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驱动文化支撑

时间:2019-05-14 16:2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略驱动文化支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略驱动文化支撑》。

第一篇:战略驱动文化支撑

文化支撑

“战略是驱动我们发展的动力,文化是支撑我们成长的根基。”这是马文明董事长在回顾新郑农村合作银行成长过程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近年来,新郑农村合作银行把企业文化建设当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将企业文化力当做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用企业文化支撑和维护基业长青。

新郑农村合作银行在对当地“黄帝文化”影响研究和农村信用社历史文化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经过调研立项、设计规划、专家评审、实施推行、总结提升等阶段,提炼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明确了“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创一方诚信、促一方和谐”的企业宗旨;概括了企业“深、细、韧、恒”的扎根精神;确立了“强学力行、开创未来”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追求效益、审慎经营、科学创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海纳百川、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知礼达仪、言谦行恭”的形象理念,“勤廉立身、正气兴业”的廉洁理念,“安全为我,我要安全”的安全理念,“一言一行树合行形象、全心全意为合行发展”的主人翁理念;体现了“言行一致、雷厉风行”的企业作风和“勤奋、坚韧、谦虚、自信”的企业性格;认同了“打造一流现代化地方银行,为客户创造美好的事业和生活”的企业愿景;规范了“把职业当事业、把权利当责任、把发展当使命、把质量当生命、用成果见证付出、用生命演绎辉煌”的行训;明晰了新郑农村合作银行“倾情于„三农‟创业致富、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致力于地方经济腾飞、贡献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市场价值定位;统一了“相知相伴、同根同行”企业文化宣言。

“强理念、心体验、行动见。”这是新郑农村合作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显著的特点。为了使企业文化神形兼备、人企合一,新郑农村合作银行实施了“三塑”工程。

一是“塑魂工程”。新郑农村合作银行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研究者、规划者和引领者马文明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不是像“抽水机”、“榨汁机”那样,靠别人或外力把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强行抽出来或挤压出来,而是让员工的能力和潜在智慧自然而然地喷涌而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首先抓好“塑魂工程”。该行通过每周一员工早课宣誓、开办“周末员工讲堂”、共建“连心桥”和“耕心共识营”等活动,启迪员工心智,使企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入脑入心,变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真正使企业文化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与喷涌而出的活力源泉。

二是“塑身工程”。一方面狠抓员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及业务素质提高。通过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实施岗位自学成才计划,坚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操守、服务礼仪、市场营销、风险管控、团队执行力等培训和评选“最佳行员”、“服务明星”、“技术能手”、“廉洁标兵”等活动,着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服务优”的员工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先进的物质文化,把合作银行做实做大做强做精,打造精品银行。

三是“塑型工程”。通过运用CI设计、产品包装、礼仪规范、社会公关、服务渗透、形象宣传、环境营造等手段,打造合作银行品牌,擦亮新郑合作银行牌子,在社会上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新郑农村合作银行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具体性、实用性、独特性,真正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

在市场营销上,他们以“比客户的需求做得更好,努力与客户的欲望赛跑”的理念,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仅2007年5月以来,先后根据“农村公司+基地+农户+担保公司”产、供、销、保一条龙经营模式,开发了“龙腾E代”三大系列、九个贷款品牌;根据农户、商户、中小企业等客户需求,开发了合作银行与农户“心连心”、与商户“手拉手”、与中小企业“肩并肩”创业致富贷款品牌,累计营销此类贷款12.26亿元,为5120余户农民每年增加收入2.1亿元;促进企业安置再就业1.51万人次,支持雏鹰、奥星等企业成为国家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下了品牌贷款无不良的记录。形成了合作银行与客户“相知相伴、真诚合作、携手共赢”的营销文化。

在金融服务上,他们以“如果客户是上帝,我们就要创造天堂般的服务来留住他们;力求让抱怨的客户变成忠诚客户;努力让客户成为合作银行形象传播员”的理念,通过在金融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创新,达到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工具系列化,金融服务“一条龙”;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微小企业提供特别服务,促进了服务公平和社会和谐,形成了“客户有求必应,服务有始有终,情感有机相融,社会有口皆碑”的服务文化。2005年以来,他们先后5次获得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省级先进单位称号,16次因服务地方经济成绩突出获得新郑市委市政府表彰和奖励。

在经营管理上,他们以“员工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形成“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人人懂经营、个个讲核算”的管理文化,促使全行经营管理工作呈现出“负债结构合理化、资产风险分散化、创收渠道多元化、收支管理预算化、资金效益最佳化、奖优罚劣刚性化”的局面。

在风险控制上,他们以“个个岗位都是风险点,笔笔业务都是风险源”的理念,对信贷管理实行“三率”(即到期贷款收回率、现金收回率和新增贷款不良率)和“四级(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考核,形成了“居安思危,见微知著,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时补救”的风险文化,保持了全行风险资产在全省合作金融机构最低水平,实现了连续5年无经济案件、无刑事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的目标。创造了以企业文化之“根”支撑跨越式发展的独特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郑农村合作银行一定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用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战略

用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战略

马一德

《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09日07 版)

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当下形成历史性交汇,为知识产权战略向纵深推进带来了难得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创新体系,更需要推动知识产权战略重心从保护向运用转移,让一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多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近年来,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事业迎来空前发展,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以超过2万件的专利申请总量排名世界第三;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商标注册累计申请1053.6万件,注册717.5万件,有效注册609万件,均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创新力指数显著提升,企业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但我国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知识产权强国,主要看知识产权的质量,特别是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情况,即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益等。知识产权总体运用水平不高,缺乏具有战略意义的开创性专利成果,特别是知识产权的运用存在短板,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重心应尽快从保护向运用转移。获取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不是最终目的,要让知识产权转化成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转化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运用。知识产权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实现其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激发财富创造,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要做到保护和应用并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明确科技成果归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12年调查显示,有不少高校的很多专利未被实施利用,成为“沉睡”的专利。科技成果权属及收益分配模糊不清,没有真正建立成果转化的市场导向机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应进一步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技术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充分的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引导激励科研人员面向发展需求与生产实践,研发、转化科技成果;改革科研考评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科研考核指标;大力推进重大科技项目转化,通过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运用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健全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对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常面临由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而导致的信贷融资困难,面临由于资本市场的高准入门槛使直接融资无望而导致的资金困局。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知识产权投融资不啻为一条融资新渠道。从长远来看,知识产权投融资商业化、常态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全国范围内联合搭建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估及流转的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担保机构开展多种模式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呈现出趋同化与一体化特征,知识产权国际化成为一种明显特征。知识产权国际化,既要考虑现实利益,又要有超前眼光;既要遵循国际公约规定,也要保障本国利益。在这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领域,知识产权协定倡行的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尚未确立。应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法修改工作,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等行为。

(作者为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第三篇:人才战略支撑创新人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各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创新之本。

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人才战略越来越重视,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国家人才战略部署。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

2001年发布的“十五”规划中,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2003年,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力量,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组部成立人才工作局。12月份,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

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写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大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2011年全国人代会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人才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石,是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

创新人才的难题

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个科技人才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匮乏学术技术领军式的创新人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在逐渐减弱,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的优势正在形成,这就是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说:“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我们已经由一般的低成本制造的优势,转变为低成本智力劳动的优势。”现在我国一些企业,比如华为、腾讯、迈瑞等,实际上都是依靠了廉价的聪明的工程师所创造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拥有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活力更强的科技创新队伍。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青年人才相对不足,队伍出现新断层的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对35岁以下、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西部研究所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0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去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创新2020”人才战略,力争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充满活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创业队伍。这为我国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优秀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它的实施也有利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整体推进。

创新人才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将创新型人才的特质总结为三条:想象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他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创新首先需要无限的想象。好奇心是创新创业的原动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理性反思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未来中国人才问题仍然是解决数量不足、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问题,应该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创新力,要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实现人才价值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在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同时,用国际化的标准带动、培养本土人才创新素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认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需要培养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聘请海外学者担任教学。有条件学校需要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这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型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员工学习、提高构建一个好的基础平台,员工之间可实现知识共享。在学习型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引导员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员工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也可促进显性知识的集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尤其隐性知识是组织极其宝贵的财富,但现实中难以挖掘,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员工在交流中相互传递知识,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因而促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培养人才的捷径。创新人才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重大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而且在为社会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必须大力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同时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当前人们更加关注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这就要求大学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将自己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大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大学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是大学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这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对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近几年来,许多大学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又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但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很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例如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

一、专业和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等等。大学在整体上还没有能够很好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因此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工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议高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二是建议老师能尽可能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四是鼓励批判性思维,这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重要;五是建议完善课程设置,避免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第四篇:北京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北京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2011年10月19日17:50来源:人民网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朱竞若 王明浩 余荣华)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在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把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摆上战略高度,提出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文化创意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12.3%,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对GDP贡献率居全国第一;文艺团体转企改制增活力,骨干文企强强联合壮筋骨;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城乡,部分指标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科技与文化融合,一批首都文化品牌产生世界影响。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步发展,改革成果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老厂区变身艺术区,工业区变身创意园区,变革的时代需要文化的创新,北京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据介绍,2003年北京列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之始,主要任务是发展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为此,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成立了市委书记刘淇亲自挂帅的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建立了委办局协同作用、市区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推出一系列有力的扶持政策,使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从9.7%提高到了12%。目前全市文创企业超过30万家,其中40家上市融资275亿元;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聚态势;中国动漫游戏城、中影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北京星光电视节目制作基地、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798艺术区、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中关村软件园等集聚区已具有世界影响力;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近30万家网站、1218万网民,使北京成为“中国网都”,全国互联网的“总部基地”。

艺术院团改制,文化产业改革。北京“一团一策”完成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和中国杂技团等转企改制,四家院团全年演出场次翻了一番,总收入翻了两番多,职工收入大幅增长。转企改制,营造优势,北京日报组建集团,歌华有线

境内上市,北青传媒境外上市;整合演艺资源,成立了北京演艺集团;整合广电资源,成立了北京广播电视台;整合出版资源,成立北京出版集团„„改革促发展促繁荣,目前北京新闻出版产业规模已居全国之首,2010年,出版图书15.52万种,出版期刊10亿册,出版报纸78.1亿份;2011年,北京歌华、保利文化、北京畅游、汉王科技等5家企业跻身全国“文化企业30强”。据介绍,下一步,北京将把改革、改组、改造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打造“文化航母”。

繁荣文化,需要基础设施支撑。从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到鸟巢、水立方,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提升也重普及,目前部分领域已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156家博物馆,数量仅次于伦敦位居世界第二;公共图书馆传统业态和数字业态同步提升,规模仅次于伦敦、东京和巴黎居世界第四;电影院线13条、影院120家、屏幕近600块,人均屏幕数接近巴黎水平。“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文化事业投入36.6亿元,年均增幅超20%。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全覆盖:在城区,不出街道就有文化服务中心;在农村,不出村就有多媒体文化中心。得益于此,北京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广泛,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科技与文化结合,古老与现代交融,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品牌的北京,正在与世界频繁的交流交往中,培育更多文化品牌。“水晶石”数字影像,年轻的创意品牌,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巨大卷轴的斑斓画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灵动的清明上河图,世界记住了它。携手伦敦奥运会,它将创造更多视觉惊喜。“完美世界”,青春的游戏公司,以“全球文化整合创新再输出”为思路,带着中国原创网游,走向世界,可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游戏商。在北京中关村,第三代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悄然崛起,参与制定世界产业标准。刚刚结束的北京设计周,吸引了国内外观众350万人次;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北京国际电影季,中国北京国际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嘉年华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打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北京期待,到201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中心。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重要目标,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国对于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改革走向深入,保障改革平稳进行具有十分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坚持以法治为最可靠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以法治为最根本手段和最可靠保障。法治中国是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升级版。在当下中国,法治是提高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可靠教材,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国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法治本质上是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是一国的根本规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宪章,国之根本法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各种基本法律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基本规范准则。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亦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只有牢固确立和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在国家树立一个最高的是非判断标准,才能建立稳定可靠的制度预期,才能引导国民遵守规则、信仰法治。

法治中国必须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

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和实现私权利价值是现代法治的两大使命。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应将权力关进法律化的制度之笼,坚持用法律化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通过法治化的途径监督权力,让权力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公权力具有天然的侵犯私权利的属性,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私权,否则公权力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严格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通过一个法治的政府才能实现,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依法行政是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的首要保障。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信访不断,多与依法行政不到位有关。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依法行政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不管何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包括新型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皆代表国家对社会管理的方法或者态度,都涉及到公权力的运用,因此必须坚持依法而为;未得到法律授权的任何公权力运用都是非法的,“花钱买平安”、“摆得平就是水平”都是非法治的权宜之计,应予以坚决摒弃。

法治中国必须强化司法权威,保障司法独立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维护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公平正义实现的最后一道关卡。当民众普遍感到公平正义难以获得的时候,将导致社会不稳。理想的法治状态下,一切纠纷皆可通过司法获得解决,民众能够从司法获得最后的公平正义。司法要承担守护民众公平正义的使命,要求司法必须有权威,强化司法权威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司法权威来源于独立和公正,应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下大力气根除制约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与坚持党的领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就是对党和人民意志的最好贯彻和落实。目前存在诸多如“信访不信法”等消减司法权威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纠正。

现今,我们正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这是巨大挑战,更是推动中国继续美好前行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形势和任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总体推进方略。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汇报人:xiexiebang

下载战略驱动文化支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略驱动文化支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强国战略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 11-2班 任课教师:张忠江姓名: 学号: 成 绩: 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

    战略执行力文化

    战略、执行力、文化企业的胜败兴衰与生死存亡。企业犹如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大船,企业的战略就好比是灯塔,它指引着企业前进的方向。企业的战略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但相对于一......

    工行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 使命: 提供卓越金融服务 ——服务客户 ——回报股东 ——成就员工 ——奉献社会 愿景: 建设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 价值观: 工于至诚,行以致......

    打造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 为落实发展战略提供文化支撑

    打造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为落实发展战略提供文化支撑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们这一讲的内容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

    班组安全需要文化支撑

    班组安全需要文化支撑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安全是实现企业安全的主要因素。要想牢牢掌握班组安全的主动权,实现班组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最根本的就是要时刻拧紧班组成员的安......

    安全工作需要安全文化来支撑(精选合集)

    安全工作需要安全文化来支撑 安全工作为什么要以安全文化来支撑?其原因有五:㈠、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却忽略了安全文化的塑造。企业的安全工作存在这样......

    创新驱动战略专题学习发言材料(5篇)

    创新驱动战略专题学习交流发言材料 (2015年8月12日)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经济发展调速不减......

    区委双轮驱动战略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年初,区委书记蔡洪在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政府全体会议上基于新区建设中客观实际,提出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