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县现代渔业发展的调研报告_2008年12月26日县(精)
关于加快我县现代渔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现代渔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特征,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繁荣和渔区和谐稳定,是我县实施富民强县、崛起跨越总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2008年10月上旬,县政协成立由XX副主席任组长的现代渔业调研组,对我县现代渔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渔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按照“主攻养殖,控制捕捞,深化加工,搞活流通”的渔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渔业产业化发展,渔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全县渔业产量达20.68万吨,连续13年居全市首位;渔业产值达13.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3.6%。
水产养殖业初步实现从传统品种养殖向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转变,由粗放式养殖逐步向集约化养殖发展,从追求产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目前,全县养殖面积11.92万亩,产量3.44万吨,水产养殖业产量占总产量16.64%。一些新的养殖品种、新的养殖模式不断引进和推广,如石砰、大渔等地成功发展刺参养殖251亩,数量107万头;龙港弹涂鱼养殖基地成为全省最大的弹涂鱼基地;渔寮南美白对虾、条石鲷工厂化养殖效益显著;新安等地引进稻田养泥鳅、鲤鱼新模式,实现稻谷与田鱼双丰收。
海洋捕捞业基本形成了以外海为主、近海为辅、远洋为方向的发展格局。全县现有捕捞渔船1293艘,17.5万千瓦,产量17.24万吨。渔船向大马力、钢质化方向发展,配备了先进的助渔、导航、通讯设施,渔船竞争力不断增强;渔船节能措施不断推广,风力发电、新型节油器等设施得到应用,渔船标准化改造顺利推进;发展灯光敷网新作业渔船40艘,有效开发了上层鱼类资源;继续向外拓展抛锭渔场,每年有600多艘渔船北上舟山渔场生产毛虾;远洋渔业迈出步伐, 10艘远洋渔船经农业部批准已赴马来西亚海域生产,另外7艘也已办理完出国手续,即将出海生产。
水产加工、流通业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全县渔业的经济综合效益。我县孝心、宏达利、宏发、榜峰等一批水产加工企业初具规模,产品也畅销国内外,年加工水产品10.42万吨,出口14420吨,创汇1366万美元。水产品流通水平明显提高,水产市场交易异常活跃,浙福边贸水产城市场营销额达10亿元,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水产品价格信息定点采集单位”,同时,我县个体水产营销大户及连锁店也遍布全国各地,在外水产品营销人员近万人。休闲渔业开始起步,渔寮、炎亭等地5艘休闲渔船已投入营运。
二、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县渔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市场、科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渔业产业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对渔业投入不足。我县渔业发展基金已连续三年没有增加,维持在每年350万左右,明显低于全省同类县市的水平,不能对渔业项目形成有效支持,甚至还从中切块用于对自然灾害的补助;渔业多元投入机制还未建立,社会资金参与渔业项目开发不多,渔民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缺乏来源渠道。二是对渔业的扶持政策亟需修改完善。苍委发[2000]140号《关于加快渔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件,至今8年仍在沿用,对渔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缺乏引导和扶持,譬如一些渔业项目用海、用地等要素制约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渔寮大宏养殖场用地被视同工业用地,遭到强制拆除。三是渔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渔业是弱势产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因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给渔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保险业至今未进入养殖领域,渔业风险分摊和救助救济机制不完善,渔民灾后生产自救能力较弱,影响渔业发展后劲;失海渔民保障还未实施,渔民失海后容易落入失业的困境,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捕捞业稳定难度加大。一是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海洋,造成近海海域污染加剧,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捕捞强度过大,主要经济鱼类得不到有效恢复,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日趋严重。再加上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东海渔场受到
严重压缩,海洋捕捞将面临无鱼可捕的严酷现实。近几年我县拖网渔船的年生产时间不断减少,巴曹、中墩、大渔等地渔船无奈自动停港休渔的时间不断提前。二是我县特有的毛虾抛锭生产作业方式,近年来因经济效益明显,逐渐为舟山等地渔民所效仿。根据捕捞生产管理相关规定,抛锭作业不允许跨县生产,一旦舟山从事抛锭生产的渔船达到一定规模,当地管理部门必将依法禁止我县渔民前去生产。三是捕捞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渔船更新换代缓慢,木质渔船仍占有一定比例;新作业方式开发能力不强,传统作业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灯光敷网效益也不稳定;远洋渔业尚在起步和探索之中,目前我县远洋渔船还是挂靠在乐清的远洋渔业公司,影响长远发展。
(三养殖业提升任务艰巨。一是养殖业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低、小、散”状况明显,集约化程度很低,总体效益不高,水产养殖“短腿”依然如故,渔业尚未实现由“狩猎型”向“耕海牧渔”型转变。二是大宗水产品养殖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今年受气温偏高影响,我县的紫菜养殖都发生大面积烂菜,损失惨重。三是随着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实施、大渔湾围垦工程的启动和临港工业的发展、霞关港的开发,沿海滩涂、浅海正在或即将被大量占用,养殖业发展空间也受到挤压,传统养殖品种和模式将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形势。
(四加工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水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不高,我县虽然已有了孝心、宏达利、宏发、榜峰等一批加工企业,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紫菜、毛虾、低值鱼等传统大宗水产品的加工还是以粗加工为主,大部分的水产品没有经过加工直接以初级原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水产品加工品牌形象不突出,没有形成规模的拳头产品,市场辐射面窄,加上今年的全球金融风暴,各水产加工企业产品出口严重受限,宏达利公司停产已近半年,孝心公司生产规模明显缩小。二是水产品流通体系还不完善,虽然有浙福边贸水产城的基础,但我县特色鲜活海鲜配送基地仍未建成,水产营销人脉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休闲渔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休闲渔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档次低、吸引力不强,经济效益一般。
(五渔业服务管理不够到位。一是我县渔业科技现有的水平还无法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养殖,还是以群众自主摸索为主,代价过高;水产养
殖病害和海洋赤潮频发,对其防治手段的研究相对滞后;水产“科技孵化器”、“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渔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渔船之间、养民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不利于长远发展。现有的合作组织绝大部分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名存实亡。三是渔民素质总体较低,灌输式的授课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四是水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很多隐患,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尚无能力对水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全面检测。五是渔业执法管理手段不强,偏重于海洋捕捞渔船管理,对养殖水域管理、渔业水域污染处置、渔业环境监测监控能力还无法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渔业就是要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力争结构调优、产业扶强、效益调高,促进资源、生态和渔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努力构建起“健康的捕捞业、先进的养殖业、发达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繁荣的休闲渔业”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实现渔区繁荣进步、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增强渔业发展动力。我县是一个渔业大县,涉渔人口多、范围广,加快渔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县政府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采取强有力措施,加速推进渔业产业发展。一是尽快完善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渔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及时出台引导作用强、扶持力度大、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渔业投融资体系。县财政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开发、龙头企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我县渔业经济开发,积极争取金融部门逐年增加对渔业的贷款支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渔业发展,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渔业保险的
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渔业领域,尤其是大宗水产品如紫菜养殖业的保险,着力化解养殖风险,为渔区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认真研究解决失海渔民保障问题,失海渔民政策处理要视同失地农民,不断加大对失海渔民补偿力度,建立渔民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控制强度,调整结构,实现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捕捞业是渔业的基础产业,稳定捕捞就是稳定渔业的基础,重视和保护海洋环境,控制捕捞强度,优化捕捞结构,是实现捕捞业可持续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加强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建立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监控和污染应急处置机制,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随意排放入海;要实现渔业资源的有效增殖,针对已经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品种采取各种增殖方式,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建议在七星岛设立特别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重要经济鱼类人工放流和增殖工作,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二是要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继续完善捕捞许可制度,严格执行捕捞许可管理有关规定,逐步实施限额捕捞制度,控制和压缩捕捞渔船数量,要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推广负责任捕捞方式,减少幼鱼、低值渔获物的比例,促进捕捞业健康发展。三是要积极引进推广新作业方式,注重更新提高渔船质量,加快渔具的革新,重视科技新产品如风力发电、节油器等在渔船上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捕捞竞争力。四是要鼓励现有渔业捕捞资源进行归并、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探索公司化经营之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五是要积极开拓远洋渔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的思路,逐步建立属于自已的远洋渔业公司,增强整体实力,推动远洋渔业的健康发展。
(三拓展空间,转变方式, 提升养殖业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县的海水养殖主要是以浅海筏式养殖、围塘养殖和滩涂养殖为主,在现有海水养殖空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积极拓展养殖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重点抓好养殖水域的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不得随意侵占渔业水域、任意改变渔业水域功能定位。要谨慎、合理、科学开发港湾、滩涂资源。二是要注重拓展新的
养殖空间。要继续开展紫菜全浮流养殖的研究,鼓励和扶持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高潮位工厂化养殖等设施渔业的发展,不断拓展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三是要注重养殖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新品种养殖,发展附加值高 的海珍品, 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 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 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通过革新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行为、推广养殖新模式,在我县逐步形成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渔业产业带,全面提 升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四是要注重结合苍南实际,着重加强对围塘养殖品种 和技术的研究,为今后在大渔湾围垦区内开展大规模围塘养殖做好技术储备。
(四)深化加工,活跃流通,延伸渔业产业链。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 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延伸渔业产业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提高效益和产业素 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要 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加大精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 政策,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议 在海 涂围垦区内考虑规划建设水产加工园区,通过水产品加工业集中连片开发,发挥集聚效应,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 综合加工 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要 加强水产品流通体系 建设,以浙福边贸水产城为基础,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 道、全方位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对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改 造,完善批发 市场的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尤其要对比较薄弱的市场信息服务要加 大投入,不断增强市场集散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探索网上交易新途 径,促进 市场组织形态的演进与交易方式更新,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有机结 合; 加快启动浙福边贸水产城二期工程建设,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 持,做大做强水产品流通业。三是要充分利用我县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渔 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沿海观光、海滨休闲、海上垂钓、海鲜品尝等以“海”为 特色的滨海旅游活动,拓展渔民增收渠道; 要打破了单一产品、单一生产的格局,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休闲品种多样化,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促进渔业经济向 高深层次发展。四是要重视发展科技、信息、咨询、生产资料等为渔业经济发展 配套的各类服务业。
(五)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提高渔业发展后劲。一 是要大力推进渔业科 技进步和创新,为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整合现有水产 科研力量,完善科研条件,加强对渔业实用技术的研究,重点突 出新品种新技 术引进和试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强化科技对渔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加大渔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充分发挥县渔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 员、科技 特派员等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与渔业生产的紧密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 立渔业科技示范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生产方向。二 是支持渔民专业 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 业化联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和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沟 通企 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全县逐步培育起运营规范、竞争力强、能有效带 动渔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要适应现代渔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努力构 建渔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涉渔企业等参与渔业人力资源培训网络;广泛开 展渔民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渔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 高渔 业生产者的技能素质;可在渔民中选择部分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 力较强、热心于渔业年轻人到渔业职业学校,实行半年或一年时间的系统专业培 训,使其成 为当地的水产科技带头人。四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 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渔业生产质 量管理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开展 ISO18000 职业安 全与卫生管理体系和 QS 食品准入认证,推进水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五是要强 化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拓展渔业执法领域,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产品加工质量、渔业市场、渔业防灾减灾、渔业水域环境等环节的监管执法,为 渔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近日,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印发了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意 见》,提出要把加快渔业发
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动地方经济 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全 区现代渔业发展。《意 见》指出,要坚持生态、品牌、高效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转变渔业发展 方式,大 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渔业的综合生产、科技创新、资源养 护能力,努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推动现代渔业建设,促进全区渔业向规模 化、标准化、产 业化方向发展。《意见》把积极推进水库生态渔业、池塘商品鱼基地、“稻鱼双千”、名优水产 养殖和水产质量品牌等“五大工程”,精心培育良种 供给、科技支撑、渔业监 管和现代营销等“四大体系”,切实保障水产养殖质量、渔业水域生态和渔业船 舶生产等“三大安全”作为推动渔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把落 实创新经营模式、开发宜渔资源、增加渔业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等作为加快渔业发 展的保障措施。《意见》提出,到 2015 年末,全区水产主要养殖面积达到 5 万亩,三峡库区涪陵 段天然生态渔场基本形成,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2.5 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 5 亿元。
第二篇:渔业发展调研报告
二、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县渔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市场、科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渔业产业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对渔业投入不足。渔业多元投入机制还未建立,社会资金参与渔业项目开发不多,渔民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缺乏来源渠道。二是对渔业的扶持政策亟需修改完善。苍委发[2000]140号《关于加快渔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件,至今8年仍在沿用,对渔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缺乏引导和扶持。三是渔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渔业是弱势产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因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给渔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保险业至今未进入养殖领域,渔业风险分摊和救助救济机制不完善,渔民灾后生产自救能力较弱,影响渔业发展后劲;失海渔民保障还未实施,渔民失海后容易落入失业的困境,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捕捞业稳定难度加大。一是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海洋,造成近海海域污染加剧,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捕捞强度过大,主要经济鱼类得不到有效恢复,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日趋严重。再加上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东海渔场受到严重压缩,海洋捕捞将面临无鱼可捕的严酷现实。近几年我县拖网渔船的年生产时间不断减少,巴曹、中墩、大渔等地渔船无奈自动停港休渔的时间不断提前。二是我县特有的毛虾抛锭生产作业方式,近年来因经济效益明显,逐渐为舟山等地渔民所效仿。根据捕捞生产管理相关规定,抛锭作业不允许跨县生产,一旦舟山从事抛锭生产的渔船达到一定规模,当地管理部门必将依法禁止我县渔民前去生产。三是捕捞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渔船更新换代缓慢,木质渔船仍占有一定比例;新作业方式开发能力不强,传统作业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灯光敷网效益也不稳定;远洋渔业尚在起步和探索之中,目前我县远洋渔船还是挂靠在乐清的远洋渔业公司,影响长远发展。
(三)养殖业提升任务艰巨。一是养殖业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低、小、散”状况明显,集约化程度很低,总体效益不高,水产养殖“短腿”依然如故,渔业尚未实现由“狩猎型”向“耕海牧渔”型转变。二是大宗水产品养殖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今年受气温偏高影响,我县的紫菜养殖都发生大面积烂菜,损失惨重。三是随着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实施、大渔湾围垦工程的启动和临港工业的发展、霞关港的开发,沿海滩涂、浅海正在或即将被大量占用,养殖业发展空间也受到挤压,传统养殖品种和模式将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形势。
(四)加工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水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不高,我县虽然已有了孝心、宏达利、宏发、榜峰等一批加工企业,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紫菜、毛虾、低值鱼等传统大宗水产品的加工还是以粗加工为主,大部分的水产品没有经过加工直接以初级原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水产品加工品牌形象不突出,没有形成规模的拳头产品,市场辐射面窄,加上今年的全球金融风暴,各水产加工企业产品出口严重受限,宏达利公司停产已近半年,孝心公司生产规模明显缩小。二是水产品流通体系还不完善,虽然有浙福边贸水产城的基础,但我县特色鲜活海鲜配送基地仍未建成,水产营销人脉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休闲渔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休闲渔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档次低、吸引力不强,经济效益一般。
(五)渔业服务管理不够到位。一是我县渔业科技现有的水平还无法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养殖,还是以群众自主摸索为主,代价过高;水产养殖病害和海洋赤潮频发,对其防治手段的研究相对滞后;水产“科技孵化器”、“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渔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渔船之间、养民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不利于长远发展。现有的合作组织绝大部分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名存实亡。三是渔民素质总体较低,灌输式的授课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四是水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很多隐患,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尚无能力对水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全面检测。五是渔业执法管理手段不强,偏重于海洋捕捞渔船管理,对养殖水域管理、渔业水域污染处置、渔业环境监测监控能力还无法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渔业就是要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坚持“开发与
保护并重”的方针,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力争结构调优、产业扶强、效益调高,促进资源、生态和渔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努力构建起“健康的捕捞业、先进的养殖业、发达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繁荣的休闲渔业”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实现渔区繁荣进步、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增强渔业发展动力。我县是一个渔业大县,涉渔人口多、范围广,加快渔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县政府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采取强有力措施,加速推进渔业产业发展。一是尽快完善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渔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及时出台引导作用强、扶持力度大、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渔业投融资体系。县财政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开发、龙头企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我县渔业经济开发,积极争取金融部门逐年增加对渔业的贷款支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渔业发展,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渔业领域,尤其是大宗水产品如紫菜养殖业的保险,着力化解养殖风险,为渔区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认真研究解决失海渔民保障问题,失海渔民政策处理要视同失地农民,不断加大对失海渔民补偿力度,建立渔民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控制强度,调整结构,实现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捕捞业是渔业的基础产业,稳定捕捞就是稳定渔业的基础,重视和保护海洋环境,控制捕捞强度,优化捕捞结构,是实现捕捞业可持续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加强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建立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监控和污染应急处置机制,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随意排放入海;要实现渔业资源的有效增殖,针对已经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品种采取各种增殖方式,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建议在七星岛设立特别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重要经济鱼类人工放流和增殖工作,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二是要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继
续完善捕捞许可制度,严格执行捕捞许可管理有关规定,逐步实施限额捕捞制度,控制和压缩捕捞渔船数量,要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推广负责任捕捞方式,减少幼鱼、低值渔获物的比例,促进捕捞业健康发展。三是要积极引进推广新作业方式,注重更新提高渔船质量,加快渔具的革新,重视科技新产品如风力发电、节油器等在渔船上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捕捞竞争力。四是要鼓励现有渔业捕捞资源进行归并、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探索公司化经营之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五是要积极开拓远洋渔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的思路,逐步建立属于自已的远洋渔业公司,增强整体实力,推动远洋渔业的健康发展。
(三)拓展空间,转变方式,提升养殖业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县的海水养殖主要是以浅海筏式养殖、围塘养殖和滩涂养殖为主,在现有海水养殖空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积极拓展养殖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重点抓好养殖水域的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不得随意侵占渔业水域、任意改变渔业水域功能定位。要谨慎、合理、科学开发港湾、滩涂资源。二是要注重拓展新的养殖空间。要继续开展紫菜全浮流养殖的研究,鼓励和扶持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高潮位工厂化养殖等设施渔业的发展,不断拓展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三是要注重养殖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新品种养殖,发展附加值高的海珍品, 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通过革新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行为、推广养殖新模式,在我县逐步形成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渔业产业带,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四是要注重结合苍南实际,着重加强对围塘养殖品种和技术的研究,为今后在大渔湾围垦区内开展大规模围塘养殖做好技术储备。
(四)深化加工,活跃流通,延伸渔业产业链。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延伸渔业产业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提高效益和产业素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要
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加大精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水产品附加值;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议在海涂围垦区内考虑规划建设水产加工园区,通过水产品加工业集中连片开发,发挥集聚效应,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要加强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浙福边贸水产城为基础,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对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完善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尤其要对比较薄弱的市场信息服务要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市场集散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探索网上交易新途径,促进市场组织形态的演进与交易方式更新,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加快启动浙福边贸水产城二期工程建设,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做大做强水产品流通业。三是要充分利用我县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渔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沿海观光、海滨休闲、海上垂钓、海鲜品尝等以“海”为特色的滨海旅游活动,拓展渔民增收渠道;要打破了单一产品、单一生产的格局,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休闲品种多样化,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促进渔业经济向高深层次发展。四是要重视发展科技、信息、咨询、生产资料等为渔业经济发展配套的各类服务业。
(五)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提高渔业发展后劲。一是要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整合现有水产科研力量,完善科研条件,加强对渔业实用技术的研究,重点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强化科技对渔业生产的推动作用;加大渔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充分发挥县渔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等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与渔业生产的紧密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渔业科技示范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生产方向。二是支持渔民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互利互惠、共
同发展,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和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沟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全县逐步培育起运营规范、竞争力强、能有效带动渔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要适应现代渔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努力构建渔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涉渔企业等参与渔业人力资源培训网络;广泛开展渔民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渔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渔业生产者的技能素质;可在渔民中选择部分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热心于渔业年轻人到渔业职业学校,实行半年或一年时间的系统专业培训,使其成为当地的水产科技带头人。四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渔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开展ISO18000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和QS食品准入认证,推进水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五是要强化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拓展渔业执法领域,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产品加工质量、渔业市场、渔业防灾减灾、渔业水域环境等环节的监管执法,为渔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篇:转变渔业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现代渔业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现代渔业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省水产业持续发展,成就辉煌,不仅是大农业中增长最快、发展最稳定的产业之一,而且已经成为大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创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平抑市场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水产养殖面积从1978年的216.63万亩扩大至2007年的595.69万亩,年均扩大了13.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从1978年5.93万吨增加至2007年的196.4万吨,年均增长12.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1个百分点,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27%提高到3.42%。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78年的1.9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44.95公斤,年均增加1.48公斤。特种水产品产量从有统计记录的1993年的0.6万吨增加至2007年的53.2万吨,年均增长37.76%。渔业产值从1978年的0.71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98.3亿元,年均增长21.43%。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1%提升至2007年的14.72%,年均提高0.47个百分点。水产加工品总量从有统计记录的1987年的0.54万吨增加至2007年的16.69万吨,年均增长12.56%。渔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6元增加至2007年的5811元,年均增长14.8%。渔业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8.23万人增加至2007年的155.57万人,年均增加5.08万人。
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渔业正在从一个传统的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充分认识渔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
《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被评为“世界最有影响的22位经济学家”之一的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指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计划生育和淡水渔业。可见淡水养殖业的作用十分显著。一是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渔业不争耕地,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库及低洼沼泽地等都是非耕地;水产养殖是低耗粮、高效率的养殖业;水产品是国际公认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因此,渔业的发展对优化人类食物结构、减少对粮食的消耗、缓解粮食生产压力都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渔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鱼类等水产养殖动物都是变温动物,不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体温,因而鱼类等水产养殖动物的饲料转化率高,即饲料系数低,排放少。许多水产养殖动物是滤食性,如鲢、鳙、贝类等,它们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是净化水体的生力军,对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渔业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渔业的比较效益明显高于常规农业,从事渔业的渔(农)民收入高于从事常规农业的农民。四是渔业是创汇农业的主力军。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在各类农产品中早已名列第一,且是农产品进出口中顺差的主要来源。江西省水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6年水产品出口额为1.275亿美元,2007年在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对进口水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使我国水产品出口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水产品出口额仍超过1亿美元。五是渔业是安置城乡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渔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江西省渔业从业人员达到155.57万人。随着渔业产业化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长,将带动水产品加工业、渔用饲料、渔用药物、水产流通、水产(仓储)运输和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可安置更多的城乡富余劳力在渔业第一、二、三产业就业。
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指导思想
加快现代渔业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确保水产品市场有效供应、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渔)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根本任务,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发挥渔业节能减排作用,发展绿色环保渔业和优势产业,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并加快水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疫病防疫、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渔业支撑体系建设,夯实渔业发展基础,实现渔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发展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作出新贡献。要通过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使江西省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贡献率、良种化率、水产品加工率、市场竞争力和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渔民收入显著增加,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力争到2012年,江西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36万亩,与2007年相比(下同)年均增加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50万吨,同比年均增长5%,年均增加11万吨。渔业产值达318亿元,同比年均增长10%,年均增加24亿元。水产种苗生产达到280亿尾,同比年均增长6.3%,年均增加14.8亿尾,良种覆盖率达到60%,良种覆盖率提高6个百分点。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38元,同比年均增长8%,年均增加545元。水产品加工率达到21%左右,同比年均增长8.5%。水产品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同比年均增长24.6%,年均增加4000万美元。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00个,拥有会员6万人,联系带动渔(农)户6万户。
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是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渔业节能减排。要把鲢、鳙、草等节能减排品种作为大水面渔业发展的主抓品种,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适当控制并合理布局投饵性的“三网”养殖,确保水域可承载力;严禁在湖泊、水库等大型水域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肥养鱼,即使是池塘等小型可控水体,也要推广测水施肥,并达标排放。要加大中低产鱼池改造力度,加快建设高产标准化鱼池,以提高单产和养殖效益,为水产品市场有效供应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继续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建设步伐。在稳定发展常规品种、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继续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加快建设优势产业。重点建设环鄱阳湖区虾蟹、珍珠养殖加工产业区、鳗鱼养殖加工产业区、龟鳖类养殖区和鱼回鱼(乌鱼、罗非鱼)养殖加工产业带,即“三区一带”,同时加快鳜鱼、泥鳅、黄鳝、黄颡鱼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一县一品、数县一板块”和“一条鱼一个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三是主攻水产品加工业和创汇渔业,提高渔业综合发展素质。水产品加工业是新时期江西省水产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需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要继续按照“两个面向”和抓好“三个一批”的思路,稳定烤鳗加工,加快发展鱼片、小龙虾、珍珠系列产品和传统特色产品的加工,突破鲢、鳙、草鱼等常规大宗水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扶持壮大一批具有明显带动能力的水产加工企业。水产品出口必须要在继续抓好鳗鱼、鱼回鱼(罗非鱼)、虾蟹、珍珠、泥鳅等五大出口主导产业建设的同时,抓好草鱼、鳙鱼、鳜鱼等鲜活水产品的出口工作,培植引进一批重点水产品加工企业,壮大出口企业实力,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出口能力。四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水产品市场综合竞争能力。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贯穿于水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从池塘到餐桌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起质量可追溯制度,逐步建立起市场准入制度。为此,要加大生产环境的治理力度,从源头上保证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加强标准修制订和完善,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在生产基地推
行GAP,在加工企业推行HACCP质量认证;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大检测监控制度。五是加快水产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培植、引进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和辐射力大且信誉度高的加工、出口和市场型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推行品牌发展战略,做大做强鄱阳湖水产品牌。加快各类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水产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加快组建水产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自觉地维护本行业的利益。
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当前,江西省渔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建设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的新形势。为此,要加大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渔业发展能力。结合江西省的实际,重点要建设渔业发展支撑的“五大体系”和实施渔业公益性“五大”重点项目。
1.建设渔业发展支撑“五大体系”。一是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渔民技术能人和科技示范户,全面提高农(渔)民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水产苗种遗传改良率由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19%以上;重点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二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是加快江西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三是渔业信息网络与水产品流通体系。重点是建设省、市、县三级渔业信息网站,完善工作手段,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建设6个年交易量5万吨以上的区域性中心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12个年交易量为2万吨的水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四是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重点建设1个增殖保护研究中心、18增殖放流站、2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和44处人工鱼巢(人工渔礁)。五是渔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重点建设水产技术推广网络、渔业执法基础设施和重点渔港。
2.实施渔业公益性五大重点项目。一是标准化池塘改造建设项目,实施双百工程。二是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水产良种是发展水产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适应市场需求、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三是重大水产养殖动物流行性疫病防治项目。四是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项目。实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是从根本上解决渔民生计的需要,是实现环境友好,资源永续利用的需要。在适合水域划定专业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网箱养殖基地,或低洼荒地建设标准化池塘,安置捕捞渔民转捕为养。通过几年努力,争取转移2万户捕捞渔民从事水产养殖。五是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提升渔业节能减排效能的需要,是增加渔业资源量,提高捕捞产量和渔民收入的需要。
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是改革水面经营机制。将养殖水面作为养殖渔民的责任水面,发证确权(承包经营权),参照土地承包政策,稳定水面承包经营期。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养殖生产短期行为的发生,又能促使经营者加强对渔业生产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以及相应建设的投入,稳定和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切实减轻渔(农)民负担。养殖渔民不再承担水面承包费,原发包方收取的水面承包费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切实减轻养殖渔民负担。取消渔业资源增殖费的征收,原征收的费用由财政转移支付给原渔政管理部门,切实减轻捕捞渔民负担。三是加强对水产原良种场和重要商品鱼基地的保护。水产原良种场和国家投资建设的重要商品鱼基地(尤其是城郊商品鱼基地)的水面应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予以保护,严禁随意征用或占用。如确需征用的,必须进行合理补偿,并安排不少于所征鱼塘占地面积的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用于开挖新的池塘。新建、扩建水产原(良)
种场和苗种场用地,按农业用地安排。四是加大对渔业的投入。要切实改变财政对渔业投入少的局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渔业发展的五大支撑体系和五个公益性重点项目进行扶持,不断增强渔业发展的后劲。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调研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2012-01-30 01:26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作者:蔡雪芳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物流业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是区域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领域,是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物流环境的竞争
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区域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在全国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逐渐趋同的情况下,能否做到集约化生产,降低其他生产环节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供应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就显得至关重要。
现代物流是产业经济的“加速器”,具有很强的产业联系效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被誉为继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物流业越发达,各类要素资源、生产产品的流动就越频繁,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成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竞争的焦点转向压缩物流成本和挖掘利润上来。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多夫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与其他环节最强的企业联系起来,组成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才有实力去参与竞争。由于企业竞争和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家对发生在每一个环节上的成本都不敢小视。国际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企业尽量缩短组织生产、产品面市、市场反馈等过程的时间,在高度关注物流成本的同时,更关注物流的时效。以国际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信息产业为例,生产商从美国市场上拿到订单,到将生产的成品交付到美国市场,平均周期只有4天至7天。否则,委托加工方将由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而蒙受损失。
现代物流业是重要的新兴产业,更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如果说过去外商比较看重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和各种减免优惠政策,那么今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则更多地取决于区域的物流环境。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掌握了物流,就意味着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分工中占得先机;掌握了物流,就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物流业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有重要影响,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物流产业发展本身,是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
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着我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大开放主战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把工业园区作为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使工业园区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需求也不断扩大。特
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土地、能源、资金约束加剧,工业园区企业生产成本、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对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
从产业转移的成因看,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还是成本倒逼,而加工贸易企业对成本和时效又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近年来,由于油价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不少企业反映运价已上涨了20%以上。我省过去拥有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正逐步被物流成本、生产成本的上升所抵消。尽管近年来我省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物流的作用、地位的认知度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而言,物流对经济的推动力还不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势必影响外商选择产业转移地的决策,影响外来资本的有效进入。
目前造成我省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货源支撑相对不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大交通、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物流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一方面,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商品、货物进出量有限,社会物流需求总体相对不足。不少企业反映,造成物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本地经济不发达,购买力有限,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拉出去的产品多,运回来的货物少,返程有时甚至放空,运费自然高。另一方面,企业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比较严重,普遍存在“求人不如求己”的观念,没有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剥离出来,不少企业产品输出基本上是派专人跟送,既困住了资金,又增加了流通环节的成本。
二是产业集聚度低,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集聚度高低与物流成本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度越高,物流成本越低。比如,黎川工业园区现有陶瓷企业30多家,耐热陶瓷煲占了全国市场的60%;鞋服纺织企业36家,原料和产品销售地主要都集中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由于这两大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货物量大且比较稳定,主要围绕这两大产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也相对比较成熟,已初步形成了黎川南昌、黎川广东、黎川福建三条专线,每天都有二班至三班车固定发往这几个地方。而同在黎川工业园区的一家生产毛毯的企业则不同,企业从广东佛山转移过来,“两头在外”。但由于整个黎川只有这一家毛毯企业,产量较小,且受季节影响,企业无法与物流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只能临时找车、找司机,因此物流成本很高。我省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生产原材料大多从全国乃至全球采购,而生产的产品也大多出口或销往国内各地。正是在这“一进一出”之中,耗费了较多的生产时间与物流成本。
三是运输手段单一,多式联运的大通关体系没有真正形成。据了解,目前我省大多数企业货物运输主要还是靠汽运。一方面,是因为我省高速公路条件好,可以实现“门对门”的直接运输,时效性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省铁路路网规模不足、通货能力有限,内河航道等级偏低、港口设施较落后,沿江口岸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空港物流发展相对缓慢,以铁海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没有真正形成。由于远离沿海港口,出海路程较远,加上港口、铁路搬运、装卸等服务收费较高,物流成本明显较许多地区高。
四是物流市场发育程度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我省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多停留在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上,没有完善的物流网络,缺乏实力强、规模大、功能全、水平高的龙头企业,物流主体呈“散、小、多、弱”的特点。目前我省大部分繁荣工业园区物流企业偏少,企业规模偏小,形式单一,且局限于整个流程的某一段,缺乏一体化服务供应商,没有形成社会化供应链,企业产品货物运输与市场物流运输业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有效改善我省物流环境
其一,加速产业集聚,最大限度地释放我省制造业物流需求。物流业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业会大量出现,产业集聚区也会成为物流服务需求最集中的区域。物流企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又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发展,我省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工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集群雏形。但总体而言,还需要从省级层面上加大全省产业整合力度,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布局,在全省工业园区集中培育一批独具特色、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速产业集聚,以有效促使物流企业进一步集聚、物流市场进一步发育。
同时,要密切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转变观念,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实行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摆脱繁杂的运输、仓储事务,集中精力抓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鼓励部分大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改造现有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逐步实现制造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最大限度地释放园区制造业企业的物流需求,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货源支撑。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采取不同的物流发展策略。比如,有的产业集群由众多中小企业共同组成,单个企业物流活动批量小、批次多,且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仓储和配送设施,物流活动较为分散,物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物流品种多样化,但在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和成品销售配送等物流环节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就可由龙头物流企业或引进省内外大型物流公司,对这些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共同采购与配送提高物流效率。
其二,科学规划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体系。现代物流园区,对提高物流的组织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为企业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高区域物流服务水平,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具有重要作用。物流园区的规模、运营模式、服务方式都要从产业需要出发。政府在进行物流产业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的物流需求及应有的规模标准,科学规划物流园区的辐射半径和服务范围。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应注意产业配套和物流效率原则,综合考虑区域产业集群的特点、物流总量以及企业物流成本,根据区位特点和交通条件,协调好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划分物流节点,努力实现布局结构合理化、服务区域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佳化,以体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目的。
其三,加快水运发展,重点突破“航道”和“港口”两大瓶颈。我省水资源非常丰富,北临长江黄金水道,中部赣江等五河汇入鄱阳湖,再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了一个以鄱阳湖为中
心的可出江入海的天然水运网络。我省应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提高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比重,形成以九江为“龙头”,以鄱阳湖水系航道为“脉络”的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的水运网络。航道等级偏低和港口设施落后,是制约我省水运发展的两大瓶颈。要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特别是加快赣江、鄱阳湖高等级航道建设,使水运主通道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全部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形成干支畅通、区域成网的航道体系。要充分重视铁路、公路对水运口岸物流的集疏运作用,加快与港口物流业发展相配套的公路主枢纽系统建设。要提高水运运能,大力发展大型专用码头,统筹航道、港口、船舶、运输的发展,搞好物流规划与城区、港区、园区、口岸规划的衔接,抓好一批货物仓储、专线铁路、专用管网建设。水运建设投资大、回收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服务性等特点,企业积极性有限,需要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建议政府部门给予水运企业适当的减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并借鉴邻省“以电养航”和“以陆补水”等做法,给予水运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
其四,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畅通大物流通道。对全省分散在工业、商贸、物资、交通、邮政等部门的物流资源,通过联合、兼并、拍卖、撤销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改造提高,完善功能,发挥效益。对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和同一种运输方式内部,通过协调,形成合理分工。鼓励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发展多式联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率,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衔接的物流运输平台。积极推进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畅通水运物流,发展长江和鄱阳湖航运,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城市配送等,努力降低社会综合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其五,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要素,物流信息的畅通流动,对提高工业园区物流运作效率至关重要。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满足物流系统中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参与者的信息需求。我省工业园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应该定位为综合信息服务、数据交换、物流业务交易支持、货物跟踪等。主要包括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即运输、仓储、配送、加工、装卸需求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即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物流交易管理、电子报关、税收和资金结算等;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即公路车站、港口水运、机场航空、交通状况、道路设施等方面的信息;物流市场供给信息,即物流供应商的资料;政府管理部门要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即物流业务种类、货运量、物流成交合同总金额等,以便为物流预测、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统计等活动提供支持。
其六,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体,要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应通过主辅分离发展一批,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鼓励引导一批生产企业将采购、运输、整理、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出去,组建独立运作、专业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壮大一批,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逐渐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到我省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对发展思路
清晰、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特别是省重点物流企业,从税收、规费、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蔡雪芳
第五篇:加快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发展是衡量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了经济总量,改善了产业结构,服务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及时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现状,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为打造活力、实力、魅力新沂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分析研究我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剖析我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我
县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思路作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供领导参考。
一、我县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服务业迈入快速发展期,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为基础、金融房地产为支撑、旅游休闲为亮点”的产业架构,已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总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以来,我县紧紧围绕“服务富县”战略,通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融资和信息平台,加强与县外企业合作,改善了投资环境,营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县服务业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并成为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推力。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相比,提高了个百分点,达到%,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服务业国、地税收入分别突破亿元大关,达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和%,占全县税收比例达%。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约占全县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9%。1-5月份,预计实现增加值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
现代物流产业稳步发展。,我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大大提高。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80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今年全县共有物流企业38家,1-5月份,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1%,完成客运量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比去年增长39%,现代物流业发展稳中有进。
商贸流通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流通领域竞争加剧,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崛起,多元化的商贸流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许多县外具有一定实力、有一定知名度的大
型商业集团如:东方、百姓、金鹰、百成汇等纷纷入驻我县,抢滩占领市场。我县商贸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消费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深入推进,下乡产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持续攀升,为拉动我县农村市场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5月份,全县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9279台部,销售金额亿元,补贴资金亿元,同比增长159%。预计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全县批发业商品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亿元,同比增长%,商贸流通已成为我县服务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发展,使科技信息业成为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中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1-5月份,我县邮电业务总收入4422万元,同比增长%。通信网络实现
了由人工向自动,模拟向数字、小容量向大容量、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的转变。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万户,移动用户达到万户,宽带用户达到万户;1-3月份累计申请授权28项,专利60项,同期递增%,从事科技成果研究的厂办、民办科研信息机构87家。科技信息业已成为引人注目的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大。
房地产产业逐年增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消费持续扩大,居民购买房产继续成为消费热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增大,我县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全县新上房地产开发项目38个,开发面积万㎡,同比增长%,销售面积万㎡,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45%。进入以来,随着我县《鼓励低收入家庭进城购买商品房》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开发更加火爆,1-5月份审批129万㎡,开工建设房地产项目21个,开发面积49万㎡,预计全
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110万㎡。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崛起。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民间参与、多方受益”的旅游开发模式,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动力产业、优势产业,并以此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确立了“打文化牌、唱生态戏”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已建成开放景区10处,其中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4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打造了“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的旅游品牌。到沂南“逛汉街、游竹泉、受教育、泡温泉”已成为一张名片。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230%,全县服务业产值占比提高了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18%。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县现代
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保险产业稳步发展。随着临商银行入驻沂南,目前全县共有金融机构9家,保险机构27家,各种与金融机构发生业务的中小担保民间融资机构7家。1-4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8%。
服务业重点项目投入加大。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交通、通信、城乡电网改造、房地产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投资成倍增长,竹泉、汤泉、诸葛亮城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工。今年1-5月份,全县36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达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5个,续建项目21个,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亿元。服务业投资增长成为扩大需求、促进增长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我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全省及周边兄弟县区相比,仍存在着速度不快、层次较低、比重偏小、支撑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比重偏小。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与先进地区比较,占比偏小。二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企业的基本状况是“低、小、散、弱”,即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竞争力弱,缺乏具有带动区域性发展的规模企业。多数企业是自发投资形成的,小规模经营,服务内容仍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等行业,较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包括现代中介咨询、物流、信息等较为落后。三是我县服务业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传统型、消费性服务业一直处于
主导地位,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制约因素
制约我县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为基础。我县城镇化进程较慢,目前县城城区人口仅为15万人,人口集聚度不够,居民收入水平也不及周边县区,导致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不够旺盛,制约了服务业快速发展。二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我县服务业发展缺乏专门的规划引导,绝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分工不明确,空间资源开发无序,发展重点不够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远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业发展需要有载体,需要有龙头企业、特别是大
企业集团的带动,但我县没有叫得响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四是缺乏专业类人才。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多数服务行业人员主要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人员构成,文化程度普遍偏底,其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术等级的人才短缺,多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水平低,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三、我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新一轮经济增长为我县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加快产业调整速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已列入“十二五”规划,服务业将成为沂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都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
机遇,我县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多的要求,从而促进物流、金融、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广告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是:
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均gdp将从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并逐步过渡到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新阶段。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将直接推动教育、旅游、医疗保险、住宅、汽车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利于促进服务业水平和结构的提升。城镇化过程提供的结构转换空间将为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张提供新的条件。到2015年,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我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城镇人口进一步集聚,将有力推动城市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提升,将推动我县消费需
求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