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2022年中国餐饮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餐饮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5年10月1日,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在餐饮服务方面,新食品安全法要求,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当对消毒餐具、饮具进行逐批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并应当随附消毒合格证明。消毒后的餐具、饮具应当在独立包装上标注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消毒日期以及使用期限等内容。
(二)“四化”发展机遇期
“四化”分别是: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餐饮业空间集聚化发展创造战略机遇;跨界产业融合驱使餐饮行业解放思想,开门合作;居高不下的餐饮业用工成本与科技进步推动餐饮服务智能化加速;消费者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需求提升催生餐饮品类定制化发展。
(三)发展方向明朗
我国餐饮行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为代表的现代餐饮企业,逐步替代传统餐饮业的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人为经验管理型,快步向产业化、集团化、连锁化和现代化迈进;大众化消费越来越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主体;饮食文化已经成为餐饮品牌培育和餐饮企业竞争的核心,成为餐饮竞争的分水岭,品牌成为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营养理念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科学化、营养化成为餐饮业的重要指向标。
在市场方面,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原有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由于人口众多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
(四)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打造餐饮业“互联网+”消费体系是结合信用体系建设、网格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建设等传统办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解决方案。
随着餐饮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餐饮业新模式激发出消费者新需求;中式正餐向着“店铺小型化、菜品精致化”的路径转型提升,休闲餐饮发展空间持续扩大,餐饮品牌入驻电商促进营销已经成为潮流。在“互联网+”的不断发酵中,关注O2O、餐饮外卖等线上经营与实体经营的协调发展。
“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将会进一步加快替代和颠覆传统的产业,但也将是传统产业的助推器,通过共同做大“用户”价值,无疑对餐饮行业是一种助推,也是在共享经济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不利因素
(一)四高一低
我国餐饮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仍然是“四高一低”,即成本高,食品安全、消费投诉率高,媒体曝光风险高,经营收入难增长,获利能力低。近年来餐饮业成本不断攀升,使得原来平均利润率不足5%的餐饮业更是雪上加霜。就人工成本来说,随着各省市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加之房租的持续上涨将挤压行业效益的提升,使餐饮业扩张面临一定约束。
(二)食品安全
餐饮行业处于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领域,餐饮服务行业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质量控制的某个环节出现疏忽,影响食品安全,公司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餐饮行业的品牌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三)税负重
从餐饮企业税费上来看,目前一般规范单体餐厅的利润率约为2.85%左右,投资人收益为2.05%,而上缴税款至少占到营业额的7.82%,与投资人所获收益比为3.81倍,可见税费负担沉重。各地餐饮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项目总计高达46种,其中税种有11项,费用种类有35项,且科目繁多、各地方收费项目及标准混乱,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这与政府将餐饮业作为基本生活性服务业的定位较为不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健康发展。而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对餐饮业都以低税率或零税率为主。
中国餐饮收入预测
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为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2016年,全国餐饮收入为35,799亿元,同比增长10.8%;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为39,644亿元,同比增长10.7%。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餐饮收入将达到43,92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42%,2022年将达到65,310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餐饮收入预测
80,00060,00040,00020,00002018E2019E2020E2021E43,92648,62653,73159,37365,3102022E中国餐饮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预测
2014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为1,916.2亿元,同比增长9%;2015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为2,210.5亿元,同比增长2.4%;2016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为2,181.7亿元。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3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61%,2022年将达到2,850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预测
4,0003,0002,0001,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2,3802,5002,6202,7352,850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篇:2010-2015年中国餐饮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0-2015年中国餐饮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现出繁荣兴旺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我国餐饮业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的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宽,经营档次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业态日趋丰富,投资主体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网点数量和人员队伍继续扩大;餐饮市场更加繁荣,消费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明显,追求健康营养和连锁规模发展成为主题。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加快,餐饮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2008年我国餐饮市场运行基本平稳,餐饮业继续成长壮大,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全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人均消费1158.5元,餐饮消费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8年下半年起,在扩大内需的大环境下,商务部提出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方面,将大力发展餐饮业。以消费促发展,在三方面大力发展餐饮行业。首先,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其次,重点关注和解决餐饮行业的放心消费问题,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第三,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工作,推动行业节能减排纵深发展。尽管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遭受了一定冲击,但国内餐饮业仍旧迅猛发展。全社会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7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虽然与上年相比增幅降低了约8个百分点,但仍保持高位增长。目前处于资本运作阶段的餐饮连锁企业中,6%的餐饮连锁企业已引入资金或准备上市,有72%的企业已与投资方进行了洽谈,餐饮已成为风险投资商逆市投资的最佳选择之一。
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面较好,蕴藏的消费空间巨大,在企稳回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未来中国餐饮业持续增长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餐饮市场将继续平稳快速增长。
“民以食为天,生以食为本”,伴随着政府拉动消费的政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观念更新等因素,未来餐饮业依然是引人注目的消费热点,中国餐饮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餐饮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
九章。首先介绍了餐饮业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市场细分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餐饮业的现状,并对2005年至2009年国内餐饮市场的运营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中餐业、西餐业、快餐业和中式快餐业的发展。随后,报告对餐饮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国内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行业竞争分析、企业经营分析、连锁经营模式分析、酒店饭店餐饮业经营分析和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餐饮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您若想对餐饮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餐饮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第三篇:中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分析
中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分析
民以食为天。“我国改革开放30年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00多倍,餐饮消费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中,餐饮业是起步最早、开拓发展最快,收效最明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餐饮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历程走过了具有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30年,在行业规模、企业水平和社会地位影响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53%”
据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全国饮食业的经营网点不足12万个,员工104.4万,零售额54.8亿元。当时,餐饮行业通过贯彻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指导方针,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占据市场主体的国营和供销系统的餐饮企业,推行以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制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提成工资和浮动定价逐步推行,人员培训力度不断加强。这一时期,中国烹饪也开始走出国门,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自1991年以来,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增幅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6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个百分点。
谈及我国餐饮业30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烹饪协会有关人士分析说,四大因素推动我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进程: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餐饮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行业协会的发展为餐饮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外资和国际品牌的进入有力促进了餐饮业的进步;四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消费观念转变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
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餐饮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国餐饮产业再创佳绩,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12352亿元,同比增长19.4%,比2006年同期增幅高出3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6%。
30年经历4个发展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餐饮业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数量型扩张阶段、规模连锁发展阶段和品牌提升战略阶段。”中国烹饪协会有关人士分析说。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餐饮业在政策上率先放开,政策的开放引导和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使餐饮行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受到冲击,社会网点迅速增加,市场不断繁荣,“吃饭难”的局面得到较大缓解。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一批个体私营的中小型网点,以价格优势、经营优势、灵活的服务方式和方便实惠的定位赢得了市场认可,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正是在这个历史条件下,经万里、王震、习仲勋、陈丕显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倡导,原商业部部长刘毅精心策划,中国烹饪协会于1987年正式宣告成立,一些地方餐饮行业协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数量型扩张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需求逐步提高,社会投资餐饮业资本大幅增加,餐饮经营网点和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国际品牌也纷纷进入,外资和合资企业涌现,行业蓬勃发展。同时,餐饮业发展积极调整经营方向,面向家庭大众消费,满足市场需求能力提高,使餐饮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规模连锁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品牌企业跨地区经营,并抢占了当地餐饮业的制高点,市场业态
更加丰富,菜品创新和融合的趋势增强,各地代表性连锁餐饮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化、连锁化成为这一阶段显著特点。
品牌提升战略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餐饮业发展更加成熟,增长势头不减,整体水平提升,特别是一批知名的餐饮企业在外延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文化建设,培育提升企业品牌,积极推进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综合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始输出品牌与经营管理,品牌创新和连锁经营力度增强,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
经历30年的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中国餐饮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发展前景更加看好。
30年发展呈现6大特征
“我国餐饮业改革开放30年发展呈现6大主要特征:一是快速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分析指出,我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30年发展过程中,年营业额实现了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的历史跨越,与改革开放前夕相比,餐饮业年营业额规模增加一万亿元以上,经营网点增加了400多万个,从业人员增加了近2千万。
第二个特征是“社会投入持续增加,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餐饮业作为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社会对餐饮业的投入不断增强,个体、私营、三资企业比例继续增加,网点持续增多;一批老字号企业得到积极的保护和发展,凭借着较好的信誉、技术和文化优势在各地发挥着品牌示范的作用。目前我国餐饮业网点中,国有经济比重越来越少,以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的比例已占到95%以上,已成为行业的主体。
第三个特征是“大众化消费成为市场主体,个性化和细分化趋势增强”。随着餐饮需求不断增强,我国餐饮业的经营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经营重心面向家庭、个人和工薪阶层消费为主,满足了日益提高的大众化市场需求,开拓和延伸了企业经营领域空间;市场不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个性化、选择性和理性化消费特点日趋明显;各地的外卖、快餐、送餐、小吃、家常菜和半成品加工、超市食品的市场越来越大,以家庭私人消费为主的节假日市场更趋红火,健康美食和绿色餐饮已成为重要趋向,市场消费向价格、品位、氛围、服务和品牌文化等综合型方向转变,人们追求健康营养和环境服务的个性消费成为新时尚。
第四个特征是“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行业地位得到明显加强”。近年来,餐饮业的快速发 展,对拉动消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作用不断提高,餐饮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与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安排就业、弘扬地方饮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餐饮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海外餐饮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各大品牌应有尽有,丰富了我国餐饮市场。
第五个特征是“行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我国餐饮业品牌竞争和质量型经营的局面已经形成,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科技手段运用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受到重视,集中配
餐配送应用广泛,教育培训水平和人员素质提高,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加强,营销举措普遍推行,品牌文化含量日趋提升等,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由传统餐饮向现代餐饮的发展步伐加快。
第六个特征是“海外中餐业快速发展,影响范围深入广泛”。据美国餐馆协会的报告,美国共有中餐馆2.8万家左右,年营业额近300亿美元,约占美国餐饮业网点与营业额的3.4%和8.5%。欧洲国家的居民也对充满神秘感的中餐投入了很大的热情,纷纷以品尝中餐为荣,进一步推动了中餐业的迅猛发展。
第四篇:2018-2022年中国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监管加强
2018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分工方案》明确了市场监管总局牵头涉及的重点任务,涉及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治理各种中介服务乱收费、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检验检测监管等方面。市场监管总局牵头,2018年对投诉举报涉及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专项检查,逐步形成规范的检查程序。对重大突发事件涉及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排查。2018年底前在全国推广使用检验检测机构移动APP,2019年底前建成全国检验检测机构监管大数据系统,实现各级监管数据互联互通。
(二)未来前景不可估量
检测行业作为社会发展催生的新兴服务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基于全社会对使用产品的质量、对生活健康水平、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行业随之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了《2017年上半年检验检测机构认可分析报告》,对2017年上半年检验检测机构认可总体数据、初次申请、审定、认可资格处理、机构变更处理等情况进行了公布和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CNAS累计认可检验检测机构8865家,同比增长12.1%;累计暂停检验检测机构认可资格1289家,累计撤销检验检测机构认可资格601家。
为了充分发挥协调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枢纽作用,搭建起政府、生产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和社会之间合作互信桥梁,多省都纷纷出谋献策,加快省市检测机构行业发展。接下来还需不断通过在战略研究、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布局,共同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从而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
(三)互联网+检测
检验检测产业作为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浪潮的洗礼下,检验检测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家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利用互联网促进检验检测企业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
2017年,科技中心试验测试技术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2.0)上线运行。依托“互联网+”,实现检测全流程、全要素在线无缝管理,是LIMS2.0系统建设的初衷。这一系统实现对检测任务的全方位管理和监控,使实验室随时了解每项检测任务的状态,了解人员工作完成情况,随时查询委托单位实验委托量、款项结算情况,实现检测全方位监控。
二、不利因素
(一)检测机构发展不均衡
在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主要由国有机构、民营机构和外资机构三部分组成,但是发展却很不均衡。近年来,外资机构凭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涉及领域较宽、公信力高,抢占了我国很大的检验检测市场。而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和民营监测机构因为自身和所处的环境因素影响,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民营的检验检测企业,严重存在着散、乱、弱、小问题,行业总体服务能力和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有机构资金雄厚、装备先进、服务项目齐全、服务项目范围广,但是一直承担的都是政府强制性、垄断性的质量检验检测任务,灵活性也相对缺失,对于更广泛的市场需求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民营机构由于灵活的体制机制和经营模式,很容易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所以有服务效率高、发展快、更灵活多变等优点。但是从整体检验检测行业的水平来说,有技术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做强做大的特点,同时对于现在频频出现的安全问题,并不能做到大而全,大多只能服务于中小企业。
(二)门槛低
由于检验检测“门槛”低,所以很难形成全球性的品牌和检验检测机构,有的企业甚至为了利益弄虚作假,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检验检测收入预测
2016年,我国检验检测实现营业收入2,065.11亿元,较2015年增长14.73%。截至2017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共计36327家,同比增长9.30%;检验检测服务业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377.47亿元,较2016年增长15.13%。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检验检测营业收入将达到2,734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25%,2022年将达到4,658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检验检测营业收入预测
4,6585,0004,0002,7343,0002,0001,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3,5843,1314,086中国检验检测营业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预测
2016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达到468亿元。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将达到731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98%,2022年将达到1,567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预测
1,5671,6001,20073***8E2019E2020E2021E2022E1,1068991,328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中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约为72亿元。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9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0.49%,2022年将达到278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预测
300250200***18E2019E2020E2021E***022E中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篇:2017-2021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及预测分析
2017-2021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及预测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6年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信用卡行业多项变革。《通知》秉持“让市场的回归市场”原则,将信用卡行业的几项重要费率由央行固定,改为发卡机构自助确定,并放在了《通知》最重要的第一二三条中。主要有信用卡透支利率、免息期和最低还款额、违约金等。近年来,无论是在信用卡的申请还是对现有持卡人的服务上,一二梯队的银行政策已默默由“跑马圈地”变为了“精耕细作”,本次《通知》规定,几项与持卡人最密切相关的费率,都改由发卡机构自主确定,对于依赖市场而活的商业银行来说,或是利好消息。
(二)信用卡业务分拆独立经营 2016年9月20日,继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分拆信用卡业务之后,光大银行宣布也拟耗资100亿元设立独立子公司。相比事业部制运营模式,独立的子公司将更具激励机制和风险隔离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时下商业银行对利差的依赖。然而,银行信贷、信用卡、消费金融等业务在市场和客户定位上存在一些重叠,这块“蛋糕”的争夺无疑对信用卡子公司运作将是一次考验。
(三)平台化运营打破行业壁垒
在当前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信用卡行业更加需要凭借大数据及智能引擎不断提升关注、感知与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对于不同“社群”的个性化需求,信用卡行业需要积极应对,打造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接入多种手段的金融服务平台,通过线上面向个人客户、集团客户,提供业务宣传、产品销售、业务办理以及增值服务。未来,平台化必定将成为各家银行信用卡公司领跑行业的突破口。因为平台通过为双边提供全面的功能和服务,从而积累流量,能够在网络规模效应下实现平台自身的快速成长及客户、商户规模的壮大。例如招行信用卡推出的掌上生活App,就建立了一个“生活-消费-金融”的平台,打破了银行间壁垒,在行业内首次实现向所有持卡人全面开放。
(四)虚拟信用卡
随着中国银联推出HCE云支付功能,以及Token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虚拟卡业务得以实现,ApplePay、SamsungPay、HCE云闪付加速了虚拟信用卡的发展和普及。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都有了虚拟信用卡业务。
虚拟信用卡是传统信用卡谋求变局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其背后将是银行从产品、服务、营销到管理的全方位经营模式的改变,也是传统信用卡中心变身成为互联网平台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不利因素
(一)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第一,信用卡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由于征信数据使用、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善,政府部门在数据使用上便制定了许多限制性条款,对商业银行及发卡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信用数据的有效使用造成限制。另外,由于中国信用卡的系统化管理水平较为滞后,大量的授信决策和后端管理政策都是通过人工判断的,导致人为驱动执行在风险管理中占的比重过大,这不仅降低了风险管理的效率,而且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机会。第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相关法规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刑法对信用卡诈骗的界定十分简略,无法全面覆盖信用卡业务的各专业环节中出现的犯罪行为。未将与信用卡风险管理密切相关的借记卡业务中的欺诈行为界定为犯罪,未将单位等团体纳人银行卡诈骗犯罪的主体,对内部人员作案的情况未形成明确的惩罚机制,缺乏对骗领银行卡、诈骗银行资金等行为的相关规定和处罚条款。
(二)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
我国已经于2006年一月正式启动了个人信用征信系统,通过在这一系统可以查询到个人的信用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国的信用卡市场。然而,中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依然面临着“数据瓶颈”。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基本实现全国联网,但这只是各商业银行历史信用数据的汇集,没有包含工商、税务、保险等其他社会公共部门的信息。加上我国个人收入不透明以及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银行难以根据历史的或当前的信用数据判断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真实性、稳定性、还款意愿等关键性内容,对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造成了影响。其次,目前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存放的数据只是客户的历史信用数据,商业银行在授信时,也只是查阅该客户的历史借款、还款记录,看是否存在逾期还款记录以及是否贷款过多,超出客户自身的还款能力。这只能杜绝已有违约记录或贷款过多的恶意贷款,对新发生的贷款和没有逾期记录的贷款不能实施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及管理。
(三)信用卡的睡眠卡数量大
虽然中国的信用卡市场近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信用卡的总体渗透率依然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一人多卡的现象在中国较为普遍,超过40%的信用卡持卡人持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另外,信用卡中睡眠卡数量十分大。由于国内各家银行发卡目标人群的定位大致相同,且银行更多关注发卡数量,因此造成一人多卡的重叠发卡现象极其严重,活跃卡所占的比重大约仅占总发卡量的30%。
(四)缺少差别化服务
虽然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年费、商户消费回佣和透支利息收入,但是体现一张信用卡价值的并不在于它的年费或者利息的高低,而是由持有信用卡所带来的增值服务。从发达国家信用卡产业的发展经验看,信用卡增值服务的多少和优劣对客户维护、市场拓展以及持卡人用卡频率的促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内来看,由于技术上缺乏一套有效的客户数据库系统,影响了国内商业银行对客户的综合评价,不能科学地确定什么样的持卡人才是优质客户,所以优质客户的差别化服务难以体现。在现阶段,一名优质持卡人,基本上还不可能享受到类似国外发卡银行所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正是因为信用卡服务的无差别、趋同性,才造成了目前国内“像卖大白菜一样卖信用卡的”的营销战略,国内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信用卡年费的比拼上。
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信用卡发卡量预测
截至2015年末,全国信用卡累计发卡5.22亿张。截至2016年上半年,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5.94亿张。我们预计,2017年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将达到6.91亿张,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25%,2021年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将达到11.36亿张。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预测
11.***E2018E2019E2020E2021E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亿张)6.918.877.8410.07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信用卡授信总额预测
截至2015年末,全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7.08万亿元,同比增长26.43%。截至2016年末,信用卡授信总额达到9.14万亿元,同比增长29.06%。我们预计,2017年中国信用卡授信总额将达到11.2万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72%,2021年中国信用卡授信总额将达到23.8万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信用卡授信总额预测
23.8252013.51510502017E2018E2019E2020E2021E中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万亿元)11.216.219.8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