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后勤管理应以人为本

时间:2019-05-13 19:3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后勤管理应以人为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后勤管理应以人为本》。

第一篇:学校后勤管理应以人为本

学校后勤管理应以人为本

后勤工作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是时代发展和学校建设的要求,如何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变管理为教育,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育人是现代人文环境中后勤工作面临的—个崭新的课题。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依靠自己努力,争取多方支持,把学校后勤办好,在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后勤工作效益中,坚持服务宗旨,突出人本、校本意识,主动适应,努力实现学校后勤的规范管理、质量管理、开放管理和创新管理,激活后勤自主发展的能力,使学校后勤真正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一、美化校园环境抓基础,突出环境育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学生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校园的环境质量跟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地产生直接影响。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净化到知识化,可以行“无言之教”,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使校园环境真正成为一本敞开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们结合创建绿色学校,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就是培养人,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我们抓住主渠道——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绿化知识传授与教育。我校注重学生绿化知识的教育、推动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的素质。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绿化意识,发挥绿化积极分子的辐射作用。通过板报、广播、集会形式,向学生宣传绿化意识、饮食绿化及爱国绿化常识。二是抓住主渠道,绿化和环保知识进课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绿化习惯和环保意识,良好的绿化习惯形成率达90%以上。清除垃圾,排除污水,保持室内外整齐清洁,经常开窗换气,使室内空气清新,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优化员工素质抓关键,注重示范育人。

后勤人员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我们以“ 三抓”促进后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建没一支具备“三种意识”(即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三种精神”(即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

勤职工队伍。一抓学习培训。坚持一月一次政治学习,两次业务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了一批有开拓进取和奉献精神的后勤职工队伍。二抓职业道德。充分认识学校后勤工作的教育属性,始终围绕教育教学中心,牢记“服务育人”宗旨。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订了后勤人员道德行为规范,加强了后勤队伍的工作作风建设,广泛联系实际,深人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要求,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三抓后勤保障,确保校园安全。我们从学校员工入手,狠抓值班制度,特别是中午的值班工作,要求值周教师中午坐班处理学校应急突发事件,并以相关部门协调好关系,确保校园师生安全。

三、强化后勤管理抓重点,坚持活动育人

学校后勤工作的职能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施后勤管理,开展育人活动,以优良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共同书写育人华章。在工作中,我们着力强化“三性”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1)服务活动的主动性。学校设立了“校务公开栏”,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及时维修损坏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广大师生感到家一样的温暖.产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2)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管理校产的关键是使用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发挥最大效益,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制定了财产管理制度、班级和寝室公物赔偿制度、财产维修制度等。组织学生学习,启发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和组织性。(3)教育活动的经常性。在为师生服务的同时,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后勤工作在服务的具体实施上,强化规范管理、质量管理、开放管理和创新管理。规范管理,即对学校后勤的各项工作,部门分类制定明确的管理工作规范。通过规范的管理,做到后勤的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杜绝随意性。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过程、评价标准和职责,保证了后勤工作的整体统一。质量管理,后勤服务的生命线在于质量,据此,在后勤管理行为中,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实施后勤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以质量保证后勤服务的效益。开放管理,学校后勤管理树立整体的观念,把后勤工作置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建立开放的服务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形成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各教师个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科学性、民主性。创新管理。学校后勤在开展服务中,针对

学校发展的各种新情况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后勤服务,保证后勤工作的整体有效性。

四、硬化教育设施抓保障,实现开放育人。

学校后勤工作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对全校整体教育的物质保障上。基本物质条件不具备,教育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削弱。学校后勤想师生之昕想,急师生之所急,配齐了教学及生活所需的物资和设施设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后勤服务的保障功能。特别是面对“信息社会”的新形势,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学校办学的新要求,我们及时更新观念,加快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改善硬件环境,为教育教学及管理配备了近30台电脑,组建了1间多媒体教室、1间电脑室。

我们利用各类形式的活动,突现育人功能。劳动育人,通过劳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的美化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既净化了校园,又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我校学生劳动实行年级循环制,每学期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课时,主要任务是清除园内不卫生死角。绿化组老师对每次劳动有较详细的记载,劳动完毕后有总结评比。这样既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又美化了校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环保日、科技艺术月,学生自发组织环保小分队,深入到班级、乡村宣传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学校广播站更是配合学校、少先队,适时宣传报道环保及环保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使环境意识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灵之中。

实践证明,学校后勤管理的真谛是育人,是潜移默化过程中蕴含着的无声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无法找到或看到的,而这些,对学生的成长、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切实使学校后勤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抓好学校后勤工作,任务紧迫而重要。只要目标明确,领导重视,群众参与,方法得当,机制有效,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当前,教育外部的大环境提供了改革的难得机遇,教育内部也具备了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我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做好工作,开创学校后勤的崭新局面!

第二篇: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管理受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只重物不重人,这种只重视物的管理的方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都统统围绕着“物”而开展,而不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需求而展开。比如,多数校长注重学校制度、学校财务、学校事物等的管理,但对教师的个人状况漠不关心,这样,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容易形成“两张皮”。虽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倡导了多年,但很多学校领导对人的管理方式仍处于原来的初级阶段。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不等同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思想,与新课程下的管理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的有尊严和有价值。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领导者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这种人际关系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成员。尤其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校长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就是处理好各方

面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这次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校是这一改革的实施者,校长要积极配合各行政部门把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并根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地将课程改革具体化。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使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其次,要消除家长对学校的担忧。课程改革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人才观的变革、社会用人机制的改革等。但这些变改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一时很难改变,而且与课程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考试制度的变革,也落后于课程改革,造成家长在择校和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时,仍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尺度,家长担忧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的落后。而对于这样的问题,校长要让家长或家长代表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双基”,而且重视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再次,要倾听教师心声。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第一线,对新课

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最了解,最有发言权。校长应更多地从思想上入手,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以人为本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篇:教育应以人为本

教育应以人为本

作者:井敬坤曲阳县第五高级中学

教育的施与者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者也是人。教育手段虽然不是人,但是也是由人掌控的。所以,教育应以人为本。

教育应以人为本,需要切实做到:教育的出发点应该以人为本;教育过程要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更要以人为本。

一.教育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

阿Q口中喊着革命了革命了,但却不知革命为何。为此鲁迅先生深深地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唤起国民的觉醒,提高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得靠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

可是,竞争机制的介入,使得成绩和升学率几乎成了判断学生、教师、乃至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竞争,可以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的巨大推动力,使得各个行业都竞相引进竞争机制,用于达到推动本行业的发展的目的。教育也不例外,引进了竞争机制。竞争机制进入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事实证明其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它导致教育的出发点发生了偏离,由提高国民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成绩和升学率。

教育出发点的偏离,危害极大,它导致教育从一开始就步入歧途。别人怎么学我就怎么学,别人学什么我就学什么,别人怎么教我就怎么教,别人教什么我就教什么,别人管什么我就管什么,别人怎么管我就怎么管。学生不知为何而学;教师不知为何而教;学校不知为何而进行管理。似乎为的只是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培养的学生或是高分低能,或是才高德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高中教育指明了方向。高中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教育正确出发点的回归,意义重大。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唤起学生的觉醒,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怎么学,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找到努力地方向;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使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切为了成绩的局面,才能真正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教育的方向才能明确,教育的动力才会强大,教育的前景才会

更光明。民强,则国自强。

二.教育的过程要以人为本

1.教育的管理要以人为本。教育的管理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对他们的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

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的管理对象之一,对他们的管理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现在,学校对中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封闭式管理和军事化管理两种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对于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两种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封闭式管理和军事化管理的推行,最主要的目的恐怕还是提高成绩和升学率。为达目的,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死死地限制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力求学生把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封闭式管理,不单封闭了学生的身体,还封闭了学生的精神。这导致学生和社会脱节,除了书本上的东西和老师所教的东西外,他们知之甚少。军事化管理,容易导致学生的生活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是叛逆心理。增加了管理难度,更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墙和铁丝网,是关不住学生的;监督和惩罚是管不住学生的。因为在学校他们并不快乐,他们体会到的更多的是枯燥甚至痛苦。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只有做到处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只有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教育才能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只有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消除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抵触心理。

⑵.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的管理对象之一。对教师的管理,也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力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愉悦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为加强教师的管理,相关部门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签到签退制度、听课制度、量化管理制度、查岗制度、奖金与成绩挂钩制等。制定和推行这些制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教师牢牢地拴在工作岗位上,让他们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学成绩,已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在教育管理者的眼里,看到的只是教师的工作者的角色,而忽视了教师的其他社会角色。

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不错,但是他们也是普通的公民。他们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也享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权利,而这得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时间。目前教师的待遇低,工作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这就导致教师很难顾及家庭,很少参与社会事务,更失去了发展自身的机会。同时为提高成绩和升学率所推行的教师管理制度,也存在着消极因素。签到签退制度、查岗制中,隐含着对教师的不信任因素;听课制在某种程度上会干扰正常的教学;量化管理则略显单一,存在一刀

切的倾向。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待遇,才能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从根源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另一个强大的动力源。

2.教育的开展,即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做到了以人为本,才能形成协调的师生关系。有成绩这座山压在头上,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师生关系变得很不协调。

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老师指到那里就打到哪里。这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也占用了学生的很多时间,导致老师累,学生烦,师生配合不默契,效果差。

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做得更好,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往往无视学生的努力,忽视学生的进步,缺少了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总是希望老师讲得更好,做的更多,甚至无视老师们的劳动成果,这同样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以致师生之间情感淡漠,产生距离感,甚至产生隔阂。而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才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会使教学的功效大打折扣。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会切实扭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利局面,进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使来自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强大力量形成更为有效地更强的合力,有力地推动教育健康快速且高效的发展。

三.教育的目的要以人为本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在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可以培养人才,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很明显,教育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教的东西必须对人素质的提高有帮助,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这就涉及教育的目的的问题。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为国家富强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有其功利性。但如果教育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只考虑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的话,就会忽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所培养的只不过是社会发展的工具罢了,教育只是把人异化了,并没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所以,教育的目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做到社会性和个人性并重,既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个人发展进步的要求。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民强和国强的目的。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处理好社会选择和个人选择的关系。功利性,使受教育者迷失了本性,不知自己的真正追求为何。这就出现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致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这必然会导致就业难的局面出现,不仅增加了社会的压力,同时也使很多受教育者自己陷入尴尬的处境甚至是困境。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唤起受教者的主体意识,他们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特点和自己的追求。从而摆脱功利性的制约,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而努力。这样就会培养出个性鲜明的人,他们既能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又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实现自身的发展。而这就能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避免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总之以人为本,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将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如何才能解决好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呢?

一、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思想内涵。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创造了社会,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重视人的推理、内省、创造、想象等能力,认为人具有主观的能动能力来抵御环境和外界的影响,其行为具有个人意识,并对未来有指向性。人能控制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更进一步要求充实生命和自我实现,并有能力决定自我发展的方向。

2、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本体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以人为本”,应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才观。

1、一个企业,衡量它的发展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哲学,它强调管理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人需要的多样性。

2、从古至今,正确的人才观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明朝思想家龚自珍就曾经说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代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

(三)企业“以人为本”,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陈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四)企业“以人为本”,应该坚持信誉重于市场,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和辩证的市场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信誉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企业信誉是企业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因为信誉使企业人格化,企业信誉使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交流,变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出温情和价值。这种信誉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企业只有首先取得社会信誉,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这个根就是市场之根,因为真正的市场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价格、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的斗法,实际上是企业的信誉、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促销手段、广告斗法可以占据短期市场,但无法巩固扩大市场。只有树立信誉重于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企业融入社会之中,把信誉融入消费者心中,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这种企业信誉和价值观,才是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未来市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五)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1、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而,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营造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2、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必须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精神是保证,企业形象是利器。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实现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观,以团结奋进的企业精神与良好诚信的企业形象有机结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以巨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3、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也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深。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企业领导干部要深入员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员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二、“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能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始终是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能使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起到激励机制的作用,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智模式的培养和提高的环境。通过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注意工作中人的关系的沟通和互助作用,营造出互相尊重、和谐、愉快、合作、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企业员工潜力释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促进企业的发展,达到人与企业的高度和谐。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能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以及自我实现的愿望得到了空前的展示和充分的尊重与鼓励,所有这些促使企业管理中要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以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与协调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使人与企业能够和谐共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创新。因此能否凝聚一大批切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企业都迫切关注的问题。在企业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人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企业管理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管理,抓住了管理的本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管理思想、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因此,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力。要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生产力,以更优的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充裕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占领市场,不断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句话,就是靠以人为本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业绩,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意义。一个企业,衡量它的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企业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营造人才竞争向上的氛围和环境,树立公开竞争、优胜劣汰的新观念,激励大家比才能、比贡献,人人为企业出力献策。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者及经济学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逐渐地在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理念与模式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不过,从大量事实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的管理机构,其管理理念与模式依旧是传统的、被动的事务性管理,没有通过人与事的管理,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没有通过合理利用与开发、经济核算来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率,实现管理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以人力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没有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定位于战略性的高度,实现企业的远景规划。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队伍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许多企业尽管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却并没有真正行使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职能。在人员配置方面,许多企业极力压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编制,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管理职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的人员素质就难以保证,也很难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意识淡漠。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依靠人治的方法和非理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同时,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对于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没有从促进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疏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3.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机制僵化。企业不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采用违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才流动的渠道不通畅;人才的选用、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人才的选用、评价、考核制度和办法不科学等都一直是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确角色和价值增值以及推动企业未来国际化战略的动力问题。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经济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边界,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同时推动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若想在全球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必须要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人才观。首先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人才发展也存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转变过去视人力为成本,把人当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工具的旧观念,树立人力资源观念,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在致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智力与活力的提高,显能与潜能的开发,也包括整个社会各级各类人才的全面开发。其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成了时代最大的特征,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的开发水平,决定着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水平。人才综合国力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2、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原则。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材料,一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是不如别人。因此,企业要生存、要搞活、要发展必须首先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人”视为企业发展的力量源,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强化人力资源部门建设,变人力资源的参与和控制为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完善劳动力市场,有目的地、主动地和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职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投入后的产出远远大于对物质资源投入的产出,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3、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培养职工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企业应把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作为企业的主要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只是职业教育与培训费用,用于员工医疗健康、安全保护、价值实现、科技创新建设的货币与时间,也都属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我国有的企业经营困难,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这不仅造成了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高级人才外流。人力资源开发也是劳动者的内在需求。企业可通过电脑建立人才库等形式,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实施各种管理职能,实现企业宏伟战略。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利用速度大大加快,企业不仅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将企业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选拔、监督等实现计算机管理,克服传统人事管理的低效、主观、片面等弊病,还可以通过网络吸收、借鉴、利用国内和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建立科学的素质开发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评价机制被普遍应用,但大多是为薪酬提供依据,即根据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决定薪酬多少。而对职工培训缺乏严格的考核,对开发效果如何并不能准确地掌握,结果开发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开发的个性化。没有开发考核效益评价机制必然使职业培训流于形式,使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素质开发效果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开发考核评价结果分配人力资源再开发投资。同时企业对劳动岗位也要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市场需求,定期公布岗位轮换数量,通过加强对在岗职工的考核,鼓励下岗职工参与市场竞争。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在岗职工一定的压力,使在岗职工变压力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给下岗职工创造一个上岗的机会,从而搞活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促进企业更进一步地发展。

5、建立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分配机制。工资是人的劳动价值的体现。建立新的工资分配机制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实现劳动力价值创造条件。过去企业不论岗位、责任、贡献的大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一律执行统一工资方案的“大锅饭”做法,起不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也扼杀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就必须打破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强化用人主体对工资的决定权,逐步实行市场工资分配政策,实现企业追求效益,员工强调业绩的良性竞争机制。企业建立新的分配机制也要按照企业职工职业发展路线,制定职工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得到晋升的职业晋升制度,明确规范晋升的职级与职务,晋升的素质与绩效标准、晋升的周期等。这样就会促使职工明确只要自己接受有效的开发管理,就会获得晋升的机会与薪酬,从制度上起到了督促职工主动接受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积极性。

6.“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效益的方法,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激励员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针对自身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人才的重用,而且要不断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竞争的要求,推进企业的发展,最终使人才真正成为企业腾飞的动力。

7.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在当代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才能必须通过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来培养和造就,这就需要企业职工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转变旧观念,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观念,开发其才能和智慧。企业职工在发展企业的共同目标中,长期合作,努力奋斗,逐步形成反映该企业职工共同心理的意识和理念,即为具有某种特色的企业文化。它是加强企业建设的无形的文化资源。企业要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一种热爱企业、建设企业、团结协作,奋斗向上,积极进取,务实求真、维护企业利益的良好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确立的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通过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全面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企业中的任何工作都不是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会将企业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度的劳动热情、团队精神和敬业风气,发挥人力资源整体的竞争优势,铸造出企业的辉煌。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将亟待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只要企业充分合理利用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对社会、企业、员工都将是有利无害。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配置,企业的管理就是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管理,只有把握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妥善解决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企业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学校后勤管理

后勤管理工作

后勤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其它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服务。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声誉的提高;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学校将“教育生活化,生活课题化”作为“大德育”的抓手,渗透在学校后勤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上。以“三个创建”活动为根本要求,实现学校后勤工作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创建“放心食堂”工作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根据师教育局《关于加强第二师中小学校食堂管理的通知》、《2013—2014学年第二师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要点》精神,随即完善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一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食堂行管人员为成员的管理领导小组,全面监督食堂管理工作;成立了食堂膳食管理委员会,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督促食堂改进;设置食堂班长一人,具体负责食堂日常工作。二是食堂其他工作人员由学校设岗定员。

(二)加大投入,规范管理

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环境优雅舒适。

食堂餐厅内布置有“文明就餐、勤俭节约”等内容的餐厅文化,地面装有防滑地板砖,宽敞明亮、整洁舒适。各工作间的墙裙全部贴上瓷砖。配套用房包括操作间、加工间、备餐间,分开使用。备餐间对餐厅设有3个窗口,学生购买饭菜十分宽松。食堂操作间屋顶采用塑钢PVC防水,完全杜绝滴漏和渗透,安装排气排烟网罩,通风采光效果好。原料分类存放,且有标识。内部防火、防盗、防毒、防鼠、防尘、防蝇、防潮设施齐全,通风通光。食堂炊事设备配备齐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2、严把管理“四个关口”,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严把进货渠道关。大宗及常用物资(米、面、油、肉等)采购必须签订合同,选择具有一定资质、口碑好、讲信用的供货商进行合作,供货商必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复印件留存,然后方与其签订合同,确保进货渠道安全可靠。

二是严把检查验收关。食堂管理人员对进入食堂的原料及食品进行检查验收,标识明晰、批号齐全,对不合格的物品拒绝接收,严禁“三无产品”进入食堂。确保物品“五无”:无毒、无害、无腐烂变质、无污秽不洁、无异物混入。

三是严把操作程序关。炊事人员按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清洗、加工、配制、烹饪,做到生熟分开,摘菜间与清洗间、粗加工与细加工按规定严格分开,流程配制合理。严防烹饪不当引起食物中毒,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

四是严把食品销售关。饭菜花样常新,做到了物美价廉、质高量大,尽显人文关怀。食堂设有一周食谱公示栏。对每天销售的各种食品必须48小时留存,以备查验。售饭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穿戴好工作衣、帽,戴上口罩,以防售饭过程中的污染。

3、强化制度管理,确保学生满意。

一是建立了《食堂管理工作制度》、《食堂安全卫生制度》、《食堂卫生检查制度》、《食堂物资采购制度》、《物资进出登记制度》、《索证取票报批制度》及《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责任书》等一系列制度。二是领导抽查、分管部门日查。察看库存保管,察看饭菜品种,品尝食品味道,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三是校学生会查。校学生会每天安排值日学生在食堂监督,监督食堂饭菜质量、食堂卫生、服务态度等,监督就餐学生节约粮食,做到吃多少饭菜就买多少,绝不浪费。监督就餐学生用餐时有秩序的进入食堂,不奔跑、不喧哗、不打闹,做到文明用餐。爱护公物,保持餐厅设施完好。

每个月学校还要组织一次学生问卷调查,让学生对食堂伙食提意见和建议,学校德育处将这些建议或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向学校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学校再将好的建议反馈给食堂,让食堂

尽可能满足学生要求。通过以上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放心食堂”的创建工作。

二、创建“文明宿舍”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文明宿舍创建工作,努力建造住校部“幸福的港湾,温馨的家园”。制定了“教育生活化,生活课题化”文明宿舍创建方案,坚持执行7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安全、文明、和谐、温馨的宿舍氛围十分浓厚。

为从源头上规范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学校聘请了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工作责任心强的中年女性专职宿管教师,制定了《宿管教师工作职责》、《宿舍教师考核制度》、《宿舍教师效益工资评定办法》,严格寄宿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文明习惯的管理,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宿舍值周检查评分标准》、《文明寝室评比方案》,纪律设置“五条”高压线:夜不归宿;玩火抽烟;赌博喝酒打架;故意损坏公物。卫生实行五条线管理:毛巾一条线;牙具一条线;鞋子一条线;水壶一条线;被子横竖成线。养成归纳为“五不”即: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小便;不说脏话;不擅自使用他人物品。要求做到每天安排寄宿生在宿舍轮流值周,每月进行文明寝室的评比。

学校行政领导每天都带头与值周教师、生活指导共同到寝室,问人数、问有无生病、问纪律、问卫生,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

针对部分住校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在学校党员、团员中开展“大手拉小手”的帮扶活动,党、团员教师纷纷与住校生做朋友,制定帮扶计划,不定期找他们谈心、交流,沟通情绪,到宿舍探望,嘘寒问暖。每每见到这些老师,孩子们就如同见到了自己的亲人。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和雪中送碳,一次次地温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校十分重视对寄宿生的人文关怀,从细微处着手,润物细无声地关怀每一个孩子,每学期开设人际关系讲座,规范孩子们的日常行

为,学校还注意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了班主任做为本班学生的心理辅导员,设立寝室心理委员,开展同龄人互助活动。这些措施极大避免了学生由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恶性事件的发生。为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特殊的温暖,学校统计了每一位住校生的生日,在他们生日那天,校园广播站会准时为他们送上祝福生日的歌曲,食堂单独为他们做一顿生日饭,用真情弥补由于远离家庭产生的失落感。

学校是个大家庭。为了丰富寄宿生的课外生活,学校充分利用晚饭后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住校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深挖学生潜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学校还为寄宿生配备了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篮球、象棋、跳棋等各种体育器材,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寄宿生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劳动,学会了与人交往。

学校成立了由德育处、共青团、学生会领导下的住校生自主管理部。从住校生中吸收一些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自主管理部成员,参与住校生管理工作,定期召开例会,对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同宿管教师、学校领导共同协商解决。各楼层设有楼长1名,各宿舍设宿舍长一名,配合宿管教师负责本楼层及宿舍的卫生、内务等日常工作管理。

要想办好寄宿制学校,赢得好的口碑和社会效应,只有打消家长的顾虑和担心。为使家长了解学校和老师,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透明和开放,学校每学期组织召开两次家长会,让他们充分与任课老师、宿管理老师交流,让这些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同时,更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还不定期安排组织这些孩子的家长走进课堂进行听课、走进食堂、宿舍进行参观,并安排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食堂就餐,共同品尝美味的饭菜。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从疑虑变为了有信心,从担心变为了放心。

学校还将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照片、视频经过精心排版、编辑后上传到27团中学网上,让住校生父母在家就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与夸赞。很多家在附近的学生家长也纷纷来联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住进学生宿舍,一改在家自私、小气、依赖、懒堕的坏习惯,宿舍文明渗透到了家庭、到了社区。

2013年10月9日,第二师后勤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我校举办,27团中学被评为第二师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三个创建”活动示范学校。2013年12月我校评为兵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食堂”。

下载学校后勤管理应以人为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后勤管理应以人为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学校后勤管理

    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增强“服务育人”意识 三里营小学郭建忠 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而后勤管理是学校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古代兵法有云;兵马不行,粮草先行。从某种意义......

    学校后勤管理

    浅谈学校总务后勤管理工作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总务后勤管理也是一门科学。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改善,对总务后勤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

    浅谈学校后勤管理(范文)

    浅谈学校后勤管理“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学校后勤管理的好坏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我在学校搞了近五年的后勤管理工作,深知要搞好后勤保障工作并非易事,但只要加强管理,充分依......

    浅议学校后勤管理

    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发挥的作用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XX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小,校园总面积12000平方米,生均约150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1880平方米,生均约23平方米,现有在校生81人,教学班6......

    加强学校后勤管理

    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增强“服务育人”意识 三里营小学郭建忠 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而后勤管理是学校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古代兵法有云;兵马不行,粮草先行。从某种意义......

    浅议学校后勤管理

    浅议学校后勤管理 一人一题:孙朝文 学校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工作离不开后勤工作,而后勤工作只有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才有实质性的意义。 一、后勤工作对德育、智育、体......

    浅议学校后勤管理

    浅议学校后勤管理 一、后勤工作对德育、智育、体育的保障作用学校后勤工作不仅有育人功能,而且对全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工作起着重要的物质保障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决赛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我方的观点是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 在阐述我方观点前,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环境保护、什么是以人为本。所谓环境保护就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