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全面推进镇村一体化建设
我们平里店镇现有60个自然村,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全市属于规模比较小的乡镇,全镇现有三处幼儿园,其中包括一处镇中心幼儿园,一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处公办性质幼儿园,另有四处幼儿班,在去年全市幼儿园重新登记注册中因房屋不合格或者规模太小,现在整顿和取缔过程中。全镇现有420名幼儿,教职工42人。在当前农村幼儿园的生源日渐减少、农村老旧幼儿园逐步撤并取缔、农村幼儿入园距离逐渐拉长的现状下,急需要我们根据全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示范龙头的城镇一体化建设。
早在2014年,我们平里店镇就曾经提出并实施“一中心带四分园”的城镇一体化管理模式,而且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内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镇也是到了实施“一中心带三分园”必然阶段。我们计划在即将撤并的诸流、育才、西北障所在的东南片社区新建一所符合标准的公办性质幼儿园,现在暂定在西北障村幼儿园原址兴建,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带动童星幼儿园、吕村幼儿园和西北障新园的“一中心带三分园”管理格局。最起码保证了全镇幼儿能就近入园,且能在符合建园标准的规范化幼儿园中接受正规学前教育。但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比如童星幼儿园是一所资质较为雄厚的民办幼儿园,不论办园资产和现有生源数均高于镇中心幼儿园,如何让她以分院的形式归属于镇中心幼儿园,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吕村幼儿园和计划建设的西北障新园均属于村办幼儿园,且距离中心园比较远,如何进行管理,在资产方面如何和村委协商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另外镇中心幼儿园受现有规模的限制,很难进行扩建,公办教师数量不足,临时教师年龄老化等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很多事情想起来全是问题,而做起来就全是办法。因此面对存在的困难,我们不等不靠,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我们决定先避开老大难的体制问题,直接从业务管理下手,现将全镇幼儿园业务管理抓到手中,通过“五统一,五允许”凝心聚力,推进发展。这“五统一,五允许”分别是:
一、统一办园办园宗旨,允许个性化的办园思想和办园理念 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我们都要求全镇各园不以营利为纯粹目的,以“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宗旨,创办普惠性幼儿园,让全镇所有村庄的孩子有园可入,有学可上。同时我们要求全镇各园树立品牌意识,以“为幼儿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基”为广开思路,创立有内涵、有深度、有创意、有温暖、有个性的办园思想和办园理念,以自己独特的品牌和良好的声誉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二、统一业务培训,允许个性化教研
托幼办将指导镇中心幼儿园担负起全镇幼儿园业务指导和培训的任务,特别对于烟台市、莱州市教体局、莱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统一组织的各项学习培训活动,一定要全镇统一步伐集中报名参与学习,并认真写好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培训老师回到幼儿园后做好二次培训。同时我们允许幼儿园开展个性化的业务教研活动,比如我们镇童星幼儿园每周六都要组织教师教研活动,从建园至今已经快十年了,雷打不动,风雨无阻。镇中心幼儿园是在周三傍晚放学后进行教研,我们把教研活动的自主权充分下放到各园,让幼儿园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培训和提高。
三、统一比赛活动,允许园本特色活动
我们全镇每年都要组织一系列的集中统一的比赛活动,如三八趣味运动会、六一幼儿乒乓球操和掂球比赛,年终青年教师演讲比赛等,同时结合市教体局的学前教育宣传月和叨来咪艺术节,我们也会组织全镇的家长教师征文比赛和艺术节目评选比赛,以及平时的优质课比赛、室内外区域活动比赛、特色课程比赛和德育课程比赛等。每次比赛都是镇托幼办指导镇中心幼儿园统一组织,统一参与,统一评选。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大力提倡各园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本园的特色展示活动,比如以节日为载体的各项活动、六一嘉年华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我们全镇各园都是各自组织,凸显百花齐放的魅力。
四、统一幼儿园课程,允许不同特色的园本课程及区域活动 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要求全镇各园使用山东省统编教材,不允许私自乱征订其它课程和教材,并定期深入幼儿园进行检查指导,严禁小学化倾向出现。同时我们又鼓励幼儿园创新研发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和特色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幼儿园原创的,具有浓郁的地域和传统特色,土生土长的课程也具有扎实的生命力。同时要求各园因地制宜创设室内外区域活动,凸显本园特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五、统一课题研究,允许园本小课题研究。
为了规范幼儿园课题研究,对于市级以上的课题我们要求一定要报市局审批,市局统一组织的课题全镇幼儿园统一申报,统一教研,统一研讨,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结题。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规范课题申报研究。对于幼儿园的园本小课题我们大力支持,要求教师们有科研意识,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园本小课题的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规范的城镇一体化建设应该是体制理顺,产权统一,管理规范的模式,而结合我市各乡镇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保证全镇布局调整、统筹规划,解决了幼儿入园难的基础上,在镇中心幼儿园的统一指导和引领下,全镇各园在体制、产权上不变,但在园所发展和业务管理上统一步伐,也同样能达到“一体化”的效果。我们的目标就是注重统筹规划、坚持公益普惠、强化机制创新。有时不做大变革也能达到预期目标,曲线也能救国。在体制暂时无法理顺、产权暂时无法明确的前提下,我认为如果能把业务管理统一起来,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先把渠道肃清,慢慢引来活水,相信总有一天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18年3月29日
第二篇:因地制宜建设万顷良田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因地制宜建设万顷良田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吴江市土地学会科学发展观课题组
吴江同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区位于同里镇北部的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内,是同里镇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工程区涉及北联村、三港村、舍心村三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977户农户,农业人口3469人,总面积735.08公顷。
吴江市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致力于新农村建设,构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从江南水乡农村特点因地制宜谋发展,形成以下工程特点:
1、因地制宜保留水乡特点。位于工程区北联洋溢港自然村,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非常丰富,是苏州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居民集居点,自2007年以来已打造成江南水乡村的典范。因此北联洋溢港自然村保留于工程区内不予拆迁,该村总面积103.68亩。
2、拆迁安置推向城乡一体。工程区拆迁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50.7167公顷,涉及拆迁农户819户,拆迁人口2952户。据调查,工程区内选择进镇集中安置的农户为816户,进养老院安置的农户为3户。这种进镇统一安置又称产权调换,拟集中建农户公寓的安置,不再安排宅基地建设,由被拆迁户用货币置换款购买已建成的居民公寓,这样既要拆迁大量农民住宅,又要预建公寓房安置,还涉及农村村民身份的置换,政府工作量的巨大的。
3、复垦整理打造优质良田。该工程实施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农村耕地资源的集聚。从新增耕地潜力测算,工程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增加耕地168.734公顷,扣除河道和水利占地,可新增耕地161.654公顷;还有206.8053公顷土地改为灌溉水田。工程区灌溉水田由整理前277.772公顷,增加到646.0427公顷,打造高产优质基本农田。
4、不断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新方式。工程区内由大量农村村民需安置进农民公寓,村民身份置换后,带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有序、连片集中”,“以人为本、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工程区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在吴江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科学规划,配套政策的原则。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发展方针,坚持科学统筹发展规划的要求,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要加强配套政策,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村民身份置换,农民公寓房安置等配套政策,在不断深化中完善实施方案推进工程建设。
二、因地制宜,节约集约的原则。要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原则,确保建设工程后形成大面积高标准农田,实行规模经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同时又要整合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
三、政府主导,以人为本的原则。整个建设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主导,协调各部门协作,应明确规划、国土、财政、建设、农林、水利等各部门的职责,按照各自分工,密切配合、有计划推进。建设中尤其要以人为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取得农民认可,依法维权,维护社会稳定。
四、突出效能,讲究效益的原则。吴江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计划三年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工程建设必须突出效能。以精打细算的有效投入,求效率、求效能,求效益,从社会综合效益看实施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促进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同时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放在优先考虑的突出位置。
建设吴江万顷良田工程,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高标准科学规划,精细化实施建设工程
建设万顷良田工程,要面向现代化,立足综合示范,坚持高起点规划;立足科技兴农,致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立足管理增强农业,转变生产方式;立足和谐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农耕环境的有机统一,能防御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规划要精细、要超前,要以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农业示范园区为目标,通过对土地集中整理,为现代装备、先进技术、优质资本投放创造条件,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环境优美化、产出高效化”,实现“居住集中、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在科学高标准规划的基础上,施工精细化是关键。狠抓土地整理的精细化,对整理后的粮田要确保可耕种,尤其是村落居民点复垦整理的土地更要确保耕作质量,对耕地保护好耕作层,同时要做好相配套的景观整理和环境整治,对坑塘、废弃河道要确保整理到位,不留死角,以提高整理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土地整理平整度,灌溉设计,田间工程设计,防护林工程,水质等都必须严格标准。
二、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人性化做好拆迁安置工作
建设万顷良田工程,是为民服务的大好事,好事要办好,关键在以人为本,尤其在拆迁安置中涉及广大农民利益,一定要依法行政,人性化工作,维护村民权益。一要广泛宣传发动,宣传万顷良田工程的意义和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宣传拆迁安置后不再安排宅基地,向以公寓房为主的政策,宣传保障农民住房水平不降低的原则,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二要界定拆迁安置对象和具体拆迁安置标准,做到政策家喻户晓;三要按迁建方案明确置迁方式,实现货币安置和进镇统一安置(产权调换)的方式,并对特殊群体作出妥善,政府要启动农民安置房即农民公寓房建设,让农村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公寓房,看到政府人性化的诚意;四要做好一家一户补偿评估,签订好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书,以及公开透明的公示工作,通过细致耐心的工作,在维权中完成拆迁安置工作,做到拆迁前农民乐意,拆迁后农民满意,稳步有序地将原有零散的住房村民集中安置到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安置区内,实现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突显。
三、社会保障身份转换,规范化土地流转
做好农业人口安置保障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重要方面,工程区内共有977户农户,人口3469人,通过调查,区内所有农民都愿意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转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可获得每年每亩土地500元保底收益和红利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来保障相应的生活,工程区内所有住户都可享受吴江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为鼓励农民拆迁入住镇城公寓房,采取16周岁以下人员每人一次补助6000元,对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由政府给予每人3500元进入城保,到龄后按月享受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待遇,对原有农村基本养老人员,在原每月120元基础上,每月增加150元养老金,对选择城镇商品房安置和保留在村的农户,继续享受吴江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还就业培训,或土地流转后转为农业雇佣工人,或成为企业职工,或进入第三产业,做好农村村民身份置换。
同时规范有序地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让农民以入股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作为股东,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形式,参与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农业开发经营,主要收入有地租收入,农业政策性贴补收入,务农工资收入以及股权分红收入。经流转后,土地流转的收益分配,合作社实行保底收益和分红收益的办法,维护农民利益。对整理河道水面后新增耕地的流转收益,以及复垦宅基地后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所得的收益归政府,专门用于工程区内拆迁安置费用,对其他地类产生新增耕流转收益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
四、发挥政府职能,科学化监管是建设万顷良田工程的保障
建设万顷良田工程,政府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管缺一不可,是建设工程的强有力保障,政府的职责要抓好以下环节,一是规划环节,因地制宜,选址,定标准,作决策,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口聚居,规划现代化经营,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指导、把关、审核;二是政策环节,政府要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以推进工程建设,除了贯彻好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外,地方政府还要制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农村居民房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农村村民社会保障政策,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等等;三是组织运筹环节,要建班子有专门队伍,有部门协作机制,包括工程队伍,拆迁安置队伍,养老保险队伍以及做一家一户工作的村官队伍,同时还要有计划,有资金保障,政府要预建农民公寓房,以推动拆迁安置的启动;四是监管的环节,政府更多的是要加强管理,监督检查,要监督政策实施到位,监督工程进度质量,监管资金运作,监管农民保障工作维权到位,及时解决工程进度中各种困难问题,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力解决农民信访问题,以确保工程圆满和社会和谐。
(作者:诸镇康、徐根泉、顾奇栋、张建中)
第三篇:昆山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昆山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市委政策研究室 郝敬东
4月22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市委组织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班,赴江苏昆山实地听讲座、看发展、悟真谛,所见所闻,耳目一新,感受深刻,启发良多。昆山的发展可以用“五个先进”来概括,即:观念先进,规划先进,产业先进,管理先进,惠民先进。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学习。而其坚持从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入手,以自费开发为起点,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八个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的特色经验更是堪称样板,值得借鉴。
一、经验与成效
(一)推进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一体。2006年,昆山市按照全覆盖规划、片区发展和大区域联动发展的思路,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将市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全方位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从空间布局上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探索出了以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发展道路。他们打破原有乡镇村的行政界限,规划城市东、西部两个副中心和三个2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片区与片区之间通过便捷的快速通道连接,以绿地隔离,在规划上实现无缝对接、功能互补,最大程度地提升区域整体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目前,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5.1%。在城乡产业布局规划上,依托上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优势,先后规划建设了高新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花桥国际商务城以及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创新科技园、浦东软件园昆山分园、光电产业园和各镇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城乡一体、衔接紧密的光电、可再生能源、新材料、软件、传感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上下游产业链。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001.6亿元。同时,规划建设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产业化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发展优质粮油10万亩、特种水产10万亩、特色果蔬及花卉苗木10万亩。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达到65%,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一体化。统筹实施交通、水、电、气、生态环保等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形成了“六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市域交通大框架,境内各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600公里,高速互通10个,市域内任何地点15分钟能上高速,主城区30分钟能到上海或苏州。实行全区域组团供水,做到“一个龙头”供水;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镇集中、市处理”,做到“一个炉子”焚烧发电;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各区镇实现区域公交、有线电视全覆盖。推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留用地、土地有偿流转和宅基地置换等政策,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效载体;坚持“三个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使“三农”发展和村级经济得到了强力支撑。目前全市有四分之一的村年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所有行政村年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00万元。
(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保一体化。加快完善社会事业、公用设施、社会福利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累计投入45亿元,完善与片区规划相适应的教育布局;新建社区医院等医疗网点,形成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大批体育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市民文化广场等,形成了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大统筹城乡富民工作力度,建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和服务网络。政府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市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建立健全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惠农及农民权益“五道保障”,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450元,全市近10万老年农民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400元;实行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实行“拆一还
一、货币补偿”政策,农户动迁后平均可拿到3套住房,除自家居住外,可以通过出租、出让来增加收入。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1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74:1。
(四)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在生态建设上,将环保优先的方针落实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使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他们突出抓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园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减污增效,强制推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认证。加大水环境治理保护和投入力度,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深度处理、第二水源工程建设。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全面实施湖泊、河流“畅流清洁工程”,达到“水清、水活、水畅、水生态、水安全”目标。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称号。在社会管理上,探索“扩权强镇”办法,强化政府部门管理的综合协调功能,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工作新格局。建立“大城管”机制,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积极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在全市城镇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行综治、警务、调解、治保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治安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了社会安全系数。
二、启示与感悟
启示之一: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全方位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昆山的经验表明,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县(市)域为整体进行全方位统筹布局、全覆盖规划建设,是高起点、管长远、可持续的明智之举。近些年来,我市在小城镇建设上不贪多求全,突出重点建设15个中心镇,用城市化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毋庸讳言,我们抓的是少数,还仅仅停留在试点的水平上,并且存在着规划不科学、对接(与主城区)有缝隙、投入无机制、建设不平衡、管理缺章程等问题,致使城市化率偏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为此,我们只有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像昆山那样敢于探寻政策所未禁止的领域,突破体制机制瓶颈,统筹城与城之间的体系布局,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同时,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通过城乡一体化的组团式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襄阳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启示之二: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科学配置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昆山产业先进,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他们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等整条产业链进行招商,在各个园区类重点发展光电、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投资密度大、土地集约利用度高的新型产业,使园区土地对GDP的产出率平均每亩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政府鼓励企业建设向空中发展,车间第二层减半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第三层起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通过实施区域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企业对土地的利用从低效粗放利用向高效集约利用转变,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转变,全面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发展旅游和高效农业的4个乡镇,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旅游产业和高效农业健康发展。纵观我市,产业布局还不够优化,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层次还不够高端,除汽车等少数行业外,一些产业或高新技术含量不高,或具备高新技术性质但规模不大,或占地面积多而缺乏产业集聚效益;更有一些地方发展急于求成,引进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占地、资源不节约甚至是别人淘汰的传统产业,真正引进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不多,还停留在被动承接产业转移阶段,缺乏主动谋划和前瞻性;相当部分的工业园区存在着用地不集约、城市功能和园区建设没有有效衔接等问题,据测算,我市工业园区GDP的亩平产出率大约只占昆山的15%左右。为此,当前我市谋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方式转变和跨越发展,迫切需要按照“四个襄阳”的发展定位,以长远的眼光、战略的大局、科学的态度来规划产业,建设园区。同时,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启示之三: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是推进生态建设、确保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置身昆山,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乡镇小城市,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商务城保税区,无论是公路旁还是湖水边,到处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树木葱茏,赏心悦目。他们将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产业布局优先考虑环境容量,项目引进优先考虑清洁环保高端产业,生产开发优先考虑污染排放指标。其环保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高水平的园林绿化设计,大手笔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可谓独树一帜,让人叹为观止。具体到我市,必须进一步完善“绿色襄阳”建设规划,建立绿色清洁产业引进、生态农业工业旅游发展、生态系统建设恢复、污染企业排放指标监控、境内汉江水系保护等一系列考评考核体系,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并作为衡量工作业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襄阳山青水绿,使其真正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最宜居、最宜业城市,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八方来客,共促转型跨越,推动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启示之四:抓住优化服务这个根本,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昆山的软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政策宽松优惠,办事快捷方便,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他们的任何部门都不存在吃拿卡要行为,所有接报的事情都按工作流程限时办结,纪检监察对不作为的举报立查即处。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谁能抢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谁就能集聚起更多的发展要素、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我市近年来推行“阳光新政”、打造服务型政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昆山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少数部门和一些干部仍然存在着“松、懒、浮、慢、推、拖、怨、贪”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的理念,以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开放的人文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主动落实各项发展政策,深入进行“治庸问责”,弘扬“马上就办”,在各级各部门大兴“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开路,你困难、我帮助,你赚钱、我保护”的大开放大合作风气,打响“人气襄阳旺,环境襄阳好”的城市品牌,用真诚和主动的服务帮助群众、企业、客商解难题,办实事。
三、对策与建议
学昆山,比先进,使我们看到了差距与危机,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自愧不如的叹息中。我们应视差距为后发优势,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学习昆山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四个襄阳”建设中,如何更好统筹城乡发展,结合学习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认真谋划产业定位和布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动力之源。在“产业襄阳”建设中,我们必须学习借鉴昆山重视产业发展、讲求统筹协调、致力改革创新等一系列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加快转变、调优结构、城乡联动三个关键,认真谋划产业定位和布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作为我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现有各类园区为平台,不断强化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大基地建设。着眼于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补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坚持抓住汽车产业龙头,积极推动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拓展上下产业链条。
二是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尤其要结合东津新城和各县(市)新区建设,根据实际承接不同层次的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鼓励国内外知名商贸连锁企业和金融机构布局襄阳,积极培育市县主城区商业旺区,培育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加快物流园区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中介咨询、总部经济、金融保险、旅游与文化创新等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快发展来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使襄阳城市转型升级达到新的高度,以应有的实力引领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营造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为抓手,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创新载体作用,尽快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潜力、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吸纳高科技元素,支持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加大“隆中人才”计划实施力度,积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才高地,加强引进培育人才的政策扶持,以多元的资金投入、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城镇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关键。建议按照“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县域城市发展,突出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动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城镇和产业带聚集,构建新型现代城镇体系。
一是做强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遵循“新城东进,老城更新,四城一心,组团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建设“山水绿城,产业新城,旅游古城,商服名城”为目标,按照“适度超前,综合提升”的要求,坚持历史与现实、建筑美与自然美、历史文化资源与特色自然资源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地做好城市规划。加快推进东津新城建设,借助武银、郑渝高铁优势,发展新城总部经济,培育新兴产业,搞好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集行政、金融、文化、医疗、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城。全面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生态优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共享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是培植壮大县域中心城市。县域是城乡统筹的关键层次和核心舞台,为此,要集中力量做强做美县城。各地要统筹考虑产业支撑、建筑风格、城市品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新区开发档次,提高旧城改造水平,把县城建成各具特色的中心城市。着眼襄阳大都市建设,鼓励宜城、南漳加快城区拓展,推进其与襄阳城区融合发展;着眼副中心城市带动,把枣阳、老河口、谷城作为市域副中心城市,鼓励其拉开城市框架,逐步形成地区性中心城市,以带动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是完善提升小城镇。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来建设,突破只搞15个试点小城市建设的旧有做法,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全市98个乡级城镇,因地制宜地进行统一规划,实行统一政策。研究并推行强镇扩权改革,激发中心镇发展活力,建设一批能够集聚人口、产业、功能、要素的中心镇、重点镇。加大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供水、供电、绿化、亮化、治污向小城镇覆盖延伸。加快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兴建和改造乡镇书屋、文化站、医院和学校,不断完善小城市功能。以迁村腾地为基础,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分层次稳步引导农民向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集中,科学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城乡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珍惜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发展生态,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体系和生态屏障。
一是推进产业生态化。发挥襄阳生态良好的优势,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良好的地理气候资源,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南、保、谷三个山区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汉江绿色水产品基地和水果基地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按照“项目聚集、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思路,以“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为取向,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以便集中治污,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
二是搞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一坐城镇一片森林,一个村庄一处绿岛”的目标,充分挖掘地方生态特色,把城乡建设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生态环境等发展要素,科学规划城乡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按照“山环水抱,绿色襄阳”的定位,扎实推进城镇绿道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村等绿色工程建设。
三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实施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流失生物治理等工程;组织实施好汉江保护、矿区水土流失与矿渣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森林生态建设、农田生态建设、河流生态修复及河岸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实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任务,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设施建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实现富民福民。我们要用“发展创造幸福,幸福衡量发展”的理念,着力在民富上下功夫,在保障上求突破,不断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加大就业援助和创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免税等政策,让更多的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信、卫、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供水网、信息网、污水处理网、卫生保健网、义务教育网,使全市农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
三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养老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解决好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
第四篇: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更新时间:2007-8-27来源:tranbbs作者:佚名人气:[ 字体:缩小放大 ]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配套工程。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组织实施,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共享城市公交资源和文明成果,让农民兄弟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得到更大实惠。打破城乡二元分割
当前,一些地方城市公共交通和城乡公路客运在管理体制上、思想观念上、经营模式和行业管理政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交通运输生产力的发展。——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现象。一些地方城市公共交通由建设部门管理,城乡客运由交通部门管理,人为地形成两种政策、两种观念、两种运行模式,导致典型的二元分割局面。
——在观念认识上,建设部门管理的称城市公交,交通部门管理的只能称城乡客运,不能称之为城乡公交,稍有改动,就引发部门之争。
——在行业管理政策上存在着行业壁垒,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公交税费轻,而城乡客运税费重;城市公交充分享受城市资源(市区线路、站点),而城乡客运只能集中进站始发,不能享受城市资源。
——在运行模式上,城市公交组织化程度高,集约化经营,享受特许经营权,而城乡客运市场开放,多家经营,车辆实行单车承包、租赁经营。后者与前者相比,“散、小、多、乱、差”现象严重,落后于城市化推进要求。
以上问题的存在,只能通过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推进来解决。
推行一城一交管理体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冲破行业壁垒,做到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经营模式创新。
——在体制创新上,实行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一家管理,概念上总称城乡公交,税费上政策趋同,资源上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行城乡资源共享,使城乡始发站场、城市线路走向、上下客停靠点等切实体现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
——在思想观念创新上,树立一城一交的大公交理念。城市公共交通作为政府的公共资源,应按市场化运作理念,适度开放公交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在政策创新上,贯彻好上级法律、法规,开拓思路、用好政策,从不合时宜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城乡公交政策一体化。牌证政策、规费征收政策、税收政策、公共资源共享政策等都要突破旧的规定,服务城乡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在运行机制创新上,坚持公司“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的公车公营模式,切实解决“散、小、多、乱、差”的单车承包租赁这种落后的经营机制。
当然,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
第五篇:科学领导统筹规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重要使命。今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县始终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20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为主题,以2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30个整治村为重点,围绕“村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要求,科学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谋划,确立新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组织和群体要有效地进行活动,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领导。实施科学领导,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思路。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因地制宜与典型示范,富民惠民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望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科学的建设思路。一是明确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2006年至2008年抓试点、闯路子,2009年至2010年建机制、促发展;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抓完善、上水平,到2015年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一年启动,三年突破,五年变样,十年巨变。二是确立“六新”的建设目标。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塑造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村级班子焕发新活力,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达到“六有”,即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科学规划、人人有创业技能、户户有致富门路、家家有文明公约、处处有和谐环境。三是开展两个不同层面的示范。第一个层面是今年启动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主要在交通干线、城镇周围、旅游景点周边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布点;第二个层面是搞好30个整治村,主要以偏远落后的村为重点。四是确定了示范村“三整三改一分离”(整修村组公路、整治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电、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村“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污水,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的建设内容。
二、突出重点,迈出新步伐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既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把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大。每年力争引进过千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过亿元的2个,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强。发展特种水产养殖15万亩,扩张板块规模,做活百里水产走廊文章;将分散的农家乐升级为具有水乡文化的观光旅游线路,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品牌。三是把传统产业做亮。发展大户养殖,扩大生态养殖小区,年生猪出栏达120万头;发展生态优质稻种植20万亩,实现“国家级优质稻生产基础县”目标;发展千亩以上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0个,万亩蔬菜种植板块2个,打造无公害放心菜品牌。同时,财政投资100万元,重点扶持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优美的山丘型自然村落;水乡文化,田园风光的平湖型农民新村;文明秀美、和谐发展的社区型居民小区。二是从基础入手,找准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花钱最少、见效最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以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建设为突破口,政府每年每村安排20万元办点经费,采用村民理事会管理与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用五年时间基本达标。
3、突出发展劳务经济。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今年除上级投入外,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对通过培训并已安置就业的农民工每人补助500元,属特困家庭的每人补助1000元,计划年内培训6000人,安置5000人。二是创新办学模式,畅通输出渠道。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培训模式,整合县农广校、县职业中专及社会办学机构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委托培训的形式,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精心打造劳务品牌。形成农民培训、劳务输出、回乡创业、跟踪服务一条龙的长效机制。
4、突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所改革试点工作,综合设置机构,精减
人员编制。二是组建三大公司:即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公路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本运营,拓宽筹资渠道,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继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四是设立财政偿债基金,健全县乡偿债机制,落实化解村级债务试点工作,推进县、乡、村消赤
减债工作。
5、突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抓村干培训。一方面,组织示范村支部书记到市里培训,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拓视野、长见识,当好火车头;另一方面,组织第一书记、书记到县里培训,到兄弟县市参观学习,取人之长,学以致用。二是抓骨干培训,以村为单位,由县新农村办组织党员骨干在本村培训,到县内典型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激发热情。三是抓农民培训,由县新农村办牵头,县农科教办组织有关单位骨干下村,举行新农村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宣讲、实用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突出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一是解决“四难”问题。硬化所有的示范村通村公路,修好通组公路路基,解决“行路难”问题;鼓励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大病救助,解决“就医难”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助学工程,解决“上学难”问题;对受训农民实行直补,并安置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二是搞好扶贫帮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5的农村人口进低保,“一对一帮扶”工程,确保农村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三是实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三、强化措施,构建新机制
实施科学领导,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是一个探索积累的过程。对此,我们只有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创新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我们提出了“六个一点”:吃透文件精神、用足用活政策,上面争取一点;预算后再追加一点;部门参加示范村现场办公会支持一点;采用“双赢”式建设模式融资筹措一点;鼓励创业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捐一点;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出一点等多种方式,全县共筹措资金6.88亿元,实行项目运作,统筹安排,集约投放。
2、创新领导机制。采用“一线工作法”,创新领导机制。一是“书记工程”制度,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二是“三级联点”制度,县级领导联点,县直单位办点,乡镇干部驻点;三是“第一书记”制度,从机关选派20个优秀青年干部到示范村任第一书记,增强班子战斗力;四是“一对一帮扶”制度,全县副科以上干部均联系一个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五是成立“新农村办”,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3、创新激励机制。为了有力、有效、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办法》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奖励办法》,各乡(镇)、村相应制定了有关《实施办法》,特别是7个都市区乡镇和20个示范村力度更大。县委、政府明确规定:凡捐资万元以上,上光荣册;10万元以上的由县委政府授予“支持新农村建设突出贡献者”称号,实现了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建设。
4、创新参与机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县直单位新农村建设目标责任的通知》,县直各单位下基层排忧解难办实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一对一帮扶”活动,全县党员干部纷纷上户,进行产业扶贫;通过“示范组”、“示范户”评比活动,党员骨干带头筹资筹劳,农民积极自主建设;通过“双赢式”建设模式,激活民间资本,创业成功人士纷纷投资兴业,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形成了能人兴产业、农民建家园、干部搞服务的良好氛围。
5、创新竞争机制。示范村一定三年,实行动态管理。一是严把入口关。哪村农户热情高,自主建设好,班子战斗力强,工作基础好,并完善了申报手续,哪村就进入20个示范村行列。二是严把管理关。示范村建设实行一月一报告,一季一调度,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核。同时,分阶段、分重点逐项考核验收,实行滚动式管理。三是严把出口关。实行“半年整改,年终淘汰制”,对考核验收不合格、整改不到位的个别村,实行“末位淘汰制”,由建设进程快、特色明显的村递补,有效地强化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推动了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