还必须向审批机关报送下列文件:
(一)中方投资者的主管部门对该企业投资者股权变签署的意见;
(二)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需变更的股权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上述资产评估报告出具的确认书。
第十七条 审批机关应自接到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
企业应自审批机关批准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之日起30日内到审批机关办理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变更手续。
中方投资者获得企业全部股权的,自审批机关批准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之日起30日内,须向审批机关缴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审批机关自撤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15日内,向企业原登记机关发出撤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通知。
第十八条 企业应自变更或缴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未按照本规定到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登记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 企业申请股权变更登记时,应向登记机关提交报送审批机关的有关文件、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以及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七)项原因需要更换投资者或变更股权登记的,除应向登记机关提交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文件外,还应提交企业新董事会成员任职文件及其身份证明和新董事会决议。
因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而使中方投资者获得企业全部股权的,在申请变更登记时,企业应按拟变更的企业类型的设立登记要求向登记机关提交有关文件。经登记机关核准后,缴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换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 股权转让协议和修改企业原合同、章程协议自核发变更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生效。协议生效后,企业投资者按照修改后的企业合同、章程规定享有有关权利并承担有关义务。
第二十一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股份的转让,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其他地区投资举办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参照本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997年5月28日 颁布
第五篇:香港的离婚规定
香港的离婚规定
如果婚姻已达到无可挽救的程度,可向法庭申请离婚。具备以下条件的离婚案,香港法院才予受理:
一、提出离婚申请时当事人双方均住在香港,或被告定居于香港;
二、女方提出及申请离婚时,必须住在香港,并已在港定居3年;
三、妻子被遗弃或丈夫被递解出境,而丈夫在此前定居于香港;
四、在香港注册结婚的人士申请的离婚案件。而申请人必须提出以下任何一项的事实去证明婚姻已破裂:一,配偶与他人通奸,使申请人不能继续容忍与对方共同生活;
二、配偶的行为,例如虐待申请人或子女、豪赌、吸毒。患有精神病等,今申请人难以与对方生活;
三、配偶已连续遗弃申请人达2年以上;四,夫妇双方已分居2年以上并书面同意离婚;五,夫妇双方已连续分居5年;
六、刚结婚3年内的夫妇不可申请离婚,除非证明配偶一方的行为或生活极端腐败或如继续维持这段婚姻会导致另-方生活极为困苦。
办理离婚是要经过法律手续的。离婚申请人须提交结婚证书及必需的文件或证据,由律师代为填写申请书。有关赡养费及子女教育费、生活费等,应在离婚申请时,一起提出。有关法律程序的查阅及援助,可向法律援助处求助,或往政务处约见法律咨询服务的义务律师,或向私人律师查询。法院处理离婚案件是采用两次复合判决,一般情况如下:
一、申请人向地方法院申请离婚;
二、若双方同意离婚,法庭会颁发“暂准离婚令”,这是第一次判决--临时判决。若一方反对离婚,须提出理由,双方便需排期聆讯,最后由地方法院法官决定可否离婚;如果判离婚,法庭会颁发“暂准离婚令”。
三、有关子女监管权及赡养费的判决:l、如果对子女的监管权及赡养费没有争辩,6星期内法庭可颁发“永久离婚令”。
2、如双方对子女的监管权有争议,法庭会下令社会福利署作出调查及建议子女应归哪一方监管。法官会就报告进行高院内庭聆讯,考虑有关情况后,作出判决,接着就赡养费的争议作出判决。判决后,法庭会颁发“永久离婚令”。这是第二次判决,即正式判决,也即是最后判决。如申请离婚双方都没有子女,并分居2年及双方同意离婚则不须开庭判决。
香港地区的离婚法集中规定在《婚姻制度改革条例》、《婚姻诉讼条例》、《婚姻诉讼与财产条例》和《分居令及赡养令条例》中,有关的判例也是香港地区离婚法的必要补充。在香港地区不论是夫妻双方同意的离婚或一方要求的离婚,都必须经过法院的审理判决,诉讼离婚是配偶在生存期间解除婚姻关系的惟一方式。
一、法定的离婚理由
《婚姻诉讼条例》第11条明确规定:婚姻的任何一方可向法院提出离婚呈请的惟一理由,是婚姻己破裂至无可挽救。”该条例第11A条第1款就呈请理由而提出的证明作出规定:“除非申请人能使聆讯离婚呈请的法院信纳下列一项或多于一项事实,否则法院不得裁定该婚姻己破裂至无可挽救。”这些事情包括五项 :
1.被告人与人通奸,而且申请人无法再忍受与其共同生活。这种情况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被告人与人通奸:一是原告无法忍受与被告共同生活。原告如果在知道被告与人通奸后仍与其连续或断续共同生活,时间总计超过6个月的,则丧失以此为由而要求离婚的权利[第15A条(3)]。
2.因被告人的行为而无法合理期望申请人与其共同生活究竟怎样的行为是不合理的,由于每件离婚案都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概要由法庭客观公正地来判定。司法实践中,通常认为诸如经常犯法入狱、酗酒、赌博过度、不负供养家庭的责任、不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因恐怕怀孕而不和配偶进行性行为、丈夫对妻子或子女经常使用暴力等行为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一方存在这些行为,他方仍然与其或断续共同生活,时间总计超过6个月的,则法庭可以认为对方的行为并非不合理,可以拒绝作出离婚判决[第15A条(4)]。
3.原告在提出离婚申请前至少己连续两年遭被告遗弃,遗弃期具有连续性。如果遗弃期内双方又连续或断续地共同生活,只有该共同生活期总计不超过6个月时,法庭才会将其从遗弃期中扣除[第15A条(5)]。
4.在提出离婚申请前,婚姻双方最少己连续分居两年且被告同意法院作离婚命令如果仅有婚姻双方分居己两年的事实,而被告不同意离婚的,则该理由不能成立。根据《婚姻诉讼条例》第15条(B)的规定,即使该离婚理由成立,被告也可以提出反对颁发暂准离婚判令的请求。这时,法庭必须考虑婚烟双方的年龄、健康、行为、谋生能力、经济来源、双方的利益和子女的利益及其他有关人利益等一切所谓的环境情况。如果法庭认为判令离婚将使对方陷入严重经济困境或其它严重困境,且在所有情况下解除婚姻均属不当,则法庭必须驳回原告的离婚请求。
5.在提出离婚申请前,婚姻双方最少己连续分居5年这一情况与第(4)种不同,即只要双方已连续分居5年以上,就可推定其婚姻已无可挽回的破裂。但是,以该事实为理由
请求离婚,被告仍提出反对颁发暂准离婚判令的要求。如果法庭认为判令离婚会使对方陷入经济或其他方面的严重困难,则必须驳回原告的离婚请求。
二、离婚诉讼的管辖和程序
(一)离婚诉讼的管辖
根据《婚姻诉讼条例》的规定,离婚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地方法院行使离婚案件的初审裁判权,为一审法院;最高法院行使终审裁判权,为上诉审法院。当事人或地方法院也可要求将案件直接送最高法院审理;如最高法院认为应由地方法院审理的,也可移交或发还地方法院审理。
(二)离婚诉讼的程序
1.提出离婚诉讼的时间
《婚姻诉讼条例》第12条规定:除非申请人的境况非常困难或被告行为极端恶劣、异常败坏,否则,结婚不满3年的,不得向法院提出离婚申请。这是对当事人行使提起离婚诉讼的权利的时间所作的限制性规定,离婚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
2.离婚诉讼的受理
根据《婚姻诉讼条例》第3条的规定,对离婚申请,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地方法院具有司法管辖权;
1)在提出离婚申请之日,婚姻双方均定居在香港。
2)女方提出离婚的,提出离婚申请之日她须定居在香港,并在此日之前3年内经常居住于香港,或女方必须属于被丈夫遗弃或者丈夫被依法递解出境,而丈夫在遗弃妻子或被递解出境前是定居在香港的。
3)在提出离婚申请之日,婚姻关系的任何一方是与香港存在实际关系的人。
3.离婚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法院受理案件后,应当尽力对原告起诉书中指称的事实和被告答辩中事实进行查讯,以便确认案件的真实情况,保证对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判决。法院处理离婚案件采用双次复合判决程序,即临时判决和正式判决。
(1)临时判决
根据香港《婚姻诉讼条例》第15条的规定,如果法院对原告离婚诉状中所载的事实之证据,经查讯表示满意,并根据所有证据认定当事人之婚姻己破裂到无法挽回程度的情况下,可依法发出离婚暂准判令即临时判决。临时判决又称中期判决,是法院在案件审理初期所作的初判,不具备立即解除婚姻关系效力,其目的在于给当事人于充分考虑的机会。
(2)正式判决
正式判决即绝对判决,是法院对案件的终决,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情况下法院只能在临时判决后3个月才能作出正式判决。在临时判决后的3个月内,婚姻双方当事人和其他任何第三人,都可向法院提供有关的证据或材料。如果原告有律师,则该律师应证明他与原告商谈过和好的可能,并尽量促使和好的实现。在3 个月期限届满时,法院根据当事人和第三人再申请,有权根据事实,依照法律作出以下不同的处理:①作出正式判决,但内容可能和临时判决相同,可能与临时判决不同。②撤销临时判决。③发出裁定对该案件作进一步调查。④根据其认为适合的方法另行处理此案。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旧式婚姻与认可婚姻,除了可以依照《婚姻诉讼条例》通过诉讼解除外,香港地区的《婚姻制度改革条例》还规定了专门的离婚程序:双方同意离婚的,须填写规定的解除婚姻通知书,通知指定人员;通知书发出1个月后,主管人员约见当事人双方,了解情况,主管人员调查完毕,准许离婚的,得签署规定的表格一式两份,双方当事人各持一份;当事人接到签署的表格1个月后,得在两名成年人见证下,签署书面协议或备忘录,明确表示解除婚姻,在双方签署书面协议或备忘录之日起14天内,提交给指定主管人员进行登记,从登记之日起,婚姻解除即告生效。
三、离婚的法律后果
法院作出正式判决后,如果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上诉被驳回,正式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即行解除。香港地区的《婚姻诉讼条例》和《婚姻诉讼与财产条例》分别对离婚的法律后果作有明确规定,其要点包括:
(一)离婚后夫妻身份关系的解除
《婚姻诉讼条例》第18条规定:法院所作出的最终离婚判决生效后自然导致夫妻身份关系的解除,婚姻成立所产生的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如同居、扶养、继承等随之消失,任何一方都享有了再婚的权利,另一方不得干涉或妨碍。但是,任何牧师或神父均不得被迫进行如下事宜:(1)为任何其前婚己解除但其前婚配偶尚生存的人士的婚姻主持宗教仪式。(2)容许该人士的婚礼在该牧师或神父为其负责人的教堂内举行。
(二)夫妻财产关系的改变
香港地区实行夫妻分别财产制但可以有一定的共同财产,故离婚一般不产生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问题。如双方财产的差别会给一方的生活带来困难,法院有权为其作出经济上的安
排和调整财产上的分配。另外,《婚姻诉讼与财产条例》规定,为保障配偶一方的权益,法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责令一方一次或分期向他方支付生活供养费用。法院判决离婚并确定供养费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①夫妻双方的谋生能力。②夫妻双方的年龄和健康状况。③夫妻双方的品行。④夫妻双方的财产来源。⑤夫妻双方的经济负担。⑥婚姻的持续期及婚姻双方分别为家庭的福利而作出的贡献,包括由于照料家庭或照顾家人而作出的贡献其婚姻的任何一方因婚姻解除而将会丧失机会获得的任何利益(例如退休金价值)。
(三)子女的抚养教育
根据香港《婚姻诉讼条例》和《婚姻诉讼与财产条例》的规定处理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法院有权根据法律规定和子女的具体情况判令由夫妻哪一方监护未成年子女,并对无权抚养子女的一方探视子女的时间作出命令。《未成年人监护条例》的各项规定,必须遵守。
2)法院如果认为有特殊情况,应由一名独立人士监督未成年子女最为合适的,在作出判决时,可裁判该子女交付给第三人监护的任何期间内,必须由社会福利署署长监管。在此情形下,法院可以依法对已经作出的任何有关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赡养或教育的判决予以变更。
3)法院有权根据未成年子女的需要和法律规定,判令己离婚的父母给付该未成年子女必要的抚养费,包括生活费和完成全日制教育或训练所需要的教育费。《婚姻诉讼与财产条例》第7条规定,在判令子女抚养费时,法院有责任顾及下列事宜:①子女的经济需要。②子女的收入、谋生能力(如有的话)、财产及其他经济来源。③子女在身体或精神上的无能力。④该家庭在婚姻破裂前的生活水平。⑤子女当时所受到的和婚姻双方期望该子女所受到的教育方式。
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子女的抚养直到该子女己年满21岁。但根据香港《婚姻诉讼与财产条例》第10条的规定,如子女正在或将会就读于某一教育机构,或正在或将会接受某一行业、专业或职业的训练,又或倘若法庭作出该项命令或规定,该子女即会就读于某一教育机构,或接受某一行业专业或职业的训练,而且不论该子女是否正在或将会受雇从事有报酬的工作,或出现其他特别情况,法庭都有权作出命令或规定,要求父母对已年满21岁的子女继续履行抚养义务。
(四)离婚损害赔偿
香港《婚姻诉讼条例》第50条规定:呈请人在离婚呈请中,或在只要精害赔偿的呈请中,以某人与呈请人的妻子或丈夫通奸为理由,向该人索要损害赔偿。对于这种损害赔偿的呈请,法院可指示按何种方式予以支付或运用,并可指示将全部或部分损害赔偿,为该婚姻的子女(如有的话)利益而作出授产安排,或作为供给该妻子的赡养费。
四、分居
分居也称别居,是指婚姻当事人依法解除同居义务但仍保持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分居制度源于西方宗教法。香港受英国的影响,把分居制度作为离婚制度的一种补充。
(一)分居的种类
根据香港《婚姻诉讼条例》、《分居令及赡养令条例》的规定,分居分为协议分居、司法分居和颁令分居。另外,强制令也有强令分居的性质。
1.协议分居
协议分居,是指夫妻双方自愿协商分居的期限和内容,无须经过诉讼程序的分居形式。协议分居必须是双方同意,而不是单方出走,它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分居协议的内容可以因双方同意而变更,也可提前解除。分居后双方恢复同居或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分居协议的内容失效。一方不遵守协议违约的,另一方可拒绝继续履行协议。
2.司法分居
司法分居也称制令分居或裁判分居,是指婚姻当事人任何一方根据《婚姻诉讼条例》规定的事由向法院申请颁布分居令的分居形式。申请司法分居的法定事由和前述的法定离婚理由相同。但是,法院在受理司法分居申请适用这些理由时,无须考虑当事人结婚是否己满3年,也不必考虑其婚姻是否已经破裂到无可挽回的程度,而是只要认为申请人所提出的要求分居的事由证据充分,即可发出裁判分居的命令。
另外,根据《婚姻诉讼条例》第5条的规定,申请分居诉讼的当事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在提出申请之日,该婚姻的双方均定居在香港。②在提出申请之日,该婚姻的双方均居于香港。③女方提出分居申请的,女方必须属于被丈夫遗弃或者因丈夫被依法递解出境,而丈夫在遗弃妻子或被递解出境前乃定居在香港。④在提出分居申请之日,婚姻关系的任何一方是与香港存在实际关系的人。
3.颁令分居
颁令分居,是指婚姻当事人任何一方根据《分居令及赡养令条例》规定的申请分居的理由而向法院申请颁布分居令的分居形式。《分居令及赡养令条例》对妻子和丈夫向法院申请颁令分居规定了不同的理由。
《分居令及赡养令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己婚妇女在丈夫有下列表现时,即可申请分居:因袭击她而经简易程序审讯裁定殴打妻子的罪名成立,且主审裁判官认为该案性质严重者;因袭击她经公诉程序审讯裁定殴打妻子的罪名成立,被罚款100港元以上或被监禁两个月以上;遗弃妻子,经裁定为经常虐待她及其子女,经裁定故意忽略为她提供合理赡养,或对他在法律上有责任赡养的女方未成年子女故意忽略提供合理赡养和教育;明知自己染有性病而在患病期间坚持与妻子性交,曾强迫妻子卖淫;是一名惯性酗酒者或一名吸毒者。《分居令及赡养令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妻子若有下列表现,丈夫也可申请分居:经常虐待其丈夫及子女;是一名惯性酗酒者或一名吸毒者。
根据该条例第6条(1)的规定,被诉人如能证明申请人曾犯有通奸行为的,受理分居诉讼的法院则不得根据上述理由发出分居命令。但是该通奸行为必须是未经被诉人宽恕或纵容,否则,不适用此限制性规定。
此外,香港地区的有关法律还规定,如果任何配偶、同居者或亲属有充足的理由能够使法院确认某同室共住人对投诉人构成危险或骚扰的,法官即可颁发强制令,禁止被诉人接近投诉人或进入投诉人住所指定半径的圆周之内。《家庭暴力条例》还特别赋予地方法院颁发“不得侵扰令”和“离开婚居令”的权力,使受到配偶暴力侵袭者得到适当保护。法院在发出上述命令时,并颁出“拘捕令”通知有关警察署,在受保护方再次受到侵扰时,警察即可立即拘捕违令者。
(二)分居令的撤销和失效
在法院发出分居令后,如发现申请分居的事由与事实不符,法院有权撤消分居令;如分居令所涉及的双方当事人同住一起,该命令即不得执行,亦不能根据该命令产生法律责任;如在分居令发出后的3个月期间双方当事人仍继续同居的,则该分居令停止生效;如双方分居中自愿恢复同居的,经双方同意,可向法院提出撤销分居令的请求。分居5年以上即构成离婚的原因。
(三)分居的法律效力
当事人的分居申请被法院受理并批准后,法院即向当事人发生分居令。根据《分居令及赡养令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分居令一旦发布,即发生如下法律效力:
1、夫妻双方不再负责有同居义务;
2、子女的法定管养权交付丈夫或妻子行使;
3、丈夫须向妻子或向地方法院司法常务主任或代表妻子的第三人,付给由地方法院在顾及丈夫及妻子双方的经济能力后认为合理的一笔款项,作为对妻子及妻子所管养的每名子女的抚养费和教育费。给每名子女的扶养费到该子女年满16岁为止。这笔款项或定期付给,或一笔款项兼定期付给。但妻子在分居期间犯有通奸行为的,则不享有申请扶养费的权利。丈夫无论处于何种情况,都不享有要求妻子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根据香港《婚姻诉讼条例》第50条的规定,如果是因婚姻当事人一方与他人通奸而导致的分居,受害方还有权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
(四)关于外地合法分居的承认
《婚姻诉讼条例》第55、56条规定在香港地区以外的任何国家按照该国的法律规定裁决分居的,夫妻任何一人惯常居住在该国或系该国国民,则该国的分居裁决为香港所承认。如在香港以外地区获准的合法分居,根据香港地区的法律,双方并不存在有婚姻关系,那么,该分居在香港是不被承认的。
香港申请离婚的法定理由
一答辩人的不合理行为,使婚姻破裂
由于答辩人的行为或性格,使呈请人无法再与答辩人一起生活,例如答辩人不养家、虐打呈请人、嗜赌、经常醉酒、不关心家人等。
如怀疑答辩人有通奸,但呈请人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时,只可以不合理行为提出,指出答辩人与不知名(或知名)的异性有不正当的交往。
以此事实提出离婚,法院通常会命令答辩人要支付呈请人的诉讼费用。
二答辩人有通奸之事实,使婚姻破裂
除非答辩人愿意白纸黑字承认通奸外,呈请人必须提出证据,证明答辩人确有通奸的事实,才可以此事实提出离婚,例如答辩人包二奶,且已生子女。如有私家侦探的通奸调查报告,可以作为证据。
虽然许多离婚的原因,均是有第三者的介入,但因没有足够的通奸证据时,只可以上述不
合理行为提出离婚。
以此事实提出离婚,法院通常会判答辩人支付呈请人的诉讼费用。
三分居一年,答辩人同意离婚
分居,通常是指双方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且没有任何婚姻生活。如因没有其它居所可迁出,被迫继续住在同一间屋中,也可分居﹔呈请人必须与答辩人终止一切婚姻生活,即不同床、没有性行为、不为对方煮饭、洗衣服等,只以同屋住客的身份对待答辩人。
此项离婚事实,是唯一一项必需答辩人同意才可提出。
以此事实提出离婚,法院通常只会判答辩人支付呈请人一半的诉讼费用。
四分居两年,无需答辩人同意
只要计算至递交离婚呈请书之日,双方已分居两年以上,即无需答辩人同意,亦可以分居提出离婚。
以此事实提出离婚,法院通常不判答辩人支付呈请人的诉讼费用。
五抛弃配偶,不知去向达一年以上
答辩人突然离家,且有一去不复返之意。于答辩人离家一年后,可以此事实提出离婚。香港办理离婚的受理条件
无论呈请人在那里结婚,只要具备下列情况之一,即可在香港申请离婚:
1.在递交离婚申请书之日,婚姻的任何一方,已以香港為住所地;
2.在递交离婚申请书之前三年,婚姻的任何一方,已经常居住在香港;
3.在递交离婚申请书之日,婚姻的任何一方已与香港有重大的联繫,例如在香港工作。
香港法院离婚程序
1.呈请人向湾仔家事法院,提出离婚呈请书。
2.呈请人以邮寄或送交方式,将呈请书交给答辩人,使他知道离婚程序已开始。如答辩人不知去向,呈请人可向法院申请以登报、送给其亲友转交或其他方式送交呈请书。
3.收获呈请书后,答辩人可填写认收书,向法院表明对呈请书的态度,例如是否要答辩、是否同意呈请人之各项要求等。答辩人必须在八天内,将认收书交回家事法院
4.呈请人向法院申请排期聆讯该离婚案件
5.呈请人及答辩人於聆讯日,到法院作证
6.如双方没有争执,法院对离婚判暂准离婚令,对子女监护权和扶助费等作出裁决。如双方对子女监护权或扶助费等有争执,法院将另订日期处理。
7.暂准离婚令颁布后,没有其他问题要处理,且已相隔六星期,呈请人可向法院申请最后离婚令
8.法院颁布最后离婚令后,婚姻关系才正式结束。整个离婚程序,即使双方没有任何争驳,也最少要花四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