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通知(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6:5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通知》。

第一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金融在推动‚三农‛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推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村金融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对于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对农村金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对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把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促进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实施差别化货币信贷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健的货币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加强涉农信贷政策指导、效果评估和信贷资金投向监管,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引导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及涉农贷款投放力度较大的农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实施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涉农资金供应,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在信贷规模控制形势下积极争取涉农贷款规模,在收益覆盖风险前提下尽量降低涉农贷款利率,促进全省涉农贷款持续较快增长。

三、推动银行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通过调整银行机构考评指标涉农贷款权重、推动银企对接等方式,引导银行机构拓宽信贷支农领域,加大涉农贷款投放,确保金融支农力度不削弱、涉农信贷投放不减少。2011年,全省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占比,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幅。当前,各金融机构应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持重点,集中资金支持防洪工程、水网建设、城乡供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水利信息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对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水利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村二三产业以及城市企业下乡、设立分厂和加工点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股份公司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和经营性资产。

四、充分发挥政策性、合作性和商业性金融协同支农优势。国家开发银行应发挥中长期信贷业务优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和医疗基础设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民安置房的信贷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应认真贯彻总行出台的新政策新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小企业、县域城镇建设以及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村村庄整治、土地收储整理开发等领域的信贷投放,重点支持农村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建设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和环境设施建设、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以及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等8个领域;农业银行应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努力加大对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农村信用社应按照‚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将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确保2011年新增涉农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高于60%,进一步巩固支农主力军地位;邮政储蓄银行应充分利用遍布农村的网络优势,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积极探索支农新方式新领域;城商行应积极开展适合‚三农‛特点的贷款业务,重点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其他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五、推动表外融资业务支持‚三农‛发展。鼓励银行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出适合‚三农‛特点的表外融资业务,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表外融资业务,保障企业流动资金供应,降低融资成本。

六、积极利用银行间市场融资。鼓励产品有发展前景、经营效益好、资质优良的涉农中小企业,采取‚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方式,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承销服务,为涉农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推动更多的涉农企业列入上市资源后备库,优先选择涉农后备资源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大力支持主业突出、资产规模较大、盈利水平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主板上市,积极推动涉农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在中小板上市,鼓励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在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市场上市步伐;支持运作规范、业绩突出的农业上市公司采取增发、配股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行公司债和企业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打造一批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非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到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协调推动涉农企业主动对接各类股权投资类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各级政府有条件的可从现有或新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进一步调动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性。

八、积极利用期货市场促进农业实体经济发展。认真研究探索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方法、新模式,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利用期货市场分散、转移价格风险,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有效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我省涉及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豆粕等期货品种的各类购销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发展问题。

九、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总结我省农业保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小麦、玉米、棉花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努力提高能繁母猪保险和奶牛保险的承保率。积极推动市、县(市、区)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险种,提高农业风险管理水平。

十、大力开展新型涉农保险试点。各保险公司应认真研究涉农企业和农户风险保障需求,按照‚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理赔便捷‛的原则,开发适合‚三农‛特点的保险产品,探索开展农机保险、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涉农水利工程险等险种,为‚三农‛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

十一、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功能。鼓励支持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办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养老服务;总结推广计划生育保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区域,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十二、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实际需求,积极推动信贷服务创新,鼓励涉农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探索开发‚信贷+担保+保险‛等金融产品,研究完善‚龙头企业+农户+信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信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信贷‛等多元化的订单农业贷款模式,逐步扩大小额贷款支持订单农业的范围。积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推广集体林权、农村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水利项目收益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渔船、荒山、塘坝、农房等抵押方式,进一步扩大抵押物范围;鼓励农村微小企业、农户开展自然人保证或联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推广农业龙头企业为关联农户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担保方式。

十三、改善涉农信贷管理。各银行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符合涉农企业特点的授信管理体制,实行差异化授信标准;进一步简化涉农贷款审贷程序, 精简审批环节,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有条件的银行要对涉农贷款单列规模、单独考核,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

十四、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推动县(市、区)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通过增资扩股、资产置换等方式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争取2011年全省组建15家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扩大资金规模,提升服务‚三农‛服务水平。

十五、推动城商行加快向县域延伸机构。鼓励支持城商行加快县域支行设立步伐,在经济发达镇设立分支机构,争取2011年县域覆盖率达到80%以上,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企业发展。

十六、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省内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争取2011年全省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0家左右,县域覆盖面达到50%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十七、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按照‚控制总量、突出重点、注重监管、创新发展、加强服务‛的要求,推动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优先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主发起人设立主要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完善小额贷款公司服务网络,探索在乡镇设立服务网点;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加大贷款投放进度,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支持更多的涉农企业和农户,确保‚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占比达到90%以上。

十八、提高融资担保机构为‚三农‛融资服务水平。鼓励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针对‚三农‛融资需求,积极开发和提供服务‚三农‛的融资性担保业务,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拓宽为‚三农‛融资服务的新渠道。推动省再担保集团公司优先为‚三农‛贷款担保提供再担保,进一步增强‚三农‛融资能力。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要探索设立主要为辖区内‚三农‛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不断增强资本实力和担保能力。

十九、发挥财政资金对涉农贷款投放的杠杆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建立财政促进金融支农长效机制,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对涉农信贷投放的杠杆作用。对贷款质量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贷款平均余额增量2%的比例给予奖励,省财政承担50%。支持各级设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为整合支农资金、拓展投融资渠道搭建平台。

二十、加大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财政扶持。认真落实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方式,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服务能力。

二十一、加强对农村金融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市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金融工作的政策扶持引导,制定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及时向金融机构通报推介‚三农‛项目,共同研究中央出台的金融支农新政策新措施,协调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扎实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措施

服务“三农”经济 惠及一方百姓

陆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近年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调整信贷结构,转变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投入,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截止2011年8月末,各项存款达23亿4337万元,突破20亿大关,各项贷款达15亿586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3亿3767万元,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广大城乡客户自己的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架起了诚信致富、合作共赢的金桥。已然成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一、推行“农贷直通车” 开辟“绿色信贷”通道。为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陆良联社在全县轰轰烈烈推行了“农贷直通车”制度,开辟“绿色信贷”通道。各营业网点开设“农贷直通车”绿色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服务、定点服务等便民措施,贷款发放简化手续,方便快捷。农户只要简单地填写一份申请书,凭贷款证、身份证、印章即:“两证一印”就能方便、快捷地获得贷款,贷款就像取存款一样方便。2011年,全县有104154户农户获得了小额信用贷款及联保贷款的支持,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73.25%,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全县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赢得了农民、政府、信用社 “三满意”。

二、优化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建设。陆良联社始终把优化信用环境,推进信用村镇建设作为提升信贷支农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工作,并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信用村镇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层层抓落实。首先完善建档工作,进村入户,查缺补漏,依据农户人品、家庭财产、生产、收入等情况及历年贷款信用程度,规范建立健全“一户一档”“一村一册”的农户经济档案。其次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及《贷款证》的核发,在建立《农村信用社农户经济档案》的基础上,根据纸质档案资料完整录入信贷系统,并扫描农户身份证作为信贷系统的图片电子档案。农村信用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分为:优秀、较好、一般、次级四个等级。信用等级为“优秀”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10万元;信用等级为“较好”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8万元;信用等级为“一般”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5万元,“次级”信用户不核贷款。方便快捷地向农户发放贷款,加大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生产、生活资金的需求。

2011年,在已创建活水、芳华、召夸三个信用乡镇的基础上开展对小百户信用乡镇的创建,占全县乡镇数的40%。全县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32932户,占全县总农户数142185 户的93.49%,颁发贷款证112042个,占建档农户的84.29%,核定贷款限额99135万元,评定信用户105030户,占建档农户的79.01%,构建了良好的农村信用体系和环境,比如:三岔子信用村委会有农户1175户,人口4325人,2011年贷款金额为1404万元,户均贷款达1.2万元,人均贷款达3500元,但不良贷款只有7万元,均为2006年以前形成不良贷款,2006年至今,新发放贷款收回率均为100%。

通过信用村镇的创建,营造了陆良地方的诚信环境。积极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促使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及时、方便、有效地获得资金支持,扩大生产经营,不断增加收入,实现致富目标。不仅让农户得到了实惠,建立了诚信意识,同时影响了企事业单位及公职人员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增强经营和服务意识,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三农”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陆良联社还开办了“联保特色贷款”、“林权抵押贴息贷款”、“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贷款”、“巾帼科技示范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民工、大学生创业贷免扶补贷款” 等业务品种,满足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比如:自2001年起,陆良联社在车马堡村委会开办了油菜籽加工联保特色贷 款,当时的联保小组共由2个小组,15家农户组成,单户贷款最高额度达6万元,总额达90万元。通过10年的发展,2011年,该村委会共发展4个榨油联保小组,由31家农户组成,单户贷款金额已达50万元,贷款总额达1214万元,油菜籽加工联保特色贷款在10年间,没有任何逾期,没有出现不良贷款,创下了良好的信用记录,农户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盖起了洋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每户年均纯收入达到5-10万元,信贷资金助推农村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四、完善金融科技产品,网络服务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截止2011年8月末,在各乡镇安装ATM机9台,自助银行1个,POS机23个,陆良农村信用社在2011里将对全县所有乡镇实现ATM机安装全覆盖,最大程度的满足“三农”的金融网络服务需求;共发金碧卡8万余张,其中金碧惠农卡2.8万余张,拓宽银行卡结算渠道,改善了农村银行卡应用环境;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陆良联社已开办了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开通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引领广大城乡客户向现代金融的步伐迈进;认真做好各项资金的发放工作,一是共代理发放财政直补农民资金惠农“一折通”36万余户次,资金近1亿元;二是“家电下乡”各项补贴农户18760户,补贴金额为1572万元;三是联社与县烟草公司电子化接口程序的成功对接,将陆良县烟农 30674户,约3.4亿元的烟叶销售兑付款实现了银行电子化支付,极大的方面了农户,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五、全力做好抗旱信贷支农工作。

2010年,陆良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联社党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下发了《关于抗旱救灾支持春耕生产的紧急通知》,成立了抗旱救灾支持春耕生产领导小组,把抗旱救灾信贷服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放在突出位臵,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投入到支持抗旱救灾工作中,突出“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改进工作作风,建立信贷绿色通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简化信贷手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保民生、保春耕工作。2010,陆良联社共发放13,130户抗旱救灾贷款,金额达2亿2170万元,支持农户购买水泵、塑管、运水车抗旱用油、化肥、地膜、种籽,修建水窖等,为灾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六、优质服务,惠及百姓。

在“三农”服务工作中,陆良联社一是对涉及到服务工作中的信贷、会计、出纳等岗位制定了服务标准,开展了“服务创优工程”,加强了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了服务环境,强化员工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举办了业务知识竞赛,“科学发展、服务创优”的演讲比赛;统一着装,从现场考评、暗中查访、问卷调查、视频监控等方面对各营业网点进行考 评,有力的提高了我县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陆良联社在让农民感到贴身优质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政府财政贴息、利率优惠等政策,把实惠让给百姓,让给农民,体现党惠农政策的阳光和温暖。一是开办信贷扶贫贴息贷款业务,财政贴息4%,农户承担3.2%,2007年至2009年共发放2.4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政府财政共向农户贴息960万元;二是信用乡镇的农户实行贷款利率优惠,利差0.28%,全县每年共向农户优惠利息80多万元;三是与政府开办“贷免扶补”创业贴息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补,2009年至今,政府财政向222户创业者贴息94万元。陆良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较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陆良县64万人民的心目中,农村信用社俨然成为一道夺目的风景线。这是因为在全党关注“三农”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挺身而出,提纲赴任,走在了辖内金融行业的前列,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下了赫赫头功。2010年9月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最佳服务三农贡献奖”荣誉称号,10月被省联社评为全省“服务创优工程”工作先进集体,11月被省联社评为“财务管理系统开发与推广”先进集体。被省政府授予抗旱支农先进单位,被市政府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如今,陆良信合人正以与时俱进的创业观,以脚 踏实地的事业观,以诚信服务的守业观,在服务地方经济,惠及一方百姓的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05]12号)

【发布单位】四川省

【发布文号】川办发[2005]12号 【发布日期】2005-03-21 【生效日期】2005-03-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四川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

(川办发[2005]12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工会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公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不断探索加强与工会组织联系的机制和方法,注重发挥工会的作用,积极支持工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配合党委和政府工作,团结动员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四川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执行《工会法》和《实施办法》,切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贯彻工会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0号)精神,进一步支持各级工会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党最坚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既是我们党和国家强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政府工作的一条指导方针。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推进四川跨越式发展,实现省委提出的“五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工会工作。

二、为工会组织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执行《工会法》和《实施办法》,按照依法行政和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民主参与机制,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是政府与工会和广大职工群众沟通和交流的有效形式,对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已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市(州)、县(市、区)和部门要继续完善,充实内容,创新形式,通过联席会议认真研究解决工会组织提出的涉及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尚未建立这项制度的,要加紧沟通协商,尽快落实到位。二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工会法》和《实施办法》的要求会同同级工会组织和企业方面代表进一步加强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健全制度,明确职责,规范运作并逐步向基层延伸。要定期研究和分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认真协商解决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工会组织积极指导和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指导和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积极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三是凡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保障等与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措施,要主动邀请工会代表参加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和企业改制、减负分流、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及其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认真听取工会的意见;召开涉及职工利益和权益保障方面的会议以及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新建改建企业“三同时”验收等工作,要请工会组织参加;支持帮助工会做好评选、表彰劳动模范及加强劳模管理等有关工作。四是各级政府法制办代表政府受理县及县以上地方总工会提请事项,依法处理侵犯职工和工会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并及时将处理结果通报工会。?

三、建立健全与工会组织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机制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努力把握政府与工会联系的特点和规律,以制度和机制创新推动政府与工会联系与沟通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省总工会的信息沟通,抓紧完善发展改革委、经委、劳动保障厅、民政厅、国资委、安全监督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与省总工会的经常性沟通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加强与同级工会组织的沟通联系,逐步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与工会组织的经常性沟通交流机制,认真听取工会组织反馈的职工群众的建议意见,争取职工群众和工会组织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信息的收集、综合和交流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重大事件、重要信息的通报工作,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要切实改进作风,牢固树立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观念,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了解掌握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为政府工作构筑坚固的群众基础;要主动接受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把职工社会保障、劳动报酬、分流安置、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作为工会监督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切实抓好落实,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四、切实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主动为工会组织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要积极支持各级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于擅自取消或撤并工会组织、阻挠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要坚决予以纠正,依法严肃处理。要积极支持基层工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支持工会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职工技能培训和送温暖活动,支持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工作,支持工会兴办为职工服务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工互助保障以及各种丰富职工精神生活的文化体育事业等。对那些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又有利于发挥工会优势的工作,要更多地委托给工会组织去做,不断增强工会的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工会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依法保护工会财产安全与独立管理、使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撤并工会经费帐户。要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计拨工会经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总工发〔2003〕25号)的要求,保障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会经费及时、足额拨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各类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要依法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及时足额拨缴经费,不得拖延或拒不拨缴。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应当为同级工会组织无偿提供办公用房、设施和活动场所并不断帮助其改善办公条件。人民政府和单位行政方面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工会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随意调拨。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第382号令)的有关规定,明确将各级工会组织兴建或管理的文化宫、俱乐部等纳入规范和管理范围并帮助其有效发挥作用,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择地重建并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迁建所需费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工会法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B5

【发布单位】浙江省

【发布文号】浙政办发〔2005〕92号 【发布日期】2005-10-21 【生效日期】2005-10-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浙江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工会法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

(浙政办发〔2005〕92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会法,进一步支持各级工会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贯彻工会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0号)精神,结合我省工会工作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深入贯彻工会法的重要意义

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深入贯彻落实工会法,加强工会建设、做好工会工作、维护职工利益,既是各级工会的责任所在,也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为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高度,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不断完善民主参与机制

要全面贯彻实施工会法,按照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不断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决策时,应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保障等与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措施,要主动邀请工会代表参加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要进一步做好厂务公开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政治民主权利。

建立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是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政府与职工群众联系渠道的重要形式。省政府已经与省总工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县以上人民政府都要和同级地方工会建立相应的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政府有关工作,听取并研究工会组织的意见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也要与工会组织建立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机制,特别要加强对重大问题、重大事件、重要情况的信息通报工作,形成畅通互动的信息渠道。

三、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要按照工会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会与劳动保障部门、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三方协调机制,健全制度,明确职责,规范运作。要从我省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稳定企业劳动关系,定期研究和分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认真协商解决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加强经常性的协调沟通,及时研究解决办法,充分发挥这一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县(市、区)三方协调机制,并从各地实际出发,推进乡(镇、街道)等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工会组织积极指导和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支持工会组织参与分配制度的完善,推进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

重点的基层劳动争议预防调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完善工会维权机制,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平安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工会开展社会化维权工作,对严重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进行监督和纠正,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有工会参与的基层维权工作网络,为工会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依法协调劳动关系创造条件。

四、努力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各级政府要主动为工会组织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大力贯彻实施全省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积极支持工会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支持工会开展法律援助和维权工作,加强工会维权队伍建设;支持工会参与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的监督,开展为职工服务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工互助保障和送温暖活动;支持工会开展丰富职工精神生活的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工人文化宫等为职工服务的设施建设。要通过认真贯彻好工会法,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不断发挥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意见

2010年07月15日 17时02分39

主题分类: 计划物价 资源能源

“气象”

“经济社会”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0]4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地处沿海和黄河下游,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暴雨暴雪频繁出现,寒潮大风叠加影响,旱涝灾害交替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趋势日益明显,气象灾害的破坏力日益严重,对我省农业、水资源、海岸带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全面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放在首位,坚持科技创新,强化基础建设,推进重点工程,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提供有力保障。

(二)任务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达到95%,公众满意率达到90%,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下降到2%以内,气象服务整体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三、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完善综合气候观测和通信网络系统。进一步推进我省综合气候观测网建设,建立和完善海洋与渔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风能、太阳能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区域气象观测站点建设达到每个乡镇至少1个。气候观测准确度明显提高,观测精度达到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标准;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建设气象应急通信系统和气候变化海量信息存储加工处理系统。整合公安、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林业、地震、民航、煤炭、气象等部门监测信息资源,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相关信息共享。

(二)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短期、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和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短时预报每3小时发布一次;气象要素预报精细到乡镇。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多部门相互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系统,切实提高农村、湖区、山区、海上等偏远地区以及高危行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

(三)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加大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大力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气候变化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基地,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全国知名的科技人才。

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一)为农气象服务工程。

(1)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农业气象预报平台、气象情报服务平台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推进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和千亿斤粮食生产。以德州为试点,组建农业墒情自动监测网,建设农田墒情自动监测和干旱预警系统;以栖霞为试点,开展果品生产气象观测和服务工作;以青州为试点,开展“农超对接工程”气象保障示范县建设;以寿光为试点,建设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站,建立影响温室蔬菜生产的灾害性天气评估系统。

(2)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开展农村防雷工程建设,重点做好农村中小学校、农村危房改造的雷电防御工作。结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接收平台。加强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做到乡乡有气象协理员、村村有气象信息员。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1)进一步提高海洋气象保障能力,坚持海陆统筹,以陆促海,建设长岛、青岛海洋气象观测基地,着力开展海上气象观测、海气交换通量观测、海上大风、海雾和风能观测,满足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监测等需要。在全省气象系统内,建立省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和4个市级海洋气象服务分中心。建设和完善石岛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以荣成、寿光为试点,推广使用海洋天气警报接收系统,提高海上作业保障能力。

(2)面向济南都市圈和胶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在气象系统建立和完善城市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服务城市发展。

(3)面向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试点,沿线布设2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我省智能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并逐步推广到全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布点规模达到300个。

(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气象服务工程。

(1)在东营建设黄河三角洲多生态类型气候监测基地,开展湿地生态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风能以及太阳能资源等观测。

(2)建立气候资源监测与评估系统、生态环境预报预警系统、敏感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气候适应性及其变化、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可行性监测评估,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水系生态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1)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完善济南人工增雨保泉基地,建设东营、聊城、青岛人工增雨防雹基地。省级常年保持2架作业飞机,全省新增火箭发射装置200部,建成规范化高炮火箭作业站点600个,每年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总量提高到30亿立方米。

(2)建设省气象卫星遥感监测评估中心。建立山东水系生态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对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胶东半岛水源涵养区和沂蒙山区水土保持区等生态区域,开展水循环、旱涝及次生地质灾害等综合监测与评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研究制定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政策措施,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各级“十二五”发展规划,增强

组织和实施能力。加强省级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机构建设,成立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开展气候变化定期评估并研究提出应对措施。

(二)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科研专项。科技部门要将气候变化影响综合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科技计划,针对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突出问题,设立科研专项课题,加快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研发。

(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立法,制定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办法,完善气象标准体系。编制并实施我省中长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四)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贯彻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按规定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要落实匹配资金。对于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落实配套建设资金。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

(五)提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意识。要将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技知识、政策法规、应对措施等纳入各级行政学院培训课程。把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大、中、小学校的教育内容。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七月八日

下载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通知(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通知(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