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15: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

第一篇: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

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

绿色食品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以其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而日益显示强大的生命力,被世人誉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开发生产十多年来,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成为最敏感的领域之一,而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业竞争的焦点。为了应付WTO的挑战,进一步加快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利用WTO规则,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

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管理是一项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国家应将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纳入“大经贸发展战略”体系中统一规则,促进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发展需要,确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外向型绿色主导产品的发展。培育“龙头”企业要突出粮食和畜禽加工专业化这个重点,实现从田野到餐桌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加工增值。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达国家“龙头”企业的建立,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之路,为我们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继德国成立第一家生态银行后,发达国家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并在商务部下设立绿色产品出口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产品的投资和促销。日本、德国等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绿色产业都实行了优惠的信贷等政策。按照国际上发展绿色食品的经验,我们要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保护框架,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创造条件。

二、积极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出口企业管理

政府应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绿色食品产业,凡是有条件经营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都应给予其自主进出口经营权,支持具备条件的绿色食品出口企业进入国内外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我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市场著名农业公司到中国来组织生产绿色食品,从而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依靠国外公司的网络和市场品牌,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三、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认证体系

绿色食品认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产品出口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必须符合进口国绿色食品或类似产品的标准,否则就会拒之门外。因此,搞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认证体系,是促进绿色食品出口的中心环节。农业部下属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是我国目前负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两个主要机构,但其认证均未获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认可,知名度也不高,我国生产企业为了出口,不得不请国外的认证机构,象征出口凭证的认证证书掌握在客户手中,企业因此失去了出口的主导权。可见,认证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因此,为扩大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应当同一国内标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认证体系。同时,还应尽快建立绿色食品国际市场信息系统,为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我国的一些生产企业具备出口优势,但是对发达国家的有关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市场准入的具体规定缺乏了解。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化信息机构的建立,适当的传递国内外市场的“绿色”信息,及时沟通国内外绿色产品市场。

四、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及其标志的知名度

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的管理,严肃标志使用审批,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严格绿色食品出口的管理,在国际市场上为我国绿色食品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向发达国家的目标市场有计划地传递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信息,在适当时机组织国内绿色食品企业举办针对目标市场的绿色食品展销会,可在国内举办,邀请国际市场客户前来参加,也可直接前往目标市场所在国(地区)举办展销会,进一步扩大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把我国的绿色食品标识在目标市场所在国进行注册,让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质量证明商标,使之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在国内、国外进行市场营销的统一专用商标,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五、提高农业的生产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组织化程度,走规模化、集团化的路子,进行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抗绿色贸易壁垒风险的能力。我国农村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产品生产一直处于分散单干状态,每个农民对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有自己随意决定。这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农产品标准的实施无法彻底执行。因此,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势在必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法国、奥地利、土耳其等国及我国台湾的“业必归会”的经验,在农产品出口相对集中地区,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并赋予其一定的行业管理职能。此外,要建立中国绿色食品对外贸易机构,带领绿色食品的中小企业组成“联合舰队”,形成一个整体走向国际,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提高我国绿色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篇:国际贸易本科论文——浅析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十几年时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在我国,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按产品级别分,包括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按产品类别分,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畜禽类、水产类、饮品类和其他产品。我国绿色食品分为A、AA两级,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国际有机食品、生态食品。

一、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

1.出口增速较快,所占比重不大。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态。由96年的0.09亿美元上升至08年的24.80亿美元,年均增长59.72%。从出口产品数来看,由02年的301个上升到07年2320个,年均增长50.45%。从绿色食品出口额占食品出口额的比重来看,由96年的0.088%上升到了07年的6.96%,年均增长48.79%。从绿色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来看,由96年的0.006%到07年的0.176%,年均增长96.55%,但02年到07年年均增长却是负值,为-7.4%。虽然绿色食品出口占食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我国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比重也不大,07年仅为6.96%。我国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的比重在06年为3.50%。06年全球有机食品产值达367亿美元,而我国有机食品产值估计在8.9亿美元左右,仅占2.4%。照目前全球绿色食品消费额为400亿美元计算,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额仅占全球消费额的6.2%,增长空间巨大。

2.出口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四类产品上。从产品结构上来看,2007年,农林及其加工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14%,畜禽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25.23%,水产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4.49%,饮品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3.27%。对比2007年与2006年,农林及其加工产品始终是绿色食品出口的重心,但2007年其比重下降了8.64个百分点,畜禽类产品07年较06年上涨了1.76个百分点,07年水产类产品出口增长较大,有6.83个百分点。2006年出口的绿色食品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比例为91.51%,2007年出口的绿色食品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占到94.51%。例如07年我国绿色蔬菜产量达到1019.13万吨,而出口的蔬菜仅有34万吨,算上蔬菜加工品17万吨和冷冻保鲜蔬菜9.5万吨,仅占产量的5.94%。鲜果产品出口量占产量的百分比也只有8.31%。有机蔬菜水果等产品由于受保质期限制,大多在国内市场销售,由于加工储存水平较低,生产、销售跟不上国际市场节奏,势必会影响出口量和金额。总体看来,绿色食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原材料产品。

3.出口企业规模不大,力量单薄。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数目不多,占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由02年的15.55%到07年的18.29%,年均增长率为30.92%;出口产品数由02年的301个上升到07年的2320个,年均增长50.45%,但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到07年也仅为15.23%,出口产品数占产品总数比重年均增长为9.04%。单个出口企业的规模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02年的307.69万美元/家下降到了07年的203.81万美元/家,年均下降7.99%。出口额占产品年销售额比重不稳定,呈下降趋势,到07年仅占产品年销售额比重的8.62%,02年到07年年均下降5.85%。单个产品出口金额由02年的279.07万美元/个下降到了07年的92.24万美元/个,年均下降24.79%。这与人民币不断升值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生产规模速度、产品等方面的问题。

4.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缺少多元化。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有机食品的(AA级)出口,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国内市场上几乎不存在。主要出口的有机农产品为大豆、蔬菜、水稻和茶叶,出口量最大的有机农产品是有机蔬菜,有80%出口至日本,这与地理位置有关;第二是有机大田作物,主要出口至日本和欧盟;第三是有机茶,主要出口至欧盟。欧洲是中国有机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地区,出口的有机农产品除了有机茶还包括葵花籽、瓜子、芸豆、黑豆等;美国和日本则是中国有机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国。虽然近几年我国绿色

食品出口的市场覆盖率逐步扩大,出口风向标向亚洲各国、南美洲国家、大洋洲、俄罗斯、北欧及东欧等国偏转,但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市场过于集中,出口的地区依赖性比较强也是现实。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竞争力不足原因分析

1.绿色食品国际标准不断攀升。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该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食品包装标签、食品贮藏、运输这六大部分,但国际标准日新月异,国内标准偏低以及存在体系差异,进入国际市场有诸多困难。例如农药及有害物质的残留标准明显低于国际:菠菜中毒死蜱MRL值我国为1.0mg/kg,日本规定值为0.01mg/kg;恩诺沙星中国规定为0.2mg/kg,欧盟标准为0.01mg/kg。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欧盟发布了上百个指令和决议对进口农畜产品严格要求。包装标准国际上对木质包装法令较多,我国绿色食品包装材料落后,可回收率低。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即统一限量标准0.01mg/kg)和欧盟的绿色壁垒使得食品出口困难重重。

2.绿色食品生产环境不达标。绿色食品生产和发展的三个重要环节为:生产基地、新技术推广、加工及贮运过程。基地生态环境质量是基础和重要保证。但国内产地环境由于早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全国高肥力土壤仅占耕地面积的22%,农药污染农田面积0.09亿hm2。加之发展中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仅工业废弃物堆存占用和毁坏农田面积就达13.3万hm2。由于技术缺陷,国内在加工、贮运过程中对二次污染的控制不到位使得A级绿色食品在出口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隐患。

3.绿色食品监测手段不完善。绿色食品国内认证机构到09年4月止共52家(中国质检网);环境定点监测机构为71家(中绿网);产品质量定点监测机构为45家(中绿网)。很多不法机构自国家发布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后,泛滥认证、监测,导致绿色食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名不符实。检测手段不完善,法定检测的项目不多,加之认证周期长而绿色食品标志利润丰厚使得个体和机构趋之若鹜。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154家大型超市调查显示,388家绿色食品企业的955个产品中,违规用标的占30.7%,而对于绿色蔬菜的调查假冒伪劣高达66.2%;02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用剧毒农药致200多人食物中毒等案例都是检测手段不完备的真实体现。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在检测手段上运用化学、生物、物理最新技术结合计算机、数学分析处理,达到自动监测一体化。

4.绿色食品品牌化战略不明确。绿色食品性价比高,对于出口来而言,更是认证齐全。从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来看,当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即使各方面认证到位,消费者对此国的产品仍会排斥。我国绿色食品单个产品出口价格从02年的279.07万美元下降到07年的92.24万美元,下降幅度较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只能依靠价格优势弥补。例如扬州邢江区的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拥有102个无公害食品品牌,16个绿色食品品牌,2个有机食品品牌,但尚未形成品牌的经济效应,因为名牌几乎没有,甚至连省级名牌都没有,企业对品牌意识淡薄,不能预见品牌带来的巨额利润。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品牌较少,一方面是企业规模不足以形成名牌效应,企业对此的花费较少;另一方面,政府支持力度还有所欠缺,市场导向有待进一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5.绿色食品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我国绿色食品特别是有机食品生产,面临较大的挑战是在该产业的支撑体系不完善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生产资料、加工原料以及技术服务等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和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四方面,分别为环境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目前,出口绿色食品较集中在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出口较少,而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如青海的奶业、蜂蜜等,缺乏政府导向和技术、信息支持,2007年山东出口绿色食品92168.01万美元,占42.98%,而西部八省出口总额相加仅为山东省出口总额的15.80%。又例如我国绿色蔬菜水果的总产量并不是很低,但出口的蔬菜水果占产

量的比例不到10%,大多为内销,原因主要为产品保质期限、仓储水平和物流等。西部绿色食品发展不起来很大一部分因素依旧归结为配套产业支撑的不完备。

三、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加固绿色食品出口的产业支撑体系,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生产五环节: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扩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区域及绿色基地建设,对各类产品实行分门别类的档案、身份化管理,做到“标签在手、绿色看得见、健康可查询”。优化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注重新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冲破低价入世惯例。特别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出口,例如对于冷冻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国际需求旺盛,而我国技术力量不够、物流也不到位,导致受保质期影响较大,对欧美市场开拓不足。要努力使A级产品与国际接轨,政府应建立好绿色食品出口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对国内消费者的引导,尤其做好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配套服务。

第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增加产业附加值。开发绿色食品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有针对性的产业集群建设。比如西部地区政府可扶持建设绿色畜牧食品以及绿色奶制品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的块状化、带状化建设,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生产。而对于山东、黑龙江等生态环境较好、产品开发较多的区域,可以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确保产品产量和质量。对于出口较多的省份,要重点培养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效应,以大带小,注重规模化建设,统一加强质量管理,增强产品的产业附加值。例如长白山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集群化发展截止06年底拥有全国驰名品牌6个,发展四大特色集群:中药材和保健品加工、矿泉水、林特产品加工和酒类加工。第三,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品牌知名度。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对欧美市场过度依赖。食品产业要从依赖某个国外目标市场逐步转向多个区域和国家,即出口地区国家的多元化,采取差异化营销手段,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国内生产做好规划,对于出口要形成良性竞争,即某一地区集中生产优势产品,做大做专,主营国际某一区域出口,分散经营。对品牌的重视度加大,利用地区优势组合生产使得品牌在全球的认可度提高,一般企业很难做到品牌国际知名度的深化,而利用地区优势可较好的提升此知名度。例如东北大米、山东蜜枣、黄岩蜜橘等。

第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市场竞争环境。绿色食品行业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属于朝阳产业,要做好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例如税收优惠,而对于有潜力的企业要做好资金上的有力扶持。尤其对于转换期内的企业要扶持到位,补贴生产,增加其竞争力。在法律上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控制和惩罚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国家应建立适应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保障机制,对于绿色食品相关产业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引导和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区域牵动强的产品,降低开发创新风险,特别是行业协会的完善发展,加强内部自律,外部风险应对措施。中国期刊网2010-3-3来源:《对外经贸实务》10年第2期供稿文/沈迪

第三篇:促进汉川皮草产业出口的几点建议

促进汉川皮草产业出口的几点建议 对外经济科

汉川市皮草产业自今有7年的发展历史,目前,皮草产业已经成为汉川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汉川外贸出口增长的引擎。也是湖北对俄罗斯出口的重点产业之一。

一、汉川皮草产业基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众多汉川人在中俄、中蒙边境从事裘皮服装生意,后在河北、北京等地办厂生产销售裘皮服装,2004年,三泰皮草公司率先回归汉川落户,成为我市首家皮草出口企业。汉川籍老板在北京通州区雅宝路从事皮草业的有100多个企业主,他们在三泰皮草公司示范下,一直谋求回家创业。汉川市因势利导,实施“回归工程”,松雪、鑫裘、盛典等30多家皮草企业于2012年初决定回汉川发展。在工业园没建成前,在最短的时间内,他们临时租用的厂房做开展加工生产并自营出口,使裘皮服装成为汉川第一大特色出口支柱产业,我市皮草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集聚度高。2012年3月份起,鑫裘、盛典、双成、松雪等28家皮草公司先后落户汉川,目前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刁东、刘隔等地,等待入驻华中皮草工业园。目前已形成了从生皮到熟皮、裘皮加工、制衣制作到外贸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全市从业人员达5000人之多。鑫裘皮草等公司于2012年4月份开始相继自营出口,当年,三泰皮草、鑫裘、松雪等29家公司累计出口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其中,鑫裘、新荣豪、松雪等28家公司新增出口2.13亿美元。2013年又新落户汉川的皮草企业8家,目前有37家皮草出口企业,年生产裘皮服装30万件以上,汉川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皮草生产地。2013年出口可望达到3亿美元。

国内皮革裘皮主要产业集聚区在河北、山东等地,是国际市场上著名的皮革裘皮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地。汉川目前主要以制衣为主,同时具备硝染、鞣制等皮毛处理工艺能力,汉川皮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三泰皮草公司老厂区投资5000万元,全面升级改造皮草硝染处理设备和设施,已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可满足工业园区皮草企业硝染需求,解决了皮草前期处理的关键性难题。

2、技术、资金密集程度高。汉川裘皮服装企业的生产一线员工95%以上均来自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个生产线(班组)相对独立,都是由“自家人”联合组成,生产环节基本“封闭”运行,技术不外露,对生产设备要求不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手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由于工资相对丰厚,外地技术工人也愿意跟企业一同由北京来到汉川,企业员工队伍比较稳定。皮草行业对资金需要比其他行业要高出数倍,一般企业投入30-50万元设备即可开始生产,但是对流动资金要在3000万元以上,稍大一点的企业,资金需求在5000万元以上,个

别重点企业,流动资金在亿元左右,汉川皮草企业,目前大多是通过原始积累和民间融资解决生产资金,彰显汉川皮草企业的实力。

3、产品附加值高。皮草服装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产品主要销往高寒地区,通过多年的推广,汉川皮草已经被国外客户所熟悉,远销俄罗斯和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并初步形成了一批裘皮服装产品品牌,如三泰皮草、新荣豪、松雪等。企业依靠国内丰富的裘皮资源,在本地生产,把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相融合,充分发挥皮草优良的性能,生产出美观、实用、高附加值的裘皮服装产品,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皮草产品行业已经出现了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大多数企业都在5000万元以上,出现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的扩张速度都非常快。

4、出口市场稳定。汉川出口市场主要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独联体,企业通过贸易带动生产,在俄罗斯都设立自己的办事处和门市部,产品在国内生产后,直接出口到国处办事处,由国外办事处负责产品销售,由于在国外有销售网络,市场信息灵敏,产品研发周期短,能根据客户需求生产服装,订单相对固定,资金周转较快,裘皮服装季节性强,每年6-12月为旺季,其他时间为生产准备期,以收购囤皮为主,反应在外贸出口上,每年都是呈现前底后高的态势。三泰皮草是华中地区唯一一家具备进口皮草资格的企业,每年参加4次丹麦国际皮草拍卖会,年进口皮草10万张,价值2500万美元,现在5家企业为三泰皮草协作加工生产,进口皮草使服装更具华丽,产品达到国际皇冠顶级高端水平,产品更畅销,加工贸易额3000万美元以上。

5、产业规划起点高。建设中的华中皮草工业园明确了产业、产品、布局三定位。吸取全国各类裘皮工业园建设发展和皮草加工贸易的经验,具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华中皮草工业园规划占地2000亩,投资30亿元,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包括皮草加工基地、物流仓储基地、总部办公基地、原辅料交易中心、成品展销交易中心、农贸产品交易中心、商务配套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等八大功能区。建设项目分三期完成,即将拥有近百家皮草深加工企业及贸易公司。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汉川皮草成为世界著名的皮草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和流通的重要基地。2012年是开局年,预计2013年皮草企业出口额将突破3亿美元,2015年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打造出“中国第一、世界闻名”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创造力最强的皮草产业集群。皮草工业园将真正成为领军国内的“中国裘皮之都”。

二、汉川皮草产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1、工业项目建设土地指标问题。汉川“华中皮草工业园”规划工业建设土地2000亩,其中一期600亩,土地使用目前仅获得工业用地指标450亩,导致工业园不能全面开工建设。于2012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部分厂房今年8月底可交付使用。除已经落户汉川的30多家企业外,还有的30多家企业等待落户皮草工业园。第二配套工程面临开工建设,但配套工程没有土地指标,势必影响整体工程进度。

2、新增企业没有取得出口退税。汉川新增皮草企业多,出口增幅高,由于多种原因,2012年出现退税“**”,大多数皮草企业还没有享受到退(免)税政策,企业也有许多担心和疑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出口积极性,企业迫切希望能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3、出口商品检验周期长。皮草企业报检每个月都在300笔以上,虽然孝感检验检疫办事处对皮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增加人员负责商品检验和网络录入审验。

但是,目前孝感市只有一家报检公司,还是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加之孝感本级有许多企业同时报检,更加影响了商检速度,直接导致皮草通关周期延长,有时需要3天时间,不利于安排飞机空运航班,直接影响货物出口。

4、企业融资难。皮草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我市皮草企业多为外地回归企业,目前无厂房,银行贷款无抵押物,资金由企业通过民间融资解决,融资成本高,制约企业做大做强。

三、汉川皮草产业发展的建议

1、做好新增皮草企业开口工作。今年新增8家企业落户汉川,并已办理了对外贸易备案、海关、商检手续,鼓励新备案的皮草企业早日出口。2013年汉川皮草企业达到37家。今年上半年,出口主要受到皮草行业季节周期性的因素影响,目前皮草企业正在恢复生产之中,预计6月开始大规模出口,月出口额可恢复到3500万美元左右。

2、抓好一个基地二个“中心”建设。抢抓机遇,借助湖北省商务厅、国税、商检、海关等部门重视和支持,积极申报“湖北省皮草服装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华中最大的皮草加工出口基地,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需要市政府出台进一步扶持鼓励皮草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优化皮草产业的发展环境,强化为皮草企业的各项服务,确保汉川皮草业经济健康发展、稳定增长。二个中心,即:一是加快皮草质检中心的建设。将设计中的检疫、检测中心打造成为省级皮草检验中心,建设理化、原子吸收、气质、恒温恒湿等检测室。积极着手申报湖北省皮草质检中心,今后条件具备后再申请国家级实验室,使汉川皮草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二是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引导企业组建科技研究中心。引导企业通过科技中介和自主研发,研发新产品以及皮草产业专业技术。在生皮鞣制上,切实改进工艺,研发应用新技术,在裘皮服装设计加工上,围绕品牌化、时装化、标准化、系列化、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提高质量。

3、拓市场、创品牌。如组织裘皮加工企业“走出去”,到国内外各地参加皮草专业展览展销会,宣传扩大汉川皮草产品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皮草产品的销售市场,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打造皮草精品。促进企业的产品加工进一步向品牌化、时尚化转变。从而进一步扩大汉川裘皮服装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4、为皮草企业搞好服务。协调税务、商检等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能,为皮草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建立皮草出口大通关绿色通道,为企业增添信心和出口的积极性。理顺退税各环节关系,加快落实退税政策。针对商检周期长的问题,亟需采取分类管理等办法加以解决。协调金融部门,解决直接融资问题。

5、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汉川皮草企业多,发展势头强劲,为了规范行业秩序,加快皮草产业发展,必须加快促进该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汉川皮草行业协会的作用,负责汉川皮草行业自律工作。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并与中国轻工进出口商会、中国皮革协会等单位沟通,争取指导和支持,加强与国内同行的横向交流和合作。

第四篇: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建议

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建议

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

一、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1、我国的能源结构与建筑能耗

1.1 能源结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缺乏。自然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1.2建筑能耗

在我国北方地区,建筑采暖能耗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采暖期,当地空气中的CO2排放量明显高于非采暖期;全国城市居民空调安装率已从1991年的0.71%发展到1999年的24.48%,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27.6%(发达国家的建筑用能一般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1/3左右)。尽管我国人均用能不及世界平均人均能耗水平的一半,能源消费总量已达世界第二。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城镇人均建筑面积将达到26平方米,农村人均建筑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住宅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将增加采暖和空调设施,建筑能耗必将大幅度增加,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

2、建筑节能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减少CO2排放以及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全面推进我国的建筑节能。

制定了一大批建筑节能及其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政府为了鼓励和推动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鼓励政策和管理规定;深入开展建筑节能

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开展了建筑节能相关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产业化;以试点示范作引导,建成了一批节能建筑,全国目前已建成了1.5亿平方米的节能住宅,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1700万吨;制定了建筑节能技术培训方案,大范围地开展了建筑节能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建筑节能的国际合作;城市供热改革工作取得进展。

二、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去年,为了贯彻实施《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国北方地区和部分过渡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一次检查。检查结果表明,能够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仅占城市既有采暖居住建筑面积的6.5%,除北京、天津等地外,目前建筑节能仍然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面上,尚未从试点扩大到整体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大多数地方政府未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未将其作为一项日常的重要工作来抓。中央政府也未将建筑节能其放在关系全局的高度来进行指导,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建筑节能本来是亿万群众的切身事业,但是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形成对建筑节能重要性的基本认识,还不了解建筑节能会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效益。实践证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关系到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如京津等地有关领导重视,认真贯彻节能标准和法规,就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有些地方则对此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致使工作长期停滞。

2、缺乏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我国虽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但未制定对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因而建筑节能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但许多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就相继制定并实施了节能的专门法律,对民用建筑节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鼓励措施;东欧国家,也在近十年颁布并执行了相应的法律,因而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3、缺乏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

建筑节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但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我国建筑节能尚处于起步阶段,单纯依靠用户、建设方

自发的行为无法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达360亿平方米,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和供热系统的改造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急需政府出台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引导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建筑节能发展。国外发达国家为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如德国、丹麦、波兰等国家对旧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大量财政补助;美国、日本、德国对利用太阳能的建筑实行财政补助,效果很好。

4、国家对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支持力度不够。

建筑节能的顺利推进,还有赖于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先进成熟的技术,以及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产品的支持,但是,正在起步发展中的建筑节能产业,作为一个复杂多样的产业群体,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的问题。目前,过渡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即将颁布实施,南方炎热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也已经启动,这些标准的实施需要大量成熟可行的技术和产品作为支撑,但国家在建筑节能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5、管理机构不健全,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分离,管理体制不顺畅。

建筑节能工作除了应该注意建筑门窗、建筑屋顶和采暖制冷系统的用能效率外,建筑物的围护墙体节能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建筑节能不抓墙体革新不可能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样,墙体革新不与建筑节能相结合,也失去了墙体革新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建筑节能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虽然建设部已成立了建筑节能协调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建筑节能协调组办公室,但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仍未成立相应的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因而建筑节能工作难以推动。

当前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分离,关系不顺。从部委一级看,建筑节能的职能属于建设部,而机构改革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则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从地方看,有的地方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挂靠建设委员会,有的则挂靠经济贸易委员会。而从全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凡是建筑节能与墙改工作统一归口管理的省市或地区,建筑节能工作就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反之,则矛盾很多,发展缓慢。

6、现行的供热收费制度阻碍了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供热收费制度是按建筑面积计算采暖费,采暖费用由国家和单位负担,用能多少与用户利益无关,而且供热采暖系统一直采用垂直单管串联方式,用户无法自行调控供暖量,外网也不能适应系统动态调节控制,致使能源浪费严重。在这种收费体制下,供热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动力,无法满足用户对热舒适程度的要求;热用户也没有节约采暖用能的积极性。

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十多年来,北方采暖地区已经建成了约1.4亿平方米的节能建筑,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效果大为改善,因此冬季室温得到了提高,但由于供热热量没有计量,用户也不能调控室温,房间太热时就开窗散热,出现了节能建筑实际上不节能的不合理现象。不管是节能建筑还是非节能建筑,都是按建筑面积收取采暖费,影响了房屋开发建设方建造节能建筑的积极性。只有实行按热量计量收费,才能体现出节能的经济效益,节能建筑才能真正收到节能效果。

三、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对策

1、完善国家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建筑节能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涉及重大公众利益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由国家力量来强制实施。在我国《节约能源法》中,对建筑节能的规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差,也无专门的民用建筑节能的法律。因此,推进建筑节能实际上是无法可依。而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工作早已走上法制化道路。建设部2000年发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在推动各地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建筑节能涉及建材、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轻工、家电等许多行业,存在着职能交叉问题,需有法律以统一协调,才能规范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建议国务院将建筑节能作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纳入到有关工作计划中,并责成相关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对策。同时,建议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框架内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协调有关各部门的责任、义务。

2、建立相应的权威协调管理机构

建筑节能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部门多,协调工作量大,应建立国家的协调管理机构。把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体制之中,协调各方利益和各

部门关系,明确有关职责。建议国务院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各地也应建立和健全与此相应的建筑节能管理机构,配备精干有力的队伍,并理顺与各方面的关系。还要健全建筑节能的执法机构,建立以政府监督考核为主,并与企事业单位自我考核相结合的建筑节能检查监测体系。理顺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二者的关系以及供热体制改革与墙体改革协调推进的关系。

3、建立中央财政预算建筑节能政府基金,制定经济鼓励政策

新建建筑节能和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数量庞大,此项工作的实施将大大扩大内需,拉动建筑、建材、电子仪表、化工、轻工行业的发展。但是旧有建筑节能改造和供暖收费制度改革中,用户、产权单位、供热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由于经济负担重,使住户的积极性不够,必须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单位、个人共同负担进行。另外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须有政策性投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模式,建议国家建立中央财政预算建筑节能政府基金。由财政单独安排建筑节能资金,专项用于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供暖收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建筑节能政策的制定和技术调研、科研开发、试点示范等。

建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建筑节能的开发应用, 可制定如:“对达到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节能住宅实行零税率,对非节能住宅加征15%的特别消费税”和“对出资对既有住宅进行节能改造的企业、个人等在水手、贷款利率、热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等政策。加大对建筑节能相应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从科研和项目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建筑节能工作。鼓励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如太阳能、天然气、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的应用研究。

4、推进城市供热收费体制改革,制定合理的热价和收费办法,使供暖收费货币化。

供热采暖的费用由单位和国家财政补贴,这种包烧包供体制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成功,使住宅的使用权、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消费主体的变化,使得住宅用“热”的商品属性已显现出来,因此把原来的用热福利部分计入工资,改革用热和收费体制,已势在必行。另外福利制的包烧,使得用户对建筑的节能没有积极性,成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最后

一个堡垒,成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障碍。建议借鉴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经验,加快改革城市供热收费制度的步伐,制订合理的热价管理和收费办法,使职工供暖货币化、商品化,改暗补为明补,并加大对采暖供热系统实施分户调控室温,以及按热量计量收费工作的力度。

5、建立国家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的评估认证制度

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的专业性强,与建筑物安全性和长期使用寿命有关,但由于目前建筑节能技术水平低,性能还不完善,市场机制也很不规范。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建立国家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评估认证制,成立评估认证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立评估认证执行机构,建立推广和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市场,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国家和上海市现行的主要建筑节能标准

一、现行建筑节能主要基础标准

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二、现行建筑节能主要实施标准

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2、《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

3、《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1994)

4、《建筑给水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42—2002)

5、《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43—2002)

6、《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2)

7、《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8、《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9、《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2003)

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11、《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

12、《集中式空调(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运行与管理技术要求(DB31/T255—2003)

13、《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49—2003)

14、《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158—2004)

15、《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第五篇:我国绿色食品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

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下载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浅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摘要: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日期:2008年3月11日来源:省绿办 作者: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定稿)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裴长洪谢 谦 2008年07月14日13:26来源:《西安日报》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资源环境科学062班0640300426王建华[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 发展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

    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研究

    小仪绿色食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口”的东西既要美味,又要有营养、卫生、无任何污染。因此,不含有害物质残留的绿色食品便......

    促进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十项政策建议

    促进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十项政策建议 今后中国粮食的供求平衡问题不可乐观,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油产品的需求将既有总量的增加,也有消费结构的变化。预计今后......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国报告网讯: 更多行业市场情报,详情可参考《2013年中国分析报告》 2012年,整个工作系统按照农业部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南......

    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发展综述

    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发展综述 摘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食品通常是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