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准备发表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市在7月8日召开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动员大会中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社会管理领导体系、工作网络和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运行高效、平稳有序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能力明显提高。做好社会管理工作,需要基层立足实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麻阳县舒家村乡党委政府根据中央及省、市、县的精神和要求,紧紧围绕“保稳定、强基础、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创先争优为契机,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舒家村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在管理措施上出实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从重事后处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将管理关口前移,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根据我乡乡情,我们注重从源头入手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理顺清除与我乡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不相协调的因素,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1、治理源头消除隐患,夯实管理基础。突出抓好机制健全。社会稳定管理要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应急救援机制等,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完善维稳防控体系。引导全乡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服务理念,实现从下至上“依法治理”的转型,在“团结两头,稳定中间”治理理念指导下,多关注弱势群体,同时坚决打击扰乱社会管理的无理化、苗头化倾向,引导民意向法治转型,向政府靠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网络。由村民“上访”变干部“下访”,坚持“一周一排查,一月一上报”,落实“一把手”大接访、“三调联动”、领导包案等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做到发现的早、化解的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从源头化解矛盾排查纠纷消除隐患,近年来成功排查各类矛盾纠纷、道路交通、安臵帮教、学校周边环境等不稳定因素32个,化解32起,成功率100%,减少或避免了事后处理稳定事宜的社会成本。从源头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掌握保稳定、促和谐的主动权。
2、精细管理以人为本,维护公共安全。按照深化“平安舒家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把群众工作与专门工作、常态管理与应急处臵、打击犯罪与化解矛盾统筹起来,突出抓好食品药品、交通生产、消防治安等方面的安全管理,理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机制体制,增强工作合力,特别是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督促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内部管理机构、人员和必要的安全投入,建立和完善内部约束机制,落实隐患自查自改制度。建立集中统一、快速高效的应急处臵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监测预警,特别是春节、“两会”、国庆等特殊时期,重点加强重要部位、重要环节、重要人群的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公共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分期分批对乡镇公共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切实有效地承担起对本辖区内公共安全的监管职责,重点培训村级公共安全管理人员,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3、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筑牢群众基础。流动人口管理,要坚持“平等对待、分类管理、有效服务、激发活力”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推行“3+1”工作法,即强化三条工作措施、召开一次恳谈会。以责任区民警入户访查为契机,对辖区内的出租房屋、暂住人口进行全面的调查登记,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派出所基础信息系统,同时,将相关人员信息与全国人口信息系统、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在逃人员信息系统、吸毒人员信息系统等进行信息比对,进一步加强治安检查,与出租房业主签订治安责任状,建立健全相关档案。以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整治为主题,及时与中小学校联系,会同校方共同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租住房屋学生台账,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联系方式、任课教师、出租房主等有关情况登记造册。以农村计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以各村计生专干、村干部为主体的信息员队伍,充分利用他们人熟、地熟的优势,建立起动态管控机制,切实完善对出租房及暂住人口的管理,并及时向流动人员宣传互联网、电话语音、手机短信等三种便民采集上报渠道,促进流动人员申报的主动性,加强社会治安的管控力度,打好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攻坚战。以开好一次恳谈会为抓手,做好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召开由出租房业主、暂住人口代表参加的恳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诉求,从“实”字出发,发放《征求意见表》,对他们提出的合理意见、建议和要求,凡属于党委政府职权范围内的,立即给予解决。对超出范围的,则想方设法帮助其进行沟通、协调,对他们所反映的事,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二、在工作保障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为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文明发展,我乡从重单一行政手段向行政法律道德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大力提升管理实效。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规范公民道德行为方面狠下功夫,积极建立与“四化两型”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1、强化组织管理,夯实基础保障。党委加强领导,政府自觉转型。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加强基层管理,我乡党委政府探索性实施“五基”工作规则,对基本组织体系、基本职责任务、基本管理制度、基本工作方法、基本待遇保障五个方面均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使基层组织更科学、基层职责更明确、基层管理更规范、基层工作更积极、基层干部待遇更有保障。
2、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民生改善。近年来,我乡加强经费保障,对与村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造。投入30万元,架通狮子湾黄通溪、红冬潭王仕坪2座桥梁;完成舒家村村下水道建设、1公里丁家村村道、6公里老井冲村村道、1公里长坡山村组道和1.5公里桐坡村组道硬化;完成舒家村一组2300米、三组2700米和红冬潭村2000米3条渠道改造建设;完成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农村改厕500多户;完成装机容量4800千瓦的狮子湾电站已蓄水发电;投入877.9万元的张公坡、狮子湾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已全面竣工,项目区内道路硬化、排灌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筹资80多万元修建的乡政府综合服务大楼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有效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我乡实际,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强力实施“双百双千”项目,即发展100亩烟叶和100亩大棚;做好1000亩柑桔品改和1000亩甘蔗生产基地。工业发展按照“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内外结合、政企联动”的工作方针,力争突破。支持抽绣产业做大做强。坚持以产业提升为目标,科技创新为手段,市场开拓为重点,促进传统抽绣产业向现代新型工业的转变,同时积极融入民族元素,提高产品竞争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蔗糖加工业。充分发挥我乡绿色蔗糖优势,大力发展红糖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福寿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福寿牌为基础,通过产品论证和QS质量认证,实现价值倍增效应。具有我乡特色的“甜柑子”上市畅销,质优品佳,在第10届中国特色文化节暨地理标志文化节上广受好评。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成为推动“两型”社会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
4、加强科学管理,突出能力培养。加强乡村干部的素质能力建设,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着重提高乡村干部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要更新乡村干部的传统工作理念,激励乡村干部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状态,引领群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乡村 “四有八化”,即:少年有文化、青年有技术、壮年有财富、老年有保障;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道路水泥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使乡党委真正发挥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三、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强化责任,将社会管理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臵。从重管制控制向协商协调转变,充分发挥民主协商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权重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重行政权力向重服务、实施人文关怀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强舒家村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活力。
1、建立便民惠民窗口,提升政务服务能力。胡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以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着重点在于构建服务性政府,改变传统的“治理”思路,进入“寓管理于服务”的现代政府管理轨道,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我乡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网上惠民利民窗口,着眼于惠农利民政策的宣传,通过远教网络,把常用法律法规送进农家,把文化科技知识送进农户,使村组干部同谋科学发展之策,基层党员同办群众关注之事,农民兄弟同议增收致富之计,教育和引导群众按政策办事、依法规办事,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疑难互相帮。
2、培育基层组织团体,社会协商主体共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组织不仅发挥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维护群体的利益、推进民主政治,而且还担负着分担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社会组织管理,要坚持规范、引导、监管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支持乡镇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农民合作社,不仅可以提高和增强社会的自治能力,而且架构起政府与社会及其民众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推进新农村以及和谐乡村的建设,实现新时期乡镇的有效治理。探索社会力量培育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的“共治化”格局。
3、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创建优美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乡镇社会管理的网格化。坚持乡镇带头、村级联动,积极开展文明规劝行动,使广大群众自觉认识、自觉参与到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整洁行动中来,增强创建合力,做到管理无缝隙、卫生无“死角”。坚持“低成本运作、高效率运行”的原则,充分结合农村实际,探索推行了分散处理、分区包干、分级投入、分期考核的“四分”工作办法,积极开展改水、改厕、改环境,门前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把思想工作做上门、把科技文化引进门、把政策法规送进门的“三改、三包、三进家”活动。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民强烈地感受到党风正、民风淳、村风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乡党委用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取信于民,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社会化管理的根基在于人本理念,关键在于手段创新,成果体现于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奋斗目标的认同、对社会价值观的信守、对社会发展成果共享。一切取信于民,管理为了人民,利益归于人民。在“十二五”开局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之年,不断巩固和发扬前期社会化管理取得的成果和宝贵经验,全力维护和谐安康的稳定局面,再接再厉,务实创新,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新路子,再谱基层统筹发展、协调发展新篇章。
(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舒家村乡副乡长 严森)
第二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
——蔡甸区司法局深入推进人民调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以来,蔡甸区司法局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这一主线,以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为重点,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努力拓宽调解覆盖面,提高调解水平。1至7月份,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 1760件,调处成功1755件,调解成功率 99.7%,重大复杂矛盾纠纷6件,防止矛盾纠纷激化1件,防激化率100%,未发生因调处不及时引起的矛盾激化和民转刑案件,有力地维护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战斗力。
一是紧抓调解员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扎实开展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全区调解队伍进一步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筑牢为民的宗旨理念、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使广大调解员的思想政治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二是加强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区局领导高度重视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将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摆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职能作用的突出位置,通过岗位练兵、以会代训、庭审观摩、聘请专家对调解员进行调解基本知识讲授以及组织调解员参加市局培训等多种途径培训,使调解员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满足了群众对于人民调解的新期盼新需求。
三是招聘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调解员。我们根据区局实际情况,从原蔡甸区法学培训中心管理人员中择优选聘了18民专职调解员充实到调解一线,同时积极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协调成立了医学专家库和法学专家库,成员分别达到30人和16人,使蔡甸区调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支持。
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构筑防范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网络。一是加强调解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行业性专业调委会。伴随蔡甸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患、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征
地拆迁等具有行业性、专业性特点的矛盾纠纷凸显,因其专业性背景,现有的大调解工作机制难以很好地承担调解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区司法局通过积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商,在全区分别建立了医疗纠纷、劳动争议、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争议、食品安全纠纷、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房屋征收补偿纠纷等6个调委会,为全区的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6个调委会从成立到投入运作的近7个月时间里,共受理矛盾纠纷164件,调处成功164件,调解成功率 100%,其中劳动争议纠纷2件,医疗纠纷2件,食品安全纠纷9件,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151件。
二是坚持重心下移,推进“法务前沿工程”。通过充分挖掘民间资源,建立以村(居)、社区为依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人和当地精英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法务前沿工程室,进而建立村(居)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村(居)委会主任负主责、法务室主动受理、小组长(楼门院负责人)积极参与的村(居)级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三是拓宽调解覆盖面,设立园区司法工作站。由于体制的原因,蔡甸区司法行政工作没能在姚家山、常福、沌口3个园区全覆盖,随着3个园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托管村及入驻企业增多,人财物流动量增大,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为有效改善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软硬环境,助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司法局向区委、区政府请示申请在3个园区设立了司法工作站,自司法工作站成立以来,园区的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调解,园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是丰富调解服务供给,设立司法所和社区律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活动,引入律师这一中立的第三方力量参与基层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矛盾调处机制、规范了调解程序、提高了调解能力和调解质量,有效提升了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自蔡甸区“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工作启动近1个月来,律师参与司法所重大矛盾纠纷调解3件,代理民事纠纷案件2件,解答社区居民群众法律咨询97人次。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升调解工作效率。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及基层调解工作的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区局强化了街乡镇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台帐登记月报制度》、《矛盾纠纷调解程序》、《司法所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职责》、《矛盾纠纷转办制度》、《矛盾纠纷调解回访制度》以及《矛盾纠纷调处通报制度》等七项制度。为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区局进一步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蔡甸区人民调解和大调解工作机制检查考评细则》,更加细化了工作要求,如细则要求人民调解工作要坚持对辖区矛盾纠纷一月一排查一调处一上报制度,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等。通过制定这些硬指标,激励鞭策调解员化被动等待调解为积极主动排查化解矛盾,调解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
四、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工作有效运行。
一是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在专业调委会建设过程中,区局向区委区政府争取将设立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使我区行业性专业调解工作经费得到了坚实保障,有力促进了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设向前推进。
二是区局加大了经费保障力度。从法务工作室、司法工作站的建设,到社区律师工作室的配置以及各种公示牌的制定,区局都拿出专项资金加强了保障,保证了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是律师事务所等外力给予了支持。在“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活动中,各律师事务所在积极履行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地向司法所伸出援助之手,如:与桐湖所对接的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向桐湖所提供了2万元的保障经费;与索河所对接的威德律师事务所为索河所先期提供了5000元的经费支持;与永安所对接的德恒分所表示要将永安作为律师事务所公益活动、公益事业的基地来办,在物力上将给予大力支持。律师事务所等外部经费支持使我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重要支撑。
第三篇:XX派出所创新精神病人管理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XX派出所创新精神病人管理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随着竞争压力、工作生活节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精神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的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精神病人在马路中间乱跑、阻碍交通,有的骂人打人,甚至发生残害邻里和亲人的事情。为实现病人得到治疗,家属感到满意,群众感到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XX派出所建立了精神病人管理服务工作新机制,把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内容之一进行有益探索,对XX镇辖区内精神病人(不含流入病人)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发现该区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急需加强。
一、XX镇精神病人基本情况
据调查,XX镇现有精神病人42名,其中:男30名,女12名;平均年龄岁;持续性病人名,间歇性病人名;发生过伤人损物事件的名(其中伤人致死的2名);曾经在正规精神病院就医的名,从未在正规医院就医的名(从未就过医服过药的名);现长期就医的名;治疗费已上万元的名,5000—10000元的 名,5000元以下的名,主要由监护人支付治疗费的名,主要由政府支付治疗费的名;有监护人的名,无监护人的名。
可增加点XX精神病人肇事的具体案件。
二、XX镇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神病人接受治疗情况差
镇域范围内无监护人的精神病人费用如果由乡镇政府和区民政局解决,对于乡镇财政来说,这笔资金比较大,负担困难。对于有监护人的精神病人,由于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难以保证病人能得到长期正规的治疗,难以保证治疗效果,多数只能找点土方来用,或断断续续在医院买些药;民政部门也没有单独的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政策,贫困精神病人是和一般贫困病人一样享受同样的救助政策,救济金额十分有限。
(二)监护人监护责任落实差
虽然法律在精神病人的监护上对家庭成员、村(居)委会、地方政府都做了一些规定,但因精神病人发病时间长、治疗费用高、难以控制其行为等原因,加上多数家庭早已因此陷入贫困,无力监管,大多数监护人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基本上没有进行有效监护。村(居)委会的收入来源少,没有必要的设施和资金,也难以落实对无监护人精神病人的监护,地方政府没有专项资金,也难以落实监护责任。
(三)齐抓共管机制不完善
精神病人的管理涉及综治、公安、卫生、民政、城管、财政、残联、劳动保障等部门。目前,涉及精神病人管理的牵头协调、经费渠道、救助机制、治疗和管控、医疗保险、随访管理、应急处臵等问题,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一些规定,但是操作性不强,落实得不好。如定点医疗、强制收治、监
护责任等没有有力措施来保证落实,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人员,没有保障经费,没有纳入医疗保险病种。
(四)流浪精神病人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人难以控制自身行为,容易脱离掌控,经常有精神病人到处流浪。流浪精神病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安全。但是,鉴于以上各种原因,流浪精神病人管理难度相当大,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况。
三、建立精神病人管理服务工作新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派出所所长肖学平为组长,所教导员刘志刚为副组长,派出所全体民警为成员的管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户籍室,切实把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落实到位。层层落实管控,监护双项责任制。村委会、管委会,责任区民警是主要的责任人,病人近亲属是其主要监护人,因此在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中责任区民警要与监护人签订担保书,责令其亲属严加看管。层层落实管控,确保万无一失。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重点管控。
(二)建立健全预案机制。建立完善应急防控预案,做好肇事肇祸应急处臵工作。明确落实对精神病人的应急管控措施,做好人员、车辆、药物等处臵准备工作。重点加强对学校、集贸市场、公共场所的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了确保精神病人不漏管不脱管,XX派出所集中开展精神病人的调查摸底工作,由户籍民警逐一登记造册,输入信息管
理系统,同时强化监控小组对精神病人的监管工作,及时掌握动态上报信息。
(三)严格执行定期排查。合同有关部门,以村、社区为单位逐一排查,做到逐人见面,填写好《病人信息采集表》、《全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情况统计表》,结合民警日常工作情报积累,以人口整顿为契机,深入辖区对精神病人等治安重点人员的基本情况逐人逐户全力摸排,全面调查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人员以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的精神疾患人员。重点排查曾经肇事肇祸和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疾患人员,细致核查,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治安重点人员,做到逐人见面,逐人排查,逐人评估,逐人登记造册,实现分级动态管控。
(四)积极提高协作效率。派出所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加大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控制力度,确保不发生影响辖区治安的事件和案件。派出所建立了与民政、综治、社区、村(社)等部门协调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控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通报情况。在此基础上,派出所民警逐一与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签定“责任担保书”,要求其监护人保证做到:严防病人肇事肇祸;不得使其流浪社会;不发生进省进京;不发生到公共场所闹事等内容。
(五)大力推进宣传动员。XX派出所积极采取接受群众问询、制定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帮扶对象及其家属现身
说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深入分析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致病原因及现实危害,促使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逐步接受这一弱势群体,努力营造关注、关心、关爱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组织民警走访慰问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家属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取得信任和理解,建立和巩固以患者家属为主体的监管机制。
(六)着力强化帮扶力量。搞好救助救治是减少和消除精神病人危害社会的关键,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生活无着的精神病人,及时协助民政部门妥善处臵,给予救助,保障病情稳定,减少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对贫困家庭的精神病人,及时与卫生、民政、残联、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第四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河北省张家口市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新基层干部队伍管理方式,壮大社会管理工作力量。重点在村干部、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管理上求突破,确保基层社会管理有人管、管得好。一是深化“一定三有”机制。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把村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和信访量是否下降作为考核依据,严格奖惩。积极选派县(区)直部门和乡镇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将实绩突出、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考录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形成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全市共下派562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从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22名,44名录用为乡镇事业编制。二是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全市148个社区公开选聘397名大学生到社区工作,从区直部门、街道选派91名干部到社区任职,选派20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到北京各县区社区挂职锻炼,构建起以社区工作者为骨干、社区党员为主体的社会管理队伍。三是发挥大学生村官“四员”作用。落实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员、民事调解员、文化宣传员、站点管理员“四员”职责,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做好群众工作。拓宽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增强社会管理生机与活力。在扩大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上求突破,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一是推进农村“三大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功能和党员表率作用,积极构建以农业科技推广、社会治安防控、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三大网络”。二是推进社区“四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治安维稳、精神文明”服务和管理职能,动员5万多名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参与社会管理,组建爱心超市、阳光驿站、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组织700多家,建立起以社区自防、驻区单位协防和居民联防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三是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活动,使各级机关在履行职责上有新成效,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上有新提高、在群众满意度上有新提升。
整合优质组织资源,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管理优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农村社区党建模式、城乡党组织联建模式、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模式、行业党建模式,形成城乡统筹、纵横协调、运转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做到哪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哪里就有党组织发挥作用。二是推动村极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升级”。围绕搭建服务群众平台,对面积较小、功能不全的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目前,全市97.3%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标,80%以上的村建起“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工作站。三是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完善以市党员干部培训学院为龙头,县乡培训基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纵轴,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横向覆盖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依托各级培训阵地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观教育和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培训。
健全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着力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从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入手,着力在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础上,制定议事清单,提高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建立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13个,对1.2万名流动党员实名制管理,团结引导30万名务工人员服务首都、服务家乡,参与社会管理。
第五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流体传动101班级201100529学号
机械系流体专业2010级孙坚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摘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科学含义、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和谐稳定
1社会管理创新与稳定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1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含义
1.1.1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1.1.2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途径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理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1.1.3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首先,加强政府社会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没有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没有社会稳定。其次,加强政府社会管理有利于社会和谐。没有健全的社会管理,就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生活的利益矛盾和纠纷,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和睦相处。没有和谐的家庭和社区生活,和
谐社会就没有基础。第三,加强政府社会管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调节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生活中的公正原则。没有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公平正义就是不完善的。
1.2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2.1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1.2.2和谐社会的目标
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1.2.3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1.2.4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2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和核心
2.1加强社会管理的对策
2.1.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公民社会,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社会的宏观管理,包括规划社会发展方向,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等等。在明确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要明确划分政府系统中各社会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2.1.2构建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政策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手段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措施及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极的社会政策,就业培训是积极的社会政策。我国政府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反贫困政策、社会资本政策、民众参与政策、社会自治政策,将其与社会保障政策、贫困救济政策等消极的社会政策结合起来。
2.1.3推动“多中心”社会治理的发展
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积极拓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动“多中心”社会治理的发展。政府在社会管理的角色定位上,要转变观念,打造一个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政府,使政府由控制者转变为服务者,推动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
2.2完善机制是核心
2.2.1建立“大调解”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种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按照“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原则,构建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在劳资关系、医患关系、环境资源、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了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制定了三调联动的衔接办法,努力做到“发现的早、控制的住、处置的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重大疑难事不出县、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明显下降”的目标。
2.2.2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有效路径,是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单位,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灵活采取教育、疏导、协商、调解等办法,千方百计地缓解、化解矛盾纠纷。要尽最大努力配合党、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尽最大努力做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工作。
2.2.3建立重点人口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在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重点人口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机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等。
2.2.4大力实施矛盾联动调解机制
社会矛盾调解是当前有序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要依托基层综治工作平台,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大力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力量,实行“三调”并举、“三调”联动,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整合基层综治办、维稳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受理、统一排查、统一分流、统一调处,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
3.1稳定是和谐的基础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看,维护稳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和谐是稳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只有维护好社会稳定才能从根本上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3.2稳定是我党历来所高度关注的社会稳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几代共产党人一直努力探索并反复强调的问题。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实现社会的稳定,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3.3稳定是全党工作的大局
团结稳定是国家的大局,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把稳定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更大、更高的目标中来把握。
3.4维护稳定是我们的政治责任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维护稳定在任何时候都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参考文献:
[1]胡盛仪.《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06,(10).
[2]李军鹏.《政府管理的国际经验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12).
[3]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
[4]李军鹏.《完善社会管理职能的六个着力点》.瞭望新闻周刊,2005,(10).
[5]赖国根.《在加强社会管理中促进和谐发展》.领导科学,2007,(9).
[6]刘淑珍.《论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问题》.理论学刊,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