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正规就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编推荐)
非正规就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就业形式也日趋复杂,各种分散的、零星的、自由的非正规就业模式随处可见,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效地缓解了就业矛盾。但是在非正规就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的解决,将会影响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我国的情况看,研究和处理好非正规就业问题,有利于扩大就业和维护上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在现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政策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从非正规就业的概念谈起,分析了非正规就业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关键字:非正规就业
存在问题
对策
一、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所谓“非正规就业”,是同“非正规部门”的概念伴随产生的。所谓“非正规部门”,是指那些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三个类别:微型企业;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服务组织;独立的个体劳动者或服务者、个体工商户。从我国的情况看,非正规就业指的是没有建立正规的劳动关系和没有正规的劳动组织程序的就业,前者是就雇佣劳动而言,后者是就自营就业而言,尤其是指没有办理工商登记手续的情况。非正规就业的外延,包括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总和,按其存在的环境看,包括非正规部门的雇用劳动者、小业主等自营劳动者和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雇用者三个基本类型。
根据对我国实际情况的观察,非正规就业具有以下特征:
1、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或者虽有制度性规定但很少被遵守。
2、基本报酬形式一般采取计时工资,例如按日、按小时等;少数情况下采取计件工资,例如零星劳务承包、产品推销等。
3、劳动报酬一般只能达到当地法定最低工资水平。
4、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契约十分松散,一般处于随时可能被中止的状态。
5、劳务收入处于税务监管的“盲区”,很少申报纳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特征仅是对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的归纳,并非是非正规就业的必然条件。认定非正规就业状态的关键是“劳动契约随时可能被中止”和“劳动时间长短可由雇主和劳动者双方灵活选择”两项。从实际情况看,非正规就业与雇主是否是“正规单位”并无必然联系,例如非常正规的大企业也可能雇佣临时清扫人员或推销人员;与就业者是否能够实现全时就业也并无必然联系,例如就业者可能同时为多家雇主工作,也可能自愿选择非全日就业。此外,就经济学意义上说,有三种情况不应被视为非正规就业:一是非法就业,例如童工、不具有工作资格的外国人等;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兼业;三是收入具有不稳定性的演艺界、体育界人士“走穴”。
二、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我国,非正规就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传统的正规就业部门吸收就业能力不足,为了缓解城市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国家制定了容许个人自谋职业的政策,于是非正规部门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而在农村中,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其中的大多数开始涌向城市就业。1978年,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口仅15万人,随后十余年,非正规就业发展极为迅速,1981~1992年的11年时间,从113万人发展到834万人,20世纪90年代,非正规就业人口稳步攀升。2000~2004年,全国城镇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增加了385万人。增幅达18.30%,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增加了1726万人,增幅达到96.07%。截至2004年末,在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从业人员已高达5515万人,已占城镇就业总量的20.83%。而目前,我国新增就业岗位80%来自非正规就业。由此可见,非正规就业在我国的就业体系中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深化和加入WTO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格局下,非正规就业人员迅速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多元化现象也使非正规就业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正规部门将主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淘汰低技能冗员,能够创造的新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而非正规部门将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为正规部门淘汰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非正规就业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复旦大学《2006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城镇的非正规就业总人数约为1.36亿人,非正规就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超过35%。2008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国内实际失业率已达9.4%,再加上今年大学生、农民工、下岗人员三支就业大军的叠加,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而非正规就业具有准入门槛低、劳动成本低、文化技能要求低和就业岗位多的“三低一多”优势,将成为当前扩大就业、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发展非正规就业不仅有利于经济建设,同时还有效缓解社会就业矛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前,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正规就业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亟需转变观念,客观、科学认识和理解非正规就业的内涵,大力发展具有非全日制、临时性、灵活性特点的非正规就业,从非正规中找饭碗,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非正规就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非正规就业的产生促进了市场机制发育、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同时发挥了对小企业的孵化器和对民营经济的催生作用,缓解就业矛盾,促进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客观上加速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其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其自身发展进程。
(一)社会各界认识不统一,缺乏完善的服务系统。
1、不同群体对非正规就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逐步注重发展非正规就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但社会上对其仍存在不同看法。
一些非正规就业者自身认为,具有传统意义的固定工作时间、工作岗位才是就业。而非正规就业则不是就业。还有不少人存在着从事非正规就业岗位、“低人一等”的思想观念。在一次总工会的调查中,有46.2%的非正规就业者看重或比较看重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区别,只有7.7%的人不看重两者区别;在政府部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认为,非正规部门征收税费麻烦多,影响秩序和卫生,有碍城市容貌,存在安全隐患等,给城市管理增添不少难题;一些正规经营单位认为,对非正规部门的减免税或无照经营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等等。以上种种,使人们对发展非正规就业有所疑虑。
2、缺乏专门的法律政策、规划措施。
在发展非正规就业方式的实际工作中对于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已有的规划涉及非正规就业问题的部分规定得还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在国家现行的法规政策体系中,对于非正规就业方式没有专门的规定;已有的一些涉及非正规就业的法规政策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一些政策只是针对特定群体(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制定的,适用面比较狭窄.此外,对于非正规就业或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统计指标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不利于掌握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3、缺少专门和完善的服务系统。
首先,作为非正规部门的主体,小型、微型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不能融于现代资本市场。由于缺乏针对小型企业和个人的信贷和担保制度,使得广大小型、微型企业得不到贷款。这也是小型企业开办难,不易抓住市场机会,难以发展壮大的原因。第二,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难以得到税收政策方面的照顾和优惠。从事小规模经营的手续繁杂,开办和经营成本难以承受。这已成为目前广大小型、微型企业和小规模经营面临的普遍问题。第三,缺乏一整套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非正规就业群体缺乏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和创业培训体系等。如专门的非正规就业服务系统尚不健全,劳动力供求双方得不到有关信息、培训和相应服务,使他们的就业和经营状况难以得到改善,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很多街道和社区的劳动就业管理工作面临无机构、无编制、无职能、无人员、无经费的“五元”局面,有些已经建立的机构,人员、经费等也不足,给开展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这使得通过社区组织城市就业困难群体从事非正规就业变得十分困难。
(二)非正规就业群体处于弱势状态,合法权益易受到损害。
1、就业机会的稳定性不够。
非正规就业带有普遍的临时性和季节性,导致了非正规就业机会的不安全,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大部分为低技能劳动力,对从业人员要求不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个体之间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加之很多非正规就业者无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进一步加剧了非正规就业机会的不稳定。
2、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
由于大部分从业人员主要依靠体力,从事简单的生产和服务,劳动报酬低。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又决定了从业者很难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提高自己劳动技能的机会,难以进入高收入阶层。他们难以享受有效的法律保护,也缺乏足够的法律监督,并且无法摆脱“低技能、低收入”的陷阱。同样在那次总工会的抽样调查中,非正规就业者年平均工资为7980元。有的工资报酬达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有的拖欠、克扣工资情况严重;有的工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劳动和安全卫生条件恶劣;被随意解雇;有的甚至受到老板的污辱、打骂,人格尊严得不到维护等等。
3、普遍缺乏社会保障。
一方面,很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千方百计逃避为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企业最关心的是劳动力价格的总体水平,既然不同用工在辞退难度和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上存在差异,一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自然会更倾向使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非正规就业者。非正规就业者由于在权力和信息等等方面的绝对不对称,他们对企业经营者拥有的劳动力定价权是无力抗衡的。而对于非正规就业者而言,同社会保障相权衡,如果要实现就业权利往往必须以其他一些权利的丧失为代价时,他们宁愿选择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正规就业状态下的“续保”、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以及缴费责任等规定在非正规就业状态下很不适用。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劳动关系和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在非正规就业状态下,企业经营者与就业者很难比照工资总额分别缴纳各种社保缴费。这也是造成从事灵活多样就业形式人员进入社会保险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非正规行业中一些不良因素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1、大多非正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很多非正规企业属于小型或微型的生产、服务企业,难以获得市场信息、资金技术资源的匮乏以及管理的落后,造成这些企业和个人难以正确把握市场动向、更新生产服务项目、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只能满足简单投入再生产循环的需要,难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的自我发展与壮大,最终导致产品和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活动规模难以扩大。
2、非正规就业群体中流动人口的流动成本偏高。
在非正规就业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为流动人口,如外来务工人员,其流动成本偏高。一是生存成本偏高。他们外出就业时,需携带、办理各种证明,如计划生育证明、外出务工证明及办理“暂住证”等,都必须支付不少费用。此外,在住房、水、电、煤、子女的教育费用等方面支出,花去了他们相当部分的收入。二是交通成本偏高。流动劳动者职业一般不够稳定,工作流动性大,导致交通费用增加,有时在节日期间还要受运价上涨或“黑市票”的影响。三是心理成本偏高。大量流动劳动者,不能完全享受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加之由于长期处于动态流动之中,以及受社会习俗和传统排外观念影响,心理缺乏安全感,承受着非经济因素的心理压力。偏高的流动成本使劳动者不能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才华,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3、大部分非正规就业者就业竞争能力差。
大部分非正规就业者自身文化水平等素质水平较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由于受自身素质、经济地位的限制或受到歧视,他们为了获得生存,不得不从事非正规就业,但不能获取公平的机会和应有的权利,也缺乏动力去接受培训来提高劳动技能。同时大部分非正规企业为降低成本等原因,也不大愿意对非正规就业者提供人力资本投资。加之一些正规部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也使得非正规就业人员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十分有限。失去接受培训的动力,从而使大多数非正规就业人员陷入素质低带来收入低,继而根本无力对劳动技能的提升进行额外的投资,使自身就业竞争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的恶性循环。
四、促进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非正规就业的法律地位
非正规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我国非正规就业者规模巨大,但是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占就业总量比重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平均50%的水平、更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状态,我们要正视这一现实,承认非正规就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格局。所以我们必须彻底突破传统的就业理念,明确非正规就业属于正当的社会就业范畴,认识非正规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进而,要把对非正规就业的扶持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管理范围之中,改变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重点只放在大项目、大企业上的做法,从法律上确立非正规就业的地位。具体做法有:(1)明确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规范。在国家正式统计中增加非正规就业的统计工作,为非正规的就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2)国家应制订专门的法规对非正规就业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规定,明确非正规就业的地位、作用和适用范围,并把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使非正规就业合法化、明朗化以及“隐性就业”显性化和公开化;(3)明确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对雇主的行为给以必要的限制,规范非正规部门的用工制度,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
(二)为非正规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其一,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对非正规就业的立法和管理的经验。要出台必要的法律法规,协调国家促进就业的大目标和各有关行政部门的职能管理(如市容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正确界定合法的非正规就业与非法、违法的经济活动,营造一种有利于非正规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发展的社会环境。
其二,改变非正规就业无人管和遭排斥、遭打击的状态。要通过政府的行政监察、社会大舆论监督和非政府组织(NGO)的工作等渠道,强化对非正规就业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此外,建立非正规就业者的行会或工会组织,也是非正规就业从业者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重要途径。
其三,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养老、失业三大保险的合理和有效实施,是保障非正规就业者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就业总量扩大的重要途径。对非正规就业者进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时,必须采取弹性较大的方案,在内容方面包含强制加入的与自由选择的两个部分,“强制”部分一定要做到“广覆盖”以至“全覆盖”;政府还应当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保证该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和实施的可靠性。其四,注意非正规就业者群体中雇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保障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和加班补贴等收入,保证其工作时间、安全卫生条件和正常的休假,防止雇主在解雇非正规就业者中的非法行为。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应解决好对社区雇用就业者和农村进城打工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制度建设。
(三)对非正规就业给予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其一,进行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制度建设。要降低非正规就业者进入市场、从事经营与其他经济活动的门槛,例如降低个体营业注册的条件、公布实行“自由经营”的经济活动领域;进一步加强对特殊行业和一些重要行业(如食品制售)的兼管,使非正规就业向有益社会、有益经济、有益人民的方向发展。
其二,对非正规就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例如,筹集和发放非正规就业创业基金、扩大小额信贷的发放对象范围和增加资金数量,对不同的非正规就业给予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和经济补贴,等等。
其三,举办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公益性培训。要努力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素质,促进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的增强,以维持社会的就业存量;要举办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创业、经营培训活动,以达到扩大社会就业增量的作用。
其四,建立非正规就业的创业扶持制度。要吸收国外和国内的风险投资、创业教育、企业孵化器、再就业工程等诸多制度、措施和方法,对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非正规就业领域和非正规就业者(如大学生中的非正规就业者)进行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不仅可以提高其成活率和成功的水平,而且可以吸纳或示范带动一批非正规就业,进一步还能够向稳定就业、正规就业转化。
(四)建立适合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各种措施主要是按照正规就业模式设计的。而正规就业状态下的 “续保”、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以及缴费责任等规定在非正规就业状态下几乎全不适用。在非正规经济发展过程中,让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受到保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非正规就业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廉价、随时可以更换的劳动力。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就会增加劳动成本,从而减少对非正规就业的需求。因此。现阶段要完全消除非正规就业者和正规就业者在待遇上的差距,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应该针对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制定一些简易的社会保险,适当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缩小与正规就业者的差距。例如可设计一种“一揽子”的简易社保品种,比照当地法定最低工资水平,采取固定费额的方式,由非正规就业者自愿“购买”,重点保工伤和大病医疗,同时兼顾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
(五)建立和完善非正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成功的培训方案应是那些能够对工人的特殊需求、处境以及本地雇主寻求细致定位的方案。根据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针对非正规就业者的现实需要调整和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多种层次的劳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鼓励技工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参与其中,并根据其培训数量和质量给予政策补贴和支持。职业介绍机构要收集各类非正规工作信息,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提供信息帮助。要根据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的要求,完善就业服务功能,研究开发适合非正规就业特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服务。满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多样需求。政府部门应当根据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建立包括资金服务、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多层次非正规就业服务体系,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通过政府公共政策的调整,为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更好地促进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天勇.怎样对待就业问题[N].学习时报,2009—3—31.
【2】 路宏达.非正规就业的实践与政策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8(12). 【3】 周天勇.执政为民:对非正规就业和就业网开一面[N].中国经济时报,2007-4-23. 【4】 陈文超.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5】 林学富.陶晓庆.临海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城管不再追得小商贩满街跑[N].台州日报,2008-9-23. 【6】 新华.浙江要设置临时经营场所:小商贩将有谋生空间[N].北方法制报,2008-8-12. 【7】 李小彤.就业门槛能否为小商贩降低[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5—24. 【8】 吕晓东.城市民生与小商贩治理思路[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8). 【9】 彭希哲.中国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研究[D].福特基金会中国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与政策学术研讨会,2004. 【10】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灵活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研究报告[D].2001. 【1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险研究报告[D].2002. 【1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课题组.国外多种灵活就业方式研究[D].2001.
第二篇:关于政务公开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关于政务公开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政务公开是我国推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政府一直致力推进政务公开机制科学化工程实施,政务公开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但在推行政务公开的工作中仍存在认识、措施、公开层面、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该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使政务公开工作有力推进。
关键词: 政务公开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对于地方市级政府而言,不断完善和推进其政务公开活动,对于推进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改革,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增强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我国地方政府政务公开活动遵循依法公开、真实公正、保密例外、注重实效等原则,政务公开活动正在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对政务公开的认识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不同层级的政权组织政务公开初步形成了各自特点。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政务公开活动存在公开尺度受限、形式化、实效不大、缺乏制度保障、具有浓厚的随意性和免责性、缺乏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性差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因素、教育不足、既得利益以及体制因素方面的阻碍。
二、政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政务公开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建设社会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对政府权力运行加强监督的基础,是党和政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廉洁从政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推行政务公开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认识、措施、公开层面、监督不到位致使政务公开出现了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公开内容不及时失真,形式主义滋生等现象。
(一)措施不到位,政务公开内容形式化
政务公开在实践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形式主义,即走过场。有些部门单位的政务公开是装点门面、做做样子,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以要求对付要求。有的单位也略有动作,在办公室挂了一块政务公开办公室的牌子,但是没有具体的工作在机关内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只有一些宣传图片或过时已久的东西。近来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充分地发挥了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人民群众也将政府网站作为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从实际公开效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公开内容却只是宏观性的、比较浅显的信息,公开内容质量不高、陈
旧、缺乏互动性。有的政府网站承担了商业网站或专业门户网站的功能,有些政府网站则在重复媒体的新闻报道。还有个别网站除了主页上的网址和几个栏目名称外,看不到任何实际内容,成为“空头网站”,政府上网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有些单位的政务公开还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实质性内容还仅仅是形式。
(二)公开信息缺失,效果不佳
政务公开一直以来都是具有单一性的,政府是政务公开的主导者,政府决定公开的形式、程序、内容等,这样公开什么内容,公开到什么程度都由政府决定,而民众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愿意公开的信息,没有选择权和参与权。往往是这样,一些政府部门公开的内容都是公开“我”想公开的,而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政府部门为了应付了事,政务公开缺乏谨慎性,造成公开的数据有失真的情况,因此公众真正想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仍是有一定的困难,政务公开对给公众带来真正实惠和方便与公众的期望还相差甚远,更难以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中去,久而久之,公民对此便反应冷淡了。
三、政务公开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被动
当前,有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官贵民轻的思想,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的体现。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收费轻监督的行政观念,自我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主仆倒置的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对政务公开不认真,推一下动一下,甚至一拖再拖,迟迟不动。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挂几张领导照片、贴几篇官样文章公告一下,纯粹是应付了事。一些部门甚至认为政务公开和授权办事窗口就是剥夺了部门权力,因而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存在一些消极抵触情绪。
(二)监督不到位,政务公开推进难同步
众所周知,凡是有公共权力的地方,就存在有权力的责任界定和对权力的监督。政务公开既然是公共权力行使的一种方式。就存在如果对该公开的事不公开,责任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问题。这种责任由谁来监督履行,由谁来追究,其责任怎么认定,是目前政务公开中最难确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县级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主动公开的范围做出了科学、具体的要求。在实际公开中,很多单位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尤其是关于财政、人事等重要内容则“犹抱琵琶半遮面”,似露非露。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看到哪个政府部门对于不实行政务公开的进行处理,由此可见各地和各部门对信息公开的监督管理还普遍缺乏有效的手段,没有科学、统一的评价和考核问责标准,往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公不公开一个样、公开多少一个性、公开质量好坏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同一制度,同一地区政务公开展却难同步推进。
四、推进政务公开对策分析
(一)提高政务公开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1.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公政务公开的思想认识是搞好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前提。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决定着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成败。现实的工作经验中告诉我们如果得到相关领导支持的政府工作,其执行过程更为顺利,阻力更小,效果更佳。反之,那些没有得到相关领导支持的政府工作,其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一般很难取得实际效果。为了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出政务公开在服务型政府中的能动性作用,就必须提高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对于政务公开重要作用的认识,落实主体责任,从而为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证。
要进一步转变政务公开的旧观念,强化政务公开意识,要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把政务信息公开、行政民主思想的教育各法治教育为重点。通过培训,使政务公开工作人员进一步熟知国家当前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内容,不断提高政策把握能力、舆情研判能力、解疑释惑能力和回应引导能力。在政务公开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领导教育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努力增强其工作中的主动性、自觉性、持续性和创造性。要从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上,树立“政务公开是民众应当享有的项基本权利,是政府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职责”的理念,不断满足公民各的切身利益需求,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要认识到政务信息公开与行政民主的内在联系,对每公民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使政务公开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2.要不断增强广大公众的权利意识。地方政府通过新闻媒介等有效途径向广大公众宣传介绍政务公开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知识,使群众能够切实有效了解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对象、内容、形式和运作方式。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有着不可剥夺的民主权利。努力实现提高广大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能够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树立参与意识同时提高参与行政的参力,只有当广大公众的权利意识增强了,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公众参与程度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政务公开的内容规范化
各级政府政务公开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范围也在慢慢扩大,还是暴露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公开内容停留在对办事程序,政策法规、规章、机构职能等静态信息发布的层次上,既缺乏实时性,也缺乏针对性还有的甚至从部门利益出发,公开内容避实就虚,对群众反应强烈和敏感的问题以及关键信息藏而不露。有的公开内容过于随意性,公开只是应付了事,对公开的内容人为修饰或不核对就公开错误的数据,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制定各级政务公开目录,公开内容、格式规范化
虽然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单位和部门都已制定了不同形式政务公开目录,这些目录应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的明确要求,完善政务公开目录的编制工作,使目录的内容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出政务公开
目录对政务公开内容的规范与指导作用。目录完善,地方政府应针对政务公开的内容和格式进行规范,避免因政务公开的内容缺失和混乱,造成影响公开的受阅性和政府的形象。
2.突出政务公开的重点,促进廉政机制建设
市级政府对地方的事物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作为直接为民办事用服务的基层组织,更应该树立“为认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为更好志地满足公众的公共信息需求,除了对办事程序、政策法规、规章、机构职能等静态信息进行公开以外还应针对当也公开一些重要的地方事务信息,比如说涉及民生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人事任免情况等方面的重要的动态信息。同时,地方政府还应注重公开的实际效果,不能为了显示民主,追求政绩而公开一些与民生无关紧要的事情,更不能公开虚假伪造信息。
腐败问题的滋生不仅仅是制度上的缺失,其中也包括了财政的公开信息不及时、不透明、不完整造成的,在单位内部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务公开最主要的就是财务公开,目前众多地方政府都有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很有限只是浅层面、粗线条的公开,群众看了也不明所以,并没有真正的起到监督作用。为了有力地抵制腐败,促进各地方政府的廉政建设,应该加大力度确保财务公开的真实性、完整性。要把财政审核公开作为重要的工作来落实,对重要的财物开认真审查,对于违规支出要坚决公开并作严肃处理。真实透明的财务公开能有效地制约公款吃喝、公款私用等问题,政府部门也应设立相应的监督财务公开的审计机构,定期审查财务公开情况,确保财务公开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
(三)创新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形式和手段
各级政府政务公开的内容都在不断完善,范围也在扩大,要进一步促进政务公开的成效,还要在创新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形式和手段上着手。
1.建立建全依申请公开制度
目前各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主要形式还是被动接受式,即“政府公开什么,就看什么”,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缺乏对于依申请公开的相关规定和深入研究,公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影响了政务公开的效果。因此地方政府想做一个人民的好政府,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就必须健全依公开制度,宣传和落实公民享有的依申请公开的权利。《政务公开依申请公开办法》的出台为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依申请公开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地区和部门应当以此为契机,严格按照其要求,将依申请公开予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进一步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将依申请公开予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政府网站信息维护
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网络也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政府利用互联网推进政务公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应时代所需,网站已成为了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基础平台和重要载体。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可以让大众迅速地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办公程序、各项法规、政策等,同时政府可以拥到强大的数据库,可以快速地把公众民关心的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社会时事热点和民生工程
信息提供给他们,从而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公开力度。但政府网站建设和信息维护发展不均衡,许多地方政府许多地方都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要解决这些还需要地方政府网站从分散建设、信息孤岛逐步向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转变,有效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要加强网站服务窗口与政府业务系统应用支撑之间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行证许可项目在线办理,从而强化网站的服务功能;要使政府网站从单纯发布信息向具有交互功能的平台演进,通过精心设置公众互动栏目,一方面及时让人民群众了解地方政府的政务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地方政府倾听到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好让地方政府能够及时调整完善其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3.加强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体制
公众的积极参与对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有效性非常重要,但目前来看公众的参与度与人所期望的差距还很大,除了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淡薄之外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体制不完善也是主要的原因。加强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体制主要有:第一建立完善的听证制度。在积极推行听证制定,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的调查,教育、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都建立听证制度,规范听证的程序,明确听证的依据、范围、形式、条件、时限,认真对待听证意见,建立听证反馈机制。第二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重大活动、重大决策、重要政策调整以及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方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务情况。第三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对话机制。通过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介与群众对话,进行座谈交流,依法、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在电台开办了“市政府热线”栏目,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对于群众反映的正确意见和建议,应当予以采纳并积极实施;对于群众对政府决策的误解或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认真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积极采取软性化的方式,依法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和纠纷。第四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全面、正确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加强信访工作,维护信访秩序,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接受群众监督,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高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依法规范信访行为,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告知信访人按照法定程序解决。同时,为了提高地方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针对性和效率,地方政府还应努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对话平台,即各级各部门应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能,分级分部门的有序的推进地方政府与公众的对话。
(四)健全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机制,为有效公开提供保障
建立健全多方位、多层次的公开保障监督机制,切实加强政务公开的透明度、真实性和时效性,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要加强政务公开法制化建设,抓紧制定和颁布政务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政务公开
的主体、程序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等。可以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对政务公开中违纪行为的处理意见》,对不认真执行政务公开制度或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单位领导和责任人,将视情节给予诫勉谈话、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应该继续加强行政机关自身对政务公开的立法监督以外,也应大力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但其前提则是要使民众有法可依、有章可依,所以,权力机关应该就如何保障普通民众充分行使政务公开的监督权利加强立法,从而建立起国家、社会、民众共同对政务公开进行有效监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体系。
政务公开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趋势,也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要积极加强政务公开的方法研究,探索适合政府自身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发展,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海欢.地方政府打造阳光财政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李媛媛.当前我国政务公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6(06)[3]娄雪冰.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8)[4]张莉.法国政务公开述评[J].行政法学研究,2004(02)[5]李刚.当前政务公开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2004(16)[6]刘焕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4.2.[7]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0.[8]胡仙芝.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2.[9]王沁芳.我国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05 [10]郭济.推行政务公开 促进规范行政 建设民主政治——在“全国政务公开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11] 周汉华.我国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探索[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83.[12] 刘焕成.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4(02)[13] 姜宇佳.基于政府政务公开对公共政策影响的效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第三篇:城镇化进程中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对于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达州市,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物业管理市场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两个不同角度的调查发现,达州市的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着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发商遗留问题多、企业经营效益差等问题,而业主针对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务也有很多不满,导致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之间矛盾丛丛。文章从达州市物业管理的现状出发,提出提高达州市物业管理水平的对策主要有加快完善我国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政府主管机构、加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品牌化建设实现规模经营和努力提高物业管理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等。
关键词:城镇化;达州市;物业管理;业主
中图分类号:F713.53文献标识码:A
In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estate management existenc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Take Dazhou as the example
Ding YanZhang Hongfa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ichuan Dazhou 635000)
Abstract: For now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 reached, due to a late start, short development time,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marke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Based on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and owners found that two different angles, at City's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inadequ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developer remaining issues and more effective business and poor, and the owners of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for The service also has a lot of dissatisfaction, leading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and owners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clumps.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the paper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roperty Management, Property Management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ity Strategy are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property manag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et up a speci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strengthen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to achieve brand building scale operation and efforts to improve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and its quality of service of staff.Keywords:Urbanization;Dazhou;estate management;Owner
一、达州市物业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已经引进和推广了物业管理,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2万家,从业人员突破200万人。
达州----作为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达川地区更名建立,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工业重镇,有“川东明珠”之誉。在达州市,物业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它的雏形是在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真正形成规模,让群众所熟知的是在2002年左右。起初,人们不是很能接受这种新的观念,认为既麻烦又浪费金钱。但随着物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服务质量范围的不断健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经过多年发展,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发展到2010年的时候,物业管理企业有80多家,其中具有二级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有一家,其余均为三级资质或者临时三级资质企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达州市物业管理公司的规模还在进一步的扩大中。
在不断加强物业管理行政监管,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推动下,达州市物业行业的服务意识和诚信度显著提高。但达州市物业管理企业组建普遍时间短,规模小,装备差,实力弱,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制约了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速度。因此,如何加强物业管理市场主体建设,对于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乃至繁荣达州物业管理市场,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达州市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物业管理在达州市发展的时间不长,物业管理行业总体上讲还处于比较低层次的水平,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完善,物业公司的经营活动缺乏应有的规范。最近,笔者在达州市的部分住宅小区里分别从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调查,发现由于双方只从各自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针对达州市物业管理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双方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从物业管理公司的角度,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在物业管理方面,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物业管理政策与法规,但大多是针对大、中城市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而对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小城市(镇)、面积小、规模小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适用性不大。加之达州市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对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相对较少,制定出台的措施也较少,导致物业管理缺乏权威性的物业管理法规,得不到政策扶持。目前达州市针对物业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还不多,2006年,达州市首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条例,2007年,达州市规划局和建设局出台了《达州市房地产市场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实施细则》,除此之外,其他相关的物业管理配套政策还很不完善,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对住宅小区建设中应有的配套服务设施不落实、质量差或标准低等问题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在实际操作中造成物业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与各职能部门、街道之间极易出现矛盾和纠纷,物业管理市场比较混乱。
2、开发商留下的诸多隐患导致后期的物业管理实施难
由于物业管理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没有介入,再加之接管验收不严,责任界定不清,前期留下的问题和承诺造成物业管理先天不足。很多开发商在住宅建设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房屋建设质量、公摊面积计算、配套设施建设、房屋维修基金预留、原住户的安置与回迁等问题上频频违约,埋下了纠纷的祸根【1】。业主入住后发现房屋有渗水、裂缝、墙面凸起等质量问题;房屋面积、结构、设施与购房合同不一致;泊车车位不够、管线布局不合理、公共设施不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留给了物业公司,致使业主把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不满转嫁给了物业公司。物业公司与业主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对矛盾体。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这些与生俱来的矛盾和问题己成为严重影响社区生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物业管理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差
目前达州市物业管理企业不仅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群体优势,而且绝大多数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等问题,“小而全”的企业必然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很多业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要出了问题就找物管,动不动就以不叫物管费相威胁,出了事故,就找物业公司索赔,使得物业管理公司的生存如履薄冰。此外,物业管理企业同相关专业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在小区供水、供暖、供电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把物业管理企业当作最终结算用户的问题,物业管理企业支付了大量的中间损耗费用,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从业主的角度,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业管理公司服务差、存在乱收费现象
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业主反映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观念不强,经营极不规范,部分物业公司更是为了更多地获取利益,巧立名目多收费、乱收费,有时甚至单方面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业主,并以押金、罚款等不正当手段对业主进行强制管理,业主稍有不从,物业公司便以停水、停电相要挟,甚至武力相向。物业公司服务态度差,服务不规范、不及时,随意订价,只收费,不服务,巧立名目乱收费、多收费、强行收费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区环境脏乱差,杂草纵生,小区门卫形同虚设,小商贩、闲杂人员任意进出,治安秩序混乱,物品时常被盗,共有设施维修不到位等纵多问题显示了达州市的物业服务水平还很低。
2、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问题是制约物业管理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达州市大多数的物业管理公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和服务标准,物业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来自“转制、转岗、转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普遍缺乏物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物业管理培训,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应急能力和法律水平。加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行业管理标准和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在职专业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足和各种上岗专业培训流于形式、监管不足,使得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行业的发展【2】。
3、错将自己定位于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
物业管理公司是接受全体业主委托,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服务机构,它的权利和职责范围由全体业主赋予。但现实生活中,物业管理公司的观念常常错位,将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管理者的角色。在没有经过业主同意的情况下,物业管理公司常常将共有部分随意处置收取设置费和使用费、挪用房屋建设维修资金、擅自改变物业用房、限制甚至排除共有权人行使共有权,使本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演变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的错位的定位忽略了法律赋予业主的物业的决定权,从根本上颠倒了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的主体地位。
从上面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反映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达州市物业管理市场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还会引申出很多其它问题,例如,现在很多物业管理公司都面临着收费难的问题,就是因为业主对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而进行的消极抵抗:业主发现物业服务差了----不交物业费---物业公司采用各种办法催缴---业主要求物管账目公开---物管拒绝---服务越来越差---不交物业费用的业主越来越多,对立从此便产生了。
三、提高达州市物业管理水平的对策
1、加快完善我国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体系
尽快完善我国物业管理的立法工作,是协调目前物业管理领域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纠纷的根本途径。《物业管理条例》己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已成为物业管理规范发展的新起点。但是,我们不能就因此而认为一部法规即可包打天下,还应有更多的实施细则、办法与之配套。结合达州市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体系中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⑴建立房屋及维修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⑵建立设备设施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⑶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⑷建立保安保卫、消防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⑸建立行业管理办法;⑹建立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管理办法;⑺建立覆盖各类物业的管理法规及规章。
2、成立专门的政府主管机构,加强行业的监管
建议成立住房与物业管理方面的专门机构或行业管理协会。该机构应加强新建住宅物业承接查验工作,在开发建设单位申请房地产与房屋所有权属登记时,应查验物业承接验收备案情况,促使开发商必须按规定进行承接查验,及时整改查验中存在的问题,改变物业管理企业被动接收项目的情况,并由开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签订关于质量保证金的使用协议,协议中对一些常见的问题规定各方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例如针对开发商接到报修后,拖而不修等问题,协议中便可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可以代修及启动相应资金处理等方式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房屋质量纠纷。
3、加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品牌化建设,逐渐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品牌的效用是任何广告所不能比拟的,物业管理品牌形象所形成的口碑效应不仅能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超额利润,而且有利于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微利行业的特性使得许多物业管理企业处于微利亏本的状态,于是向规模要效益成为了多数物业企业的心声。但如何扩大规模呢?创立品牌,用良好的品牌效益来扩大经营范围,形成规模。物业管理公司要成功的创建品牌,先要根据物业的特点,硬件、软件设施,由点到面,扩大战果,从而实现创建物业管理品牌的战略。除此之外,物业管理公司还应该结合实际需要,让每位管理者和员工时刻树立品牌意识,按照塑造品牌的高标准、严要求,通过严谨、高效的科学管理,在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树立和维护物业品牌。
4、努力提高物业管理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和《物业管理条例》的修改,物业管理企业不仅需要更名为物业服务企业,更重要的是应该更新了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首先要确定管理者和业主的正确关系:即业主是物业的主人,管理者是受雇于业主的“管家”,把为业主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在培训中应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使他们成为技术过硬、服务质量上乘的获得业主好评的物业管理人员。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和服务制度,并严格实施规范服务,以制度管人,规范操作。再次为了满足业主持续增长的服务需求,物业管理企业要努力寻找新的服务方式和方法,积极主动研究业主的潜在需求,不断创新,提供更完善的管理和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物业管理中的纠纷,还能为企业创造新的收入【3】。物业管理企业只有靠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市场,才能打造优秀的品牌。
参考资料:
[1] 杨正国,中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14-16.[2] 王素梅,论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探索,2005(7).[3] 滕永健,《物业管理实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27-236.[4] 周秋容,浅谈物业管理如何做好物业管理服务[J].消费导刊,2009(1).
第四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敏鸽
摘 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改革投融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69-02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在的城镇化,是以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为目的的城镇化过程。
2.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将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城乡分割。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严重向城镇偏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为农民进城做保障的政策缺失,政府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3.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带动城镇发展
城镇化建设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依托,特别是需要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产业发展相当滞后,许多地区生产力低下,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二产业又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4.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佳
首先,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缺乏大城市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大城市又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其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地区不能有效利用地区特色,建立具有特色产业链的农业经济。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不能将农村社会服务和农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不佳,比如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用水普及、人均绿地面积等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5.资源环境压力大
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理念也带入了城镇化建设中,使得很多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一方面,有些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城镇建设,滥用土地建设一大批形象工程,同时城乡规划不合理,农民良田被强占并用于城镇建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环保意识的缺乏,人们随意排污,生活垃圾、生产废水随处可见,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污染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这些行为都使得城镇化的推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1.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一方面,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合理进行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发展的全覆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市和农村得到同步发展和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加大对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建设,特别是保障房、社会保障等覆盖要广,使农村人口能够获得同等的机会。另一方面,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规范土地的使用和流转,使农村土地真正为农民谋福利,同时合理规划土地用地,减少对农地的行政侵占,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供需矛盾。通过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为城镇化的推进创造有序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2.改革投融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城镇化过程需要城镇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而在现阶段,一些地区城镇产业化发展滞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融资渠道的缺乏,资金紧张将会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并制约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对于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应充分调
动起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这之中,政府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到城镇的建设中来。只有广泛地利用多种投资渠道,才能使地区经济发展更活跃,更有吸引力。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
我国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限制人口流动,对城市人口严格管理所建立起来的,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前必须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从目前来看,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对已在城镇取得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是农村居民身份的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优先办理;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相应实行优惠政策。然后再逐渐放开小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当然,需要重视的是户籍改革不单是改变户口,更重要的是户口背后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只有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户籍制度才实现了实质性的改革。
4.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
产业化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我国一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落后,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特色的产业链,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所以,建立起地区特色的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深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开拓农业生产的新市场,以农业经济为核心,辐射出其他具有市场价值的产业,将农业经济与乡镇企业发展相衔接,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组建地区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带动功能,给城镇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虽然已超过50%,但目前的城镇化过于追求城镇人口数量,是低水平的城镇化。据调查,城镇化背后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农村人口不能同等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所以,现阶段,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所有农村人口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给予失去土地且暂时无法自力更生的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避免他们沦为城市贫民。另外,积极组织农民工就业,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农民工能真正地在城市立足。总之,政府应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城乡都能享受到均等的社会福利,使农民能够真正“市民化”。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集于一体。可以看出我国对建设可
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重视。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当前,一些地区在推进城镇化时完全不顾环境的承受力,大肆地污染与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积极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绿色生态的理念根植到城镇化建设中,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行为,走生态城镇化建设之路。
三、结语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风险,城镇化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化的城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从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到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优化和改革,使城乡实现均衡协调的发展,使农村人口能真正地融入城市,使区域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广德福,刘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8,(4).[2]李铁.城镇化管理的重点是户籍制度的改革[EB/OL].城市中国网,2011-11-14.[3]杨平平.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5).[4]刘恒.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1,(4).[5]陈甬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前线,2009,(5).
第五篇: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城镇为核心发展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城镇化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转型、文化重构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城镇化进程,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我国自近现代工业诞生后也开始了现代城镇的建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我国城镇化提升最为迅速的时期。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网被放大,三者之间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具体包括: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等;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等。关键词:城镇化 就业 土地 农业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和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使得生产关系产生变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各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速度激增的今天,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性质。到目前为止,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虽是“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这一权利具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定。一是农民手中的这块土地仅限于农业用地使用,这种硬性规定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产权被限制在农产品种植权和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权上;二是尽管允许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自愿、有偿、依法转让”,但转让范围也仅限于农业用途;三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不拥有出让权和抵押权。以上种种限制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只具有为他们提供生计的功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无法从土地价值上受益;也无法出让或变现土地,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时一无所有;土地不抵押权的缺失使农民丧失了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本。总之,农民尽管被赋予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这种有限的权利还是约束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资产功能的实现,从而迫使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可见,政策稳定性不足也成为农民利益受损、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难以实现。倘若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因技能的缺失而无法从事其他行业,造成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将时有发生,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有可能导致农用耕地的减少,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城镇化问题,强硬的征收土地,从而导农民生活无保障,农业发展无后盾。
2、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
农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目的,依据法定程序,强制性地取得私人或集体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伴随着我国各地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土地征用力度不断增强,必然导致原来祖祖辈辈依靠土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可靠保障,劳动场所的改变和收入来源的无处可寻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失地农村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长远问题需要细细考虑,如失地后的经济收入问题、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影响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化不只是农村土地变为城市土地,更重要的参考指标是转变后,在原有土地上生存的人生活水平是否能有显著变化。由于征地范围过宽,补偿严重不足,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没有着落的问题相当突出。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就业问题成了失地农民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需要从长计议。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个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3、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
城镇化固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现实中这一过程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矛盾,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统一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的流失导致我国农业压力剧增。我国人口众多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者达到8亿之多,但是城镇化发展不但减少了耕地的使用面积,还是大量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失去了生存之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率低,导致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形成对对农业部门产生持久而又有力的市场拉动。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各个方面而言,都必须依赖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城镇化建设滞后,使城镇市场需求不足,没有很好地起到拉动农业发展的作用。第三,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但能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更能促使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找到新的工作方式,学会新的工作技能。但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经济效益,缺乏合理布局和长远规划,致使乡镇企业如春后竹笋般发展起来,小规模重复建设不断出现,更为不利的是污染严重,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大气、河流和农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关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虽然,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但不能成为否定城镇化建设的依据。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
1、农村城镇化应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城镇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耕地的使用率不高,不仅挤占了耕地,而且使大面积的耕地分散,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便是耕地资源的流失。要协调好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首先,应强调政府规划作用,政府应确定哪些土地土质较好应作为耕地使用,哪些土地属于城市建设使用,严格保护耕地,绝不乱批准乱规划。其次,应坚持节约用地,在节约农村宅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好每一寸多出来的土地,能形成规模的就扩大规模,能向空间发展的就向空间发展,少用地,用好每一块地。
2、农村城镇化应为农民生存找出路
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应该鼓励他们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因技能缺失不可能直接离开农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农民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失去土地的同时适应其他的工作方式;当地政府更应该鼓励有头脑有远见的农民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逐步创业,积累经验、知识和资本,创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乡镇企业,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服务;对于长久以来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应按照国家政策给予养老保障的支持,不少农民年岁以高,无法从事其他产业,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卫生的发展,为农民的生活、生存着想;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建设,建设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和整体城镇居民素质,这样才能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城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
3、农村城镇化应调整产业机构,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村城镇化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突出优势,培育优势产业。目前,许多城镇的产业布局与大城市发展雷同,重复产业生产,十分浪费环境资源,并且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城镇是大城市与农村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经济应立足于当地农业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与销售,突出产业优势。同时,乡镇产业化可以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乡镇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积极影响作用,还可产生示范效应,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吸收外来投资,对原有技术、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三、结论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纵观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波动大,东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在全球城镇化发展接近尾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加入,而农村城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推动城市、乡村协调发展是我们当下应当关注的着力点。目前,虽然农业、农村与农民是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三大难题,但是不能因为有问题存在就否定城镇化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面对问题的同时积极想出路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土地问题、农民再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等问题上应有所应对,使农村城镇化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且有正面影响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北林业大学,2004,6.[2]李红梅.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6,(10).[3]韩学山,郝光前,徐峰,王康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4]鲁金萍,蒲春玲.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7).[5]寇莎.农村城镇化中搬迁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5).[6]公维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7]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4).[8]徐永春.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9]陈培芳.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05,(11).[10]姜太碧.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5).[11]赵爱玲.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中部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十大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2] 张晓燕,白晓梅.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3] 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14).[14]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15]牟小林.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