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的报告
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1-11-
5信息来源: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
主任、常务副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省人大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并审议海洋管理与现代渔业发展情况,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我受省政府委托,将我省加强海洋管理和发展现代渔业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
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345公里,毗邻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和空间所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渔业工作。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到沿海地区和内陆湖区、库区视察,检查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立法调研和执法监督,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海洋与渔业事业科学发展。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海洋管理工作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特等奖,渔业经济和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海洋经济成为全省最为活跃的经济板块。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15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2%,“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18.3%,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1.7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6.7%提高到18.2%。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成为增强我省国民经济总体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新生力量。
——海洋开发利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积极发挥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省海洋开发从浅滩向深水、从海面向海底、从近海向远洋不断迈出新步伐。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全省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用海项目8780宗,面积31.4万公顷,其中建设用海面积7970公顷,为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核电工业、跨海桥隧、滨海旅游等380余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用海保障,项目总投资额达4000多亿元。在依法严格管海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围填海,减轻了耕地保护压力,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据统计2009年全省审批填海造地面积占沿海37个县市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5%。海域使用为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集中集约用海的深入推进,今后建设用海的比重还将大大提高。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好。2009年近岸海域清洁、较清洁海域面积达2.23万平方公里,占近岸海域总面积的86.7%。已建立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75处,总面积达0.7万平方公里,占近岸海域总面积的26.7%。保护区数量和面积都居全国首位。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山东海域每年的碳吸收能力达430余万吨,仅贝藻养殖每年抵减全省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00万吨,是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现代渔业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全省水产品产量753.6万吨、产值798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4.7%和13.4%。水产品出口额33.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和全国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的1/3。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渔业产量、产值及出口额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渔业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基本需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9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9565元,比2005年增长32.8%。渔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
善,以渔港和重点渔区为依托的特色小城镇迅速兴起,建成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渔村。一些有实力的渔业企业实行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并通过兼并周边农村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涌现出“好当家”、“东方海洋”、“蓬莱京鲁”等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
近年来,我省围绕加强海洋管理和发展现代渔业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振兴海洋事业作为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以海洋渔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迅速发展。顺应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从1998年开始我省实施了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滨海旅游四大建设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实施海洋经济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思路目标。特别是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山东,作出了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这是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胡总书记重要指示,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省五大区域带动战略的主体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政策意见,编制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方案,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各沿海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建
立强有力的领导推进机构,谋划区域蓝色经济发展定位,争取率先突破,蓝色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海上山东”的提出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标志着我省不但对海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且是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经济发展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展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转变管海用海方式,优化海域资源配置。近年来,我省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转变管海用海方式,积极运用海域使用杠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为我省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全面贯彻落实《海域法》,严格实施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相衔接的三项基本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积极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包括放宽海域使用金分期缴纳起点、加快区域用海规划审批等十条优惠政策,对全省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优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对国家深潜基地、海阳核电、青荣城际铁路等国家和省重大建设项目,主动协调,靠前服务,保证了这些重大建设项目用海需求。同时,严把海域使用审批闸门,坚持“六个不批”,即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批、相关利益关系未处理妥善的不批、对渔民补偿安置不到位的不
批,未优化围填海工程项目平面设计的不批,保证了用海项目质量。
针对传统用海方式“分散、粗放、低效”的突出问题,坚持全省统筹规划,精心谋划科学用海新格局,积极探索集中集约科学用海的新路子。近3年来组织上百名有关领域的专家,全面勘查、反复论证,在避让和保护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坚持海陆统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要求,集中连片适度开发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规划到2015年全省建成“9大10小”集中集约用海区。初步匡算,用海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以上,按照相邻土地价格,保守估计可产生1000亿元以上的土地收益,形成7000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在集中集约用海区的建设布局上,改变顺岸平推、筑坝连岛等严重影响海洋环境的落后方式,大力推行离岸人工岛空间架构。目前,我省集中集约用海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其中有“5大2小”集中集约用海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省级预审,潍坊滨海新城、董家口港口物流产业聚集区、蓬莱西海岸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已经上报待批,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建设用海规划已经国家批复,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今后几年内,随着这些集中集约区域用海项目的实施,将产生一批海洋产业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集中度高的海洋经济园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和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版图,极大地增强我省经济综合实力。
(三)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把海洋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环保工作考核目标。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网络。重点对近岸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排污口、海水浴场、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以及海洋工程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异常变化,为海洋经济建设和沿海居民生活提供服务。制定了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啸、海上溢油等应急预案,成功处置了2008年青岛奥帆赛区浒苔突发事件,确保了奥帆赛成功举办;抗击去冬今春严重的海冰灾害,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严把用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海岸与海洋工程项目实行严格的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近三年全省否决和调整建设用海项目30多宗。对集中集约用海区域实行统一编制用海规划、统一组织论证评审、统一审核上报,有效地解决了单宗项目环评可行而多个
用海项目叠加造成海洋环境影响不可行的问题。坚持保护与生态整治并举,实施了胶州湾、莱州湾生态整治工程,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水生生物养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等手段,促进了近海环境状况的改善。积极开展破损岸线整治修复,沿海地区结合滨海城市建设、旅游度假区和经济新区开发,已整治岸线50多段400多公里,打造了一批特色海岸,美化了沿海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和形象。地处青岛烟台交界处的丁字湾,面积143平方公里,目前严重淤积,拟通过“退滩(池、坝、淤)还海”,打造高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使现有海域面积扩大50%,形成水系通畅、海上人工岛群合理布局崭新的自然景观。
(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我省将发展渔业经济、改善渔区民生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需求多样化、高端化的趋势和渔业资源变化情况,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渔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外向化、科技化、产业化“六化”战略,加快建设以山东半岛为主体的现代渔业经济区。
一是坚持养殖业调“高”、捕捞业调“远”,加工业调“深”,促进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水产养殖业向优质健康化发展,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海参、海带、河蟹等十大主导品种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17.5%,产值占全省渔业总产值的45.3%,仅海参、扇贝、对虾三个品种年产值分别达到110亿元、50亿元、40亿元。把发展淡水渔业作为渔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加快湖库区及沿黄地区渔业综合开发,推广“上粮下鱼”、“渔藕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2009年全省淡水渔业产量达127万吨,产值147亿元,已成为内陆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大力保护近海资源、稳定近海捕捞的同时,积极推进海洋捕捞业向远洋拓展,目前我省从事远洋渔业和到日韩专属经济区水域生产的渔船达990余艘,功率达32.9万千瓦,占全省海洋捕捞渔船总功率的23.5%。推进水产品加工向精深化提升,在进来料加工和本地产品加工向多品种、精细化发展的同时,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海洋特效药品、海洋化工产品乃至海洋纺织品迅速发展,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目前,我省水产加工产品已发展到鲜活、冷冻、即食、保健等19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积极拓展渔业生态、文化及社会功能,文化休闲等渔业新兴产业快速兴起。
二是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立足源头治理、全程监管,从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环环相扣、综合施策。全省已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169处,健康养殖示范区、标准化、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总面积的40%以上。大力提高渔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610多家,占全国的24%。建立规范化的渔民专业合作社390余个。品牌渔业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连续4年由省政府领导带队的山东渔业十大品牌全国推介活动,效果明显,全省各地渔业品牌推介活动十分活跃,“胶东刺参”、“黄河口大闸蟹”、“微山湖乌鳢”等山东品牌水产品知名度、市场价值和占有率明显提高。
三是实施了一批渔业重点工程。围绕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加强渔港、海洋牧场、标准化池塘改造、良种工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等渔业基础建设,“十一五”以来中央和省渔业基本建设项目达135个,总投资60亿元。2005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各级已累计投入修复资金达12亿元,共在沿海及内陆湖泊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30亿单位,建立了61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39处人工鱼礁示范区,直接投入产出比平均达1∶20以上,回捕增殖放流资源已成为我省近4万艘中小马力渔船的主要生产门路。实施“五百万亩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在沿海、黄河三角洲、沿黄及内陆湖库区实施规模化的渔业开发,形成了一批10万亩、30万亩集中连片的现代渔业示范区。实施“平安渔业工程”,着力完善渔业通信保障、渔船监管、抢险救生等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渔业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四是不断增强渔业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围绕发挥科技优势,努力构筑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全省已建成省部级以上海洋与渔业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遗传育种中心60处。围绕优势主导品种选育、健康养殖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实施了一批国家重大海洋与渔业“973”、“863”计划项目;突破了半滑舌鳎、星鲽人工繁育技术难关,选育出了“黄海2号中国对虾”、“东方3号杂交海带”等一批新品种,主要养殖品种发展到70余个;攻克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治鱼病等技术。“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取得渔业科技成果4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0多项,渔业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60%提高到2009年的65%。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和新型渔民培训工程,2005年以来主推了海参、南美白对虾等18个品种和微管增氧、池塘生态养殖等25项新技术,辐射养殖面积16.6万公顷;经省级培训的新型渔民达23万人次,有效提高了渔民的整体素质。
(五)积极推进依法管海(渔),保障了海洋与渔业经济有序发展。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渔业立法工作,根据上位法规定,围绕制约海洋与渔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立法调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2001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4部海洋与渔业地方性法规、3部省政府规章和一系列配套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基本构建了我省海洋与渔业领域依法行政的法制框架。《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是全国出台的第一部海域管理地方性法规,创立了海域使用规划、海域使用预审等12项管理制度,有力推动了海域使用管理从无序、无度、无偿向有序、有度、有偿的转变。《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首开我省地方性法规听证先河,并在科学开展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海洋和海岸工程管理方面建立了法律规范。《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对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加强渔业港口、渔业船舶和渔业安全生产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大对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和执法监督力度,加强执法情况监督检查,推动了公正、规范、文明执法。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学军建队”和执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保障蓝色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碧海”、“海盾”、打击非法盗采海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伏季休渔和打击非法捕捞等专项执法行动,2005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执法行动500余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8万起,维护了全省海洋与渔业发展秩序。高度重视渔业安全工作,从基层和基础工作入手,狠抓预警预防、抢险救助和互助保障三个关键环节,创新渔业安全基层管理模式,每年组织渔业安全生产百日大检查,开展渔业互助保险,全省已建立县(市、区)、渔业乡镇、渔村安全管理组织2190个,近5年来共救助渔船和其他行业船舶519艘、2890余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92亿元。全省渔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我省海洋管理和渔业发展来说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压力、矛盾和挑战。
一是海洋与渔业蕴藏的巨大优势和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海洋是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能力的检验。从总体上看,海洋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大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深海大洋矿产、能源开发尚未起步,辽阔的海底资源利用还很薄弱。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精密仪器制造等海洋战略性产业前景广阔,但目前规模还比较小。科技对海洋产业的巨大引领作用尚待发挥。
二是海洋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加大。尽管近年来持续坚持打造近海海底森林和实施渔业资源修复,但因环境影响等因素,近海水域“荒漠化”趋势严重,我省近海渔业资源种类由上个世纪70年代的400余种减少到目前的110余种,多数经济鱼类资源已难以形成“渔汛”,主要捕捞品种呈低质化、低龄化,一些珍贵生物资源绝迹或濒临绝迹。近海局部海域环境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2009年重点监测的78个入海排污口中有85.9%的超标排放(国家海洋局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陆地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入海,造成局部海域环境不堪重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高,生态系统结构失衡,赤潮、浒苔、溢油等海洋灾害增多。
三是海洋与渔业发展和管理体制机制面临新挑战。海域使用权物权化程度还比较低,“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待于完善。海陆统筹共同防治海洋污染、实施重大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机制尚未形成。渔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较大。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机制尚未建立,市县大部分渔政海监、船检港监队伍还未纳入或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渔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推广人员严重不足。渔业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很大,渔港毁损严重,老旧渔船多,养殖池塘建设标准低。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渔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占、渔民“失海”、“失水”问题比较突出。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海洋管理和现代渔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把握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机遇,以科学管海用海和建设现代渔业为首要任务,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和实施渔业“双十工程”为重要抓手,强化海洋事务综合协调,统筹海洋开发与管理,推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化规划编制工作,高起点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开展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力争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加快开展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本次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成果将是我省到2020年海洋经济布局的法定依据,事关重大。将精心研究,科学论证,谋划好发展蓝图。同时,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实施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岸与海洋空间布局规划、海岛保护规划等海域海岛使用相关规划,科学指导岸、滩、湾、岛、海开发与保护。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集中集约用海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蓝色经济园区。集中集约用海是我省海洋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对于海洋领域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将坚持深度论证、深度规划、深度对接,把集中集约用海区域打造成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区、蓝色经济区的实验区和示范区。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完善全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提高海域管理现代化水平。按照“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发展思路,探索海域使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推进海域使用权物权化,规范发展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抵押贷款等业务,推动海域使用权依法有序有偿流转。
三是实行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并重,探索海洋环保重大举措。进一步完善海洋环保在生态省建设中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海洋环保工作责任。加强海洋环保基础和能力建设,搞好海洋环境监测和影响评价。积极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山东省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抓好一批重点海域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加快建立海陆一体化污染联动治理机制,加大陆源污染排放和海上污染控制力度,实行严格的海洋环境保
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加大海洋保护区建设力度,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类型齐全、管理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积极做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赔偿补偿机制。
四是实施现代渔业建设“双十工程”,努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围绕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大力推进渔业十大基础工程建设,培育山东十大渔业品牌。组织实施《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抓好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加快规划和建设全省现代渔业园区,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基础保障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完善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进一步完善现代渔业经营机制,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围绕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社会化服务。积极开拓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发挥渔业第一大省的优势,研究建立全国水产品期货交易中心,打造国际重要的水产品期货交易市场。
五是坚持依法行政,力争在提升科学管海用海水平上有新的突破。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我省海洋与渔业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权收回补偿办法》,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核发。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将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重要水产增养殖区等划定为基本渔业水域,实行强制保护,维护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严厉打击盗采海砂等严重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确保海域使用秩序稳定。坚持和完善伏季休渔制度。深入推进平安渔业建设,落实渔业安全监管责任和生产主体责任,加快渔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渔船、渔港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遏制重大渔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执法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全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提升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能力。
第二篇:全区海洋与渔业发展情况汇报
全区海洋与渔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河口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发展大局,加快推进“一港一区”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依托“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实施海洋渔业科技提升行动,推进产业科学化发展,大力实施海上粮仓建设,海洋渔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一、海洋与渔业发展情况
(一)海洋渔业情况。河口区位于渤海湾南岸,东、北两面临海,海域面积2262平方公里,自然海岸线长214.21公里,约占全市海岸线总长的一半。近年来,我区水产增养殖向着名优、健康、生态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养殖面积达到56万亩,其中浅海贝类增护养总面积达20万亩,海参养殖面积10万亩,对虾养殖面积20万亩,淡水养殖面积6万亩。全区已有“入海口文蛤”等22个水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5处(华春、通和、嘉农、卓远、华利),省级现代渔业园区4处(华春、通和、汇泰、嘉农)。发展育苗水体达40万立方米。2017年全区渔业总产量达到15.07万吨,实现渔业第一产值20.5亿元。
(二)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建设情况。渔业区位于河口北部,规划范围东起挑河、西至潮河,南起生态河、北至-10 米等深线,总规划面积100万亩(浅海50万亩、滩涂50万亩)。目前,区政府已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1亿元,建成到了52.3公里,拉动30余家企业投资近30亿元,建成标准化池塘20余万亩。2017年,总投资5.7亿元,占地2000亩的70MW曙光汇泰“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大大提高了海域利用率,提升了经济效益。
(三)中心渔港建设情况。为满足我区辖区内作业渔船停泊需求,2008年启动河口区中心渔港建设,现已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建成80万平方米内港池、800米码头,1900米港池北坝、2450米护岸衬砌,完成北防砂堤3300米、南防砂堤2680米续建工程。道路、供水、供电、加油等相关配套逐渐完善。目前,中心渔港可供1000条渔船停靠卸货补给。
(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情况。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于2008年12月8日经国家海洋局批准设立,位于新户镇以北海域,面积448.12平方公里。近年来,累计放流毛蚶、文蛤等5亿单位,并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种植碱蓬91公顷,有效提升了保护区生态环境。
二、下一步发展方向
未来重点以打造“一港一区”为产业发展方向,以品牌打造为重要抓手,以海洋牧场建设为创新领域,统筹协调各海洋与渔业产业协同发展。
(一)打造黄河口生态渔业基地。按照《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中加快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生态渔业区为依托,深入推进生态养殖、筏式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手段,打造黄河三角洲生态渔业发展样板区、示范区。
(二)打造现代渔业战略品牌。重点突出贝类、刺参、对虾三大产业,着力在标准化、科技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好并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品牌,推动实施“黄河口文蛤”全产业链建设,扩大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力争到2020年,培育渔业产业中国著名品牌1-2个,“黄河口文蛤”“河口刺参”“河口对虾”等区域品牌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到2022年全区水产品总量在保持20万吨上下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品牌,提升价值,渔业第一产值在2017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40亿元,培育渔业产业中国著名品牌2-3个,争取有1家渔业商标品牌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渔业“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新增12个,三品认证比重达到90%,“黄河口文蛤”“河口刺参”“河口对虾”等区域品牌在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把我区打造成为“中国文蛤之乡”、全国知名的刺参生产基地和苗种培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
(三)推进建设中心渔港小镇。进一步加大基础配套投入,加快建设港池船闸和港区进出门禁,完善渔船进出港监 控系统,全面实现渔港封闭式管理,打造“智慧港口”;加快港区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建设高标准的渔民小镇,引进发展水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休闲渔业、旅游餐饮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渔港产业园打造成为“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的渔港特色小镇。
(四)实施“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工作。深入实施河口区西部海域渔业本底调查以及养殖容量评估、贝类养殖新品种引进与苗种中间培育技术优化、滩涂贝类产品净化技术研究与设施设备研发、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建立与示范、刺参池塘养殖设施优化及生境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5个课题,积极推进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提升企业养殖科技水平,增加效益。同时,加快配套项目实施:
1、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建设。规划面积10000㎡,建立海洋海域环境动态监控中心、海洋遗传育种实验室、生理生态实验室、技术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9大功能分区,配套建设专家、学生食堂宿舍等,全面提高渔业区生态渔业科研水平和保障能力,力争在我区建立“海生·河口”研究院。
2、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主要承担“海生·河口”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功能,建设以工厂化养殖为主的渔业平台试验区,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基地、600亩高标准养殖池塘,配套建设数字化信息、水循环处理系统及相关设施,形成研发、育苗、养殖、示范为一体的“海洋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的综合园区。实施养 殖尾水循环利用配套工程,建设分级沉淀池、生态渠、余热提取设备、固液分离设备等设施,使养殖尾水得到净化处理,实现工厂化“封闭式、循环水、集约化、无公害”健康养殖,带动黄河三角洲地区工厂化养殖发展。
3、高端生态育种中心建设。以发展高效、绿色养殖业为目标,建设黄河三角洲苗种供应基地。主要是以华春公司省级刺参良种场和省刺参种业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建设海参育种基地;以通和公司省滩涂贝类生态化开发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建设文蛤、青蛤、毛蚶等贝类苗种选优、提纯、复壮为主的贝类育种基地;以华春、通和、春兴、汇泰等为主的对虾良种选育基地。
4、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在渔业区内建设鱼蟹虾、海参、贝类等水产品加工园区及销售、电商等设施,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挖掘收益环节,增加产业效益。同时,积极与水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其到加工区投资建厂,特别是针对海参开展干制品和即食海参的开发及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保健胶囊和口服液等新产品生产,形成产业集聚,带动水产业的跨越发展。
(五)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目前,全区有省级海洋牧场1处,为山东通和底播型海洋牧场,由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7年,投资800余万元建设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1座,平台已于2018年6月正式安装运营,该平台具备海洋水质、水文、气象监测、海上垂钓、休闲旅 游观光等功能,实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洋牧场平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下一步,我区将以通和公司海洋牧场为样板,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步伐,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筏式养殖、网箱养殖等试验,探索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新模式。争到2022年建成2-3处底播型海洋牧场,形成我区北部海域海洋牧场发展集群。
(六)统筹推进其他海洋产业
1、海岸带整治修复生态环保工程。积极争取国家 “蓝色海湾”、“南红北柳”和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蓝色海湾整治”、滨海湿地绿化美化”等海洋资源修复与环境保护项目,开展海岸带整治,修复海洋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资金,开展梭子蟹、中国对虾、海蜇等品种的增殖放流,恢复沿海生物数量。
2、发展滨海旅游业。加快贝壳岛养护开发,聘请专业团队,对贝壳岛进行打造包装,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打造北部旅游观光新亮点。在传统旅游项目如赶海拾贝、城郊垂钓、渔家乐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探索义和黄河故道、锦绣河口+海洋,新户秀美村居、渔业小镇+海洋,孤岛红色文化、万亩槐林+海洋,仙河奶牛牧场、石油小镇+海洋,中心渔港小镇+海洋等模式,满足群众外出休闲需要。坚持陆海统筹,北部海洋旅游产业发展。
3、统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推进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科学布局海上风电、渔光互补等项目,打造河口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和滩涂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基地。
4、海洋环境监测及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对全区重点养殖区域进排水口进行摸底,在我区浅海布设29个环境监测点、6个海参水源地监测站点、7个入海河流监测站点、24个养殖尾水监测站点进行定期抽样,及时掌握沿海水质状况。
5、浅海贝类国家级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管理设施和日常管理机制,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保护区涵养资源能力。
2018年8月2日
第三篇:某市海洋与渔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某市海洋与渔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市地处闽东南沿海,与金门、某省隔海相望,拥有===公里海岸线(占泉州市海岸线的==%),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万亩浅海滩涂。(由网提供dw.)是多种鱼、虾、蟹、藻等水产品,发展海洋与渔业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高效生态渔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效途径。
一、海洋与渔业开发现状
====年,全市海洋产业产值突破亿元,滩涂养殖面积已达到万亩,产量万吨,实现产值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超过元,比全市农民收入高出====余元。已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捕捞、海洋旅游休闲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和以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二、发展目标与途径
晋江发展海洋与渔业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渔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加大资金投入;坚持速度效益并重,膨胀总量,提高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浅海、滩涂和荒碱地,规范海域使用制度,确保海域使用有序、有偿、有度;加强内引外联,推进渔业产业化。充分利用晋江良好的生态条件,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确保生产的产品达到绿色标准,尽快把晋江建成生态绿色渔业经济区,促进高效渔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创新思路。(由网提供dw.)充分认识海洋在我市经济发展和生态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好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的各项职能,科学制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是实现海洋与渔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用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统筹全市海洋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好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进程,形成海洋渔业、港口建设、海洋生物开发、交通旅游诸行业协同发展的海洋产业格局。把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水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起来,把海洋渔业和渔业二三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促进沿海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渔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把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加强海洋经济发展和加强依法治海结合起来。
(二)落实政策,加大扶持。首先,从实际出发,做好结合文章,制定鼓励引导发展高效生态渔业的政策措施,帮助群众开发荒地、荒滩和浅海资源。对主要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市场的培育,在资金投放、土地承包、个税征收等各个方面要给予优惠;对有利于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项目实行立项、资金、技术服务优先扶持;对水产良种的引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的资金投入要优先安排。其次,推进渔业合作经营。推行以生产者为主体的渔业开发投入和经营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渔民建立渔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强化服务,提高生产者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再次,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外商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渔业开发,形成渔业开发的巨大合力。
(三)依法行政,加强管理。一是依法严格规范海洋开发管理。(由网提供dw.)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和海域使用审批制度,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度,各类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严格实行涉海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解决纠正化整为零审批、违轨审批、越权审批和重复审批行为。依法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工作,做到应收尽收,严格执行《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某省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依法按比例上缴征收的海域使用金,维护国家海域资源收益权。正确处理好海域使用金征收和经济发展、渔民利益的关系,将海域使用金征收的目的和主旨统一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上来。二是扎扎实实开展执法实践活动。依法查处违法用海、非法采砂、污染用海等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的行为,推进依法管海进程。加强执法约束,规范执法行为,切实贯彻执行好“缴罚收支”制度。强化海上执法协调,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责,强化措施,制定预案,构建海上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三是全面加强渔业生产的规范和管理。进一步落实伏季休渔制度,促进海洋与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依法打击电、毒、炸等危害资源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对饲料、鱼药等渔业投入品的管理,建立渔业投入品和渔业产品准入制度,开展渔业产品质量监测工作,推广标准化生产。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和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加强对非法养殖用海的清理,规范养殖行为。建立水生动物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带病”海产品进出口管理,规范“餐桌污染”检查机制。
(四)加强领导,科学决策。(由网提供dw.)一是充分认识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及其重要意义,动员全社会形成巨大的合力。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决策,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工作重点放到规划布局、政策推动和技术服务上来,搞好督导协调。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滨海城市”建设的力度,加
第四篇:乡镇海洋与渔业安排
2006年我镇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主线,积极实施项目建设,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坚持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镇海洋与渔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为全县在完成2006海洋渔业发展目标任务中争先进。为此,我镇海洋渔业经济工作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挖掘滩涂潜力,促进渔业支柱产业健康发展
我镇目前拥有滩涂总面积16万余亩,其中实际可利用的面积约6万亩。海洋渔业经济作为我镇的支柱经济是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今年我镇首先继续立足难涂的开发管理。滩涂养殖依托现有滩涂,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宜养文蛤的养文蛤,宜养紫菜的养紫菜,因地、因滩充分利用滩涂提升我镇滩涂利用率,同时积极要求各养殖单位向外沙寻求发展空间,增加养殖滩涂的潜力。第二,加大养殖投入,提升渔业经济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今年我镇文蛤苗种投入确保1500吨以上,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我们要求各养殖单位做好文蛤的护养管理,同时建立苗种质量监管组织,确保投入品种质量。力求高投入,高产出,提高渔民的收入,调动渔民的积极性。第三,增强滩涂养殖的监管力度。各村、场均要建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监管小组,并定期向村民公开财务状况,让渔民放心。第四,在文蛤苗种管理上,我镇将根据养殖面积和文蛤苗种资源供求情况及各养殖场滩涂现状,建立文蛤自然苗种保护区,确保我镇文蛤苗种蕴藏量和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二、调整渔业结构,增加渔民收入
增加渔民收入是当前海洋与渔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我镇将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
1、稳定捕捞业。巩固早春鳗苗生产,春汛定刺网作业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在坚持利用保护资源、节能增效的原则基础上,加快海洋捕捞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渔民一船多业、一网多用、一人多技,充分提高生产时间,提高海洋捕捞综合效益。同时积极推进渔民“双转”工作,做到减船渔民不减收。
2、积极引进新品种养殖。我们将在巩固文蛤和紫菜养殖的海洋渔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滩涂养殖区域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根据东凌港海水、滩面、池塘状况引进新品种的养殖,并对引入品种进行跟踪了解,在试养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推广工作,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加强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我镇将继续发挥紫菜加工和昌华水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的作用,推进水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提高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及出口总量。
4、提升高涂利用率。目前我镇高涂开发近5000亩,主要用于春季河蟹、梭子蟹等品种育苗,少部高涂在育苗结束后用于养殖,池塘利用率较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将积极引导有关人员在搞好育苗生产的同时,根据高涂现状,增加苗种投入,搞好养殖生产,以提高池塘利用。
5、认真抓好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海洋渔业的招商引资,协助各渔业村完成镇下达的项目投入任务,做好渔业科技项目、海洋开发项目、减船转产项目的组织申报、实施与管理工作。
三、抓渔业安全生产,创建和谐社会环境
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关海洋与渔业经济健康发展,事关渔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将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力保我镇渔业安全生产无事故。
1、建立健全安全组织网络,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明确镇、村两级安全组织,各级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安全组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督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个人对单位负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位人员。
2、加强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我镇今年将对渔业安全生产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安全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将责令单位或个人限期整改,并跟踪检查,保证整改落到实处。
3、今年我镇将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渔民人身保险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网络和海上搜救体系。今年计划利用镇广播专题宣传不少于二次,印发宣传资料一份,举办培训班一期。
4、强化卡口管理,加强对下海拖拉机的检查和卡口人员的考核。我镇对卡口检查人员制定考勤、考核及卡口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卡口人员值班及对下海拖拉机检查的力度,并经常性的对出海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宣传,使下海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乡镇海洋与渔业安排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信阳市转变渔业发展思路,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思考
到2010年底,河南全省水产养殖水面达259898公顷,~2001年增加83466公顷、增长47.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9.4万吨,LL2OO1年增3168.5万吨、增长221.7%,水产行
业总产值达162.3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o16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492元【1】。水产品总产量在全国内陆省份排名第六位,渔业已成为大农业中最具生机、最富活力的产业之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河南省渔业二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拉动全省渔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一大动 力。全省渔用饲料厂发展到121家,年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产值l5亿元。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家,生产水产加工品20多种,加工能力达到4万余吨,产值8亿多元。各类休闲、观光、度假、垂钓等休闲渔业企业3000多家,生产基地及经营利用水面达80多万亩,直接安置就业人员1O万多人,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年综合产值2O多亿元。昔日破旧荒凉的养殖场,今天已成为人们节假日游玩休憩的理想之地,休闲渔业正在成为新时期的亮点和水产经济新的增长点。)行业素质明显提高
池塘、网箱集约化养殖生产技术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养殖区优质苗种、优质颗粒饲料及渔 业机械(增氧机、投饵机等)基本普及。养殖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自郑州、洛阳两 个高产连片商品鱼区上世纪末相继出现“拉网队”H 后,主要养殖区的生产作业,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化服务,从养殖技术咨询到苗种下塘、饲料供应、鱼病防治和产品上市都可以通过电话搞定。水产品生产经营市场化分工越来越细,全省已建成各级各类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50多个(其中农业部定点水产品批发市场2个),在拉动市场供求和水产品价格调节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水产品质量呈现良好局面,全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26个,面积106.32万亩,占全省养殖总水面的27.40%。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名特优养殖品种、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均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黄河鲤鱼、淇河鲫鱼、河蟹、小龙虾、中华鳖、黄鳝、青虾、泥鳅、甲鱼等优质水产品种发展较快,养殖面积达到150多万亩,正在形成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渔业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渔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渔)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发展现代渔业,对促进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实现渔民持续增收,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对渔业率先在大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渔业资源处于高负荷、超负荷的运行状态,不仅海洋渔业资源得不到恢复,反而由于渔业回报高、致富快这一产业特性,使得人们热衷于渔业生产和对渔业投资,致使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渔业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素质,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因此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7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这表明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渔业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需发展现代渔业,实现我国渔业从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扩张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从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变。从渔业的功能上来看,人类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的16%由水产品提供,过去一直强调渔业要保障水产品供给,让老百姓特别是传统节日的餐桌上有新鲜美味的水产品。现在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渔法,而且还要创造食鱼文化、海洋信仰和海洋民俗等。同时,现代渔业对渔民生产、渔村生活、生态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和依赖性,特别是生态环境与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提高渔业产业效能。渔业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一直贯穿于第一产业(捕捞和养殖业)、第二产业(造船、渔机、渔具渔网、渔用兽药和饵料制造业以及水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物流、营销和休闲渔业等其他服务业),形成产供销、渔工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的渔业产业链体系。在传统渔业中作为第一产业的捕捞和养殖业的发展,明显优于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且产业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差,这些严重影响了整个渔业产业的效能的提升。而现代渔业的目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素质,形成渔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因此发展现代渔业将有利于提高整个渔业产业链的效能。
(三)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渔业产量从536万吨增加到6000万吨,1996年以来渔业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从4.8千克增加到25千克以上,与欧盟国家的消费水平基本持平,居世界第四位,比世界人均消费量16千克高出约56%。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79年4.41千克提高到2006年的40.46千克,使我国的水产品市场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供给短缺局面,实现了总体上的供求平衡。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已从单一对数量的要求,提高到包括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更高层次,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目标。
(四)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提高渔民收入。渔业作为大农业重要的组成部份,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末全国有渔业人口2040万人,渔业劳动力近1260万人,渔业总产值44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5%,渔业经济总产值近8580亿元,渔民纯收入6180元。1978年至2006年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5%,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69亿美元增长到136.6亿美元。与此同时,非渔业劳力也大量参与渔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见渔业发展在增加渔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渔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要继续发挥渔业在增加渔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发展现代渔业,促进渔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五)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现代渔业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水产品数量和渔业GDP的观念,更加注重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代渔业的发展将有效提高渔区社会组织化程度,从而有利于维护渔民合法权益,实现管理民主、生活宽裕、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渔村。同时,现有渔业经营体制中的水域滩涂、渔业权渔业等权属性质、经营主体以及生产方式,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保障,需加以稳定和完善。要切实考虑渔民的利益,以自愿、平等、有偿、等价和诚信等原则,通过组建法人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实现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体现和维护渔民的基本权益。
综上所述,渔业不仅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渔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渔业、渔村、渔民的全面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才能加快推进现代渔业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不是渔业强国。主要表现在:粗放型渔业发展方式并未完全转变,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渔民权益难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渔业产业竞争力相对较低。
(一)粗放型渔业发展方式并未完全转变,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国渔业目前仍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耗能、数量扩张型的传统生产方式。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仍然处于以渔船和池塘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产业化集中度低、资源利用度低。在海洋捕捞方面,以海洋捕捞为主体的格局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低水平重复投资(小马力、小吨位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区域性渔业产业结构趋同,劳动生产率较低等问题。在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之中,第一产业的产值约占总产值的54%,第二产业为32%,第三产业仅占14%,这表明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过度集中从事海洋捕捞业造成了渔业资源的枯竭和捕捞效益的下降,同时也造成了资金投入的大量重复和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在水产养殖方面,一直以贝藻类等产值较低的生物作为主要养殖对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内部存在严重趋同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低水平经营现象,尤其是沿海不同地区养殖单产差异较大的状况,反映了沿海养殖业的粗放经营现象十分普遍。
二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资源衰退。随着海洋资源环境的恶化和国外市场形势的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保护力度不足、压力过大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全国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089次,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16亿元,对渔业生产、水产资源和渔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同时,近年来水域滩涂围垦、港口船舶工程、水利水电等涉渔建设项目的大量增加,对渔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据资料介绍,像浙江舟山这样以捕为主的重点渔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各种船舶航行频繁,使海域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的污染。2006舟山海域严重污染面积达7930,占总数的39.26%;中度污染面积达5530,占总数的27.38%;轻度污染面积达3611,占总数的17.88%;三项合计污染面积占总海域面积的84.52%。尤其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替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地竞相大力发展船舶工业,已建或正在兴建的大型船舶(造船)基地,如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将使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渔业资源进一步衰退,并给渔船生产、补给和渔民生活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在渔业基础设施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发出一号文件,对新农(渔)村建设、农(渔)民增收、现代农(渔)业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深受渔农民欢迎,极大地调动了渔农民生产积极性。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资源税,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渔民负担进一步减轻;2007年国家用于三农的支出达4318亿元,比2006年增加22.8%;为渔业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此外,“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财政在渔港建设、海域环境污染治理、渔用柴油、渔民培育、渔用饲料、海洋捕捞和养殖业保险等方面,实施直2007年中央财政各项农接投资和综合直接补贴相结合,投入力度逐年扩大,(渔)业补助资金526亿元,其中中央对渔业基本建设投资61.3亿元,仅渔用柴油一项补贴就达54.3亿元,但是国家的各项惠渔政策,很大一部分被渔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所抵消,渔民的实际收入并无明显增加,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并未完全建立。从总体上来看,渔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渔船等设施规模较小,功能陈旧老朽、落后失效等问题比较明显,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薄弱,渔业发展的承载力比较低下,导致渔村经济整体发展比较缓慢。
(二)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渔民权益难以保障。在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对渔业劳力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现有渔业劳动力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渔村人力资源无论是文化程度、专业结构,还是在年龄层次、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2006年舟山全市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为98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为27151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为20763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864人,分别占渔业劳动力的0.05%,1.97%,54.53%,41.70%和1.75%。2005年,舟山渔区拥有各种人才总数为1387人,其中第一产业757人,占总人数的54.57%;第二产业345人,占总人数的24.87%;其他295人,占总人数的20.56%。从专业结构上看,技术型人才170人,占总人数的12.25%;经营型人才371人,占总人数的26.75%;生产型人才846人,占总人数的61.00%。从年龄层次上来看,40岁以上872人,占总人数的62.87%;40岁以下515人,占总人数的37.13%。从培养方式来看,上述各种人才中仅420人受过培训教育,其中由技术推广机构培训的人员为390人,占总人数28.12%,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仅1人,占总人数的0.07%;渔农业职业学校仅29人,占总人数的2.09%;其余967人则完全依靠自学、师承等方式,占总人数的69.72%。由于渔民教育文化素质低,较难接纳、消化、吸收新的渔业知识和技术,对新事物、新技术、新信息的认识能力相对缺乏,造成许多先进技术和设备无法推进和应用,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
在科技投入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队伍比较薄弱。从渔业科技投入来看,2005年中央对渔业财政投入10.8亿元中,仅有3.9%资金用于保护区建设和科教推广,渔业科技投入占渔业总产值比例仅为0.010%(2005年渔业总产值为4180.48亿元),大大低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可见对渔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和重视度不够。从渔业科技队伍来看,渔业科技人员流失、经费紧张、队伍不稳,科研工作和技术推广难以展开。从渔业科技成果来看,突出性、应用性科研成果少,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更少,一般性、重复性科研成果多,科研成果鉴定的更多。
在渔民权益方面,长期以来在海域的使用权问题上,一些地方开发无序,使用无偿,利用无度,甚至出现了海洋的“圈地运动”。由于当时为鼓励浅海滩涂的经营开发采取“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且各地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普遍低于农地使用价格等因素,各地填海围堤的积极性高涨,围堤造地速度快、范围广、面积大,乱占滥用海岸线和海域资源,这不仅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和空间的巨大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降低了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海域拍卖、滩涂围垦、项目建设等现象逐渐增多,造成渔民“失海、失滩”现象严重,渔民得不到合理补偿,基本生活环境受到严重侵害。加之渔业的比较利益相对低于工业等其他产业和领域,致使港口、海岸线等渔业资源被无偿占用或改作他用,渔业生产条件受到严重影响,生态资源环境破坏严重,渔民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严重影响渔业的持续发展和渔区社会安定,进而加剧了渔村、渔民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渔业产业竞争力相对较低。一是行政管理主体责任界限不清,现有监管能力与法律赋予的职责不相适应。对水产品安全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以及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等原因,造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成本过高。面对众多企业和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方式,我国公布的《食品卫生法》和其它食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责任制度,但概念不完整,难以涵盖食品安全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基本特征,存在着立法内容不全,法律依据不足,处罚力度不强等现象,势必造成安全监督管理的缺位。
二是水产品种类繁多,市场集中度低,制造技术的高度化、集约化和水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旦发生水产品质量事件,追溯原因和环节难度大。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仍然处于以渔船和池塘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合作经济组织的参与,无法对其生产进行统一规范。另外,生产现场和消费现场的分离也为那些市场经营意识薄弱,诚信意识低下的水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人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条件。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然影响我国渔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水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增长,但进口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出口,水产品进口总额从1997年的12.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3.0亿美元,年均增长15.02%;水产品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3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3.6亿美元,年均增长12.9%,出口增长明显低于进口增加,与成为渔业强国的努力目标是不相称的(2006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29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8%)。挪威2005年水产品产量为400万吨,但其出口额达317亿挪威克朗(约为24.2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1%;日本2005年水产品产量为576万吨,但其出口量约为47万吨,约占总产量的8.16%,出口额达174.8亿日元(约合14.57亿美元)。表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渔业生产国,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渔业
目前,国际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衡量指标是:产业总产出、资本投入、人力投入和制度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以上影响渔业发展方式的因素,来实现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在提高渔业总产出上,要依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方式。即通过工厂化养殖、抗风浪网箱养殖等设施来提高养殖水平;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等生产方式来提高渔业产量;通过渔业产业化来重新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优质高效渔业来提高渔业产业素质,把水产品加工业、运销业、服务业等三次产业融为一体,延长渔业生产链,形成产业内部的互补机制来提高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渔业总产出。
二是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政府可以通过综合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渔业支持补助制度。同时,政府还要为渔民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渔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鼓励渔民和社会力量加大对渔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渔民在建设新渔村和发展现代渔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渔民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学养殖(捕鱼)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三是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要全面提高渔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新渔民。要大力加强渔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逐步建立以县(区)渔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乡镇渔业技术推广员为核心,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增加对渔民多层次的培训,既要面向渔船、池塘提供生产技能培训,使他们了解技术和信息,增加致富机会和本领,又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真正知法、守法、用法,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遵守国际渔业条约和法律法规。
四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上,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设。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规范政府、生产者、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主体的行为,形成“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渔业法律体系,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设,使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证。
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大力发展循环渔业,发展循环渔业是渔业生产、资源、环境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发展的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结构优化、规范经营、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逐步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加强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内在联系,培养渔业自我增长机制,实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发展的理念上,要改变过去重眼前轻长远、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增长方式。在发展功 能上,要积极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资源环保型渔业技术。
(二)保护渔民合法权益,增加渔民收入
渔民是建设现代渔业的主体,而水域、滩涂是其基本生产资料,利用水域、滩涂从事渔业生产的权利是其享有的基本生存权利。然而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目前我国渔民“失海失滩”现象非常严重,通常又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因此要提高渔民收入首先要确保渔民的渔业水域、滩涂经营权和使用权,保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一是要运用法律手段,以《物权法》和《渔业法》为依据,切实保护渔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渔业权制度建设,使渔民“捕有其海”、“养有其水”,同时要尽快建立渔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渔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渔业保险制度。加强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应急体系的建设,提高渔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在确保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渔民的收入。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将分散的水产养殖者个体、企业联合起来,实现规模化养殖,实施产加销和渔工贸一体化。二是针对鱼价低、卖鱼难、渔民增收难的现状,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步伐,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三是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要坚持以质量创名牌,依靠名牌闯市场,以品牌战略带动企业管理,带动市场开发。同时要强化品牌管理,深化品牌意识,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家要在财政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渔业保护政策的做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法律法规,形成渔业的长效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渔民的利益,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新的财税体系应更加切合国家产业、企业发展要求,制定有利于资源环保型、技术创新型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体系。
(三)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可以依靠水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自律,消费者的市场选择,法律法规三方面的力量得以实现。
一是激励生产经营企业将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GAP(良好农业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等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生产经营中来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培育理性的、挑剔的消费者,使在购买水产品时能够做到优质高价向市场发出正确的信号,防止水产品“柠檬市场”的形成。三是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等正式制度安排,来规范渔业生产者行为,保护渔业资源、生态环境,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加强对水产品供应链的监管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渔业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的竞争,而不是初级原料的竞争。除水产资源、资本和劳动力外,应包括科技、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家等一系列内在要素的综合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要从发展现代渔业的关键和薄弱环节抓起,尽快建立产业支撑体系,扩大渔业产业规模,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扭转资源衰退的局面,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渔业,推进渔业产业特色化、安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现代渔业的建设水平。
[1]王建新.河南省“十一·五” 期间渔业发展形势浅析[J].河南水产,201l,(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