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

时间:2019-05-14 16:4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

第一篇: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

摘 要: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进程包涵着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包涵着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共进。因此,把绿色发展理念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绿色发展理念,克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型发展等问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发展共进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问题与挑战;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5-0069-03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农业现代化事关民生大计,事关全局战略目标的实现。由此,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同样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走绿色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业劳动者环保意识等问题,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内在要求。

一、绿色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显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推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由于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以及扩大规模增加生产,一味注重数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忽略生产的质量和生态效益,大量开发资源,轻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对环境破坏的恢复。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因此,坚持绿色发展,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我国发展新规划和现代化建设尤其重要,坚持绿色发展能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持续、前进、健康的过程。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深入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提高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才能全面完成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二者协调共进,才能推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代生存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民绿色发展意识的提高能够帮助农民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帮助农民正确对待自然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采取积极的态度参加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更加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民注重清洁农村空气、改进居住环境,优化农民生活的环境。培养和提高我国农民的绿色发展意识,才能改变农村环境。因为农民只要认识到生态环境对自己的重要性,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绿色环境观念,会不知不觉将环保意识转化其指导思想指导他们的环境行为。每个人考虑问题都不自觉地从环境出发,对绿色社会的建立大有裨益。农民绿色发展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建设健康、科学、卫生的农村生活,有利于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真正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有益于推动农村绿色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文化建设的进程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而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掌握先进发展理念的广大农民劳动者。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树立和提高农民绿色发展理念,目的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灌输和加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将“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举措落实于农村。只有这样,农民才能转变传统的耕作理念和经营方式,才能解决传统农村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用健康有益的绿色发展文化理念去熏陶农民群众,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小农意识,除去有损于环境发展的陈规陋习,形成自觉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风貌。因此,加强农民绿色发展理念,创建农村绿色文化氛围,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稳定农村的经济政治秩序,推动农村绿色文化建设。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随着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重,我国大多数民众的绿色发展意识总体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农民的绿色发展意识相比以前也得到了改善。但从目前和长远严峻的环境形势看,农民在绿色发展理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农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高,提高我国农民的绿色发展意识任重道远。

1.农业劳动者现代发展观念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但农业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限制,生态素养、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绿色发展理念不强,环保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缺乏,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多局限于周边环境认识,难以把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与国家仍至世界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农业劳动者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意识,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草地、滩涂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较低;在一些环保活动中,他们的行为也常常表现为被动、滞后甚至消极。

2.农业劳动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市场效率”、“市场利益”对农业劳动者的生产行为的直接影响,造成各种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和滥用,大量农药残余物不仅破坏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自身恢复功能,造成肥力下降、土壤贫瘠,而且土壤农药化肥残余物经过雨化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并经过农业灌溉造成农业土壤的二次污染。农民劳动者难以用生态的整体思维观念审视自然,森林破坏,土地沙漠化逐步侵蚀农田和草地,生物圈严重遭到破坏,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生态系统功能急剧退化,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种看似自然系统平衡的失调,实际上的原因是农民生态道德意识淡薄,不尊重自然,不爱护自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3.农业劳动者缺乏对农产品安全意识。农产品即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分拣、去皮、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过程中,都存在一些改变其基本的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成为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的严重问题。比如为了实现农作物“快速增产增量”,造成各种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和滥用;为使家禽“快速生长”,对“鸡、鸭、鹅、牛”等使用催肥剂、相关激素水平以及饲料转化剂,包括一些农药所含有微量的重金属和硝酸盐,容易造成农作物、瓜果蔬菜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这类由市场经济条件产生的利益问题,会直接干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限制和挑战。

4.农业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一,现有法规对公民环境保护和惩罚条例不够具体;农村环保的法治宣传工作落后,具体工作主要靠县或者县级的相关部门落实,且落实成效不高,至于乡镇层面的环保机构更不健全,缺乏环保方面的专业执法人员,加上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的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农村环保工作的良性运行。第二,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比如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乡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发展经济。第三,农民劳动者环保法治观念,既不了解环保法,也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动因,从而出现为自己一时之利做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三、走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指出:现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重要原则、总体目标,提出改革任务和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1.健全农村生态教育体系。第一,加强对农民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重视农民环保意识培养;强化农村中小学、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中“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生态素养;加大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树立农村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提升农业劳动者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认识和能力。第二,强化农业劳动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确立崇尚生态文明、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杜绝出现生态观念淡薄而致使的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不良生态现象,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第三,地方政府要把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政策支撑和改革创新,在推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2.制定农业“生态红线”。第一,建立完善监管对环境保护相关的管理制度,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奖惩举报制度,让社会各个领域广泛的监督农村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第二,建立健全滥砍滥伐、不按规定捕鱼、滥用农药、污染直排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整治制度。农民是农村实践的主体,必须要通过法律法规保证农民充分享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第三,按照民主程序,由村民自行决定本村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财政用于农村公共设施投入为手段,引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农民真正的树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就会有意识的坚守生态底线,才能从根源上自觉的去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第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的市场管理;加强和落实对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第二,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影响农产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农业劳动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网络信息平台。第三,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

4.健全农村生态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第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源治理,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有机肥、植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有效利用,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第二,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健全水资源利用的规划和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全面实施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退耕还湿试点范围;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第三,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第四,各地政府必须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地方性环境法律法规,必须要在农村建立起实际效用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村规民约。基层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一些农民对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需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生态赔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总之,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表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这正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与绿色发展协调共进的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孔德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绿色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刘思华,黄国勤.生态经济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经济建设 2012?南昌论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4]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周毅.环境问题与环境文化建设[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01).1-10.[8]吴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5(01).62-65.[9]杨新莹,李军松.绿色文化:基于我国的构建与繁荣[J].河南社会科学,2014(08).12-18.[10]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11]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01).[13]中共中央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02-02(01).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N].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第 1版.②杨新莹,李军松.绿色文化:基于我国的构建与繁荣[J].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第13页.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 158 页.④吴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5年第1期,第63页.⑤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年7月1日,第 1版.⑥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第86页.⑦《中共中央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2月2日,第7页.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版,第210页.

第二篇: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技术推广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逐渐进入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在农业生产单位亩产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却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土壤地力下降、病虫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让新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活动中,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南丰镇根据省、市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法规要求,积极创新实践,开创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新局面。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再教育工作,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在服务形式上,建立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结合实施科技示范县项目,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服务实力不断增强。在重大技术推广、设备应用上,政府配套资金鼓励技术方案实施,促进一些农业重大技术的普遍使用,较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办法

1.1 科技人员联村入户工程 南丰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技术人员11人,与镇区各村实施网格化对接,一人负责一村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并结合省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发展示范户200余户,由技术指导员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通过实地了解查看,分析生产管理利弊,面对面、手把手总结经验,示范指导。通过培育示范户,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建立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供给与农民科技需求的有机统一,推动现代科技与乡土知识的融合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带动了当地农户整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全镇蔬菜主推品种覆盖率达90%,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覆盖率达到80%,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1.2 政府政策资金支持 在一些农业重大技术、设备、品种的推广上,为加快实施进度,镇政府配套落实了补贴和奖励资金。在农业机械推广上,截止2013年,全镇已拥有中拖83台(包括大棚王),手扶插秧机44台,高速插秧机54台,水稻直播机14台,收割机47台,机动植保机601台,静电喷雾机1325台,油菜移栽机1台,田园搬运机一台,撒肥机1台,田园管理机20台,大棚园艺喷雾用药机2台,蔬菜播种机1台,自走式起垄覆膜机1台,深松机2台,旋耕机56台,盖籽播种机19台,条播施肥机13台,开沟机35台,水田耙秸秆还田机83台,秸秆打捆机2台,水稻育秧设备2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3256千瓦。借助农业机械的使用,2012年水稻机插秧18600多亩,机插秧率达85%,水稻机直播(旱直播及水直播)4000多亩,机械化种植面积占全镇水稻面积的99.3%,基本淘汰落后的人工直播。在一些新优品种和重大技术上,镇政府加大投入,有力推动了常农粳5号、武运粳19号、甬优8号、扬麦16号等品种的覆盖面。新技术主要推广温室水稻育秧、机械化油菜种植、秸秆打包利用等新技术;继续示范扩大秸秆还田、果园套种绿肥、机插秧育秧及高产栽培、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水稻壮秧剂、稻麦叶面肥、井A蛇床子素生物新农药。

1.3 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南丰镇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窗口作用,建立了2个稻麦高产示范方,1个蔬菜高产示范基地,1个健康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并试验、示范新品种、材新料、新技术,为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和技术人员、基层干部观摩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样板作用。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建立高标准粮食、油料生产等主导产业示范区,联合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引导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农技服务推广形式,激活农技推广工作。

1.4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2013年南丰镇共组织市镇两级培训班6期,累计培训1000人次;编印、发放农业科普资料、告农户书施肥建议卡计8万余份次;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6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南丰镇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成效,虽然农业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知识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些农业推广办法流于形式,不能发挥真正的技术示范推广效果,目前农业生产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目前的办法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摸索出新的办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3.1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的更新和丰富 随着农田承包流转和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务农劳力越来越少,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为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再过几年,这一批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将逐渐退出农业生产,年轻人大多又不愿意务农,农业生产面临短缺大量劳动力的情况。农业未来必由之路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因此,必须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和相应的农业机械应用知识、公司化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现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肥料利用率较低、病虫害防治困难等很多问题,很多作物还没有标准化的管理标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得到解决。

3.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者尤其是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者,肩负着长传下达的推广作用,直接与农民接触为农民服务。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和成败。相比较国外发达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没经过系统的教育,还有部分缺乏扎实的实践知识。一方面要从农业高等院校吸收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3 创新农技服务方式,狠抓农技推广效果 随着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探索形成了“农民手机报”、“农民网上培训”等手机和网络农技推广模式,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一步,在农技推广中,应更加重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多媒体视频展示及实际案例的剖析实践,让培训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老百姓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会实践操作,使推广获得最佳效果。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应更具有展示型和模范性,示范基地不仅仅展示新成果效果,更应该展示如何使用,技术如何操作,成为传帮带的模范

窗口。

3.4 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激励农民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的动力 一是要大力宣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致富的典型,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增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二是要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增加农民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条件和能力。农业生产中,农民的实践经验最丰富,有些技术水平高的农民也能摸索出新的管理办法和试验出新的品种,但是由于对农业知识产权知之甚少,分享这些创新知识又没有相应的报酬,因此缺乏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分享示范推广的动力。如何调动充分调动农民科技创新积极性和示范推广性。一是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出的成果应及时申报专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让科技创新的农民从知识产权转让、开发中获得收益。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农业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在推广示范中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涛、程序。农业技术推广案例选编。中国农业大学。2006.123

[2] 杨林堂、王秋兰、王根全、张丽、孙改桃。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7,(5)

第三篇:关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探讨

关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探讨

---2008年春季行管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不仅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农业现代化的这个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官方媒体的画面上。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一个乡村治理的问题。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委关系失调和乡村关系紧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是提升乡村治理制度绩效的重要措施。[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两委关系;乡村关系

建国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并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实现工业现代化。而在经历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可以说我们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同样面临着一个越来越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农村问题。

在中国,农村在地域上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而所谓的城镇其实在实质上更多的是包括了广大乡村在内的城与镇,由于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也就是所说的同质社会。在以乡村为共同体的单位中:具有区域性强,流动性小,封闭,分布呈现蜂窝状,内部血缘、姻亲、家族观念比较强的特点。因此,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考虑与之相关的中国农村的特殊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第五历史阶段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从本世纪初至今是第五阶段。目前我国已处在工业化中期,从2000 年到2005 年,我国GDP 由8940 亿元增长到192321 亿元,人均GDP 由880 美元增长到1703 美元,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从而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入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导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指明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农民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转型。中国的农村最重要的一个是怎样使单个的农民怎样走到组织化的问题,这是怎样实现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就是一个新型的工业现

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一个乡村治理的问题。

二、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

乡镇操纵村委会选举和村民因为村委会选举而群体上访,是村委会选举成为学界及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原因之一,并引起政策部门的重视。最近几年,一些学者或媒体人士,起草数部《村委会选举法》草案,试图通过制定村委会选举的详尽条款,来解决村委会选举中上级政府操纵选举和村庄选举产生争议等问题。

村委会选举中有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由于乡镇干预村委会选举引出的矛盾,比如乡镇指定村委会正式候选人,引起村民不满和抗议。二是由于村庄内不同派系竞争引发的矛盾,比如,由于宗族斗争引发的选举竞争或者贿选引出村民的不满等。在发达地区农村或城郊农村,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土地升值,村集体一般占有大量资源,这些资源引起村庄内部的激烈争夺,从而引出严重的矛盾。这种因为村集体拥有大量资源而在选举中出现竞争的情况,十分正常,也很普遍。几乎所有发达地区农村,真正推开村委会选举,村庄内的不同派系都会激烈竞争。从媒体报道来看,动辄数十万元贿选的村庄,以及村民动议罢免村委会的村庄,大都是这些拥有集体资源的村庄,如珠三角、长三角、山西一些有煤炭资源的地区等。这些发达地区农村激烈的选举竞争及由此引出的村庄矛盾,与乡镇是否操纵无关。

与发达地区情况相反,在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包括东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村集体不仅缺乏资源,而且往往背有巨额债务。以湖北省为例,2005年全省村均负债接近百万元,如此之高的村级负债,使村庄精英不愿意当村干部,村民也不关心村庄选举。相反,乡镇政府为了完成自上而下布臵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任务,而不得不走村串户,动员村民参加村委会选举的投票。

村庄内部分歧,除以上因为村集体资源占有差异引出的矛盾外,还有选举本身引发的持续性矛盾。村庄是一个熟人社会,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落选的村民及其支持者,并不乐意接受选举失败的现实。他们落选后,在选举后的村庄事件中故意为难当选者。因为落选者的故意为难,当选村干部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有一次选举,就有一些落选者,有若干次选举,就有很多落选者,村庄熟人社会的传统关系被撕裂,村庄内部矛盾越来越大,而选举显得毫无办法。在村庄因选举而

被撕裂,不同派系都借助国家法律作为指责对方的武器、作为不服从于己不利的选举结果的工具时,无论法律规定多么详细,村庄竞争双方都可以找到对对方不利,并指责对方乃至指导村委会选举的乡镇政府违法(程序不正义等)的理由,乡镇政府被拖入村庄内部的矛盾之中。

乡村关系紧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乡镇政府擅自委派、指定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乡镇政府包揽、干预村民自治事务,侵害了村民的民主权利。第二,一些乡镇干部脱离实际,一味追求政绩,搞形式主义,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导致乡村矛盾激化、干群对立。第三,在一些发达地区,乡镇政府利用自己是基层政府的政治地位控制乡镇企业的经济实力,采取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变“指导关系”为“领导关系”,控制或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①

三、提高乡村治理绩效的措施

(一)规范乡村治理外部结构

1、规范两委关系

村两委是设在乡镇(街道)下一级行政村的组织构,即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简称“村两委”。

(1)正确认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区分领导权与管理权。

首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党支部拥有领导权,对本村负有政治领导责任。党支部的职责就是抓大事,把握和驾驭全局,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村党支部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抓好上级党组织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领导方式的转变;第二,把握农村经济社会运行的趋势与特点,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第三,支持和帮助村委会依照法律法规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尊重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农村发展的合力;第四,教育和培养党员干部队伍,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尤其要建立和落实重大决策支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和党员议事制度,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第五,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第六,要对村委会的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把过去以行政监督为主要手段转变为以法律监督和制度监督为主要手

段。

其次,村民委员会拥有管理权,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主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我们可以把它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第二,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第三,依照法律法规,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和义务,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第五,依法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涉及村民利益的各种款项的收缴与使用、村集体项目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计划生育指标落实方案、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等等,都必须及时公开并接受村民查询;第六,村委会要自觉地维护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重大村务要及时向村党支部汇报,争取村党支部的支持,同时还要定期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的监督。②

(2)充分发扬基层党内民主,促进两委关系协调发展。

党内民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稳步推进,而其中的起点,只能是基层的党内民主实践。一方面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基石。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层级,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凝聚、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领导核心。当前,扩大民主不仅是全社会日益强烈的政治诉求,也是广大党员的共同愿望,是凝聚党员力量的强大纽带。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才会把党员的智慧、热情激发起来,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整合起来,从而为党的民主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组织基础和良好的先导条件。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动力。民主进程的快慢和民主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推动力量的强弱。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内民主建设离不开党员的参与、支持和推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单位,只有在基层组织率先发展民主,落实党员民主权利才会得到最直接、最现实的效果,才能调动广大党员推动党内民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

内民主建设才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支持力量。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从培育基层民主这一推动力入手。③

两委关系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基层党内矛盾的一种反映。有数据显示,通过直接选举当选的村委会主任中党员占有很高的比例。根据《1999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所刊载的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总结中所提供的数据,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党员所占的比例,广东省为78.7%、四川省成都市为70%以上,山东省为64.5%、湖南省为63.2%、青海省为63.7%、广西自治区为67.5%、安徽省为67.6%.这表明大多数村委会成员都是党员,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证党员的党内民主权利,把党员在党内的关系理顺,那么两委关系失调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④

(3)正确处理“两委一体化”。

为解决两委关系失调问题,很多农村推行“两委一体化”的办法,该办法是指通过法定程序,两委的主要领导即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来担任,两委成员广泛兼职,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样既减少了摩擦,又减少了领取“误工补贴”的干部人数,减轻了村民负担。有学者认为“两委一体化”的关键是把党支部书记臵于村民的选举约束之下,这样并不妨碍村民的民主权利。⑤也有学者对“两委一体化”持反对态度,认为它是“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回归,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容易滋生腐败,容易把身兼两职的党支部书记推向矛盾的前沿,不利于党的领导权威的巩固。笔者认为,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对此一概肯定或否定,只要是通过合法程序,村支书担任村委会主任也是正常的,这是村民自由选择的结果。但是如果把这一做法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大力提倡、硬性推广则是不合适的,试图通过不正确方式甚至非法手段实现“两委一体化”的做法是对民主的践踏和破坏。

2、规范乡村关系

对于如何规范乡村关系这个问题,学界大致有“县政、乡派、村治”⑥、“建立大农村社区”⑦、“乡镇政权退出农村社会”⑧、“乡政府改乡公所,村镇并列自治”•等不同认识。笔者认为,要规范乡村关系,不能单纯从乡镇或者村庄一方面进行,而是必须从乡、村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在完善村庄民主的同时,改革乡镇政治体制,完成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型体制的转变,由此建立一种国家与社会的互

强关系。第一,完善村庄民主,进一步提升村庄的自主性,增强村庄对乡镇政府的谈判能力。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村委会的自主性还比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与乡镇政府建立民主合作关系的能力。对此,必须实行完整意义上的村庄民主,在村庄范围内,村委会代表村民管理村庄内部事务,协助乡镇政府完成国家任务,村庄与乡镇政府各自的权能由法律做出明确的界定,各治理主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各自权力。第二,改革乡镇政治体制,完成压力型向民主型治理体制的转变。首先,合理划分乡镇权力,规范乡镇政府行为。其次,调整和改革现行的目标责任体制、政绩评价体系以及乡村财政体制,减轻乡村的行政压力和财政负担,为乡村关系的调整提供更大的空间。第三,切实精简机构和人员,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当前应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推进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明确规范乡镇政权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和职责,确定适当的机构和人员,节约管理成本。

(二)规范乡村治理内部结构

1、提高村委会直接选举的水平和质量。主要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规范村委会民主选举。要着手制定关于村委会选举的专门性法律,用相应的程序法对民主选举进行法律引导,做到有法可依;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相关的地方立法工作,参照有关法律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条例;村庄内部要在有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制定各具特色的选举方法,规范选举程序。• 第二,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让广大村民知道村委会民主选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办法,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做到知法、懂法。

第三,要自觉守法和严格执法,尤其是基层干部应做自觉守法的模范,在指导工作中严格遵照法制进行。对于违犯法律和制度规范的人,坚决给予处罚,借以保证法令的畅通。

2、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拓展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功能。

村民代表会议在乡村治理中主要应该发挥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功能,这是村级组织体系和权力结构中重要的平衡性力量,起着影响村庄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村民代表会议的认识不到位,加之现实运作上的某些缺陷,村民代表会议的实际功能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水平。从目前乡村治理的现实运作来看,人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功能方面,而忽视了

它的民主监督功能,而且民主决策功能的表现有时也差强人意。对此,必须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努力拓展村民代表会议的内在功能,真正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有学者呼吁,要进一步凸现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庄中的最高权力地位,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村民代表会议发挥村庄民主治理的决策和监督作用。

总之,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多种矛盾相互交织的过程,并且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各种矛盾愈加的尖锐化。因此,制定农村政策、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紧紧围绕着农业,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为切入点着实解决农村的工作!

注释:

①赵寿星:《论中国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问题》,www.xiexiebang.com,2002-11-1.②参见白钢:《走出解决“两委”关系失衡问题的理论误区》,www.xiexiebang.com,2002-10-31.③中共扎赉特旗委组织部: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目标和路径研究。2009-1-6 ④参见白钢:《走出解决“两委”关系失衡问题的理论误区》,www.xiexiebang.com,2002-10-31.⑤党国英:《“两委合一”是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www.xiexiebang.com,2002-8-26.⑥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转换》,www.xiexiebang.com,2002-9-20.⑦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⑧张鸣:《当前乡村治理结构的随想》,www.xiexiebang.com,2002-10-26.参考文献: [1]姜春云.中国农业实践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编写组.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3]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研究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4]•温铁军:《应该推行村镇自治》,www.xiexiebang.com,2002-8-28.[5]•项继权:《乡村关系行政化的根源与调解对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第四篇:关于加快如皋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如皋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几点思考

陈惠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我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以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科学技术引领农业,以现代理念经营农业”,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农业”之路,加快推进规模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规模化,传统农业商品化,创新思路举措,突出八大重点,不断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是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项目、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实施以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镇、示范村和特色基地为重点的“三创”工程。突出发展花木盆景、栽桑养蚕、瓜果蔬菜和优质畜禽四大具有规模、特色、效益、市场优势的高效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特粮特经、高效渔业、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大设施农业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延伸花木、优质畜禽、蚕茧、瓜果蔬菜和银杏等五大产业链。进一步加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力度,培育成长型优质企业,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后劲足、产品附加值高、品牌优势鲜明、产业发展牵引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引导规模大、品牌响的龙头企业到市外建立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和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分布从自成体系的封闭型向广泛利用市内外资源的开放型转变,逐步建立开放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二是围绕农业投入多元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各种关系,借助各种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投商引资,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农业投入支撑、促进机制创新的重要工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高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更多的“三资”投入。千万百计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充分发挥支农项目的导向作用,培育新典型、新亮点。继续按照“设施现代化、技术更新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产出高效化”的“六化”要求,突出抓好生态健康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一园一场一社”高效生态种植模式,鼓励养殖、种植复合经营,并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特色明、效益高、生态好的现代农业小区。

三是围绕农业生产生态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农业是遵循共生、伴生、互生、序生、再生等规律实现节约资源和集约高效利用,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以示范基地为典范,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农业模式、工厂化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植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绿化园艺业模式、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逐步建立高效农业结构。围绕农业区域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支柱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包装的技术创新,力争在粮食贮藏技术、果蔬和水特产品的保鲜技术、水产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畜禽产品的保鲜保质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保障绿色农业健康发展。

四是围绕农业发展科技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农业增产增效的50%-80%来自科技进步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组装配套与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和个人向农业科技投入;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农业推广经验,试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到位率和转化率。进一步加强测土配

方施肥、设施农业高效模式和配套等技术研究,在水稻高产栽培、蔬菜高效无公害生产、优质畜禽规模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等技术攻关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大粮食、蔬菜、桑蚕、水产等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大力推进优质生猪、如皋黄鸡的推广普及。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力度。重点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上求突破。

五是围绕农业生产规范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保护体系建设。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切实落实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农业保险体系。

六是围绕农业服务社会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推广服务新机制,加快公益性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探索和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积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着力培育统一标志、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价格服务的农资连锁经营集团,探索开展农资、技术、信息连锁服务,建立高效、畅通、有序的农资经营新体系。大力推进信息畅通工程,逐步健全市、镇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发布,推进农产品网上经营。加快实施省厅“四电一站”项目,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七是围绕农业产品市场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建设。当前,我市高效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现有的营销渠道远远不能满足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和大中城市之间集散流通平台尚未建立,大量质优价廉的鲜活农产品无法实现及时的集、疏、运,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高效规模农业的突出瓶颈,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促进农业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开放型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产加销为序”的资源主导型向“贸工农为序”的市场主导型转变。根据我市实际,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围绕大米、小麦等主导产品,深入开展食品新产品的研制和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其成为竞争优势型产业和品牌产品。加大招商建场(市场)力度,鼓励和吸引境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发挥市场对高效农业扩张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各类农产品流通企业更多地采用先进的贮运设施,更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超市、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把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品销到国内外大市场。

八是围绕利益联结一体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合作体系建设。让合作成为强农富民的动力,互帮互助共同致富,全市120万农民已经欣然接受并积极投身农民合作组织这一互助方式。要重点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干部、返乡创业能人等四大主体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成员100人以上,带动农户500户以上或基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重点抓好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建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发展土地股份合作注重与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相结合,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把社区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安全、效益最好的项目上去,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增值,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防范风险,切实维护股民利益。完成改制工作的社区,重点解决股份合作社对外经营、拓宽收益来源上存在的问题。除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变现、出租收入外,积极拓宽其他明确的、固定的收入渠道,确保年分红率不低于章程规定。

作者系中共如皋市委书记

第五篇:5农业保险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发展策略

农业保险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

创新发展策略

----中航安盟陕西省分公司孙晓峰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及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相比稍显滞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程度直接关乎整体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正如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新四化目标的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四化目标的协调同步发展才是保障全面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根基。然而,如何在社会经济转型中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保险作为现代金融工具和我国工业经济和社会资源反哺农业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农业深层次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因此,对农业保险进行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农业保险功能作用解析

农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不仅是防范和分散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通过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也可以有效地调动银行信贷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农业保险的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助推作用,下面对 其作以简要分析。

(一)风险保障——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减轻和降低灾害损失。农业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战略性产业,面临着复杂多样的自然灾害风险,尤其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生频率高、涉及地域广、灾害损失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在缺乏农业保险承保的现状下,由于农民的生产积累相对薄弱,灾害发生后缺乏足够的再生产资金,往往导致生产被迫中断。相反,农业保险机制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有效分散和化解了农业风险,减轻和降低了农民的风险损失,而且保证了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稳定和推进功能。

(二)经济补偿——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是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政策性保险,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一定补贴和政策优惠,借助农业保险发挥特定的收入转移和稳定功能。一方面,灾害事故发生后投保农民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经济补偿,从而减轻了农业经营风险,保障了农民收入稳定,促进了全社会收入均等化,有效增进了社会福利。另一方面,通过保险赔付补偿,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实现了投保主体与投保区域间的再分配,使得农民之间的收入分配趋于合理,有效调节了国民收入再分配。

(三)资金融通——保障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支持和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在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的现状下,由于受农产品生物活体不能作为银行信贷抵押物的政策限制,农产品的实际价值不能得到金融信贷机构的确认,农业产业融资难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瓶颈”。通过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可以有效地固化农产品的实际价值,为银行信贷资金安全进 2 入农业产业提供保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资金推动。同时,政府通过保险补贴引入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机制,借助保险公司的专业风险管理功能和灾害损失评估能力,不仅能对受灾农民实施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风险补偿,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大大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此外,实行财政与保险共担的保险机制,使得既定的财政补贴资金通过保险分担可以惠及更多的农业主体,覆盖更广阔的生产区域,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经济杠杆效应。

(四)社会管理——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完善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建立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不断发挥市场主体的功能与作用。农业保险作为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不仅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网络机构、风险控制、专业服务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且有助于降低财政资金管理成本和政府运行成本,完善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此外,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对接,参与农业生产、防灾防损等环节风险管理和灾后经济补偿管理,促进了政府工作从财政资金管理向防灾防损机制建设方向转变,从侧重微观财政服务向注重宏观经济发展转变,通过保险主体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建立健全地方农业防灾防损组织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其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功能。

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及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金融工具,其承保覆盖面和渗透力大幅提升,分散风险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今年3月《农业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更是进入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在中央财政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业 3 保险取得了很大发展,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现实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参保意识不强,保险覆盖面不足。由于农民总体收入偏低,虽然各级财政对农险保费进行不同程度补贴,但由于农户之间经济情况的差异性,仍有部分农民存在交付剩余保费的困难。加之对保险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其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淡薄,使得整体承保覆盖率偏低。

二是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区域兑付差异较大。按照现行规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由各级财政按不同比例实行补贴,但各地财政资金富裕差异状况较大,往往财政吃紧的地方政府不能按期足额兑付相应的农险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险业务的持续发展。

三是农业保险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产品多样化需求。目前,陕西省享受中央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产品共10种,享受地方财政补贴的农险产品共7种。在我省局部地区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地方特色产品未能纳入补贴范围。比如猕猴桃、葡萄、石榴、柑橘、茶叶、肉牛、肉羊、育肥猪、奶山羊等特色农产品的保障需求很高,但现有的农业保险产品和政府财政支持无法给予满足。

四是整体服务供给不足,查勘定损到户难度较大。农险业务较为专业,承保农户相对分散,一旦发生受灾出险状况,由于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队伍建设跟不上,往往导致整体服务能力跟不上,对于大面积的灾害损失只能采取抽查查勘到村,不能普及到户,从而导致部分农户定损出现偏差。

五是农业巨灾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无法承担巨大风险责任。近年来地震、干旱、洪水及泥石流等系统性巨灾频繁发生,而巨灾损失 4 远大于一般灾害损失,由于我国巨灾保障主要还是以政府救助为主,虽然政府救助的效率非常高,但救助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资金支持力度也较为有限,加之当前国内再保险市场整体实力不强,分保接受能力有限,农业巨灾风险还难以得到合理分散或转移。

三、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保险在国家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服务“三农”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有效推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及集约化经营转型发展,但整体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加快农业保险创新,建立多层次经营、多渠道支持和多主体参与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一)以经营模式创新为引领,驱动农业保险市场的持续发展。《农业保险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农险发展原则,采取的主要是财政+保险公司+农户的政府诱导性参与模式。因此,我们应从实施方式和参保方式两方面加快创新,实行政府诱导和商业化运作相结合、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多层次与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经营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驱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加快实施方式创新,推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种植业与养殖业采取强制性保险,并逐步扩大强制保险的标的范围,充分发挥强制保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稳定器作用。二是对基础农作物主产区,强化强制性农业保险推广力度,将各种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和银行信贷优惠政策与强制性农业保险相结合,规定获取财政补贴或农业信贷资金的借款主体必须购买强制农业保险,以此保障基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对其他经济价 5 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其他养殖业可采取自愿保险与财政补贴相结合,以此发挥自愿保险对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作用。

另一方面加快参保方式创新, 推行多层次与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一是以县乡政府为引导,以村委会为投保主体的保险模式。主要是通过县乡政府引导,农民自行将保费交给村委会,保险公司直接与村委会签订保险合同,以此提升农民自主投保意愿,强化村委会的监督功能,降低投保农民“道德风险”。二是以农业经济合作社为投保主体的模式。主要是由农业经济合作社牵头组织农民缴纳保费,再由保险公司与农业经济合作社签订保险合同,强化农业经济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投保主体,为其下游分散农户生产投保的模式。主要是由龙头企业为其下游提供货源的分散农户投保,农户不需负担保费,但需与龙头企业签订生产订单,确保生产数量稳定,以此稳固龙头企业的基础原料来源,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顺畅经营。四是以农业保险互助社为投保主体,与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主要是由农户自行组织成立农业保险互助社,社员按其生产规模缴纳一定互助风险金给互助社,互助社委托保险公司负责互助风险基金的日常商业化运作,且保险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只分享互助风险基金的营利分红。风险灾害发生时,农业保险互助社委托保险公司利用自身互助风险基金对社员进行风险补偿。

(二)以保险功能创新为通道,突破农业生产企业的融资瓶颈。尽管各级政府对涉农贷款都给予了不同程度补贴,减轻了借款主体的负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利息风险,但对信贷本金而言仍是捉襟见肘。对涉农资金短缺的农业产业来说,高风险依然是制约农业生产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因素,而农业保险的适时引入不但提高了农业产业 6 整体抗风险能力,而且提高了农民的偿贷能力,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的信贷难问题,因此,我们应借助保险功能创新,以银保联动机制为通道撬动农业保险的潜在融资功能,拓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

银保联动机制主要是在保险公司、银行及农业生产组织共同参与的模式下,投保主体自主购买经营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承保经营风险损失,投保主体再以保单作质押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一旦发生风险损失,投保主体必须首先以保险赔付资金偿还银行贷款,从而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实现多方共赢。由此可见,银保联动机制不仅延伸了农业保险的金融杠杆功能,而且发挥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协同效应,有效破解了农业生产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以保险产品创新为支撑,满足不同投保主体的多元需求。目前我国农险承保范围相对有限,承保产品相对单一,承保范围主要包括基本农作物与大众性牲畜养殖,而且农作物保险又主要是承保自然风险和部分社会风险,加之现有保险品种划分标准不细,从而导致保险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投保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加快农业保险品种创新。

一是拓宽农业保险承保范围广度。即将承保的风险范围从自然风险和部分社会风险扩大到经济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其他方面。农业的弱质性和生产经营过程的特殊性,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风险因素,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保生产成本,后期我们应对不同类型风险,逐步创新开发产品产量险、产品收入险、产品价格险和产品订单险等险种,实现从保成本—保产量—保收入的全流程农业保险产品。此外,适时推出价格指数保险,有效发挥农业市场价格发现和保值功能,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有效规避价格风险,推动农业保险的市场化进程。

二是积极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即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把当地形成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生产的农产品纳入保障范围。比如,可以将陕西省的猕猴桃、葡萄、石榴、茶叶、苗木花卉、食用菌、淡水养鱼、肉牛、肉羊、肉鸡、育肥猪及奶山羊等特色农业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发展。

三是细化保险品种划分标准。即将目前经营保险标的按其成长过程细化为不同阶段险种,如成长前期保险、成长期保险、成熟期保险等,或在既有险种基础上,区分期限标准。

四是延伸农业保险承保范围深度。即将承保的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险延伸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一切财产风险或农村人身险,全方位地参与农村风险保障体系建设。

(四)以保费补贴创新为依托,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能。政府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以来,通过财政转移方式对农民给予了多项补助,尤其是对农业生产实施的保费补贴,有效保证了农民的经营收入,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而不同的补助方式或补助标准将直接影响资金配置效能。因此,我们应以保费补贴创新为依托,将部分财政直接补助转为借助保险公司保费补贴的间接补助,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标准,大力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能。

一方面支农补助方式创新。即积极引导支农资金直接补助给农民向间接通过保费补贴给农民过渡。直接财政补助借助间接保费补贴通道惠泽农民,不仅有助于依托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专业优势,利用其基层网点为投保主体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提升支农资金配置效率,释放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而且有利于财政资金后期使用监管。

另一方面保费补贴标准创新,即对不同投保主体、投保标的及投 8 保区域实施差异化补贴。差异化保费补贴不仅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引导农业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农业保险市场化程度,培育投保主体的参保意愿。一是投保主体差异化,即对不同投保主体实施差异化的保费补贴,如对农业龙头企业组织或经济联合体的保费补贴应高于离散的单一投保农户。二是投保标的差异化,即对不同投保标的实施差异化的保费补贴,如对地方特色农业、稀有珍贵或经济价值高的标的保费补贴应高于一般农作物。三是投保区域差异化,即对不同区域或推广阶段实施差异化的保费补贴,由于不同区域发生灾害的概率有所差异,初期试点推广的险种风险相对较大,所以灾害风险发生概率相对较高的区域保费补贴应高于灾害风险发生概率相对低的区域,推广初期的试验性标的保费补贴应高于现行标的保费补贴。

(五)以农险服务创新为抓手,挖掘农业保险市场的内在潜力。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作为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其市场化程度也日益提升,市场化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提升份额,优质的服务将成为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从服务方式、服务过程及服务渠道创新入手,以服务创新为抓手,充分挖掘农业保险市场的内在潜力。

一是保险服务方式创新,即从投保主体的被动服务需求向保险公司的主动服务供给转变,进一步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使投保主体充分享受“增值服务”,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服务当中。

二是保险服务过程创新,即对市场潜在投保主体在售前服务中,应在充分宣传保险产品的基础上,采取“上门服务”机制,在自身业 9 务范畴内为其设计合适的保险方案;对前期已投保主体在售后服务中,应采取固定客户经理“定期回访”机制,做好承保期间的“防灾减损”辅导工作,同时在第一受灾时间,使投保主体拿到保费理赔资金,充分感受到“理赔无忧”的保前承诺。

三是保险服务渠道创新,在现有物理渠道营销的模式上,借助现代通信网络技术支持,积极拓展网络电子虚拟渠道营销平台。这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渠道建设成本,而且还可以延伸服务半径和延长服务时间,消除时空上的客户服务制约。

(六)以农业保险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为纽带,强化参与社会管理职能。

现代农业风险防控体系是一套针对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警、反应、处置和监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不仅是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保险公司作为现代农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在构建农业保险风险防控体系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应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为纽带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及基层网点服务渠道,进一步强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

目前,农业防灾救灾体系远不能满足灾后重建和恢复再生产需求,保险公司应以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让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受益,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农村的服务保障体系。一是利用自身网点机构及专业优势为投保主体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逐步将以政府短期临时性“输血”救灾机制转化为通过保费补贴的长期商业化“造血”风险保障机制。二是在国家政策 10 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巨灾风险救助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开发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涉农保险,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支撑。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农机科技、气象、农业信贷等机构的联动协作机制,利用基层渠道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服务三农,提升农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效率。

总之,农业保险作为政府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十八大提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中航安盟陕西分公司作为保险市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将继续秉持“专业、负责、诚信、稳健”的服务宗旨,坚持“立足陕西、依托中航、服务三农”的发展思路,积极整合地方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国际保险公司一流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优势,为陕西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城镇为核心发展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

    强力推进江源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强力推进江源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生产原料,为生态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支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

    新时期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发展 进程中创新问题研究

    新时期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发展 进程中创新问题研究中共重庆市直机关工委课题组(2009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1997年举行全国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对机关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题目: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指导老师: 成绩:教 学 点:南京广播电视大......

    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精)

    黔西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以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农产品基地认定和农产品......

    数字化发展进程

    近几年来影视动画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大至国家盛世,小至身边的广告或宣传形式,现在都在采取这些数字影视动画。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亚运城市宣传片展现出广州城市......

    加快绿色繁荣进程发展山区生态经济(5篇)

    加快绿色繁荣进程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 张树林 2010年第6期 ——生态建设 英山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县,生态是规模最大、特色最优、潜力最强的资源。加快绿色繁荣进程,发展山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