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媒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范文
传媒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
“以人为本”始见于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言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意思是“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为根本的”。“以人为本”充分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人,为了人。具体到传媒业就是要把媒体从业者放到与受众平等的位置上,想他们所想,给他们所需,为他们所求。
对背离以人为本报道的剖析
通览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内容,不得不承认很多内容远远背离了“以人为本”。比如:大家对于农民工“跳楼秀”的熟知多是来自于传媒对于这个词汇的频繁使用。讨薪不成,农民工爬上高楼或塔吊,原本是一种绝望的悲剧却被各种传媒修饰成一种表演。哀哉!
王菲和李亚鹏离婚了。各种传媒开始捕风捉影,挖地三尺,深入探究这桩婚姻中双方的是是非非。王菲和谢霆锋复合了,传媒们又开始上天入地围追堵截。其实,结婚也好离婚也罢都是正常人的生活,我们的传媒又何苦不遗余力去挖掘探究人家的个人隐私呢?
2013年11月9日,汪峰在上海演唱会上倾情告白章子怡:我想象有一天,我们可以像正常人那样拉着手,在街上购物、散步,沐浴着阳光……尽管这些告白有炒作之嫌,但却不得不承认,让明星失去了普通人生活的始作俑者是传媒。
2014年3月31日,马伊?P微博回复文章出轨事件“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后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演变为各种各样的“且行且珍惜”体。
以上所说的种种现象究其根源正是传媒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把自己和自己的报道跟受众割裂开来,没有换位思考问题。
以人为本的报道意义重大
1.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独立人格、能力需求的差异,尊重人的平等、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政府和人民的桥梁,传媒承担着“上情下达”的重要职责,“以人为本”是传媒之本。
2.“以人为本“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一种有效载体。“走、转、改”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旗帜鲜明地回应了时代关切。从理论层面看,“走、转、改”实际上回答了在当今时代如何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如何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这一重大的根本性问题。
3.传媒只有“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提高报道水平和竞争力。不管是跳楼秀还是明星的隐私,这些报道内容终有一天会失去市场。“狼来了”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一个寓言。因为感觉的敏感度是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衰弱的,到最后可能不管传媒怎么样去刺激受众,受众都没有兴趣了。当受众不再买账,传媒将会产生信任危机,失去公信力的传媒,该如何生存呢?因而,即便时至今日,传媒的人性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应遵循的原则
尽管有背离“以人为本”思想的现象,但经过“走、转、改”活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传媒开始自觉实践“以人为本”的方针,用人性化的报道内容和方式传递更多的真、善、美。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则。
时政新闻是传媒的核心、主流。时政新闻的创新和改革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具有划时代意义。时政新闻遵循以人为本思想的关键是强调平民视觉,塑造有血有肉、可亲可敬、具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的领导形象。
2012年12月,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期间,身体力行“八项规定”,没有封路、鸣笛,没有迎送队列,也没有满街横幅,公交、出租、私家车与车队并行。网络媒体随手拍随手发,进行了全民直播。网络时代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时政报道的条条框框,深刻改变了传媒业的话语格局。而领导人的亲民作风,使得平民视觉成为无限可能,使得信息在互联网上无障碍传播。
2013年11月3日关于总书记走访贫困户的一则活动报道中,“苗族大妈不识总书记”和习近平坐在矮凳子上的照片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国家领导人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超人、圣人,“你是大姐”这句话更是在国家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之间实现了零距离。
增强服务意识,从细微处体现对受众真诚的关怀,应该是传媒“以人为本”报道的又一原则。现在的广播和电视中都有节目预告和导视。“接下来请您收看……,即将播出的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内容正是从细微处体现充分为受众考虑的服务意识。同样的道理,很多新闻节目在编排上也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新闻的重播就是考虑到很多人是刚刚打开电视机或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栏目,重大事件或重要主题都会在整点重播一次或几次,正是基于让听众实现重大新闻不漏听。很多电视台和网站的广告播出都实行倒计时,这是为了不爱看广告的观众设计的。小处见真情,也折射出对观众深切的人文关怀。
传媒在报道中还应该遵守国际的法律法规,这是“以人为本”报道的又一原则。从宪法到不断修改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都在实践着以人为本这一宗旨。人性化报道不能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不能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报道,有关方面明文规定“不能发表其真实姓名、住址,所在学校等资料”。
当然,这些原则的基础是传媒业者要先做人,后做新闻。置身新闻现场,传媒从业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而不是一个新闻机器。任何人都不能做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记录者,任何人都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传媒业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的那幅著名的照片《饥饿的小女孩》,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可是,普利策奖颁奖结束3个月后,凯文?卡特自杀身亡,他的死值得全世界传媒从业者警醒。
“感时忧国,文以载道”的精神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传媒的思维,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也深刻影响着全社会人民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一些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大量争议的问题上,传媒更是具有权威的话语权。如何行使这种权威,传播正能量?让这种话语权更加“以人为本”,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第二篇:早期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早期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1)应根据小儿大脑发育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训练,遵循大脑发育的规律性,抓住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机,提供环境条件以发展孩子的智力潜力,既要注意刺激、诱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培养,发展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早教 加盟机构能使我们更好的去全面的发展。
(2)循序渐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故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会防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3)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4)避免过度教育:对儿童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过度教育。过分的保护包办代替,会剥夺孩子练习正常动作的权利和机会,以至限制了智能的发展;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过多的干涉会使孩子胆小、怕事,也会助长他们的反抗心理,过分保护和干涉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立性。过度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出现神经衰弱、恐惧、逃学、旷课等。
(5)寓教育于游戏、讲故事之中:做游戏和讲故事是最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适合孩子智力发育,各种游戏活动有利于智力的发展,组织孩子游戏时应注意四个方面,即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知识性和角色性。也就是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孩子的动作、技能的发展,言语的发育,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的发展。讲故事、听故事具有培养儿童表达力、注意力、思维力及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但应注意故事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言语要生动,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第三篇:教育应以人为本
教育应以人为本
作者:井敬坤曲阳县第五高级中学
教育的施与者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者也是人。教育手段虽然不是人,但是也是由人掌控的。所以,教育应以人为本。
教育应以人为本,需要切实做到:教育的出发点应该以人为本;教育过程要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更要以人为本。
一.教育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
阿Q口中喊着革命了革命了,但却不知革命为何。为此鲁迅先生深深地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唤起国民的觉醒,提高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得靠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
可是,竞争机制的介入,使得成绩和升学率几乎成了判断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竞争,可以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的巨大推动力,使得各个行业都竞相引进竞争机制,用于达到推动本行业的发展的目的。教育也不例外,引进了竞争机制。竞争机制进入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事实证明其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它导致教育的出发点发生了偏离,由提高国民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成绩和升学率。
教育出发点的偏离,危害极大,它导致教育从一开始就步入歧途。别人怎么学我就怎么学,别人学什么我就学什么,别人怎么教我就怎么教,别人教什么我就教什么,别人管什么我就管什么,别人怎么管我就怎么管。学生不知为何而学;教师不知为何而教;学校不知为何而进行管理。似乎为的只是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培养的学生或是高分低能,或是才高德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高中教育指明了方向。高中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教育正确出发点的回归,意义重大。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唤起学生的觉醒,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怎么学,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找到努力地方向;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使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切为了成绩的局面,才能真正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教育的方向才能明确,教育的动力才会强大,教育的前景才会
更光明。民强,则国自强。
二.教育的过程要以人为本
1.教育的管理要以人为本。教育的管理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对他们的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
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的管理对象之一,对他们的管理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现在,学校对中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封闭式管理和军事化管理两种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对于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两种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封闭式管理和军事化管理的推行,最主要的目的恐怕还是提高成绩和升学率。为达目的,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死死地限制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力求学生把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封闭式管理,不单封闭了学生的身体,还封闭了学生的精神。这导致学生和社会脱节,除了书本上的东西和老师所教的东西外,他们知之甚少。军事化管理,容易导致学生的生活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是叛逆心理。增加了管理难度,更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墙和铁丝网,是关不住学生的;监督和惩罚是管不住学生的。因为在学校他们并不快乐,他们体会到的更多的是枯燥甚至痛苦。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只有做到处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只有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教育才能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只有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消除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抵触心理。
⑵.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的管理对象之一。对教师的管理,也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力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愉悦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为加强教师的管理,相关部门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签到签退制度、听课制度、量化管理制度、查岗制度、奖金与成绩挂钩制等。制定和推行这些制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教师牢牢地拴在工作岗位上,让他们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学成绩,已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在教育管理者的眼里,看到的只是教师的工作者的角色,而忽视了教师的其他社会角色。
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不错,但是他们也是普通的公民。他们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也享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权利,而这得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时间。目前教师的待遇低,工作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这就导致教师很难顾及家庭,很少参与社会事务,更失去了发展自身的机会。同时为提高成绩和升学率所推行的教师管理制度,也存在着消极因素。签到签退制度、查岗制中,隐含着对教师的不信任因素;听课制在某种程度上会干扰正常的教学;量化管理则略显单一,存在一刀
切的倾向。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待遇,才能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从根源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另一个强大的动力源。
2.教育的开展,即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做到了以人为本,才能形成协调的师生关系。有成绩这座山压在头上,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师生关系变得很不协调。
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老师指到那里就打到哪里。这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也占用了学生的很多时间,导致老师累,学生烦,师生配合不默契,效果差。
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做得更好,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往往无视学生的努力,忽视学生的进步,缺少了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总是希望老师讲得更好,做的更多,甚至无视老师们的劳动成果,这同样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以致师生之间情感淡漠,产生距离感,甚至产生隔阂。而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才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会使教学的功效大打折扣。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会切实扭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利局面,进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使来自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强大力量形成更为有效地更强的合力,有力地推动教育健康快速且高效的发展。
三.教育的目的要以人为本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在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可以培养人才,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很明显,教育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教的东西必须对人素质的提高有帮助,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这就涉及教育的目的的问题。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为国家富强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有其功利性。但如果教育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只考虑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的话,就会忽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所培养的只不过是社会发展的工具罢了,教育只是把人异化了,并没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所以,教育的目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做到社会性和个人性并重,既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个人发展进步的要求。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民强和国强的目的。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处理好社会选择和个人选择的关系。功利性,使受教育者迷失了本性,不知自己的真正追求为何。这就出现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致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这必然会导致就业难的局面出现,不仅增加了社会的压力,同时也使很多受教育者自己陷入尴尬的处境甚至是困境。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唤起受教者的主体意识,他们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特点和自己的追求。从而摆脱功利性的制约,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而努力。这样就会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他们既能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又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实现自身的发展。而这就能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避免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总之以人为本,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如何才能解决好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呢?
一、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创造了社会,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重视人的推理、内省、创造、想象等能力,认为人具有主观的能动能力来抵御环境和外界的影响,其行为具有个人意识,并对未来有指向性。人能控制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更进一步要求充实生命和自我实现,并有能力决定自我发展的方向。
2、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本体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以人为本”,应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才观。
1、一个企业,衡量它的发展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哲学,它强调管理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人需要的多样性。
2、从古至今,正确的人才观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明朝思想家龚自珍就曾经说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代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
(三)企业“以人为本”,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陈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四)企业“以人为本”,应该坚持信誉重于市场,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和辩证的市场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信誉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企业信誉是企业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因为信誉使企业人格化,企业信誉使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交流,变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出温情和价值。这种信誉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企业只有首先取得社会信誉,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这个根就是市场之根,因为真正的市场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价格、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的斗法,实际上是企业的信誉、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促销手段、广告斗法可以占据短期市场,但无法巩固扩大市场。只有树立信誉重于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企业融入社会之中,把信誉融入消费者心中,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这种企业信誉和价值观,才是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未来市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五)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1、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而,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营造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2、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必须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精神是保证,企业形象是利器。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实现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观,以团结奋进的企业精神与良好诚信的企业形象有机结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以巨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3、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也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深。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企业领导干部要深入员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员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二、“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能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始终是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能使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起到激励机制的作用,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智模式的培养和提高的环境。通过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注意工作中人的关系的沟通和互助作用,营造出互相尊重、和谐、愉快、合作、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企业员工潜力释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促进企业的发展,达到人与企业的高度和谐。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能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以及自我实现的愿望得到了空前的展示和充分的尊重与鼓励,所有这些促使企业管理中要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以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与协调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使人与企业能够和谐共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创新。因此能否凝聚一大批切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企业都迫切关注的问题。在企业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人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企业管理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管理,抓住了管理的本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管理思想、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因此,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力。要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生产力,以更优的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充裕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占领市场,不断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句话,就是靠以人为本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业绩,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意义。一个企业,衡量它的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企业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营造人才竞争向上的氛围和环境,树立公开竞争、优胜劣汰的新观念,激励大家比才能、比贡献,人人为企业出力献策。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者及经济学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逐渐地在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理念与模式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不过,从大量事实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的管理机构,其管理理念与模式依旧是传统的、被动的事务性管理,没有通过人与事的管理,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没有通过合理利用与开发、经济核算来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率,实现管理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以人力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没有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定位于战略性的高度,实现企业的远景规划。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队伍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许多企业尽管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却并没有真正行使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职能。在人员配置方面,许多企业极力压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编制,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管理职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的人员素质就难以保证,也很难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意识淡漠。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依靠人治的方法和非理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同时,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对于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没有从促进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疏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3.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机制僵化。企业不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采用违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才流动的渠道不通畅;人才的选用、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人才的选用、评价、考核制度和办法不科学等都一直是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确角色和价值增值以及推动企业未来国际化战略的动力问题。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经济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边界,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同时推动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若想在全球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必须要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人才观。首先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人才发展也存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转变过去视人力为成本,把人当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工具的旧观念,树立人力资源观念,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在致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智力与活力的提高,显能与潜能的开发,也包括整个社会各级各类人才的全面开发。其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成了时代最大的特征,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的开发水平,决定着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水平。人才综合国力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2、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原则。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材料,一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是不如别人。因此,企业要生存、要搞活、要发展必须首先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人”视为企业发展的力量源,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强化人力资源部门建设,变人力资源的参与和控制为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完善劳动力市场,有目的地、主动地和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职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投入后的产出远远大于对物质资源投入的产出,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3、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培养职工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企业应把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作为企业的主要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只是职业教育与培训费用,用于员工医疗健康、安全保护、价值实现、科技创新建设的货币与时间,也都属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我国有的企业经营困难,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这不仅造成了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高级人才外流。人力资源开发也是劳动者的内在需求。企业可通过电脑建立人才库等形式,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实施各种管理职能,实现企业宏伟战略。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利用速度大大加快,企业不仅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将企业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选拔、监督等实现计算机管理,克服传统人事管理的低效、主观、片面等弊病,还可以通过网络吸收、借鉴、利用国内和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建立科学的素质开发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评价机制被普遍应用,但大多是为薪酬提供依据,即根据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决定薪酬多少。而对职工培训缺乏严格的考核,对开发效果如何并不能准确地掌握,结果开发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开发的个性化。没有开发考核效益评价机制必然使职业培训流于形式,使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素质开发效果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开发考核评价结果分配人力资源再开发投资。同时企业对劳动岗位也要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市场需求,定期公布岗位轮换数量,通过加强对在岗职工的考核,鼓励下岗职工参与市场竞争。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在岗职工一定的压力,使在岗职工变压力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给下岗职工创造一个上岗的机会,从而搞活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促进企业更进一步地发展。
5、建立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分配机制。工资是人的劳动价值的体现。建立新的工资分配机制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实现劳动力价值创造条件。过去企业不论岗位、责任、贡献的大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一律执行统一工资方案的“大锅饭”做法,起不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也扼杀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就必须打破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强化用人主体对工资的决定权,逐步实行市场工资分配政策,实现企业追求效益,员工强调业绩的良性竞争机制。企业建立新的分配机制也要按照企业职工职业发展路线,制定职工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得到晋升的职业晋升制度,明确规范晋升的职级与职务,晋升的素质与绩效标准、晋升的周期等。这样就会促使职工明确只要自己接受有效的开发管理,就会获得晋升的机会与薪酬,从制度上起到了督促职工主动接受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积极性。
6.“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效益的方法,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激励员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针对自身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人才的重用,而且要不断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竞争的要求,推进企业的发展,最终使人才真正成为企业腾飞的动力。
7.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在当代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才能必须通过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来培养和造就,这就需要企业职工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转变旧观念,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观念,开发其才能和智慧。企业职工在发展企业的共同目标中,长期合作,努力奋斗,逐步形成反映该企业职工共同心理的意识和理念,即为具有某种特色的企业文化。它是加强企业建设的无形的文化资源。企业要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一种热爱企业、建设企业、团结协作,奋斗向上,积极进取,务实求真、维护企业利益的良好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确立的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通过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全面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企业中的任何工作都不是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会将企业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度的劳动热情、团队精神和敬业风气,发挥人力资源整体的竞争优势,铸造出企业的辉煌。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将亟待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只要企业充分合理利用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对社会、企业、员工都将是有利无害。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配置,企业的管理就是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管理,只有把握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妥善解决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企业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浅谈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
浅谈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
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需要我们重视“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并指导企业实施内部改革,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高效,进而谋求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此,就“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人文思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效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前提在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1.以人为本的概念和含义。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对此,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上一定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
2.我国进行改革,实施积极的开放政策的根本目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在当今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二、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落实“以人为本”为重点
1.“以人为本”思想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更多的是体现了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所具有的特点是:(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入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2.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包括:(1)重视员工的需要;(2)鼓励员工为主;(3)培养员工。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工作的实效性,构建企业改革发展运行的良好机制
“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引领着八钢公司的整个发展历程。在这个思想的引导下,八钢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企业生产规模逐渐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八钢公司正式并入宝钢集团后,八钢实施了全面的规模化发展策略,初步实现了产能规模的扩大,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并且在区域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大型现代化生产装备、设备的利用,也为企业今后更大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八钢业已成为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地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入进行所带来的诸如企业发展与资金(资源)瓶颈、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企业利益分配、人力资源优化与员工自身发展追求等等问题。面对这种种问题我们怎么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坚持通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族职工的凝聚力、创造力,来面对我们当前或今后遇到的问题。
1.继续发扬老一辈八钢人的创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宝钢企业文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统一思想。
宝钢文化是伴随着宝钢集团建设、发展、壮大过程和学习、借鉴、吸收国际先进企业管理经营理念逐步形成起来的,其对宝钢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优势。因此,宝钢文化的宣贯落实应当是我们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它关乎着八钢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在实际开展工作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其中形成的原因是:(1)地域文化的不同。由于八钢地处多民族聚居地,人们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和思维方式,与形成于经济发达程度极高的沿海的宝钢文化在认知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2)与原有企业文化之间的个别差异。我们通过学习宝钢企业文化,会发现实际上宝钢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更为先进、更具有思想高度,同时在开放程度上也更具有国际性。
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宣贯落实宝钢文化时要格外注意做到方法正确、有的放矢、突出效果。要通过员工政治轮训大力宣传宝钢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要通过开展行为养成教育逐步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自我行为意识;要通过“发现、培养、宣传最佳实践者”等活动,积极引导员工岗位创业的热情;要通过“诚信协同”的价值观教育,进一步统一员工的价值取向;从而真正实现宝钢企业文化的落地,实现企业在管理、经营和职工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建立并积极推行以“八个人”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员工的工作机制,为企业构建和谐人文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内在动力。
(1)推出“八个人”服务员工机制的目的是什么?宝钢“八个人”服务员工机制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出。宝钢“八个人”服务员工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员工开展“以人为本”化的管理与引导,使企业员工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为此积极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企业发展要求,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宝钢“八个人”服务员工机制的内容是什么?宝钢“八个人”服务员工的机制,就是要求积极推进并建立以尊重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真正了解人为切入点;以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为着力点开展工作,进而积极引导企业员工实现其自身工作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凝聚人的目的。
(3)如何落实宝钢“八个人”服务员工机制,并实现工作目标?首先,必须注重做好“尊重人”工作,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和目标实现都离不开人——员工,因此我们企业必须做好“尊重人”的工作。其次,是要真正做到了解人。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要注重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应做到:待人真诚,处事公道。第三是积极从关心职工思想、帮助他们学习进步人手,对职工的需要和愿望要做到真正了解,并为员工职业发展、素质提高搭建“平台”,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第四.在企业中,员工自我工作价值的实现会让他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进而产生强烈的事业心,促使他们自觉将个人事业成功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3.构建企业和谐的人文环境,畅通沟通对话渠道,积极为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和谐和员工队伍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企业和谐的人文环境是不能仅靠企业经济规模——“硬实力”的提升而实现,它是企业“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形成的,而且在企业发展到一定基础上,企业之间所比拼的正是企业的“软实力”,如若对此重视不够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所以说:构建企业和谐的人文环境,是保持员工队伍稳定,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构建企业和谐人文环境的目标如何实现呢?就这个问题我谈些个人看法:
(1)注重对企业发展战略与员工发展诉求的研究,积极构建并形成适合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对宝钢企业文化的宣贯,要注重宣传,更要注重在实践中落实。(2)注重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学习引导。一方面,如何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员工掌握正确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的员工自觉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本领,这就需要我们为员工学习掌握新知识,提升技水平搭建平台。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构建良好的信息流通和意见诉求渠道的畅通方面多做工作。因为,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度和涉及面要求我们采取不同方式去对待。对此,我们企业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也需要诸如领导接待信访制度、网络信箱等方式的建立。
四、对目前现状的一些思考
1.“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某些工作中落实不够,“人治”思想在一些同志身上仍然存在,影响到企业决策制度的有效落实。
2.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意识需要加强,不能有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书记或工会主席的事的思想。因为这样做一是不利于“以人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落实;二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三是不利于工作效果的持续、有效。
3.我们上下沟通的渠道还需充实和加强,现有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以适应企业需要。
以上是我对企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对,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