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 宣城工作约稿)

时间:2019-05-12 16:0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 宣城工作约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 宣城工作约稿)》。

第一篇: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 宣城工作约稿)

港口镇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宁国市特色小镇建设实践

宁国市港口镇史称杜迁镇,建于宋朝元丰年间,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总面积97.1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是全国重点镇、安徽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6年,该镇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镇域经济转型升级,2017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

一、具体做法

一是顶层设计,以规划描绘小镇特色蓝图。在全省乡镇中率先开展特色风貌研究,编制了港口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将港口镇划分为副中心城区、生态产业园区、山门村特色风貌区、凉亭村树博片区特色风貌区、凉亭村龙窑片区特色风貌区、西村特色风貌区和太平港口村特色风貌区,从生态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城市功能等方面,明确了港口镇特色小镇的“1+1+5”发展框架。并以此为指导,结合5个特色风貌区的特色和优势,编制了千年龙窑、世外桃源、茶香慢城、树木博览和西村花鼓等五个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五个小镇形态各异,各有特色。如千年龙窑小镇体现的是“千年龙窑,世界唯一”的“龙窑文化”,世外桃源小镇体现的是深厚历史人文和隐士文化,茶香慢城小镇体现的是茶文化和养身之道,树木博览小镇体现的是异域风情,西村花鼓小镇体现的则是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

二是营造环境,以基建铺就小镇发展之路。在特色小镇打造上,港口镇以特色小镇规划为指导,以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前期准备为重点,积极为资本进入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资源向特色小镇倾斜。2017年,整合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农林水等项目资金9301万,主要用于小镇基础设施、公共景点和环境提升。通过改造提升,树木博览小镇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被列入宣城市首批特色小镇进行培育;世外桃源小镇核心村山门村被授予“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茶香慢城小镇核心村港口村被评为乡村旅游示范村,西村花鼓小镇核心村西村建成全市首个田园综合体。另一方面,按照规划积极为项目进入做好土地、山场、林场等资源储备,目前累计完成土地流转2300余亩。同时,为防止“资源碎片化”,所有项目包括土地、山场流转必须报经镇项目规划委员会批准。

三是远谋近施,以内涵提升小镇品牌影响。一方面,突出小镇特色文化挖掘和保护。围绕千年龙老小镇建设,积极开展龙窑资源和遗址普查,组织开展陶瓷工匠摸底,申报了柴烧龙窑制陶技艺和宣州窑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围绕传承皖南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了培育村级剧团政策措施,等等。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小镇知名度。举行了十省市环中国树木博览园山地自行车赛和“健康安徽”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举办了全市首届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展示民俗文化200余项,吸引8万游客参与;邀请中华陶瓷大师陶盟执行主席孟树锋、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夏高生参加港口镇规划及产业论证会,举办了“又见宣州窑——杨铎成陶艺暨千年龙窑获奖作品展”,吸引近万人次参观;举办全市首届“陶·品”设计大赛,“赏金花、品花鼓”戏剧文化周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这些特色小镇的景点在苏浙沪一带有较高的知名度,每逢节假日都有许多游客来此观光休闲。2017年,被评为“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年接待旅游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8亿元,带动1000户农民就业。

四是完善机制,以创新增强小镇发展活力。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工作推进上,建立了“条块结合、节点调度”的工作机制。打破分管界线,成立了以镇班子成员为组长,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村(居)党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特色小镇工作组,全面负责特色小镇各项工作。成立了项目规划委员会、项目前期、项目推进和项目督查四个工作组,对项目建设进行流程化管理。每月初下达项目节点任务,每月底实地督查,每月召开项目调度会议,没有完成任务的在会议上说明原因并做发态发言。运作模式上,成立了港盛旅游等经营性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主要承担承港口镇旅游及相关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开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职能,并通过对接交流、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和整合旅游资源。目前,港盛旅游投资公司已投资项目52个,投入3850.3万元,经营性投入占总投入的41%。同时,按特色小镇规划,将特色小镇开发、景区经营权、经营性项目汇总,编制了招商项目推荐书,力促引入项目与规划精准对接。目前,已有不少大型资本来宁接洽特色小镇建设,如中国二冶集团、葛洲坝集团、中城银信、云南建投、恒大集团等等。

五是组织领导,以党建增强小镇发展凝聚力。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村(居)党总支书记作为特色小镇工作组副组长,负责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一是开展素质提升工程。从2016年开始,港口镇围绕“学党性宗旨、知镇村规划、用法律法规、倡文明风尚、精技术技能”,启动了全镇党员群众三年轮训工作,力争让每一村民素质都有所提升。二是丰富信息交流渠道。港口镇建立了会议视频系统,使会议开到村一级,便于村两委能够及时准备了解会议精神;建立党建云系统和手机APP,让广大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特色小镇相关工作信息,并能通过手机表达自己意见;开设了“新港大讲堂”,让各村负责人走上讲台分享交流工作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更好地推进小镇工作。三是建立村集体发展基金。建立了“360”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基金,年初按照每个村不少于20万元的标准核定村级定额基金,用于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盘活村级存量资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实施特色小镇创建。

二、几点建议(启示)

一是紧密结合实际,突出“特”字。特色小镇建设应在充分吸收贵州和浙江等先行地特色小镇实践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宁国市港口镇既没有照搬照抄“浙江模式”,也没有刻意模仿“贵州模式”,而是实事求是,从镇域内的产业、资源、文化等因素出发,既借鉴了“贵州模式”的做法,对整个镇区发展定位和片区功能进行了全面谋划,同时也吸取了“浙江模式”的经验,围绕自身特色优势资源谋划了相应的5个特色小镇,从而避免了小镇建设“千镇一面”的尴尬,形成了具有港口镇特色的新模式。

二是坚持市场运作,体现“活”字。特色小镇的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入大企业、上市公司等投资主体,对特色小镇的运作实行灵活的企业化的运作和发展方式,政府不花钱或者少花钱,采取政府提供政策、土地和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和运营的模式的方式运作。同时,创新特色小镇的招商机制,确保“筑巢引凤”顺利实施,实现特色小镇产业的快速形成和人气的快速聚集。宁国市港口镇政府通过自己的公司负责将财政资金主要用于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资源的整合,为小镇发展奠定良好环境基础,并通过项目包装,成功吸引了多家大财团、大公司的关注。社会资本的注入,必将带动或催生小镇产业的发展,激活小镇的潜力。

三是加强统筹规划,强化“保”字。特色小镇涉及产业、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特色也无统一标准,为避免一哄而上,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是做好特色小镇工作的保障。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针对特色小镇设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在项目落地、用地保障、政策制定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协调。港口镇从全域发展和5个特色小镇发展的层面都做了构想和规划,以产业为基础,“产、城、人、文”的融合,成立工作组统一指挥,并以党建为纽带凝聚群众力量,逐步展现产业兴起,人气集聚,文化彰显的小镇风格。

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增添“色”字。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非常重要,在小镇的设计、规划和建设上,要注重突出小镇的“颜值”,优美的环境也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宁国市港口镇的特色小镇建设突出一镇一风格, 统筹美好乡村建设以及水利、农林、交通等部门的项目建设,把千年龙窑、世外桃源、茶香慢城、树木博览四个小镇按照4A级景区打造,西村花鼓小镇按照3A级景区标准建设,让特色小镇也成为景区级美丽乡村,增强对企业入驻和人流汇聚的吸引力,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体现产业经济特色的同时,使小镇成为港口镇乃至全市人民休憩、旅游、度假的目的地。

第二篇: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区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去年以来,根据省市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把特色小镇作为**新型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并鼓励培育一批区级特色小镇,努力将特色小镇打造成集“产、城、人、文”于一体的特色功能板块。目前,我区空港会展小镇、无想·国际创业小镇被评为市级特色小镇,石湫影视小镇进入市级培育名单,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更实的举措狠抓特色小镇建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多次专题会,专门研究全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汇聚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班子,将空港会展小镇作为“一号工程”由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推进,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服务其余9个特色小镇;区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召开工作例会,由常务副区长牵头负责特色小镇的整体申报、督查、协调工作;各街镇分别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镇建设推进工作,自上而下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线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设立区级专项资金,对每个市级特色小镇奖励500万元,同时对以特色小镇为平台实施的人才引进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给予优先扶持,对特色小镇区内优质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其申报省市重大项目。三是严格考评奖惩。区委、区政府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2017年重点难点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了区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奖惩机制,挂图作战、督办推进,并纳入镇街千分制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对连续两年未达标的特色小镇予以清退,发挥考评的“风向标”作用。

二、以更高的标准引领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因此,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是我区展开特色小镇布局的关键所在。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在先后赴成都双流航空动力小镇和杭州梦想小镇、艺尚小镇、云栖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高起点编制3个市级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及实施方案,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特色小镇有关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力求“谋定而后动”。同时,我区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将有关规划设计统一导入区级“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的无缝衔接、有效落地。二是注重产业特色。全区10个特色小镇均围绕新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其中:无想·国际创业小镇依托幸庄科技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构建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空港会展小镇依托空港枢纽经济区,大力发展会展产业;石湫影视小镇依托国家级影视基地,主攻影视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三是注重功能叠加。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叠加,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内涵和特点。对此,我们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精心选择了工业会展、创业服务、影视文创等一批新兴产业进行重点打造,并配套一定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服务功能,力求以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布局。比如,石湫影视小镇紧紧围绕碧桂园、南工大浦江学院、省二师院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无想·国际创业小镇紧紧围绕城南新区人才公寓、市民中心、万达广场等功能设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三、以更新的模式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精心构建“边申报、边建设、边引资”的建设推进机制。一方面,大力推进PPP合作。区政府成立了PPP工作推进小组,专职负责PPP项目推进。2016年底,我区成功举办首场PPP项目推介会,近百家知名央企、上市民企竞逐我区640亿元PPP项目。目前,空港会展小镇PPP项目实施方案已基本完成,近期将发布招标公告;无想·国际创业小镇的幸庄科技产业园一期PPP项目完成初步方案,正在启动与中冶天工集团等知名央企的合作洽谈;石湫影视小镇PPP项目正在与台湾汉声文化等洽谈合作,实施方案将于今年一季度编制完成。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空港会展小镇方面,2016年11月4日,**空港会展小镇签约仪式在**举行,区政府与华夏幸福、法国智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刘市长亲临现场鉴证签约并致辞。2016年底,区政府与禄口机场结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机场国际快件中心项目已签约、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机场航食、联合领航机场大通关等重点项目即将签约落户。无想·国际创业小镇方面,积极对接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上海张江高科园区,洽谈其以轻资产管理输出模式,组建联合体参与小镇建设运营。目前,幸庄科技产业园一期成功开园,引进企业近50家、在孵项目21个。石湫影视小镇方面,2017年2月15日,我们诚邀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先锋书店创办人钱小华等知名文化界人士来溧现场考察,洽谈有关合作项目。同时,我们还主动对接省基金管理办,全力争取省基金小镇项目落户**;积极邀请中再保险董事总经理姚浩,来溧现场考察保险另类投资特色小镇选址,双方合作洽谈正在有序推进。

四、以更优的服务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着重在政务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一方面,强化政务服务。积极推进省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试点,率先公布行政权力清单,组建区行政审批局和“投资建设代办服务中心”,实施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和“前店后厂”等审批创新举措,全面推行项目代办员制度,为企业提供定制式、保姆式服务。目前,区级行政许可事项由483项削减至172项、审批时限压缩50.6%,并联模拟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另一方面,强化要素保障。鼓励特色小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城镇用地再开发,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对优质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大力引进产权交易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等高水平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化的银政企对接机制,制定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意见”、“转贷应急资金办法”等扶持政策,设立3亿元产业扶持资金和中小企业过桥资金,探索建立区级城建基金和产业基金。

各位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区特色小镇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我们深知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标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我区将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按照刘市长的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推进市区特色小镇建设,力争1—2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名单,3个市级特色小镇上半年开工建设、明年初具形象,并争取白马农科小镇、白马文博小镇、洪蓝大明爱情小镇、和凤渔家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进入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第三篇:**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龙江县头站镇尹波干菜特色小镇

建设情况

头站镇位于龙江县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北与景星镇毗邻,南与内蒙扎赉特旗相连,齐乌线、景头线贯穿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幅员面积600.71平方公里,人口3.0万,下辖10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全镇拥有30万亩肥沃的黑土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是龙江县粮食主产区,同是也是齐齐哈尔市蔬菜和干菜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们抢抓国家大力培育全国特色小镇的历史机遇,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予以扶持,重点支持干菜小镇建设发展。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规划

(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头站镇处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腹地,第一积温带下限,年积温在2750℃,年降雨量在400毫米,自然景观优美,生态资源良好,境内三河一湖,水质优良,灌溉水源为瓮泉湖水,水质检测为弱碱水,种植环境无污染,周边绿水青山,半径50公里内无工业企业,是蔬菜种植的“黄金区域”。

(二)有突出的特色产业基础。

头站镇多年以来农民就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头站白罗卜、小辣椒远近闻名,近年来,我镇将蔬菜种种植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全镇10个行政村每村都有扶贫小菜园,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主要以小辣椒为主,种植的收益为全镇贫困户分红,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和技术,为发展干菜项目奠定了基础。尹波干菜项目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架油豆2000亩、胡萝卜3000亩、大白菜2000亩、水果萝卜和白萝卜2500亩、桔梗500亩,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

下一步重点以架油豆、胡萝卜和药食两用桔梗为主栽品种,扩大生产规模,2020年辐射到团结村,基地种植面积计划达到2万亩以上,2021年辐射到南华村、二沟河村,基地面积种植计划达到3万亩以上,2022年辐射到全镇适合种植蔬菜的村,基地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万亩以上,占全镇耕地的16.7%。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头站镇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干菜生产和批发基地。

二、目前推进情况

头站镇尹波干菜项目于2017年落户,是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项目。项目投资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420平方米,2019年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架油豆2000亩、胡萝卜3000亩、大白菜2000亩、种植水果萝卜2500亩、桔梗500亩,在基地生产方式上,采取品种、育苗、技术培训、生产指导、检测销售五个统一,保证每一株蔬菜都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基地建成干菜生产线2条,鲜菜生产线3条,生产工艺国内领先,日产干菜1万斤,鲜菜3万斤,年产干菜总量可达1000万斤,鲜菜3000万斤。产品加工过程中实现了全程无污染、零添加、干菜有外观美、口感好、耐储存的特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

三、工作推进中的经验做法

一是建基地,壮大干菜产业种植规模。

依托头站镇蔬菜种植的传统优势,积极建设蔬菜产业现代化种植基地,全面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目前尹波干菜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要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村屯,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干菜生产和批发基地。

二是建企业,提升干菜产业服务水平。

为全面提升干菜产业化发展水平,尹波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占地2万平方米干菜加工车间,上干菜生产线2条,鲜菜生产线3线,年产干菜1000万斤,鲜菜3000万斤,并对干菜购销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进行了完善,有效促进了干菜交易市场经营商户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基地与精准扶贫进行有效对接,尹波干菜可就地转移劳动力47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2017到2019年户均增收1万元。

三是创品牌,提升干菜产业品牌影响力。

为全面提升干菜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我镇抢抓“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战略机遇,正在积极注册“尹波干菜”“寒地干菜”“驿站干菜”“老区干菜”等品牌,有效提升了头站干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我镇积极申报欧盟农产品质量认证,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驰名商标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力争打造干菜产业全国知名品牌。以便产品日后打入国际市场。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特色小镇前期投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协助推动的模式,受资金影响,特色小镇做大做强资金是发展的瓶颈;

二是特色小镇在“特”上还不够明显,缺乏高大上,在差异化、个性化上进一步做文章不足不深;三是特色小镇的产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强。

五、下步工作打算

总体思路是采取“特色小镇+”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是“特色小镇+电子商务”模式。

借助龙江电商平台、龙江鲜生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网络营销,把注册的“尹波干菜”“寒地干菜”“驿站干菜”“老区干菜”挂到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组建头站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整合现有网商资源,为尹波干菜搭建网络平台,同时全镇镇村干部利用微信、QQ、微博等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头站干菜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年销售额实现300万元。

二是“特色小镇+小菜园”模式。

现在各家各户小菜园,不上肥、不打药,土壤无污染,特色小镇充分挖掘小菜园资源,采取为农户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指导、统一检测销售的“五个统一”模式,企业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生产蔬菜交由企业回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同时将各村扶贫小菜园纳入特色小镇范围,2020年计划带到全镇1000户,小菜园种植面积达3000亩,2021年带到全镇3000户,小菜园面积达5000亩,2022年带到全镇5000户,小菜园面积达8000亩以上。要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三是“特色小镇+观光旅游”模式。

要将特色干菜发展成集蔬菜种植、农业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静态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现代化的参与性的外出休闲模式,备受认同和青睐。人们对良好的休憩环境的渴望,小镇恰恰满足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心里要求。大大缓解了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感,观光采摘休闲式的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而且正形成一种潮流。由单一的蔬菜种植转向采摘与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的开发,使特色小镇更具活力和生机。

第四篇:山东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实践

山东省小城镇及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实践

各地示范镇、中心镇建设实践表明,政策是小城镇发展的启动力和助推力,一些有独特资源优势的小城镇,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两三年就能发展起来,土地、资金、税收、棚改等支持政策的助推作用十分重要。2012年山东省启动“百镇建设示范行动”,通过扩权强镇、保障用地、扩大财权、金融支持、资金扶持、引进人才、优化机构等政策支持了200个示范镇建设。经过3年时间,200个示范镇各项经济指标远超过同期全省相应指标增长幅度;镇区人口平均3.6万,是全省镇均水平的2.25倍,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现将《山东省小城镇及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践》印发各地,供学习参考。

山东省辖137个县(市、区),1826个乡镇(街道),8.5万个村居,全省陆域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191万人。过去全省小城镇存在着要素吸纳和集聚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城镇管理效能不高等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改革发展问题,先后实施了“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提升行动”,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同时,注重小城镇特色发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挖掘了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塑造了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美丽宜居小镇,打造了一批产业特色强镇。

一、发挥示范镇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2012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在实施扩权强镇、保障发展用地、适度扩大财权、加大金融支持、加强资金扶持、培养引进人才、优化机构设置等七个方面制定了创新性的优惠政策。经过四年发展,山东省小城镇建设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山东省有全国重点镇20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4个、宜居小镇3个;省级示范镇20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6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57个、宜居小镇47个。有称号的特色镇总计有331个,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30%。形成了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省级中心镇、特色镇等分层分类、梯度培育、特色发展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规划引领,依靠科学规划引领小城镇建设。出台了《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山东省小城镇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各类特色镇编制相应专项规划,省级示范镇建成区编制详细规划,对开发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强化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全省1826个乡镇(办事处)全部设立行政编制的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延伸到小城镇,镇区范围内的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养护、镇容秩序、环境卫生、违法建设管理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近四年全省累计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600多亿元,全省小城镇人均道路、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18.17平方米、5.47平方米,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1.64%、63.74%,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6.70%。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省小城镇均建有“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200个省级示范镇建有省级标准化中学283所,标准化小学529所,省级标准化幼儿园736个、标准化卫生院271个。

(三)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小城镇发展能力。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坚持走差异化、规模化、特色化的道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各镇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选准主攻方向,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推动产城一体、镇园融合发展。集中建设发展产业园区,吸引大中型企业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吸引镇域内和周边乡镇的企业向园区集聚,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资金方面。累计下拨省级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53.26亿元,争取省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专项支持示范镇产业发展。二是土地方面。每年为示范镇直供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优先在示范镇安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三是扩权强镇方面。赋予省级示范镇县级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和工程建设、市政设施、市容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权,县级有关部门在示范镇设立分支机构。

二、小城镇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效果明显

(一)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2-2015年,镇域经济发展迅速。其中,200个示范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3.96%、33.44%、15.59%,远远超过同期全省相应指标增长幅度。2015年200个示范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41亿元,同比增32.8%,比建制镇平均增幅高9个百分点。广饶县大王镇、济宁兖州区新兖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

(二)镇区规模迅速扩大,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小城镇各类规划实现全覆盖,各项建设规范有序展开。其中,200个示范镇建成区面积、人口分别比2012年扩大296平方公里、236万人;镇均人口3.6万人,是全省镇均水平的2.25倍,为全省城镇化率贡献了7.6个百分点。目前,有47个示范镇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其中广饶县大王镇、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镇区人口超过10万人。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小城镇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其中,200个示范镇镇区道路硬化率和亮化率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60%,高于全省46.9%的平均水平;建有垃圾转运站431个,镇垃圾处理率为100%;镇区绿地率达到32%,高于全省16.74%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四)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小城镇抢抓机遇,积极探索,以“扩权强镇、提质增效”为重点,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户籍管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有20个示范镇成为省级以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共承接下放审批等权限1326项,县镇关系有效理顺,配套改革持续跟进,基本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管理扁平高效、人员配备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镇域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五)政策效应不断放大,经济支撑作用凸显。各项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城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极大地增强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大批生产要素向示范镇聚集,200个示范镇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城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四年来,200个示范镇共完成各类投资2975亿元,建设园区477个,发展企业9188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01个,示范镇成为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示范镇成为县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在产业布局、功能区划、要素配置等方面与县城协调互动,与县域中心产业形成梯次发展的格局,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防范风险,为县域经济的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城镇特色初步彰显,宜居宜业融合发展。200个示范镇中有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24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3个,历史文化名镇9个。如莒南县大店镇启动了4平方公里的古镇庄园规划建设,整个镇驻地仿古建筑形象进度达到95%以上;单县浮岗镇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浮龙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着力打造休闲旅游特色城镇,先后开发建设了太阳部落、天颐湖、天乐城等精品旅游项目。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初具小城市形态。

三、创新政策措施,探索小城镇发展新路径

(一)把握新趋势,运用政策措施扶持小城镇。开展示范镇提升行动,实施“1 3 10”工程,分三个层次发展小城镇。一是10个小城市:选择10个左右综合承载能力较强、发展优势比较突出、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小城镇,到2020年,培育成镇区人口超过10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比较完备的小城市,每镇每年补助2000万元。二是30个重点示范镇:选择30个左右发展基础较好、要素集聚达到一定水平、镇区人口超过3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的小城镇,到2020年,培育成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示范镇,每镇每年补助1000万元。三是100个特色小镇:“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创建、培育100个左右产业上“新而特”、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小而精”、形态上“小而美”的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用特色彰显小镇魅力,成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

(二)突出新特色,分类指导小城镇健康发展。继续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宜居小镇等特色村镇评选工作,省财政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一是对于历史文化加强保护性开发建设,切实保护好古村落、老街巷、特色民居。二是对于产业特色强镇,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配套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做特。三是对美丽宜居小镇,运用先进理念,加强改革创新,优化小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个性彰显、宜居宜业的美丽小镇。

(三)采取新方法,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城管综合执法向示范镇和社区延伸,开展“数字化小城镇管理”。二是推进城镇管理转型。实行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培育和发展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参与、承担示范镇公共事务管理。三是开展综合整治。通过建筑立面改造、广告牌匾规范、人行道路铺装,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改善和提升示范镇环境面貌。

(四)探索新机制,激发小城镇建设发展内生动力。着眼下一步小城镇改革发展,突出创新重点,拓展创新范围,提高创新层次,为小城镇发展释放强大的内生动力。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真放、实放,将乡镇急需管用的权限下放到位,同时加强指导,确保乡镇能够接得住、用得好。

第五篇: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等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7-12-04 【生效日期】2017-12-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

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现就规范推进各地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探索。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路子,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

坚持因地制宜。从各地区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数量要求和政绩考核,防止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坚持产业建镇。立足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防止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防止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坚持市场主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动多元化主体同心同向、共建共享,发挥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和加剧债务风险。

二、重点任务

(三)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各地区要准确理解特色小镇内涵特质,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推动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各地区可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产城融合,循序渐进发展“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镇;依托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培育发展卫星城,依托有特色资源的重点镇培育发展专业特色小城镇。

(四)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浙江特色小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备相应的要素和产业基础。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要按规律办事,树立正确政绩观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科学把握浙江经验的可复制和不可复制内容,合理借鉴其理念方法、精神实质和创新精神,追求慢工出细活出精品,避免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布局,走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避免盲目发展、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

(五)注重打造鲜明特色。各地区在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竞争。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方向,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六)有效推进“三生融合”。各地区要立足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间,防止将原住居民整体迁出。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建设运营及公共空间。保护特色景观资源,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七)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各地区要以企业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主力军,引导企业有效投资、对标一流、扩大高端供给,激发企业家创造力和人民消费需求。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避免项目简单堆砌和碎片化开发。发挥政府强化规划引导、营造制度环境、提供设施服务等作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要过度干预。鼓励利用财政资金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发起特色小镇建设基金。

(八)实行创建达标制度。各地区要控制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数量,避免分解指标、层层加码。统一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取消一次性命名制,避免各地区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

(九)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各地区要注重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尽可能避免政府举债建设进而加重债务包袱。县级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的风险预警地区,不得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立项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债务率、现有财力、资金筹措和还款来源,稳妥把握配套设施建设节奏。

(十)严控房地产化倾向。各地区要综合考虑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吸纳就业和常住人口规模,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并结合所在市县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确定供应时序。适度提高产业及商业用地比例,鼓励优先发展产业。科学论证企业创建特色小镇规划,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

(十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各地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划定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边界,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鼓励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面实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特色小镇四至范围,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体育和农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

(十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各地区要按照《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依据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原则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严禁以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名义破坏生态,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区域,严禁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严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产业准入关,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强环境治理设施建设。

三、组织实施

(十三)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区要深刻认识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以及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十四)压实省级责任。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按照本意见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及时规范纠偏,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创建数量和配套政策,加强统计监测。

(十五)加强部门统筹。充分发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工作,加强对各地区的监督检查评估。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

(十六)做好宣传引导。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宣传作用,持续跟踪报道建设进展,发现新短板新问题,总结好样板好案例,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的良好氛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7年12月4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 宣城工作约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 宣城工作约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2015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提出全省力争通过3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

    乡镇抓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乡镇抓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今年以来,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坚定XX路,建设XXX”战略部署,以“建设XXXX小镇,争当全域旅游示范”为总目标,以“宽严相济、风雨同舟......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特色小镇建设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特色小镇建设 【背景链接】 2017年7月,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称,各地要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不盲目拆老街区,......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2011-12-30 16:12:38) 转载▼ 标签: 分类: 党派人生 杂谈 大如小城,小如街市,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的韵味,虽偏居一隅,却从不乏人气,这是世界......

    小镇建设,从“旅游”到“特色”

    小镇建设,从“旅游”到“特色” 2011-06-24 06:47:38 来源: 云南日报(云南) 转发到微博(0)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连芳 2011年云南的初夏,正是高山杜鹃怒放的时节,不......

    特色小镇地下空间建设模式(参考)

    特色小镇地下空间建设模式 根据领导交办,9月4日政府办召集发改、国土、住建、规划和特色小镇指挥部进行专题会议讨论,对特色小镇地下空间建设工作作了具体研究,提出以下建议,请......

    2021年特色小镇建设专题报告供借鉴

    2021年特色小镇建设专题报告供借鉴仅供参考今年以来,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共谋划建设小镇、小镇、小镇、小镇4个乡镇,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特色小镇建设情况(一)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