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试卷86分
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试卷
1.单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特色小镇实行“政企合作”的实施运营机制,政府主要是()。
A.规划引导
B.项目运营
C.产业投资
D.资金保障
2.加强特色小镇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可以通过工业遗产等的保护修缮利用,建设(A.物流园区
B.工业园区
C.创意社区
D.房地产项目
3.特色小镇的设立采用什么方式?()
A.创建制
B.审批制
C.备案制
D.申报制
4.特色小镇应坚持()。
A.人才建镇
B.产业建镇)。C.生态建镇
D.文化建镇
5.特色小镇是()。
A.行政建制镇
B.集镇
C.产业园区
D.创新创业平台
2.多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主要体现在()。
A.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B.建设共性技术实验室
C.建设旅游服务设施
D.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2.特色小镇发展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A.为产业特色发展创造了新载体
B.为拉动有效投资提供了新动力
C.为城镇化发展开启了新模式
D.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了新路径
3.特色小镇要求“三生融合“,“三生”是指(A.生产))。B.生活
C.生态
D.生命
4.特色小镇在空间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A.规划控制区
B.建设区
C.特色产业区
D.核心区
5.特色小镇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A.最能成长
B.最有基础
C.最大规模
D.最具潜力
3.判断题 【本题型共3道题】
1.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应该“大而全”。
Y.对
N.错
2.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存在着概念泛化的现象。
Y.对)的特色产业。N.错
3.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Y.对
N.错
考试分数:86分
第二篇: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蒋伟涛(方塘智库学术委员、《豫村里的中国》作者)
目前来讲最具有潜力的特色小镇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民居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和休闲、商务、度假等“驿站”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可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内核,以周边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红色资源、历史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为补充,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又可承接规模旅游的特色格局。
“驿站”模式,以生态元素纷呈的特色建筑为“巢”,吸引各类符合小镇预设功能的特色经营者(如商业、商务、运动、娱乐及度假酒店、各类馆吧等经营者)和部分富裕人士“进驻”小镇,打造成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驿站”,以及可供商务等特别活动的“基地”。
10月底,我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彰显衢州的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围绕我省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具有我市特色及优势的新材料、新能源、水资源、现代农业等产业,以及茶叶、根雕、赏石、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借助金融+、文化旅游+、互联网+、治水+等功能,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自2015年开始,全市按照“分级培育、分类管理”和“谋划一批、创建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启动特色小镇“5281”工程:5年内形成50个以上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其中20个以上达到市级特色小镇创建要求,8个以上达到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要求,努力实现1000亿元固定资产有效投入的目标,形成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投入、小载体大产业的新格局,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篇: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即为有特色的较小的城镇。从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来看,国家鼓励支持建设的“特色小镇”有两种类型: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文)所指的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一般为县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主要特点是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浙江省模式的特色小镇。根据浙江的经济结构、地域产业关系,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定义: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综观全国各地的实践和国家三部委的文件精神,我们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包括不同模式的探索。它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它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特征和建设经验
浙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所有特色小镇要求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通过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使特色小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此确保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绿色、可持续。
二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浙江特色小镇以原有的“块状经济”为建设基础,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定位聚焦七大万亿新兴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实行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
三是规划建设严谨精美。浙江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立足自身资源实行嵌入式开发。小镇强化人文区位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强调“精而美”,建筑形态要求“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四是运作机制灵活务实。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浙江省对创建成功的特色小镇给予小镇建设50%的土地指标奖励,在财政上给予“三免两减半”的资金扶持,土地供给有奖有罚,财政扶持验后返还。
二、晋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强、小城镇建设品位不高、发展方式粗放,资源供给紧缺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不仅可以完善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拓展新空间、集聚新人才、形成新产业,摆脱我市过去工业化和城镇化脱节的矛盾,还可以增加充足、体面的就业岗位,吸引周边农民到城镇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的有效举措。
(二)特色小镇建设是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
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受地形地貌与矿产资源的双重影响,我市产业和城市发展正面临发展瓶颈。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张、投资增加、规模扩大带动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特色小镇建设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产业生态圈,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力布局综合效益。能够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特色产业,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推进晋城特色小镇建设,能充分利用晋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培育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并产生示范效应,推动我市空间布局优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特色小镇建设是聚集高端要素、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传统的资源优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由于管理粗放、生产链条短、产品层级低等问题,效益逐渐下滑,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大幅衰减,亟待集聚新的发展动力。
从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上来看,就是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促进创业创新的开放共享的巨型众创空间。通过对我市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仅能推进与我市特色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等入驻特色小镇,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种类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小镇集聚;还可以激发内在的创业创新动力,打造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
(四)特色小镇建设是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凝聚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
从目前我市产业发展整体情况来看,虽然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但区域特色比较鲜明,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经济板块。在这些产业集中地,有不少各具特色、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乡镇,已经具备了发展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
通过对我市特色小镇的打造,能够进一步挖掘整合各区域的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的复合产业集群。摆脱过去传统产业布局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的“产业雷同”现象,同时又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与文化传统、社区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彰显晋城产业特色、突显人文底蕴、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三、晋城市建设特色小镇的基本思路及目标定位
(一)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人口集聚为基础,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强化改革创新支撑、精准政策扶持,注重特色打造、示范引领,坚持集聚发展、差异发展。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支点,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园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努力建设一批自然生态优美、产业特色鲜明、规划严谨科学、运作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使其逐步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载体。
(二)创建目标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到2020年,全市创建国家重点特色小镇5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10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15个左右。在全市创建3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一是加快国家级特色小镇润城镇的建设,充分对接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市政府牵头以沁河流域古堡建筑为依托,积极申报建设沁河流域古堡文化创意省级开发区,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古堡重镇。在神农、巴公申报成功后,继续支持马村、大阳、北留、嘉丰、端氏等重点镇积极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
二是把拟申报国家级特色小镇单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推荐一批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名单,指导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建设单位做好规划设计,协调推进项目投资建设。力争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都要有2-3个省级特色小镇。
三是制定出台我市《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方案》,培育创建市级特色小镇。明确全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目标、扶持政策和协调推进机制,通过3-5年的扶持培育,除积极培育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特色小镇外,再培育创建15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使全市特色小镇总数达到30个左右,加快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特色小镇梯度培育、上下联动、滚动推进的培育创建格局。
(三)定位布局
结合我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特征,挖掘特色,找准定位。通过引导、培育、推动、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类特色小镇。
新兴产业小镇:加快培育具有较好基础的光机电、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高新科技产业,与当地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打造以智造为引领、以创意生活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为目的的特色小镇。比如,依托装备制造业,可打造巴公、马村工业博览小镇;依托生物及医药业,可打造兰花医药健康小镇等。
经典产业小镇:立足于现有坚实厚重的传统产业基础,选择以工业为主导、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镇,以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引领规划建设一批经典产业小镇。比如:泽州南村铸造小镇,阳城安阳陶瓷小镇,阳城八甲口纺织小镇、陵川六泉中药材小镇等。
历史文化小镇:通过挖掘区域内历代名人人文资源,突出文化内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型小镇。比如:沁河流域古堡小镇、大阳民俗旅游古镇、珏山文创小镇等。
休闲养生小镇: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旅游功能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可以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小镇。比如丹河慢生活小镇,蟒河氧吧小镇、陵川王莽岭健康小镇、沁水下川养生小镇等。
生态农业旅游小镇: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田园景观优美、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品牌优势显著、信息化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镇,按照“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培育创建一批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互联网小镇。比如城区司徒民俗文化小镇,阳城次营、寺头蚕桑文化小镇等。
四、晋城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创新理念,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意义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培育创建特色小镇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的理念和战略意义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推进办法,大部分特色小镇处于前期谋划和打基础阶段,开工建设的项目屈指可数,建设成效仍不明显,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我们必须创新理念,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建设在创新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紧抓机遇、高度重视、趁势而上。市县两级要抓紧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尽快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我来建”。
(二)要注重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布局全市特色小镇建设
要创新规划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全域规划,合理确定小镇建设规模和功能定位,切实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过程,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我市典型特征的特色小镇整体格局和风貌。
要注重各种规划的衔接,以“多规合一”的思路谋划本地区特色小镇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确保特色小镇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统筹衔接,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使全市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与全市空间规划布局相对接,实现以规划“定空间、定产业、定项目”。
(三)要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小镇
要立足我市自身条件,突出区域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当地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同时,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聚集,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要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基层探索的积极性,研究制定“一镇一策”,构筑特色领域的政策高地,吸引相关企业进入,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到小镇来创业创新。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更好的配套协作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四)要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优先,打造优美宜居的特色小镇
要建构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科学决策机制,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杜绝高污染、高投入、高耗能产业产品。着力聚焦七大新兴产业,打造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和完善传统优势产业,从粗放式、外延式转向集约式、内涵式,积极采用现代工艺技术,锻造现代工匠精神,提升品质和品位,以实现产品的创新升级。
在我市特色小镇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上,要着重突出生态、绿色、节能主题,实施低冲击式、“嵌入型”的开发建设模式,利用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条件,充分发挥人文、环境特色和优势,用新材料、新技术打造低碳、舒适、宜居的空间环境。要避免“立竿见影”的惯性思维,防止追求短期政绩和“面子工程”的现象。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生态宜居,富有晋城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特色小镇。
(五)要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有力展开
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联动和协调,合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有力开展。加强用地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对于建设特色小镇的用地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建成后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财政返还和奖补。整合优化政策资源,在配套设施建设、金融扶持、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对特色小镇给予政策支持。
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每个特色小镇都作为一个小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允许小镇根据发展需求先行先试,鼓励各地创新特色小镇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在政策供给上做“加法”,在审批管理上做“减法”。创新招商机制和运作机制,通过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打造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高端产业项目和人才的招引力度。改革创新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入各类基金以及运用ppp等建设模式,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开发最大合力。
第四篇: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召开,为中国城镇化走向献计献策
8月22日,2017特色小镇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金诚集团主办,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指导。
当天的活动安排分为媒体发布会、媒体群访和高层研讨会三部分。
在媒体发布会上,主办方金城集团董事长韦杰首先致辞。韦杰说:特色小镇是当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升级的意义,不仅仅是空间与要素的集合,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重要体现。
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企业和大量做特色小镇的集团在做以PPP为盈利的变相地方债务。有部分房地产企业假借特色小镇为名,行大的房地产投资为实。
金诚集团一直坚持产业为王,金诚的组合型产业明确,和地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整体的资金平衡,推动整个地区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发展的最有效的模式。
城镇化建设可以有3条主线:第一条是以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为主线,第二条是以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主线,第三条是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主线。
韦杰还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1.0、2.0、3.0版本。1.0版本就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在解决温饱问题,就是把产量做大。2.0版本就是在整个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以整个产业升级、产业运营、产业投资为主线,同时考虑配套的整体产业的运行。3.0版本即是配合“一带一路”“走出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永恒指出:
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掀起了新一轮的造城运动,一些特色小镇缺乏产业引领,最后实际上面临类房地产的倾向。
清华大学与国家发改委、中国保监会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的PPP研究中心,其中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希望能够推动PPP的研究。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PPP项目主任周凯波认为: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他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新型城镇化,以重视民生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这是我们未来应该遵循的主导原则。
第二个就是以逆城市化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化。第三,以绿水青山的保护作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第四,PPP和新型城镇化的结合。
打造新型城镇化和金融业合作发展的示范项目。一定要靠金融来推动特色小镇的基本建设,包括运营管理,带动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市场经济所所长任兴洲认为: 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找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它带来了效率和聚集效应,使我们国家整体上的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程度不断提升。
另外,从政府的政策层面上,特色小镇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扭转各类资源过度的,原来向行政中心聚集,有利于改进政府的管理,有利于供给侧的改革。更重要的,从发展的动力来看,也迎合了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发展和建设,包括小规模的土地开发等等,迎合了这样的需求。
金诚集团给了我们一个模板,现实的样板,能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来促进我们特色小镇的发展。
媒体群访环节,韦杰回答了来自人民日报、新京报、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个媒体记者的提问。
下午的研讨环节,专家们就“特色小镇政策及发展趋势解读“,”特色小镇运营模式创新实践及项目IP打造”、“标杆项目实操分享,特色小镇项目投融资创新模式解读与实践”三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一、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及发展趋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杭州市市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强调:
特色小镇有三点决定成败,一个是有没有特色决定成败,二是过程决定成败,三是如何避险决定成败。特色小镇首先就是要有特色,没有产业没关系,没有特色最要命。
何为特色,有深度、广度两个价值链,所谓深度的价值链,这个特色是不是具有国际的,中国的,或者是本地的几个维度。。。第二,特色的广度,你有特色的深度,又有特色的广度,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产业没关系。
发改委指的特色小镇,“不是建制镇,也不是某一个社区的名字,就是有一个企业投资的,在地理上具有独特性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第四代小镇,小镇进入城市起到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三修”功能。这里面有很大的风险,大家都感觉到小镇有风险,风险是什么呢?第一,房地产开发,第二,地方举债,这两个东西都不可承受了,房地产不能再搞了,为什么呢?中央已经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第二,我们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法国、日本的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封顶了,你再造就是浪费了。第三,地方的举债已经到了极限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觉得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PPP促进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金融与全球化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凯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建设部和发改委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是道路不同,目标一致。建设特色小镇要明确你的初心是什么,要保护生态,这是我们的原则。要让民众享受到自豪和满足感。
对以人为本的这种核心观念应该更加注重。我们发动小镇建设的方式和方案要精准,土地开发利用上,一定要有先期的土地开发利用报告,不要盲目的就进行投入。很多土地我们是不能用的,所以在一般用地、山林、林地、荒地、森林用地,这些地我们所有的国家政策,包括地方政策,都应该很清晰
金诚新城镇集团副总裁叶恒先生:
在政策上(土地政策)我们发现各个部委的文件有一些矛盾。政府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土地,我们土地通常是通过公开招拍挂的形式来获取,虽然政府土地收入进财政,是收支两条线,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愿意把土地收入定向用于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提升。这样的话,政府出了一块地,我把周边的基础设施提升了,还引进了产业,还使周边的地价都有所提升,其实是不希望给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压力,有可能财政没有压力,甚至还有可能赚更多的钱,这是我们的模式。但是新的一些文件里面也有提到,不鼓励政府以土地来平衡自己的财政。我们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些困惑。
金诚新城镇集团副总裁 谷德耀先生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选定的地块,或者是政府提供给我们操作这个产业小镇的地块,可能前期会碰到一些拆迁安置,一些居民补偿的操作。第二个困惑,我们在小镇落地的过程当中,牵扯一些土地供给方面的平衡问题。
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赵全厚指出:
87号文对现实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不容否定,87号文通篇只有一个事情,就是校正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内容界限在哪儿,列了一些负面清单,第一,他还是鼓励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二,政府购买服务仅限于在经常性资助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属于轻资产的范围之内,不能有重资产。
特色小镇在融资这方面,应在特色上来做文章。因实际上政府在特色的过程,一方面鼓励你投资,长期运营,全生命周期这种特色小镇的建设,也鼓励你作为投行式的,设计出来以后,吸引下一步的投资者,这两种特点都要考虑的,而不是一旦介入就永生不退了。
中国社科院城乡建设经济系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淮则认为:
特色小镇不可能,也不需要给一个专门特色小镇的土地政策,不要把基金小镇想成是一个房地产的集中建设项目,也别动不动
基金小镇怎么样给一个土地,或者是什么样的特殊政策,这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二、特色小镇运营模式创新实践及项目IP打造
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
特色小镇首先还是特色,特色还是源于民众,源于市场,主张企业以企业家的视野和眼光去观察,要尊重老百姓的创造能力。他坚决主张中央政府要给地方政府留个口子,发展是要“两个积极性”,一个是中央,一个是地方,要地方有积极性,应该给地方一个条件,让他有能力、有实力干这件事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兴洲提出:
企业可以来组合社会的资源,有足够的资金,有足够的平台,有一个好的理念,有组合资源的能力,特别是高端资源的能力。从运营的角度来讲,将来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资源组合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一点很重要。
三、标杆项目实操分享,特色小镇项目投融资创新模式解读与实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PPP)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洁提出:
国务院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跟PPP政府付费的方式重合了,所以大家一说政府购买服务,到底是政府付费的PPP,还是国务院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导致现在概念的混淆。
对特色小镇的运营,可以通过运营来弥补这个项目在政府支付当中的不足,要通过运营产生收益。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讲到:
特色小镇,完全靠当地的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完全靠当地的政府,也不太可能,这时候就需要一种第三方的力量,就是投资者。
如果一个特色小镇还需要政府长期的支持,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方面的支持,这种小镇不做也罢。你自己要能够通过特色小镇实现自我融资,使它可持续,要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
因为PPP并不是天上掉馅饼,投资者并不是慈善家,如果这个项目融资出现问题,那就说明你选的这个项目是不对的。资产证券化,说的是债权的证券化,而不是股权的证券化,股权可以证券化,但是一定是要受约束的。
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永恒指出:
不是所有的政府跟社会资本的合作关系都是PPP,必须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就是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PPP最核心的内容是促进两个目的,一个是融资,一个是增效,目前PPP
呼吁私营企业参与。PPP,包括特色小镇盈利根本的来源,是创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实际上回答了一个中国式城镇化的问题,它让中国现有的这些城市、农村的资源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产业创新的“发动机”,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当中必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将是既能面向未来又能承载历史的新创举。
特色小镇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差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对于发展雷同的患“城市病”的大城市,小镇因承载的内容没有大城市多,因而其发展路径可以千差万别。一个有产业引领作用的小镇,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大过周边的大城市,并能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缺陷,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修补,如果你找到一个地方,能修补空间的不足,你就有了致胜法宝。从全国范围看,小镇的类型正在不断丰富中,有绿色小镇、温泉小镇、养老小镇、创业小镇等等。找到差异性和互补性,是小镇成功的关键。
金城集团以浙江为出发点,创造了“PPP+产业化+金融化”的小镇投资、建设、运营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商业模式里,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容小觑。财政部87号文件的出台,对企业造成了一定困扰。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部委认真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产业化则需要与各地已有的产业类型匹配,扬长避短。
金融化方面,目前看来,ppp的投融资模式,仍是特色小镇投资者可选择的比较好的模式。当然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关政策也没有制定好,仍在逐步完善中。
对于企业来讲,要关注法律风险的问题,一定要在合同条文拟定的时候,把所有的风险点都考虑到,哪怕这个风险点只有1%的机会,也要把它当作100%的可能性拟定到合同条款里面去。国务院正在制定的PPP条例,法学界基本认同它是一个民法性质的。既然是民法性质的,便意味着你和政府在这个时候谈判地位是平等的,你完全可以跟政府讨价还价。
PPP在国外学术界里面,机制设计最核心的内容是促进两个目的,一个是融资,一个是增效,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里面,政府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的资本不足,所以我们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缓解产能压力,这是第一种诉求。更重要的实际上是要引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通过这个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这是PPP的灵魂。
特色小镇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PPP引入特色小镇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引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但是国有企业本身也是公共部门,他的效率和创新是不如民营企业的,如果民营企业不参与的话,最后的结果,PPP很难达到真正的目的。
第五篇:推进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推进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统战部指导下,市国资委党委带领全市国资国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为中心,开拓创新谋突破,改进作风强服务,凝心聚力抓落实,全市国资系统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谱写出新时代**国资国企统战工作新篇章。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国企统战质量持续提升
***滑石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公司”)成立于****年,专业从事滑石开采、加工、销售,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工程塑料等**多个行业领域,并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国重点滑石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也是我市知名国有工业企业。
“近年来,公司党委始终把统战工作作为重点,按照‘提认识、健结构、聚合力、促发展’的思路,持续开展‘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活动,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独特作用,凝聚人心士气。”**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说,作为外贸企业,公司产品每进入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员工都及时与当地华人商会取得联系,广交朋友,通过商会的牵线搭桥迅速打开国际市场。
在长期的经贸交流中,伴随着“**产”滑石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人与全球各地的客户也逐渐从合作伙伴变为朋友,他们成为**乃至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口罩等防疫物资紧缺。知悉情况后,**公司的多个海外客户立即行动,在所在国家和地区大量购入防疫物资寄给该公司。其中一家日本企业因为批量购买困难和物流不便,两次发动员工分散购买防疫物资后,再派人从日本乘飞机送至上海,然后将物资寄到**。
“外国客户寄来的防疫物资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在那段艰难时期,我们不仅不缺乏防疫物资,还有一些富余捐赠给其他兄弟企业,并为公司后来迅速实现复工复产打下坚实基础。”**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后,在全球各地又开始暴发。**人迅速在我市采集大批防疫物资,捐赠给意大利、法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客户。
意大利意米法比公司总裁法比先生说:“疫情在意大利的暴发造成防疫物资紧缺,口罩价格不仅贵,而且根本就买不到,多亏中国朋友送来的这些防疫物资。”
据了解,为了做好统战工作,**公司充分发挥“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等统战活动品牌作用,邀请统战成员代表参加或列席职代会、党代会、青年座谈会等,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针对公司龙胜矿区位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地处偏僻、周边村民出路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公司与矿区周边*个村民小组共同出资成立滑石加工公司,开展“村企共建”活动,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年来,公司累计帮助矿区周边***多人就近就业,实现企业获利、村里获益、村民受惠的多方共赢,构建良好矿地和谐环境。
**公司在统战工作中取得的明显成效,只是全市国资国企推进统战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国资国企始终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全面统筹推进,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积极帮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为**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发挥统战法宝作用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基层统战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和经济统战的重要战场。”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说。
今年以来,在市国资委党委带领下,全市各国企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加强统一战线作为政治任务抓实抓牢。该委积极组织引导国资国企统一战线人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红色基地现场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把思想政治引领成果转化为助推国资国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市国资委坚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充分发挥国资国企人才荟萃的优势,组织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紧紧围绕国资国企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动员党外人士为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国企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教育;组织各国企充分利用本单位资源,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支持力度,加快扶贫车间建设发展,按照“引得进、有效益、能发展”的目标,坚持与返乡创业、当地特色农产品、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相结合,确保扶贫车间运转稳中求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国企力量。
在风险管控方面,市国资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利用企业统一战线代表身份,协助党组织做好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工作,坚持领导联系包案制度,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稳人心、聚人心,全力确保国企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国有企业越是深化改革,越是加快发展,越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说,市国资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要求,创新思维理念、创新平台载体、创新方式举措,积极培育打造系列国企统战工作品牌,持续提升全市国资系统统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全市国资国企人将努力擘画国资国企最大同心圆,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最大正能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