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4 06:5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第一篇: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5-2006)

发布时间:2011-11-1

4信息来源:《渔业现代化》

徐 皓

(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 200092)渔业装备与工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指在现代渔业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渔业机械、仪器、渔船、渔业设施,以及以这些装备为主要内容的渔业工程。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保鲜和流通工程,饲料加工,渔业能源,环境和资源等的生产、治理、控制及修复工程,渔港工程等。主要领域包括:水产养殖工程,捕捞装备工程,加工机械工程,以及渔业资源修复与渔港工程。

水产养殖工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导方向,重点是使养殖设施系统减少对水资源和土地、水域的占用,降低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同时以海洋网箱集约化高效、生态、健康养殖为目标,进行大型网箱及配套设施系统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循环水养殖工程技术,池塘生态工程化控制技术,渔业废水排放净化技术,养殖工程智能化监控技术,养殖设施系统标准化技术,安全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系统配套性强、有利于产业化的网箱养殖装备及设施系统等。

捕捞装备工程以海洋选择性捕捞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为目标,进行捕捞装备现代控制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捕捞装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鱼类水声探测技术,液压控制系统技术,渔业船舶工程技术,海洋渔业装备标准化技术等。

加工机械工程学科以提升水产品资源利用率、加工效率、品质及安全性为目标,进行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以及饲料加工等装备及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研究内容:鱼糜及制成品加工设备系统技术,鱼类加工前处理设备技术,饲料加工工程技术,干燥加工装备系统技术,挤压脱水加工设备技术,水产品加工机械标准化技术等。

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技术重点领域以保护、恢复渔业资源,修复渔业水域生态和水质环境为目标,按照现代渔业发展和社会城镇建设、城市环保的要求,进行现代渔港建设的系统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渔港设施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渔港功能多样性系统技术的研究。

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需要二大技术支撑,一是现代生物生产技术,二是现代装备与工程技术。现代渔业的发展目标是工业化,体现在生产力上,就是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化的生产模式。渔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依靠生物生产技术,还必须有装备与工程技术。装备与工程技术是现代渔业科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是渔业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保证。我国渔业发展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高效生产是主要的目标。由现代科技支撑的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对捕捞生产而言,可提高捕捞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养殖业而言,可提高养殖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降低养殖成本,实现健康养殖;对加工流通业而言,可提高水产品价值,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规模化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讲,渔业科技的进步就是渔业生产实现机械化的过程。研究进展概况(2005-2006)

2.1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领域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主要体现在工厂化养殖系统技术、池塘生态工程化控制技术和深水网箱设施技术这三个方面。

2.1.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应用现代工业技术的资源节约型高效养殖生产模式。“十五”期间,通过国家科研计划和技术开发,国内的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分别在海水循环水养殖和淡水循环水养殖两个方面形成了基本的系统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示范应用效果。

(1)系统模式研究

淡水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已趋于成熟,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也基本形成,建立了以旋筛为主的物理过滤与以硝化细菌为主的生物过滤相结合的工艺系统,纯氧增氧技术、紫外/臭氧杀菌技术、泡沫分离技术和水质监控技术等已成功运用于系统之中。

“鱼类全人工繁育控制系统研究”项目(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中国水科院渔机所)以高效生物过滤设备(设施)和水质在线监测为主要研究内容,形成了包括繁育设施、循环水净化系统、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在内的完整的系统模式,在全国多家苗种繁育单位应用推广。

“循环水工厂化淡水鱼类养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上海水产大学)研制和开发了系统化的水处理设备,尤其在悬浮颗粒去除技术、高效生化反应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水循环率达到96%以上,生产系统排放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初步建立了主要名特优淡水养殖品种的工厂化养殖技术体系。

“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及设施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水科院黄海所与渔机所合作)和“工厂化鱼类高密度养殖设施的工程优化技术”(国家863项目,中国水科院黄海所)以高效生物过滤净化技术及装置研究为主,建立封闭式海水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运用机械过滤、泡沫分离、臭氧消毒、生物膜降解、滴滤除气、贝壳调节pH值、氧浴增氧等工艺,养殖牙鲆平均单产达29.92 kg/m2,成活率达到95.39%。

(2)系统技术研究

高比表面积生物过滤材料挂膜技术和防淤积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国外流行的比表面积在2000 m2/m3以上的浮粒材料应用于具有气压室自动反冲洗功能的生物过滤器中(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中国水科院渔机所),每立方载鱼量可达500 kg。孙大川等对浮粒式生物过滤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水处理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曝气状态下的最佳水流量。陈中祥等对冷水鱼类养殖低温(12℃)条件下氨氮处理微生物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在经过低温环境的驯化和pH值的诱导,硝化细菌仍然是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氨氮处理的有效手段。泡沫分离技术是去除水中细小悬浮颗粒的有效手段,主要应用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有关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郑瑞东等用泡沫分离法对工厂化养殖废水进行处理,证明在海水或养鳗淡水中,可去除60%以上的悬浮颗粒。宋德敬等将臭氧与泡沫分离相结合,研究臭氧的添加量和蛋白质的去除效果,证明二者配合使用可获得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养殖水体多参数在线监控系统在工厂化养殖系统中已成功运用(中国水科院渔机所),系统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在进一步深入。刘星桥等研制了一套工厂化水产养殖多环境因子智能监控系统(江苏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江苏大学),采用图象处理和专家系统对鱼病进行自动诊断和早期预报,采用移动GPRS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数据采集和监控。

在系统控制方面,宋协法等根据狼鲈的生理特点,在耗氧率、氮排泄率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工厂化养殖设备为执行机构,构建环境调控软件包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确定养殖污水处理设备的数量及规格,将养殖环境控制在最佳状态(国家863项目,中国海洋大学)。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搭配水生植物是防止硝酸盐累积、净化水质的有效方法。刘鹰等开展“海水高效养殖工程及精准生产技术的产业化”研究,采用无污染封闭循环水养殖新技术和高效育苗新工艺,结合科学规范的生产管理与高新水处理技术,对养殖过程进行全程监测与控制,实现养殖过程的精准生产。

(3)鱼菜共生系统研究

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工厂化养殖“鱼菜共生”技术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在植物的搭配技术、营养平衡技术以及设施工程的经济性等问题上。谭洪新等研究了循环水养殖植物水栽培综合生产系统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该系统主要由养殖池、蔬菜和花卉水培渠及循环水处理系统组成,构成“养殖—种植—水净化”三者结合的生产模式,效果良好,水栽培蔬菜长势良好,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明显。

(4)纳米材料开发

“纳米材料的渔业应用和技术开发”项目(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课题,中国水科院渔机所)探索了纳微米功能材料在养殖水处理技术上的应用和开发,研究了纳米级功能滤料、涂料、饲料添加剂的基本应用技术及效果,建立了经济可行的应用模式,开创了纳米材料技术在渔业科技中系统应用的先河。微电场凝聚、超声波等技术在养殖循环水处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水科院渔业水体净化技术与系统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

(5)国家863项目简介

重要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培育设施的工程优化(中科院海洋所)该课题研究建设了一个面积500 m2,约900 m3水体的养殖系统,由育苗池、固液分离装置、生物处理装置、自动控制装置等组成,开发了集热面积为110 m2的海水专用PPR联箱式太阳能加温系统,系统布苗密度为16个/ m3,出池苗密度为10 个/ m3。系统指标为:NH4-N≤0.1 mg/L,BOD≤1 mg/L,溶氧36.5 mg/L;可去除76 mm以上的颗粒悬浮物,循环水日补充量小于总水量的6%。

工厂化鱼类高密度养殖设施的工程优化技术(中国水科院黄海所)该课题研发的全自动快速过滤器,滤速高达80 m/h以上;研发的高效复合型净化菌剂,具有在低温条件下高效降解氨氮的特点;研发的微孔净水板,比表面积达2100 m2/m3;开发研制的YKY中频(>400 Hz)低压臭氧发生器,臭氧产出能力高,耗电低,效率高出工频高压臭氧发生器近1倍;开发研制的分子筛富氧机,产纯氧率达到90%;研制的模块式紫外线杀菌装置,灭菌效果达到100%;研制的100 m3/h的蛋白质分离器,容量大,效果好;研制开发了在线水质监测系统中的传送与接收装置,通过集成实行单机多点自动监测和报警。在1 000 m2水系统中,采用微滤、蛋白质分离、砂滤、富氧、射流溶氧、二级生物净化、臭氧消毒与模块式紫外消毒的工艺流程,实现水循环1次/2 h,水利用率为95%,大菱鲆产量达到35 kg/m2;将养殖生物净化与序批式间歇生物反应器有机结合,对一般养殖废水进行集中处理与综合利用,使之达标排放。

(6)国家攻关项目简介

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中国水科院黄海所)该课题建立了适应于南方和北方不同气候和环境特点的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模式,并提出了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研究了对虾工厂化养殖水环境特征,测定了对虾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以及对主要水质参数的影响,确定了主要调控指标;通过人工调控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满足对虾高密度养殖需求;采用物理沉淀和生物净化方法处理养殖废水效果明显;运用HACCP原理,系统分析了养殖过程中潜在的生物、物理、化学性的危害因子,对养殖过程中投入物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对虾工厂化养殖良好操作技术规范(GAP),建立了对虾质量安全管理手册。

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中国水科院南海所)该项目研制出以HDPE圆形双浮管升降式深水抗风浪网箱为代表的4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深水网箱,可设置在水深15~30 m的开放水域,能抵御12级以上台风和5 m浪高,可下潜至预设深度(-10 m),8级大风时能在水面正常作业,设施寿命超过10年。课题研究筛选出卵形鲳鲹、军曹鱼、大黄鱼等6个深水网箱主养品种,规模化养殖平均单位产量为16.2~31 kg/m3,平均成活率为85.2%~93.5%,饵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44.8%;同时还研制出深水网箱自动投饵机、网衣清洗机、声纳和光电2种类型水下监视系统、吸鱼泵、网衣防污新材料、2种HDPE新型网箱、抗流囊网、太阳能警示灯、踏板等配套设备,开发出CAGESIM网箱工程设计辅助软件。

(7)国际合作项目简介

“基于微藻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研究”是中国水科院渔机所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王兆凯合作开展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项目。根据合作协议,王院士作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学顾问和渔机所首席专家,带领以渔机所科研人员为主的研发团队,使用他所拥有的专利权,应用在夏威夷白对虾种虾养殖系统中的循环水养殖模式,开展能在我国应用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研究。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依据不同种类微藻的生长差异条件,依靠工程化控制手段,在适当光照和温度的条件下,通过食藻生物量(如贝类)搭配、循环水量设置以及悬浮颗粒物高效去除等技术手段,在养殖水体中形成硅藻(角毛藻)的优势种群,达到控制氨态氮、净化水质的效果。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是渔业生产系统中现代工业技术运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方式整体生产水平还比较低,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尚无有效制约(除特殊地域、个别品种的养殖和苗种繁育系统外);从生产经济性看,在没有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品种以及国家对养殖系统用水排水无制约的情况下,这种生产方式的推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运用大多局限于现代农业示范的层面上。但是,毫无疑问,它是未来养殖生产方式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事实上,我国目前许多利用自然水域或地下水的流水型养殖设施,在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影响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提出了比以往更为迫切的需求。因此,系统技术本身还需要在高效、节能和结构优化上取得进一步的提升,以达到更低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

2.1.2 池塘设施系统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属于开放式的生产系统。为了达到提高养殖密度及产量的目的,主要依靠换水和机械增氧来保持水质要求,因此导致用水无限制、排放无制约。这种生产方式在大量消耗水资源的同时,也在污染着周边的水环境,而自身又深受水域污染的影响;过量使用渔药又不可避免影响水产品的品质。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处理基本技术,对池塘养殖技术进行生态工程化设施改造,达到养殖废水净化再利用或达标排放,这是池塘养殖生产方式升级的最好途径。

在南方地域条件适宜的地区,应用工厂化养殖循环水技术对养殖池塘系统进行改造,如鳗鱼、罗非鱼土池养殖,在水质、病害控制和节水等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效果。刘兴国等针对福建鳗鱼养殖土池的地域条件,将循环水处理的基本技术包括机械过滤、生物过滤、紫外杀菌等环节与养殖池塘形成循环水系统,有效地控制了池塘的水质和病害。白遗胜等围绕繁育设施建立包括养殖池塘、水生生物和排灌沟渠组成的池塘循环水自然净化系统,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不需要外部水源,鱼卵孵化率在90%以上。李谷等对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利用330 m2的塘边空地建立两组平行的人工湿地对760 m2的养殖池塘进行循环水净化处理,着重研究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养殖池塘排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总颗粒悬浮物、总氮、总磷、氨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1.9%、54.6%、80.0%、61.5%。上海市标准化生态养殖场示范项目(中国水科院渔机所),运用氧化塘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进行设施化应用和工程化控制,达到水质控制、水循环利用的目的,2006年设计了4座总面积近133 hm2(2000亩)工程化生态养殖场。

2.1.3 深水网箱设施技术

深水网箱设施技术的研究开始于“十五”前期,以消化吸收挪威HDPE重力式网箱为起点,到“十五”末,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促进了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的形成。全国目前共有深水网箱3200多个,养殖水体总量达500多万立方,养殖品种20多个。

HDPE重力式网箱 2004年12月,“深海抗风浪网箱”(国家863项目,中国水科院黄海所)通过验收;2005年10月,“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的专题“南海区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中国水科院南海所)通过验收。项目研究形成了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体系,编制了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建立了深水网箱集约化养殖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展HDPE网箱研究的浙江海洋学院也同样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和推广效应。

其他类型网箱 蝶型网箱(杭州飞鹰海洋养殖设备有限公司)、金属框架型重力式网箱(浙江嵊泗蓝海洋有限公司)实现了国产化。“鲆鲽类养殖沉式网箱”(中国水科院渔机所,2006年11月通过验收)采用钢结构框架沉底固泊,多层稳定网床,上配水下柔性网箱,网箱安全性能好,附着物少,抗风浪、抗潮流性能强,养殖的牙鲆鱼体形、体色正常,活力强,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沉式多层深水网箱”(国家863项目,中国海洋大学),采用水面下悬固定、多层养殖技术,2005年下水试验。

(1)网箱设施应用基础研究

“深水重力式网箱水动力特性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对深水养殖网箱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提出了网衣受力及运动的物理模型相似律、刚性浮架受力与运动的实用计算方法及水动力系数、网衣受力与变形的计算模式和锚绳受力、浮架运动幅度的实用计算公式,分析了配重与筒径、筒深比对其受力与变形的影响,为重力式网箱的设计计算和模型实验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基础。郭根喜等分析比较了圆柱形囊网与圆台性囊网在相同工况下的使用性能,认为在0~0.35 m/s流速范围内,前者在养殖容积、制作工艺、换网操作方面均优于后者;在0.35~0.75 m/s流速范围内,后者在养殖容积保持、制作成本、换网操作方面均优于前者,为不同水流水域选择合适的HDPE重力式网箱提供依据。董海国等对板网结构浮式防波堤消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波浪周期、平板宽度、网衣数目、平板刚度以及水流方向和速度对波浪投射系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保护网箱设施新型浮式防波堤的设计参数。

(2)网箱配套设备研究

关长涛等研制了柔性分离格栅,用于起捕分级;宋协法等研制了水力投饵机;傅小康等以图象处理技术理论为前提,对鱼体的回声图象进行处理,配以专家数据库,实现了对单体鱼的识别,提出了对鱼群识别的算法,为利用水声技术实现网箱养殖水下监测打下了技术基础。

2.1.4 重点实验室建设

在渔机所设有“中国水科院渔业水体净化技术与系统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建于2001年,重点围绕循环水养殖水净化技术与系统研究。建有可开展海、淡水循环水养殖的各类系统模式,配备有相应的水质检测仪器和在线监测系统,养殖实验水体面积100 m2以上。2005—2006年度共设立开放性课题11项,发表论文39篇,承担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一项,省级“科技兴农项目”1项;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中承担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参加4项。

实验室主要开展的研究课题有:

“循环水健康养殖系统的营养转化和水质调节平衡研究”,重点研究鱼、藻、贝、水植生态等生物间的营养转化平衡和水质指标调节,旨在通过多物种的协调,实现健康养殖,提高水体利用率,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污染,提高养殖的综合效益。

“零排放池塘健康养殖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是以构建湿地作为复合系统中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有效调控的核心环节,并研究其净化效能。结果表明,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SS的去除率为82.2%,CODcr的去除率为57.9%,氨氮的去除率为80.1%,NO3--N的去除率为54.3%,NO2--N的去除率为73.2%,TN的去除率为63.4%,TP的去除率为72.6%,大肠菌群数的去除率为80.0%;出水水质在不同的水力负荷、污染负荷及停留时间等条件下均能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达到了回用目的。

“电凝聚在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旨在建立电凝聚循环水养殖应用实验模型,探索电凝聚高效水净化技术。结果表明,对COD约为100×10-

6、pH7的养殖废水,在电流密度为0.2 A/dm2,电解时间为30 min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65%,SS去除率可达67.2%;随着电流密度加大或电解时间延长,虽然COD和SS的去除率有小幅上升,但经济成本大幅提高,且氨氮去除效果不明显;对一定初始浓度养殖废水,pH7时可获最佳COD、SS去除率。

2.2 捕捞装备工程技术领域

由于受捕捞业减船减产的影响,捕捞装备技术的发展需求也在减弱,远洋捕捞装备主要还是依靠国外的二手设备。2005-2006年度,捕捞装备技术的研究主要在渔船节能和安全生产等方面。

梁建生基于渔船的航行特性回归,分析航速与功率和船型参数的变化关系,提出经济航速以及降功率节能运行的量化分析方法及图谱,适用于船长60 m、排水量1500 t以下的渔船技术经济分析及航行控制。查放[24]分析了渔船尾气制冷机技术性能,将占内燃机燃烧过程中1/3能量的高温烟气回收作为驱动热源,实现制冷循环,达到对鱼舱持续降温的效果,适合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渔船。

在捕捞装备科技的应用方面,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承担的国家921载人航天工程“高海况打捞设备研制”标志着捕捞装备技术在大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高海况打捞设备为自主研究设计,属国内首创,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高海况打捞设备属于着陆场系统海上应急搜救部分,要求在4~6级海况条件下,打捞应急返回降落的返回舱。其在技术方法上融合了海洋渔业捕捞技术、船舶工程理论、流体力学及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首创的舷侧回转拦截臂、柔性打捞网拖曳捕获返回舱的打捞方法,解决了返回舱防撞、起吊摇摆、返回舱自动扶正、固定、安全营救航天员出舱、集中监控等技术难题,实现了从捕获、起吊、固定等全程自动控制作业,有效地解决了在风大浪急的情况下安全打捞返回舱的实际问题。2005年,根据“神舟六号”发射任务的具体要求,又对高海况打捞设备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并完成了“神舟六号”发射海上应急救援任务,受到了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嘉奖。该项目分别获得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水产品加工流通工程技术领域

“十五”以来,我国水产加工机械研究的重点在于鱼类处理加工机械、鱼糜及制成品机械等,先后开发出洗鱼设备、剥皮设备、鱼糜加工设备和鱼糜制品成形加工设备等。

“冷冻鱼糜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中国水科院渔机所),该系统由清洗、采肉、漂洗、脱水、精滤等工艺技术及设备组成,可以满足不同原料鱼加工冷冻鱼糜的生产工艺要求。采肉机采用弹性皮带张紧机构,具有独创性;双螺杆挤压技术用于鱼糜脱水为国内首创。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经获得很好的推广规模和经济效益。

流通装备方面,朱健康等开展的“海水活鱼运输技术及装备研究” 项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针对海水鱼长时间运输途中水温、溶氧和水质等三个影响存活的因素,对多个海水经济鱼种进行试验研究,获得最佳装备性能,鱼水质量比为1:6,运输时间达62 h,存活率保持在95%以上。

2.4 渔业资源修复与渔港工程领域

“十五”期间,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技术发展的重点在人工渔礁的应用研究方面。

陈勇等对不同结构模型渔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相对于不设渔礁的标志区,人工渔礁对许氏平鲉聚集率为56.7%~90%,不同结构的模型并无差异。钟术求等对四方台型人工渔礁礁体的设计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根据波流动力学理论,对礁体的最大作用力、抗漂移系数及抗颠覆系数进行了计算,获得了礁体稳定的设计条件。王伟定等在对人工渔礁建礁区地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用Terzaghi公式计算人工渔礁的承载能力,提出了船形人工渔礁最大压载量的计算方法。黄梓荣等对不同类型的人工渔礁生物附着效果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投放3.5个月后,附着生物种类有17科20种;20.5个月后生物种有31科36种;混凝土板、木版、铁板和塑料板,以及涂红丹漆的木板、涂绿漆的铁板等附着效果好;废旧渔船均适宜用作人工渔礁的建造材料。章守宇等对海洲湾人工渔礁海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渔礁投放所产生的上升流将沉积于底泥的氮营养盐携带至上层,使得渔礁区的海水特性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浮游植物组成丰富,浮游动物个体增重明显,生态环境改善。

我国第一部人工鱼礁专著《中国人工鱼礁的理论与实践》(杨吝主编)于2005年出版发行。该书着笔于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人工鱼礁建设的成功经验,介绍了人工鱼礁的历史和发展概况,人工鱼礁的类型,人工鱼礁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做法等,包括机能、设计、选址、投放、调查评估和经营管理等,对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前景作了展望,并提出今后的一些研究课题。

在渔港与渔村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将爆破挤淤等新技术应用于渔港防灾减灾工程,极大地降低了工程造价,推动了我国台风多发地区渔船避风港的建设。振冲碎石桩技术正应用在渔港建设中,这种经济合理的加固软弱地地基的技术将会填补国内空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展望

3.1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

无污染、低消耗、有投资效益、保证食用安全等将是未来养殖设施及装备科技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工业化养殖工程技术需要更注重生产系统的节水、节能和达标排放,追求投资回报率,促使系统技术水平不断升级;需要发展主要品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及养殖专家软件系统。池塘养殖和内湾网箱养殖生产需要注重设施化与生态化的结合,提高设施与生态、设备的集合度;在健康养殖的前提下,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减小对自然水域环境的影响。深水网箱养殖设施包括生产的各个环节的配套需要更加全面,以达到安全生产和操作方便的要求,更有利于产业化生产;需要研究和发展更新型的海上养殖设施技术,如海洋养殖平台、游弋式养殖系统等。

中期目标:养殖装备与工程设施的规模经济得以实现,设施工程的系统配置更为完善、安全、可靠;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较目前有很大的改善;养殖产品的质量要素基本得到控制;典型的设施及装备系统已基本符合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远期目标:以现代养殖工程技术为支撑的设施渔业成为发展渔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大多数品种的养殖专家系统已经建立,并以此为依据对养殖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控制;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基本消除。

3.1.2 捕捞工程技术

为加强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需要有国产的装备及技术发展作保障,重点是金枪鱼、鱿鱼捕捞作业装备以及大型围网、拖网作业加工船等。捕捞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需要逐步提高;渔船综合节能技术迫切需要提高;需要开发更高性能的鱼群、网情探测仪器,以及有助于选择性捕捞生产与管理的装备及管理系统,如在声纳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的平台上,发展有助于选择性捕捞、准确性渔政管理的助渔仪器及管理系统。

中期目标:远洋渔业关键装备向国产化迈出坚实步伐,金枪鱼延绳钓、鱿鱼钓等捕捞机械形成自制能力;高分辨率探鱼仪、网位仪、囊网渔获探测仪等仪器在选择性捕捞中发挥作用;渔船作业自动化程度和经济性指标明显提高。

远期目标:远洋捕捞装备实现国产化,并具有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操控能力;助渔仪器使选择性捕捞得到基本实现;渔船作业实现运行智能化、操作自动化、管理信息化。

3.1.3 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竞争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质量、技术密集型转变,这给水产品保鲜加工与流通装备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大宗水产养殖品种为对象的综合加工技术及装备应加快发展,尤其是淡水鱼综合加工技术及装备;需要发展高效的鱼(虾、贝)类处理装备以替代人工生产,为水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基本手段;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加工及质量保障装备技术需要不断提高,以适应不断增强的市场需求。在现代物流技术的基础上,需要建设和完善水产品流通系统工程,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及人们对水产品供应形式改变的要求。

中期目标:水产品加工业在装备的支撑下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水产品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得以控制,主要生产品种的综合加工能力已经形成,重要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实现了装备保障。

远期目标:水产品加工技术成为渔业经济价值实现的主要生产力,主要品种的生产在装备技术的保障下实现质量保证控制、运行智能控制;以低温、快速流通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流通链业已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3.1.4 渔业资源修复与渔港工程技术

人工鱼礁工程在沿海各地正在兴起,亟需开展鱼礁材料效应、建筑抗流、防沙陷能力、鱼礁群生态恢复效果等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使人工鱼礁工程更趋科学性和经济性。针对内湾网箱养殖系统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尽快研究湾内水质改良工程技术并付诸实施,以改变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养殖生产的健康发展。渔港工程技术需要加强系统性研究和规划设计,以符合现代渔港建设发展的要求。过鱼道工程技术需要开展基础性、工程性研究,以适应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

中期目标:海上渔业建筑工程成为修复海域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人工鱼礁工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能符合不同生态修复的要求,并得到大规模的实施;内湾导流工程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渔港建设对工程技术的应用和规划设计初步达到系统性功能的水平。

远期目标: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成为改变区域水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人工渔场、养殖繁育场已大量形成并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领域。渔港建设更符合现代城镇建设要求和捕捞渔业生产枢纽的功能。

第二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解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是高技术的载体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20世纪兴起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是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出来的;是产业升级的手段,生产工作母机、提供重大装备;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占全国外贸出口36%以上;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在高技术和数字化战争时代,武器装备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所以改善这一现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措施和重要途径。

1.什么是装备制造业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都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研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1版。)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对于装备制造业,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尚无公认一致的定义和范围界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2.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1组织结构不合理

1、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2、长期以来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3、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

2.2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研究开发能力薄弱,致使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2、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不仅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少,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学,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中国装备制造业受人才、技术、投资、设计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高。

4、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多致力于铺摊子,扩大生产能力,而对提高企业素质很少关注,传统和大路货产品生产能力猛增,致使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不好。与此同时,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30%。除为基础产业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多数源于进口外,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进口份额也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要靠进口。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50%以上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为什么要发展?第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但大量的投资趋向于产业链中靠近能源原材料的初端,出现了钢铁、氧化铝、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由于大量地消耗能源,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大家对中国工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了很多争论。其实,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在产业链上带动性强的,是装备制造业。

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美国、日本等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的装备工业,并有极其完善和有效的振兴办法。我国要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必须振兴装备工业。第二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必须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国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进入新世纪面向“十一五”的中国装备工业主旋律。

3.1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首先通过改制、改组,激发企业活力。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打破部门、行业保护,加大企业间重组、并购力度,建立起大装备制造业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严重亏损、没有发展前途企业的破产、退出力度。

3.2加强中国调控与市场指导

对于与中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出面组织优势和有效资源,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及组织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

3.3做好规划引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为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国家应做好规划引导,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

3.4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

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

3.5提高系统和总成套能力

破除传统的分割体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大力提高单机技术水平、质量和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装备系统成套能力的提高,组建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装备承包公司,形成几家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实力的装备总承包商或大供应商。

3.6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一批关系到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的技术研发重点。切实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体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7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重视提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制造业仍可充分发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在吸引直接投资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熟练工人的比例,培养造就数千万掌握制造业高技能技术的人才队伍,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8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环境,结合WTO准则和中国政府的承诺,研究制定“入世”后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研究开发经费、产品税收政策、重大工程采购方式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三篇:渔业发展调研报告

二、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县渔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市场、科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渔业产业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对渔业投入不足。渔业多元投入机制还未建立,社会资金参与渔业项目开发不多,渔民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缺乏来源渠道。二是对渔业的扶持政策亟需修改完善。苍委发[2000]140号《关于加快渔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件,至今8年仍在沿用,对渔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缺乏引导和扶持。三是渔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渔业是弱势产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因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给渔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保险业至今未进入养殖领域,渔业风险分摊和救助救济机制不完善,渔民灾后生产自救能力较弱,影响渔业发展后劲;失海渔民保障还未实施,渔民失海后容易落入失业的困境,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捕捞业稳定难度加大。一是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海洋,造成近海海域污染加剧,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捕捞强度过大,主要经济鱼类得不到有效恢复,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日趋严重。再加上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东海渔场受到严重压缩,海洋捕捞将面临无鱼可捕的严酷现实。近几年我县拖网渔船的年生产时间不断减少,巴曹、中墩、大渔等地渔船无奈自动停港休渔的时间不断提前。二是我县特有的毛虾抛锭生产作业方式,近年来因经济效益明显,逐渐为舟山等地渔民所效仿。根据捕捞生产管理相关规定,抛锭作业不允许跨县生产,一旦舟山从事抛锭生产的渔船达到一定规模,当地管理部门必将依法禁止我县渔民前去生产。三是捕捞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渔船更新换代缓慢,木质渔船仍占有一定比例;新作业方式开发能力不强,传统作业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灯光敷网效益也不稳定;远洋渔业尚在起步和探索之中,目前我县远洋渔船还是挂靠在乐清的远洋渔业公司,影响长远发展。

(三)养殖业提升任务艰巨。一是养殖业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低、小、散”状况明显,集约化程度很低,总体效益不高,水产养殖“短腿”依然如故,渔业尚未实现由“狩猎型”向“耕海牧渔”型转变。二是大宗水产品养殖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今年受气温偏高影响,我县的紫菜养殖都发生大面积烂菜,损失惨重。三是随着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实施、大渔湾围垦工程的启动和临港工业的发展、霞关港的开发,沿海滩涂、浅海正在或即将被大量占用,养殖业发展空间也受到挤压,传统养殖品种和模式将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形势。

(四)加工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水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不高,我县虽然已有了孝心、宏达利、宏发、榜峰等一批加工企业,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紫菜、毛虾、低值鱼等传统大宗水产品的加工还是以粗加工为主,大部分的水产品没有经过加工直接以初级原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水产品加工品牌形象不突出,没有形成规模的拳头产品,市场辐射面窄,加上今年的全球金融风暴,各水产加工企业产品出口严重受限,宏达利公司停产已近半年,孝心公司生产规模明显缩小。二是水产品流通体系还不完善,虽然有浙福边贸水产城的基础,但我县特色鲜活海鲜配送基地仍未建成,水产营销人脉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休闲渔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休闲渔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档次低、吸引力不强,经济效益一般。

(五)渔业服务管理不够到位。一是我县渔业科技现有的水平还无法满足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养殖,还是以群众自主摸索为主,代价过高;水产养殖病害和海洋赤潮频发,对其防治手段的研究相对滞后;水产“科技孵化器”、“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渔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渔船之间、养民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不利于长远发展。现有的合作组织绝大部分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名存实亡。三是渔民素质总体较低,灌输式的授课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四是水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很多隐患,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尚无能力对水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全面检测。五是渔业执法管理手段不强,偏重于海洋捕捞渔船管理,对养殖水域管理、渔业水域污染处置、渔业环境监测监控能力还无法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渔业就是要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坚持“开发与

保护并重”的方针,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力争结构调优、产业扶强、效益调高,促进资源、生态和渔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努力构建起“健康的捕捞业、先进的养殖业、发达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繁荣的休闲渔业”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实现渔区繁荣进步、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增强渔业发展动力。我县是一个渔业大县,涉渔人口多、范围广,加快渔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县政府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采取强有力措施,加速推进渔业产业发展。一是尽快完善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渔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及时出台引导作用强、扶持力度大、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渔业投融资体系。县财政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开发、龙头企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我县渔业经济开发,积极争取金融部门逐年增加对渔业的贷款支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渔业发展,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渔业领域,尤其是大宗水产品如紫菜养殖业的保险,着力化解养殖风险,为渔区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认真研究解决失海渔民保障问题,失海渔民政策处理要视同失地农民,不断加大对失海渔民补偿力度,建立渔民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控制强度,调整结构,实现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捕捞业是渔业的基础产业,稳定捕捞就是稳定渔业的基础,重视和保护海洋环境,控制捕捞强度,优化捕捞结构,是实现捕捞业可持续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加强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建立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监控和污染应急处置机制,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随意排放入海;要实现渔业资源的有效增殖,针对已经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品种采取各种增殖方式,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建议在七星岛设立特别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重要经济鱼类人工放流和增殖工作,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二是要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继

续完善捕捞许可制度,严格执行捕捞许可管理有关规定,逐步实施限额捕捞制度,控制和压缩捕捞渔船数量,要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推广负责任捕捞方式,减少幼鱼、低值渔获物的比例,促进捕捞业健康发展。三是要积极引进推广新作业方式,注重更新提高渔船质量,加快渔具的革新,重视科技新产品如风力发电、节油器等在渔船上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捕捞竞争力。四是要鼓励现有渔业捕捞资源进行归并、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探索公司化经营之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五是要积极开拓远洋渔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的思路,逐步建立属于自已的远洋渔业公司,增强整体实力,推动远洋渔业的健康发展。

(三)拓展空间,转变方式,提升养殖业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县的海水养殖主要是以浅海筏式养殖、围塘养殖和滩涂养殖为主,在现有海水养殖空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积极拓展养殖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重点抓好养殖水域的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不得随意侵占渔业水域、任意改变渔业水域功能定位。要谨慎、合理、科学开发港湾、滩涂资源。二是要注重拓展新的养殖空间。要继续开展紫菜全浮流养殖的研究,鼓励和扶持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高潮位工厂化养殖等设施渔业的发展,不断拓展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三是要注重养殖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新品种养殖,发展附加值高的海珍品, 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通过革新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行为、推广养殖新模式,在我县逐步形成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渔业产业带,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四是要注重结合苍南实际,着重加强对围塘养殖品种和技术的研究,为今后在大渔湾围垦区内开展大规模围塘养殖做好技术储备。

(四)深化加工,活跃流通,延伸渔业产业链。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延伸渔业产业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提高效益和产业素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要

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加大精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水产品附加值;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议在海涂围垦区内考虑规划建设水产加工园区,通过水产品加工业集中连片开发,发挥集聚效应,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要加强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浙福边贸水产城为基础,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对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完善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管理现代化,尤其要对比较薄弱的市场信息服务要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市场集散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探索网上交易新途径,促进市场组织形态的演进与交易方式更新,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加快启动浙福边贸水产城二期工程建设,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做大做强水产品流通业。三是要充分利用我县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渔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沿海观光、海滨休闲、海上垂钓、海鲜品尝等以“海”为特色的滨海旅游活动,拓展渔民增收渠道;要打破了单一产品、单一生产的格局,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休闲品种多样化,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促进渔业经济向高深层次发展。四是要重视发展科技、信息、咨询、生产资料等为渔业经济发展配套的各类服务业。

(五)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提高渔业发展后劲。一是要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整合现有水产科研力量,完善科研条件,加强对渔业实用技术的研究,重点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强化科技对渔业生产的推动作用;加大渔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充分发挥县渔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等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与渔业生产的紧密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渔业科技示范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生产方向。二是支持渔民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互利互惠、共

同发展,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和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沟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全县逐步培育起运营规范、竞争力强、能有效带动渔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要适应现代渔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努力构建渔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涉渔企业等参与渔业人力资源培训网络;广泛开展渔民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渔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渔业生产者的技能素质;可在渔民中选择部分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热心于渔业年轻人到渔业职业学校,实行半年或一年时间的系统专业培训,使其成为当地的水产科技带头人。四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渔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开展ISO18000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和QS食品准入认证,推进水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五是要强化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拓展渔业执法领域,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产品加工质量、渔业市场、渔业防灾减灾、渔业水域环境等环节的监管执法,为渔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四篇: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14-01-14 来源:互联网

2013年是我国装备工业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相对有所改善,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但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展望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转型升级加快、新一轮改革政策措施出台释放发展红利、国内经济趋于回暖等有利因素,也有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乏力、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生产、出口增速缓慢上升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有所显现,但旧的风险与新的扰动重重交叠,复苏道路仍坎坷不平。国内经济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作用下,运行继续企稳回升。受国内外经济的综合影响,我国装备工业内需有所回暖,增速缓慢上升。1-9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一季度同比增长9%、二季度同比增长9.2%),其中9月当月同比增长12.8%。受装备工业固定投资增速下滑、经营成本继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全年装备工业运行将维持“平稳”态势,强劲复苏的几率不大。出口方面,自8月以来出口交货值单月增速呈现回升态势,预计四季度出口形势仍维持前三季度态势,出口交货值增速缓慢上升。

预计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仍将面临较为复杂的发展形势。宏观经济仍将处于“4万亿”投资带来高涨期后的紧缩阶段,“去产能、去泡沫”的任务完成仍需一段时间,国内对装备产品的需求不会大幅提升。但受新一轮改革政策措施出台释放发展红利的影响,装备工业将萌发新的动力与增长点,如轨道交通装备将步入快速增长期。在以上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仍将平稳发展,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速有望保持在13%左右。

(二)装备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3年,从国内环境来看,装备工业在面临内需低迷、出口增长乏力等诸多困难时,被高速增长掩盖的各种问题、矛盾相继暴露出来,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投资带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激烈对全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创新和转型升级。在工信部9月份公示的拟认定的8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装备制造企业占半数,较去年新增10家。

预计2014年,在深入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在国内外需求升级的倒逼机制下,装备工业企业必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鉴于目前装备工业利润率仍处于下滑态势,仍未真正摆脱困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装备工业亟需在调结构、强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机、智能仪器仪表等与消费、信息化、自动化关系密切的行业,其发展速度将快于典型的投资品行业,装备工业未来的结构调整方向将更注重和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三)汽车工业产销持续增长

2013年以来,在城镇化及村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的带动下,乘用车各车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旺销。1-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85.44万辆和1781.5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3.5%,全年汽车产销增速预计分别达到17%和15%,且随着《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的落实,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有望实现增长。

预计2014年,我国将进行汽车行业准入的改革,如果“外资与国内车企合资的公司不能超过两家,同时合资股比不能超过50%”的投资准入政策向市场开放,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大的变化。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再投入40亿元补贴资金的落实到位,新能源汽车产销将在2014年迎来较快增长。同时,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府治污措施的出台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小型车市场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但2014年汽车行业也会面临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政府限购、限行的不利影响,预计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增速将与2013年基本持平,产销增速在15%左右。

(四)机械工业产销温和增长

2013年以来,机械工业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温和增长,1-9月,产销增速比上年回升近3个百分点,利润增速比上年回升7个百分点,利润回升速度快于产销,全行业回升势头强于全国工业,可见行业景气在缓慢回升。与铁公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行业,如电梯、城市轨道装备、智能电网、物联网装备、农用机械等行业实现较快增长,环保装备、智能化装备如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典型的投资类产品如发电设备、机床工具、工程机械等产品产量仍继续下滑。

预计2014年,受经济环境的好转、《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机械装备的需求继续升温。但由于机械工业固定投资增速下滑、经营成本继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机械工业运行仍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强劲复苏的几率不大,预计产销增长速度在14%左右。从分行业来看,常规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普通机床等行业将继续处于需求低迷状态;高档机床、机器人及自动生产线需求将上扬;工程机械市场将由大起大落逐渐回归正常;农机产销增速将逐渐回落,但大型高端农机产品市场仍将产销两旺。

(五)船舶工业运行有望触底回暖

2013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全球船运市场不振的影响下,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经济效益和出口等主要运行指标均呈下行态势。但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回升,标志着船舶工业触底回暖。1-9月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38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7.1%,四季度将基本延续前三季度的走势,预计全年造船完工量在4500万吨左右,新承接船舶订单还将呈现增长态势,可达到4500-5000万吨。

预计2014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造船行业将迎来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船型的开发为前提的新一轮复苏。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一系列新标准、新规范的出台,如新创能效设计指数(eedi)对船舶能效和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船体设计制造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成为大趋势。在国内,国务院近期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了七项主要任务,也将会大大加快船舶工业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一些研发能力弱、转型慢的企业将被淘汰。同时,受海洋工程等行业发展的影响,船舶市场的需求会呈现结构性变化,lng船和节能环保型船舶和特种船舶、远洋渔船、渔政船,沿海以及内河大型船舶都将会有一定规模的需求。综上所述,2014年我国船舶工业将触底回暖,三大指标将有所增长。

(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迅速

2013年,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继续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智能制造装备需求动力强劲。一系列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如“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实施的政策累计效应不断增加,带动了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及智能化重大成套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预计2014年,以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加快发展,以此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加快将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产业规模将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从子行业的发展来看,随着制定智慧城市发展专项规划城市的增多,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装备,如物联网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此外,智能电网在2013年将完成示范、技术统一、规划制定的过程,2014年将进入全面推广,智能电网装备行业也将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与同质化竞争并存,盲目抢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2014年装备产品价格将持续2012年以来的低位运行走势,当月价格指数仍将呈逐月微降趋势。二是随着经济回暖,燃料、动力运输等购进价格将有所上升,装备工业采购成本也将缓慢上升。三是随着金融改革以及银行对装备工业企业的关注,大企业的融资环境将有所好转,财务费用及其中利息支出较2013年将有所回落,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仍将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四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源资源及环保成本等仍将上升。因此,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在营运成本高企与产品价格下跌的“双重挤压”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

(二)出口形势仍难积极乐观

2013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延缓、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推进、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装备工业虽存在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但持续多年的出口高速增长已开始引发日益剧烈的贸易摩擦,贸易环境仍趋恶化。因此,虽然8月和9月连续两个月当月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分别同比增长2.25%和3.36%,但前三季度累计仍同比下降1.55%,低于全国外贸水平(8%)。

进入2014年,由于国际经济复苏道路依然曲折,国际市场需求总体仍然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装备工业产品出口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但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政策措施的背景下,我国装备工业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同时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将不断显现,预计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产品出口情况可能略好于2013年。

(三)技术投入不足仍是创新的一大障碍

进入2014年,我国装备工业仍将存在技术投入水平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开发核心或关键技术能力的一大障碍。一是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仍然较低,近几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的低位区间,与发达国家4%-5%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研发投入分散,多数研发投入在跟踪模仿或配套技术的开发上,面向行业的基础技术研究投入严重不足。三是装备工业科技人员平均拥有量仍然较低,科技活动人员占同期装备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仅3%左右,低于工业发达国家5%以上的水平。

(四)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当前,国内装备工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通用型的低端装备严重供过于求,中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尚未得到显著提高,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大量高端装备订单被国外厂商垄断。例如,我国造船企业所建船型多以油轮、散装船等低附加值船型为主,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高附加值船舶建造能力不足。二是产品同质化生产现象严重,不适应下游行业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近年依靠投资高速增长的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风电设备、机床等行业,随着装备工业用户需求加速升级,凭借价格战进行竞争难以满足用户对产品精准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要求以及对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要求。预计2014年,我国中低端机床、风电设备、工程机械及船舶等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局面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集中资金,重点支持装备工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要支持企业对接国际产业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三是重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提供绿色通道等引导企业发展,积极推进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健康发展,以项目带动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二)多措并举,积极扩大装备产品出口

一是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为装备制造出口企业提供有力的外贸金融环境。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从而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三是引导装备制造企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用户需求,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四是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中东、中亚、拉美、非洲、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弥补在欧盟、美国等市场丢失的份额。

(三)构建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技术与工艺技术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以及关键工艺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机制。

(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等工作

一是将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与各项基础性工作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二是继续加强新产品、节能高效产品等标准的制修订,改进工艺、改造落后设备、推广使用节能减排设备。三是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的研制推广,发展以大型、高效发电设备为代表的重大装备,研发和推广以高效电机、节能变压器为代表的量大面广的通用节能机电产品以及推广发展以余热、余压等能量回收装置为代表的专用节能装置。

装备制造业:创新是产业升级根本出路

2013-03-06 来源:互联网

内容简介:两会召开进行时,制造行业领导人关注行业发展,纷纷提出自己的提案。针对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表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创新是一条根本性出路。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今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高端转型、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而言,创新是一条根本性出路。”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表示。去年5月,国家工信部印发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

王金富分析称,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中的比重超过了美国,但由于市场和技术上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和挤压,一直处于价值链上的中低端环节。无论是工程机械、汽车产品,不仅我国主机(整车)产品的品牌价值远低于国际知名品牌,国产品牌所采用的液压件、电子产品等关键零部件也严重依赖于进口。

中国装备制造业昔日所仰仗的“人口红利”也正在逐步丧失。近些年来,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中国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日益减弱。中低端产品加工制造产业的重心逐渐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趋势已经呈现。

“中国装备制造业界对于转型高端、产业升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差别只是在具体践行过程中的成效与举措,而创新驱动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将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王金富看来,要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需要鼓励国内企业在自身实力比较弱小的情况下,更多地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创新、知识产权共享参与国际竞争,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创新的比较优势和局部强势;同时企业要加强资源整合的能力,包括通过海外并购整合国际有利资源。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不同的扩张途径,盘活或放大国内外存量资源,可以实现投入少、见效快、补短板、强强项的目的。

作为中国机械装备制造领域的后来者,从2010年才起步的奇瑞重工将“精准农业”作为重要突破口,2012年在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仍实现销售收入逾22亿元,累计实现销售各类产品近4万台,销量同比增长260%。

在成立之初,奇瑞重工就借助奇瑞集团平台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并逐步建立起全球统一的通用研发平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同时,针对国际市场,通过与韩国大同合作等方式,强化海外市场的适应性和国产化研发;此外,去年1月奇瑞重工还参与了全球最大的农机具制造商格林集团的竞购,希望以整合全球资源方式,加快企业技术升级转型。

第五篇:渔政队伍建设与渔业发展

渔政队伍建设与渔业发展

摘要:随着渔政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渔政人员的素质和战斗力问题日渐被摆上议事日程。对渔政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的管理形势,必须拥有一支过硬的渔政执法队伍。因此,加强渔政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应当抓。从加强队伍建设,转变管理理念,保障渔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入手,增强渔政队伍的服务意识与执法能力,维护渔业健康稳定发展。关键词:渔政队伍,队伍建设,渔业

我国渔政事业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管理机构由简到繁,管理范围由窄到宽,管理内容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进入新时期,渔政管理工作又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乘风破浪,向着新的目标大步向前。面对更高的管理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局势,如何保证渔政队伍旺盛的生命力,推进渔政管理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渔政管理是日常工作的重点,是保证渔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点,正是科学、严格的渔政管理,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本文拟从渔政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方面,谈谈加强渔政队伍建设的建议。渔政队伍现状

我国的渔政部门大部分由原来的渔政、渔港监督、渔船检验、海监合并而成,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渔政部门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执法机构,符合转公条件的由国家干部过渡为国家公务员,不符合条件的部分转为参公工勤人员、部分沦为临工。薪酬不一,思想差异大。同一个单位不同性质的人员混杂,身份和待遇差距导致思想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整体团结[2]。

考录方式多样,队员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执法人员的录用由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机关发布招考通知,按地方人事部门的规定进行考核录用,省渔政总队一级的资格审核仅作为备案式核准,一般不影响实质上的人员招聘。基层单位人情关系较为复杂,用人常存在因人定岗现象,真正拥有海洋生物学、船舶驾驶等相关学历的人员比例偏低,不利于团队成员技能优势互补。

1978年国家水产局下设的渔政渔港监督局的成立标志着渔业管理工作正式步入专业化轨道[3]。几十年来,我国的渔政事业迅猛发展,渔政监管范围逐渐扩展到防范与治理水域污染、检查与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的渔政船更是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保卫祖国蓝色疆土、维护我国渔民生产安全的重任。但现如今,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却面临着年龄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人才断层、后劲不足等难题,为渔政事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以下列举一些当前海上渔政执法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社会海洋意识和渔业法制意识差

社会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及其工作认识和反映的整体观念。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之后,经过各级渔业部门大力宣传,经过不懈努力,全社会的海洋和渔业意识普遍得到提升。但是,全社会特别是渔民在树立海洋意识和渔业法制意识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的依法用海意识还比较淡化,法制意识不强。由于用海意识观念陈旧,人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法》等相关海洋、用海及海洋渔业的法律普遍存在不了解、不熟悉,存在不深不透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地方渔政执法行政单位存在着地方利益至上的观念,由此而造成的不依法申请许可和无偿使用海域问题尚比较突出。

1.2 部分海上渔政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海上执法工作水平的高低与执法人员的素质有着很大关系。部分海上渔政执法人员存在着执法意识缺乏的问题。有的海上渔政执法人很少花费精力去钻研渔业法律、法规及执法工作规范;有的海上渔政执法人员,不是让管理客体从法律角度去认识渔业违法问题,而是习惯于就业务论业务地去指导。在具体的渔政执法工作中,有的海上渔政执法人员不是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在具体办案过程中,不重视统一的着装和证件的佩戴,出现整个执法过程随意性强,缺乏执政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3 渔政执法工作缺乏连续性

法制所具备的稳定性、连续性、严谨性与科学性特质,决定了渔政执法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然而有些地方,海上渔政执法不是长远规划,只凭短期突击,每年组织一两次渔业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时发现问题,却难以彻底解决;或者即使取得阶段性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另外,海上渔业违法行为具有手段隐密性及其社会危害影响局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海上渔业违法案件一经产生,也很难立即为社会所知和被行政执法部门及时发现,为海上渔政执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4 海上渔政执法工作经费不足,装备落后

目前,各级海上渔政执法机构的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其中县级机构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许多全额拨款的海上渔政执法机构,也仅是财政上确保人员工资,而执法经费和办公经费并不在全额拨款之列。有的海上渔政执法的费用、执法船燃油费、维修费等却未纳入财政预算,致使海上渔政执法经费不足[4]。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装备,造成执法人员对执法工作缺乏热情,随之而来的是巡查力度不够,造成让违法者有机可乘,对有效地打击海上渔业违法作业行为很不利。

1.5 渔政执法力量薄弱并存在危险性

执法管理需要有完善的体制做后盾。目前,基层的海上渔政执法部门同省市渔业部门不存在直接的隶属关系,基层的机构得不到有效的直接领导。基层渔政执法人员长期得不到补充,人员老龄化严重,一线执法人员不足。渔政执法工作是一项严谨又枯燥的工作,执法工作中弹性很大,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海上渔政执法过程中,依照相关法律进行严格执法,处罚过重就会侵犯某些人的经济利益,进而可能导致被个别群众记恨,日后对执法人员造成人身骚扰或伤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保护机制,必然会打击执法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渔政队伍建设的建议

2.1 建立规范化的执法机构

渔政的机构设置,应当与其所担负的管理任务和执法地位相统一。从客观上讲,目前条坎结合的渔政管理体制适合中国的国情,从微观上看,渔政机构不规范,政出多门,无需理顺。总的想法是在国家大的管理体制没有调整之前,应当树立大渔政的观点,改变目前渔政渔监相分离的状况,沿海省市县应统一成立渔政渔港相统一的管理机构,即集渔政管理、渔港监督、渔业环境保护、渔业安全、渔业电讯于一体,建立在水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又相对独立于水产行政主管部尸的渔业执法机构,实现渔政逐步走上以港口为依托,港口、海陆综合管理的轨道。对乡镇大中型水库渔政机构的设置,也应定性、定编统一名称,以形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渔政管理网络,并建立村级群管组织,以实现专管与群管理相结合的中国式的渔政管理体系。

渔政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其执法主体必须是合法的,执法要符合法定程序。渔政管理人员需要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从而使渔政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为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夯实了基础。

2.2 引进人才,强大管理队伍

管理的关键在于人,为应对目前渔政事业的“人力资源危机”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引进岗位竞争与考核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在领导职务的选拔任用上严格按照公开考核、群众评议、领导决定的选人用人机制。定期开展岗位考核,对考核不称职、工作不积极、态度不端正的同志,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进行岗位调整。第二要实行轮岗制度,让有潜力、有能力的年轻人通过不同岗位的磨练,进一步熟悉业务,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要培养储备一批熟悉工作情况、业务能力扎实的一线执法人员,防止出现人才断层;对船艇驾驶、机械维修等岗位,采取技术人员培养储备,保障一线执法队伍的战斗力和续航能力。在引进外部人才上,要严格遵守公务员考试进入制,严把准入关,杜绝任人唯亲、近水楼台现象的发生。对于新录用的人员,除了要进行一般性的初任培训外,还要开展必要的岗位专项培训。以便加深新人对所在职位的了解,缩短入职“适应期”,使其能够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工作[5]。

2.3 严格内部管路制度,加强队伍建设

“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渔政队伍再庞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对水上干警和渔政人员制定了15条禁令,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为。同时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采取了罚没款按比例提成奖励个人及个人工作业绩积分排名另行奖励的机制,激发了员工自觉工作的热情。为保证渔政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实行动态管理,采取末位调岗制制度,淘汰下来的队员停职学习、待分配,及时补充工作能力强、敬业的人员上岗,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了渔政队伍廉洁、高效。

2.4 与其他力量保持密切联系,创造执法环境条件

渔政队伍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多层次与周边村民群众沟通,如参与地方的综合治理工作,利用巡逻的时机保护群众的牲畜等财产;协助政府做好护林、护草等工作。在情感上赢得百姓,增进渔政人员与老百姓的感情,使渔政工作更好地开展。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从增强执法“硬功夫”上下手。在我国,渔政、渔港监督、渔船检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分工而制,力量分散,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在管理中时常会面临管理手段局限,执法力量不足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难题,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利用管理合力,多打“组合拳”,改变当前的被动防御局面。首先应联合渔港监督及工商部门加强对渔港及渔获物主要集散地的监督管理,在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层层设卡,多点开花,切断不法分子利益链条,使违法经营者无利可图,无益可获[6]。

要将管理关口前移,渔政与渔船检验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强化对渔船的监管力度。对于破坏生产秩序和渔业资源的累犯、惯犯在船检上加以控制,达到提前警示,及早预防的目的;对于拒不接受处理意见的违法船只可以将行政处罚与柴油补贴发放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杜绝抗、拖、赖现象的发生[7]。最后,通过与公安部门合作搭建水上监管平台等监管模式,构建立体化的监管系统,弥补自身不足,提高应对违法抗管事件的能力。

2.5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渔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渔政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加强渔政队伍软件(人员、管理)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大硬件的投入,渔政装备不但包括海陆空、交通、监督、监测、取证、通讯手段。还应包括渔政指挥中心、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国家和省渔政部门应配备海域监测和抢险救生专用直升飞机,渔政船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分不同海域进行定型,定装备,对哪一级机构应配备哪一类的渔政船和监测取证手段应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对渔政队伍的严格管理,不仅会鼓舞职工的士气,而且渔业经济也会明显好转。今后还要在移植优良新品种上科学定位,积极开发立体养殖,综合开发水面资源,用现代化的渔政队伍为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从而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

2.6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

要减少和杜绝盗鱼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为达到治本的目标,渔政部门应该在禁渔期前印制《渔业法》和《刑法》有关条文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巡逻的机会在周边的村落张贴,在重点对象住地多贴,利用集市人员多、集中的时机派人散发,从而使群众从多途径了解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自觉守法的意识。

展 望

我国渔政队伍的建设和渔政管理体系的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虽然现在渔政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仍要不断完善,使之成为适用于我国的渔政管理队伍。搞四个现代化,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把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渔政管理部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相信只要渔政队伍认真建设,认真贯彻渔业法,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渔业战线的法制必行,秩序必稳,资源必兴,四化必成,只有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渔政队伍才能有利于我国渔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矫立明.加强队伍建设,走渔水和谐的渔政管理之路[J].河北渔业.2014,4:65-66、68.[2] 李屹.渔政部门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112.[3] 闫雪崧.论渔政管理与服务的关系[J].河北渔业,2008(11):55.[4] 付玉.中国海洋渔业执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4):71-72.[5] 李彦亮.加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渔业行政执法能力[J].中国渔业经济,2006(1):11.[6] 陈文河.我国渔政管理的探讨[J].河北渔业,2007(11):3.[7] 徐源,钱伟兵.对长江口禁渔期深水张网的调查和思考[J].水产科技情报,2007,34(1):24.

下载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连岛工程与现代渔业发展调研总结

    精选范文:连岛工程与现代渔业发展调研总结(共2篇)本次“连岛工程与现代渔业发展”的调研是以学习、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受教育、长才......

    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吴启迪编者按:本文是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7年9月24日工程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本刊选登的是其中主要部分内容。 一、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经......

    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的报告

    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主任、常务副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

    2018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调研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目录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7-2023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调研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

    连岛工程与现代渔业发展调研总结[合集五篇]

    本次“连岛工程与现代渔业发展”的调研是以学习、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舟山市定海区为落脚点,以采访......

    连岛工程与现代渔业发展调研总结(精选5篇)

    本次“连岛工程与现代渔业发展”的调研是以学习、宣传和实践“xxxx”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舟山市定海区为落脚点,以采访、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本学科为湖北省优势学科、“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首批设岗学科,其中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湖北省属高校......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素有“千湖之省”、“渔米之乡”的美誉,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无论从规模渔业、水产品加工和出口、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还是......