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采风》说课稿1
《文学采风》说课稿1 《文学采风》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课例设计
一、教学理念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力求与时俱进,力求站在时代课改的前沿,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质疑”、“探究”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①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来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比七年级《语文》上册要求更高,基本与单元课文有勾连,要求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综合实践学习《文学采风》是体现利用文本资源的有效途径。②从教材的本身来看,第三单元选取风格各异的四篇童话,其情节曲折跌宕,形象生动,童趣十足,主题健康积极,引导这生把握童话中蕴涵的人文思想,达到熏陶,纯洁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文学采风》安排在第三单元其目的力求传承人文思想。充分认识到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到处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流传着古老的传统。其中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芒。通过“文学采风”启迪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创造美,从生活、民间去吸取文学营养,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的洗礼。
③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采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针对学生写作文无活可说这一现象。通过“文学采风”活动使学生初步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采风是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生活的一项重要手段。
三、说教法语文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必须让学生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次“文学采风”活动,要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发展探究精神。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难度进行教法设计。做到“扶”“放”有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方法,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和实现语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四、说学法叶圣陶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教学生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紧扣“文学采风”发扬学生自主和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教师必须制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标准,其标准如下:①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②在活动中能否发现问题和整理资料。③在活动中能否积极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④学习成果归总、汇报。这样,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置身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根据评价标准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五、教学目标的确定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二是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丰富写作素材。综上所述,我特从知识的衍生,能力的培养,发展品德教育等方面,确定活动目标:①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③通过采风锻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④赏析民间文学。⑤培养学生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学的感情和关注,为民间文学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六、活动的重难点的把握难点:此次活动力求体现语文课改精神,力求出现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体现合作、探究、质疑的自主学习。重点:初步了解民间文学中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概念的含义。用生动语言描述民间故事。
七、活动方案设计根据单元教学重难点和活动教学目标要求。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①采风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就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利用双休日,采访年岁较大、阅历丰富的人。②搜集的范围尽可能宽一些,民歌、民谣、传说、故事及谚语、歇后语等都在搜集之列。③对搜集来的资料要进行鉴别,和加工整理最好把其中的民间,民谣等编辑成册。④各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民间文学知识竞赛,“文学采风”故事大赛。
八、活动程序安排过程整个活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充分准备、周密安排
1、确定研究时间:XX年4月——5月(一个月的时间)
2、人员组合,分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和学生之间的推荐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5个人。并进行明确分工。
3、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4、器材准备:笔、笔记本、照像机、摄象机、录音机等。
5、教师做好充分安排。内容指导:初步了解民间文学的概念,收集民间文学知识,鉴析民间学;要求学生明确文学采风什么,向谁采,怎么采。方法指导:怎样对材料鉴别、筛选和整理,要去精取精、去伪求真。组织安排小组合作。第二阶段——积极投入,展开文学采风①举行民间文学知识竞赛,举行了民间文学阅读欣赏会,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民间文学,为文学采风作好知识储备。②编制“采风”记录表姓名班级小组时间采风内容:采风内容感慨与设想
③小组开展活动,主要采集民歌、民谣、传统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小组开展活动可形式多样,但必须目标明确,内容单一,不求全。凸现地方特色。填好采风记录表。④交流信息、整理信息。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撰写的采风日记进行整合,整理出合格的信息。第三阶段展示“文学采风”硕果累累。①由小组整理好的童话,传说等内容交到老师处并编撰成《文学采风》集。②小组把调查日记,照片等资料整理编撰成《文学采风》资料集。③举行文学采风故事大赛,提升学业生对传统文学的认识和品味。
九、总结组织学生从认知方面总结文学采风的得失与收获;从情感方面总结文学采风的得失与收获等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使学生懂得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这样,让学生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体会到活动的艰辛。既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从道德品质上得到升华。
第二篇:文学采风
灌园活动策划书
———文学采风
一. 活动主题:走进自然,开阔眼界;丰富情感,提升审美
二. 活动目的:让学生亲近美丽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在活动中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感受同学情,师生爱,培养美好的情感,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提高作文写作兴趣。本次文学采风活动要让学生感受连云港民俗文化,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城市的美好感受,同时也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在秋意盎然的季节里放飞心情。
三. 活动地点:暂定
四. 活动时间:暂定
五. 活动流程:早上在食堂门口集合,清点人数后出发,到达
目的地后,听从安排活动,结束后,清点人数,回校。写活动小结。
六. 活动方案:
1.物品准备:a随车物品,遮阳用品、休闲衣服、运动鞋、饮用水、个人食品,少量钱。b笔和笔记本。将秋游所见、所闻、所想,随时记录下来(回校后再整理、书写)。c每人准备一只垃圾袋:活动中将果壳、食品包装、报纸等杂物装入垃圾袋。d怕凉的学生带上坐垫或报纸。
2.具体活动要求:
a、此次活动为舒适型户外郊游活动,请酌情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参加。b、为中途补充水分和营养,请带足饮料和开水,自备干粮比较好。c、保管好随身物品,特别是照相机、包。d、活动结束后学生每人写一篇游记或活动作文。
八.活动注意事项
(一)安全教育:
1.排队行走安全: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紧跟队伍,不掉队,在队伍中行走不喧哗,不拥挤,不吃东西。
2.游玩安全:
(1)不玩水,不去湖边玩耍,不攀爬石头,树木;
(2)不践踏草丛、爱护花草;不做危险游戏;
(3)在部长视线范围内活动,不得随意离开,有事离队要请
假并结伴而行。
(二)文明教育:
1.在来回路途中要注意交通文明,不乱穿马路,走人行道和斑马线。
2.在游玩过程中要注意卫生文明:不乱丢废弃物,扔在自己带的塑料袋里,离开休息地,要搞好卫生。
3.在游玩过程中要注意语言文明:不讲脏话,不大声喧哗;如有游客询问要热情地回答。
4.在游玩过程中要注意行为文明:不追跑打闹、不损坏公共财物,在游玩过程中做到文明、安全。
九、特别声明:
1、此次活动为舒适型户外郊游活动,请酌情考虑自身身体状况,×日前,不能参加的学生请发短信或电话通知。联系人:××,电话××××。
十.预算:各自准备
主办:校 团 委社团联合会 承办:灌园文学社
第三篇:亚洲采风说课稿
《亚洲采风》说课稿
教师:陈渝
一、说教材:
《亚洲采风》是七年级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介绍的是亚洲的民族音乐,教学曲目选自亚洲各国不同风格的民歌和民族音乐,其中包括东亚、西亚、南亚及东南亚。教材中每首音乐作品的形式都不尽相同,有管弦乐曲、民间乐曲、民歌、少儿歌曲、世界名曲、舞蹈音乐等。这些曲目既富有新意又具有经典性,并且体现了多层次的音乐情感。我选择了其中的《水姑娘》、《塔斯尼夫》这两首歌进行教学。
1、《水姑娘》是印度民间乐曲,由印度笛演奏,空灵、飘渺,各种乐器制造出来的水声,它形象鲜明地描绘了水姑娘的俏丽与安静。
2、《塔斯尼夫》是一首伊朗民歌,它是一种带伴奏的声乐题材,大多数塔斯尼夫创作于1900——1920年间,歌词大多反映伊朗宪政运动的爱国精神。其速度较慢,节奏 比较自由,各音节可任意延长,并加上许多装饰音,这与西亚人们的游牧生活相关。
3、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不会识谱,也没有掌握多少有效控制声音的方法。部分学生还是明亮的童声,部分学生却已经进入变声期。在班级合唱的效果上,音色不够统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的设置的:
1、通过欣赏《水姑娘》、《塔斯尼夫》等歌乐曲,了解亚洲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形式和体裁,开阔视野,热爱多元的音乐文化。
2、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辨认乐曲中使用的乐器,并感受它们的音色特点;在欣赏《水姑娘》的过程中,感受印度音乐装饰性的特点及独特的节奏;在欣赏《塔斯尼夫》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旋律特征,理解西亚地区歌曲的一般特征。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亚洲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形式和体裁。
2、教学难点:
能从听辨片段中正确判断出相应的国家名称及音乐拍号与速度。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达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引导学生学习歌曲。
2、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通过亚洲人文风情的展示和民族音乐的呈现让学生感受亚洲的音乐及风土人情,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听赏教学:通过听赏歌曲让学生感受和想象歌曲表达的意境,同时分辨在歌曲中听到哪种乐器的声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听赏中感受独特的唱法,为引导学生认识游牧民族民歌的特点作铺垫。
3、拓展延伸: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的电影歌舞视频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亚洲民族音乐,给学生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让学生感受的亚洲音乐的色彩缤纷。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交流资料、趣味导入。
首先播放亚洲风情视频片段,让学生观看录像,营造课堂气氛。然后,简单提问引出课题。最后,让学生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全班交流时,为了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宣读自己的资料,也为了节省时间,我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引导,紧紧围绕亚洲音乐导入歌曲学习。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亚洲歌曲热情、奔放的特点,了解亚洲文化。第二环节:欣赏歌曲、学习乐理知识、学唱歌曲。
此类歌曲一直是音乐教学难点之一。课前反思中,我考虑到:教师怎样示范,始终有部分学生不能非常准确捡掌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学中,我采用三步解决难点法,即:先读节奏,然后演唱,最后再唱。并让学生自己学习、理解装饰音的作用。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内容是欣赏相关国家的歌舞视频。
第四篇:语文版七下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①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②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③老鼠进书房——咬文嚼
一、在《文学采风》的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收集到下面一些材料,请你按要求答题。
字。④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⑤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描述贵州雨多、山多)。⑥茅台酒的出名有一段神奇的故事。1915年,茅台酒厂家把茅台酒送往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去参展,博览会的美国赞助商见到茅台酒黄色的土罐罐,觉得太难看而拒绝接受,中国代表一气之下将一瓶茅台酒摔碎在地上,顿时散发出芳香、令人飘飘欲仙的酒味,并充满了大厅,各国代表为之倾到。结果茅台酒获得了博览会金牌。
1. 请写一条你收集到的材料,并注明类别。
①材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②类别: 谚语
2.把上面的资料进行分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序号)(2分)
(1)谚语类2/4(2)歇后语类:1/3(3)民谣类: 5(4)故事类: 6
3.从谚语、歇后语、民谣、故事中任选一类说出其特点,并举一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特点:生动、形象。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寥寥二句,既说出了贵州地区冬季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色,又反映出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的地形状况。
二、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晋江。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4分)读本书名: 《风景这边独好 》
活动过程: ⑴收集名胜古迹的相关信息;⑵实地采访,拍摄名胜古迹的相关照片;⑶整合信息,编写读本。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名扬天下。(3分)
特产名称:
广告词:(答案略)
三、综合探究。(6分)
探究文学采风,回答问题。
⑴我国古代有采风的制度和传统,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到民间搜集民歌,了解民俗风情,请说出两部与此相关的我国古代文学作品。(2分)
①
《诗经》
② 《汉乐府》或 《乐府诗集》
⑵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到处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流传着古老的传说,请概括写出你所了解的一个传说或民间故事。(4分)
如四大民间传说或一些神话故事,要求要写出故事的名称、人物和故事的梗概。举例:女娲补天:因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出现了一个窟窿,地出现了裂缝,大火和洪水肆虐,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这一切,用了各种方法,经过一番辛劳整治,终于补好了天,并战胜了许多的灾害,让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3)你知道多少谚语和歇后语?每类请写出四条。
1.谚语:① “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四、学习探究。(7分)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四套)正在热播“炮泉州俗语”节目,闲间三客围绕一个主题择取数个俗语进行讲解,插科打诨,趣味横生,令人大饱眼福和耳福。俗语有直白的,有含蕴的。现在,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探究一下。
⑴俗语顾名思义就是通俗或粗俗的惯用语,如形容讲普通话掺杂方言的俗语是“鸡母屎半黑白”,也有文雅的,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劝告人们学艺要不断练习。请根据语境写出适当的俗语。3分
①:胡屠户道:“不要失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痴心妄想)来!”
吴敬梓《范进中举》
②齐仰之:那„„半夜三更来找我有何贵干?
陈毅:无事不登三宝殿
(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嘛。
沙叶新《陈毅市长》
③: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人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
”(做事要早计划早安排),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⑵探究下列两个俗语的含义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4分 ①纸包不住火。比喻,坏事总要暴露的。
②小孩偷拿针,大汉偷扛杉杉。
对比,小时候不学好,长大必将做坏事,甚至犯罪。
五、民俗节日探究。(7分)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⑴了解民俗节日。(2分)
请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民俗节日
民俗活动
饮食文化 春节
赏月
包粽子 清明
踏青
吃润饼 端午
舞狮
尝月饼 中秋
赛龙舟
吃团圆饭 ⑵品评民俗节日。(3分)
请结合⑴⑶题提示的内容,说说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特色: ①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②民俗活动与民俗饮食相结合。③民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④文化色彩浓厚。
⑶探究诗句内涵。(2分)
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③“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2.歇后语: 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
①诗句内容与民俗节日相关。②描述民俗节日活动、节日气氛。③表现不同节日的不同特色。(答出两点即可)
第五篇:“文学采风”教学方案
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认知:
1、初步了解泉州民间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南音木偶戏等民间艺术形式。
2、理解民谣、谚语等。能力: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精彩的民间故事片段。
2、学会赏析民间艺术作品
3、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积累生活素材及阅历。情感:
1、通过采风,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泉州的风俗人情,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
2、培养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学的感情和关注。
3、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活动前指导
1、活动方案:
(1)景点采风法:在学校附近景点如开元寺设免费茶水供应点,询问游客所知道的俚语、传说、典故等,因为旅游的人一般都有空闲时间,而且来自不同的地区,这样就可以从他们那里比较容易收集到更为广泛地域的资料。
(2)农村采风法:深入老家,寻找比较有空闲的老人,询问他们知道的民歌、民谣、传说、谚语、歇后语等。一般来说,年岁较大的人都有比较丰富的阅历,而且比较乐意和年轻人交流,所以这种方法一般都可以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3)亲族采风法:面向自己熟悉的人进行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向自己家中的长辈收集有关家族的传说、故事,当然,还可以收集他们所熟知的俚语、歇后语等。
(4)通过书籍或网上资料的查询,对活动内容的增补,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文学采风内容(1)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请查阅地方志,或者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
(2)认识方言
小游戏。你平时在家,可能经常用方言和家人交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分组模拟一家人(爷爷、奶奶、父母、自己)在饭桌上的谈 话,用方言交流三四分钟,记录下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一些词语、短句,总结它们的不同。
三、成果展示及探究
1、导入新课:
泉州是座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地区,到处都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都流传着古老的传说,活跃着新的民间创作。不管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总会听到在群众中流传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的点滴知识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我们素材的源发地。司马迁一部《史记》,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也是寻访茶客所得„„作为中学生,我们的文学创作也需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尊重生活,让我们的作文多些真实感,少去不必要的空洞。在这次的文学采风活动中,很多同学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目的性地做事情,使得大家的收获都很大。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的成果吧。
2、展示内容:(有关资料:民间故事手抄小报;民间剪纸作品图片;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乡村风情录相照片。)
名山奇岩:清源山——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其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园景风光——(1)泉州森林公园位于丰泽区东海镇,西至大坪山,东达后渚港泉州湾,南邻通港路,北含洛阳江入海口,总控制面积547.1公顷。公园建设依托大小桃花山、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等海滨资源和泉州古城史迹,突出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荟萃等特色,将建成由奇石、江河、湿地、海鸟、古迹遗址、森林等资源构成的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自然生态园。(2)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古寺名楼——(1)泉州开元寺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历代高僧辈出,更有“六殊胜”和“八吉祥”的典故传说。其中“六殊胜”为:东西石塔、古龙眼井、袒膊真身、文殊墨迹、御赐佛像、支院高僧。而“八吉祥”是:桑树白莲、紫云盖地、甘露戒坛、凡草不生、石炉生烟、石柱牡丹、应梦罗汉、白鸽听经。(2)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 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文化精粹——(1)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如厦门大多称“南乐”;“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2)泉州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经数百年传承,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 “傀儡调”。江总书记在泉州视察时,曾饶有兴趣地观看雕刻精美的泉州提线木偶。(3)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民俗风情——“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方言民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经济条件虽不同,剃头区别于囚犯)
有钱无钱,平平过年。(贫富虽有差别,同样又过一年)
年兜无回家无某,清明无回家无祖。(大年不回家夫妻会失和,清明不回家祖先无祭祀)
年兜年尾头,世事真正厚。(大年期间前后,人情世事很多)
年兜是吉日,嫁娶免看日。(大年是吉祥日子,结婚不必择日)
年兜暝昏滥糁扛。(大年夜结婚,不讲究婚俗)
年兜结婚老鼠娶。(大年夜成亲,仿老鼠娶亲)
囝仔畅年兜,大人乱糟糟。(孩子喜欢过年,父母难于应付)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